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咬下的不是毛
俗话说,狗咬狗,一嘴毛。这形容的是两狗吵闹的时候,可一旦到了性命相搏,咬下的就不是毛,是对方的血。
长期以来,个人对港片的兴趣缺缺,尤其在这个越发没落的时候。当这部因暴力而被划为三级的电影落入眼后,不由一亮。这不是70%的人会喜欢的电影,它的受众只会少于30%。我想它可以成为部分人的Cult。
本片的主题不新鲜(它的全部都不新鲜),讲述的是罪犯和警察的搏斗。从标题看,它把这里的罪犯和警察归为同类人。在这个类型片里,不少前辈都把警察和罪犯看成极为接近的正反两端,比如<盗火线>里,那是两个同样孤独同样专业的人在对抗,还有梅尔维尔的电影里,警察和罪犯同在血的"红圈"之中。《狗咬狗》里,杀手和警察阿伟他们相同之处则是一种疯狂。
这个故事很简单,泰国杀手受人雇佣到香港杀了一个人,香港警察要将他捉拿归案。在开始不久,我们便知道了这桩谋杀的缘由,而警察和杀手的接触更是快速---这点甚至让人苦恼,后面可怎么曲折起伏阿。所幸这个杀手极为冷酷凶悍,警察们除了有点发疯的阿伟外颇为保守,于是这场戏就血腥的演绎下去。
不得不说,让冷血的杀手在逃亡的时候遇到生命中的女人是有些老套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出身悲惨的杀手对惨遭生父侵犯欺压的弱女子因怜悯而产生拯救性的感情,这种人性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于是,他逃亡的路上还拖家带口,难度又加了几分。
同时,警察阿伟的过去也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警察父亲、内务部的调查等,这些隐约解释了这年轻人暴躁的原因。随着杀手染上更多的鲜血,阿伟的疯狂更进一部。直到最后,从他的行为,我们已经分不出和杀手的区别。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个色调失常的氛围下,不少处连角色的脸都看不清。这种压抑一直伴随着暴力的宣泄,把每个角色都包容在内。影片的结尾是最漂亮的一幕,它不仅照应前面的某处,还让我想起Oldboy里最后男人下跪的那幕,这里虽然没有割舌,暴力是一样的。
最后响起You Are My Sunshine,它提醒我,这也是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2 ) 混身打了几个冷站, 爽了几次.
本年度至今最好的片子, 不想说它情节是多么极度暴力灰暗,和反社会.
从未想到一部港片可以做成这样,不过看到出品人是个样似日本
人说,就不奇怪了.不过编剧里有司徒锦源和邹凯光,倒想不到,邹凯光
不是一向是爱情喜剧编剧多,竟然能搞出这种调调.
演员都是不错尤其是李灿森.不过这部片子最赞赏的是它的摄影和配乐,
想不到可以做到这么大气.不知道是谁?
配乐很有阿基拉的风范. 而且那位女主角找的真是太配戏了,
不那么漂亮却楚楚可怜让人怜惜.
有几段都极有画面感,好象陈冠希从巷口中晃出来的杜可风摇拍方式,酷到爆.还有加油站里的温馨.
票房惨淡是不奇怪的,一部权典的Cult电影是要有时间的沉淀的.
个人会认为是明年金像奖大热,着重摄影和音乐音效. 最佳电影可
能就难,因为整体反映的太过非主流.
