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凰1978

DVD

主演:姜大卫 (David Chiang),上官灵凤 (Lingfeng Shangguan),岳华 (Hua Yueh)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火凤凰1978 剧照 NO.1火凤凰1978 剧照 NO.2火凤凰1978 剧照 NO.3火凤凰1978 剧照 NO.4火凤凰1978 剧照 NO.5火凤凰1978 剧照 NO.6火凤凰1978 剧照 NO.13火凤凰1978 剧照 NO.14火凤凰1978 剧照 NO.15火凤凰1978 剧照 NO.16火凤凰1978 剧照 NO.17火凤凰1978 剧照 NO.18火凤凰1978 剧照 NO.19火凤凰197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死鸟

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2 ) 成就你的瞬间往往在离开

<Phoenix>译为《不死鸟》,它不是一个很典型的幸存者重获新生的故事,同样从惶恐里穿越出来的Nelly和Lene,一个在群体中寻找不到意义,一个在个人的爱恨里超脱。只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依靠任何其他的什么让自己释然,且更具能量地生活下去,群体或个人都只是生命里的一座桥,我们只是从那里走过。

Lene救出Nelly后,平静的生活日常并不能将Lene带出对遥远的痛怀有的深深共情,没有一刻比上这一刻让她感觉到自己内心意义的瓦解,她所属的群体仍有一人不得拯救,她便不得安宁。大家仍无法建立可靠的新生,仍无法像从前那样紧密地分享共同,她便也无从给未来描绘出底色。

这种共鸣与责任,让她回不到过去的熟悉安宁,也沉重地让她无法走向一个真正的未来,所以她离开了这世界。

而Nelly呢,坚定地要见到基本可以确定背叛了自己的丈夫Johnny,而她见到的是一个并没有认出自己,却让自己去扮演所谓妻子,从而获取利益的Johnny。但好像这并不重要,Nelly在陪Johnny演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认同、欣赏,和好像人刚认识时的小心翼翼的给予,虽然她已经彻彻底底地看清了丈夫,但这些人和人之间创造的一种真空于现实的美好,是她重建生活的力量,她只需要拿走这些就好了。

就如片尾Nelly和Johnny共同演奏熟悉的曲子时,Nelly带着些许哀伤,却也只是至此的腔调唱出“太晚了”,便离开走向午后的花园。

自由便也就是如此了,她穿过了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桥,也只是穿过了而已,孑然一身,抖落那些沉重的东西,留下了一些温暖,便向前走了。

 3 ) 《不死鸟》:多么痛的领悟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

      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语自奥斯卡·王尔德)
    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4 ) 《不死鸟》若忏悔,也是迟到的忏悔

