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道德是“反道德”的
在这部电影荒诞不经的外表下其实有很多意识形态上的观点,说直白一点影片想努力打破循规蹈矩的人生观。
有这么几个细节的问题很容易被注意到:
1、这位年近80的疯癫活泼的老妇人是一个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这一点从她手臂上的数字烙印就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来说,她经历了直逼死亡的灾难,她的人生观会因为这种遭遇而重建,她对于很多规矩的蔑视正是来自她对于真正生命意义的渴望。
2、少年被他母亲介绍的3位相亲对象的工作分别依次包含这样几个因素:第一个是政治(时政与家政专业)、第二个是经济(处理发票)、第三个是文化(演员)。
第一个代表政治的姑娘,你从他身上看到政治就是一个三姑六婆的八卦兴趣,这种严肃的话题突然变得很无聊,好像玩政治关心政治就跟热衷八卦的闲无聊行为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个代表经济的姑娘,你从她话里带这明显骄傲自吹自擂的表面谦虚的那种做作的言谈中就能看见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那种在场面上夸夸其谈的缩影。那种看到这样的言谈就想在心里一阵冷笑的感觉。
第三个代表文化的姑娘是一个演员,她没有被少年的自杀表演所吓倒,而是跟他一起表演投入,所以她的表现颠覆了前面两个姑娘。但是她还是走了,为什么呢?看看她到音乐室里的夸张表现吧,那就是对文艺界人的爱慕虚荣的夸张表演的一个脸谱,你要是接触过这样一类人你就能在电影里感到共鸣。因为他们无比的虚伪,不仅如此他们总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其实又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虽然是搞文化文艺的人,但是却比其他人更加趋炎附势。
这三个姑娘在这里不仅代表她们本人,也代表了制作这个电影的人想表达的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讽刺,对于这些意义存在的讽刺。
3、电影的开场曲和结尾曲是同一首歌曲,而且这个歌曲在电影里也有贯穿,它表达的是这个电影的中心。歌词大意是说,世界上有千万条路,你想走什么路都可以,你什么时候想走都可以。它告诉我们,人想怎么生活是人自己的事情,你只要想这样去做,你活着就可以做,无论你是少年还是老朽,这完全不妨碍你面对生活选择你要的生活。
4、这个老妇人说了一段话非常引起我的共鸣,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每个人都可以做点犯傻的事情用来自娱自乐。像这一类的话,老妇人还说了很多,比如要想过真正有意思的生活就要打破道德。所以这些话都听的少年心驰神往,目光闪闪发亮。老妇人被指控偷车,其实就是她每次出门都在路边随即开动别人的汽车上路,这个行为看起来当然是违法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老妇人根本没有要把别人的车占为己有的意思,她从来也没有想把什么占为己有,她说她这么做就是要提醒其他人让他们知道:你并不真的拥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就好比那棵小树,那车,那斧头,那个多年来老人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少年送给老人一个游戏币,她把它投进了水里)。你要记得,你活着并且到死的时候没有什么是你的,你是赤条条来去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在于这些外界的俗物上。
5、老妇人储存气味,比如某某大道上的雪的味道,她把那些气味都用罐子收集,还自己制造了一个奇形怪状的装置用来将气味发散出来。老妇人又探索触觉,那造性怪异的木制品活生生让人联想到一个女性,而中间的洞甚至能让人感觉是女人身上的那个洞口,但实际上它与女性差距非常巨大。可是老妇人让少年去爱抚它,在少年爱抚这个木制品的时候呼吸越来越粗,当他把头埋进那个洞的时候,那分明的就是一种性欲上欢快感。假如你对木头都能产生性欲,那么对那乳房下垂皮肤皱褶满身的老妇人当然也可以。当少年看着80岁老妇人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种所谓白头偕老的穿越的爱情,就是当她已经如此衰老的时候我还是爱她,就好像她的年龄完全不是问题。她是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一定是从幼年到老年的,这么一个过程,你是在老年遇到她还是在少年遇到她,她都是那一个女人。而从老妇人看少年的感觉中,我们看到老妇人返老还童了,我们会 感到老妇人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在爱与生死中年纪变得不再有什么意义。
6、少年的叔叔是一个参加过对德战争的美国军人,他的好大喜功的热血爱国之情在少年的对对对之中引伸出了一个荒谬的错误结论就是我们喜欢杀人。所以这又跟老妇人的一次谈话对应上,那就是国家、民族、爱国精神什么的都是狗屁。她曾经也为了什么权利、公正、自由之类的宏伟的概念去斗争,参加示威游行,但现在她用她个人的小方式去改变她能改变的东西。是德国人也好,是美国人也好,是犹太人也好,什么国家,什么国王,又有什么关系?历经苦难的老妇人,怀着丧亲丧国,从宫廷生活到集中营生活的这种巨大反差,从纳粹杀虐犹太人,到美国军人与德国军人打仗这些事情讽刺出战争是国家这种毫无意义的分类导致的灭绝人性的变态东西。
整个故事以少年与老妇的相识相爱为荒诞的外表,实质上要表达的却是超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种严肃的宏大的社会问题,而回归到人如何度过人生的这么一个最微小却最深邃的信仰层面的问题。
2 ) L-I-V-E live!
