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还没意识到片子还挺长。一般总希望两小时左右就能完结。反正起来活动活动还是继续看,因为片子进入状态得很快,从一开始的事故就挺吸引人。
初始在电话里Anne被Tom拒绝的时候,谁会想到后来他们之间会有后来这样的情愫。Tom懂马,懂人心。曾经处在闹市的人回来空阔的地方生活,对心的平坦是会有更深的体会。他把心放在离每个人的都很近的位置,用他的淡定大气影响人。应该也是会影响观众。
我写点感受写影评,不然想法很轻易就会忘记;可Anne和她女儿在空阔地方的生活经历留下的“感觉”不会轻易流走。Anne不再雷厉风行,Grace不再咄咄逼人。自然果然有强大的治愈作用,环境造就人。心中存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他们返回NY大都市的时候也会带回这种珍贵的自由心境。
至于七年之痒的这段感情,在片子结束时断了,但总觉得故事不会就这么完了。
p.s.
A horse whisperer is a horse trainer who adopts a sympathetic view of the motives, needs, and desires of the horse, based on natural horsemanship and modern equine psych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rse_whisperer真不敢相信whisperer这词还能这么用~!
电影《马语者》改编自同名小说,其本身是作者对原著的一种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电影《马语者》也同样如此,它可以解读为爱情、亲情、心灵释放、心灵流浪、都市悲剧或者理想与现实冲突、得到与放弃等,也可以从纯电影角度解读它的声、色与情感冲突。我在电影中读到的是人类既脆弱又坚强的心灵。每一个飘零的心都在寻求自己的家园——心灵的家园。
马,无疑是贯穿影片的主角。影片以一匹奔跑的骏马作为片头和片尾,但并不完全相同。片头以蓝色为基调,一个雪后清晨,太阳刚刚升到地平线,马儿孤独地奔跑在无际的雪地里,风扬起它的鬃毛,马蹄溅起飞雪,它矫健而孤独,直到一个女孩子骑到它的背上,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片尾则截然不同,背景换成了夕阳西下的广阔山坡,整个画面以温暖的金黄色为基调,同样的骏马,同样的奔跑,却增添了一种温馨在里面。在这里,马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人的内心世界,代表了人的心灵。片头与片尾这两组短片前后呼应,从蓝色、冰雪到金黄色、夕阳,从孤独冷漠到温馨与爱,这正象征了人心灵的成长。“马语者”字面上的意思是能与马交流的人,实际上,它应该是一种更抽象的含义——心灵的沟通。安妮带着女儿格瑞斯和朝圣者来到遥远的蒙大拿牧场,以及在牧场中与汤姆.布克一家人的一段经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心灵的释放,马语者汤姆如同救世主一样为他们甚至他自己医治心灵创伤。我认为,无论朝圣者、格瑞斯,还是安妮都在这个牧场里学到了爱与被爱,这更是一个心灵的升华与成长。
整部影片前后也分为冷暖两种基调,以安妮带着朝圣者和格瑞斯驾车到牧场的旅途为界。不难发现,城市中的他们急躁、争吵、愤怒、悲伤……是一长串的灰色;途中的古战场成为矛盾的一个小高潮,随着与牧场的逼近,画面鲜亮起来,两人的心情也逐渐平和,影片也随之凑起轻快的民族音乐。而牧场是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开阔、和谐、友善、安宁、温馨。城市与牧场的对比,可以解读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但我认为,牧场更像是避风港,是流浪的、疲惫的都市心灵停靠的港湾,或者说牧场象征了每个人都在寻找的心灵家园。正如影片中汤姆的母亲所说“人对内心的家的需求强于实际的家”,从城市到牧场,体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家园的渴求与追寻,也映射出都市人心灵的脆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都市在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心灵的危机。有人说,现代都市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周围充斥着虚假、冷漠与隔阂。而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从几个主人公各自的心灵创伤中很清楚地感受都市人心灵的脆弱:冷陌、逃避、迷惘。
冷陌体现在很多方面,影片中,整个城市都被冷陌所充斥。影片开始就是安妮忙碌紧张的生活,她专制、强势、时刻武装着自己,连头发都硬邦邦的挺在头上,无论对谁,哪怕是她最亲近的丈夫和女儿。而她可以说是都市人的一个代表,更多的都市人都或多或少在重复着她所做的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忙碌的,用安妮的话说:在纽约,你一放松就会被社会淘汰。没有人能够停下匆忙的脚步与朋友与家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也没有人愿意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他们被尔虞我诈,被功名利禄蒙上了眼睛,人与人之间也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而产生隔阂。