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的时代可以结束了,不必再夸了,再夸下去就是笑话。 这部剧当年为何火,实际上渗透了一种情怀——即改革开放一代对自己的意淫。这种意淫,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流氓、嘴贫、能挣钱。白景琦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大宅门》是一碗老鸡汤,由四十年代生人的老大哥郭宝昌熬出来,给六十年代生人的弟兄们喝,喝出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狂潮,这不得不说是邓公的功劳,他老人家允许人民向“钱”看,从此开启了五零后六零后乃至七零后的致富梦想,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教育水平比现今要低,国家经济又出于大跃进之中,各类法制不健全,处处都是逾规暴富的例子,什么养鸡养牛养鸭子,宰猪杀羊喂蝎子,去广州深圳批发电子表电灯泡,倒来倒去的,全都发了。但在那个封闭与开放并存的年代,说到底,就是自己来点小骗,骗了另几个小骗子,随即满心欢喜,自封为亦正亦邪的江湖大侠,自认前途已堪比范蠡雪岩,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请注意亦正亦邪这几个字,可以说,改革开放一代是最早意识到此四字魅力的人,文革时与文革前,提倡革命,提倡道德,投机倒把者要抓起来,改革之后,风气渐松,亦正亦邪的倒爷儿立马成为社会新宠,什么革命社会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早是穷人的象征。现在你得做生意,你要学得坏坏的,这样才有摩托汽车和女人跟着你,白景琦,就是这一代人的图腾之一。而且我发现此风气在电视剧界虽已是日薄西山,但仍有延伸之势:《血色浪漫》,《正阳门下》,皆有此种倾向。 当然,此风气虽有其空洞无聊之处,却也有其坚持的原则,但其原则亦可说是空洞的,为其衰落做了底部垫脚的圆木,这个原则就是:我虽然是倒爷,我坏坏的,我沾花惹草,又能赚钱,但我还要对老婆孩子好,还要严格教育下一代,还要孝敬长辈,撑起家庭,这是原则,我绝不改变。没错,又是白景琦。这其实又很符合改革开放一代的价值观,因为两部《大宅门》的播放年代是两千年左右,改革开放一代大多已经结婚生子,而且孩子都不很大,老婆又正是七年之痒,处在和婆婆闹矛盾的阶段,可以说,恰是中年危机的开始,《大宅门》的出现,给了这批男人很好的意淫范本,他们一边干着体制内工作,一边弄点小买卖,把自己幻想成白景琦——家境殷实,略有雪月,内不负妻儿父母,外可脚踢三市,拳打五街。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终也只能是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赚的不多不少,然后被留在大城市的儿女一扫而空,做了首付。这一代人的命。 时代变了,教育变了,现代年轻人往往接受美式政治正确,崇尚平等法制,动辄要求权利。从知识上说,他们多才多艺,钢琴绘画,多少都懂,数学外语,比自己父母不知好到哪里去。对家庭的观念也不再是“我要撑起家”,而是“家要撑起我”,对爱情也不再是“墙内有偶,墙外引花”,而是“花丛乱舞,不知有婚”。社会呢,人大颁布细则无数,中央也要禁吃禁喝。白景琦们吃不开了,钱不好挣,还要看儿女脸色,多年的风花雪月,到头来还是枕边黄脸婆。这时候,他们就开始了另一种迷信,即对外国的迷信,对儿女的迷信,外国制度好啊,养老有保障啊,教育水平高啊,空气很新鲜啊。你看你爹,当年用两瓶茅台混到科长,在国外,哪里会这样?人家讲实力啊,不搞这些,送酒要抓起来的。你去吧,学点有用的。 先前郭宝昌导演被拍了一部纪录片,说是成名后回老家,闻说亲戚的孩子辍学,郭导大怒,当面怒斥,骂俩孩子没出息,不上学哪里来出路?现在看来,郭导虽然说得对,但也未免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大宅门》之后,郭导又拍了《宅门逆子》,然后便是个三部曲,分别名为:《门可罗雀》, 《鸦雀无声》,《销声匿迹》……相信这里面既有年龄的原因,也有不能高飞的无奈。 据说郭导是张艺谋等人的大哥,那就算是吧。 弟弟们到底还好一些。
就像所有的战争片都会反战一样,描写封建社会的电视剧,也会反封建。《大宅门》是国产电视剧中传记/历史题材的一座高峰,以封建氏族大家庭为焦点,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也白描了中国人的人性内涵。 这部剧最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以忠实记录者的视角,在历史的维度上,将封建礼教对于人的驯化、压抑,以及人对于封建礼教的服从、反抗完整展露;而且,它是以饱含敬意和温情的姿态来展露这些的。
