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甘榜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剧情横跨数十年。
电影也将体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以方言为主流语言的社会演变成华语到现今英语的过程,从中回顾流失的方言。它也会融入导演的许多亲身经历,并将安插多首怀旧歌曲。
第一次出国,就是去的新加坡跨年倒数,在国家博物馆、在圣淘沙的历史馆、在克拉码头的街上都感受到这个弹丸之国对于自己的历史的回顾和珍视。 这一部夹杂着闽南语、英语、印度语、马来语的电影,是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回顾,也是这个国家简短的自我陈述。
多元是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可是一切的融合都是一步步的慢慢的交互进行的,有联结也有冲突,有进步也有曲折,电影是用几个平凡人的人生去照见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也许每一部电影都是试图去传达一种思考,寄托一份情怀。可是,每一个观影人接收到的信息和感情是有差别的,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客厅里看完了这部《我们的故事》上和下,禁不住留了三次眼泪,泪流满面那种: 第一次是年三十晚,阿坤误会招弟的小儿子烧烟花射到他的盆栽,扇了他一个耳光,大女儿上前解释也被扇了一个耳光,引发争吵,阿坤赶他们走,招弟把全部孩子叫回房间,最后扇了大女儿两个耳光,大女儿说,我是不是不是你亲生的?为什么我这么命苦。招弟说,做大姐的就是这么命苦!然后自己也狼嚎大哭。她自己是大姐,所以她觉得阿坤就算做再错的事,她自己都难辞其咎。大女儿问她的问题,何尝不是她想问她的父亲的问题呢? 第二次是招弟推着大板车送病重的父亲去医院,父亲说,你以后不要叫我四叔了,叫我爸爸。招弟说,从小到大你不是说我和你相冲,不能叫你爸爸吗?父亲说,我都活到这岁数了,还怕什么相冲不想冲的。我以前一直以为生儿子才孝顺,没想到老了才发现,还是女儿孝顺。然后,招弟就喜极而泣地叫他,爸爸。那一刻,她终于得到了一种认可,对于她来说可能是这辈子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第三次,是招弟癌症晕倒后住院,从前那个不长进的阿坤,说把农场的拆迁费给她。她说,不用了,留给他买政府的组屋,她说她很高兴,看到一家人一条心。同时也对大女儿说,一直以来是亏待了她,自己不在了,要她好好照顾好几个弟妹,周围的人都在哭。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她才是这个家庭里的最用力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那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冲在前面的那个人,扛起所有的那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的那个人。 这个一直把“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和“做人,不要计较那么多”挂在嘴边的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悲伤多过欢乐,眼泪多过笑声的一生。 上一次被感动到泪流满面的时候,还是高中时读余华《活着》的时候。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们我们的长长的深思: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end——
刚刚看完两部。我是闽南人,影片里面的闽南语正是我们泉州的方言口音。从小到大也会旁听家里长辈提起关于某些亲戚下南洋的故事,很亲切。影片里面从当地华人的家庭环境观念习俗也是一摸一样。很感人温情。我的妈妈也是家里的大姐,她的小时候在家里就因为是大姐也必须承担所有家务以及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因为当地闽南文化的包办婚姻,她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嫁给了我不争气的爸爸。当我出生的时候,就因为是女孩,爷爷奶奶就没来看过我们。接着妹妹的出生,可想而知妈妈在爸爸大家族里面的生活情况,充满了歧视欺凌再加上爸爸的不争气。妈妈为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承受了太多太多。直到我们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她却又独自在老家生活。我恨我自己的不孝,不能常常陪伴她左右…爸爸的离去已经让我体悟到人生的遗憾,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妈妈。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厦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常把她接下来一起生活。感恩!生活不易,亲情永在!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名字是假,魅力是真。[偷笑]
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在马来西亚跟华裔饭馆老板喝酒时候聊了很多关于大马华裔的前世今生,明清两朝从中国南方移民回去的华人与印度族和马来土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主要种族,其中马来人自称土族并且采取种族政策区别对待华族和印度族。马来西亚1957年脱离英殖民独立以来一直采用同化其他民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优势,新加坡曾经作为马来西亚的星洲府,也聚集了更大量的华族,这部分华族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其中包括明清华族和马来族通婚而形成的新的族群-荅荅,娘惹,这部分华族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后,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平衡各族群利益,秉持和谐共处的原则,积极团结马来族,印族,欧亚族,是新加坡成为多民族共生共治的多族群发达国家。
