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中国的皮外国的馅”的评论,相反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是“外国的皮中国的陷”。 确实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精细,导致整个故事虽然发生在江南水乡,但主角一家子言行和生活方式都不太接地气,总有那么一丢丢说不明白的“华裔味儿”。但抛去这一点,故事的内核正是中国人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和对“破镜重圆”的执念。
正如菲菲对父亲再婚的抗拒,嫦娥对后羿的执着,人生如月亮,圆满时候少,缺憾时候多,渴望破镜重圆,正是因为破镜难圆。失去重要的人该怎么办?选择进入新的人生,是否意味着对逝去的人的被判?不是的,那些朝夕相伴的人,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活着,他们的精神就还在。虽然是老套的道理,但看哭了,可能不同的年纪看同一个道理,感受也会不同,也许还会再看这部电影,在我失去重要他人的时候吧。
月饼、玉佩、乒乓、月亮,这些圆圆的事物,串联起了人物和情节,神话故事和父亲再婚的现实问题也结合地很丝滑,但要扣掉一颗星因为月亮城太丑,从城堡到里面的发光小人都很丑,和整体画风不搭。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恰恰是这部片子并非纯纯的中国主创团队,虽然是外国人,但我觉得他们明白中秋的含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比不同点多得多,不是吗?无论是寻梦环游记的亡灵节,还是飞奔到月球的中秋,那些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人类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当然寻梦环游记精良很多)。看到片尾纪念奥黛丽威尔斯女士,更觉得伤感,看过摩登情爱和一条狗的使命,打算看看她其它电影。
Over the Moon太好看了!
Netflix看完几遍满眼热泪,里面熟悉的场景和大陆乡感太强烈了: 凤凰传奇的广场舞、入侵物种大闸蟹成就的美味、少壮不努力老大去隔壁的梗、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吃月饼大餐等等,以及广寒宫之上的中华典故和隐喻一看绝非外国人能复刻出来的手笔,可以说编剧对中华神话传说和我国国情了解到位~还有适时而渐入的音乐剧演绎,真真打脸了隔壁《花木兰》没有音乐剧和没有传统文化内核带来的遗憾。
在这部片里看到了冰雪奇缘和Moana还有Zootopia的一些影子,一度怀疑是不是Disney掺了半只脚进来(嚯 原来制作成员还是有的)。
和男票把粤语版、国语版和英文版都看了一遍,虽然字幕没有校对的很好,但是台词上可见是下了功夫入乡随俗的。(悄咪咪说下金主是中方监制的作品就是比洋鬼子的创作好得多)。知道这部作品的存在也是从LadyM今年由奇华饼家代理出品的月饼包装上了解到的,这波广告宣传真可!
英文版的果冻刚出场时男票就忽然觉得配音莫名的耳熟,一查配音演员真的是变形金刚里说“let me finish my 舒化 Milk”的Ken Jeong!这嗓门听着好出戏!
也許有過喪父的經歷,這部電影有深深觸動到我。故事感動,音樂好聽,動畫精緻,只是略嫌3D嫦娥畫得不夠2D的漂亮;開演唱會的嫦娥有讓我出戲,月球上的世界感覺很西洋風,不過慶幸有還原嫦娥原來的樣子帶我回來。因為是出自Disney Legend Glen Keane之手,所以這部片一定是音樂劇,而且帶著濃濃的迪士尼味道...近年來新迪士尼漸漸流失原有的味道,所以我覺得很感動竟然能在這部作品裡找得到黃金時代(2nd Golden Age)的迪士尼味!有人說這部片抄迪士尼...我倒覺得自從華特.迪士尼去世後,「迪士尼」就只不過是個品牌,靠動畫師來給它設立好形象,所謂「迪士尼味」也是動畫師們的ideas, 所以動畫師去到哪兒,「迪士尼味」就會跟到哪兒... 若要說representation, 個人覺得這算是很新鮮的作品,沒有很土的「龍鳳」,「陰陽」代表Chinese,還介紹了中秋這個節日給很多老外,有很多老外朋友現在很好奇想多認識嫦娥的故事,還說明年要試吃月餅!這才是representation的重點吧?跟全世界分享我們的傳統文化。。本片還把「烏鎮」這個地方的氣質呈現了出來...誠意十足,比2020花木蘭好太多倍!
