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能看到这部片子的各位你们好,我是本片的导演吾兰。
跌跌撞撞,从去年三月的某一天,打算拍一部独立长片开始,到如今能在豆瓣词条看到这部影片,已经过去了一年。这部片子也像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终有一天要去见外面的世界一样,已独立于我,和大家面对面地见面了。
去年春天,我从上一家公司离职,准备做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也就在那之后不久,我决定要试着完成一部独立长片,其实想拍电影的计划在心里酝酿了很久,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子元是我那会儿认识不久的朋友,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我发现他是一个愿意为影像奉献自我的人,于是在我准备拍这部片子的时候,他成了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人选。那天下午,我简短地在群里说完自己的计划,他说自己很感动,我能让他来做主演,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复更令我高兴,于是一拍即合,我俩准备一同拍这个片子。
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之前的一些想法,在没写剧本之前,我把不同的情节列在一张纸上,不过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也不知道该从何讲起;但故事大体是围绕一个摄影师展开的,因为我之前干过一段时间的摄影,而子元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一名优秀的独立摄影师。于是,就在这样的框架下,删去几条不太明晰的支线——一个从春天开始到冬季结束,讲述一名摄影师想找份工作的故事便浮现在我眼前。
在开拍之前,我找另一个朋友借了不同焦段的手机外置镜头及小型麦克风,来当作主要的拍摄设备。子元的主业是在一家餐厅当后厨员工,所以休息时间和坐班的工作不太一样,他慷慨地把休息日都留给我来安排。那日我俩第一次去拍摄,他和我都有些兴奋,我说这一次我们是实打实地拍电影了,今天起我俩算是进组了。等拍完开头公园里的那场戏,我俩下馆子喝了一杯,当作是庆祝。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始终不大好意思说《四季如秋》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倒更像是一个人四处拍拍再拼凑起来的长视频,不过这同样耗费了我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能有这么一部称得上是长片处女作的作品,我也算是满足的。
最后,还是很高兴各位能看到这部片子,往后如果运气不算差,我想试着以同样的方式多拍一些独立作品,也希望同样喜欢这类片子的朋友们能一同参与进来,共同创作。
2022.4.13
7月17日,北京是一个很热的天气。
礼拜一就决定了,周日去水果店看这部片子,结果今天下午在水果店公众号上看到导演来不了了,但是还是决定去看。
因为我很好奇这个独立摄影师的人生际遇。看完全片,我发现片子里的每一分钟,我都是很熟悉的,因为熟悉,所以有种被扼住咽喉的感觉。我很好奇主人公的人生走向,因为我感觉我很多朋友,此刻都幻化成了他的样子。
片子开始,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咬开胶卷盒,故事正式开始了。
而我的故事,也是从四年前推开鼓楼一家相机店的门而开始的。
影片触动我的点很多很多,从取景上,就像从我的记忆中取景一样,有家门口的商场,鼓楼一带的胡同,熟悉的荒芜的公园。我看到净土胡同和车辇店胡同中间的那颗大树,总感觉也许我和主人公呼吸过同一股冷空气。看到了睦野画室,坐过的沙发,把玩过的标本,一一都出现在屏幕上,突然感觉,可能这是我的生活?
主人公选择辞职成为独立摄影师的那一刻,我是很能共情的,人在一个瞬间,就是想要不顾一切的去选择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事,哪怕自己无力承担后果。我有太多做独立摄影师的朋友了,我的前男友,也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于是我也看到了,经历过那么多节衣缩食的生活。
人在痴迷一件事的时候,可能是很讨厌的,是无法理喻的怪人。看到他反复指挥女孩在楼梯上摆出他刚才看好的位置和构图,我真的会心一笑,那些痴迷在某事里的人,有时真的会让身边人很厌烦。还有约拍,结束后他扯掉胶卷,胶卷代表的是他看不起别人的某些东西,(约拍女孩的某些“俗气行为”)还是看不起自己现在的生活?我倒是觉得可能是后者。
那时候,我当时的男朋友,也是一个没什么收入的独立摄影师,过得大概比主人公好点,但是有限。我们经常在鼓楼的小饭馆吃饭,他说有的活,他还是不想接,我说没关系,我们现在经济完全没问题。
今天,水果店里开着一台风扇,影片里,主人公住在下铺上,吹着风扇,好像四年前,我也是在师大附近那个小房间里,开着风扇,在下铺睡午觉,男友背着相机回来,一台老海鸥改的拍立得,我们把家里的东西摆来摆去,像主人公摆弄那两根烟头。我们也看着光从双反相机的腰平取景器里透出来,北京秋天的蓝天,确实很美。
北京的风光太好了,但北京并不是一个四季如秋的地方,梦想在寒冬腊月,三伏三九里翻来覆去吹晒,是不是还能大浪淘金一样留下来呢?