80年代,中国大陆与新加坡有过很多的文化交流,新加坡的影视剧也作为不同于当时TVB港剧之外的一股清流充实着国内的影视剧市场,如《天涯同命鸟》《一代枭雄》等,作为华人世界共同命运传承的文化再现,新加坡的影视剧也大多描写华人在旧时代的苦难抗争为主,极少述说和马来以及其他族裔的文化碰撞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华人内部的家庭矛盾以及传统习俗矛盾,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分歧糅合在一起来描述,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世界的主要旋律,在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政治形态的新加坡,华族和其他族裔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才是新加坡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因此,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可是说华人视角之下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们的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小桥段从微观层面来表诉各民族的大同,如:马来朋友和印度岳父和华人弟弟在医院的对白。
印度岳父:你们怎总是在政府出政策之前就开始嚼舌头呢。
印度媳妇:我们印度人也爱嚼舌头啊。
马来朋友:其实我们马来人也爱嚼舌头。
大家哈哈大笑。
再比如曾经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印度稽查员不顾及曾经被女主人公-招弟的弟弟殴打,不计前嫌帮助招弟一家营救阿坤。
再比如,马来人朋友在国民登记的时候也和华族人一样,也产生过,留在新加坡还是去马来西亚的动摇。
此类对各民族文化习俗异同的描写不一而足,但基本放在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大基调去叙述。
作为几千年沿袭孔孟之道的华族内部也因为传统和风俗而矛盾重重,电影也花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这些根深蒂固的糟粕在一直没有经过革命洗礼的南洋华人社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封建礼教传统数千年的影响之下,家庭,家族永远是大于个体的,个体作为家族的符号的一在家族中享有一席之地,个体所做的贡献永远服务于家族,这在新加坡近代发展历程是浓墨重彩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当然这也是泱泱华夏泛大中华区的共同记忆,不管从南到北,不管姓资姓社,谁家没有叫招弟的亲戚朋友,那个印象中没有个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大姐”
看看内地以及港湾的影视剧对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妥协和尊崇一向都是出奇的步调一致。也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在市场经济吹枯拉朽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我们才渐渐反思那些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慢慢摒弃那些封建观念。这也是进30年的光景。
电影篇幅够长,上下两部加起来近4个小时的时长,可以装下足够多的信息,情怀和愿景,可以随着新加坡建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一直横跨十年光景来讲述我们大家(华族)的故事,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同样让很多国人产生了共同记忆共鸣,一些童年往事,似曾相识,无比遥远,有近在咫尺。一些场景如:招弟给孩子们捉虫,大家拿脸盆接屋漏落雨,烟花(穿天猴)对射,等等比比皆是的小细节同样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导演通过这些童年共鸣铺垫剧情,竟然浑然天成,豪无违和,真心体现了导演-梁志强的故事驾驭能力-想破头也想不到姐姐为救被反锁在土厕从茅坑钻出还被弟弟误以为是鬼的桥段。真实而又自然,水到渠成,感人肺腑,生活感十足。
最后,随着新政府的进步,随着新国家的发展,人们抗水患,搬进组屋,共同响应着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不分族裔的担负起国民的职责,恰恰也应合了新加坡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另外新加坡的一些房屋政策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大陆的住房改革。公积金的存废讨论倒也应景这部电影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的表诉还在老一辈的微信群里发扬光大,在导演这部电影以后的时代里,这种声音越拉越像一种“自嗨似的搅混水”啦。
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昨天中午,点开优酷,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简介中“海外华人的故事”几个字搭配类似下南洋题材电视剧的海报封面,一看就是外婆最爱的剧情,我就猜到一定好看!
电影中的插曲十分复古怀旧,搭配60年代新加坡华人日常生活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坐在外婆脚踏车后座的小不点,回到了外婆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农场路上,听到农场场部的大喇叭传来的歌声,就像一杯馥郁芳香的浓咖啡,喝了久久回味。
果不其然,令人熟悉的闽南语系和马来语带来的异域风情,搭配恰到好处的高潮和戏剧性情节,看到结尾意犹未尽,我和外婆都爱看,很有共鸣!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场的生活片段,虽然算不上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却充满了暖暖的温情,亲情、邻里之情和大时代,跨越地区和种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真实质朴,温馨感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新加坡华人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这部分华人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那份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你的祖上有人去“过番”,看这部电影,想必更会感慨颇多!
