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六公主播了该部电影。我是以回看的形式在昨天看到的。码字已经到了今日。
这部电影还是很切题,也很实际的。
简单来说,它讲述了一个否认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大屠杀的人,被主角黛博拉·利普斯塔特出版的 《否认大屠杀》(1993)中,称为“大屠杀否认者”。因此,该“否认者”认为自己受到了诽谤,并起诉主角。 最终,主角在一流律师、历史学家、各领域专家的帮助下,最终胜诉的故事。
该事件为真实事件,当事人黛博拉·利普斯塔特对此事著有 《否认:我与大屠杀否认者在法庭的日子》,本电影也由此改编。
奥斯维辛集中营不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吗?为什么会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呢?
在这部电影中,你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否定者,是怎样来表达自身观点的:
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并不惜通过篡改历史和证据,来符合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更加坚定自己的所谓信仰。
其实有的时候,这些“否定者”并不是来表达观点,你甚至可以认为他们就是哗众取宠的,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们还可以从中取利。
电影中的几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1、关于受害者出庭作证的争辩。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主观认识,认为亲历者都已经站出来了,还有什么不能证明的吗?电影给了我们答案,让亲历者出来与“否认者”对抗,既会因为亲历者证言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让真实情况变得弱化,又会导致亲历者直接遭到“否认者”的种种羞辱,落入他们的陷阱。
2、关于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的问题。最后陈述中,法官的问话也很有深意。如果“否认者”信仰种族主义也好、反犹主义也好,他就是相信这个,而做出有利于自己信仰的言论,是不是一种言论自由?或者简而言之,种族主义者能否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在这个问题上,法庭给出的答案是可以言论自由,但是篡改历史、捏造事实的言行是可以被人指责的,这也就是主角的辩护理由成立,不成立诽谤罪的原因。
3、“否认者”只要有关注,就没有失败。他虽然输了裁判,但还是会有支持者,还是会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说。
这部电影涉及的大屠杀问题,我觉得会让我们对南京大屠杀以及相关舆论有更深的认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是一部主角为历史学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的庭审。虽然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确证的事实,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否认这个事实。正如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罪行一样。
有趣的是,这次的取证并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素材挖掘或辩论。而是通过最为客观公正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官取证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通过长达数月的庭审论证,事实证明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不可否认。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段话:
第一:这个案件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哪个历史学家不在想,我的成果经得起这样的审查吗?“有多少历史学家的著作经得起这样的法律审查。这个案件对于历史学家,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意义来说,就是要基于事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包括公众的审查。
第二: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我不接受这种说法。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话,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不为自己的谎言负责。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它们缺失发生了,黑死病发生了,地球是圆的,冰川在融化,艾斯维斯去世了......
唯一感觉不足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历史学家,主角利普斯塔特小姐被建构成如此感性化、情绪化的、烦人的女性形象。这或许源于她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原因,只依赖自己。能够为她解释的是,最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低估了一个团队的价值。
