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make me a willow cabin at your gate.
And call upon my soul within the house.
I will write loyal cantons of condemned love
And sing them loud even in the dead of night.
------《lost and delirious》 by shakespeare
我会,在你的家门口为我做一副柳树棺材,在你的房间号召我的灵魂。我会,写上忠诚的爱,在死亡夜高歌。
这电影本不准备在夜晚熬夜看的,但是窝瓜推荐时轻描淡写地一句话【这片儿我看哭了的。】让我惊讶并好奇。
于是在艰难的搜寻后我立刻开始观看。(由于部分情节尺度大导致真难找。)
这是一部青春爱情片,从第三个人Mary的视角看过去的一段只属于青春的爱恋,从萌发,到深陷,到一方抽身一方却无法自拔,以及最后的最后,不知是奔向光明还是黑暗的灵魂的成长故事。
Vitoria的出场是Mary的新室友,Vitoria带着轻松的口气。试图和Mary多聊聊,Mary却似乎很难亲近,vitoria作罢下楼。
Paulie出场就是叼着烟手里拿着酒瓶子放肆的大笑,不加收敛的粗口,其实是对新同学毫无恶意打招呼,邀请她去疯狂的party,往饮料里加酒,放动感十足的舞曲。
这就是区别,一个理智,一个不羁。
可能从一开始这段感情就因为这样的性格会猜到结局。
跷跷板的两头,一个急忙地想向更往前,另一个却太冷静,慌忙却不乱阵脚的后退。
结果是什么呢,跷跷板翻了,每个人都受了伤。
可是能怪责谁呢,怪责那个偏激的?还是那个太冷静的?还是跷跷板?
可是跷跷板就是爱情。有种你一开始就能抵挡动心,抵御爱情。
近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
前篇介绍Mary怎样转来这所女校,怎么认识这两个新室友,她们三个女孩写给自己母亲怎样的信,怎么见证她们一点点的爱恋,看到她们唱圣歌时紧握着的双手。直到睡梦中被她们的疯狂惊醒却继续装睡,直到已经对她们的私语呢喃习惯了、接受了,直到当Vitoria和Paulie被vitoria的妹妹撞见她们赤裸相拥在床上时Mary甚至帮她们辩解澄清。
而后篇只讲述着一件事,paulie的歇斯底里———当vitoria在被撞破的那一刻就解释说【是她爬到我床上的】后,当她逐渐疏远paulie后,当vitoria和她的男友在树林里疯狂时被paulie撞见并逃离后,当vitoria说【我们永远,只是朋友】后,当这一切残忍开始撕破后———paulie的疯狂。
越往后看,我越有感同身受的压抑。但我知,我却没有paulie的勇气。
她在树林里——那时,她们还很好时,她们晨跑——她发现一只受伤的雏鹰。
她决定养它。可能看到它时是只是好奇,而去查阅书籍了解它后她也许明白,从灵魂上来讲,她和它是同类。
她为雏鹰做了一个窝,细心地为那个木箱搭上布帘,因为,【它的习性,看到太多会惊惶。】
她偷实验鼠去喂那只鹰,毫无畏惧。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她有它的勇敢,也有它的敏感,她和它的灵魂那么相似,那么她是不是内心也像那只鹰,其实是害怕的,看到太多,会惶恐的。只是因为爱,全部掩埋了。
paulie曾那么温柔的爱,她们要好时,虽然vitoria要因为陪母亲爽约于她们的植树旅游,但是她没有深究,因为vitoria说——在paulie眼里,那一定是个承诺——vitoria说,【我们很快就去大学了,到那时,我们有更长的时间在一起。】,所以paulie只是笑着说,【我每天种3000棵树,我赢一个金铲子给你。】
她们第一次赤裸睡在一起的次日被Mary看到时,paulie笨拙地编谎言,【嗯…嗯…她..她做噩梦…】