梦工厂在2020年推出的《飞奔去月球》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和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动画电影,但很遗憾它的发行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火花。
我今天百无聊赖地打开了它,却很神奇地经历了从对故事的不满到深深感动的变化。
如果要说的话,也许是因为懂得失去的苦,所以对电影中的人物,生出了无限的同情的原因吧。
这部动画论剧情的演出、设定的新奇和故事的趣味性而言,最常见的评价就是“没有新意”。这点我也是有同感的,甚至在主人公菲菲用网购及磁悬浮技术造出飞行器的时候我脑海中大写的“扯”。另外嫦娥作为月球女神,为了满足能与后羿再见的愿望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桥段也令人觉得十分生硬。明明感知得到“信物”的位置,为什么自己不去呢?虽然小主人公必然要经历试炼而嫦娥必然要出题,但是桥段的演出还是令人很出戏。
但是,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沉入剧情中了呢?似乎是从菲菲遇到果冻狗狗开始。果冻狗狗和菲菲的小弟弟阿庆一样,是一个缺心眼的小开心果。菲菲费劲千辛万苦找回信物的时候,果冻狗狗在她身边欢呼到破音。
就是一个真心实意把别人的快乐与自己的快乐完全联通的小太阳。
然后那一下子我就有点刹不住。
我想,谁不会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呢?菲菲真幸运。
然后剧情推进,嫦娥得到了她想要的,魔法开启,广寒宫四周逐渐长出了花草变成了丛林,她见到了后羿,却得知后羿终究无法与她团圆。嫦娥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广寒宫进入无限的永夜。菲菲靠近她,也被她的悲伤感染,想起了自己失去的母亲,一起陷入了悲痛。
她们两个在一片黑暗中屈膝保住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令人心疼。我才领悟到,这部动画,不仅仅是做给孩子,也是给曾经失去过心爱的人做的。当深爱的人逝去,我们与外界的最重要的链接也失去,此时我们所想所感,不就是这样的一片黑暗吗?逝去,是永远无法追回的失去。
走过 2021 年,我相继失去了姥姥和姥爷。我已经比以前更懂这种感觉了。这种失去的痛很像一根长在心中的刺,平时不会碰到的时候也许不会疼,但是一旦碰到,就很难从里面出来。这时候我很难再去批评这部电影什么。
菲菲没有做错什么而妈妈离开了她;而嫦娥却的确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令自己永困广寒宫。我们听神话故事很少去深究其背后的含义,但我此时突然意识到嫦娥的故事是关于错误与惩罚的故事。当广寒宫四周开始长出森林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这里多么地孤寂清冷。嫦娥身在其中千千万万年,论悔恨,那会是怎样一种此恨无穷。
所以把嫦娥与“逝去与疗愈”的主题进行关联,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虽然嫦娥看到菲菲陷入自闭转而开始帮助她而终于令两个人最终走出阴霾(也多亏了她们各自身边都有无条件爱着他们的人),这一段的转折还是会有点生硬,但我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救助的前提,是互相理解。
因为前面跳过了菲菲妈妈去世的片段,看完电影后我又倒回去重新看了一遍。果然很难过,就好像 cheap thrill 一样,类似的亲人离世的桥段总能轻易地击穿我的防线。我变脆弱了吗?似乎也不是。这种悲伤也是属于我的人生经历的情感,我想这就是增加生命厚度的东西。
PS:最近位卑未敢忘忧国太过了,看到菲菲生活在很有传统气息的古镇上但却可以衣食无忧(爸爸连她造火箭的成本费都没眨眼报销了),还有古镇里和和美美载歌载舞的人们(感觉幸福指数直逼《宠物的秘密生活》中的纽约客们),我真的很希望中国人民可以过上这种全面小康但并没有被城市化完全吞噬的生活呀。这有可能吗?
PPS:说实话皮克斯的本地化真的做的很好了,我想动画片中的古镇、油菜田、月饼、大闸蟹一定把西方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吧?Welcome to China!
影片讲述了小女孩菲菲的奔月故事。菲菲从小听着妈妈讲述的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长大,她坚信嫦娥是真爱永恒的化身。妈妈去世几年之后,爸爸准备再婚,菲菲深受打击。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庭,为了向爸爸证明,嫦娥还在月球上永志不渝地等待后羿,她所代表的永恒真爱是真实存在的,菲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艘“火箭飞船“,开启一段奇妙的奔月之旅。
我能说,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外国人眼中的亚洲人形象吗?
