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
可是这仅仅是个关于失败者理应遭唾弃的故事么,至少片中的保守派调查组希望如此。Mary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承受着挑战布什家族的代价——被质疑是否是民主党阵营的喉舌,被质疑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甚至被拷问道德……小布什在越战期间究竟有无逃过兵役,与CBS是否负责任地报道两者之间是separate issues——为了制造大新闻而无视职业规范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中的“胜利者”们同样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然而谁让事出大选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你做了有利于对方阵营的错事,为了自保我就要在政治上毁灭你,这就是两党制选举的残酷逻辑。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为失败者提供舞台,让观众看到失败者往往是好人;个人的失败往往也是大环境的失败;失败者有权保留最后一片领地来存放尊严,这正是悲剧这一表现形式的目的。很欣慰地看到影片并没有把Dan和Mary以及他们的团队视为英雄,而是悲剧式的退场。在Mary挽回自己和Dan的战斗中,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不仅仅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让公众忘记了继续去追问小布什那充满疑点的服役记录,对真相的探究最后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考据中。这种不允许任何质疑的无形压迫感,化为Mary的同事Mike在CBS总部绝望的呐喊:QUESTION ANYTHING, that's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
在今天这个大报纷纷停刊而转向朋友圈网文新媒体的年代里,这句话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从开头到被调查,不明就里的我还在期待Mary能绝地反击,一贯的美国英雄梦,应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找出有力证据证实布什确实逃兵役了,一举成名,然而……
没能严谨的证实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是技术的漏洞,也绝对有功利的色彩,但“I am what I am”最后女王反驳的那段台词功力跟演技简直炸裂!结尾律师说“我相信你”我心亦如是!
此生对英语最大的奢望大概就是哪天能够不带字幕听懂女王的采访,哪怕一小段也好😂
评价不高 但我非常喜欢,甚至喜欢过 聚焦,dedicated有时候会迎来大胜利,有时候,会迎来毁灭性灾难。而且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so its conspiracy, not you screwed up your job. Admit it, you worked hard and you screwed up, try not to blame anyone else. 不只是新闻业,尊重事实,恰恰是要求你反复求证,不断证伪,Mary努力了,非常努力了,仍然没做到尽善尽美,先入为主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但确实是很重要的原因,从心底里希望文件是真的就会不自觉的忽略negative的证据,偏听偏信,怪诸阴谋,事情的结局过重但不冤枉。我钦佩这群人调查时的热情,但并不欣赏他们的态度,同情但不惋惜他们的结局。
之前听过一个节目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男人扇了一个女人一耳光,你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
然后第二天,有消息爆出来了,这个男人为什么扇她,是因为这个女人把这个男人怀孕的老婆推倒在地上了,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女的活该”
然后第三天,又有消息说,这个女人为什么推孕妇,是因为这个孕妇插队,而且是孕妇先动的手,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孕妇和这男的都不是东西”
然后第四天,又有消息说,孕妇为什么要动手,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女的有关系,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你又怎么看?
你又会想:“都不是东西”
后面的故事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普通民众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只需要一点风向就能倒戈,剧中玛丽反击的那段说的很好,“一个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包括规定、规则和各种缩写,深度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然后会用普通文字处理把它打出来吗?”这里“他们”只是给了民众一个错误的导向,就能扳倒玛丽的所有真相。
其实,普通人并不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这个真相好不好玩,能不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真不真相不重要,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不轻易相信舆论导向,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最近看微博东航失事的有些评论,吵着要知道真相,也不知是真的想要一个真相,还是想要吃一个“瓜”,可能真相大白了,不和他的胃口,又吵着这是个假真相吧,想要一个“真”真相吧。舆论很可怕,还真相一个清静吧。
整整大半年,凯特女王《卡罗尔》的强势表现导致这部《真相》鲜有人问津,虽说女王+罗伯特雷德福的演员阵容给演技上了双保险,然而一部电影并不是只要主演够强悍就ok,跟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同题材电影《聚焦》相比,合理性、紧凑性和节奏感还是差了一些。《聚焦》并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电影,影片朴实低调不炫技,但是那种暗涌的力量还是让人随时想为新闻事业献身。而《真相》凯特是绝对主角,塑造的Mary正是本片改编原著的作者,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Mary的观点是否客观?因为本片一直在表达它(她)的“客观”,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我看来CBS简直狗咬狗一嘴毛。节奏方面,前二十分钟有点浮,而后渐入佳境。演技方面,前二十分钟也是浮,除了凯特其他人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而后巡视组对质戏的慌张、坚强、隐忍、爆发演技好到爆炸,跟丹的几次情绪变化,如父女般的情感流露极为自然,凯特的嘴角和发丝都是戏。两片导演都身兼编剧、导演二职,聚焦为原创剧本,真相为改编剧本且导演首执导筒,高下可见。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表演和背台词功力炸裂。就是内啥,凯特女王有点丢掉自己风格变成…… 艾玛·汤普森了?
"This is what our business has become reporting on reporting." Soon would be movies on movies...
不能不想起“Up Close & Personal-1996”,女主换了人,男女主的关系也从情人变成“父女”,最感动的一刻应该是Mary Mapes在电话里把Dan说成了Dad吧。
其实影片的节奏还行,但有些地方台煽台电视剧了,编导也是非常地以凯特女王饰演的Mary Mapes为主导,反倒缺乏客观性,让观者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不过说到表演,凯特女王这次可以打9分。
纯电影角度比聚焦更好,居然这么少人看过。。。fucking system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FEA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真相》可以和《聚焦》配合观看,后者质疑的是宗教的象征,前者直接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性之恶。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相了,出了事全世界都是一个反应,找人背黑锅,你我没有这么做过吗?而真相永远是胜者在书写的历史。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3.5 其实一直觉得从上帝视角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配上Cate卖力又精湛的表演颇具看点,可惜叙事略中规中矩,缺少亮点。又是一个探讨新闻业与政治的题材,想必或许未来也能成为不少课堂的谈资。
所有的漏洞在于剧本本身太站在一个主观的立场。如果这一点没有问题,整体来看,完全能秒杀《聚焦》。已经给魔王跪下了。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没想到看这么严肃题材的片子会看到情绪失控彻夜难眠。这和过往的经历有关。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并把职业道德当做行为准则的人容易做出常人难以逾越的成绩;但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几句批评的话就可以让一切光华散尽。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演技完爆蓝色茉莉,故事完爆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