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电影《冷山》,只看到了战争中艰难的爱情,因为被艾达(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美和英曼(裘德·洛饰演)的帅所吸引,毕竟当年两个演员风华正茂啊。尤其是被艾达的女主光环闪瞎了眼。
前几天重温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翻出原著来读了读,才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其实能够让艾达和英曼之间的爱情始终不灭、并且给冷山带来希望的其实是鲁比——那个脸蛋肉嘟嘟,头发乱蓬蓬,浑身脏兮兮,看起来傻乎乎的乡下女孩——鲁比。
当年蕾妮·齐薇格正是凭借鲁比这个角色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球等在内的多个最佳女配角奖,可见不管是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这部作品本身来说,鲁比这个人物都是相当的成功的。
鲁比同艾达一样,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但艾达被父亲奉为掌上明珠,尽自己所能给予艾达爱以及最好的物质生活。
而鲁比却有一个坑娃的爹。鲁比从小跟着游手好闲的混混父亲住在猪圈一样的棚屋里,按鲁比的说法,父亲希望她会走路了就应该自已养活自己。鲁比的父亲经常不在家,鲁比只好在山林里摘野果吃,或者去镇上向村民们讨点吃的。
在鲁比的回忆里,童年时的某一天,她向村民讨了碗豆子汤喝,在回家的路上睡衣被河边的黑刺李树的荆条钩住了,整个下午路上没有一个人经过,那个寒冷的夜晚,才四岁的鲁比就一直在呆在那棵树旁,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把她解救下来。回家之后父亲竟然根本没问鲁比为什么一夜未归。
再大一点鲁比就经常进山寻找吃的。鲁比对冷山的森林非常熟悉,经常一个人在山里过夜。哪里有石洞可以避风雪,哪里有木屋可以暂住,鲁比了如指掌。
鲁比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种地,一切农活她都能够轻松搞定,像个男人一样。父女俩常常靠着鲁比种地勉强裹腹,父亲永远是三天两头就看不见人影。
尽管童年如此悲惨、生活如此艰辛,但鲁比却像棵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无畏地同残酷的生活做斗争,始终在努力向上生长。
实际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是鲁比 。
战争一爆发英曼就上了前线,之后不久艾达的父亲去世。艾达举目无亲,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饭,邻居曾劝艾达回到老家去投靠亲戚,当时艾达是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拿着镜子照进井里,期望看见自己的未来。当她决定留下来的时候,好心的邻居找来了鲁比。
鲁比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而且独立的姑娘。
在小说原著里,鲁比的出场有很详细的描述,上身瘦、胯骨宽,身体结实得像拉爬犁的马,皮肤黝黑。作者还特别写了鲁比的脚:“她没有穿鞋,但脚板很干净,脚趾甲像灰白色的鱼鳞。”
鲁比一出场,那只吵死人的公鸡转瞬就被拧下了脑袋。电影里这一幕把很多观众都惊呆了。
鲁比的确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能干,种地经验丰富,干活又很麻利。她了解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她告诉艾达,这里种萝卜、洋葱,那边种卷心菜、生菜还有青菜……牲口棚需要修理,养上几只鸡,几头猪,我们要自己酿苹果酒……
鲁比每天早起,生活极有规律,把农场里所有的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用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把艾达的钢琴、咖啡拿去换回过冬的食物、还有牲口。鲁比教会了艾达种地,修葺牲口棚,打猎,做苹果酒,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傍晚她们还一起读书。
在鲁比的操持下,农场焕发了生机,也给艾达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鲁比将艾达与农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冷山联系在一起。那么,鲁比和艾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鲁比一开始就跟艾达约法三章,强调自己不是雇工,不是佣人,两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当四年后英曼从战场归来,艾达告诉英曼,她必须征得鲁比的同意才能让英曼留在农场,因为鲁比是她的朋友。鲁比会一直住在农场里,除非鲁比自己不想再住下去。
事实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正是鲁比。如果没有鲁比,养尊处优的艾达是无法在冷山生存下去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包括艾达自己。因此小说中曾经写道,艾达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会在厌倦之后离开农场,任由自己自生自灭,但鲁比不会扔下她不管。