已故著名先锋派作家王小波说过:“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如果把观察的维度拉长到一个人的一生中,那生活依次就是这样几个阶段:少年时期的天性成长阶段、青年时期的激烈反抗阶段、中年时期的缓慢受锤阶段、老年时期的保护铁锤阶段。这几个阶段,在《大宅门》的主角白景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年时期的白景琦是个“混世魔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大宅门里,全族人拿他没有办法,他张扬着爱玩、爱探索的天性,直到季先生的出现,稍微压抑了他的天性,塑造了他早期的世界观、价值观。
青年时期的白景琦依然“混世”,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破坏力。因为他是大宅门里的主人,年富力强,有地位又有经济能力。他的破坏性,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到达极致:当时,白家人全家跟着慈禧太后逃亡西安,白景琦被留下来看家。他干了三件大事儿:跟黄春私定终身并在没有嫁娶的情况下导致其怀孕,杀了抓捕其老师季宗布的德国兵,与占领北京城的日本兵田木青一交朋友。
这三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在当时都是“要命的大事儿”,这三件大事儿,也足见青年白景琦的破坏力。 《大宅门》也是通过这三件大事儿,集中表现了白景琦对于封建礼教的激烈反抗。封建礼教里讲究的明媒正娶、隐忍躲避、忠君爱国理念,都被他弃之脑后。
这一时期的白景琦躁狷、傲慢、邪性,也最吸引人。因为在他身上有足够的自我和活力,所以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道理等同于“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这一说法。历史古装剧《大宅门》塑造出这样一个角色,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20年前,不知道多少看着《大宅门》的少女,想嫁给白景琦。当然,也包括剧中那个遗落民间的贵族之后黄春。
做完这三件大事儿后,封建礼教第一次对白景琦出手了,白景琦被大宅门的当家人二奶奶赶出了北京城,阴差阳错来到山东济南,并进入泷胶行业。凭借着家族力量(堂姐白玉芬,济南提督之子路广义太太)以及耳濡目染百草厅经营所学到的经验,迅速独霸济南泷胶行业。于是,封建礼教打压了白景琦,但封建大家族势力又帮助了白景琦。
在济南站稳脚跟后,白景琦对封建礼教发起了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反抗:不顾家族反对,娶了风尘女子杨九红。
在当时,这种自由恋爱是对大宅门里的规矩、封建礼教最激烈的挑战,远比吃喝嫖赌抽要严重得多。白母(二奶奶)对白景琦进行了最为严格的礼教审判,终生也没有原谅杨九红。
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次挑战?因为:从这次之后,白景琦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开始敬畏大宅门当家的二奶奶,遵守大宅门的规矩,即使杨九红的女儿被二奶奶强行抱走,他也爱莫能助,二奶奶要求他打杨九红,他最大的反抗也只是呆呆地站着。
曾经那个充满反抗和活力的青年,早已变成了沉默的中年人,他上有老、下有小,外有应酬、内有算计,虽然已经完全独立,有了足够的名望地位和权力,但反而更加害怕、更加恭敬于二奶奶(或者说封建礼教)。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阉割的过程,在封建社会这点尤其明显。封建礼教要求人守规矩、敬畏,要求人只问规矩不问对错、只敬畏嫡长不敬畏真理。 到了剧集结尾处,八年抗战时期,二奶奶去世多年,白景琦已经掌握了封建礼教的权柄,他除了保护好权柄、不停地锤打下一代的天性,也非常善于用这个权柄为自己谋利。比如,他顶着门不当户不对的压力,娶了香秀为太太。表面看这是对封建礼教中门当户对的反抗,实际上是他以封建礼教掌权者的姿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整个氏族。
至此,封建礼教最真实的一面被放大:封建礼教既是对个体天性的驯化,也是对个体的同化。这套封建礼教厉害的地方在于:管你是孙悟空还是活土匪,他都让你潜移默化中接受驯化,最后信奉那一整规矩,哪怕这套规矩是错的,你都会不由自主得接受,并且最终成为他的护卫者并乐在其中
