二十三年前,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经典电视剧诞生了。这是一部虚构历史作品,讲的是刘墉一生三起三落,以及与贪官和珅斗争一生的故事。剧中那些演技精湛的老戏骨,轻松征服了各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时至如今,还有很多人对这部作品津津乐道。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因为其信息量巨大,有人看到了官场之道,有人看到了帝王心术,有人看到了繁华落幕后的满眼凄凉。而我身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博主,最喜欢看的,便是剧中出现的种种美食了。
剧中名气最大的食物,莫过于荔浦芋头。在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广西荔浦芋头名扬天下,其销量也迎来了一个新巅峰。如果当年有“网红小吃”这个说法,那么当年的荔浦芋头,无疑便是当年网红小吃界当之无愧的冠军。
在这部剧里出现的各类美食中,荔浦芋头不过是一道开胃小菜而已。在进献中秋贺礼后,乾隆留下刘墉、和珅一同用膳,其宴席奢华富庶,造价不低。看看两位一品大员的吃相,就知道他们平时的生活水平,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和珅家里的伙食标准,比起乾隆皇帝,那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不仅食材颇为昂贵,而且吃饭特别摆谱,必须要让手下的丫鬟喂食。于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们,便给和大人钦定了一个“身残志坚”的称号。
每一个美好的故事,都要迎来谢幕的一刻。当嘉庆皇帝即位后,和珅被逮捕入狱,万贯家财一朝散尽,昔日的威风不复存在。而早已辞官的刘墉,则带着食盒去探监。此时此刻,和珅拿着刘墉送来的煎饼卷大葱,吃得是津津有味,心里却是百感交集。如果当初能收敛三分,日后又焉能落得这样的结局?
这道煎饼卷大葱,是来自刘墉老家山东的一道特色美食。虽然这种食物价格低廉,但却广受欢迎。它的背后,藏着一段漫长的、让人垂涎三尺的历史。
(一)不是每一种大葱都来自章丘
多数大葱的味道都比较辛辣。一旦入口,葱的辣味会钻透鼻孔,一路辣到眼眶里,让人流泪不止。如果将这种大葱当蔬菜来吃,恐怕一般人还真的很难接受。
如果你品尝过山东的大葱,或许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山东一带的汉庭酒店,经常会在自助早餐里,提供切成细丝的大葱。这里的大葱虽有辣味,却也带有一种清甜的味道。如果将这种大葱卷到煎饼里,则更是风味十足。
而久负盛名的章丘大葱,无疑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早在1530年,《章丘县志》中便记载了关于当地大葱的种种资料。根据专家考证,这种大葱的历史,可以回溯到3000年前。在这3000年的历史中,人们主动选择更加粗壮,口感更好的大葱留存下去,进而渐渐改变了它的性状,最终造就了独特的章丘大葱。
对植物的主动选择,是农耕民族驯化植物的关键步骤,也是改善作物的必经之路。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后,生于野外的植物变得面目全非,最终,它们变成了我们常见的农作物。而章丘大葱,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除了煎饼卷大葱之外,大葱还是鲁菜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配料。譬如知名的葱烧海参,便以滚热的重油煸葱,当我们煸出葱油之后,再倒入海参。成品菜肴的味道浓郁醇厚,既有海参的鲜美,又有大葱的厚重。
如果说葱烧海参里的大葱,是浓妆艳抹的当红明星;煎饼卷大葱中的大葱,便是洗净铅华的小家碧玉。两者各有不同,但却各有各的风流蕴藉,细细想来,却是难分高下。
(二)煎饼是个传说
每个地方的人,总喜欢为当地的小吃,附会一些名人的故事和传说,煎饼自然也不例外。而同为山东人的诸葛亮,自然而然便扛起了这面“大旗”。
根据民间的传说,诸葛亮在刚刚跟随刘备时,刘备的实力仍然很弱,根本无法与曹军抗衡。在败亡的路上,刘备军想要埋锅造饭,却发现锅灶和粮食都丢在路上,只剩下了少许玉米面。情急之下,诸葛亮让伙夫把玉米面调成面糊,然后将铜锣放在火上,用木棍把玉米摊成片,最后煎出了香喷喷的薄饼。士兵们就用这薄饼填饱了肚子,然后一鼓作气杀出了重围。这款救命的恩物,便是后来的煎饼。
