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诗经课老师给放的影片
远在湾湾求学的第一周竟然在课上看到电影中的周迅,听到浓浓东北味儿与上海味儿的方言,简直亲切哭了…
《诗经》课的老师放了这部影片,还跟我们讲了他与师母相知相守的故事(他俩的情况和电影主角真的很像,不过还好我们老师的性格没有爽然这么糟)
电影里掺合着东北话和上海话,一边看一边想着身边这些台湾的同学听着还习惯吗哈哈~大家全程把邱心志和张信哲当笑点,的确这俩人的表演自带萌点。。
林爽然这个角色太“沉”了,看起来很爱女主,却从来不在乎她的真实想法,让人觉得欠打XD……影片结束在张的歌声中,老师一直等到所有的字幕放完才关掉,心中愁得像一团化不开的浓雾,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想起《半生缘》里的石翠芝。
2 ) 缘是镜中花,留在镜中死
原小说我还没读过,所以严格说起来我没有资格评这部电影。但是我等不及。
《烟雨红颜》,故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期待的。
这是一个相当陈旧且典型的故事结构:一见钟情的表兄妹,其中一方一定是已经订了婚的;之后一定会冒出来一个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种种误会,情敌成功了;最后一定又冒出来种种巧合,成功的情敌的阴谋败露了;但时已至此,表兄妹或许重逢,或许不重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重逢也搞不出什么下文来,因为两个人都老了,心境都沧桑了,而且至少其中一个,已经折堕沉沦了。
但是故事陈旧这个事实本身肯定不构成小说或电影的主要缺憾。其实文学故事万万千千,拎出结构来讲,来来去去也不过屈指可数的那一小撮类型。好作品可以在陈旧的结构上做新的文章,有新的变体,有新的血肉,制造新的精神或哲学。
其实,说到故事结构,我对“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这样一个人物设置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那太戏剧化,太简单化,也太自欺欺人了。就好像在那些红色年代或者更早的年代里,我们习惯把地主或商业家或资本家想象成利益驱动和私德败坏的集合体,然后光从道德上(其实也只是从道德上)就有了打倒他们的理由。但如果他们是道德上无可指责的好人呢?这样的假设会使问题变得太复杂,不是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所能胜任,所以就根本不被允许发生。对应在《烟雨红颜》里,如果邱心志是好人呢?如果没有所谓阴谋算计,如果情节更寻常更生活化,你会为这故事悲得不够彻底而竟然心有不甘么?
无论如何,看《烟雨红颜》,我所期待的更多的是细节和韵味。当然,也期待张信哲的表演,但肯定不是期待他演技精湛一鸣惊人,而是期待看他在镜头前走路说话,微笑沉吟。如此而已。
然后我发现我先后一共看了三遍《烟雨红颜》,这最“先”和最“后”之间相隔了七八年;当然,看三遍不是因为这片子拍得有多么成功多么好,而是因为我每次重看时,都忘了自己其实已经看过,或者忘了里面的情节具体是如何铺陈的。这样说却也不是说这片子拍的有多烂,经典确实是够不上的,但其实,还好。
就好像张信哲的演技,精湛也说不上,但其实,也还好。
从这部片子看来,我怀疑他最大的障碍还不是形体或表情表演,而是声音表演(其实这三项里面,表情的部分倒似是他的强项)。以咬字清晰著称的歌手,发音基本是标准的,也有足够的语言天分去有意识的学一点儿东北口音,但一开口,配上他的音色,仍然是台湾腔,仍然是张信哲。有时即使很难具体的指摘说哪一个字说的不对哪一个音发得不好哪一个字段着重得不恰当,但听上去就是不对味儿。那是辨识度太高太漂亮又太温柔的张信哲的味道,一开口就到处都是。放在别处这味道都很好,偏偏放在要多多少少让人遗忘演员自身存在的电影里,就不那么合适了。
光凭这一点,不喜欢他的人可以大加讥讽,因为他一开口确实能让一部分人出戏甚或笑场;而喜欢他的人,却不免要带着醉感似的享受那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里透出来的认真可爱。也许看《烟雨红颜》是比较难没有偏见的,因为张信哲太瞩目了;喜欢或不喜欢他,都难免带到观影体验里去。即使之前完全不知道张信哲是谁,在看的途中,如果你碰巧是个急于下论断的人,就有可能迅速形成偏见:毕竟,回想你听到第一句台词后的反应,谁能不承认“第一印象”终究是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呢?