熟悉的音乐。
假装自己是迪士尼,别开腔,听的我好尴尬。
应该提示一下,这个不是动画片,他们两个就挂了,不要随便模仿。
确实,我也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月球蔡依林。
色彩的确很闪亮。
亲妈和后妈也是傻傻分不清楚。
故事还凑合吧,就是音乐太尴尬了,弟弟很可爱,嫦娥有些更年期症状。
后妈的月饼里可能也是下了药(捂脸)
中国皮,外国馅,现在这种内容已经不讨喜了。
----我是尴尬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4/10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10月23日网飞上映了一部以中国神话奔月为背景的动画《飞奔去月球 》(Over the Moon)。这部影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和中国电影市场或明或暗的指出,建国之后不准成精、不准拍鬼片不同,这是一部将科学嫁接到神话上的故事。 倘若由中国导演来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拍成哪吒、姜子牙那种古代神话故事,一是拍成火星救援那种现代科幻故事,而绝无嫁接之可能。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对西方科学和文学而言,科幻故事本身就是现代性的神话,是现代技术中的新民俗,这个过渡是十分自然的。 比如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刘宇昆的《狩猎愉快》,不同的是,前者指出科学正在挤压神祇生存的空间,后者讲述的正是科学诞生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神话中的狐妖变成了蒸汽朋克的机械狐。这方面,日本民俗与神话也有类似的体现,日本妖怪学也指出科学的诞生挤压了妖怪的生存空间。这正是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一直强调的,科学正在抹杀人类的想象力,使得非科学内容的空间被不断挤压。又如流行文化中宫崎骏《千与千寻》或者最近《数码宝贝:最终的羁绊进化》(其实正是童年的终结,见我影评)也指出,只有孩子具有童真般的想象力,才能看见万物有灵的世界。这时,科学的诞生也变成了一种隐喻,成为了人类的成人礼。 这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历史原因(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和现实原因(当前中国所处向现代化进军的时期),其实也反映出某种文化移植的错位。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在《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中就曾指出,技术会催生新的民俗,如我们今天拜年和红包已经被智能手机所取代,但似乎中国目前能接受的程度仅此而已。普遍说来,我们习惯了将古代的归古代,现代的归现代,我们天然的折断了自己的连续,不太能接受现代化的改编,特别是从异质文化(如果不喜欢西方文化视角,认为那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话,那么科学文化的视角也天然的欠缺了)来看待我们的文化,这一点呈现出某种矛盾。 但在研究领域,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比如科技史领域,大多数科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的主流观点要么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西方科学,要么是用现代科学去解读古代知识体系;少部分包容的科学史家则秉承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力图还原中国古代地方性知识的发展。普遍说来,现代性的学科划分都是从西方引荐而来,大多数学科特别是原来已有相似知识的学科都面临原有知识和西方知识体系冲突的问题,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等首当其冲,其观念也和科技史领域面临的处境类似。 但是包容的学者毕竟仍是少数,大多数学者仍面临清末民初学者的处境,即是抛弃中学全盘西化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抑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显然保持中国传统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了),只有少部分学者清楚的看到,西方文明的扩张是以科学、金融、法制等为代表的一整套世界观的扩展,是一种文明和另一种文明融合的过程,而非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过程,是科学技术现地化、本地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技术本身就是和本地化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存在脱离使用环境的技术,今天我们试图用普适性的科学观念去推广技术,本质上是可笑而行不通的,正如科学自身,我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有他的祖国”一样,是将所谓客观的知识和市场、社会脱离开来,是和熊彼特的创新理念背道而驰的。更不用说,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而言根本站不住脚。 