上世纪40年代,柏林音乐圈令人羡慕的一对伉俪,被卷进了二战的洪流里,歌唱家奈莉因犹太血统被抓进了集中营,随后非犹太血统的丈夫强尼被释放,重获自由,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分崩离析。奈莉生死不明,钢琴家身份的强尼沦落到夜总会刷盘子,住在半地下的陋室,生活清苦,与战前风光无限的他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是可以看到的事实的冰山一角,然而,完整的真相是残酷的。妻子奈莉被丈夫强尼出卖了,在把妻子推入死亡营之前,强尼私下里已办理了离婚手续,奈莉对此一无所知。这能说明什么呢?他们的爱情一钱不值,奈莉单方面的一往情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笑话。演绎出的是赤裸裸的爱情坟墓,大难临头,不仅抛妻独自飞,飞走的时候还补了一刀,让自己彻底摆脱羁绊。借此,延伸出更深层次的寓意。独裁极权的可怖,生生把文明的人类异化成了无情无义的机器、怪物、武器。变异复杂的人性在灾难面前的面目异常清晰,加柴添火的种族仇恨让爱逃遁,再亲密的关系,在恐怖病态的社会环境中也可能被割裂成面目可憎的碎片。 这故事到这儿并没有讲完,接着引出财富的诱惑。犹太血统的妻子奈莉继承了家族的所有财产,强尼得知,他为了占有那份遗产,需要找回离婚的文件并销毁。这招没成功,他的如意算盘落空,却在档案局被奈莉的好友莱娜窥见到。事实上,从集中营里捡回一条命的奈莉,做了整容手术,那一刻正被莱娜照顾着。 所谓通俗的故事接下来可能这样讲,奈莉死在集中营,在留下的集体照里她的头像上方画着“已亡”的十字架,灭绝种族的罪恶赤裸地坦露在外。但一万里总有万一,电影虽然没交代细节,但奈莉获救了,在二战结束时,她走出了集中营。而在奈莉的内心深处,因不明真相,对未来的寄托之情是缘自丈夫强尼的。她认为自己得以存活,是强尼,及他俩相爱的点滴给予了她努力求生的信念。因此,奈莉急切地渴望见到强尼,即便她换了一张与自己相似却又不同的新面孔。强尼以为这都是上帝的安排,让他巧遇气质长相与妻极其相似的女人,他开始了另一个计划。 我用强尼心藏秘密的反面做切入点讲述了这部电影。但在《不死鸟》中是以奈莉的视角叙述的。前七十分钟的剧情一直在交代奈莉的不幸与她整容重塑自我的缘由,好友莱娜试图引导观众看到阴谋的端倪。接近尾声时,莱娜退场,奈莉了解了真相,心知肚明的奈莉继续配合丈夫的表演,她从幻想的美好中清醒,最后用一曲《Speak Low》,温柔又凛冽地浇醒了丈夫的白日梦,真相大白于天下。你会发现,电影的名字就是它的主题,奈莉回归自我的过程,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从伤痛中走出来的过程,她像涅槃上的火凤凰,死去后,以更炫目的姿态重生,是不死鸟。 请你简单地描述一下你听到“犹太人”三个字的感受。噢!二战,屠杀,聪明,苦难,财富,以色列。。。。。小时候,班主任觉得我们的末考成绩不理想,他站在讲台上用一种无奈的眼神看着我们,在发卷之前,他会说上几句,更像是自言自语,“你们这些孩子又不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就一个,我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打这儿起,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犹太人有个聪明脑袋。后来,又听到另外的说法,犹太人爱知识胜过爱金钱,他们还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再后来,还有其他的说法,他们精明的令人恐惧,他们的神秘是你无法触及的,他们主宰世界的能力。。。。。。 对于任何人来说,不但有聪明的脑袋,还要不断学习充电,要有独立的思维意识,由此转换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力量了,财富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自由不屈的灵魂才是最无敌的。当然,他们说得没错,“财富就在一码之内!”他们证明了他们发现金子的能力。单单有关犹太人的生意经,就可以著书无数,譬如在亚马逊网,此类书必然在经济管理类的热门榜上。不管怎样,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商人”的犹太人,他们一路走来,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太多神秘璀璨的民族瑰宝。可是,人类的某些劣根性一直兴风作浪,想要爬出等级的观念、不受限的权力,垄断的财富等等构筑的炼狱,却最后深陷其中甚至成为加固炼狱的刽子手。