也许偏见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它帮我们更轻易更快捷的形成观点。在这个大家都急于发表观点的网络时代,这一点很重要。
我自然也有我的偏见,我的偏见是宽容他,也享受他。
九十余分钟的电影,进展得还比较快。场景很碎,切换频繁,而且大量使用淡入淡出。画面挺好看的,尤其是东北的天然景致。音乐也不错,基本上是《究竟》的主旋律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光线有时偏暗,有时很柔光,但都很温馨。我买到的是VCD版本,最大缺憾是声音不好,很模糊,似乎有一层背景噪音,台词听起来也都闷闷的,而且没字幕,看得有点累。
很多人说这片子做得很认真,但其实粗粗一看就能发现好几个bug。
最明显的bug是临行前一晚收拾好行李周迅要离开的时候,先是两个人的全景,张信哲从她右侧后方伸出左手去捉她右腕,然后镜头切到手和手腕的特写,这时握住她右腕的赫然是他的右手……
另外,我是南方人,所以不大清楚这个问题:难道东北人也管自行车叫“脚踏车”的吗?
最后一个bug是关于故事所涉及的时间。我没有小说做根据或提示,只好完全从片子本身来揣测,总觉得不是太能自圆其说:
按邱心志所说,他原籍广东,家族定居印尼,后来他叔叔带他们堂兄弟回国,“那是伪满以前的事了”,——推算起来他们回国定居大概在20年代中后期(回国不久就碰到九一八吧……可怜的叔叔和堂兄弟们。。。),因为邱心志自此在东北长大,很快出了邻居小孩张信哲掉冰窟窿里的事件,而说这话的时候,邱心志年纪跟张信哲应该差不太多(奔三),而且电影里的东北也丝毫看不出沦陷于日本人之手的感觉,所以很可能是在45年东北光复之后;后来周迅说“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想来是指的国共内战(但令人纳闷的是,刚刚光复的东北,看上去完全没有疮痍)。电影《婉君表妹》首映于1965年。本来这一切都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因为他们两人可以重逢在近二十年之后,可是影片最后,问题来了:张信哲到美国后写给周迅的信中,说自己“十年前就死了”“这十年来根本活得多余”,如此倒推过去,难道他们分别是在1955年?但是1955年,又哪来的“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
最喜欢的段落是这样几个:
一,被打后的张信哲对着车窗整理仪容,然后在周迅无声的哭泣中扶着墙壁走远。
二,张信哲病愈后去求婚,从进房间(其实是先进了镜子),一直到走出大门(除了那声“你先”时右手的动作我不喜欢,其它部分表演得倒还不错)。
三,周迅反复去看同一场电影,期待在影院碰见张信哲。这个段落一开始就采用了慢镜头,到最后一部分(终于相遇的那一次)也有慢镜头。而且这最后部分里出现了镜子。又是镜子。此外这里还有个很漂亮的细节是对两人脚步声的处理。背景声音全部消去,只剩下两个人的脚步声,一声一声,在慢镜头里被刻意夸大,感觉简直是“我的脚步声震盲了我的听”。
四,周迅病中张信哲第二次吃醋,一个念所谓西洋文学,一个念红楼梦(但是张信哲朗诵的语调显然不合格),又偏偏要念到“回头试想真无趣”。
五,周迅在母亲死后晒旧书,翻到一张陈年照片。
其他的喜爱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两个人愉快恋情的部分:
比如送围巾和随后骑自行车的那个慢镜头;比如在绸缎庄,张信哲正在写信而周迅闯进来之后的调笑段落;比如和好后两个人走在梨花林中张信哲建议周迅回抚顺住的段落;比如在庭院里三人对坐而张信哲故意冷落邱心志,那一刻难得的恃宠而骄……
我发现所有这些甜蜜的恋爱段落里,张信哲的笑都很有感染力,简直像从心底里甜出来的,很纯粹也很天真,让旁人看了都不禁替他高兴。说起来,我对于张信哲本人的性向至今仍然是存疑的,但不知为何看到这种段落会使我忍不住怀疑,这个男人,可能真的是直的吧?或者,是演技太好?