著名国产历史剧《走向共和》里,给李鸿章设计了一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把这个说法放在《大宅门》里,也很贴切。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同一时代里存在的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会怎么样?他们会以这个时代为大舞台,要么坚守要么反叛。 光绪朝的坚守者就是二奶奶,反叛者就是她的后代,青年白景琦;到了民国,坚守者就是白景琦,此时的反叛者就是更年轻思想更新潮的白玉婷;八年抗战时期,坚守者变成了杨九红,此时的反叛者就是香秀…… 杨九红是这部剧里最悲情,也最有反抗精神的人。作为一个“下九流”出身,她一开始代表突破封建礼教、为爱情不顾一切的青年,与二奶奶老死不相往来,激烈的对抗也换来了她艰难的处境:她自己的女儿从来不承认自己,甚至以母为耻。
讽刺的是:等到二奶奶和黄春相继去世,杨九红一朝得势,她开始对白景琦的三姨太小姨奶奶颐指气使,同时对香秀发威。 第34集,她趁女儿佳莉不在家,去她家抢夺孩子,这一幕像不像当年二奶奶抢她的孩子?之后,白景琦要娶香秀为大太太,杨九红带头抵制他们的婚礼,像不像当年大家难为她?
天道好轮回!这样的情节使这部历史大剧形成了巧妙的首尾呼应,也使得整部剧都笼罩着浓浓的宿命色彩。 有没有那种从一而终的、彻底的反叛者?也有,不过只此一例。她就是蒋雯丽饰演的白玉婷。白玉婷从少女时期就开始疯狂迷恋京剧名角万筱菊,一定要跟万筱菊结婚,但终究天负红颜。
最终,白玉婷与万筱菊的照片结婚并厮守后半生。她的反叛成功了吗?并没有,她的反叛是一种自毁式的,牺牲掉了自己的幸福并且成为了世人的笑柄。这样的反叛很珍贵,也很可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人顺应封建礼教的方向坐到了那辆马车上,于是活得风生水起,也有人天生卑贱成了赶车、拉车的人,甚至成了车辙压过的泥土,只有白玉婷像一块坚硬的小石头,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引起了车身的轻微抖动,但也仅此而已,历史的马车旁若无人地走远,而那块小石头长久地、孤零零躺在车辙里。
这部剧用一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但偶尔,也有激烈的直白的批判。封建礼教最讲究孝道,但从小受到礼教教化的佳莉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耻辱,怨恨生母;而武贝勒则死在了自己亲儿子的手中——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讽刺,同样具有浓厚的天道轮回和宿命色彩。
《大宅门》这部大剧,有着一明一暗两条线。 所谓明线,就是在历史大潮的冲刷下,大宅门这个家族、百草厅这个企业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最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得不变。 百草厅所经历的变故,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变化,更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特别具有政治经济学色彩。
到了二奶奶晚年,百草厅作为一个企业已经足够庞大,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足够多。此时,这个企业产生了一种“拟权力性”——资本与政治权力有了某种相通性。白家的势力足够大的时候,二奶奶也像西太后一样,出门抱着狗、有前清的公公(王喜光)伺候,听热闹的京剧大声叫赏,与家人一起去新宅游湖…… 民国开始,人们剪了辫子,白家的资本积累更丰厚了,于是白景琦开始在海淀修花园,前朝的贝勒、公公都来巴结他,希望承办工程。此时,资本的“拟权力性”被发挥到了极致——资本就跟权力一样,也有了资源、权利分配的能力,这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时代,也表明了封建权力的没落,两种权力正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所谓暗线,就是二奶奶、白景琦等人的成长,以及他们被封建礼教驯化的过程,上文已详细表述。在这条暗线上,最核心的点则是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度挖掘。 剧集挖掘出来的人性最重要特点就是:顽强,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坚韧,在苦难中撑下去的顽强,也可以概括为“骨气”。从剧集开始白萌堂舍得一身老骨头也要与詹王府作对保住白家老号的名声,到后面白景琦不与日本人合作,这都是骨气的表现,就是这骨气永葆这个大家族历经风霜雨雪屹立不倒。
