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伦敦,班克斯先生(David Tomlinson 饰)是一名银行职员,而班克斯太太(格莱妮丝·约翰斯 Glynis Johns 饰)则醉心于女权运动,公务缠身的两人顾不上照料膝下的一双儿女麦克(Matthew Garber 饰)和珍妮(Karen Dotrice 饰),只有请保姆代劳,可是,夫妻两人并不知道的是,古灵精怪的兄妹两,哪里是普通的保姆能够招架的了的!
一位名叫玛丽(朱丽·安德鲁斯 Julie Andrews 饰)漂亮姑娘来到了班克斯家应聘保姆的职位,她刚刚出场就令麦克和珍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玛丽是一位仙女,她的到来让两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亦让班克斯先生和太太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终要的东西。
《欢乐满人间》作为好莱坞大制片厂时期制作的又一部歌舞片,二次曝光、视觉效果、背景投影等多项技术的日趋成熟让那些不可能的场景变为可能。叠化和叠印轮番登场,迷离的梦幻气息扑面而来。正是因为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技术,让真人与动画早于里程碑之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再一次很好地相互融合。
整部影片采用表现而非再现的方式,通过演员直接与观众互动来加强那种观影的交互感,用欢歌笑语和精心安排的情节隐喻儿童在生活中的经历,并在歌曲声和情节的过渡中达到教育启发孩子的目的,A Spoonful of Sugar太上头!在班克斯一家从开始的破碎、失调到结尾的凝聚和充满爱的过程中嫁接着儿童与成人,并在搭建互通桥梁的过程中完美结合着成人与儿童的利益。舞台剧式的表演有时虽略显不自然,但足以让观众瞬间迷失在歌舞中,好像又回到了《西区故事》,看完一整天心情都是好的,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有些人说我们这种喜欢这部电影的是认不清生活的真相,不愿长大。可是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太懂得了生活的苦难,才需要这种电影治愈吧?
希望不会有人谆谆教诲我:“这傻不愣登的电影就是麻痹你们中下层民众玩儿的,你要想改变现状还是要奋斗啊姑娘!”
我真的曾经很努力地在卷过,现在也在努力生活,可是有的时候是真卷不动了呀……生活中无论什么都是有名额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下面的我就算再卷,再挤破脑袋,有时也纯粹就是卷得自己心力交瘁罢了。
不是说反对勤奋努力(我觉得如果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在麻痹民众否认努力,是完全理解错了本意。电影一直在说“加一勺糖就更有利于药下咽”,一直在传递“在每一件工作中都有快乐的成分”,“你需要找到它”,不就是希望我们这些紧张到麻木的现代人,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之中不被真正地麻痹吗?),而是,我想说一点很多人并不承认的话,这部电影表面如此欢脱、超现实、过于浪漫而不切实际,但实际上真的挖掘到了生命的本质……
作为人,我们到底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与繁重工作的社会中的人,我们到底与其他动物——小到采蜜的蜜蜂、大到捕食的猎豹——有什么区别?