桶童推来的.... 她前两天在ig分享了“i like u Maude”的截图,“我喜欢你”是我觉得现如今最浪漫直接纯洁的表白了,不管她分享的意义何在,我还是决定来看看这部电影。
最直观的感受是Maude活着的样子实在让人羡慕,在80岁的时候能活的如此精彩,她做着不寻常甚至反道德的事,随便在路上开一辆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做裸模,她有奇怪的收藏,爱音乐,她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收获了爱情,一份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丝毫没感觉奇怪的爱情。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Harold逃过兵役之后,他们相依躺在草坪中,Harold想要翻跟头,但是又说“it's too embarrasing.” Maude若有所思的给Harold说:每个人都允许自己有时候犯傻,两个人在草坪中自由的呐喊 翻跟头,多么自由!释放天性的时候是最令人羡慕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所以在80岁的时候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收获了爱情,一份让我觉得丝毫不奇怪的纯洁爱情,多么悲伤,最终Maude还是离开了人世,她活着的时候带给Harold无限乐趣,去世之后更是影响了Harold,她教给Harold生活的模样,告诉他要embrace life,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后一幕,Harold让自己不喜欢的那辆车从悬崖坠下,他拿着那把Maude给他的琴,自由自在的弹着,摇摆着,唱着,感受生命的色彩。
非常羡慕Harold,我多么希望身边能有个人,告诉我生命的绚烂。
3 ) 伟大电影,简单爱:Harold and Maude(1971)
看到一部伟大的电影“Harold and Maude”,三十多年前的片子。
开始就有两个世界:哈洛德的世界,和玛德的世界。
哈罗德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母亲戴假发出场,暗示着她的诸多表里不一,她喜欢应酬,自以为是,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还有超强的控制欲。她拥有物质的一切,却没有灵魂,当然,她不会喜欢一个有灵魂的哈罗德。
哈罗德备感无聊,他深深地厌倦了这生命,这世界,太无聊虚假,太不值得去存活,他恶作剧,一次次地装死,上吊,溺水,枪击,一切都几可乱真,但骗不了他的母亲,她知道他没有最后的勇气。
他唯一喜欢的是葬礼。也许,是因为他喜欢死亡。他渴望另一个世界是真情的,真实的。
在葬礼上他第一次遇到了玛德,一个将近80岁的疯老太太。她在葬礼上,在教堂里,衣着鲜艳,大啃苹果,频繁偷车,一切有悖常人的举动,吸引了哈罗德的注意。
于是,他们相识了。老太太偷车,驾轻就熟,在警察眼皮下偷了一辆换一辆;飙车,疯狂无比,气得警察吹胡子瞪眼。哈罗德逐渐走进她的世界,她似乎不遵守很多规则,已经到了老不逾矩的境界:她偷回宠物店的小动物,把他们放掉;她偷市区的小树,种回森林;她教给哈罗德唱歌,跳舞;她穿日本的和服,头上插银色的簪子;她给一个老人做裸体模特,她自信自己的美丽。她说她最喜欢向日葵。在一大片雏菊花丛里,她告诉他没有两朵花儿是相同的,每一朵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她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她只要真实,自我地活着。她激情燃烧,纵情歌舞,不在乎那些规则,甚至法律,道德,在她,都已经不算什么了,唯有一颗赤子之心。
她对生命的热爱强烈地吸引、影响着哈罗德。她说她每天都要尝试些新的东西。Give me the "L" 、Give me the "I" 、Give me the "V" 、Give me the "E", GIVE ME THE LIVE
她张扬生命,她是生命的象征,嗅觉,听觉,视觉,她一点点地给男孩打开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美丽的,虽然有痛苦,却丰富,值得我们活一次,再活一次。
在一个明媚的清晨,哈罗德内心充满快乐,I think I see the light coming to me,coming through me giving me a second sight.So shine, shine, shine,shine, shine, shine,shine, shine, shine.我想我看到了光,那么闪亮,那么闪亮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让哈罗德爱上一个年龄相当的真诚质朴的女孩,但是,有谁能比一个经历了诸多苦难的80岁的老人更明白人生? 又有什么让哈罗德爱上这个牧师说的“干瘪的”“松弛的”“下垂的”却充满生命力的她,更有震撼力?