在电影《冷山》当中,对小说原著的很多情节做了较大的改编,但有关鲁比的情节几乎没有改动。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鲁比都是这部作品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了她,这部作品便没有了灵魂。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战争中艰难的爱情。但实际上,在爱情之下,这部作品一直在通过鲁比这个角色传递着一种希望,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才能够忍受思念的折磨;英曼才会厌弃战争踏上回家之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和英曼的爱情得以永恒。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整个故事刚好是发生在南北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四年里。冷山是一个南方偏僻小镇,熟悉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会知道,当时战场主要是在南方,黑奴制度也在逐渐废除中。身处南方的人民生活于战乱之中,随时面临危险。
当时艾达家里已经没有黑奴,父亲雇了一对没有土地的白人夫妇替他们种地。战争伊始,那对白人夫妇就跑了。艾达原本优渥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父亲的离世彻底被粉碎了。
读书、画画、弹钢琴是不能裹腹的,艾达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生活一下子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
在艾达走投无路之际,鲁比出现了。鲁比身上有着乡下女孩该的一切美德:善良、乐观、勤劳、坚韧。她是希望的化身。
在艾达、鲁比和农场之间,反映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艾达因爱情而留在这片土地上,鲁比本来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艾达一开始对冷山是陌生的,孤独的状态使她陷入危险之中,而解救她的是鲁比。
影片的整个气氛是比较阴郁而哀伤的,即使是在夏天,农场生机勃勃的场景里,战乱的阴影也无处不在。而鲁比则是阴郁当中的一抹亮色。无论生活多么的艰辛、危险,鲁比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顺应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强乐观地活着。
无论何时,面对战争,普通民众是没有选择的,他们只能用尽全力去追求当下的生活。即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他们仍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所以可以说,鲁比正是战争之中千千万万的渴望和平的普通民众的缩影。
好在未来总是光明的,生活的美好也一定会来到。片尾,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夏日浓荫,阳光正好,农场梨树下的大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食物,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艾和和鲁比都成为了母亲,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我有一个堂妹,她们家是农村的,在19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一场婚姻,对象也是隔壁村镇上的,经由熟人的介绍,父母双方得以认识。先是订婚,再挑日子让她和对象去远方经营生意。就在定下出发的日子前不久,她逃婚了,到现在家里人也没有找到她回来。
在网上碰到她,我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她回来。看她的网络日志,知道她和另一个男生互相喜欢,甚至到了她认为爱得死去活来的程度。在之前,她有抵抗过包办婚姻,但是她的父亲威胁说要打断她的腿。然后她逃跑了,难道我该责备她不懂责任吗?或者对她说,你一小屁孩,你懂什么是爱。你痴迷的男孩,不用说只是有一点帅气,会说甜蜜的话哄哄你,或者装酷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更甭说有什么事业和担当了。这样的男生应该不屑一顾才对。你那么爱的人,你甚至以为可以为他放弃生命,你的思念所及的每一事每一物必带上他的影子,每一天你对他未消逝的爱就是你有必要记住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可笑得很;而这份感情,在别人看来愚蠢得很。可我转念又想,我到底凭什么来妄断别人的感情。别人的疯狂我不能理解,不正像我自己有时也不能被理解那样吗?大人们对她所谓的爱嗤之以鼻,作为姐姐,也深陷爱中的人,我轻贱她的爱就等于轻贱自己,同时可能得罪些许看客。至少喜欢《冷山》的看客们就会对我自以为是的评判妹妹的爱情而愤愤的把我当作一个肤浅的人。
战争到来的那天,在教堂的外面,英曼的脸上并没有一丝对战争的期待,犹如其他人。他对关切地看着他的Ada说:
你最好回到查尔斯顿去。
那么谁在这里等你回来。
Ada的话脱口而出,似乎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等待,长久的没有音信的等待。而英曼也将“回家”印在脑中,不管战事何如,不管是否能保全身躯,一定要回来。这是爱的誓言,“我会一直等你”就是“我爱你”的变奏,前者和后者一样华丽壮阔,只是更多忧伤彷徨。
