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观看了耶酥从受审到行刑的片段,不禁为导演的人为张力所折服。全片的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以宾虚的复仇之旅为主,极端强化的个人仇恨,路人无不从宾虚的眼中看到报仇和杀人,而宾虚亦是通过仇恨的力量一步一步走到仇人面前的,阿里士的语言就是对宾虚最好的诠释“仇恨使人活着”,相比余华的“活着”,宾虚的“活着”有着更为坚定,也更为必须的目标。可以说宾虚之所以能走上竞技场,将仇人从战车上击落,仇恨是带领他的唯一动力。宾虚在仇恨中坚强,壮大起来。“你具有反抗精神,但能理智的控制它”。不,那不是控制,那是积蓄,而积蓄,只是为了那一刹那的爆发。阿里士的命令+眼神+桨手+宾虚的一连串蒙太奇充分描写了宾虚仇恨不断积累的过程。
看着仇人在自己的眼前咽下最后一口气,宾虚感到使命完成了,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该如何“活着”?寻找到了患有麻风的母亲和妹妹,宾虚和她们不知所措的在街上走着,直到行刑前的耶酥从他们面前蹒跚而过。从而带出本片第2条剧情线:耶酥的感化之旅。耶酥这个在第一场诞生时只出现哭声,在宾虚发配时只有背影的角色,在影片最后却成为全片中最为震撼的场景,远景、背影和局部特写,导演在最后都没有给出耶酥的完整的正面全景。我们不知道耶酥张什么样,但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见过他的人在表情上都是惊讶,惊讶中无不带点慈祥,而这个慈祥,是耶酥对世人的感化力量。宾虚在目睹那段行刑的过程时,更多的是一种可怜的心态,但是当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种感情升华,原来有一种精神比仇恨更坚韧,也比仇恨更能使人“活着”。全片的结尾个人认为在应该宾虚和老者的对话中结束,最后的降雨奇迹完全是为了宗教的神话力量而服务的。
宾虚:“这就是你不停寻找所得到?是他给了我水和活下去的心。他究竟做了什么?要承受这个!”
老者:“他把世人的罪行全都自己承担.....他就是为了这个来到世间的。”
宾虚:“为了这样的死亡?”
老者:“是为了这样的开始。”
这部拍摄于1959年的,长达3个小时40分钟的巨片,是我看过的电影中长度名列第二的。该片于1960年获得11项奥斯卡奖,这个纪录直到1998年才由《泰坦尼克号》以及在2004年由《魔戒3》追平,至今没有片子超过。
拍摄于1959年,没有电脑特效的时代,但是画面感绝对是21世纪的。同样是古罗马的题材,四十年之后的,即便是用了大量电脑特效的《角斗士》都无法与之媲美。片中所有恢宏的场景全部实拍,尤其是高潮部分,就是四轮马车大战那一段。11分钟的片断整整动用了15,000名演员,用了3个月才拍好,而整部片子拍摄耗时6个月。
这部拥有365个有台词的人物的巨片讲述了犹太王子宾虚在罗马的残酷统治,朋友的背叛陷害,家破人亡的境遇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复仇的故事。如果情节仅仅如此,它就不是一部史诗巨片了。本片真正的主角是那位从未正面出现的基督耶稣。大仇得报,却换不回母亲和妹妹的健康,而耶稣教导人们,要宽仁爱人,要爱自己的敌人,本来十分固执己见的宾虚,最终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顿悟,内心得到净化,最终家人团圆。
这部片子的画面不输给四十年后的《角斗士》,思想内容更是远远胜于后者。其中还有许多东西我没有深刻理解。然而作为一部总价色彩较为浓厚的影片,我们观赏起来还是有一点吃力的。看了3个小时40分,我的头快炸了。