这个故事看似很美好,实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实际上,直到明朝时期,玉米才被传入中国。而在三国时期,人们根本没见过玉米,更不要提用玉米面烙煎饼了。
实际上,煎饼不过是贫苦人民“粗粮细作”的方式之一。每一种能用来度日的粮食,都有可能被转化成面糊。将这种面糊发酵烙熟后,便是一张抗饿、耐放的煎饼。
这种便捷的加工过程,证明煎饼其实就是一种方便食品。与一度流行的方便面、汉堡等食物相比,它们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然而,煎饼居然还有过一段“贵族”经历。而这段经历,却又和“唐僧”们有着很深的关系。
(三)唐代煎饼的溯源
在没有玉米的唐代,人们将粟(小米)作为煎饼的材料。因为小米非常抗旱,而且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所以时至如今,小米仍然在北方的粮食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用来摊煎饼的“鏊子”,是一款重要的工具。关于鏊子的最早记录,可以一路追溯到唐朝。唐代张鷟(zhuó)的小说集《朝野佥载》里,便有“熟鏊上猢狲”这么句话。所谓猢狲,自然便是面糊的别称。把面糊摊在被烧热的鏊子上,便是烙制煎饼的标准流程。
除了早期的工具鏊子之外,唐人还发明了饼铛。《太平广记》中有这么一段详细的故事描述:“厨中有主庖青衣,就铛作食。”鉴于唐朝的面食工艺如此发达,如果用饼铛随手烙几个煎饼,想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唐朝是煎饼的高光时刻。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就会发现煎饼有多受欢迎:“陵州龙兴寺僧惠恪,不拘戒律,力举石臼。好客,往来多依之。常夜会寺僧十余,设煎饼。”由此可见,不仅普通人常吃煎饼,连寺庙里的僧人请客时,都对煎饼非常重视。这款食物,已经到了“僧俗共赏”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些“唐僧”们,把煎饼吃出了创意、吃出了特色、也吃出了花样。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调料品种太过稀缺。所以寺庙中的僧侣勇于创新,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煎饼吃法。有些僧侣用煎饼蘸糖吃,有的僧侣将牛奶混到煎饼里。而《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这部经书里,便记录了一种绿豆煎饼的配方。比起如今的天津煎饼,这款唐代煎饼更像是一种糕点——它并非由水调节而成,而是由葡萄甜汁调制而成。
如果未来出现了煎饼“甜党”和煎饼“咸党”,请不要惊讶——因为早在千年之前,甜煎饼就已经出现了。
(四)煎饼卷大葱
历经漫长的岁月后,煎饼剥离了糕点的身份,最终转化为亲民的方便食物。其材料也渐渐变得多样,而且更接地气。当煎饼与大葱结合到一起时,不知不觉间,便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且莫说是剧中人,连身在屏幕外的观众看来,都会一时间食指大动,甚至心向往之。
但很少有人知道,煎饼和大葱这两种看似平凡无比的事物,背后却都绵延着上千年的历史。其中有着文化的变迁,有着农耕民族的辛劳,更有着一股百折不挠的坚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这一款看似不起眼的小吃,都藏着一段悠长的历史。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瑰宝,便是那些在岁月中斑驳的身影,它们就埋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不起眼的事物当中。
只待最为敏锐的目光,前来发现它们。
(完)
(渭水徐公,一个热爱看书和旅行的历史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参考资料: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李保田等
山东一绝:煎饼卷大葱,高峰,《农家参谋》
最草根名吃:煎饼卷大葱,南晨,《文史博览》