这部1971年的作品太棒了,没有时代的界线。
男主角长着张娃娃脸,却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两个人表演张弛有度,把握精准。
我一度以为玛德是个鬼魂,出来为哈罗德指路,然后离去。但是她竟然真的是一个现世的人,以死亡告终。
她走掉,他重生,继续生活的美好,活着的美。
电影的配乐也是无以伦比。开头有一段《绿袖》配乐。后面常有小片的大片的背景歌曲出现。后来知道大部分为Cat Stevens捉刀。是我喜欢的那种乐曲,我喜欢的歌和乐手都在那个年代啊,鲍勃迪伦,保罗西蒙,西蒙与加芬克尔,-------迷人的,民谣,吉他。
And if you want to be me, be me
And if you want to be you, be you
'Cause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4 ) 《哈洛与慕德》迟到的灵魂伴侣
无论写什么,我动起笔来,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绪迫入便秘的羊肠小道。也会不自觉地板起脸,任严肃的细胞传递至指尖,把心情中活跃、幽默、无需认真的欢快打捞出来,从我的喋喋不休中滤出,最后写出有悖于我最初“无知且快乐”的死文。如果说娱乐至死,也算符合。
当然,我也问自己,写完后,可以扔进回收站,但我又不愿删除,从头再写也不见得可以领悟所谓的“前车之鉴”。或许,我珍视的还是那些呆板模糊自恋的思想触觉,所低吟的无论有无道理,既然且生且灭,我又异常留恋,不如刻个碑,做个纪念。
而我的这番絮叨,是特别为电影《哈洛与慕德》所述的。仿若耸肩摊开双手表示没辙,这电影令我思绪万千,语无伦次。我那一刻在想,怪诞与幽默是这部电影致命的魅力,这一刻却觉得这部电影时刻流露出召唤爱与自由的严肃面孔,它才是生命力。
那么,让我用老少恋(18岁与79岁)的看点先把读者扣留在这儿。继而告诉你它的与众不同,关键之处也在这与众不同上,爱情什么的不过是配菜,真正的主菜还是展现60年代末至70年初美国的社会剪影,你不会不感兴趣,因为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将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下的生活。
在此进入有关电影《哈洛与慕德》的话题。我要打乱了秩序来说,循着等待80岁新生的慕德的思维,从死亡说到爱情,再说向自由。吟诵着尘归尘,土归土,落叶归根,孤树归林的诗歌;去寻找诗人歌手Cat Stevens演唱的自由世界——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在同路的旅途中,遇到生死契阔的灵魂伴侣,一起朝前走。直到用或长或短的生命领悟出自由与爱的真谛——抛掉一切羁绊快乐的身外之物,让自由载着躯体飞翔。
而这样神圣的精神跋涉恰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种信仰,贯穿全片。慕德用80年的生命守护它,并等来了被灵魂召唤来的信徒——哈洛。她借用“爱情”告诉了哈洛:哈洛爱慕德,慕德也爱哈洛,他们此生唯一的爱恋,不仅是可见的物质的生理欲望,更是可永恒不灭的精神生命,如此,便要超脱生与死的俗世,如此,便要打破物与欲的桎梏。
这在影片的结尾表达再直白不过了,慕德扔掉刻有“爱情宣言”的钱币,她把那拥有“爱之具象”的实物抛弃了,因为哈洛的爱将永存在慕德的心里,并不为一枚钱币的存在与否而生或灭。说远一点,这也是现代国人衍生无限烦恼与忧愁的所在,我们把爱刻在了实物上,所以那些爱都是明码标价的,自然,得与失已不再珍贵,却充满着占有的欲望与失去的愤懑,何谈幸福快乐。
谈什么,想了解真相,便要探究时代背影。要提及这部电影的拍摄时代,六七十年代可是美国历史中一段相当复杂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种恐慌迷茫萧条的状态中,人们反对越战,要求社会变革,减少环境污染,呼喊逆城市化,价值观混乱,人心慌乱而迷茫等等。作为具有战前导演特质的哈尔.阿什比,他的内心诉求,抑或是同时代大多数人的渴望,几乎在《哈洛与慕德》的故事中淋漓尽致地袒露了。
