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酷與記憶缺失似乎形影不離,但在一段較長的集體歷史的時間範圍內,歷史卻對懷念的價值發出矛盾的信號。太多的懷念(古老的冤屈)令人怨氣難平。和平就是為了忘卻。為了和解,記憶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如果目標是為了有一個空間來安度人生,那就必須讓某些不公正的事體溶入更廣闊更普遍的諒解,也即無論哪裡,人們都對彼此干下了傷天害理的事。⋯這類影像邀請我們去注意、去反省、去了解、去檢視掌權者就巨大災難提供的辯解是否合理。誰造成苦况,誰應對此負責,是情有可原的嗎,是不可避免的嗎?我們到目前為止接受的某些事態是否需要受質疑?與此同時,也須明白道德義憤就像同情一樣,是無法強求以行動來處理的。"
以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所析的記憶的矛盾與局限試回望片頭引用的策蘭的詩句,世界的離棄是為了前行的沒有道理意義的對記憶的離棄,而"我來背負你",背負的或不是你為不平的呐喊甚而為期承繼的哀榮,如果那樣,成為亂墳崗上的無名英烈更顯你的光華。背負的或僅僅是確認你曾活過的死亡,另一個名字,另一對父母,另一張出生證明,如同證明墳墓的廣廈下還有人間的街巷,證明冷凍尸箱後還有溫暖的子宮,證明山間長過草木,擱淺的鯨群曾在遠洋里唱和。《遺忘詩行》
恶行与善念
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2)鲸鱼搁浅的报道。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3)尊严意识。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4)移情的作用。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ps.感谢熊洛伦佐翻译并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世界已经消逝,我必须背负你。”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伊朗导演以智利独裁时期为背景的处女座。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天空中飞过的鲸鱼,影片中无不充斥着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素。
“当某个人死去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也会跟着一起死,不是随随便便的某个世界,而是“他的”世界”。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世界是由可言说的逻辑世界与不可言说的世界组成,而不可言说的部分则以“我”为中心。原文说“死亡是没有被活过的。”一个人的生命和他的世界具备着很高的同一性。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事物,不是简单可以被权利或者宗教而审判的。迫切的使人们忘掉所有一个人生前的痕迹不可被称作遗忘,这种只不过是让人们集体进入一种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罢了。
“忘记你该忘掉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搁浅的鲸鱼就算通过潮汐回归了海洋也不愿离开同伴死去的浅滩,如同守墓老人退休前也不想将无人认领的少女遗体留置在破旧的殓房里。当老人安葬好少女,鲸鱼也重返了大海。
守墓老人在是他自己的同时是否也象征着国家、文化或是历史的记忆?历史从不曾忘记任何事,但集权却总想让历史忘记,历史在当下也只好装聋作哑。老人牵着线走进巨大逼仄的档案室的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米诺陶斯的迷宫,后来唐突闯入又迷失其中的象征着集权本身的官员则更加印证了这个联想。
至于搁浅的鲸鱼,应该是象征着在罢工中被捕死去的年轻人们。尽管志愿者们已经倾其所能,但最后也只有一条鲸鱼重回了大海,回到了历史的记忆里,其它的则都死在了海滩上;而反抗的年轻人里也只有一名女子以他人的名字下了葬,其他人则都秘密地消失了……老人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尸体像熟睡的人一样翻了个身,这是否是在说只要仍被铭记,女子就不算真的死去?
不过守墓老人后来在停尸房门口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乘车离开时后视镜里年轻的自己则变成了黑白的,这一幕是在说什么?