在这种趋势之下,中国采取了一种切割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文化遗产,古代的归古代,可以讲一个完全古代的故事,但不能在现代社会出现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故事(除了前述原因,还有科学合法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府合法性的问题),这里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是一个政治话语,而非科学话语,西方是不存在中国概念的封建迷信的。这种隔离,目的在于既可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妨碍现代科学话语的扩展,但却没有意识到,现代性的体现绝不仅仅是科学或技术,文学本身就是现代性的。正如早期的《哪吒闹海》是阶级斗争的反应,《魔童哪吒》则是当代社会的反应一般,和古代神话的形象毫无关系,但是这种创造和创作是被鼓励的,相反,如果哪吒来到现代社会,又或者如早期cult片《关公大战外星人》一样,这反而是不被市场和政府所鼓励的,绝大多数观众会感觉中国古代的人物来到现代会是十分诡异的场景(当然部分原因还在于,不少鬼片和恐怖片只好借科幻的壳面世,也加剧了观众的反胃),却忘记了哈利波特或者博人传的故事其实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飞奔去月球》的意义所在,我看不少人将它和《冰雪奇缘》对比,这当然可以,比如两者都是歌舞动画片,都是少女成长的故事,都有相应的文化母题或来源,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虽然《冰雪奇缘》更多是价值观念尤其是女性意识,《飞奔去月球》是技术场景设置上)。而我更愿意将其比作《头脑特工队》,因为两者都来自各自文化背景的民俗,《飞奔去月球》是中国神话,《头脑特工队》是典型的西方童话故事,然后用现代科技进行包装,前者是主人公自制宇宙飞船,后者是将情绪拟人化,用古代元素说重新包装当代心理学假说。 当然,《飞奔去月球》在处理上肯定无法做到让中国观众满意,正如前面描述的一般,他们十分矛盾,一方面感觉自己没有这样的想象力(云生兽怎么会出现在太阳系这已经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空间,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太空的概念;月相不仅可以表示心情,也可以变成钟表,因为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已经是十七十八世纪的事情了),这时候他们带入的是人类学所谓客位的视角(即跳出本国人的视角,非中国人的视角),另一方面又感觉外国人对自己的想象充满了凝视(天狗怎么是可爱的松狮;嫦娥为什么讲英语还唱英文歌;服饰是什么鬼;内核怎么还是西方式的合家欢),这时候他们带入的是人类学所谓主位的视角(即本国人视角,中国人视角)。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这种主客位的环境是恰恰相反的,这时候外国人的客位视角(非本国人视角)正是中国人视角,想象自己是中国人,主位视角(本国人视角)正是非中国人视角,正是西方人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好奇和恐惧,在外国人主客位的视角下,会出现像莱布尼兹那样将中国认为是哲学王的国度,也会出现认为中国人就是傅满洲那样的可怕想象,具体到本片,我想肯定前者居多。但至少反映出,不同受众对该片的理解从一开始的立场就截然不同了。 当然这仍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真人版《花木兰》是不好的,而《飞奔去月球》还不错。其实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前者完全不符合创作规律,只是各种元素的堆叠,故事发展不符合逻辑也没有曲线。后者则不然,后者的情感动机的完整的,母亲必须死是西方故事的套路,由此引发主角成长的难题,而在本片中,这一难题同样是天神(BOSS)所面临的,看起来是反派在给主角制造困难,其实两者面临着一样的处境,最后互相帮助达成谅解,两者都走出了困境,不仅有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现代的女性跨阶级互助的思想。一些不合理的场景则恰恰需要回归中国的历史语境才能理解,如开头的天狗是一只可爱的松狮,原因很多,第一松狮在片尾也出现了,这是主角家里养的狗,自己家的狗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既可以算是西方大宇宙小宇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第二,松狮也是中国传统的犬种之一,中国常见图画中的细犬至少从宋代起就是狩猎犬种,而松狮至少从唐代起就是宠物犬种,作为民间故事,讲熟悉的细犬要比将贵族的松狮容易的多,然而松狮被家养符合前述被当做宠物的剧情;第三,松狮在讲述天狗时出现,伴随着流星和彗星,这和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的理解是一样的,天狗代表彗星,而松狮的吉祥的寓意和天狗本意的防凶是一致的,也符合合家欢的和谐气氛。又如高潮部分,弟弟穿墙而过,这一幕在前面也出现过,但失败了,这是来自中国传说的崂山道士,真正了解中国道教修炼的人应该知道,法术的前提在于心智纯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前面弟弟给主角显摆的时候动机不纯因而不灵,这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给众师兄弟显摆七十二变后被赶下山的原因,因为心猿意马了,而后面弟弟为了救姐姐,乃是至纯至爱之心,但是如果按照现在大家都爱的量子力学(波函数或者量子隧穿)则无法解释。 总之,正如我前面所言,我们应该看到并接受这么一种趋势,全球化的蕴含绝非一套统一的标准,而是相似标准的本地化,是两种文化的交融。正如不少科幻作品中开始将英语、汉语或者日语杂糅成一门世界语言一样。这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西方说的life finds its way.