里面还有2处有趣的事情,律师坚决要求利普斯塔特小姐和大屠杀的亲历者不能出庭作证,一切的陈述只能有法官进行。许多人对这种事情的解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或许是对的吧,想必法律界的朋友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在休假的最后几天好朋友推荐来看一看16年的法律大片《否认》,进入正题。 首先感觉商业大片应该算不上,毕竟从投资拍摄的角度都没有过多的投入,反而是在剧本和剧情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这也正事商业大片和经典大片的区别,就入肖申克当年并不被看好,时隔多年被大家挖掘出来靠口口相传到了今天的稳居榜一,这部片子一定没办法达到肖申克的高度,但单从剧情和导演及编剧要表达的内容上来看还是很值得一看的7.6的分数也不怨,看的人再多一些8分也说得过去,不过多少有点虎头蛇尾,虽然在结尾之前有法官发言的小反转但终是邪不压正,美好的结局。 几点感受: 一是打蛇要打七寸,攻敌要攻要害。老律师在和女主谈话时说,我们要吧重点放在欧文身上,而不是大屠杀这件事。这就是七寸,而单独评判历史有没有对本案是没有意义的。全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律师抓住几次时机对欧文的攻击,成功给他扣上了反犹太和极端主义的帽子,以及他通过主观解读历史,来印证他的错误思想。成功引起了群众的公愤(鸡蛋)和法官的认同(最后的裁决)。 二是专业的事还是要给专业的人做。 片中女主不止一次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战斗,包括让受害者发声,而她却不清楚这样反而会让受伤的人再一次受到攻击。还有一段选单独法官做裁决而不是陪审团,我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2人陪审团反而会出现“群体盲思”,进而被欧文利用。 三是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团队,相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律师丈量集中营的严谨,包括助手找欧文错误引用那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无用功的做法,包括听第一次办案的劳拉的意见,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功赢得起诉。
其实对女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摆脱一个教授的思维用一个律师的思维去对待这件事,这才叫案件有了胜算,假如不是这样,就算最后能过剩也一定会被欧文利用,进而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欧文来说呢,借这个机会再火一把,像极了今天急功近利的各种网红(此处没有针对全体网红,只针对急功近利的),出名,赚钱都是好事,但不能什么名都出,什么钱都赚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求流芳百世,但别遗臭万年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给我们的深刻道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法官的话其实也不无道理,假如欧文是相信自己的观点,而用资料来佐证这并无不妥之处。就像不记得在哪里听过的一句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一部分人是选择相信所以看见。欧文其实算是后者,但这世界本无对错,只有事实,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是你的不对啦😄
想来每一位观看本片的中国人会与片中犹太人一样纠心,二战过去也不过半个多世纪,纳粹当年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某些人的骨子里居然是死无对证、捏造的历史,而且能够成为知名"历史学家"的论著公开出版。坚信这就是铁一样历史事实的女主因为“诬告”莫名成了被告,最终采用旁敲侧击的法庭辩论艰难地赢得胜利。 可以说这场官司几乎就是近些年"南京大屠杀"中日争议的另一翻板议题。 铁一样历史需要铁一样的证据,仅仅靠冲动、感性的认知去重复那些年的遭遇,在对手面前只会遭到更大的羞辱,本片也是对中日历史问题纠纷的一个极好的案例借鉴,大家在为美化侵略,否认战争罪行的日方大量所谓"历史真相"书籍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除了口诛笔伐,是否为日后寻找历史真相的人们留下了哪些亘古不变的铁的证据和历史事实。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历史,女主团队选择让参与者和亲历者旁观,这是面对未来的非常理性的正确选择。 本片只是基于一场曾经的官司记录了这一过程,除了冲动女主和冷静律师的不俗演技,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由后人打扮;于是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变得世人总有那么点质疑:是真的吗?
是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别人的观点,即使对方是权威;但我们也不能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毕竟大部分都是事实。
如果对方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比如:你怎么知道美国人上月球了?我确实无言以对,但我也不需要和对方辩驳,因为无论是否都对平凡的我没有什么影响。我保持沉默,但相比平凡的“小聪明”,我暗自选择相信权威。
但对一个自身就是权威(或潜在权威),他能否屈从压力或自身的小我而zhuan造历史呢?那就看他的人品了,比如这部电影的欧文,比如历史上一些前皇帝的史官!
“逻辑”,本部电影双方律师的来回折腾就是智力的PK,很多时候魔鬼比智者更狡猾,其实法官很难,因为魔鬼的逻辑也是正常的逻辑!所以需要法官的逻辑是公正的。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辩方的逻辑找到了欧文逻辑的过失,也是小聪明,但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他依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但他承认这个官司他输了(也是法官最后问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一部关于历史问题的电影,但不沉重,却很过瘾,女主聪明,幽默,博学,当然会犯所有女人都易感情用事的错误,但依然可啊,夏洛克的哥哥和对手一个成为历史学家,一个变成运筹帷幄的律师,不变都依然是高智商。大律师亲自绕奥斯维营走一圈,深夜喝酒吸烟为官司准备,研究对方近二千万字的日记后准确指出对方的错误,敬业,专业之情溢于言表。他不像美国律师一样咄咄逼人,也不如皇家律师里那样激昂高扬,但他展现出了一个大律师的业务水平与道德标准是一致的。整个律师团队分工明确,大家都说律师只看利益与胜诉率,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虽然女主和历史的受害者没有在法庭发出任何声音,但就如女主所说所有二战的受害者都会被铭记。
剧情平淡只因尊重真人真事。美国大选后看这片分外有感——我们这辈子总会遇到这样的bully,他们傲慢偏狭、满嘴谎话,但总能得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沮丧或愤怒,而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女主做得最好的,就是在法庭上始终不置一词:她把这个工作交给了律师。莫娘带队的老中青律师团太棒了!
