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1958

HD

主演:田中绢代,高桥贞二,望月優子,市川团子,小笠原庆子,东野英治郎,宫口精二,伊藤雄之助,三津田健,鬼笑介,高木信夫,吉田兵次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2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3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4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5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6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3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4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5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6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7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8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19楢山节考195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楢山节考195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信浓有一座楢山,附近山村的人到了七十岁就得进楢山。六十九岁的阿玲(田中绢代 饰)还有两件事放不下:一是四十五岁的儿子辰平(高桥贞二 饰)去年成了鳏夫;二是长孙袈裟吉(市川团子 饰)总是在村里人面前嘲笑自己牢固的牙齿。一年一度的祭祀日,等来了新儿媳阿玉(望月优子 饰)的阿玲狠下心在石臼上磕掉了两颗门牙。割稻子的时节,袈裟吉将怀着身孕的阿松(小笠原庆子 饰)领进了家门,并催促祖母早点进山。与袈裟吉不同,善良的辰平舍不得母亲进山。可是面对人口增加食物不足的状况,辰平别无选择,只得遵照母亲的意愿,在新年之前将母亲背上楢山……十三号仓库第四季味道中原媚狐传死囚大逃杀超凡追击者反击2017权欲第三章第三季2001太空漫游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石榴的颜色共闯天涯国语版面包王金卓求消失的初恋成功镇凶案第一季日光树影电子情书黑羊1996樱桃汁送你一片温柔儿子1991举证责任战争陷阱今晚打丧尸美国升华春雨潇潇忏悔共同法则杀手自由人战略突击手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六季惊爆银河系黑客军团 第二季太阳 太陽梦想合伙人2018哥哥姐姐的花样年华龙咁威2 (粤语版)深夜食堂2009我的灯塔就是你春梦白狮

 长篇影评

 1 ) 浅谈

影片的形式有点像评弹——叙事者的身份——以一种弹唱的方式叙述一个故事,而故事则是影片的名字《楢山节考》,楢山习俗的考据。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但可以深挖的东西又很多。首先围绕着影片所进行的祭祀用的歌曲,在孙子的一再改编下,最后形成了影片结尾的最终版本。老人于孙子而言唯有累赘可言——因为老者也要分杯羹,在那样饥贫的年代——而讽刺的现实却是当孙子闲情逸致戚戚我我时,稻田里辛勤耕作弯不起腰来的是老人们。从对老人33颗牙的嘲笑与诋毁,到一再地催促上山,再到最后对本地习俗的歌唱,可见人性的堕落过程。年复一年,一批一批的老人被送上山去——白骨可证——而老一辈人有着坚定的信仰,对山神的敬畏与虔诚,而代代相传下来,最终剥去了食之哽喉的麸皮,只剩下赤裸裸的人性。当最后开始颂扬送老人上山的时候,人们已经不再有悔意,不再有踯躅不安,不再必须寄托于那些说辞才能蒙蔽良心的煎熬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习俗的来源。当人的物质生活与情感需求发生矛盾时,能牺牲的只有后者,就如马斯洛需求阶梯一样,当你生存都受到了威胁的时候,人是会放弃此后的一切追求的。虽说时代的进行是与此逆向的,可现在的社会仍然充斥着这样的现象。人性是一个虚词。因为人本身不是一致不变的,人心是矛盾的,自然,人性是荒诞的纠结体。条件稍好的年代,不愿上山的称为懒虫,更紧迫的年代,则是山神降罚。没有撤销这样的习俗的本质原因并非是信仰与敬畏,扪心自问,总能发现楢山山神只是借口,之所以胆怯,恰是因为在每个人的人性面前,人们抬不起头来,愤怒是怯懦的代名词——正如儿子看到别人绑着父亲上山时那样,纵使他有勇气去抽他的耳光,把他推落崖底,可他仍旧没有勇气接回老母——因为在两难时,他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良心的。

偷盗那幕亦如此,再一人偷盗被捉之后,紧接而来的震撼景象是全村出动瓜分盗贼家的财产,安慰自己说拿回来的是被他偷走的那份,扯平了。期间人性全然泯灭。有所怜悯的唯有老人、儿子、儿媳,而如此烘托所形成的强烈落差是,上山的矛盾正是留存于此三者唯存人性者间。

不幸之大,纵使再善良的人也因此堕落。

拳四郎说,不幸的时代哟。

可真正的不幸却是人性的懦弱。

 2 ) “这算什么生活!”