事实上,从电影《不死鸟》的故事里去理解人物,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思想,这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反战影片。在法西斯的大背景中,挖掘了另一种被忽视的卑劣的人性。在被迫害的犹太族群里锁定了男主仍这个反面形象,更加说明了主创们的试图要探索“人性”的意图。不能否认人性的弱点,更不能神话“道德”可以约束人性的作用。公正公平的法治才能让人类和平共处,与之对立的极权与独裁,可想而知它必然是制造灾难的。 再讲一个故事:纳粹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升级。一队盖世太保突然来到柏林郊区的一个农庄,抓走了这个犹太家庭的男主人,家里只剩下非犹太血统的妻子。她经过努力,设法同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丈夫建立了秘密联系。在一封信里,她向丈夫抱怨家里没有人手,无法按节令耕地种马铃薯。 丈夫收到信后考虑了几天,然后送出一封信来,上面写道:"千万别动家里的地,我在那里埋着枪和手榴弹。"两天后,几辆满载盖世太保的汽车突然又光临了农庄。他们花了两个星期把这家人的地翻了几遍,也没有找到枪和手榴弹,最后悻悻离去。女主人对此迷惑不解,又写信向丈夫叙述了这一切。丈夫回信说:"好了,现在种马铃薯吧!" 上面的故事听起来令人紧张,埋着黑色幽默的彩蛋,最后看到的是智慧的光芒。不深入探索,你可以无视犹太人这个“政治”身份了,故事场景放置高墙内外就可成立。因为没讲男主人的最终结局,你甚至可以把这当成是一个透着人生哲理的喜剧故事来读。若把这一段文字拍成电影,我想象的故事主题应该是不离不弃的爱情。但是,不能无视的一个真相是,罪恶的都是愚蠢的,何况极权统治下的生锈的脑子。 盖世太保的恶意结出苦涩的“善果”,解决的“耕地问题”,是为表现夫妻二人同心迎战的勇气。随后,故事的转折点来了,某一天,妻子无法再联系上集中营里的丈夫了。非犹太血统的妻子苦苦地等待着她的爱人。战争结束了,可是男主人杳无音讯,妻子迫于生活的压力,嫁给别人,生儿育女。至花甲之年,男主人出现在妻子面前,这时的妻子从现任丈夫的葬礼上回来。事实上,男主人幸存下来后,来往于以色列、德国,已是亿万富翁,他一直生活在妻子的周围,默默地注视着妻子。。。。。。 好了,我编造的俗气又俗气的浪漫爱情故事就讲到这里。现在把上面的故事编排成从始至终隐藏着秘密的悲剧,男女角色的命运调换一下,身份高大上一些,依然讲述爱情,但要在爱情里加入隐秘的背叛,这时,你看到的故事便是德国电影《不死鸟》,讲述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二战悲剧中的悲剧。 世界的文明史就是这样推进的,进步的躯体在磕绊中跪地、匍匐、起身、前行,人类在生与死的接替中碾压着牺牲者的血迹开辟着新的人生路。人性亦如此。虚伪与恶毒叫嚣时,善一定是受害者;当恶之言行被拆穿被晾晒被审判时,善者又被要求速速忘却伤痛,报以恶徒无限的宽容,若不能“原谅”,善者又要被道德绑架、拷问,这令善者痛不欲生的不公,亦是令善者作呕的病态人世。 “与其面对周遭的生灵,我更愿意走向死亡。”电影里女二号莱娜发出这样的声音,她就是那样的善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涅磐重生。她给我极深的印象,她像一个英勇果敢的斗士,但在所有细节动作里泄露的都是她的柔软她的慈心,静静地削果皮,默默垂泪,安心地酣睡,到最后以死换来惊醒梦游者的希望。想来,莱娜就是推动文明的铺路石。 特别有感于那一幕:房子被收拾过,人去楼空的凄冷弥散在屋子的各个角落。莱娜把奈莉丢下,一个人走了。这画面切入屏幕时,我就猜到了它接下来要宣布的结果。观看电影《修女艾达》时的情景重现,是类似的剧情处理方式。当艾达的姨妈挪动着清醒的步伐,移至窗口处,我便等待着接下来要表现的“义无反顾”的告别了。从窗口纵身一跃,抑或饮弹自尽,用影像传递这种猝不及防的噩耗时,不露声色地转场,自然又出乎意料,强化视觉感官上的乍然错愕之感,这的确是个好主意。观看者会有被“叮”了一下的感觉。 当然,奈莉对友人莱娜的“背叛”是无意的,甚至未能意识到绝望的猛兽会吞噬掉活生生的人。极力想要回到“从前”的行为举止都缘自恐惧,是要平复纳粹造成的创伤的避世心态,这让她选择性失明,用夫妻情深的记忆障目,奈莉得到转瞬即逝的安慰。但谁都知道,这不是办法,要么与人性之恶为伍,要么与人性之恶为敌,无法折中,没有中间的路可走。所以,她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已发生的一切。 剧尾处,全片的点睛之笔说明了这一点。奈莉与丈夫强尼合作演唱的歌曲《Speak Low》,是由作曲家德裔犹太人Kurt Weill创作。约翰在恍然大悟中停止演奏,奈莉用开阔流畅的气息唱出“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显然,一切都结束了,那些她曾幻想用遗忘去修复的裂纹,也包括她与强尼的夫妻关系。 无须掩饰,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电影幕启,沉稳的叙述节奏带着一股神秘的风扑面而来。灰绿的色调让电影故事在刻板的复古意境中呈现出了复苏的“生机”,偶尔点缀的生命之红与阳光的暖黄,又让电影有了视觉上的温度。传统的“浅焦”镜头把人物从背景中过滤出来凸显在画面前,从近镜头定位的画框里可以清晰地洞悉人物的面目表情及心理活动。 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的画质在导演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的《不死鸟》中也有体现,克制的情感,构图干净简洁,处处显出一板一眼的规则。小景框的逼仄剧场效果,这也渲染了二战时期的生存氛围。看来并不是只有怪异凛冽的类型电影可以作为注脚定义导演与其作品的隐秘关系。事实上,地域、民族、时代这种大背景也是无形的模具,有意无意地捻塑着一些导演的作品风格。