激情与想象力,才是支撑一个人即使工作得辛苦、挣面包挣得艰难,却依然过得快乐而充满希望、不焦虑亦不麻木的关键,才是人与动物真正有区别的本质。
这部电影实际上揭开了一切生活中的压力与矛盾,如底层生活艰辛而不易,中层充满压力与风险,上层容易汲于钻营而丧失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愉悦;几乎所有人的工作与家庭都难以平衡,男性的压力有时难以被体谅,女性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平等……
这部电影揭露的矛盾与纠结,是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各个方面、以及男女双性(对每个性别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怀)——或者说是所有人的。
可是,这些问题有时真的难以解决啊!人类社会发展了这么久,也没有拿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啊……
这个社会仍然充满不公,但正在努力地想朝向公平与完善发展;这些矛盾仍然难以解决,可人终究不能累死自己或自暴自弃。面对这些矛盾,面对努力生活的现代人,这部电影渴望用笑声化解、给予我们苦中作乐的人浪漫而充满希望的结尾……虽然似乎太过童话,可看到最后他们一起在蓝天下放风筝的时候,我居然再一次——上一次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欢畅,灵魂的自由……让我再一次相信,无论再悲伤失意、再发现生活不易、人性复杂,但生活中总有美好,世间总有和谐……
仍然希望欢乐真能满人间。
就算做不到,起码,
让欢乐满心灵。
不得不佩服64年的动画制作水平,真人进入童话世界确实不怎么有违和感,虽然清晰度不咋地,但现在看也有一种老电影的经典感。电影的服装很漂亮,太喜欢Mary的裙子了,场景童话色彩浓厚,也确实是一部讲给小孩和大人的童话故事。
一开始看的时候,弹幕飘过看这部之前先看《大梦想家》,那天看了一点点没再看,过了几天又有时间看的时候我想那先看《大梦想家》吧,结果,弹幕又飘过说是看之前先看《欢乐满人间》…
总之今天看啦。
小孩的妈妈性格真好,和仆人的傲慢形成反差萌,准时扶好被船长轰炸震动的花瓶等等,挺让我惊喜意外的,原谅我的大惊小怪,就觉得电影表现形式很有意思。
Mary一如既往的漂亮。《音乐之声》的时候她带着七个小音符玩,看那部电影的那段时间是我刚入坑音乐剧,那时还不是很适应b站音乐剧糟糕的清晰度,所以找来好多音乐歌舞类的电影借此满足,登时便喜欢上了这一类的电影。《欢乐满人间》唯一没有给我太大亮点的应该是音乐吧,剧情也不是很充实的感觉,可能侧重点在表达欢乐吧。
的确很欢乐,Mary的行李包,打扫房间,跳进粉笔画里骑旋转木马,在空中喝茶讲笑话大笑,在烟囱上跳舞等等,这些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童年所没有的。或者有,我已经忘记了,而现在的我只能惊叹和艳羡。
虽然爸爸和银行里的理事们古板没有意思,但在这部电影里也是一群可爱的人,我没有想到的是,爸爸将事情搞砸后,理事们给他的惩罚是摘掉别在胸口的花,将帽子戳一个洞,而这似乎是很大的耻辱呢。
Bert过于滑稽了。和企鹅跳舞,和扫烟囱人跳舞,生活肆意,是快乐的传播者,虽然傻里傻气的,但真的更懂生活的真谛。
稀松平淡的日子里,看看这部影片吧,收获快乐!还有超级想看第二部!
开头好中间闷结尾假。Dick Van Dyke丑,小孩不可爱也不漂亮。对小孩子来说,Julie Andrews这种歌唱型保姆有新鲜感但估计几天就厌了,魔法保姆虽然不错但总有点担心幻觉始终会消失。Emma Thompson演过"Nanny McPhee"再演"Saving Mr. Banks"合情合理合味道。
上帝啊,P.L. Travers女士一直不想卖版权是正确的。
「It is a game, isn't it? → Well, it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You see, in every job that must be done, there is an element of fun. You find the fun, and snap! The job's a game.」「Sometimes a person we love through no fault of his own, can't see past the end of his nose.」【♫Spoonful of Sugar♫】【♫Let's Go Fly a Kite♫】
波平斯的包,画中游,空中喝茶,大闹银行,波特安慰,屋顶烟囱跳舞,父亲解雇,母亲女权运动,爸爸修风筝,众多场景联合,人物个性鲜明,狗也抢镜,一部可爱的电影!爱和理解。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超級霹靂快樂得不得了!)「快樂教養」是有原則的,順道調侃老派英國民族性、刻板印象。煙囪舞橋段的畫面構圖和場景調度帥氣又流暢;天花板下午茶會,笑到不想從屋頂掉下來。期待新版艾蜜莉布朗的演出。小孩愈壞,境遇愈慘,就得換魔法保姆麥克菲出馬了。
家里来了个机器猫……不,神仙姐姐……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让-皮埃尔·热内的《黑店狂想曲》的屋顶戏有没有致敬的意思?