最近发现很多超强的片子的拍摄时间令我吃惊。我最爱的《乱世佳人》,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这样一部至今看来仍然首屈一指的彩色电影大作,竟然拍摄于1939年!太惊叹于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平了!我原以为是1979年拍的呢。还有前一段看的画面超强,剧情超烂的《海神号遇险记》,竟然是1972年的片子,要知道那灾难场面可不输给《泰坦尼克号》。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在近九十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获奖最多的有三部电影。分别是1959年的《宾虚》、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2003年的《魔戒3》。三部电影都是获得了十一项大奖。其中《宾虚》获奖最多记录独霸近四十年,奠定了其影史经典地位。2016年好莱坞推出新版《宾虚》,可惜票房与口碑惨遭滑铁卢。中国内地10月10日开始放映《宾虚》,成色几何有待影迷朋友们亲自观察。这里重温一遍1959年版《宾虚》,看看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卢·华莱士同名长篇小说。小说被誉为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书籍。所以谈论本片需要从两个方面讲起,明线是讲述犹太王子宾虚被侵略者贬为奴隶后奋起反抗直至复仇的故事。暗线是讲述耶稣基督从诞生到死亡给世人带来的精神变革的故事。如果对于基督信仰一无所知,那么谈论这部电影真正的内核就会有所欠缺有无法触及的部分。
电影的开始是很长时间的静止画面,结束也是如此。这幅画是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创造亚当》。在名画里,隐形的上帝之手给亚当注入灵魂。在电影里,耶稣的话语给予宾虚重生的信念。
电影的开场是按照《圣经~福音书》中所记载的事件开始的。罗马帝国普查人口,耶稣在世上的父亲约瑟出场。蓝色光圈包裹的东方之星照在某处,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约瑟忙于木工,好友询问你的儿子为什么没有帮你?耶稣的回答是:我要忙于我父的工作。电影出现时间背景:耶稣纪元26年开始。这是电影所交待的时间背景,耶稣家庭的出场好似与本片的明线毫无关系,其实就是开篇点明电影背后所真正表达的基督信仰,电影将宾虚这个角色安排在与耶稣同时代出现,两者在某一节点的接触更能直观的将耶稣基督所描绘的思想带给世人如何的改变表达出来。与其后人在经书上寻找耶稣的真理,不如将故事放在那个真实的时代更为有力。
交待完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电影明线的代表宾虚出场。耶路撒冷被罗马帝国统治的时代,信任指挥官梅瑟拉与犹太人贵族宾虚是年少好友。但如今局势的转变价值观的不同使二人站在了对立面。在表现梅瑟拉这个人物时,出场对自己职位的满足以及侍卫报告宾虚来见时语气的不忿都令人感到两人关系的不平静。“那就像王子一样对待他吧!”这是梅瑟拉对侍卫说的话。话锋一转“别忘了,这里曾经是他的土地”。这两句台词就完美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特质。孩提时代宾虚是犹太人的贵族,梅瑟拉是玩伴。多年后梅瑟拉成长为侵略者的将领返回故土。梅瑟拉对宾虚真实的感情就在这两句话中玩转。一面是对宾虚及至犹太人的不屑,一面是想利用宾虚所掩饰自我的不甘,相比之下宾虚对梅瑟拉还是童年时那份真挚的友情,再次相逢不惜将自己的爱马赠与好友。反观梅瑟拉赠送宾虚妹妹的礼物,不过是唾手可得的战利品而已。
梅瑟拉利用宾虚未果令宾虚看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宾虚怒吼:当罗马倒下时,世上会充满自由的欢呼!这句震耳欲聋的对白很容易让观众以为这是一部励志复仇的电影。其实仅仅当做这样一个主题去观看,观感也是不错的。只不过小说或电影真正想表达的还要更深层次去挖掘。
一次无心之失令梅瑟拉找到机会将宾虚一家拆散,母女入监宾虚为奴。在宾虚被运送途中耶稣出场了,背影。整部电影耶稣的形象都是以正面出现,或是背影或是头发遮掩面部,但镜头又会给旁观者一个表达耶稣形象的镜头,实在是高明。梅瑟拉不准士兵押送途中给宾虚喝水,在宾虚极度缺水倒下即将死亡的时候,一双温柔慈爱的手出现了,将生命之源递给了宾虚。士兵大怒拿起皮鞭想抽打耶稣,直到他看到耶稣的荣光,好似被那份最纯真的爱所震撼,竟然不敢直视退了下去。宾虚抬头,眼神中所表现出的惊异似乎面前的这人不像平日所见的一样,这种侧面表现耶稣形象的镜头电影中出现了几次。