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鲁比这个角色。在战争年代,一个坚强的不轻易掉泪的女人,将一只鸡的头拧下来不揣一口气,丝毫不扭捏——我们的鲁比眼睛闪亮眨啊眨。粗鲁,健硕的乡下女人,直性子,这样的形容真的太贫乏了。Ada弹钢琴的时候,我们的鲁比分明也是若有所思的坐在台阶上,扶着楼梯杆。Ada晚上吟诵《呼啸山庄》片段的时候,鲁比知道凯瑟琳是不应该嫁给林顿的。她拿上书念上一句,然后有所领悟的说,这是她喜欢的句子。她的多愁善感只是在她生长的环境,尤其是战争年代,和Ada在一起时更不适宜去表达了。我们倾心的恰恰是她仿佛能端起枪就扫荡了所有的男人,扫去所有的战争中的不幸,然后继续实施她的农场计划,继续她的生活。
英曼是会回来的。在这之前2个小时的观看中,多数观众是不会质疑这一点的。然后当然是互诉衷肠,然后做爱。最难演的恐怕是从见面到上床中间的这一段戏。好在导演没有滥情的让他们在雪地里初次见面时相互拥抱,只有Ada的眼泪无声的落下(我脑中邪恶而神奇的闪过尔康和紫薇在《还珠1》里的蝴蝶谷(是这个名字?)再见面时的奔向对方,然后相拥)。爱是建构之物。回忆是召唤爱的绝好方式,尤其是反复的不间断的复制同一段记忆。在火边,他们交换着同等的记忆之物——英曼不断在田里耕地,而Ada不断的托着酒盘出现。距离慢慢拉近,空气中已经有了必要的化学反应,爱重返,不,应该说,爱所根植在两人心中的种子终于吐出新芽。这一夜所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又一次变成回忆,这一次留下的不止一张照片,一本书,一个侧影,一个吻,几封信,而是一个孩子。
英曼死了。他难道不是死过很多次了吗?这一次只不过是在Ada的注视之下,终于能够真的死去了。他死的时候是没有痛苦的,因为他对未来并没有设想,回到家也就是他想象中的终点。而Ada将继续对他的思念,她说,好像他还在回来的路上。这是她对自己撒的漂亮的慌。嘘!不要拆穿她,因为我们也时常对自己撒类似的谎。我现在坐在这里,我就以为那死去的外婆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悄无声息的守护着我。其实何必畏惧,爱让我的谎言得以坚如磐石般存在着,前提是,我们相信爱。
冷山终究还是冷,乌云密布。但是Ada却说,乌云散开,她看到了太阳。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这前,首先要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为其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自写的献辞
如果你看过1996年那部伟大的影片《英国病人》,你一定会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同样的感觉,虽然一个是黄沙,一个是冷山,但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反战情绪却是共通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其特有的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将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作品拍摄的凄美精致、荡气回肠。影片完全与同名小说的基调相吻合,加上豪华的明星阵容,造就了这个磅礴大气又悲天悯人的经典影片,虽然片中战争场面不多,但因为战争造成的刻骨的痛却更有说服力,使反战的主题得到升华,那是一种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挣扎在前线的英曼,还是在家乡艰难度日的艾达,抑或片中出现的各种人物。
《冷山》讲述内战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冷山》以当地历史为背景,以从作者的高祖父起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奥德塞”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两人分别面对着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巨大挑战。
战争,是人类残酷的极至,生命在战争中消亡、人性在战争中泯灭,即使是有坚定渴望的英曼,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回到爱人身边时,也感到不堪回首,觉得以前的英曼早已经死了,现在的自己只是一个空壳,灵魂早已被战争这个恶魔撕碎。是啊,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曾经善良的、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终日面对杀人与被杀,为了胜利或生存亲手杀死一个个鲜活的同类,他的性格能不受摧残么?当他回到梦寐以求的家乡时,他能忘掉那些血腥的场面和一张张死前极度痛苦的脸么?他已经不是英曼了,战争的残酷就在于此,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
同样,在与英曼分开后,艾达也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痛苦变化,首先是父亲去世,孤苦一人,二是大家闺秀出身使其根本没有生存的经验,再有随时受到恶霸的威胁,加上心上人袅无音讯,承受着这些痛苦的折磨,对一个弱女子来说真是不堪承受,幸好,来了一个下层帮工瑞比,虽然同是女性,但劳动人民出身的瑞比,生存能力足以强过一个男子。两个女人相依为命,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残忍的恶霸周旋。在经过种种磨砺与英曼相见时,哪个曾经优雅可人的淑女不见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坚强的女性,真是别后悠悠君莫问,无尽事,不言中......