因而我们看到安妮的暴躁,下属对她的反感以及安妮引起的诉讼;看到医院里护士的非人性化,他们不及时给格瑞斯换药水,原因是他们要下班;看到格瑞斯拄着双拐在校园里上楼梯时,周围同学冷陌又略带嘲笑的眼神……更可悲的是,这种冷陌也存在于家庭之中,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安妮的专制引起了与丈夫的隔阂,与女儿格瑞斯也越来越疏远。可以说,冷陌是他们家庭冲突的根源之一,也是造成接下来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源头。而造成冷陌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沟通和理解。冷陌是安妮、女儿和朝圣者共同的心理创伤,它一度使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降到冰点。
如果说冷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逃避则是人自己内心的挣扎,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灵弱点。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得不到及时排解,人们往往就会采取逃避心理从而寻求自卫。影片最突出体现在朝圣者和格瑞斯身上,那场飞来横祸给他们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他们开始悲观,自暴自弃,开始用刺将自己武装起来,不准许任何人接近。安妮去牧场的初衷正是想要通过马语者对朝圣者的医治来挽救女儿,在安妮看来,朝圣者是女儿心灵的寄托,也是令女儿重新振作起来的希望。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汤姆从一开始就看出了安妮与女儿之间的矛盾,看出了女儿与朝圣者的逃避。牧场的生活加上汤姆的帮助,使他们渐渐意识到,逃避无济于事,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迷惘是更加突出的心灵弱点,面对浮华的都市生活和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人们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整日忙碌,得不到丝毫的宁静,他们内心空虚,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迷惘在安妮身上得以集中体现,无论是汤姆还是安妮的丈夫都对安妮强调过这一点。
牧场的生活是整个影片的转折。它的和谐、温馨和宁静抚慰了三颗受伤的心,融化了他们心灵的冻土。在汤姆对朝圣者的医治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爱,认识到爱,懂得了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耐心,需要互相尊重;爱同样需要勇气,选择的勇气。选择就会有所得有所弃,选择就难免会有痛苦。影片中的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朝圣者和格瑞斯需要面对选择沉沦下去还是正视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安妮需要面对爱情和责任的选择,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选择;汤姆也曾经在牧场生活和城市生活中作过选择;戴安娜也在选择中放弃了去摩洛哥的旅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要学会面对选择。回避选择是一种逃避,同时这也是造成迷惘的原因。有人说整个影片是一个逃避,片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逃避。逃避挫折,逃避压力,逃避社会,甚至认为汤姆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逃避者,他逃避的是现实和压力,逃避的是繁华但同时沉重的都市生活。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汤姆并没有在逃避而是一种选择,牧场生活是他们的选择。而选择什么本身并没有对与错,无论你选择什么都将会有所舍弃,都难免会有痛苦,关键要学会寻找心灵的平衡点。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与被爱,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可以去爱别人;需要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一种责任感在身上,正如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传达的:人正是因为责任才显示出生存的价值。因此,面对选择,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同时也要有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即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影片最后,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汤姆选择了牧场,选择了他的家庭和责任;安妮选择了回归都市生活,同样也有责任感在里面,同时这也是她内心的声音。安妮的选择应该是大多人的选择,当症结化解之后,一切都将回到原点,这并不是向社会的妥协,她没有错;汤姆也并没有逃避什么,他同样也没有错。