刚好今早和好友LF聊到关于家和家人的话题:
她是一个非常恋家的女孩,其实我也一样。她说:“很多时候,感觉撑下去的理由真的是家人。看来看去,世界偌大,家人给自己的爱,即使不是所有,却很真挚,人生在世,好像追求的就是一份真挚的情感,友情,爱情,亲情,有人发自内心的爱你,真的是一件胜过所有美好的事情。
我回答她:“没人能比家人更重要 ,没人能比家人更爱你。在家不知离家人的苦,离家方知想家人的愁。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人,毕竟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不过,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把朋友变成家人,把家人变成朋友,哈哈哈。”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家人的感情历经悲欢离合愈加深厚,文明新思想代替迷信旧思想,组屋代替村落,生活越来越好,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也都成了一家人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该有温暖
有人的地方就该有互助
有人的地方不能只有利益
要说电影吸引我的地方,除了能在视觉上唤起我在农场外婆家成长的光阴故事,还有就是听觉上,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的大女儿的第一口吻介绍整部影片的,给你一种听当事人当面给你回忆往事的触动感,又有一种你在翻阅主人公写的一本自传,一本旧日记的感觉:
1958年出生的我,1965年和妈妈及两个妹妹被大妈赶出家,原因是因为大妈不能生养,后来爸爸娶了二房,也就是我的妈妈,结果我的妈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在那个年代,生女儿和没生没多大区别。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们去了四叔家,四叔是妈妈的亲生父亲,因为算命的说妈妈的命不好,和家人相克,于是不让妈妈喊她爸爸。就这样,妈妈喊自己的父母叫做四叔四婶。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年代,女主作为家里的长女,其名字也是取的极有代表性,招弟。这使我想起,我外婆的好朋友叫做惜弟,其实是一样的寓意。
我们来到四叔家里,四叔和大舅都不愿意我们留下来,他们说家里也没有位置,也没有条件供我们这么多人吃住,后来四婶说让小舅把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住,小舅和表哥表弟一起住。其实大舅和四叔可能还是不想的吧。
等四婶这样安排完,妈妈的羊水就破了,后来大舅他们赶紧把妈妈送去了医院。医生说是一个女儿,妈妈崩溃了:“老天爷啊,为什么这么对我,难道我就生不出来一个儿子吗?”说完这话,医生说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还有一个呢。
妈妈又鼓足了力气生出来了一个小弟弟,生了一对双胞胎,小舅激动的想进房间看看,但是四婶说男孩子进月子房会长不大的。小舅不屑的说这原来就是我的房间,但也没有进入妈妈的月子房。头上一颗痣的是我的弟弟,两颗痣的是我的妹妹。这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家了。
四叔又请了人来看相,看相的说妹妹的命克人,放在早期的唐山那会儿是要被掐死的,但是弟弟的命好,是大富大贵的命。四叔说还好有个命好的,但是妹妹他们决定想个办法送她离开。看相的刚走一会,表弟(或者是表哥)就摔破了头,流了血。
四叔就借此来到我妈的面前说,都是因为我们来了,才带来了麻烦。威胁妈妈说要么把妹妹送走,要么妈妈就带着我们全部离开。妈妈为了我们可以留下来,无奈的听了四叔的话,把妹妹送人了,没有人能体会我们当时的那种感受。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如此局限,小女孩就被从小教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女儿是草,儿子却是宝。想起我自己的身世,如果当初妈妈不是为了不让我被送人,被逼无奈主动提出离婚,如果不是外婆辛苦把我抚养长大,我现在的生活定是千差万别的,你们可能也不会认识到现在这个小雅了吧...
为了能在家里做出一点贡献,妈妈开始帮别人洗衣服赚钱补贴家用。后来,一个妈妈原先嫁过去那家认识的一个好朋友遇见了妈妈,她还给妈妈介绍了一份活,自己弄豆脑花和豆汁水去街上卖...后面的剧情小雅就不剧透了,想知道的推荐去看下这部电影。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小人物映射出时代变化的电影手法,有很多细节刻画显得非常有血有肉,就好像在看新加坡版本的《请回答1988》,重点是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的闽南语系方言,亲切感更是倍增,还有那些大都相同的节日风俗习惯和老人家的讲究,真的回忆感满满,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我相信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当听着咖喱味的英文,乡音浓郁的华语,我和外婆都被迷住了,方言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有了它的家,才有了真正的归属感,不是吗?
曾经
我们以为没有明天
我们的故事
在时代与命运面前微不足道
但,卑微就是活过的证据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月雅岛(yueyadaooo)
(一个三亚追梦少女的精神岛屿,岛上有她的人生奇幻历险记)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一个华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的历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许新加坡版《活着》的感觉,他们主要说闽南语,又有与我们类似的思想风俗(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让身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虽然他们的日子过着比较艰苦,但导演在剧情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笑点,使得电影不那么悲伤反而挺有喜感,这样的编排设计于我而言其实有损故事的真实性,不过也因此使得整体观感比较轻松愉悦。附注:双胞胎姐姐送养的那对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导演梁智强。看之前强调她有两颗痣,还以为后续会有认亲情节,结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没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关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国史。像哥哥那样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变很难,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我还是不喜的。看完两部发现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另一种可看的主旋律,闽南移民槟城血泪史,新加坡建国简史。
新加坡历史片。这么传统迷信的观念,真是看着不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华人社会特有的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某种苦难是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
闽南人看着很熟悉
女性尤其的艰难,勇敢!那种坚毅是骨子里的
催泪弹
第一回新加坡电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剧又足够真实,所有故事到了这个特定语言系统就露出一种原始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存斗争,民族主义,种族冲突,政治斗争,驱蛔虫,洪水中大战蟒蛇。。。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好久没看梁导的电影,还是一样搞笑。非常真实,那一代人的情怀,真是很让人动容的。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我很喜欢,新加坡往事。大儿子没让蛇🐍吃了真是意难平。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