影片整个的色调是灰的,但一头一尾是满眼青翠,生机盎然,似乎昭示着生活原本是美好的,战争的创伤也终会被生命的延续所代替,一切都发生在冷山周围的土地,冷山是无情的,见证这这里发生的一切,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坚强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坐在苍翠的大树下的两个新的生命是对未来的激励。
这是让我感到无限感慨的影片,我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大片,一部大片之所以成其大,不仅仅是大腕云集、动作火暴、投资惊人,而是有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磅礴气势,体现出这个时代典型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而且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通过他们的故事看到人性美好的东西发出的光芒,那是暖人的生命之光。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命运令我们分离 我却选择坚持爱着你
Look, Look at the sky now,What color is it? Or the way, a hawk flies?Or you wake up,and your ribs are bruised thinking so hard on somebody, What do you call that?
战争里的爱情最动人。
对战争的控诉很明显,描写女性觉醒的笔触也很有力度,几位女演员也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但其实电影的整体基调是相当浪漫的,无论是翘首以盼的破镜重圆还是意料之中的牺牲结局,都是按部就班的。但把这种俗套拍得如此卓然不群其实是能够体现主创实力的。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我愿意多加一星,是因为我当年太吃妮可和裘德洛的颜😭。战争带来伤痛,但也教会很多人成长面对,女人之间互助的感情也是可贵的。穿越冷山,寻找心中的挚爱,那种感情好羡慕,看了很多遍的电影。
为什么等到最后,还是一脸的凄悲?
战争中的感情很感人
感情是一段漫长的守候,像是翻山越岭的逃亡。
美国南北战争。西部片式的结局。穿插一点不动声色的小幽默。虽然猜得到的结局以及半部公路片式的剧情也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因为那点幽默和半点史诗感仍然值得一看。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木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她等到他跋山涉水回来,春宵一度,谁说这不是个完美结局?阴差阳错时隔四年才看上此片。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想看这部电影 跟英国病人一样虐心 战争+爱情 就是赚眼泪的无敌搭配 裘德洛在我心中终于摆脱一点小受形象了 妮可那个犀利的样子不像是个善良的姑娘啊 没看过原著无法做出演技评价 RUBY很赞!
最短暂的爱情却拥有最长时间的等待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漫长的等待漫长的逃亡就为兑现你我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让人回味无穷
JL说我们静静地在一起不说话不是很好嘛?NK说“It is.”——大学英文俱乐部看过的片子,散场回去的路上,久久不能平静,脑中不断地念到it is...这才是电影啊…从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年真囧
爱情因为短暂而热烈,因为短暂而珍贵。战争时期的爱情是这么的悲壮动人。因为那份执着信念,他愿意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只为寻她,她愿意为了他忍受无尽的寂寞与痛苦等他回来找她。男女主的演绎让影片有了灵魂,一部像诗一样美好浪漫的电影。
【他们只是几眼相望,一次吻别,时间匆匆,甚至来不及做爱,就这样,而后两人便是一见钟情后一往情深的等待。】“亲爱的安达:再相见,已难识,未闻这些日子如何度过,而你已成为坚强女性,只是相聚时日太短,还来不及好好爱你。在天堂的我,祝你一切安好。”——爱你的英曼
Rene真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