然而当一切发生,就像木箱被掀去挡光的布帘,当大门出其不意被撞开,vitoria的妹妹撞见她们赤裸在床之后。
一切随之改变。
鹰惶恐了,一如vitoria的慌乱,她害怕她妹妹向她父母揭发,她害怕流言蜚语,她害怕这段【错误的感情】,vitoria退却了,害怕了,逃避了。
惶恐是鹰的习性,而逃避不是。
而当paulie问鹰【若雌鹰与你分开,你不会躺在那里哭泣嚎叫,你会飞到树顶,将你爱侣夺回,然后比翼双飞。】时,我心说没错,paulie是对的,这才是鹰的灵魂,也是她自己的。
她在课上歇斯底里地大叫,【这才是爱,爱就是爱!】时她们还没有发展到最恶劣的那一步,其实从那时开始,她自己已经从vitoria的言行中意识到什么,所以她疯狂着反驳每一个人关于钱,关于性的论点,她只相信爱就是爱,无他。
她们没发展到最恶劣时,她也没那么疯狂。
她撞见vitoria和男友在树林里的疯狂,她依然不死心,直到vitoria说那句话,
【有一句话我只说一次,以后不再说了。你给我的感觉,我今后永远不会再有,我爱你,你知道,我也知道。可我们不会在一起了。永远,不会。】
vitoria从她怀里逃脱,抽离被她紧握的手。
她开始变得越来越疯狂,可能因为她发现爱人越来越远。
也许冷静的人无法理解,我却感同身受,虽然我没有似paulie那么疯狂的举动,却明了她的心。
爱人已经要走,你已追上前去,后果无非有三:一,你拦住她,可她依然要走;二,你拦住她,她明白你,跟你归来,比翼双飞;三,你不拦她,看她远去。
也许现在的我,或者稳妥的说,成熟的我,会选择三,因为心既不在,人不强留。
但是青春期里的爱情,孤注一掷的爱情,没有任何一个选项跟放弃搭边。
paulie在食堂里大叫,她推翻了碗柜来回应那些嘲讽她的人;她在宿舍摔破镜子,因为镜子里,她是个女生,她无法改变,她在Mary手上用镜子碎片划破伤口,再划破自己的,以誓同盟;她歇斯底里让Mary帮她剪头发,在Mary说【vitoria爱的是男生,不是剪短发的女生】后,她疯狂地不顾一切地推Mary在地,就像是想拼命推翻这个事实;她穿着击剑服闯进图书馆,单膝跪地为vitoria朗诵莎士比亚的诗,她跳上桌;然后离去;她在毕业礼上穿着男装,插入vitoria和她父亲的共舞,强迫vitoria说爱她,威胁vitoria如果不说就让毕业舞会停下来。
选项一里还有一句话忘了补充,【你拦住她,她依然要走,并且更加疾步。】
vitoria看了看远处的父亲,最后说了一句话,【不,随你怎样。】
vitoria不知道,paulie给她生母写的那一封深情的信有了回信,回信却是她的生母不肯与她再有接触。
vitoria不知道,paulie背负着对继母对父亲的仇视,对生母的思念,对vitoria的深爱,对身边舆论的蔑视一直前行,然、生母的拒绝,爱情的逃离,越来越不加掩饰的嘲讽才将她逼至此地。
paulie绝望着哭了,像个小女孩,如她鄙视且深恶痛绝的软弱地,哭了,这也应是最后一次。
夜晚来临,她脸上已看不到泪痕。
黑暗渐袭,她似乎化为莎士比亚笔下那些为爱决斗的勇敢的人,她给vitoria的男友早已写下战书,她偷了击剑馆里的剑约他决斗,她在战书里写道,【为了我的女神,vitoria】
她也似化身为鹰。早在图书馆里,老师来拉她的那一刻,她就带着鹰受惊和敌意的表情,带着凌厉的眼神说,【别触碰猛禽!】
她和她的情敌决斗,她赢了,她把他击倒在地,用剑指过他的脖子直至他的大腿说,【放弃vitoria!】
可是这不是中世纪的比武场也不是一场博弈或者擂台。
爱情也不是可以赢来的赌注和战利品。
那男孩say no的决意让她走到癫狂的边缘,她狠狠刺了下去,然后大叫着,直到被Mary拦下,她跑开了。
Mary回学校求援,然后听见鹰的长啸。
她们,所有人,vitoria,同学们,老师。
看见鹰落在paulie的手臂上,而paulie站在高高的屋檐上,她带着哽咽大声朗读着。
【I will make me a willow cabin at your gate.