楢山节考,考据出的结论只有一个,绝望。

——如果我活在那样的村子里,我会绝望到发疯。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疯狂比等死更阴毒,绝望比黑暗更深沉。

村子里首先可见的是贫困:粮食的贫困,教育的贫困,肉体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每家都有吃不饱饭过不了冬的危险,没有任何人受过像样的甚至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生于饥饿,所有人都长于困顿。

然后,村子里出现被自家踢走的大胃口的女人、生产后立刻争相抛弃的婴儿、老迈后需要赡养却只能殉山的老人、偷窃邻人谷米山芋的毛贼。村子里必须晚婚晚育、弃婴、送老人上山,同时,也必须严惩偷粮食的盗贼与其家人。为了减少人口,为了少一张吃饭的嘴,为了保护口粮,为了生存。这一切,大家不加思索也不加批评,都是默默接受甚至欣然履行,作为传统,作为习惯。即便偶尔有人反抗,风俗的齿轮也只会一代代运转,而不同的声音和反抗的行为沉默在众口一词的代代相传中消失不见。

生存,压倒一切。这是顽强的生命力,也是为了活下去不择一切手段。是啊,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礼赞,和因延续生命而采取的不问方法,原来就是一体两面:黑暗是光明的影子,而世界本就是个光暗并存的世界。

——我们会歌颂热爱生命、顽强不息、奋斗拼搏的强大生命力,就不得不接受为了保存与延续生命而使尽的所有手段。

所以,我并不打算用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去苛求村子里的人们,那就如同天真的问他们“何不食肉糜?”置身于在那残酷严苛的环境中,轻巧地评头论足不仅肤浅,而且毫无同情心。如果明知那时的人连活下去都费劲,还对他们提出高尚的现代道德要求,这岂不是伪君子、伪善者吗?在资本主义发达、现代文明以前的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不如有些崇古者想象的那么和谐。人们从来都想去利用、改造甚至征服自然,只是因之于技术与能力的不足而不得不敬畏并让步。一旦人们掌握了那些条件,自然就一定会按照人类的意愿转变。因为人类首先要生存和温饱,然后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这些都是人类本性使然,而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前现代人所能做到的实在太少,他们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

——我说自己不会去苛责村民、村子和村规,并不代表认同,更不代表赞美。事实上,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值得认同的赞美的东西,更没有发现任何美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个村子的一切,我,就是一个现代人。我去了解和研究这个村子,不仅仅是为了知晓过去,而是为了掌握自我所存之现在,是为了寻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可是,在这混沌的过去中,我找不到任何“美好”。我感到愤怒,感到无力,感到绝望。这算什么生活!

有人说,老母亲阿铃婆自愿上山,是一种展现了母性光辉的伟大的自我牺牲。

我说,放屁!那你让你老母自我牺牲一个试试?把被人抛弃当成自我牺牲,把逆来顺受当成无私奉献,把观念的奴役当成自我的选择,斯德哥尔摩症也太重了吧!假如能有一个温饱无忧的生活条件,你猜阿铃怎么选择?

(如果阿铃值得赞美,那么一直试图逃跑的老汉更值得赞美。整个村子,只有他展现出了对“传统”的反抗。而历史上,据说这个老人殉山风俗的消失,正是因为有个当儿子的不断给扔在山中的老人送饭,使老人存活;而后来村子里发生瘟疫,只有这个老人因为经历过瘟疫,才保存了解药,救了村里人,从而慢慢废除了殉山习俗。)

——不得不接受的事情,不代表高贵;被众人接受的事情,不代表智慧!

凭借知识和逻辑,我们理解发生的一切;因于情感和理智,我们同情过往的所有。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批评,不可以做出价值判断。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试着去深入了解那些事实,我们才可能稍微清醒一点的看出什么是好,什么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不是善恶二元论的标签化、符号化、脸谱化,这是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懦弱于人言可畏,不屈服于各色权威,不漠视世界多元,不冷漠他者存在,所找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

 3 ) 没有写完的影评

删减版的《楢山节考》很完美的“剔除”了阿玲婆的二儿子利助的所有的故事情节。即使没有二儿子的存在这也是一个很完整且有深意的电影,貌似故事情节很完整,没有一点不和谐,如若不是百度一下根本不知道阿玲婆还有一个二儿子。

如果阿玲婆的祭祀是赞美新生的话,那她的死是不是也在歌颂奉献和死亡。在天道面前人道显得低入尘埃,所以大儿子辰平代表的人道在对抗祭祀栖山的山节就是对抗天道。阿玲婆是伟大的,辰平是善良的,二儿子是最原始的,阿又的爹是最务实的(怕死),阿又是最现实的(逼死他爹)。每个人都没有错,都是为了生存,都是为了顺应天道。