3 ) “你太残忍了,居然给他们希望”——看《狗咬狗》
虽然看之前我就听说,这部电影是黑暗而绝望的,但当时没太注意,兄弟我是谁啊,压抑绝望的电影看得不要太多啊,想想看咱偶像是谁——斯通大人,熟悉他的风格就该知道我的底气了。但看完电影后,手脚冰凉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刚才的话,我,真的是太自信了……
这是一部勿容置疑的好电影,也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华语电影中最绝望的一部。它天生的特质,注定不会被太多人欣赏,甚至会被很多人所愤恨、咒骂,因为它太纯粹了。比起这部电影,之前让我觉得冷峻残酷的《杀破狼》、《黑社会》(和这部电影一样,都是司徒锦源的作品),显得像浪漫喜剧一样放松。另外,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从太多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是的,它的剧情老套至极,几乎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这不重要,一个饥肠辘辘且受伤的杀手神话般一天之内干掉了几乎一个组的警察,这样的情节即便为了表达意思,在这样走写实味的电影中也显得过分夸张了(又不是吴宇森,拿被爆的脑袋当礼花),但这也不重要,女主角的设置更是落入窠臼,但这还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明明能看出并且感觉到这些缺点,却还认同这电影,甚至它能让你像爱上心爱的女人一样,将这些所谓的缺点当成优点来爱,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涉及重要剧情,没看过不要看下面这段)
电影从一开始的影象,就奠定了整体的风格,以灰黄色和暗蓝色作为主色调,并且随着情节的变换会进行积极地调整(有一处情节似乎就是危机处理完毕后,由近乎黑白的暗色,转换成稍微温暖的黄色,但记不清楚是哪一段了),镜头在剧烈的晃动,如果说杜可风式的摇晃能让感觉到刻意,那么这部电影的摇晃是很自然,而且几乎全是局部特写的摇晃,让你觉得非常的不安,就好象一个始终没摆正的偷窥针孔拍下的内容。开场好几分钟一句台词都没有,让人看不清楚的镜头却迅速将剧情交代清楚。杀手被指派去杀人。到了杀人地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它首先中景注视了杀手,这时候,是第三人称的,但随着杀手观察四周,镜头从杀手身边闪过,开始扫视周围的食客,这时候,没有切换,镜头变成了第一人称,再迅即回归杀手,又是第三人称。这一段变换很快,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一种冷漠,人和人之间的,人和这个地方的。接下来,片中第一个暴力场面出现,杀手枪杀目标,尽管同期录音(应该是的)造成现场感并不鲜见,但看见杀手开枪后仍然走过去将枪抵在估计已经死亡的目标脖子上再补枪,我还是吃了一惊,那动作的连续,好象杀的不是一个人,像屠夫切下一块猪肉一样顺理成章。如果这一节还可以看作是杀死目标的必要的话,后面一场林雪扮演的警官的死就让人目瞪口呆,看多了电影都知道,被歹徒劫持为人质的那个家伙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最安全的,别说被威胁的对象,歹徒根本不舍得杀,那是盾牌啊。但这个定律被推翻了,在几乎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杀手将一根锥子扎进了林雪的颈动脉。我当时只觉得像是扎进了自己的动脉一样……我觉得导演在处理这些场面的时候,向北野武偷师不少,每次都故意地缺少戏剧铺垫,基本给你不会死人的假象,但实际上这种安静地反铺垫却为暴力迸发的时刻做了最好的基础,显得非常现实化,简直是007里那种喜欢废话的反派的最好反面,那么突然的一瞬间,暴力发生了,刚才还在开玩笑的人,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这种暴力如果是一种极端,那么另一种暴力恐怕更难以让人忍受。李灿森演的年轻警察,为了破案对线人和证人的近乎虐待的逼供方式,那一刻他仿佛回归了街头地痞的身份,抬手的耳光和随便的一揣,想来就来,虽然这样的模式(能破案的警察都是不守规矩的警察)被用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几乎不给你一点好印象,你根本不会对这个人物产生一点认同感,哪怕他能找到线索。当他的同事长辈被他感染也暴打着线人的时候,他赶到,并且带给线人需要的毒品。这里出现了一个小黑色幽默,线人哭泣着说:还是你对我好。