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
普普通通的人会常受到周遭的不待见,和有没有主动say hi没关系;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同情一条狗没人照顾而强出头,但也需要一杯whisky壮壮胆;普普通通的人可以摆上花瓶插朵花,用fresh bagel招待初次来家的女友,也能看穿被陷害后依然打扮整齐等待警察人赃俱获;普普通通的人可以认栽服刑临获自由时开怀笑,也不能容忍感情被欺骗从而不计后果地报复;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干着普通的工作,怀有不太切实际的理想;普普通通的人可以不用因为别人爱自己而负担,也可以千帆过尽去接受。Koistinen对人无戒心,会在艰难处提醒自己不服输有理想,那些暴力创伤在观众不见的地方发生了,隔夜便会愈合如初,Koistinen即是这般普普通通。
每个人都荒诞
每个人都面无表情
每个人都冷漠木讷
很多场景都不发一言
但是无论生活多糟糕
总有那么几个人没有理由的对你施以援手给予温暖
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节奏
和每一个看似荒诞的镜头所表达的意义
好像每一个有点戏剧化又有点刻意刻板的表演,眼神和动作之后很长的空白
都是让观者有更充分饱满的时间去揣摩
喜欢那些不知道应该叫隐晦,抑或委婉的表达
比如女主被黑老大从沙发对面叫过去
然后镜头没有切换
直不愣登的对着女主起身之前的酒杯和沙发
留下大概5秒也许更长的空白
这种稍显尴尬的空间
让你无法抑制的脑中瞬间脑补一整场缠绵动作画面
却又因为自己的想入非非而有点尴尬
然后镜头毫不转折的直接进去下一场
总有种在话剧现场和电影院里甚至镜头前自己瞬间移魂大法不停转换的乐趣
2021.05.30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
最后结束也许太多人不知导演所云,竟只有我一个人鼓掌,很好的呼应了略显荒诞,荒诞戏谑中又带着莫名其妙愣头愣脑的幽默
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阿基拍了一部一黑到底的残酷电影。观影过程中始终让我想到了雷诺阿的《母狗》。影片的故事结构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阶级发生了调换,并且恶人没有得到任何惩罚。所有的不幸都让善良但懦弱的底层人独自承担。
考斯迪南是个珠宝店的保安。他有着创业的梦想,总向一个女性朋友发表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他的贷款计划遭到了银行拒绝。他古怪,孤僻的性格遭到了同事的排斥。作为社会底层人,他处处透露着自卑的心理。没有表情,没有笑容,在酒吧里向美女搭讪却被高大的陌生男人呵斥,他唯唯诺诺的拿着酒杯站到酒吧的角落,眼神卑微,还被从厕所出来的顾客将门撞到了自己身上。但他也有爱心,想要买下路边忍饥挨饿的狗,却被狗主人暴打……他这样一个胆小的失败者形象被犯罪集团的老大看在眼里,于是考斯迪南的悲剧上演了。
黑帮老大安排了自己的情人米尔雅主动亲近考斯迪南,目的是为了得到珠宝店密码。孤独的考斯迪南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米尔雅自然迅速的坠入了爱河。他们一起看电影,吃饭,开车兜风,听乐队现场(阿基私货......)但每当有肢体接触时,米尔雅都找借口离开了。这让考斯迪南很烦恼,可卑微的他哪有发脾气的资格。当米尔雅找到他要求看看珠宝店里的珠宝时,他爽快的答应了。他开门的过程中米尔雅看到了密码,计划成功了一半。随后米尔雅在车里将考斯迪南迷昏后,团伙将珠宝店洗劫一空。而考斯迪南在被利用的同时还成为了犯罪嫌疑人。考斯迪南看着米尔雅将部分珠宝偷偷放入自己沙发里嫁祸于他的时候,他没有吭声,而是等待着警察来抓自己。他深爱着米尔雅,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
从牢里出来后,他隐藏自己莫须有的犯罪经历找到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却碰巧遇见了米尔雅与黑帮老大在餐厅用餐。黑帮老大告诉了餐厅经理考斯迪南的犯罪过往,考斯迪南被炒了鱿鱼。愤怒的考斯迪南拿刀刺向黑帮老大却被保镖暴揍一通……最终他落魄可怜的躺在河滩上,与女性朋友依偎在一起,浑身是伤,毫无希望。
阿基将如此卑劣的生存状态施加到底层人的生命中,并且不断加大折磨的力度,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可谓一改前两部最后的光亮,用彻底的黑暗给三部曲做了终结。孤独自卑的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往往会给予炙热的回应,如同寻得一位超级英雄解救无助的自己,这是考斯迪南被利用的最大软肋。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夜班保安,生活单调乏味。影片开始他孤单的身影走过长长的无人地下通道,又乘着高不见顶驶向黑洞的无人自动扶梯,在无人的商业区逡巡。交班的时候一句“照旧”,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主管和同事都讨厌他。他在那里三年了,没有交到朋友,大家都希望他能够离职。他们嘲讽他是娘娘腔,厌恶他,排斥他。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同事都鄙视他。
他也的确与众不同。
他不同于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事。他总是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没有胡须的脸洗的干干净净,衣服也是熨的平平展展。他租住一间地下室,简陋的地下室被他收拾的整洁舒适,成为了一间人住的居室。他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一双不知所措的眼睛看着这个强大的世界。