无名女子的葬礼上人们说,愿你在长眠中得到永生。最后老人到海边去看鲸鱼,远处唯一获救的鲸鱼从深海跃出,近处死去的鲸鱼搁浅在沙滩上,就仿佛是两种不同的永生之间的对照。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暴力美学,却从孤独的老人背影中看到普通人身上的坚韧和执着。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股子劲儿,为你我心中的执念而奋斗不息。老人用自己无声的方式,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秩序。
当大鱼在空中游过,雨滴轻拍在人们的身上。我们是否依然清晰,一意孤行。
it takes nothing to join the crowed, but it takes everything to stand alone.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却忘记不了每个存在的故事和精确到细微的数字 影像是伊朗风 可是故事却充满了南美的魔幻主义 存在 死亡 政治 和世间的所有纷扰都在一方墓园中暗淡寂静下来 只有时间不会遗忘
可能更多的人会留意到大漠中伫立着的“五指山”劫后余生,呻吟的蓝鲸划过天空,空荡的前挡迎着冷风,此类等等,魔幻现实往往就是将现实的一切罪恶化作触手可及的梦,让观者自己选择沉默抑或觉醒,伊朗导演的殇,穿过智利历史的痛,让世界另一头的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镜像,也可能是似曾相识恶的平庸
细腻写实的伊朗导演遭遇拉美魔幻土地,混合的气质是另一番新的气象,成熟的影像风格和沉重的叙述完全不似处女作品。通片是超现实以及符号,殡仪馆的故事串联起家国历史,这部作品真需要导演现身解读,到底什么是超现实下的现实。用通俗故事承载碎片化诉求,鲸鱼搁浅的情感力量又将碎片拧成一股线.[B+]
沙漠盛开的手掌,地上矗立的孤坟,鲸鱼在天空哀鸣,尸体于地下腐烂。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独裁的手掌立在文明荒漠骇惶人间,反抗的尸体滞留历史殓房籍籍无名。掘墓人无眼,葬礼上看得见凶手;守墓人无名,材料里写得出姓氏。鲸鱼翱翔天际,寻找滩涂上搁浅的同类;老头举起明灯,探寻被遗忘苦难的典籍。孤身对抗荒谬系统,迟暮撬动集权大门,滚着轮胎的男孩倏忽长大,男孩唤作信念,浇灌记忆。
3.5;消匿于历史罅隙的微末个体,化身冰冷数字徘徊于尘埃档案,鲸鱼掠过的那抹天空颜色,最终停留于也曾温润鲜活的年轻躯体,符号意象纷繁堆砌;一出民族集体失忆症,如百年孤独中仿若从未发生的屠杀,马孔多四年多的雨意外降临,伊朗导演在南美的文学作品和土地滋养中,也获得神奇的魔力。
2018电影节@影城,智利乃至拉美残酷历史的悲鸣,淹没在逝去的年代里那些消失的身影,沉默在迷宫般的故纸堆,生如孤独游弋在深海的鲸,沉重悲切的呜咽,带来大洋深处的信息,为逝去的同伴迟迟不愿离去;影片细节讲究,墙上画也是鲸,屋门放的是守护与引导亡灵的阿努比斯之犬,反光镜所见如定格的老照片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伊朗导演Alireza Khatami的处女座。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费比西奖-最佳处女作奖
【8.0】感觉有点太刻意,不过摄影是真的美,随便截一张图都和油画一样,主角都仿佛油画里的人物一样,真是如诗如画。
遗忘尸行【中字度 /s/1c2fFJQ4 码 sipt 小娟】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遗忘之尸,遗忘之诗。
#Venice2017# 本届第二个五星!伊朗导演的处女作竟然是智利题材,有着极其精到的对政治话语的把握,遗忘、记忆、历史与现实的主题在少言寡语的守墓人身上完美统一。处理极为节制而且形式感真是到位(超现实的段落多了点)。导演电影语言意识极强,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好好发展成就不会亚于萨金塞夫!
沙漠盛开的手掌,天空遨游的蓝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后继有人。那些消失在独裁年代的人并没有被遗忘,纵使没有名字,但每个逝者都有一个故事。
政治高压的社会环境里,反叛者的故事注定要被掩埋。
夐绝的诗意!越是非常的时期,越容易看到应景的电影。通片犹如在溺水后海马体缺氧神思混沌,但迷走神经的回路依然本能地向自己暗示着求生的情感信号。前赴后继牺牲身躯护卫巢穴的蜂群、长歌当哭依旧从容搁浅的鲸群……将记忆湮没在无垠宇宙中、蓄意屈服于磅礴暴力的人类,远不如那些向死而生的动物!
7.几乎没有迫害殴打的镜头,却无处在说残暴,有人极力抹去罪行,却抹不去普通人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知道什么该遗忘,什么该永远都记得。几处超现实镜头不经意出现,却惊艳。缓慢的人物动作言语让记忆凝固。
#BIFF# 伊朗导演的西班牙语片,生与死、葬礼和婚礼交织,好几个段落有阿巴斯的影子(起初不露脸的掘墓人、滚动的橙子和轮胎)。飞翔的海豚作为唯一的超现实元素感人。『记得忘记不是忘记,忘记忘记才是真正的遗忘。』
正直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却不会忘记在这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者会记得自己的姓名,却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影片很沉闷,语言很少,却是满满溢出的对暴政的控诉,对虚假民主的控诉。没有一滴血,没有一个直接的暴力场景,鲜血却溢出屏幕。
B+ / 荒漠中的诗无尽头,海边的鲸鱼马戏团,地下室的幻梦墓园,随风而逝的残影余像。玻璃窗分割复制,低机位掘土镜头,房间与冷柜的双重空间遗忘。一开始觉得堆砌感过甚,之后魔幻现实中的一切在不断呼应连缀中获得了诗意的合法性。80后伊朗导演处女作居然如此克制地拍出了南美奇幻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