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在13岁那年相识的。我第一次读到安妮宝贝的这本小说,是在13岁。
17年后,《七月与安生》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很“岩井俊二”,很唯美,但却像是在讲另外一个故事。
小说里的七月与安生,最值得她们回忆的是一起爬上操场里那颗大树,眺望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是一起冒雨走到铁轨上,想看一看铁轨通向哪里。
最让七月幸福的回忆,是和家明还有安生一起爬山去看一座古庙,他们三人合了影——她最爱的男人和最好的朋友都在身边。
最让安生难忘的,是家明送给她和七月一人一个玉镯子,安生好奇戴在一起,两个镯子刚碰到一起,她的就碎了,只有他手上属于七月的绿镯子还在——她似乎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而最让家明苦恼的,是这两个女孩都爱他,而他无法割舍,无从选择——她们都是这样好的女孩,她们好似同一个人。
安妮宝贝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算我们好到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可是,我们可以分享同一个男人吗?这不是小说,而是真真切切,随时随地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有多少好闺蜜是因为男人而分道扬镳的?但是,小说里,七月和安生做到了,她们的感情最终战胜了“对家明的爱的占有欲”——安生怀了家明的孩子,七月和家明一直照顾安生,直到她生下孩子死于难产。小说的结尾,是安生留下《七月与安生》的小说手稿,而家明和七月,带着“转世的安生”,他们三人一起生活。
电影里的七月和安生,她们像是白玫瑰与红玫瑰,你觉得安生是那个桀骜不逊的流浪女孩?其实七月才是那个装成乖乖女其实更有心机的“心机婊”(这里是中性词)。从一开始,七月就发现安生和家明的私情,看见了安生胸前带着家明送的坠子,这是她没有让安生留下的原因——她要独占家明。18岁之后的相会,她们直接从年少的友情转为“撕逼大战”,在上海酒吧的那场撕逼战感觉很突兀。之后她们每一次开撕,都是因为家明。家明则被塑造成一个“想逃跑”的男人,他离开安生却又选择和七月结婚当日“逃婚”。七月,成了“安生”。怀着家明的孩子独自找到安生,安生陪着她直到孩子落地,而七月死于产后大出血。安生独自带着七月的孩子,以“七月”为网名写下《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并且重新遇见家明,让家明知道这是他与七月的孩子。
电影讲述的,是另一个故事:两个女孩爱着同一个男人,可是她们最终选择了彼此,为了自由,对爱放手。安生不要家明,七月,也不要。
电影的结尾感谢了安妮宝贝和岩井俊二,据说“在陳可辛導演接手《七月與安生》這個項目之前,有出品方曾經找過岩井俊二導演做監製”。的确,这部电影里有太多熟悉的场景,比如结局中七月抬头看天的样子,让我瞬间想到了《情书》:
还有七月与安生抱着盆和被子一起去安生租住的小屋时走过的小巷,电影的布光和色调,让我想起《燕尾蝶》里的诡异场景。而电影里安生的古灵精怪,又有些像固力果。
电影用小说里讲述的“安生与七月”、安生告诉家明的“安生与七月”和安生真实记忆中的“安生与七月”,构造了现实与虚构交错叠加的故事,这是非常典型的“岩井俊二”叙事风格,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就可以看见,这部剧中两个女孩的友情里似乎也有《花与爱丽丝》的影子。
所以,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打着安妮宝贝的幌子,向岩井俊二致敬的电影。尽管电影和原著几乎在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过去了这么多年,无论是七月、是安生,还是安妮宝贝,或是我,我们,都变了。
17年后的今天,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庆山,笔下的主人翁们也早不是七月和安生这样的“小姑娘”了。而17年后的我,也为人妻母,能悟到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中所要传达的真谛。
电影里,妈妈对七月说:
过得折腾一点,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那一瞬间,我落下祭奠青春的眼泪。
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看到过预告片,两个小女孩在林子里追逐奔跑,感觉很有意境很文艺,知道讲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因为对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有好感,所以上映以后我一听口碑不错,就去看了。
觉得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特别美好,一个是乖乖女一个是小魔王,一起做坏事一起冒险,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你的妈妈对我比你好,服不服?