《约翰福音》中有一段经文: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读过这段经文再联想到电影最后宾虚被恨充满时的埋怨:“当初应该把水倒进沙里,反正喝了我仍然很渴。”所以我就可以感受到宾虚这个角色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心态是怎样的。在沙漠里,缺水是肉体本能的缺乏,耶稣所给的水在宾虚看来只是满足了肉体暂时的需要。而在耶稣之死的时刻,耶稣的话语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耶稣的话语在灵魂上才是对宾虚真正的拯救!“水”在明里与暗地所表现的是两种层次,这是属世与属天不同的追求以及不同的结果。
宾虚几经周折返回家乡寻找家人,遇到阿拉伯人赛马酋长。因为深信家人已死借助赛马向梅瑟拉复仇。赛马戏成为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场面。抛开宗教主题,仅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这场戏也足以名垂影史。在1959年还没有电脑特效的加持下,赛马一场戏十分钟动用了一万五千名演员花了三个月时间拍摄。所表现出的现实画面质感绝非现在电脑渲染可比。而对待赛马的关系处理上,梅瑟拉与宾虚截然不同。
梅瑟拉用皮鞭控制,暴力与权力对待自己所拥有的。宾虚与赛马情感沟通,像朋友一样彼此相处。这样的表达处理暗含了结局宾虚在耶稣感召下心理对爱恨、宽恕与报复的变化。
当宾虚得知家人并未死去,而是被罗马帝国流放在麻风谷自生自灭后痛苦万分。对梅瑟拉的复仇不能抚平心中的怒火,决意与义父所代表的罗马帝国脱离关系。埃德琳不愿宾虚沉沦于仇恨的思想里,她对宾虚说起听到的耶稣的话“饶恕他们,爱你的仇敌”、“爱比恨伟大。”但宾虚不为所动。
电影中出现了福音书中记载的“登山宝训”,只是拍摄了众多的百姓自发上山聆听耶稣的教诲,却没有完整展现耶稣话语的过程。内心充满悲愤的宾虚从那里走过,埃德琳留下来了……
宾虚与母亲和妹妹相见,妹妹病入膏肓进入生命的尽头。宾虚和埃德琳带着她们去寻找耶稣寻求帮助。可是进城后看到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过程。
在耶稣再次出现的场景中,结合《圣经~福音书》的记载,此段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耶稣之死是基督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看懂了福音书,对此段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
城门口问路的瞎子在得知她们是麻风病人之后将乞讨碗里的钱币丢弃一旁,百姓看到麻风病人下意识的躲避并用石子投掷。再联想到《圣经》中耶稣所亲手医治的病人就能明白上帝与世人对“爱”的理解与不同。世人的“爱”仅仅限于自身之爱,而基督的爱却是普世之爱。
背负十字架的耶稣步履蹒跚,宾虚认出了祂就是当年沙漠里喂自己水喝的人。宾虚的母亲说“你看祂这么痛苦,表情却这么平静”。百姓呼喊“向犹太人之王致敬”!当时的他们都没有完全理解耶稣。耶稣为什么赴死如此平静?耶稣真的要做犹太人的王吗?
宾虚问巴台沙“耶稣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死亡?”,巴台沙说“死亡才是开始”……
耶稣被钉十字架。母亲和女儿在山洞里避雨。雷鸣电闪、暴雨如注。女儿感觉到被撕裂了,“撕裂”正是《圣经》中描绘耶稣之死的景象之一。母亲说“似乎祂在十字架上,担当着全世界的痛苦”。女儿回答“奇怪,我感觉不到害怕了”……雨水从空中极速降下,耶稣的鲜血与河水交织在一起。母女二人转瞬间恢复健康的身体,天降雨水洗净尘世的污秽,耶稣宝血洗刷世人内心的不洁!