 5 ) 二战后犹太人身份重建的困境

这部算是迄今为止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最有戏剧化情节的一部作品,跟他早期的柏林学派风格有不少出入,然而情节的可信度濒临危险边缘。即便是妻子毁容换了另一张脸,丈夫又怎会认不出枕边人的声音和笔迹呢?剧情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不禁为编剧抹了一把汗。幸好剧作里的众多细节让我释然:其实丈夫已经认出自己的妻子了,只不过碍于自己的心虚和愧疚,无法主动说破和揭穿真相而已。从这点来看,这个剧本堪称一绝。 表面上是战后创伤后遗症的题材,讲述一个经历纳粹屠杀而幸存的妻子寻夫的奇情故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讲述身份重建的过程,故事用女主角的眼光审视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的身份和地位问题。德国丈夫与犹太妻子的结合貌似完美无瑕,暗地里却埋下了人性阴暗的可怕裂缝。丈夫为了生存而出卖告发妻子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而妻子身边朋友目睹她归来的行为态度也是耐人寻味。没有人再提起她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惨痛经历,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对犹太人的礼貌和同情,也有部分是迫于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性遗忘。由这个换脸重生的犹太幸存者,足以看出犹太人在二战后德国社会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同情和尊重,更多情况下反而成为被利用和遗忘的对象。 剧本在刻画这个女主人公时,没有用以往常见的手法,诸如心怀怨恨地控诉,或者处心积累去报复。出乎意料地,她依然沉醉在幻想的爱情世界里,一心想与丈夫破镜重圆,更不惜与丈夫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可惜,在这个自我欺骗的过程中逐渐清醒,最终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选择用最委婉淡然的方式来结束这段感情。影片结尾的处理又是一绝,在波澜不惊的场景里掀起一阵惊心动魄的情感风暴:一曲陶醉的爵士名曲Speak Low,妻子手臂上的数字记号,默然离去的朦胧画面,无疑给电影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良久的回味时刻。这个结尾继承了导演一贯喜爱的作者标签,尽管没有早期作品里那些心惊胆战的车祸现场,却依然散发出令人出乎意料的错愕感,戛然而止的画面积聚了强有力的情绪表达,跟《芭芭拉》的结尾如出一辙。

 6 ) 随笔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短评

她唱出了最令人心碎的一版《Speak Low》,爱情再闪耀,也逃不过时间这个窃贼。这是波伏娃所说的那样的时代,需要很多勇气和爱,才会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4 l 总体不如《芭芭拉》,但女主演太美,美在创伤后的节制而忠贞。被告发可原谅,男人贪婪可原谅,集中营、毁容与流离失所都击不垮她,唯有爱情遭背叛才让她崩溃。全片披着希区柯克Vertigo的悬疑外套,有着《吾栖之肤》般小神秘的质地,但和《归来》涉入历史aftermath的方式一样面临记忆伦理的拷问。

11分钟前
  • zang兮兮
  • 推荐

我也脸盲,一直以为封面是于佩尔才找来看的。

1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圆润地将原可能有的戾气和苦难滤掉,这次的细节把握显然更加到位。布光置景现上世纪经典风味,带些许表现主义意味。仍然从细微处切入,政治背景是成包裹状的,只等随着一曲speak low散去。最狗血的不能相认,其实换个角度想可能是不愿直面的人之本性。一曲难忘,又是一次漂亮的收尾!