导演弹窗没来了,确实好遗憾,影片就是在追踪一个人的生活,很发散,于是我想了太多自己的事,看着看着,就靠在墙上。
尤其是看到跳舞那段,我看到画室的人字缝地板和展台,就能够确定,这一定是画室,不过现在我也没有再去的理由了。我看到净土胡同里茂密如茵的大树,绿的像油画里的色彩,阳光透过那种浓郁的绿色,在胡同的地面上形成了有生机的深沉的绿光。
突然在幻想,如果我能有一个关于我生活的小短片,会是什么样的,也会有人在屏幕前,看得这么沉浸吗,也会有这种摄人的共鸣感吗?
我和阿奇说,你看这个主人公,戴眼镜的小胖子,辞职去搞摄影,但是生活的确不太理想,像不像xx,我们都知道,太像了,xx已经完全不再拍照了,即使我们知道,曾经他也如痴如醉地拍照。
好了,影片的结局,我想我也知道了。
可以说是毫无才华可言 调色都没有调的感觉 一眼就能看出来有没有天赋
名导们剪片都是最后从3、4个小时强行剪成90分钟,四季如秋的导演貌似是强行把半个小时的片子剪成90分钟。还有一个槽点,我不懂花,不知道片头出现的是桃花杏花还是梨花林,但总归是春花,配上四季如秋四个大字, 这是故意做伪命题么。
算不上电影,但至少没有做作的情绪,成年人的世界确实如秋天般沉寂。
浪费时间的一部影片。导演的无病呻吟快要溢出整个屏幕,不知道是不是有受到侯麦的影响,想要拍出诗意又现实的东西,但是人物的塑造就是靠几个电话堆砌起来,单薄的不能再单薄,虽然采用的是非职业演员,但存在的意义都不大,导演还是多看书多看电影吧……什么都想融合进去只会更混乱,中国这个地方文化和外国的地方文化就不一样,想模仿外国人的沟通交流方式就和看外国人作揖行礼一样怪异,而且如果是想致敬侯麦的话,这个故事性和人物塑造上面真的没有一个成功,除了镜头运动还行,还是先拍短片练好了再拍长片吧,不然也蛮浪费大家的时间的
题材本身还算真实吧,但讲述的侧重点不是很清晰,个人理解的独立摄影师首先是器材难,毕竟没啥基础的一上来只能先二手,但即便如此还是要面临一大坑,包括他前面说拍剧照,但胶片机真能干活吗;其次是接活难,虽然可以靠朋友推荐,但实际上转了几道手过来的往往都是费劲油水少的,但片中在这方面也没啥体现;完了还有后期难,既然涉足人像了,那么PS功夫尤其与客户的沟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这方面片中同样只字不提。。。片中无谓的远景长镜头很不舒服(除了片尾),比如商场里、河道聊天、柳荫公园门口等等,杂乱无章,为什么不能捎带一下环境但把人物整明白?难道是为省成本而在公共场所“偷拍”的?呵呵。。。最后说句题外话:摄影本来是个乐趣,却那么多“爱好者”惦记靠它赚钱,就好比消费的时候还惦记着中奖,奇怪的人性啊
矫揉造作,完全看不下去
简易,生疏,窘迫
散乱的记录而已,仍需寻找「拍摄」给观众看什么的含义。
自娱自乐
不太成熟的独立电影人好像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眼高手低,表现出一种我比大家有想法的傲慢,可能也确实算是普通人中比较有想法一点的,电影嘛..反正比逐梦演艺圈强。
太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