年轻警察面无表情地说,我只是要你告诉我他在哪儿,随后是比他同事更为激烈地暴打。这些暴力谈不上任何美感,丑陋得异常真实,晃荡而且故意造出很差的构图让你觉得像是零距离的记者们在偷拍。但这样的暴力比上面的暴力更加触目惊心,因为上面是极端,而这些,真切地让你感觉到就发生在每天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仅仅是镜头上的冷峻,那不过是一部玩花活的电影而已。但更为残忍的是电影镜头下所表现的。三个主角勉强可以分成三条线。来自柬埔寨的杀手,从小就在垃圾堆长大,从小被训练成打黑拳的打手,可以为一口吃的杀人不眨眼,可是他的眼神却异常澄澈,他的世界,只有活下去这个要求,除此之外全是多余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无极里的昆仑(“跟着你有肉吃”),但不同于后者的失落过去,前者就没有关于自己是人的回忆。另一个主角,年轻的警察,守着自己被打成植物人的“英雄”警察父亲已经一年,脾气暴虐得没有理由。但到后来(我警告你,你如果没看电影就别看这段,你会后悔的),我们才知道,他的父亲是被他打伤的,因为他发现一直被自己当成英雄的爸爸,居然在贩毒,居然是个贼……这两个角色,一个是本来就没有希望的,一个是本来充满希望,但迅速被命运推到反面,很难说两人哪个更可悲,但问题是两人又这样水火不容地相遇了。另一个,也就是我所说的很俗套的女主角,是杀手逃亡中在垃圾堆的破屋子里无意发现的一个有点智障的女孩。他发现她的时候,她正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压在身子下面。她总是那么顺从,哪怕上一刻还被暴打,下一刻,就会没来由地微笑着。是的,这个角色显然可以看作是希望的象征,看成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并不简单,虽然她没有很多自我的意识,但她却能始终有生的欲念,虽然看起来她什么都不懂,但她却能理解。她像飘到地狱中的一根羽毛,轻飘飘地将杀手往天堂上带。同样,可以批评这是对女性角色的弱化,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对女人的贬低,省省吧,要有光,她就是唯一的光,在这电影中。
中间有个很微妙的小插曲,杀手发现女孩好象没穿裤子,他将短裤递给她,女孩还懵懂地不知所措,杀手就帮她穿,然后害羞地扭过头去。害羞,他还懂得害羞。一点点人性的影子被唤醒。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女孩会跟他跑,也许像刚出生的小鹅会对第一眼看见的活物叫妈妈一样吧,当她概念中理所当然的依靠——父亲,被杀手杀了,她本能地靠向了杀手,杀手一次次拯救她的肉体,她却在这过程中给杀手带来更多的人性。看起来很美好?被忘记了,这过程不是孤立的,这相互的救赎恰恰是以一个又一个尽职的警察被残忍杀害为代价的,当一个个的同事无声地倒毙在身边,年轻警察一次次地被往地狱里拖拽,当他们歹徒一样拿痛打女孩作为引诱杀手的方式时,他们已经和魔鬼无异,而他得知同事全部殉职,自己的父亲也以死作为救赎的代价时,他终于被彻底打入了地狱之中。别责怪李灿森一次又一次惊恐地咧开烂牙密布的嘴的表情,想想看,自己的亲密战友一天内一个接一个死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还有心情做出什么表情吗?什么叫崩溃,这就叫。
影片最后的字幕:一个生命的生存要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当杀手越来越像个人的时候,年轻警察已经不是个人。这也是生命的代价。虽然结局有点俗套的出现了婴儿,在阳光下,在鲜血的洗礼中诞生,但你真的觉得那是希望吗?想想看那些打黑拳的孩子,杀手自己不也是这样度过童年的吗?这个婴儿只不过可能又是一个在地下拳击场里被教育成杀人机器的——饿狗。想到这里,你还真的觉得有希望吗?希望!你自己的意想罢了……
说到这里,这电影已经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在几个主角身上,你最多会同情与爱怜那女孩,但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点点认同感,过分有洁癖现在还热中于《小王子》的人也许更是会皱起眉头。但别责怪导演郑保瑞,要责怪,就去诅咒这本来就该去诅咒的生存法则,和认可这个法则的人类社会,残忍?这只是将全部的残忍化成了一场一天一夜和一个热天午后的希腊式悲剧,这社会,只会比电影更残忍。杀人,还不见血。
ps:这部电影的演员都很赞,特别表扬陈冠希,我几乎没认出来是他。
4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跟旺角黑夜相同的是,它的主体故事也是发生在一天一夜.