可惜两人喜欢上了同一个男生,矛盾开始了。安生说她要走了,七月去送她,她们依依惜别,火车开动的时候,七月看到安生的脖子上挂着家明的吊坠。她其实早就知道了。
安生给七月写了很多信,没封信的最后一句都是,“问候家明”。
最好的闺蜜和男朋友,她两个都不想失去。她想和家明结婚,尽管知道他的心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他们没有结婚,她失去了家明,但她没有失去安生。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把她和家明的孩子交给了安生。
你向往我的生活,我最后却活成了你。
安生和七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两面,安定时向往不安,不安时又向往安定,不管怎么样生活最后都是归于平静的。
不喜欢家明,两个都喜欢,标准的渣男。
这个故事原著我没有看过,就说原著并不出彩,电影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觉得这部电影里剪辑特别好,剧情衔接的很自然有趣,一点都不乱。
那本深蓝色的,封底印有几朵繁花的书,是我高中买的。纸张已经泛黄,页边也已卷曲,带着时光的印记,却依旧执拗地泛着墨香。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我是为了这部电影特意把它从橱柜里翻出来,看了一遍。
我想我准备好面对这个故事了。而这部电影《七月与安生》,给我展示了完完全全不同的让人深陷的惊喜一面。
七月与安生,性格完全不同,一个温柔如水,一个热烈如火。她们于十三岁相识,宿命般的互相吸引。她们黏在一起腻在一块,亲密到互相看胸泡澡睡觉。直到18岁爱上了同一个男生——苏家明。难道在一起久了的两人连喜欢男人的口味都相似了?有人把它简单归于三角恋,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闺蜜抢男友的无聊狗血故事。
一. 想要自由人生还是现世安稳?
有人说,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人人都幻想成为一个女流氓,轰轰烈烈,闯荡四方。抽烟喝酒,潇洒不羁。
如果说温柔安宁的七月是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女孩,顺利的上高中,考大学,偷偷暗恋一个成绩好的男生。然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稳定男友,结婚生子一辈子。那么安生,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女子。有那股子冲动,那股子牛劲,敢爱敢恨走四方。自古红蓝出cp,剧组特别贴心地给她们安排了那贯穿始终的衣服颜色。蓝色,代表安静忧郁的七月,红色,代表热烈奔放的安生。
物极必反。七月骨子里是向往自由的安生,而安生确是渴望安定的七月。憋在一个象牙塔许久的女生,心底里对自由对狂放不羁的极度热爱。七月那么的羡慕安生,可以到外面闯世界。我特别理解七月,因为我就是那样的女孩。
我一直是有些软弱有些怯弱的,曾经面对这个世界想要干点什么却什么都不敢做。但见到那种可以背包旅行敢爱敢恨的女子,甚至看到她们喝酒狂饮她们的刺青,心中都有隐隐的羡慕和快感。有时候,我觉得性格憋久了只差一个爆发一个点。好女孩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隐藏的魔鬼。
而安生却从小缺乏爱,她是多么想要有个家,有个安稳的可以栖息的港湾。她想窝着,和她亲爱的七月一起,有父母有人爱,有个家。而她,却不得不离开,七年,去闯荡。坏女孩的心中也许有一个软弱的天使。
只因为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这个叫苏家明的男人个性软弱的让人想掐死他。就是个渣男典范,或许他也分不清他爱上了谁,谁又多一点。如果说他第一眼就被“坏女孩”安生吸引,那么请你出轨的快一点。这是我第一次想对着一对意图出轨的男女说,你们为何隐忍这么久?十八岁那年就该英勇果断。优柔寡断的爱,永远会把双方都伤到很深。
二. 男朋友和女朋友
七月的个性,只有安生最了解。安生默默离开,以为一切就可以结束。这是她以为的“让“”,可这所谓的让,能让爱情随之而去吗?