撇开那些小bug,总的说来,《烟》的剧本其实满细致,尤其在对话上颇做了点功夫,比如旗胜失火后周迅碰到曾黎时,听了那段“不让老婆受一点苦”的论调之后,马上改称“爽然”为“我表哥”。
另外最有印象的是这一段对话:
“你什么时候订的亲啊?”
“十四岁”
“这么小啊,(这间隙男人吸了一口气)那时候你们……”
男人马上堵上一句:“没什么好说的”。随即呼一口气,一个牵强的笑,低下头,又侧回脸,又低下头,嘴角一直闭得紧紧的,但整张嘴唇弯成一条苦涩的曲线。
只四句话,干脆利落,而且节奏感很强。
片子最后有一个很隐晦的地方:收拾完毕,周迅已经走了,张信哲睡在整理得空荡荡的房间里,仰躺着,镜头从正上方俯拍下来。这时画面右下方以外的门被打开(好像是张信哲故意没有锁门?),漏进灯光来,张信哲侧头望去,但身子没有动。周迅关上门,慢慢从右下方走进画面里来,张信哲身子还是没有动,但开始发出轻微的几声咳嗽(是紧张的吧?)。周迅一直走过来,在床边站定,张信哲回过头不再看她,重新变成原来的仰躺姿态。然后镜头淡出,淡入邱心志独自躺在床上、周迅夜归的镜头。
据说在小说里,最后一夜他们终于睡在了同一张床上。也许是值得欣慰的吧。我其实私心里很想在这里看到一段唯美风格的床戏,因为觉得如此压抑的主角,在依照如此压抑的基调进行了将近90分钟的电影里,来一段释放情感的高潮,也未尝不可。可惜这希望落了空。
就电影本身而言,落空了其实也很好。只是,对于作为演员的张信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我才能有同样的机会,作一次同样的妄想。《烟雨红颜》的这个时刻可能是我此生离这个希望最近的时刻了,却终归是如此收梢。
回过头来,再回想最初的最初,梨花盛开的时节,那男人俏生生的横空问了一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镜头切过去,是白衬衫,背带裤,淡淡阳光里恬恬静静的笑。
关于民国男子,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装束其实是长衫。我总执拗的以为,男人要把长衫穿得漂亮才真的算漂亮。
——你看,就连这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念想,这男人都丝毫不肯成全。
3 ) 果然有的书不适合拍电影
看完书后试试看会不会有电影,果真有。
自认为导演演员选得不对,周迅有灵气,但书中的宁静自然比她多一些说不出来的味道,在电影中,没有找到。
张信哲的声音是败笔,而且爽然不应该更瘦更高更有主见的样子吗?在电影中还是没找到。
读书的时候,读到爽然心中有离去之意,收拾行李,要求宁静留宿一晚时,那时内心是很悲恸的,在电影里,少有这种心疼的触觉。
也许,是被张信哲的声音打破了什么。
正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不过,片尾曲倒是可以的。
算是看过。
4 ) 再见烟雨 红颜未老
你说你这十年来活着根本就是多余。爽然,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而你是我唯一的希望。我真的没有骗你,我活这些年就只是为着你的。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赵文静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对于这十年的等待该是多么无奈。
当我终于明白了你时,你却找不见了。我在这里,在我相信你会出现的这里,不停地寻找,一直在等待,留着自己这条命,只是想再见到你,把十年前的错过,寻回来。
是你,是寻找你,见到你的执念,支撑我穿过战火,活在我不爱的人身边;我逡巡电影院,我吃王家沙拌面,都只是想再见到你。
可最后,你只是告诉我,你已不是你。你逃离,逃离我的执念;我亦明白,时光流水,被带走的光阴,便真的再寻不见。
你说,我们的关系好像一直都是悲伤。其实你忘了,那年梨花如雨,在你的脚踏车后我感受到的风是温软的。那时候,我们离得很近很近。你说,那是悲伤吗?我说,有你的年月里,才是我遍寻不见的故乡。
这就是我们再次相逢的意义吗?让我放下在今世再等待你的执念,回到过去里。
梨花林,我闭眼坐在脚踏车后座,你呼哧呼哧蹬着车,回头看看我,故意晃了一下车把手,我一个趔趄差点掉下车来。我打你,你大笑了起来……
再见烟雨,红颜未老。
写于2012年12月重温
5 ) 停车暂借问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6 ) 误解?还是无缘,烟雨中,看不清
2002年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动的很,并且流泪过好几次,当然,看的不是特别顺利,就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没有让我100%理解,但是,我是喜欢它的.