跟杀破狼相同的是,它里边的警察一样有着难以界定的罪恶元素.
跟三岔口一样,警与匪在集市里有一场较量戏,虽情节安排迥异.
跟暗花一样,通片下来几乎没看清过人脸,黑暗与粗砺,昏黄与血红构成视觉。
其实,它和上面几个电影,很不同。更残忍,更简单,更粗暴,更血腥,也更人性。
关于人员:
编剧司徒锦源,杜琪峰的御用编剧,《暗花》、《杀破狼》均出自其笔下。导演郑保瑞,香港新生力量的导演代表之一,过往影片风格以恐怖暴力见长。
主演之一李灿森,有评论说其在片中表现内空,似乎在《香港制造》里已用尽其逼人灵气。我却以为尚可,他的暴戾始终带有一股市井之气,是阴仄潮湿的。
主演之一陈冠希,从《青年干探》开始我就已讶异于他身上所酝酿的能量和悲剧的色彩,即使在《无间道》和《江湖》后依然不被人所提及,然而在这个电影里终于重拳出击,不用力,然而自始至终让你沉浸于角色的凶狠戾气,以及无法抉择的悲剧命运里。冷静沉着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内敛之气。
主演之一裴唯莹,年仅18,在剧里扮演被父亲强奸,略带弱智的垃圾山少女,仅仅是几个迟缓不协调的手脚动作,时时绽放的笑容,时而天真,时而幸福,时而希望,及至到最后母性的坚忍,是影片一大亮点。略微像日本电影里常出现的少女,恩,很日本。
关于电影:
当我跟别人叙述时,开头总是很难表达:“来自柬埔寨的杀手,在茶餐厅伏击目标时,先叫了一桌吃的,风卷残云后动手,并在临走时从被害妇女的丈夫手里抓过一把虾饺而去。”是不是会觉得很搞笑?就是这么听起来好笑的情节里,你看下来却是毛发悚然,并且对他充满悲悯的情感。
这就是这部影片的能量所在,一个不带枪的杀手,在众人眼前杀人,在警察面前杀了人质,在警察面前杀了警察,一个夜晚,整组的警察都死了,除了李灿森.有多夸张?放心,电影会让你觉得,这一点都不夸张。一个末路狂逃的杀手,和一个弱智少女,在语言都不能交流的情况下,一夜之间,成为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会不会有点牵强?放心,它就是那么顺理成章,并且会感动到你。在这样一部暴力电影里,着墨还无须太多,就几个细节,足够。
关于暴力:
残忍的手法似乎是顺延的,《杀破狼》里吴京在球场杀人的那种狠辣得以重现,将刀缓缓从侧面刺入喉管,甚至在垃圾场的一场戏,警察开车而来,竟连掏枪的机会都不曾有,就被活活从车里拽出来一顿暴打到昏迷,而陈冠希扮演的杀手,就连对自己都狠得令人咋舌,为了从警车里逃生,硬是折断一根大拇指将手从手铐里挣出;为了救下被当做人质的少女,硬拼着挨了一枪将碾盘砸在持枪警察身上;为了获得一艘出逃的小船,干脆就把船上的人都杀了。这个电影的狠是真实和血淋淋的,而不是夸张的动作和大堆的血浆搅和的。难怪在评级时直接因太过暴力被评成III级。
对于警察的另一面的刻画似乎也是编剧的偏好,已不仅仅是《杀破狼》里的以暴制暴,在这里升级了,到最后,失去理智的警察孤注一掷的把受伤的少女挟持在手上,来逼杀手现身。
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理智。
关于黑暗:
黑暗不是暴力,他是比暴力更残忍,更精神层面,更绝望更没有出路。
而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所有队友的李灿森一定要是复仇的。要不然他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这也是我觉得电影最终提升一小步的地方。在陈冠希杀了所有人后带少女逃离,这里原本也可以当做一个结尾了。可是它没有。
回到柬埔寨后的陈冠希成了通缉犯,被组织所抛弃。他带着少女开始了一段公路逃亡之旅。昏黄的色彩,如同美国60年代的公路片,几个片段后,他们终于在一个小村庄落脚。
失去一切的李灿森追到柬埔寨,为了复仇,他完成了这个片子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他从警察变为贼,他为了找到编号***的陈冠希,在脖子上被纹下一个有着相同性质的编号,在这个组织里打黑市拳。