And call upon my soul within the house..】
我会,在你的家门口为我做一副柳树棺材,在你的房间号召我的灵魂……
然后她张开双臂,像鹰的翅膀,跃下。
鹰飞走了,很远。
所幸最后一个镜头是追随着那只鹰,那只勇敢的,偏执的,不顾一切的,视爱为生死的灵魂。
然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泪如雨下。
哭什么呢,我早已看淡这些感情的戏码,也没有对于vitoria这个角色的恨恶。
我想了一下,应该是哭我的青春。
我清楚的记得,当我看见我曾经爱着且那时还爱着的人与别人拥吻时,我没有上前质问,我本想发足狂奔,却又怕惊动他们。
我只是缓缓地把我的双手插入口袋,捏成拳头,悄悄走进树荫里,走到他们看不到的角落。
我也曾经像paulie用那片碎片割破自己的手掌一样用利器带来的伤痛来掩盖心痛,也曾经像她将烟深吸一口再缓缓伴随着眼泪的流下吐出烟雾,还曾经喝着很辣很辣的酒,只因为它会让我昏眩以为这一切包括心痛只是个梦。
我是应该庆幸我永远走出那段黑暗,还是其实心底是羡慕的呢?那种如鹰一样长啸着一路前行,哪怕黑暗。
也许那时是会愤慨的,是会偏激的,是会疯狂的。
一如另一个人,一如vitoria是会胆怯的,是会逃离的,是会放弃的。
因为这是青春。
视爱如生死的青春,像那节阅读课paulie的朗读,像莎士比亚书写出来的那些字母舞出的绝恋。
青春在时,我常常向往更加成熟,然而见惯风月后,又想念那段逝去的,无处安放的青春。
母亲去世后,玛就被父亲送到了寄宿学校。在那里,她认识了两个室友,杜丽和宝丽。杜丽和宝丽天真活泼,性格开朗,很快,内向忧郁的玛丽就被她们所感染,三人成了好朋友。不久,玛丽就发现杜丽和宝丽两人原来是一对恋人,玛丽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也就和她们快乐的生活下去。然而一次杜丽的妹妹来找她时发现了姐姐的秘密,于是,流言开始流传。杜丽不堪忍受,疏远了宝丽,结交了新的男友。而宝丽却是不屈不挠,继续着自己对杜丽的爱。
光看封面我以为这只是另一部les电影罢了..可是它不是,它美丽而伤感,讲述3个在prep school就读的少女们,Barton一个新来的学生偶然目睹了室友Tori和Paulie在接吻,她开始认为她们的关系不只朋友那么简单.但她们不是les(通常意义上).他们是两个灵魂互相爱着对方,只是躯壳碰巧是同性罢了,每天你只要知道有个人爱着你,那么任何恐惧你都不会再惧怕,对于Paulie来说Tori就是她活下去的理由,但是Tori面临的种种压力(不多说了)...它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同时也是伤感的,并不适合每个人观看.
空荡荡的,
空荡荡的……
这三个女孩有我心中最美的样子。Mary安静地面对母亲的逝去,父亲的再娶带来的孤独和忧伤,忐忑地面对未知的寄宿学校生活。Tori面容姣好妩媚,是个柔情似水的姑娘。她懂Paulie的痛,也最心疼她。只是觉得自己无力去为了Paulie对抗世界。Paulie,人群中最敏感,最聪慧,最有才华的一个。对爱的执着,渴望与疯狂追逐。只是现实却是逆着她走的。三个姑娘,都是善良的好人儿。
只是可惜了。我们的世界并不单纯有阳光晨露,我们的世界照样有风霜雪雨。她们像一朵花瓣肆意绽放的时候,遇到彼此,给了对方最灿烂美丽的时光。只是,只是,这个世界不接受这样爱的方式。
甚至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我们成为一个为爱而生的人。而是为了某一种大众选择的方式而生存。我们需要演戏,不管我们是否真的有激情,有高潮。没有的话,你可以假装有。你照样得和同学大谈男友床上功夫了得。
Tori选择了走向并不关心她真正是一个什么样人的世界。Paulie视爱高过一切,爱就是爱,它不需要任何的定义。她原本觉得生母或许还是爱她的,有朝一日或许可以母女相见。她原本拥有一个最完美的女友,相爱相知。可是这两者,没了。这猪圈般的生活……
我们渴望爱,我们曾经尝过爱的甘甜,我们为爱而雀跃,而疯狂。Tori选择把爱埋葬在心底最深处,锁好,继续向前走。Mary或许是沉默的,但或许是最勇敢的那一个。她独自面对对母亲的思念,对一切感情的困惑和迷茫,但也一直在找答案。事实上,母亲早已为她撒下了答案的种子,她只需要再回头看她们的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心里头就有了暖意,和亮光。而Paulie的爱是执着的,纯粹的,义无反顾的,是飞蛾扑火式壮烈的炽热。她有最饱满的激情,最疯狂的热爱,当Tori说不要不再时,她的激情和爱便无处安放,黑暗也就一点一点地吞噬,她最后的挣扎与疯狂愈显出她内心的惶恐。
很多时候,当你再成熟一点,再现实一点,再对身边的周遭无所谓一点,你真的会觉得这一切顺利一些,好过一些,轻松一些。但是,说真的,我自己也曾经像Paulie一样奋不顾身,不计后果地为内心而前往,但当你回头,你身边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和你同走这条痛并快乐着的路。你开始惶恐了。