浪漫主义喜剧歌舞片,结局如云朵般松软温柔。在庸常琐碎的生活和绚烂美好的童话世界之间打开通道,真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只要一幅画在地上的画,我们就可以跳进一个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刻画很有趣。比如为妇女投票权奔走呼告的女主人,还有代表着普通工人阶级的清理烟囱的工人群像,他们在夜晚俯瞰城市灯光,以灰头土脸和一袭黑衣悄然融入这个城市,他们勤劳快乐,而当他们顺着烟囱掉入光鲜亮丽的别墅里时,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便匆匆挥手作别,回到街道。父亲与自我的决裂和回归家庭,在这里很理想主义,完美到难以接受。Mary Poppins用魔法给社区带来一段不可多得的亲子时光,最后乘着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那个年代能把电影拍成这样,已经足够惊人。情怀值五星。尤其是听到“a bit of magic?it’s easy”,我一下就激动得浑身发抖,高二那年演讲迪士尼时给大家放的混剪的开头配音原来出自这儿。我们的朱莉真好看,比在《音乐之声》里还好看。小时候,我最喜欢水晶球……听到歌,看到夜景,已经热泪盈眶。Mary Poppins只有一个,但孩子的童真数不尽,希望它们像星星一样长存。
我悄悄地来 正如我悄悄地走 我挥一挥衣袖 留下了欢乐满人间。Mary Popins真让我们感觉到supercalifragilistic expialidocious!盖尔加朵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 果然没介绍错!
还都是舞台背景,juli andrews正年轻
4.5星。早期经典。参考影片《音乐之声》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There's nothing more charming. Mary Poppins是完美的,但又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谁不喜欢Mary Poppins那真是不近人情。看完满心都是粉红色泡泡。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世界上只有一个Mary Poppins,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快乐的小孩。大多数小孩都会长大,丢弃曾经的奇思妙想,他们成了千千万万庸庸碌碌郁郁寡欢生活苍白无力味同嚼蜡的人之一。 其实,不管有没有Mary Poppins,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留住那些五光十色的遐想让他们在小脑袋里一遍一遍地上演 。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歌舞太饱和了些。迪斯尼使出了当时代的所有视效技术还原小说塑造的“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奇迹”氛围。粉笔画、大教堂的美术和天台上的群舞当真绝倒。虽然我最喜欢的动物园情节没有出现,但影片挑选的几则都切合“欢乐”这个主题。Poppins的小傲娇和小自恋好可爱。
因为先看了《大梦想家》,所以能注意到华特迪士尼说的“玛丽波平真正要拯救的,是班克斯先生”。《大梦想家》告诉我们,一切故事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连接,而《欢乐满人间》则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在今天看来略显拖沓的剧情略有减分,但能感受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多努力不让技术限制想象力。
我对Mary Poppins这个名字最初的印象全部来自小时候听的迪士尼磁带,那些美好的旋律让我看[大梦想家]时差点流下泪来。但到了今天看到正主了却很难有感动,尤其带着孩子玩的部分画面好看可感觉不到快乐,倒是父亲略带苦涩的部分让人感触。俩小朋友的尴尬表演让我怀疑他们是关系户,Andrews阿姨真美。
“ 良药苦口,加糖下咽!”
比起Mary Poppins Returns更想看Bert Returns
高清版不能更欢乐了,这是一部不会被时光所掩埋的歌舞片。朱莉安德鲁斯的朱红色口红像穿越了时光一样依然保持珠光般亮泽。迪士尼是真的很会为孩子们谋福利,真人与动画的结合在60年代可谓别出心裁,放到今天看依然赏心悦目。棚子里搭出的美景虽然是假的,但童话故事里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