宾虚一直待到耶稣死去,回到家里他对埃德琳说起耶稣临死时的话感慨万千。耶稣說“父啊,饶恕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晓得”!宾虚听后大为震动“我感觉耶稣的话拿走了我手中的剑”。至此,宾虚才完完全全的明白了耶稣的真理是什么。至此,宾虚才完完全全的经历了一个人在属灵生命里所遇到的迷惑不解和解答。现在的宾虚应该能够回答他问巴台沙的问题了“耶稣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死亡”?不,耶稣之死才换来众人的重生。这,才是基督耶稣的真理!
电影结尾在《哈利路亚》的歌声中,画面后方是十字架,前景是牧羊人。三个最能代表基督教信仰的符合更能说明这部电影的宗教意义。按照信仰和单纯剧本疏离这部电影才会发现,故事的真正内核是讲述的耶稣。虽然自始至终耶稣没有以面貌示人,甚至没有一句对白。但在美国这个根植于基督教信仰的国家来说,明白其中的道理非常容易。而对于非基督教信仰的普通影迷一般只能够从电影叙事角度去思考,当然单纯做为一部商业电影,《宾虚》也足够精彩。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观众们能够在看完电影之余多些对基督教的了解和感悟,毕竟耶稣被钉十字架不是单为基督徒,祂是为了全人类。
新版《宾虚》即将上映,不知道与旧版相比水准如何。到时我去影院观看后再定论吧。
我曾经选择这部电影作为我大学某选修课的论文材料。因为确实能从中看到很多电影场面的安排和设计。这部电影对80年代生人来说可能没法接受,听到很多朋友说,“这部电影还行!”不过,我倒是觉得虽然它长达4个小时,但却给你一种史诗般的豁达感觉。而且可以了解当时的艺术审美趣味。
宾虚
看完电影惟有“震撼”,
开场近7分钟的音乐是为了放空自己,净化自己,让你以极其平和的心态去进入电影世界。不想做具体情节的回顾,只想谈重点桥段的感悟。一是犹大-宾虚的女友说“小时候和你们一起玩没赶到我是奴隶,现在释放了我却没赶到自由”,我认为,人出生并不带有原罪,但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所以我们需要宗教。二是钉在门框上的两把长矛,是宾虚和梅瑟拉友情的结束,也是俩人悲情的象征,在竞技场的斗争中一个输了比赛,一个输了自己(陷入更大的仇恨)。三是宾虚的觉醒,在河边、山头宾虚遇到耶稣传教时,我以为剧情走向是他在这里就会见到耶稣,然而却不是,又看到是他的女友劝他,我以为又是一波以爱情促进宾虚觉醒,当时觉得剧情太拖拉了,怎么一直不觉醒?没想到是为了后来亲眼见证耶稣受难,原谅我对基督教了解很少。四是耶稣曾喂水给宾虚,镜头给的是耶稣一个大大的背影,他只是耶稣解救的众生之一,而对宾虚耶稣却是救他的那个百分之百的人。耶稣受难,宾虚同样以水相奉于耶稣,不正好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五是宾虚的三年磨难,看那时的宾虚,身体的肌肉线条,目光炯炯有神,三年的磨难让他完成了转变的一半,因为他的推动力是仇恨而不是宽恕,六是看59年的画面,耶稣的降生,耶稣的受难,海战后大海中漂泊,庆典,竞技场,想想那才是59年,满满的真实感。七是宾虚的转变,梅瑟拉已死,为何纠结于罗马?那怕是觉醒以后,不还是改变自己?八是那些不可思议的桥段,就让我们用神的力量去理解。看完这部片,我自己会再检讨对宗教的思考,也会让我对精神,思想有更多的思考。
赛马确实好看! 宾虚特惨的时候比较有感, 至于最后, 呃, 还是不懂, 只能理解为酥哥就是万人迷吧, 太迷了. 又想想, 确实用不着解释, 就不是让我这种人懂的. 回宿舍翻出来看了遍<布莱恩的一生>, 这样才对嘛, 哈哈哈
马战戏拍得气贯山河,这场面调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跟《十诫》一脉相承但更优于前者,简直爱死这种调调的宗教史诗片了!如今再也拍不出这种味道的电影了…4K修复+影城一厅加持效果简直不能更赞啊!新技术字幕0延迟也是神助攻,听着幕间序曲去洗手间的脚步都更加矫健有力了!