生活中我们有时碰到这样的人,他们被命运抛在一个不属于他们的地方,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好像命运专门与他们作梗,而他们又没有力量摆脱这样的境况。他们哪也去不了,就被困在那里一片茫然。就像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废物。
老天给了他们细腻的情感,善良的天性,同时赋予他们软弱的个性和普通的智力。他们能感到生活中的痛,却无法表达,无处表达。他们只能陷在云雾般的深渊里没有出逃的路。
深夜里三个看起来粗壮的流浪汉一边走一边在交谈,谈论马克西姆.乔治、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普希金、果戈里,这些人都是天才,是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虽然他们也与世人格格不入,甚至自杀,但是他们生来就不平凡,他们的格格不入都是高格调的象征。好像这三个人是老天专门派来提醒科因斯泰恩的使者,告诉他普通人就该踏踏实实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活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要立足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科因斯泰恩胆怯的躲在暗处,看着三个流浪汉越走越远,似乎更茫然了。
科因斯泰恩是个善良的人,他同情绑在路边没水喝的狗,在被女骗子盯上以为自己获得了爱情以后,勇气陡增,敢于为狗向恶人讨说法。然而怂人终究是怂人,无智无力的他被揍的鼻青脸肿。科因斯泰恩注定是永远的失败者。有时候善良就是一种软弱,或者说善良是软弱者掩盖软弱的借口。善良,单纯,软弱,多愁善感,这些都是骗子最喜欢的特质,骗子敏感的鼻子最能追寻这些味道。
其实就算是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骗的,只要他具有一般的现实检验能力,就能分辨出骗子的伎俩。但科因斯泰恩整日耽于幻想,幻想命运会突然改变,幻想意外的破格提升,并没有去做一件让自己真正获益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胜利的体验,他一辈子都在遭人鄙视,这种境遇让他无法承受,于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就自我鼓励,幻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个非凡的成功人士,以此来平衡这种难以承受的自卑情结。所以他会相信咖啡馆里萍水相逢的美女爱上了他。他在被人唾弃呵斥之后去跟小食摊的女摊主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开一个大公司,你相信吗,只要我需要,我的同事都会追随我。科因斯泰恩轻松的用幻想摆平了现实中的屈辱。女摊主当然不相信,她对科因斯泰恩怀着悲悯之心,是唯一一个平等对待他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人,但是科因斯泰恩也许是觉察到她的同情而不愿接受,也许是已经习得了一种在鄙视中顽强活命的惯性,却没有承受善意的勇气,反正科因斯泰恩不愿接受女摊主的好意,总是拒接来自女摊主的温情,甚至在他坐牢期间对女摊主的来信看都不看就撕毁了。他似乎需要在女摊主面前保持高大的形象。而对于这种需要又倍感羞耻。
也许科因斯泰恩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对女骗子倾注真情毫不设防,女骗子利用他夜班保安的身份盗取了珠宝店密码,下药迷倒他,和同伙一起盗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科因斯泰恩认了所有的罪,在警察没有证据放走他女骗子又再次藏赃物与屋内陷害他之后,他依然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宁愿自己坐牢也要保护女骗子周全。你想不到一个在屈辱中拼命维护自尊的人,会用怎样疯狂的手段毁灭自己来证明自己的高尚,以此获得一丝优越感。也许他太留恋这种爱情感觉,虽然虚假,慰藉却是真的。他不能面对真实的现实,他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有多强烈的自卑就有多大的翻身期待,科因斯泰恩似乎要履行对女摊主夸下的海口,他去学习公司法,然后去银行要求贷款开办公司。银行经理讥讽他一个中专生身无长物毫无信誉,拿什么贷款?他说他自己做担保。结果当然是一顿羞辱被当成疯子赶出银行大门。他被骗子盯上以后,跑去跟女摊主说他恋爱了,有女朋友了。女摊主黯然神伤,科因斯泰恩应该知道女摊主对他有意思,也许他忍不住就是想伤害这个女人,就像别人伤害他那样。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住在一个福利机构,面对前去看他的女摊主,指着临床的流浪汉说,这个人很厉害,他们两人准备合伙做大生意。他的一点点尊严都是建立在谎言上。出狱的科因斯泰恩在一个饭店做洗碗工,非常不幸的是他在饭店里遇见了女骗子和她的同伙。他们用他坐牢换来的钱享受美食和欢愉。科因斯泰恩看着女骗子躲闪的眼神,第一次有了价值感。然而科因斯泰恩不知道,在老虎眼里,不管你是善良的羊,美丽的羊,智慧的羊,都是羊而已。老虎对羊最大的慈悲就是连皮带骨吃净他的最后一块肉,然后舔舔嘴唇赞叹美味。这次相遇,骗子告发科因斯泰恩是窃贼,令他丢掉饭碗。科因斯泰恩终于怒发冲冠,拿起小刀扑向骗子……从来没赢过的人,很难扭转败局,科因斯泰恩被骗子打的半死,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这次面对赶来救他的女摊主,科因斯泰恩握住了她的手。
薄暮之光,就是没有光,在短暂的光亮之后即陷入沉沉黑夜。科因斯泰恩的光在哪里?也许是死而重生。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小人物的故事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电影中的文学性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