他的两个主角都担负着他赋予的存在的使命,慕德,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是个反战、反对城市化的无政府主义者,独居,无依无靠。哈洛十八岁,富家公子哥,是彻头彻尾的迷茫的一代,用各种各样假装自杀的方式吓唬母亲以此找到活着死去的存在感。所以,二人的相遇很值得玩味。他们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但都热衷于同样的“爱好”。参加陌生人的葬礼,感受死亡的气息。喜欢看工人用打桩机拆毁建筑物,从毁灭中麻醉社会狼藉的悲凉。他们一同把生存于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小树,放回到大森林,寻求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的自由。用“爱情”把一老一少捆绑在一起,不如说他们是自由女神拣选的使者,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他们被爱交织在了一起,由少的续接上老的遗志,延续了自由精神的长度。
或许有人说,慕德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的“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我不这么认为。这里的自由不该是及时享乐的自由,慕德或许没有哲学家的口才,把她的生活理念做成套娃,但在我看来,她是睿智的普通人的代表。而且也有人解读电影旨在讽刺安逸于现状的精神状态,或许电影过于干净的画面给了看客一丝细微的暗示,但放置当时的大环境,不满与彷徨应该是主调。当对政府改变社会丑陋面貌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时,慕德选择了以身作则的“对抗”,让自己活得充实快乐,影响身边的人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不能否认,是慕德的精神拯救了哈洛的迷茫,而哈洛是那个时期少年、年轻人的代表,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给予慕德如此高评价,虽是我的一厢情愿,但影片确实在塑造她生动悦心的性格特征时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了她足够多的亮点。她“疯狂”驾车透露出的不羁与自由也成为了全剧一条有形的线索,那种弯弯绕绕疾驰的画面,也对应了导演哈尔.阿什比的镜头里貌似零散的连续不断的切割画面,突显了他独有的剪辑技术,这时是70年代初,现在看来都是令人刮目相待的。
而回到故事的风格上,有人定义为喜剧,或许称之为社会讽刺剧更为形象。黑色幽默的招牌便是讽刺,这也是《哈洛与慕德》这部电影的令人开怀的笑点。显然,一切秩序与常规都使人碍眼时,反常规反秩序便正好能营造十分巧妙的喜剧意境。慕德随意偷车,是反秩序的,哈洛用灵车做代步的车子,是反常规的,但我们把这样的场景放置脑海中,却能产生令人玩味的震撼效果。所谓的普通人,其实也是黑色幽默的素材,哈洛的叔叔,那位在战场上失去左手臂的好战的将军;夸夸其谈照本宣科的心理医生;为逝者超度的,却心怀歧视的道貌岸然的牧师;他们在慕德与哈洛的眼里,都成了伤痕累累的疾患社会的一部分。
这自然不是绝对的,多少有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味道。总之,归因的话,这都是一种痛斥人生价值观物化的表达,慕德影响哈洛寻求自我精神解放,不再迷茫的解药,便是放弃一切“身外之物”,认识自身的独一价值。正如阿瑟.米勒的传记作家比格斯比描述阿瑟.米勒所言:“他明白了一切都可能逝去,生活就是如履薄冰。我们以为脚下的支撑很牢固,但它却可能突然破裂。”如是,这便是寄托生存希望于物质欲望的悲哀。而我之所以引用比格斯比的话,是我自认为慕德用80年感受到的颠沛流离与欣欣向荣或许正是阿瑟米勒所感悟到的,在当时,这位天才剧作家同样是反对越战,鄙视美国不正视历史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管怎样美国已经向前走去了,而且走得很远了。而这样使人彷徨的心境,有些人恐怕在此刻也能体会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人是一面镜子,这些都不是空话。
又说了一大堆可说可不说的废话。最后解释我的标题“迟到的灵魂伴侣”。我们还是说回到爱情吧,感性地说,很为慕德与哈洛难过,多么希望慕德晚出生半个世纪,抑或哈洛早出生半个世纪,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伴侣,令人艳羡。两个人相爱,年龄的确不是问题,可是无法相守到老,却是不能回避的遗憾。幸运的我们渴望拥有一份彼此相亲相爱的姻缘,可是很多的情侣结合到一起,却也有最终劳燕分飞的,那大概是一场错误的缘迷蒙了两个人的双眼。总之,你若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爱情,你们灵魂相知相惜,那么真心恭喜你,这样的爱情世间最美!