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选择属于自己的选择。但无论怎样,在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影片里,牧场无疑是喧嚣社会中的一个心灵家园,安妮、格瑞斯在这里认识了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学会了爱与被爱。而学会选择,学会爱与被爱,正是一个人心灵的成长。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我们,能成为汤姆这一类人的毕竟是少数。面对同样浮华的都市生活和同样沉重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我们每个人都该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让理想与现实在这里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学会选择,学会面对,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在并不轻松的社会中快乐生活。
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自然联想到了《马语者》。以前都把《马语者》当婚外恋主题,尽管重复看过好多遍,但几乎都是跳跃着看的。 以前关注的问题是,这么个独立强悍理智的女人究竟从哪一刻开始爱上了那个与她生活状态大相径庭的西部男人。依稀感觉《马语者》对情感的把握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到位很多, 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才发现,《马语者》在豆瓣上的评分居然才8分,评价的人数才九千多,有点埋没了这部影片。另外还发现,该电影的导演,原来是Robert Redford,也就是剧中的男主Tom。Robert出生于1936年,算来拍《马语者》的时候已经接近60岁了。怪不得,把剧中的每个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揣摩得很透彻。
一开始的Annie
Annie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有点像工作狂,是一个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出色的女强人。在剧中一开始反映的性格特征就是忙、对自己和下属都要求严格、有主见。Annie的性格导致她控制着整个家庭,要求自己的女儿和丈夫都要出色,要混得有模有样。女儿Grace遗传了妈妈的性格,有主见,很反感整个家庭被妈妈控制,都是跟爸爸亲。电影开头,Annie和丈夫Robert之间的情感也很淡,淡到似乎只是靠女儿这个点来维系。原因可以推测,Annie和Robert对问题的处理态度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女儿骑马发生意外事故失去了一只腿时,Annie的态度是让女儿尽快适应装上义肢后的生活,Robert却是处处扶着女儿怕她摔倒,这个时候Annie对Robert就有点不满,觉得女儿被这样宠着的话她永远也没办法自己站起来。其实Annie和Robert都很爱女儿,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Robert对女儿更多的是尊重,而Annie更理性,她想帮女儿找回生活的勇气。看到这里,会觉得Annie有点不近人情。不过电影在后面通过Annie与西部牛仔男Tom的谈话,道出了Annie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Annie的爸爸是个外交官,Annie从小就跟着爸爸满世界跑,在任何地方都只是短暂的停留,没有家的感觉,爸爸在Annie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了,也就是在Grace这么大的年龄,Annie学会了独立,学会去be extraordinary,因为生活对于她而言,就是残酷得停不下来,停下来,就输了。于是她觉得此刻的Grace就是彼时的自己,叛逆、倔强、遇到了人生中的大事天塌下来了的感觉,她觉得此刻的Grace需要心灵的救赎,途径就是帮Grace医治好出车祸时严重受伤并且受到惊吓的那匹马——朝圣者,因为彼时的她、此刻的Grace和朝圣者都遇到了人生中同样的困境。Annie开始把工作放在一边,研究各种治疗马的途径,发现了马语者Tom。无奈Tom不肯到亲自到纽约,Annie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开车载着Grace,拉着那匹疯掉的马从纽约到西部。我觉得一个导演或作家好不好,功夫都在细节上。比如这里,Annie要开好几天的车拉着一匹疯马去西部,为什么她老公Robert没有跟着去。这里隐藏着几个原因。一是,从这个家庭一贯的格局看来,Annie一直在做决定下命令,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得做,而Robert是比较温和的人,我即使不同意你的做法但我也会尊重你的选择;二是,Annie一直表现得很强很优秀,Robert觉得这个在一般女人身上难度系数很高的举动Annie完全能hold住,可以看出,做什么事情Robert对Annie都很放心。这也是他们俩之间关系越来越淡的原因,缺少沟通和关怀。其实Annie是那种死撑着的女人,别人都觉得她很强,其实她心里有很多不确定,比如她也不确定不远万里带着女儿去治愈朝圣者这个举动到底对不对,女儿要请假,她要移动办公,她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觉得需要采取措施去解开女儿心里的结而不是等时间去治愈,很男性的思维方式,再一次突出了她的性格特点“理性、有主见”。作为丈夫的Robert其实不是很了解Annie。