最后阿玉和辰平站在院子里,阿玉对辰平说了一句:到七十岁我们一起上山。屋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到了七十岁都会上栖山。

 4 ) “孝”和“快乐”可以装出来,但是残酷现实只能用母爱来化解

我记得爷爷曾经给我讲过,老人过了70就被丢弃,后来看电视也说中国古代有“弃老”习俗,没想到日本也有这个习俗,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电影中用了一个山神美好的故事,将残酷的弃老现实包装起来,让他看上去像是体现孝道的现象。其实真的很残酷,但是母亲却依然让孩子背自己上山,这是多么伟达的母爱啊。整部剧,压抑、矛盾,种种的欢乐就好像对“生”的祈求。一切快乐像是对残酷现实的掩饰。

 5 ) 走向死亡,走向新生。

其实这是一部舞台剧。木下惠介对于色彩的应用简直无敌。处处充满原始的野蛮的诱惑和活力。生从来都是和死连在一起的。

细节之一是电影中的角色常常在走,通过各种脚步,路过的细节,喻示着人从生到死一路走来,生生不息。

 6 ) 楢山节考

家有老母,中年人比较容易触景生情。上一次这种心有悲凄的程度,还是看《黑暗中的舞者》。楢山节考,断句是“楢山节 考证”,就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弃亲习俗。木下惠介版的没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么大,但也足够震撼和催人泪下。1958年日本上映时,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万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羁绊,感动万人的洗涤之泪)”来评价这份强烈的情感。 电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净琉璃的手法。由于时代所限布置显得简单朴实,导演自有高明弥补之处。通过灯光的明暗调度,色调的变化,凸显了戏剧冲突,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都呼之欲出,效果显著。净瑠璃(じょうるり Jōruri)是一种日本说唱叙事曲艺,以唱代述,似叹如哭,作为旁白来补充展开。配上紧贴剧情的三味线伴奏,时而轻快愉悦,时而急促愤怒,继而凄惨悲切,如狂风大雪呼啸而至,满目苍凉万物呜咽。听得真是心如刀绞,母子诀别的场面更是不忍再睹。 相比起1983年版本的,这一部可谓珠玉,也更贴近原著小说。除了推父下悬崖,人性之恶的一面着墨不多,更多的是无奈和不舍。母亲,媳妇,儿子,都是本性善良的人,但只能屈服于自然规律,在残酷的生活面前绝望的恸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无分国界和年代。

 7 ) FIFF24丨DAY3《楢山节考》:孱弱的老妇留在山里,而我们活着

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楢山节考》,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Joyside

所以他没有今村昌平出门的有原因的,正如强如库布里克其《洛丽塔》也不及《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一根毛,两者相比瞬间高下立判。

@Rightchi

导演过于想渲染悲天悯人的感情,看着有点点煽情和居高临下。但是三味线给力就是给力,有几处我以为是功夫的古筝二人组串场。

@米米

佳片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1958年的《楢山节考》就属于其中一种,很容易懂,人人都可以看,很友好。(越“简单”的东西,其实越不好真正理解,毕竟人家繁入简出的,辛苦了)

1.旧和新的“模糊”和纬度(1958片单目前看了4部,每位导演和作品在旧新上,都有不同纬度的思考,很是受益)。

2.缺少母亲的隔代教育问题。

3.信的“梄山山神”,行动的却是凡人肉身的“梄山山神”,神魔一线间。

4.人言可畏的不只有阮玲玉。

5.“前辈们”的路都是为了成全“我们”。

6.关于“为你好的忠告”能有多少种解读和做法。

7.论“看到后”的选择和做法可以有多少种。

8.感谢那些让你开窍顿悟的人和物吧,路是可以回头的

9.独自背负着那份痛,把那份“值得,传承下去”。

10.真正的智者和文化无关,和生活有关。

Ps:东方对“物”的情感寄托,这份“礼物”太厚重,须珍惜,别浪费(三味线搭配,服用效果极佳

@carter

虚弱如俳句的一场雨在夜晚降临,孱弱的老妇留在山里,而我们活着

@donnie

58年的风格就已经极具表现主义,形成一种抽象的隐喻感。舞台剧电影中的巅峰。

@小植野

舞台剧般的布景和质感,民间歌谣的旁白,揭示着这个故事的时代性,如同传说一般的不真实感,楢山背后的传说是迷信,是时代的落后性,时代造就现状,现状逼退人的情感,赡养之情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现状。琵琶弹奏声催促着人物进程,冤雪落下为人鸣不平,但是时代下的人物是疯魔的,山神的尽头是死亡。