5 ) 沉重话题下涌现的勃勃生机
(老师上完鉴赏课过来假装自己很厉害)
经典邪典电影之一,据说是很多人越看越喜欢的电影。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少年的设定吧,痴迷死亡的少年和集中营的幸存者慕德(住在火车里以及手臂上的刺青)
大家讨论对老少恋的不同观感,但我觉得就是很romantic 啊。且最重要的是电影探讨的是用力生活,尽情热爱生命的主旨,谁会不爱慕德呢?
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生与死的对比反差。慕德代表生命 不断出现的树即是生命 ,🍎即生命,黄色的雨衣和雨伞即生命,跑步的人,游行的队伍也是生命的象征。而哈洛则代表死亡,墓地、灵车也是死亡。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墓地的一角,然后more and more,不断扩大,像茫茫的海洋。而镜头又从一束小花回到rows of flowers和广阔的绿色原野。
一直记得慕德涂着粉紫色的眼影,住在鲜花中的仙女,穿过蓝色,黄色,戴过围粉色的围巾,喜欢飙车,喜欢画画,藐视权威。她将哈洛送给她的定情之物,扔进了水塘然后说这样我永远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慕德坚持要救的小树就是她坚持要拯救的哈洛。
慕德一直都在尝试教哈洛L-I-V-E的真谛,教他five senses打开自己的感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音乐即生命,哈洛在她的带领下也学着弹奏古琴和跳舞。最终哈洛摔烂了他的灵车,意味向死亡告别,并在山岗上弹奏起快乐自由的音乐。
6 ) You Cannot Let the World Judge You Too Much!
第一次看着这中规中矩的封面实在是与Cult联系不起来,因为在这里面,老Maude是镇镇定定正正常常的严肃老妇,小Harold是标标准准迷迷瞪瞪的惘然少年,这样的组合能产生什么CULT的效应呢?除了那句非常没劲的“涉及小男孩与80岁老妇的情欲”。
看到三分之一就明白了,其实只是部暖暖的如向日葵般的关于live电影。
一切的惊世骇俗都只是个象征,一个巧合罢了,最后的一切都化成了那句“Give me an'l',Give me an'i',Give me a'v',Give me an'e','L-I-V-E,live!"
我喜欢看Harold自杀装死,喜欢看他们俩无所事事,喜欢被人告知“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make an ass of themselves",谁能拒绝与一朵向日葵相爱呢?You can't let the world judge you too much!
PS.看的过程中我一直都觉得演Harold的Bud Cort与铁皮鼓里的那个让人无比担心他日后心理健康的小男孩David Bennent要命的相像,大得几乎成正圆形的眼珠和又呆气又邪气的永远像惊讶的表情,更绝的是两人角色的相似,导演们有“幼稚男孩反差诱惑”的嫌疑,有点日本色情文化里“甜美Lolita情结"的意思~
75岁高龄古灵精怪小丫头手把手教你什么是诱惑 忘年恋的根本其实就是人老心不老 慕德虽然外表与harold不搭 但穿得花花绿绿 住火车皮房子 家里摆满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以及为艺术献身顺带诱惑了男主 不经意间将禁忌与反差萌点拉满 嬉皮男主手到擒来 但看得实在太愉悦了 墓地打喷嚏 偷车戏和百无禁忌更让人觉得 年老反而有更多自由 只要不被那个肉身所限制 思维解放了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可以的,这也是慕德教给harold的 特别正能量 结尾的吐槽也笑喷了 以及cat stevens不错
Hal Ashby / Cat Stevens / Ruth Gordon / 小Bud Cort 你們合夥殺了我吧,把我叫醒了就爲告訴我永遠這麽沉睡下去??