大屠杀电影中,这部也算角度比较特别。以否定的推翻为引,以审判与辩论为索,不加诸受害者视角,所有的被害情绪宣泄点到即止,强调克制,关注逻辑,同样也能把故事讲得非常有力。
今早刚看了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遗物堆积如山的短视频,晚上就看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捍卫真相的道路是无比艰辛的,这也让我想到了霓虹国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对于否认者我无话可说,我只想对幸存者和遇难者说,历史终将会被铭记,你们的声音终将被聆听。”
因为题材而多给一颗星,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近在咫尺,万不可忘记,有一种电影的意义就在此。
cctv6在这个时间播放这部影片,总觉得有点深意。一方面值m国大选,另一方面隔壁东瀛新首相上台。追逐真相总是令人无奈,这过程的艰辛更是没有巨人的勇气则不能承担。而那些否认者们最后依然会冷嘲热讽,逍遥自在,那么追逐真理会不会归于西西弗斯的无意义呢?对于逝去的亡魂,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些了么?
一个强大、自信、包容的社会,有容纳异见者的广阔胸怀,哪怕他的异见是多么的无稽。因为有错误才能证明出正确。只有一种声音一定是错误。
虽然台词密集冗长,但其实反而不觉得节奏拖沓,情绪很集中。Tim Spall不愧戛纳影帝,为这个角色暴瘦,演狂傲、极端、狡猾的边缘人格演得丝丝入扣。在大屏幕上看到AndrewScott真是开心啊,虽然他总是演配角,但还是觉得他演技特别好,有技巧而少匠气。
对于篇幅的精准切分为影片加分不少,开篇用最简洁的冲突段引出之后的控诉,然后就是导演把“好钢”都用在法庭交战这把“刀刃”上的出色调度,蕾切尔·薇兹、莫娘等一众演员带来了极为沉稳冷静克制的表演,和胜诉那一刻情绪的释放形成了绝妙对比。心疼蒂莫西·斯波,可能又奉献了一个最为人讨厌的反面角
首先,这是真事,世纪初一英国蠢货历史学家否认大屠杀发生过,并把指出他是“大屠杀否认者”的对方告上法庭,结果决定大屠杀是否发生过这事最终成了法院决定的一件事;这事荒唐十足,却就发生在21世纪初;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并表达了这些观点,是否应该支持?在这件事上,答案是否定的。
也许法律会被人为操控,但历史并不任人打扮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剧情片。诚然,对“犹太人大屠杀否认者”的批判是显得很正义,但展现得很是浅薄。对英美法律体系的区别,大屠杀否认者的逻辑动机与心理等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完全“一边倒”。重要的法庭戏也有点拖泥带水。女主又圣母又作死,让人心生厌恶。两星半
非常直截了当直戳痛点的片子。连Holocaust都有人否认,并且还言之凿凿不以为耻,更不要说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Andrew Scott演得律师非常干练冷静,不会让人觉得他还是那个Moriaty。 Mark Gatiss串了一个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教授,东欧口音挺逗的。
好一出恶人先告状。不尊重历史真相的人也不会尊重法律判决,无疑,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点。被告需要自证清白,而诬告者不在乎输赢,他的目的是自我宣传,吸引臭味相投的极右翼分子的注意。记住,与恶人打官司,讲究策略,据理力争,绝对不要感情用事。团队力量大,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请一流的团队!
奥斯维辛又落雪了,春意渐近雪水滴答消解不了对亡灵的哀悼,否认案的意义是让理性之光融化冷漠的积雪。那个从床上爬起来的律师男友抱怨着对大屠杀的厌倦,让往事过去并不是遗忘它,更不允许被诋毁。审判不是疗伤,而是还以幸存者尊严和最大程度的慰藉。你的手臂没有编码,则永远无权否认那场地狱屠戮。
充分展示了何为法律的逻辑
補mark。高於預期。一場場的法庭戲真是精彩~女主乍看有些自大偏執,而真理有時雖未必越辯越明,但無論如何,能有上場對陣的機會,能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大家茫然向前走時依然執著於挖掘歷史真相,已經是值得擊掌讚歎的事。
题材自然是好,David Hare这一次有点搞砸了。叙事平铺直叙没什么技巧,人物演绎相对平淡,女主角的内心和个性塑造较失败,改编成舞台剧或者迷你剧或许更好。奥斯维辛一段最好。
对海报脸盲,看了正片才发现那不是凯拉奈特利啊!故事本身格局较小,而且女主存在感较低,大家均衡演出,算是一场不错的群戏。
剧情平淡,一般。女主好漂亮
有些电影真的是不能当电影来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