16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电影开场13分钟,女主角才露出“脸”,她说“我不再是我了”,然后她去找我,结果我从未存在。毁坏、迫害、欺骗、遗忘、辜负,都压在这张脸上,电影举重若轻地讲完人间的凉薄,一首甜蜜情歌结尾,给跪,太会拍了。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真是莫大的讽刺,丈夫没能从日常、笔迹、拥抱、亲吻中认出日夜相伴的妻子,却在最后从特有的编号中认出了奈莉,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毁了奈莉,是爱,击垮了她。

22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Speak Low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如许多佩措尔德的作品一样,《不死鸟》的剧情发生在被艺术架空了的时空里,它不是现实,却与一切伟大艺术作品一样无比真实。这便是战后德国真空一样的”当下“时空层,过去一片狼藉,未来遥遥无期。死了一次的女主角希望通过外貌的复原来回归她过去的身份,而以男主为代表的德国人则用遗忘而试图径直走向未来。到了最后,女主的tomorrow is here,而男主则被留在了过去的地狱里受到良心拷问。这就是电影里终极的分裂。

3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二战背景下的细腻刻画,甚至连荒诞的情节都变成了细水长流,内莉就是不死鸟,涅槃重生三次,从面容到精神,层次感被描写得很棒,而最后的一曲Speak Low更是升华全片,两位主角的表演都值得细细品味。

32分钟前
  • TWY
  • 推荐

巴巴拉是体质冲突,这是种族(纳粹与犹太人)冲突下的道德评判

33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Petzold在叙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传说中会讲故事的文艺青年(鼓掌!),对女人心的把握赶上成濑了都。重要的是感情,至于真相什么的根本无关紧要。|这部没有监视器但树林中有偷窥视角,以及他服装师是不是没换过,已经至少三部里见过nina穿棕+蓝了 @HKIFF

38分钟前
  • RS
  • 推荐

电影结束时,我发现自己在喘气,在最后一分钟里我忘了呼吸。友邻路西法尔短评说得真好:"真伪不以甘苦为转移即是记忆的底线"。背叛者经常是怯懦的,只能往前看。只能弃苦思甜。没有勇气相信他人能够原谅自己。真实因此远离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平安也因此远离了他们。

43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作为音乐家,不认得脸,声音总要认得出来吧,丝毫没怀疑过,以前结的塑料婚?

47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这片其实也可以叫“模仿游戏”。

52分钟前
  • sosovipp
  • 还行

不管故事多不合理,只要结尾足够煽情

5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注入情感,这个故事用惊悚片的拍法和节奏,就可以看出来情节逻辑上有多么愚蠢,但是依赖于尼娜霍斯的表演,这完全变成了一个高级的情感故事,在角色设置上她的表演甚至都不用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一是整容,而是心境的外化。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在单薄的情节线上时容易显得拖沓,而佩措尔德的电影有时没有别的东西来填补整个影片的世界观,也许别人有新现实主义,他就是新童话主义吧。

59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在那种年代,你可以为理想而死,也可以为生活而苟且偷生。重要的是在发现真相的丑恶与讽刺之后,依然懂得原谅,依然有勇气对爱追求和坚守。否则你的内心依然被关在集中营。

60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爱到飞蛾扑火,是种堕落,谁喜欢天天把折磨当享受;可是为情奉献,让我觉得,自己是骄傲的伟大的。爱到飞蛾扑火,是很伤痛,我只是相信人总会被感动;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爱我,像我那么深的爱你为什么。女主角的表演让我想起张曼玉,《清洁》里留下最后一首歌,之后就此息影再无留恋。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2021-2-28重看。废墟中重逢的黑夜掩盖了直面过去的怯懦和羞愧,在柏林街头沉重迷暗的光线里,他们心照不宣地相约着圆一个谎,妄图以身份的重建粉饰所有伤痛都不曾存在;扮演过去的自己犹如面对历史的幽灵,如何说服自己一切均未发生?内莉与莱娜是典型的两类战后幸存者,一个潜入虚假回忆逃避眼前疮痍,一个 “与其面对周遭的生灵,我更愿意走向死亡。”(再次想到莱维以及他书写的劫后余生)一切都太晚了,战争腐蚀了爱情,时间偷走了信任,你背叛了我。《speak low》心碎又动人,“love is spark,lost in dark.”不死鸟再次重生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怎样一种隐忍和悲怆。她竭尽全力想回到从前,可到最后发现一切只是虚妄的幻想和谎言。不知情的丈夫训练她像一切从没发生过一样,可是经历的这种种生死和磨难怎么可能抹去。故事徐徐展开,大背景下的小格局,难忘莱尼那句话:与其活着我更想一了百了。最后真相大白,不知丈夫是忏悔还是羞愧

1小时前
  • 后自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