倔强的Grace
十三岁的Grace跟好朋友出去骑马时遭遇了车祸,好朋友丧生,Grace断腿,朝圣者受伤受惊。遗传了妈妈性格的Grace很抑郁很自卑也很叛逆,成天闷闷不乐,还经常对她妈妈Annie凶。Annie拉着她去治朝圣者她也不去,最后被硬拖上了车,在车上带着个耳机听歌不跟她妈说话,最后把她妈妈气得下车哭了一场。仔细想想,这是典型的青少年作风啊,总觉得自己做得都对大人做得都错,大人还动不动就要来管自己。Grace从小就对强势的妈妈Annie有种抗拒心理,Grace对妈妈的理解是从妈妈愤怒的时候吼出“你们总觉得我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也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不确定”开始。我常常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存在很多契机。青少年的时候,最讨厌大人一本正经的讲道理,态度好点的左耳进右耳出,态度差点的直接就喊大人闭嘴。真正教育青少年的,是无意中触动他们的事情。比如突然发现父母有白头发了,发现自己把父母气哭了,发现原来大人们也会这样无助,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另外一种过法。要想成长,就得去经历。言归正传,Grace虽然有点触动了,还是很反感妈妈的决定,所以在跟Tom见面的时候说“你们要治马治你们的,不要把我拉进去”。从影片的后面部分可以看出,与青少年的沟通要以身份平等为前提。第一个跟Grace沟通的是马语者Tom的侄儿,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年纪比Grace略小。Grace跟他交流的时候语气很温柔,但是一提到有关她腿的事时一下子就凶巴巴地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Tom时常在半强迫半鼓励Grace去做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开车、打扫马厩、骑马等,帮Grace建立信心,而且Grace是把Tom作为她体系外的人对待的,所以Tom在他眼里不算长辈对她不存在约束力,这才有了与Tom之间的沟通。最后Grace与妈妈Annie之间倾心的交谈,也是从Annie放下架子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开始的。总结一下,与青少年的沟通要平等而真诚。
大叔Tom
Tom大叔,由《马语者》的导演扮演,用媒体的话说是”一个能看透马灵魂的人“,这类人叫马语者(Horse Whisperer)。他是个陶渊明式的人物,去芝加哥念完大学工程系后就回到农场了。他在农场长大,这边有他所有的亲人,Tom大叔比较无欲无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哥哥的孩子们在农场一起长大。他在芝加哥念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妻子,一个音乐家,他被她的音乐触动并且爱上了她。可是音乐家妻子跟他的追求不一样,在农场生活得很不快乐,他就放她走了。Tom留在了农场,每天干农活,跟哥哥嫂嫂侄子们一起过,生活得很平静。Tom这个角色有点饱经世事的感觉,觉得那些表面上的繁华都没什么意义,还不如与家人充实地过每一天实在。影片中的Tom有很多优点:一是Tom具有较强的洞察力。Tom第一次去拜访Annie的时候观察到Annie接电话时翘着二郎腿的脚不停地抖,他发现了Annie生活的忙碌和内心的焦虑,同时他看见Grace拿手挡着自己的义肢,明白了Grace的自卑。二是Tom深情。在与Annie聊他妻子(应该是前妻吧,但是他说的是他妻子)的时候,他说他们怎么遇见怎么分开,Annie给他们下的结论是“试过之后才发现彼此不合适”,Tom却说“我并不是因为她是适合的人才爱她,我只是爱她”。所以Tom是那种“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的男人,只有年纪大了才会有这样的境界吧,爱你却不非要和你在一起。怀念妻子成了他的习惯,于是他会在忙碌一天后静谧的夜晚,打开唱片机静静聆听那些熟悉的曲目。想来Tom也很孤独,才会不知不觉中对Annie动情。三是Tom很笃定。Annie在农场待久了,有点儿喜欢这里的慢节奏,但是觉得这里只是适合养老的地方,年轻应该在大城市里拼一拼。因此,即使迷恋也不敢选择。Tom在这方面却相当确定,他觉得农场能给他广阔的空间去平静心灵。想想纠结于去北上广还是回家乡的我们,是不是也会像Annie一样很羡慕Tom的这份笃定呢?
Annie与Tom的感情
先夸一下Annie的饰演者Kristin,真是演婚外恋女主的高手,她演的《英国病人》也是我的大爱啊!都是演那种很顽强的女子,深藏着很细腻的情感。
可以说,Annie和Tom的这段感情是顺理成章。Annie缺少关怀和保护,有典型的大城市综合症,焦虑、越来越忙,忙得放弃了骑马这项爱好。所以Tom邀请她骑马的那次她相当感动。而在Tom身上,好像时间走得很慢很静,做什么都来得及。Tom喜欢的女人,一定是能触动他的,他妻子的音乐打动了他。Annie的决断和勇气从一见面的时候就把Tom震慑住了吧。
情动之时。Annie和Tom第一次认真的交谈设在黄昏、阳台、alone。这段对话很有意思,Annie先动了情绪说“我为什么觉得你一直在嘲笑我”,然后引出了Tom的“叫我Tom吧”和在芝加哥遇到他妻子的故事。
Annie:笑什么?
Tom:你有安静地坐过一分钟吗?
Annie:额,要是在纽约安静地坐久了就会被淘汰掉。Mr. Booker,为什么我有时感觉你在笑我?