当然,剧中也有对于中医行业的正名:第29集,白景琦以药业协会会长的身份,烧毁了自家7万两银子的药,并借此号召同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其实就是要秉守医者仁心。 历史是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在,有哪个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想起了梁文道的一档名叫《一千零一夜》的读书节目,梁文道主张:对历史保持敬意和温情。看《大宅门》对此感觉尤其深刻:历史不仅是对现实的映照,历史也早已经预演了现实,说得更直白点:我们今天自我感觉很发达、很先进的东西,也许历史上就有过彩排。 不信你品,你细品:白玉婷与万筱菊的照片结婚,像不像现在很多二次元人群与动漫形象恋爱?前不久,偶像剧《爱情公寓5》里,向尚喜欢上了游戏NPC叶雪青师姐,并一直抱着她的抱枕谈恋爱;本剧倒数第二集,大宅门里的少爷小姐不好好吃饭,白景琦请来了郑老屁,他用个大盆一个人吃完了一桌子菜,这样的大胃王人设,算不算现在直播平台上的吃播祖宗?这也是这部剧的穿透力之所在,20多年来,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都能映照新的现实。
对于历史的敬意和温情,也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之一,正是通过这样的笔触,编剧兼导演郭宝昌才完成了一次有深度、有价值的历史重塑。就冲这份赤子之心,这部剧值得一看再看。
京味儿,有味儿
我妈在追那时花开,我看了点实在受不了,女强人不是女流氓好吗!!还是回来看类似题材的大宅门洗洗眼睛
斯琴高娃誉其为当代《红楼梦》,郭宝昌潸然泪下。论角色的丰富、台词的深刻、音乐的到位、故事的辗转,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一百个最好的演员集体爆发了这么一部一百年也未必有的集大成之作,强推之!
一万遍也看不够
俺稀罕杨九红,天字第一号悲情人物
看完之后,一声叹息。最打动我的是杨九红。我本以为这个凌厉的女子的命运会有所转变,那些有亏于她的人会做出一点点补偿,但编剧最终让她凄凉如死灰地绝食而死。
百看不厌的部分还是白景琦成年前的十来集。成年后主角光环太重了。
又是一经典 没啥好说的 都是神们在演 您们都是神
每一个情节都值得玩味,京剧真好听。
【由来一声笑 情开两扇门 乱世风云乱世魂 平生多磨砺 男儿自横行 站住了是个人 有情义有担当 无依无傍我自强 这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的响 有情义有担当 无依无傍我自强 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哎~ 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哎~ 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无悔一腔血 有意济苍生 百年风雨大宅门】
记得小时候大宅门独具特色的开场曲响起来,我就知道我爸又要追剧了😂️斯琴高娃和陈宝国等一众演技派,实力诠释了那个年代大院生活的悲欢离合及喜怒哀乐,或许那个哀是整个时代的不幸!
其实我一直很同情杨九红。。。
看前方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带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国剧
经典,小说好,本子好,导的好,演得好!
香秀出现以后就不大爱看了
绝对经典之作,斯琴高娃气场超强,撑起一片天。
全程无尿点,每一场都是戏,每一个演员都无可挑剔,国产神剧,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一个人的多彩生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光荣与血性
喜歡斯琴高娃演的白家二奶奶撐住白家的奮鬥過程,喜歡陳寶國演白老七天不怕地不怕的痞樣。也喜歡茹萍演的黃春(她在武則天演上官婉兒;陳寶國演唐高宗!)對後半段白老七事業有成之後比較沒興趣,楊九紅被逼得太慘了,只有白妹妹要嫁萬筱菊那裡比較有喜感。總之,是一部值得五星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