他送她一枚刻了字的硬幣作禮物:「我愛妳。」她說:「我也愛你。」然後隨手把它丟進海裡去:「這樣我就永遠都知道它在哪裡。」
8.5/10 H&M用一种近乎怪诞的黑色幽默以及一种近于任性的业余精神(willful amateurism)展现了独属于60年代的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充满乐观精神的希望——恰如片中一首配乐唱道的——"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影片探讨了一个最根本意义的come out of closet的问题:面对每个人的人生与命运,是妥协还是抗争(conformity or not);而影片探讨这一沉重且严肃问题的方式是轻松的,甚或于是有些轻佻的——或许可以将这种风格选择视为某种沉重太满后的溢出。在观影至一半时仍然会以为H&M仅仅是忘年之交的关系;待到后半段才意识到原来本片是一部关于忘年恋的电影。
7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 属于70年代电影那股特有的味道 如此不靠谱的故事在影像中展现的是如此的优雅流畅自然。古典美轮美奂的cult电影。
本月最喜爱电影,实在太太太好笑了。老少间奇特有趣的相濡以沫啊,一起拥吻死亡的感觉一定很美。原声超赞,像看到一群60年代的鸽子飞过。
叛逆嬉皮导演哈尔阿什比,加新好莱坞御用古怪少年Bud Cort,这部片真是“诡异小清新”的鼻祖啊,迷恋死亡和自杀的少年,“爱上”了神经又天真的阿婆... 不过本片当年票房惨败,原因竟然电影里自己说了,“这种少年操了他祖母的设定实在让人想吐啊”。。。
刚看时觉得太做作,后来发现还挺可爱的~太不像一个美国电影,很伦敦。赞剪辑、摄影、造型、家居(东方艺术的融入)!喜欢慕徳家里的阴道装置。BTW,海鸥可不是什么高贵的鸟类。哼!
这种电影,怪胎,自毁倾向,比死还让人心碎的结局,以及那些音乐,我给十颗星~
老太太和小青年的爱情。最好的畸形恋电影还是马勒的《好奇心》,一看完类似的题材总会回想下这部。
論cult,無出其右者
装逼电影,,装啊装,,一点都不酷那些伎俩,,就猜小清新会喜欢,,果真一看评论,,安妮宝贝推荐,,我的妈呀,,喜欢的人一定也很喜欢《天使艾米丽》吧??
迷恋自杀和死亡的古怪少年,与喜欢收集的有趣老奶奶,产生了一段微妙的不可言说感情。与其说是忘年之交,不如说是两个游离在主流社会价值规范之外的灵魂的意外相遇。记得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老态龙钟步入晚年的男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畸恋,怎么换了性别大家都说变态了呢?【哔哩哔哩】
好酷的娭毑!世界因怪咖而米粒!中心思想:if u want to sing out,sing out;if u want to be free,be free;如果你还不够怪咖,那估计是因为你不够诚实。ps:这就是传说中性格、性格、性格型恋爱的典范。pps:【男:Maude,do u pray?女:No,i communicate。男:With god?女:With life!】
I wish I could believe in this type of relationship, if it is called relationship.
货真价实的邪典电影, 如果你对邪典电影理解正确的话。 除了影片对亚文化的关注, 它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片, 全场我爆笑了十余次, 几个恨铁不成钢的叔叔对哈罗德的劝解让我大笑了一分钟之久。
哎整个六七十年代就是被你们这帮矫情的嬉皮搞坏的。
意外的“乾淨”,“廚師”Hal Ashby燉的一鍋另類雞湯,實則入口順滑不油膩,WesAnderson和Jaco van Dormael應該都有偷師。我在新的短篇合集中也預備講一個將死兩人之間的故事,現在看來,這部電影說完了所有我想說的。
这简直就是俩sb。尤其是那老太太。
太喜欢了,一对忘年交、祖孙恋真打动人,多愁善感、文艺神秘、情绪化的嬉皮风气,60、70年代老电影胶片质感,朦胧诗意清澈明快,和《毕业生》《爱情故事》《两小无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等一样值得反复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