Tom: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Annie:不,你应该说你并没有笑我。
Tom:哦,我懂了,谈话的两方都归你管,是吧?
Annie:这是个男人的世界,Mr. Booker,大多数女人不得不这样。
Tom:你可以叫我Tom。 可能我是有点笑你。我觉得你既然来这儿了,你可以放松点去融入这个环境。
Annie:是啊,这是个好地方。我也觉得有时来度度假什么的挺好的,我不明白你怎么能一直待在这儿。你不挂念着别的地方吗?
Tom:有哪些地方好挂念的?
Annie:额,如果你没有在博物馆、剧院、餐馆、音乐厅等配置都很齐全的城里待过的话,我很难解释。
Tom:那芝加哥算吗?
Annie:你在芝加哥生活过?
Tom:额,我在那里遇见的我妻子。
Annie:你,你在芝加哥跟一个女人结婚?
Tom:对,真的,一个女人。
Annie:哦,不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Tom:我学工程,她学音乐,大提琴,有次听到她演奏德沃夏克协奏曲,我觉得那是我听过的最美的音乐。所以,倒是说说是谁笑谁啊?
太佩服导演和编剧对细节的处理了!有意见能够直说和开始八卦自己了,就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有点亲密了。
接下来Tom邀请Annie骑马的片段中,可以看出Tom对Annie有种同情和怜爱,同情Annie一个人死撑着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精神紧绷,怜爱Annie在这么大压力下还大老远奋不顾身跑来治愈女儿的心灵。骑马过程中双方进一步八卦自己,年龄、考虑的问题相当,就更结成亲密小团体了。然后有个情节,Tom看到Annie的扣子掉了帮她系上,这个时候彼此的情意都了然于心了吧。不像《英国病人》那么轰轰烈烈,编剧给Tom和Annie的仅仅一个热吻和一支舞。国外的爱情片好像都爱扯上舞,舞里面充满了暧昧和激情,典型的如《廊桥遗梦》。《马语者》的这支舞里包含的情感太复杂了,爱、离别、确定、不确定、隐忍……正如歌词里写的“You can ask me anything, but where I've been"、”Things that used to matter seem so small“、”I was looking for a soft place to fall“、”Nothing more than a small taste“。
这部影片恰到好处的地方是,Annie和Tom情感的火刚点燃,就被理智灭了。Tom一直都处于更理智的那方,早就看出了Annie心中的不确定,问了两次”Are you sure?“ Annie说”It's not that simple. It's not fair." 是啊,对于Tom来说只用决定去不去爱就好了,对Annie来说却要决定去不去推翻人生的定局重新来过。
这部影片更让我感动的是两个配角,Annie的老公Robert和Tom的嫂子。
作为丈夫的Robert具有超强的男人第六感,利用假期去看望妻子和女儿,第一天晚上就发现了妻子的不对劲。可能发现一向强悍自信的妻子身上有股柔情和不安了吧。Robert在Annie面前一直都没有作为男人的成就感,他觉得Annie太优秀了,优秀得让他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在努力让自己变为一个更出色的律师,因为他爱Annie,他以为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Annie留在他身边。我甚至觉得Robert多么希望Annie开车去西部的路上打电话向他求救,或者无功而返,可是Annie就是那么顺利地到达了。正如Robert对Annie所说,他一直觉得在感情里面他比Annie付出得多一些没有什么,能娶到这样优秀的女子他觉得有些幸运和惊喜,所以一直以来Annie爱他太少他也不介意,但是他看到朝圣者,觉得自己要么去改变这件事情要么去接受它,他希望Annie能在回家之前把爱不爱他这个问题想清楚。没有愤怒,只有理智。Robert在卑微地爱了Annie那么久后开始去勇敢地追求Annie的爱。