当爱情遭遇友谊,该怎样选择?厕所那场戏。是注定了的闺蜜撕逼大战,可编剧却安排的真实一点都没感到矫情。马思纯的狮吼功大爆发,周冬雨楚楚可怜,一句“我们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泪流满面。
这部影片的男主自始至终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牵绊。他伴随着或者说迫使了七月与安生的成长。这是一部有关女性内心感情的戏。
成长是什么?你终于认清了自己内心想要什么,爱谁,去哪里。
家明喜欢问:你还好吗?安生总说,你不要问我这么哲学性的问题。
可她们确确实实在一路上寻找到了这个哲学性的答案。七月挺着孕肚来找安生,她说我终于想明白了,什么对我重要,什么不重要,她们都恨过彼此。但重要的是,我只有你。
人生在世,路很短。我们开始不以为然,但是从13岁开始纠缠的朋友,爱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七月,安生都是如此。不禁觉得这部戏有点女同戏的暧昧,也许除了男主角,她们更爱彼此。她们之间的情感纠结,可能让那个男人都有点无法触摸。女人心底的秘密是柔软细腻的,无法想象它诡异的暧昧。我们可以去爱你,可以选择不爱你。
闺蜜和男人,女朋友和男朋友。是每个女生成长过程中过不去的坎。也许一开始,三个人就不该在一起。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乱七八糟。安生对家明说,你抢了我的七月。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爱起来也许不都是爱情,却都是爱。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两个女人都想得到一个男人的爱,却又还想要爱彼此,维持像小时候那般纯真的友谊。这简直就是开玩笑。一般三角恋剧情之所以低智商在于,女二作为绿茶婊抢了白莲花女主的男朋友,这样的纯撕逼就只是一个无所谓的狗血,绿茶婊是没什么道德底线的生抢。而七月与安生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矫情,因为两个女人都还想着对方的好,隐忍地想要维持下去。
我不喜欢最后反转的死亡结局,尽管安妮宝贝的书中也安排了不同的人死亡。可是就是想要看着她们的生命美好下去,而不是戛然而止在二十七岁。所以电影里,最喜欢隐约中岩井俊二的影子,把七月拍的那么美。她走在路上,仰头望着雪景,低头吃着汉堡,走过千山,走过大海。一直活在安生的记忆里,一本永不磨灭的小说中。
三. 时而七月,时而安生
看电影之前,我总觉得选角错了吧,应该互换才是对的性格。
因为周冬雨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清纯的眯眼一笑,连牵个手都要脸红的女子。而令马思纯崛起的那部电影《左耳》,里面的黎吧啦正是一个如安生一样小太妹似的女生。
演员们演绎出了完全不同任何时刻的自己。特别是周冬雨,完全是她演艺生涯最强的爆发,最好的一次。她夹着烟,喝着酒,红肿的眼睛,想要哭却硬生生地咽下去。她就是那个闯荡江湖的豪女子,却又无数次想要停下来,找到一个家。“也许是老了吧,没有想和陌生人瞎聊的欲望了。”周冬雨在一言一语中构建了那个安生。
她们是多变的,或许某部电影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面。周冬雨也会成长,她不可能永远只是个高中生,连亲个脸颊都会吓哭。马思纯很文艺,也许涂绿眼影的黎吧啦不过是她性格中的潜在小人格。
其实,七月和安生不过是一个人的矛盾体。人有许多种想法,如果外表是伪装吧,每个人卸掉伪装的真心又是什么呢?七月最终变成了流浪着的安生,安生却变成了安稳的七月。就像我时刻想要奔向远方,也许有一天我会真正背起背包走在路上,却会不断地想要回家。人就是贱骨头。必须将想象着的多彩多姿的世界通通过一遍,才肯罢休。
首映的时候主持人问大家,喜欢七月还是安生。更多的人举手喜欢安生。为什么呢?陈可辛说,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七月,七月都喜欢安生。因为我们都想成为我们所不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时而七月,时而安生。
这大概才是人的一生。
实在是充满了惊喜的一部电影,让我很后悔自己没有去电影院贡献票房,毕竟今年烂片这么多,难得一部好片子自己却没有支持,心里内疚得很。这些惊喜里,简单拆分的话大概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导演竟然是曾国祥,曾志伟的儿子,我根本不知道他会导戏,事实上他作为演员拿出手来的作品也没有几部,在一个固势思维中这么直男这么港灿形象的人怎么会拍出这么有质感近乎百合向的电影?两个女孩子相互之间的情愫真的是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而且这部作品丝毫不逊色于《花与爱丽丝》;片中对于年代的考究,不管是服设还是场景都很用心,一个香港人,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么年代大陆的成长环境,怎么能对这些细节做到这么棒的把控,这是我最吃惊的。这么细腻这么有质感的电影,不要说是香港导演,连台湾可能都拍不出来几部,所以我觉得是华语电影的一大进步。