女孩怀孕了,宫外孕,需要钱。于是二人无可避免的相遇了。
最后一场厮杀,依然只有生死,没有美学。
最后他们都死了。
那个孩子被剖腹取出,啼哭声里,电影ending。
我又想到《香港制造》,最后李灿森死时那个电话,我曾经认为最后的关怀是陈果的一个败笔,让电影在90分钟的抗争后竟然回归主流怀抱。
那么到了现在,我反而平静许多,因为到这里,我也实在想不出还该有怎样的结局。郑保瑞曾说,他还设想过另外一个结局,在剖腹的过程中,陈冠希支持不住而倒下。李灿森接替他完成了新生的这一过程。然而他觉得这样的结局太过戏剧性,有做作之嫌。所以放弃了。
所以眼下的这个结局,已经是能想到的最恰当的了。不然还能怎样呢?!
所以这不是一场救赎。作为杀手的陈冠希和作为警察的李餐森,他们都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而代表新生的,只能是那个尚在母腹的婴儿,这是一个很绝望,但是没有办法的希望。
在另一个暴力电影《稻草狗》里,导演引用了一句老子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同样适用于本片。
关于爱情:
结尾的时候想起了you are my sunshine。现下我亦在反复听Marvis的you are my sunshine.这个爱情真的只要几个细节便足够:
-他帮他砍倒施暴的父亲,他给她穿上裤子时,她看着他,痴痴地笑了
-他问她码头在哪,语言又不通,便画了个轮船给她,她拿到后那么兴奋,拿笔涂抹许久,他拿过来一看,却不是什么码头,而是船的上面有两个小小的人手拉着手
-他带她至码头,她已经陷入昏迷,他这才发现她在逃走中脚底被铁钉钉入,他拔起,足足5公分长,而她竟然一声未吭,只是看着他,那么恬静的微笑着
-在柬埔寨的一路逃亡里,那个汽油站,她跛着脚走到他身边,轻轻擦拭他手臂上的伤口,而他抱着她,那一刻,这个沉默的杀手终于找到他其实一直都在渴望的,生命中不能失去的真情。
-最后那一场戏,她又被李灿森抓住做为人质,当他为他第一次扔掉了武器,束手就擒时,她扭头撞向架在她脖子上的刀,她说:
妈妈死了
爸不让我走
爸不让我走
你来,带我走
走不了了
……
我死了
你就自由了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
you'll never know dear how much i love yo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
you'll never know dear how much i love yo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
5 ) 装酷
《狗咬狗》
个人观影随笔,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导演,我知道你想拍的很酷,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酷而酷,因为酷过头了,就不是真正的酷,而是装酷
电影整体的风格是比较暗黑压抑的,大部分的场景都是黑漆漆的,故事也讲的磕磕绊绊,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好像只有冠希哥一人是正常的,因为他演的本来就是一个癫狂的人,警察们不理性,一言不合就杀人,逻辑上的我没办法融入剧情,太刻意了,但是也能理解,毕竟电影的名字就可以解释一切不合理!
《狗咬狗》这个名字很尖锐,而且配乐也特别有意思,每次冠希哥出手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恶犬的狂吠声,原来这是个癫狂的动物世界,人跟狗一样互相撕咬,人性泯灭,唯有生存,不要跟我讲道理,也不要跟我谈逻辑,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可能会容易理解的多.