Tom的嫂子,一个农妇,我甚至都忘了她的名字。Annie刚到农场的时候她纠结于又要准备更多的食物,她老公Frank邀请Annie从旅馆搬到附近的小房子来的时候这个农妇怕麻烦也满脸的不乐意。一个在生活里有些斤斤计较的持家女人。但是当Annie有天问她为啥愿意一辈子住在乡村里的时候,她回答说”我是个牧人的女儿,我觉得当牧人的妻子也应该差不多吧。我有时候也会想想那些我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我说等有机会了去摩洛哥看看,但我也明白这也就是说说而已,绝大可能去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知足者常乐吧。我生活里有梦想,但我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梦想能实现当然好,不能实现我也不会沮丧。一种与生俱来的豁达。
想表达的也表达的差不多了。发现这一阶段的成长,表现在回忆起来不会为做错事而脸红,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做得欠妥。渐渐地,以前不懂的事情现在明白了,以前不关注的东西开始关注了。现在才真正懂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八个字的含义。
不太喜欢浪漫的感情片,但这部貌似平庸的片子的确让我坚持着一口气看完。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反映美国西部的片子看过不少了,里面总能够渗透出一种西部独有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情感色彩,让人深思和着迷。
可是回想一下我们的电影所反应的传统文化,是我发现的太少还是平时缺少观察?说不上来。想了一下,给我留下印象的无非是,黄世仁式的恶霸地主,忍气吞声的农民阶级,还有就是大宅子里妻妾的内斗……。再往后无非是觉醒,一个老大妈对着一盏摇曳闪烁的老油灯,意味深长地说:孩他爹死得早,被刘地主如何如何折磨和压榨,自从来了红军,如何如何,这就是我从影片中了解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或者是充斥特技的武侠,其他的当然也有,但留有印象的似乎只有这么多。
是我不够细心?小时候,回老家过年,除夕要迎请祖先神灵,漆黑的深夜要打折灯笼来到祖坟附近,焚香,跪拜,听着大人口中喃喃细语,初一(或者初五)要送走祖先神灵……。这似乎一切都是封建迷信,然而却是我永远无法忘记和深深痴迷的回忆。多年逝去,曾经迎送祖先的小溪已经干涸,曾经如仙境的古树林也改头换面成为整整齐齐的苹果树,曾经老树、庄稼高低错落的高粱地,如今升起很多厂区和烟囱。永无休止的厂区噪音,让曾经静谧、安详,只闻深巷狗吠、蝉虫细语的老家不再。各种粉尘污染让周围渴望收成的果农最终化成希望泡影……,长大后回家,再无祖先祠堂那种纯粹,亲人们可以在最隆重的场合谈论利润和抱怨不公。
怀念当年温顺体贴的大黄狗,甚至它都不属于任何一个的品种,更没有苏格兰牧羊犬的高贵血统,但它聪明机敏,不经训练却能叼回野兔,它甚至洞悉了我这一个陌生家族后代的最随意的一个眼神;怀念家乡甘甜的井水,可这几年听说都有人因此得上奇怪的癌症;怀念那条延续几百年的溪水和周围数不清的河水、水塘,如今已全部干涸;怀念当年的羊群,现如今全无,因为满是粉尘的褐色的杂草连羊都显得挑食;怀念田野里郁郁葱葱的杂草和至今不知名字的奇怪昆虫、动物和植物——有潜伏在沙土里专吃蚂蚁的“沙巴狗”,有刨土专家“鼹鼠”,有在夜间才钻出巢穴的大蜘蛛“玎珰”,有味道鲜美的“蝉蛹”,有半米高的大菌株,有接近两米高的“避雷针”草群,有永远都逮不完的蝎子和蜈蚣……
扯远了!我们的电影还在拍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否让国外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还好,我对国产片不太感兴趣!我们多年来沉淀的传统文化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的文化和思想如此单调、肤浅和乏味?想想挺郁闷
说实话,其实是Robert Redford一张剧照吸引了我。白色牛仔帽、整洁的衬衣、牛仔裤,微微眯起的眼睛让人忍不住跟着笑起来,不是那种精致张扬的帅气,而是让人感觉舒服、温暖的沧桑的性感。
近三个小时的电影,虽早就听说迟迟未看,终于忍不住翻出来了。凌晨,看到Annie独自驾车绝尘而去,后面高高的小丘上一人默默目送,无望,策马驳回,背影苍凉落寞。字幕上"END"出来以后我还在幻想,那辆车能突然停下掉头,开车的人回到Tom怀抱。感觉一阵压抑,怅然若失,带着遗憾沉沉入睡。
~~~~~~~~~~~~~~~~~~~~~~~~~~~~~~~~~~~~~~~~~~~~~~~~~~~~~
Robert不期而至,惊醒了牧场上一群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本就是偏离正轨的,再甜美的梦也有醒来的那一刻,只是时间迟早。