后来的后来,越来越像Tori了……好像真的可以做到去做一个正常的人,符合大家想象的人。但心里的那个空,只有自己知道。
再到后来,不愿如此背叛自己,选择感恩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忆,带着信,带着期许,和这个世界相遇和抗衡。再一点点地得到我内心想要的东西。这大概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平衡和可持久的状态了吧。
但终究,夜深梦醒,你还是会心疼和宝贝当初那个义无反顾的少年……
只是,你终究不再是他。
后半段看着很窝火,vic为了世俗为了不失去父母的关爱放弃了paula,而且用了很残忍的方式,知道到也难受,但是这种方式让人讨厌。同样不喜欢paula的任性偏执,她的表现也没让人觉得有多值得同情。
米莎巴顿太美了!perabo就是个铁T吧……我看完片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把四角关系翻出来重看了一遍……囧
那些真正左右生命的往往不是来自外物的牵扯,而是内心的缺失。你追求的,诱惑着你;你缺少的,却支配着你。有时你觉得你是个开荒的人,其实你不过是在找一条回家的路。
六年多過去了,第一次在實習醫院對面的網吧看得。那時候啊,小縣城的破醫院,每個週末的網吧包夜四部電影是最期待。彼時是多歡喜,現在看來也依然不俗。而且,理解另一個譯名《少女情懷總是攣》的貼切。一段又美好、又傷感、又無用的青春^_^動物兇猛,太過激烈,青春如斯,過早燃盡。
可以理解但无法对 (咆哮琳有好感。总是不珍惜身边的朋友 让自己爱的人为难和痛苦 这种爱 无法赞同——结局是“ 告白顶个鸟用?” PS Mary这个角色到底有何意义?结尾pauline既然死了为何大家那么憧憬地笑!!!!!!!!!!变鹰飞了吗!!!!
尼玛看得要哭瞎了!!!女主后来在四角关系里终于修成正果!女二好像丽芙泰勒!米莎幼齿好萌可是你在这部电影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听着,这些话我只说一次,以后不会再说了……我对任何人都没有对你的感觉,你知道,我知道,我愿意以死来证明……但是这永远不可能发生”眼泪流一地
早该放弃这一切,早该退出这被动的爱局,宝丽,你只是太年轻,她不值得你的一切 公号【电影颜控】后台自取
Paulie说“我决定每天种3000棵树,赢个金铲子回来给你”,编剧我求你不要这样,姐姐早该过了那看青春片流眼泪的年纪了……太执着和不够执着,都是苦
有俺喜欢的pp和mb,mb那时候真是让俺惊艳呀,还是小时候可爱~the oc的时候觉着有点太瘦了
之前DVD-5看过没有或者忘记标注,网盘下载重新再看,“我不是蕾丝边”(蕾丝边:英文同性恋音)三个女子学校女孩子的各自成长故事。
光看封面我以为这只是另一部les电影罢了..可是它不是,它美丽而伤感,讲述3个在prep school就读的少女们,Barton一个新来的学生偶然目睹了室友Tori和Paulie在接吻,她开始认为她们的关系不只朋友那么简单.但她们不是les(通常意义上).他们是两个灵魂互相爱着对方,只是躯壳碰巧是同性罢了,每天你只要知道有个人爱着你,那么任何恐惧你都不会再惧怕,对于Paulie来说Tori就是她活下去的理由,但是Tori面临的种种压力(不多说了)...它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同时也是伤感的,并不适合每个人观看.
就觉得做作到了极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我觉得人类的爱必定是可以跨越任何差异的
“Un sex me here. Take my milk for gall. Make thick my blood.”
Paulie多好一个女孩,Paulie和鹰(Kes?) 比较怪异的是Paulie和Tori的爱情跟Mouse对母亲的思念如果说非要联系起来实在牵强且胡乱。Mischa Barton 20岁之前的片子大部分都不错,想想真可惜,不知道还能触底反弹不?
勉强及格。摄影很好,看上去清冷但又不人工化,配乐亦可,律动强还有世界音乐衬了主题。整体像《夏日之恋》混合《移魂女郎》,铁T(主要是被忽视等精神问题)和爱人与见证者同居一宿舍,爱人因舆论问题逃离,引发铁T强反应。见证者作用是见证(虽然没多大事)和阐释,和鹰的加入很聪明,缓解T一味的作
I love the T-shirt with Five-pointed star & the Sword
以第三人视角「鸟瞰」了一段刚烈的同性爱。说玛丽人设无意义的可能没看懂,玛丽才是本片主角,那只从残缺到高飞的鸟即是她心境成长的投射。咆哮宝丽作为饲养者,担当唤醒她体内愤怒的外部因子。最后宝丽没有成为自己的猛禽,她留在了愤怒里,从愤怒中跃起明晰地巡视世界的,是玛丽。
所以瑪麗這個人物的意義在哪裡?
剧本过于中二。不过还是难过,建议一旦认真起来就不得了的人不要爱上错的人,最好是不要爱上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