横扫11项奥斯卡奖的经典史诗片。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四轮马车追逐战全部实拍,震撼力极强,复仇成功的那一刻让人感到极为欢畅!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耗时3个月的马车赛是由第一助理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全程指导完成的~ 本片表面上讲宾虚,实则耶稣为真正主角,宣扬爱与宽恕,超越恨与复仇。(9.0/10)
威廉.惠勒的几部片子看下来都风格迥异,主题跨度很大的,宾虚在场面调度方面完成了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传奇就是无奇不传。上帝像个普通人一样只以背影出现的那一个桥段很有说服力,设计的很聪明。
前面一大半简直太棒啦!开场6分钟的序曲大气磅篇,配乐是真史诗。但最后把重点放到了耶稣的故事,有点失望。。。
犹大·宾虚患难重生,开始了复仇之旅,却发现被仇恨蒙蔽,耶稣降临,以死换取众生的救赎。‘是爱而不是恨让人活下去,是宽容而不是复仇让人走完过去。’
一部传教片,对此有抵制的同学就不要看了。但是拍得水准是非常不错的,除了为人津津乐道的四轮马车那段,海战前的划桨那段也是非常不错的。总体而言,跟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是一个类型的,上世纪中期的那种刻意营造的“史诗”风格。
马车追逐戏超精彩啊,现代体育转播的教科书!感谢NYFF的免费放映,竟然还见到了威廉惠勒的儿子女儿,还有重孙子们~~~稍微有点长体力不大支。。
80%GV+20%神片,五星值得拥有!
基督的故事。在资料馆看的4K修复版,将近四个小时的史诗竟然全程没有犯困,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赛马的戏份感慨那个年代拍摄的难度,最喜欢描述耶稣的视角。没有信仰也就罢了,如果还没有一丝敬畏``对于那些一涉及宗教就嘲笑的只能说明他们在学校的政治课没有白学。
制作成本相当于13.4吨黄金的巨片。使用65mm胶片拍摄,单花在胶片上的费用就相当于1.1吨黄金,最终125万英尺的胶片只有1/263留在了成片里。马车追逐戏让人不住惊叹究竟是如何拍成的,完全不可思议。担任马车追逐戏部分导演的莱昂内在访谈里说,拍这一部分时,威廉·惠勒强迫他们每天晚上看一遍25年版宾虚中的马车追逐戏,从不间断,一直持续了两个半月。
梅薩拉死前,三位男配角(梅薩拉、耶穌、阿流士)個個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動力。相比之下,後半段的女配角則非常失敗,淪爲展現神蹟以達到宗教教化目的的工具。後段另一個問題:耶穌的「無形象」固然是爲了「造神」,然而刻意的手法嚴重影響了觀眾的共情,從兩場餵水戲的力量差別足以看出。
够说教!够做戏!够主流!红星闪闪的美帝大片!
在那个没有特效的时代,用了3个月实景拍摄的马车戏太精彩绝伦,紧张得捏出汗了。老电影特别喜欢把镜头长长地留在演员脸上,将近4个钟头,看得头都要炸了,最后耶稣小哥连脸都不露一下,太有神秘感了。爱比恨更有力量,宗教得很灵验啊。
虽然很长,但是很好看,我看过的耶稣最灵验的一部电影!时间:2006
布景上确实下了血本。剧本也是强项。关于耶稣坚定温和的眼神,似乎没有圣经依据,不过已经有力概括了“以爱战胜魔鬼的权柄”这一基督思想。
【B】马车戏瞠目结舌,但是不喜欢宗教的部分(应该说我不喜欢任何电影里的宗教部分)整体觉得 没必要这么长。
20131116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米高梅影展4K修复版。
流动的画
他带走了愤怒与苦难,他带来了和平与幸福。他是爱,他是阳光,他是雨露。这是一个关于耶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