月球蔡依林 哈哈哈哈
太讚!!!嫦娥那個出場簡直震撼,踩著個恨天高Slay慘了!!!裡面的服裝都好漂亮,星光作裙那段超震撼!!!裡面竟然還有鳳凰傳奇的歌,話說現在廣場舞還在用鳳凰傳奇麼?我媽們好像沒用了。
有趣感人顺畅。故事和架势非常迪士尼或梦工厂;情节有伏笔呼应;音乐完成了煽情任务但记不住;形象设计、动作场面等缺乏细节想象力。脸有点花木兰风,尤其嫦娥最后的刘玉玲脸;这是种族偏见遗毒,类似黑人动画形象大红厚嘴唇,犹太人大鼻子,夸张表现少数民族异相。难得的全亚裔配音阵容,相信有市场考虑;其中的亚裔第一笑星郑肯却是以鸡鸡超小而走红。美银幕偶有亚洲故事如本片,但罕有亚裔故事,亚裔不满已久。亚裔已觉醒者看本片大概五味陈杂。地道的当代中国生活极难得;地道的中国文化也罕见于美影视——不由得想,若无母国动画业的发展,亚裔连做文化中介的影响力都无,哀哉。对白rap迪士尼式音乐剧歌曲都很美式,更凸显亚裔几无文化建树的尴尬。当然这不怪他们。亚裔久苦,亚洲同胞如本片中方者却停留在“花木兰奥卡菲娜很美美国不歧视”里
可以看作《家有儿女》小雪与刘星故事的一种变奏,不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还是制造火箭的科学元素,都运用得比较接地气,虽然故事依旧在预料之中,但其表达「放下悲伤自我和解」的主题还是值得回味。
应该放在中秋节上映的,中国风含量爆棚,月饼大闸蟹最炫民族风,不懂嫦娥为什么要穿高领内衣,是月亮太冷了吗?整个故事没有真正的反派,而且最大的悬念“礼物”,也是通过刻意不说的方式构建的……弟弟对姐姐爱才是亮点,全片最好看的是片头第一曲歌配上的二维画风讲的嫦娥故事吧。勉强三星。
不讲武德,中国文化的暴力输出。一个个角色都太能歌善舞了,东方梦工厂也有一颗迪士尼的心。
东方梦工厂出品的大杂烩动画电影,适合中秋节上映。影片杂糅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有亮点但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其实还可以,竟然是音乐片
夢工廠逐漸迪化 能看到很多《風中奇緣》的影子 除了月球上精靈們造型外都還不錯.
外壳用大量中国元素拼凑包装,但其内核依旧是不中式的。模仿迪士尼的一言不合就开唱,嫦娥出场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小兔子蹦吉很可爱。PS.竟然还有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哈哈哈哈哈牛掰。
这个嫦娥真的不一样,颠覆传统/看完好想吃月饼,中秋节上映更好了/张继科,凤凰传奇,弱鸡,萌,翻译好接地气/动画片配音听起来违和感少了许多/歌曲好听,马上去搜原声带
中国的皮,外国的馅
❶《月亮之上》、张继科、微信,让我好奇英语原声的版本。❷《雪人奇缘》之后的东梦,继续探索传统的新生。这次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❸蹦吉那么可爱。❹《花木兰》欠的歌,东方梦工厂替迪士尼还了。自己人,别开腔⋯⋯水乡小镇的“音乐剧”尬到我坐立难安,更别提口型清晰可见英语原台词;不过,嫦娥登场是例外,以演唱会的形式,化身流行天后,大胆颠覆形象,或许才是破旧立新的尝试方向。❺尖子班第一名+磁悬浮=载人航天登月。❻李诞配音首秀——“人间不值得”,月宫值得。(“提款鸡”,谐音梗扣钱)❼最后提炼的是放下、接纳、收获新的爱,幸免于烂尾。
东方梦工厂拿着Netflix的大数据,搞了一部山寨迪士尼动画,学起了公主的套路,就没有一首难听的歌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就再来一首。这个嫦娥的故事,低幼到尴尬癌都要犯了,让人怀疑后妈给小女孩的月饼里下了毒,让她产生了这场可怕的幻觉。不过他们还是挺会讲故事的,不管逻辑上多么不堪,对么套路,最后在情感上还是打动人的,小女孩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这就是会用叙事技巧的魅力所在。
文化挪用+种族偏见的好莱坞快餐,它还企图在中国大陆上映,就像美国的中式快餐打算杀回中国并试图大卖……
避雷!!!如果不喜欢歌舞形式的,真的不推荐,梦工厂怎么也模仿得一股迪斯尼味,动不动就唱歌。剧情尴尬,套一个外壳讲一个西方故事。受不了所有女性被画成这个样子,丑。不推荐。
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德行,让我差一点就相信了是迪士尼出品。故事偏低龄化,但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全片里的地球用来展现中国文化+月球用来融合西方特色,这种结合也算是对中西合璧一个妥帖的选择,最起码不会像真人版《花木兰》那样尴尬。其实我一点也不介意电影里这个有点暴躁有点性感的嫦娥,毕竟这样比较有人味。
总之就是要反复告诉自己,描写的传说跟中国无关,里面的人物不是中国人,背景也不是中国的地方。。。就可以看下去了。虽然剧情逻辑上有明显的问题,歌也并不很好听,人物基本套路化。但是也不是没有两点嘛。嫦娥的衣服就很漂亮啊。。。
很好看啊!真的!!!非常可爱!
“中西合璧”概念十几年了在好莱坞不仅没开出花反而背离中国大众审美渐行渐远,现今这么严峻的大环境下两国从业者也该清醒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