第二是真的理解了金马奖,因为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演得太好了,我一开始觉得马思纯因为角色定位的原因是逊色于周冬雨的,但是后边的反转,包括马思纯说出那句自己只是装作乖乖女、只是知道怎么讨大人欢心这段话,完美将角色的表演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因为观影者在屏幕外的确也是对七月这个角色更加喜爱有加,觉得她如此讨人喜欢,安生去招惹家明那是她的不对(何况她表现得又很浪荡);然而原来一切七月都是看在眼里的,她的聪明可以看到一切的发生,她知道自己只好扮好乖乖女的角色安生就会自动退出,安生的确退出了,这一切看上去还不是她的错。能把安妮宝贝这么单薄的几页,扩展成这样一个故事,真是不能不称赞这部戏编剧的才华,而两位的演出真的给电影大加分。
第三也还是回到选角,每个演员都很好,就连只在电影里出现了一次的安生的妈妈,都表现得很好,甚至大家都不需要讨论安生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单从她的妈妈对待小时候的七月和安生的态度就能明白安生有家不愿意回的原因。再者就是男主角家明,真不算很帅,但是干干净净一眼就让人喜欢上,这种男生在学生时代最招人喜欢,但现在想起来也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因为他来者不拒。他喜欢安生,但是他懦弱不敢说出口也拖着七月不跟她分手,他可能以为这样是保护七月,事实证明是伤害了三个人的人生。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弄不清楚的男生,千万不能跟他在一起,因为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他不单单是对爱情这样,对事业也会这样,这种人,注定最后会在茫茫人海默默无闻。
最后就是回到安妮宝贝,果然还是文艺教母,在郭敬明、韩寒和张嘉佳都滑铁卢的情况下,她活过来了。她的几页小说可能对电影最终的帮助并不是最大,但是基础是她奠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她而生的,她是写作人里,最成功的典范。可能最后《小时代》的票房会比这部电影高(毕竟郭敬明将电影分成了四部),但如果现在这些小年轻们,有一天真的长大了,不再是个老小孩,他们会明白,小时代那里的四个女生没有任何友谊可言,随时可以撕逼随时可以和好,这不是友情。真正的友情是隐忍的,使了劲装,希望表现出自己的无私和成全,以为这就是对对方的爱。然而最后架着面子把大家都伤害了,等到大家都真的装不下去了大吵一架大闹一场,褪下伪装,那么时候才发现渺小的两个人,其实无论怎样,都只有彼此。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我最好的朋友,高一认识,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也都是小镇孩子。就这么一起陪伴着,度过了好多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岁月。曾经一起在街上和地铁站又跑又跳,青春也就这么一晃眼一点一点慢慢慢慢过去了。那些年拍过的贴纸照,最后都放在抽屉里最里格,再没有拿出来看过。要说到底是哪个节骨眼开始进入青春,又是什么时候慢慢离开青春呢?总是很难界定,给不出肯定的答案。但是毕业之后就慢慢不再联络,如今过去六年,变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头像,一条信息。我们曾经曾幻想着要一辈子住一起,但是现在一个人在上海租下一个两室,孤孤单单在深夜码字的也只剩下我一个人罢了。
你说我们是朋友吗?我们不只是朋友,我们真的一起在一个浴缸中脱光了衣服一起洗澡,不觉得羞耻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你说我们是恋人吗?我们不是恋人,我们对彼此的身体没有性的渴求,我们可能会爱上同一个人,就像是七月与安生都爱上了家明一样,但是我们不会相爱。我们是第三类情感,是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oulMate,是灵魂的伴侣,尽管我们未能相互陪伴在一起。电影里,无论是最终的结局,还是小说里的结局,七月与安生最后也未能一起生活,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就好像前几周在纽约的一个朋友说过,“你这辈子最好不要住在最喜欢的城市,要住在第二喜欢的城市,因为只有这样,你的那份喜欢才会因为得不到,而永远都不会变质”。
最喜欢的城市,没能住在那里;最相爱的人,也没有在一起。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贤者之爱》前传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