很多人说冠希哥在里面的表演炸裂,我不知道这种炸裂感是怎么表现的,他没有什么台词,只是靠一些肢体动作和眼神,我的感受,有融入角色,也能挑起主演的戏份,最后的部分还是有一点青涩,但绝对谈不上炸裂,可能他们的理解,只要歇斯底里,够凶残,够狠够酷够拽就是炸裂,我们的理解有偏差,而且我非常讨厌这个词.
PS.我倒是觉得李灿森演的不错,还有最后的结局很好,虽然跟前面的衔接有点脱节,但那个孩子出现的时候,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并没有一黑到底....不然就真的太压抑了.
6 ) 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
[2007/02/11] 《狗咬狗》: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
过度渲染的暴力只是一种感官的呈现,抛开其卖点和话题性,《狗咬狗》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故事。
陈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长大的孤儿,不断地靠结束对手的生命来换取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当他接到任务去香港杀人时,一路还是流露出那种对食物的渴望。在与警方对侍时,他劫持路人但并不懂把路人当作人质以作为和警方交换的筹码,而是杀了一个又换一个。在他的思维里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别人死。
警察李灿森从小梦想和父亲一样当个好警察,但当警察后却亲眼目睹父亲和毒贩的交易。父亲无奈之下示意儿子用毒贩的枪击毙他,以塑造英勇牺牲的假象。但打不死却成了植物人,于是李要一直背负着父亲是大英雄的谎言继续当警察。办案方式暴戾,对证人和疑犯都拳打脚踢,甚至用毒品引诱线人。
其实看完全片会觉得两个角色是在做一个互相转换的过程。一个是从狗到人,陈冠希在决定带捡垃圾的女孩一起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的生活不再单纯只有杀戮,将开始被情感所影响,于是有了后来在柬埔寨“男耕女织”的一幕幕温馨画面。另一个则是从人到狗,李灿森从发现父亲的真面目,到目睹同事上司一个个被陈冠希无情杀死,再到得知父亲醒来自首后的自杀,彷佛一瞬间自己的世界被彻底打乱,剩下的只有对陈的无尽的仇恨和一种原始的复仇欲望。
所以到影片最后,陈冠希会因为要负担妻子剖腹产的手术费而回去找黑市拳老板接生意,而在香港已经毫无寄托的李灿森也为了找到陈冠希复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地为黑市拳老板打拳。其实李已经丧失了文明社会的逻辑,不会去想杀了陈之后自己要做什么,只想不顾一切地报仇。所以在黑市拳场等待陈出现的几个月里把对手一个个地杀掉,就像片头刚到香港时的陈一样。而陈在最后妻子被李劫持时居然下跪求饶并放下了手中的刀,彷佛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于是在那一刻,我们分不清哪边是好人哪边是坏人,甚至整个故事都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关键的影响,但巨大的变故和冲击又对已经塑造的价值观进行瓦解和重组。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陈冠希不再只有兽性,而是有了人性。而遭受致命打击的李灿森慢慢丧失了人性,剩下复仇的兽性。
在主角之外,片中的配角也处处流露出这种讯息。白发苍苍的法官因为结婚三十年的妻子要和自己离婚并带走所有财产而买凶杀她,李的上司、正气凛然的警官也因为目睹身边好同事的一一遇害而开始踢打拾荒女以逼陈冠希现身。