唐代煎饼新探,李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那必须是《宰相刘罗锅》啊,希望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后,80、90后可以重新追追这部剧,相信你们有别样的收获。 额,码字不易,所以大家看完,如果觉得好,记得点赞啊。(谢谢诸位!) 今年寒假回来,借最近几天空闲又刷了一遍,这部剧各个方面都很棒,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跃居国产古装历史剧之首,相比于《大明王朝1556》、《雍正王朝》的精英视角,而《宰相刘罗锅》却是以寻常老百姓的视角来展开,接地气却有深度,是一部四个字概括“jie(借)gu(古)feng(讽)jin(今)”的佳作。 首先,它是故宫取景,这点尤为难得,因为真正在故宫取景的影视剧不多,屈指可数,不超过10部,电影《末代皇帝》算一个,这还是总设计师特批的,《宰相刘罗锅》也算是最后一部在故宫取景的电视剧,在故宫的真实取景更是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现在的电视剧取景就是“太新了”,体现不出那种历史沧桑的味道。 讲真,1998年广电未改制之前,好片子还是很多的,这与总设计师还在,是有很大关系的,文化创作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宽松,这也是《宰相刘罗锅》堂而皇之的在1996年那个暑假登陆央视,瞬间在全国各地掀起收视狂潮,可谓“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40%,基本全国每两台电视就有一个在播放《宰相刘罗锅》。 话说,其中第3集银红进宫选秀女,“摸玉”露点那个镜头,让1996年的暑假充满了浓浓的荷尔蒙气息…… 这也是王刚老师首次饰演和珅这一角色,其深入骨髓的刻画令人为之而动容,记忆最深刻的是王刚老师的小眼神,也处处是戏啊,最后乾隆老佛爷举办千叟宴,六王爷前来参加,和珅虽然没有台词,但是眼神里“那种不屑”真的是绝了。还有皇上询问群臣自己要退位,打算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和珅与永琰不和)问大家有什么看法,和珅当时一句台词没有,但是听闻这个消息他的惊恐,眼神里透露出的恐惧以及额头上渗出的虚汗,老戏骨果然是老戏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王刚老师凭借这个角色一举拿下当年电视剧领域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邓婕拿下最佳女配。(有人可能疑惑电视剧不是金鹰吗,但是百度里面王刚拿的确实是金鸡奖)记得当年王刚演完这个角色,华国锋亲自接见了王刚,并坦言,很喜欢这部剧。 李保田、王刚、张国立的组合堪称完美的典范,三人确实是老戏骨,演技派。乾隆爷的“好色”依然不失其风范,有时候看着看着我都感觉到这是张国立老师的本色出演,(苦笑、苦笑,应该是演技如此吧,张国立老师“德艺双馨”四字当之无愧)尤其是最后和“香妃”与“赛貂蝉”那块,感觉乾隆老佛爷还真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主儿。但是在这部剧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为了讨皇上欢心,他跪下学狗叫,在皇上面前毫无尊严可言。在最后张国立老师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可谓炸裂,将周青书的懦弱与皇上的多疑、好色、乾纲独断、甚至对权力的无限不舍演绎的入木三分,当假皇帝周青书拿起乾隆老佛爷的玉玺时,老佛爷那种愤怒、惊恐、不安的表情可谓炸裂(额,这部剧里称乾隆为“老佛爷”)。关于他们三个演技炸裂的镜头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这部剧的配角也很出彩,体现出了两个字“真实”,用老北京话叫“真真儿的”。无论是烟翠还是刘墉的管家张成,李保田老师的儿子在戏中也有不错的表现,饰演刘安一角。还有那四个老轿夫,都演的很真实,烟翠作为通房丫头,后来做了妾,但依然对格格是毕恭毕敬,不敢僭越,这种度,演的刚刚好。那4个轿夫伺候了刘墉父子二人一辈子,后来刘墉上朝,他们抬不动了,为了减轻重量,刘墉干脆拆掉坐的木板,自己站在轿子里,等于是他们5个人一起走着,看到这儿我很感动,由此可见,刘墉对下人的体贴。还有一个细节是清朝大臣上朝一般都是凌晨5点,剧组确实是在凌晨拍的。 还有,这部剧的配乐堪称经典,这个大家看了就懂了,尤其是最后那几集的配乐。