那里
有被治愈后风平浪静者:Grace可以用更坚强平和的心态回归正常生活、拥抱明天,Pilgrim似乎恢复了平静。
有内心掀起波澜者:戏份不多的Robert突然令人眼前一亮,刚还感觉不够细腻体贴的他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令人钦佩。挽留无益,把话摊开挑明,让对方来做决定反而更高明更含蓄深沉些。舞会上与人谈笑风生对妻子信任到淡漠的表情,原来不是不知情,不是不介意,只是不知怎么办而已。
那场舞会上,紧紧贴在一起的不仅仅是突然相遇的两人的身体,还有两颗心,相信多年后那些余温也足以温暖人心吧。
Annie的决定会改变周围这一群人的生命,一边是爱情,温暖、平淡、安宁,另一边是家庭的完整,丈夫、孩子、事业。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只能让人纠结,然后选择其中一种人生,以失掉另一种幸福为代价。
Tom,早已平静下来的生活又一次被打乱,只能默默思念,慢慢接受又一次希望急转为失望的打击。
影片给我感触最深的人是Tom,在繁华喧嚣的都市念完大学,还能安心在偏僻荒凉的草原安心当个牛仔。他是幸运的,有足够耐心有足够天赋,在广袤而美丽的蓝天碧草间平淡生活,从事喜爱的职业;他又是不足够幸福的,先后爱上两个人,两个也爱他却不像他一样爱那种生活的人,她们都离他而去。
相遇,好像没改变什么,一些人来了又走了,那是生命中的过客;相遇,又好像改变了些什么,那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丰富了记忆。
~~~~~~~~~~~~~~~~~~~~~~~~~~~~~~~~~~~~~~~~~~~~~~~~~~~~~
一个标签是“伦理”,才忽然想到结局的含义。作为标榜家庭至上的美国的经典片,故事必然以各归原位家庭团圆结尾,即使过程中夹杂了好莱坞式喜剧的巧合与俗套,最后也不会出现离经叛道的结局。要是那样的话,主人公都变成拆散“幸福家庭”的千古罪人,为人不齿,必然广招非议了。观影记录又演变成了批判,实在是对米国在价值观方面的伪善与偏见喜欢不起来。
不过想到这一点,遗憾感稍微减轻了~~
有个习惯,看了好电影好电视连续剧都喜欢找原著来看;
当然如果看了好的书,就会对它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充满期待。
很早以前看的《马语者》,时间有点久了,内容有点模糊,但记得我给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归入到我喜欢的电影里的。
前几天到图书馆把小说借回来读了一遍,然后把碟子找出来温习一次。
小说和电影除了结尾几乎改编不大,但对于ANNE和TOM的关系处理上两者分歧很大,这应该是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
就小说来讲,我愿意看到ANNE和TOM能偷到几日的欢悦。
一个人作为个体总是孤单的活着,这种寂寞是永远的.
要真能遇到一个能深深拨动你心弦的那个人还不仅仅是在佛前许愿,等待500年就能修到的。
我们常说遇到自己的MR,RIGHT。但那只是一个适合与你共度婚姻生活的人。即使不是,长久的婚姻生活也会把它磨成"是".
我们会在没有再爱的权利时遇到让自己的心无法承受离开的痛。
这种痛与不能再爱如影随行。
因为能够实现的已经实现了,渐渐成为一种被熟悉,被麻木的生活.
但这迟到的遇见注定不能正常成长。
也正源于此痛被压抑,才会更持久而强烈。
并非是为婚外恋辩解.
活得自私的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自己的亲人。
有责任的人会自觉抵挡诱惑。
我们都是良民,都小心维护着已经在手的幸福.
但是,一生太长了,一辈子太孤单了.
我们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在某一日突然遇见"TOM",
让你觉得已经沉睡的心重新醒来;已经麻木的灵魂重新焕发激情;
已经苍老的面容重新绽放光彩。
在这样的连自己都不明白的情感召唤面前,我们真的可以拒绝吗?
就象那涨潮的水,初时感觉不到痕迹,等到发现时已快没过头顶了。
这种爱的燃烧必定是在麻木的生活中沉寂太久才会迸发的。
年轻人沉沦在爱恋的游戏里,可以随意喜怒哀乐。
年轻人可以随意选择,今天爱你,明天爱他。
不论怎样的选择,享有充分的权利。
可是中年人的爱情。
却是来难来,去难去。
无法预知未来,害怕鱼死网破的挣扎。到最后只有选择分手,只有埋在心底。
任其发酵,任其海啸,表面还要若无其事.