今天,CCTV6重播,我还是忍不住再看一遍,这次是彻底,100%看明白了,尽管已经大致知道结构,步骤,发展过程,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跟着电影的情节发展来流泪,因为这次我是纯粹为了这2个人的爱情而流泪,我不用再管电影语言,看了豆瓣上的大部分评论,都写的很好,转一段如下,写出了我的感想:
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比如呢?”,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没什么好说的。”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于是,宁静在没有承诺,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对爱人好的决定,自己先选择了放弃对方,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不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燃尽消磨耗费了。
宁静在下雨天,因为爽然的守口如瓶,爽然的隐忍,爽然不坦白,爽然从不承诺,也从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气愤之余,感觉有些无望,把深夜守候在自己家门口(估计是小静的父亲不欢迎爽然)的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在黑夜里沉没;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鼓起勇气找到宁静想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机会,更没有勇气说出口了,因为爽然说如果小静拒绝了,那他就要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对应的是影片结尾处小静收到的信,信上说10年前自己就死了,说的就是这一幕,他以为小静是会拒绝了他的,可是,他们两个当事人是完全误会了对方,并因此耽误了一生!!!!!!!我们这些读者,这些看客,都忍不住想要替爽然说出来了,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对上。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莫过于此。
自己一定要把握自己........误会和误解害人杀人于无形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电影版。迅哥美。
电影对原著《停车暂借问》有所还原,但书里那种收敛而典雅的风格很难表现,人物激烈、文字淡然,奇特的冲突感。@刘恩凡 @金马洛 要不要我们做一期#书影同读#,来探讨探讨呢?也许是选角(周迅/张信哲),也许是镜头?
周迅那时候可真灵
女人选择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看的,隐约记得迅坐在爱人车后甜蜜的模样。记得那时记住了停车暂借问这个回味十足的名字。
周迅的嗓子+张信哲的嗓子=导演很有想象力
遗憾的是爱情??
小说超好看哦!电影拍的还不错。
阿哲演的林爽然弱爆了,刘大导演就这么吝啬不给找个配音吗。三宝的配乐很出彩,迅哥儿是演什么灵什么
取景大氣,但故事無聊,像沒啥人生經驗的人編的,設定還頗似《幾度夕陽紅》(鍾粉別生氣啊)。選角失當,周迅雖好,男二邱心志卻完勝男一張信哲。讓人出戲的點不少:女主在病床上的濃妝,熊醫生和表弟咖啡館密謀的模糊焦距,以及時代不符的《婉君表妹》電影、「美丽日記」和「般咸道官立小學」牌匾!
像你这样的人,我是没法子帮你提起来的,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你一块沉。其实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 原来以为,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天堂。而现在,我才知道,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记得我为了阿哲还专门找来看,以一个歌手来看,他演得不错啦
周迅美极了
可惜了哲仔,里面的表演简直可笑
还行,张的演技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阿哲演的
停车暂借问
原著不错
鄙夷片中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的男人,她一直都是跟你了,即使跟着你沉。你却连接纳的勇气都没有
传统的爱情悲剧的套路,张信哲有点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