35集以后,剧情越来越让人感受到两个字,“凄凉”。乾隆老佛爷老了,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老年迟暮,千廋宴那场戏看的人心酸不已,不胜唏嘘,一位老臣津津有味的讲着“吃奶的段子”,当皇上听到“你小子吃了我媳妇三年奶,我还不能吃你媳妇一次”时,乾隆爷连口笑骂道“你这老不正经的东西”,大殿顿时一片笑声,在这笑声的背后,我却感到了心酸,这只是想逗逗太上皇乐乐,毕竟,这一别就是一生,就是一辈子,千廋宴过后,他们哪儿还有机会再见乾隆爷一面呢?还有李靖,此时的他,终于放下了红尘杂念,皈依佛门,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关于剧情,有深度,我举几个例子吧。 ①:皇上让和珅在光明正大匾下取传位诏书,和珅上不去,八王爷也上不去,最后是刘墉取下来了,寓意“只有光明正大的人才能爬到光明正大匾,从而取到传位诏书”。 ②:关于刘墉要告老还乡,太上皇让皇上裁决,皇上突然不知如何是好。太上皇则说宫灯挂歪了,皇上不解,和珅及众臣纷纷附和宫灯歪了,只有刘墉沉默不语,太上皇是想告诉永琰和珅在朝势力的巨大,只有准了刘墉的告老还乡,才能使他们放松警惕,从而最后收拾他们。 ③:最后出现的陕西巷,即青楼。王宫贵族、达官贵人、朝中大臣的出没之地。我越想越觉得这是在ying she 北京的天上人间,它的成立好像稍晚于该剧,就算是一种巧合吧。 ④:浙江巡抚,名字忘了,总是人前节俭,穿着老旧破烂的朝服赴京述职,其实背地里是个大贪官。这和当年甚至现在的官员又有何不同呢?记得《人民的名义》里,也有这样的官,就是前几集出现的那个。 ……… 例子太多,我有时间再更吧。 这就是我,最近追剧的一点小得。为什么追这部剧呢,一是为了回忆童年,二是现在过的不快乐,感觉童年挺好,所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世界里”。
看多少遍都不会厌~~~李保田人物塑造封神 做人当如刘石庵 结尾刘墉的话有点爹味。。赐死那段看着揪心啊。。君臣之间 如此这般 简直令刘墉心死
挺有意思的官场斗,主演都演得不错诙谐有意思,但只能当戏说看。
很不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
自从这部戏之后,和珅就是王刚的样子。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不是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面一直很很很好看,到了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整整一集都是刘罗锅和和珅在大牢里的对话,忒无聊了,于是印象里这剧就是虎头蛇尾
终于补习了这个小时后没看全的片子,油锅游民的心绪不想记录了,多说无益。里面不少内容是刘宝瑞相声里的剧情,这里的和珅没有后来纪晓岚里的和珅聪明哈哈哈 要是戏编纪晓岚和珅刘墉三人在一时期的就好了 可惜不可能
小时候全家一起追的剧,不得不佩服李保田的演技。
最记得里面有个荔浦芋头,很好吃的样子
标记童年,歌太洗脑了
极具戏剧性。不过字幕像是后期听配的,常有错字,特别是前几集。
演技在線的劇.那年代的劇都很容易讓人努力追下去.顏並不是最最重要的,光看老戲骨飆戲~值啊.
这个剧小时候真的特别喜欢,里面的演员都是有实力的演技派,还挺搞笑的!
对白不流半点现代气息,表情的表现细致到45度侧背面的皱眉……如今想起来还是阵阵温暖,我很喜欢,好的作品,美好时光。
王刚的和珅形象从此确立,宰相刘罗锅虽然是部戏说历史的剧情,但是对于时事的针砭入木三分,剧情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刻画,查案惩贪官的流程也成为后来的诸如微服私访、铁齿铜牙这类电视剧的必备要素了。最后两集是全篇的重点,一改之前的嬉笑怒骂,点出了全片的核心。PS:片头片尾也是传唱很久的经典。
第一最好,越后面越差
现在看起来真过火,尤其是当年这三个人演的都很过(现在的话,就只有李保田还这么演戏),而且虽然张子恩是个很懂民俗细节的导演,但这种冷喜剧的火候,还是有点欠打磨。片子的笑点其实都在相声原作上。
全家爱看的电视,永远的经典,童年的回忆
关于文字狱,官场崇尚节俭,耕读传家,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最后一集,刘墉看着和珅上吊的一场很残忍,独白极具戏剧张力:你那抓钱、抓权、抓美女的手此刻怎么那么无力呢?
经典的没话说了,李保田着实演技派
怕媳妇的大官萌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