一辈子心底的孤单.
好可悲的爱情。
所以,,我愿意看到他们有一段,那怕只有几天的幸福。
但是,作者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完美的结局,只有让TOM死去.
不过又仁慈的给他留了一个光荣的尾巴--让ANNE有了TOM的孩子,简直是打个巴掌再揉一下的毫无意义的作法。
这是我不喜欢小说的地方。
电影就很唯美。没给他们上床的机会,只有一段让他们释放隐忍激情的舞。
然后选择永远的离开.
女人可以这么理智吗?
真的需要理智得让男人备马而自己泪流满面地独自离开吗。
TOM在高山顶上远远目送ANNE的车离开。
真TM的,干吗仅仅只给他们一支舞啊。
母親安妮知道如果終結了馬兒,等於也終結了女兒格蕾絲的身心。今天真的很難再享受到如此又深刻、又細膩、又療癒的電影。
但是,安妮为此付出了代价——她长期离职,被解雇了,同时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淡漠。另一方面,汤姆的与众不同让安妮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在HBO上看的~印象极深,音乐唯美动听
情深说话未曾讲
该片相比《廊桥遗梦》要显得寡淡寂寞得多,但就思想性、艺术性及可读性而言,《马语者》是远在《廊桥遗梦》之上的。该片折射出当下浮躁社会下的情感盲区。
小斯嘉丽真美,演的真好
这片感觉就是《大河恋》和《廊桥遗梦》的混合体,只不过都略逊了一筹。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14岁的Scarlett Johansson啊~
好多纠缠牵扯的爱呀 老娘貌似好的就是这口 从头到底这眼眶就没怎么干过= =最后那些婚外恋隐忍不舍惆怅唏嘘内心撕扯 像看廊桥遗梦和英国病人时候的感觉 K啊 你也跟RF一样啦……尽搞不正当男女关系 啊另外 OST大好 风光大好
发现这种拥有醇粹隽永又细腻绵长情绪的电影和《与狼共舞》《完美的世界》《廊桥遗梦》《断背山》如出一辙。再看看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李安……是不是只有演员出身的导演才能捕捉这种特定的气质并呈现在电影中?
疗伤,救赎,和爱的遗憾。多年回望,你是岁月中,硌过心尖的一粒砂。
许多有关touch的镜头实在toughing到不行,习惯了肉弹版斯嘉丽看十三岁分分钟出戏
接近三小时的标准肥皂剧,虽然看到最后一幕的时候我小小地唏嘘了一把。我只喜欢RR和小正太牛仔,女猪脚们都不喜欢。说喜欢本片摄影的大概平时喜欢用美图秀秀的柔光镜吧。另外比较费解的是15周年纪念版蓝光在前半个小时居然上下左右四周都有黑边
好看很治愈的影片!斯佳丽小时候都这么好看!
不仅是马需要马语者,人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需要“人语者”。
小说的结尾烂俗死,可是电影的结局让人难过死了。K剪短了头发,却和英国病人里一样动人,她才是婚外恋代表。Redford满脸的皱纹,可是我更爱你了!!!!呜呜呜
心太老,以至于无法太感动。朝圣者在小溪里被找到时脸上的伤着实让人震了一下,小女孩的反叛也不是无理取闹,台词更像是成人的反思(编剧花了脑筋但弄巧成拙的意味)倒是汤米和女主相拥跳舞的那段,看着非常让人心动。煽情,激越,唯美。比滚床单妙多了。编剧导演都是风月之人呐~
我以为是少女和马的故事,结果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像极了《廊桥遗梦》,但比廊桥更宽广的是草原不是吗,雷德福在骨子里永远是个牛仔,叫SundanceKid的牛仔,比Eastwood更细腻的牛仔。
1、62岁的罗伯特+38岁的克里斯蒂,如果罗伯特年轻10岁,效果会更好。2、克里斯蒂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优雅中带点忧郁,中性而迷人,像在《英国病人》中那样,具有被两个男人深爱的说服力。3、整部片感情充沛,细腻,尤其是男女主角相拥跳舞那段,情不知所起,深入人心。给马和给女儿疗伤的部分也很动人。4、人生总有受伤,总有遗憾,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时候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或克服它,或接受它。5、风景不错,意境悠远,有些片段让我联想到《断背山》。
片名可得知:小语种学者
这样好的电影怎么没得奥斯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