全片都在阴暗昏黄的色调中进行,最后陈冠希临死前把婴儿从垂危的妻子肚中切出来时,婴儿的小手伴着温暖的夕阳紧握着,身旁父母和李灿森三人的倒下。再一次呼应了影片的主题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讽刺的是配乐是范晓萱的《you are my sunshine》,冷静的吟唱,似乎在提醒着,人类作为动物的本性从来没有磨灭,只是文明社会把进化后的弱肉强食粉饰得不再刺眼,于是影片把它投射在这些角色上,用极端暴力的方法强迫你去思考罢了。
陈冠希最好的电影
陈老师是个好演员,出乎意料的实力演技。片子后半部分一直鼻子酸着看完,是一部有灵魂的港片
补录。其实倒不觉得整部影片有多么好,反倒是很多细节处都看得出有瑕疵,陈冠希的表演如果只是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比的话,当然属于上乘,反而是李璨琛的表演令人发指,和小女孩的感情戏份和“狗”的象征意义是全片亮点所在,很多光影和运镜都有杜琪峰的影子,这也是影片不那么让人触动的原因之一。
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港片所深深打动了,片子拍的极赞,尤其前85分钟精彩纷呈近乎完美,可惜结尾部分不给力,彻底沦为败笔。即便如此,本片仍可列入新世纪港片十佳。4星半。P:李灿森和陈冠希都贡献出了最佳表演。郑保瑞单凭此片就足以秒杀彭浩翔,成为最值得期待的香港新生代导演。
除了开篇吃饭戏,对人物状态毫无把控,仅凭着一股狠劲往前冲,只此一点便可看出本片非银河作品。其后加入银河的郑保瑞突然掌握了机械性的运用,一家有魔力的制片公司。
这部电影好看是因为猫和老鼠的界限模糊了,双方都拥有让观众动恻隐之心的某个时刻,有可爱也有可恨,就注定最终会走向毁灭。
陈冠希最好的表演!
这样的香港电影误入歧途!!!
很不错,暴力中透出的点点温情,才是动人~
缺陷很多,但掩不去暗黑香港的慑人冷光。崩溃的人界是恶狗与家犬的天地,从大法官买凶杀妻透露出的精英败坏,到垃圾场继父发泄兽欲的狰狞面孔。这条凶饿的狗穿越到从高至低的社会,将不同的狗种带入自己的杀戮场视野。两条狗后面,是咕咕的新生,和渐凉的母体。你的生活只是一线之间,崩塌是必然的。
杀了这么多人却因为长得帅就在那里带节奏说没有善恶正义反派之分我也是服了你们。节奏松散 打斗戏质量差 李灿森演技并没有想象中好,胜在cult片的镜头语言真心丰富 实际上讲的谁没牵挂谁就赢了的故事。全片铺天盖地的绝望氛围 就连“孩子”这样的意象也不代表什么 毕竟这样的大环境下 充满了希望的“孩子”也还会沦为黑拳打手罢了。
黑暗氛围,绝望情绪,激烈打斗,贯穿全片。最赞的一个片段:在You Are My Sunshine的音乐中,冠希灿森二人如疯狗般,撕打到死。迄今为止,陈老湿演员生涯最好之作。再多几部,说不定真能把脱下去的女孩内裤,一条条穿回来。
三星半,蛮暴力,也很阴暗,但在这故事里还透露这温情,很不错,两个男主角其实都是不幸的人,也正因此,两人狗咬狗的过程中才更多了几分悲情的元素。
陈冠希癫得很,好看又能对自己的好看显得满不在乎的人就比较癫得起来
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妈妈,妈妈死了,爸不让我走;爸爸死了,你把我带走;如果现在我死了,你便可以走了——这台词,刻骨铭心
彻头彻尾的黑电影 没什么忠奸善恶 只有你死我活的搏命 电影是血腥的 我酷嗜这种真实 结尾处You are my sunshine伴随新生命啼哭时 我有点被感动 任何电影都喜欢李灿森多点 不过这部陈冠希也非常给力
如果能有个happy ending该多好。血腥暴力充斥的画面中弥漫的那种倔强和无畏让我眼眶湿润。最黑暗最绝望的生命,都会有属于你的信赖和寄托。他跟他,一个不懂人性,只有赶尽杀绝,一个失去人性,只想千刀万剐。仇人永远都不会防过,唯一的出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陈冠希最上乘的表演献给了此片!
演员演得过于卖力,故事匠气太重,主题表达也是比较浅显。
哑女画的船上两个小人很好。配乐很好。打架有虎狼之声。但是,但是仅此而已,虽然我无所谓善恶,但是也太超出我的底线了。郑保瑞控制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