@小宁波

舞台形式的演绎将现实做了消解,却又加深了悲恸之感。场景和光线因为它的不真实而显得更震慑人心,因为是演绎,便可以没有边界。三味线余音绕梁,雪白白覆满楢山,风潇潇何处归。

@脏脏豆

原來這個是更老的版本。有幾個地方印象深刻:明顯的道具感、弦樂與節奏(尤其是老奶奶磕牙的時候以掃弦作為象徵,有京劇的感覺)、被成為「鬼老太婆」後一切變作血色。

@消亡之人

形式感极强,因而是美的。 可是这样一个故事又是和美绝缘的。只有山上下起雪的片刻,形式的美才产生意义,成为一个老人生命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尊严。 其他时候,过强的形式感常常使人物显得机械,在那些配乐和旁白都消隐的时分,才留有空隙供他们痛苦地喘息。 片尾的镜头将故事拉回现世,却很难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因为故事中苦难的根源似乎只是饥荒,没能得到拓展。最后的路牌也就像是个仓促的纪念。 本来很喜欢文本上对于山神的处理。一面让各色人物反复提及,一面又暗示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个幌子。这种邪恶的默契在母子二人路过山上的白骨却视而不见时达到顶峰,却又在儿子目睹另一人弑父时被过分直接地戳破。

@热情华夫饼

这个故事里有无数种来自原始的恶意,而原版用极为出挑的形式,营造出童话和舞台般失真抽离的气氛,极大程度上藏住了大部分的恶,突出了蛮荒时代里仅存的一份温情。而越温情就反而越残忍、越悲壮,结尾上山的戏比翻拍更让人触动。

#FIFF24#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BJIFF2018#人人都是佝着背,天空矮得不够他们直腰。饥饿把视线压得仅及眼前,粮食把人奴役,然后都畸形变异,都小心翼翼。饥饿成了日日侵染入心的病。场景古拙更显传奇感,是一种悠远的叙说,讲着很远的事。悲歌动人“妈妈,你怎么不同我说话?还没到,说一句也好。”我止不住哭了

7分钟前
  • 力荐

呢個係木下惠介版本, 有趣既係同一本深澤七郎的書同故仔, 拍出兩部折然不同的電影. 話說係日本某一窮鄉僻壤, 流傳一個古老的傳統, 老人七十歲以上就要上楢山, 一個人終老(事實上係村裡糧食唔夠,而老人生產力低). 木下的版本幾乎是歌頌傳統, 不過有趣的是整部戲幾乎全是以日式傳統能劇的手法拍出來.

10分钟前
  • 源少
  • 还行

我擦咧这个太震撼啦!新安娜的舞台剧模式原来一点也不原创啊,木下50年代用当时极其有限的技术,拍出了异常丰富的视觉效果啊,场景转换的切换是不切镜头的,这种长镜头帅爆了啊!故事也讲得很棒,我看的两个小时版本完全没有无聊的时候,而且看得我热泪盈眶的…各路老美也都感动震撼滴不行了我看~

14分钟前
  • 力荐

个人觉得58年这版胜于今村昌平之后拿金棕榈的翻拍版,电影的审美素来往复盘旋,虽然写实主义仍是当今电影的主流,但50年前的舞台美术现在看来不单没有过时之嫌,倒更具极至的形式感染力,当然两部都堪称不同时代的伟大杰作。

19分钟前
  • 粟熙
  • 力荐

较今村昌平的比较起来,这部更注重戏剧效果。从布景和表演来看更接近舞台剧。颜色鲜艳,油画一般。而且这部的配乐很有特色,应该是日本传统乐器。但总的来说,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感觉今村昌平拍的版本与我而言更震撼一些。

22分钟前
  • 跑步去流浪
  • 推荐

鼓瑟琴筝泣如诉,拖腔带调声声慢,愚昧与贫穷互生,老而不死是为贼,栖山飘雪欲断魂,人间地狱爱成佛。

2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SIFF2020# 这部木下惠介的老版舞台感太重,棚拍,舞台剧的打光及布景,走的是形式,但不是电影形式,而是戏剧形式,有较强的间离感… 此时摄影机的在场与镜头的取景所具备的特殊意义几乎没有。通常这种电影我很难进入。今村版虽是翻拍,但添入了自己的作者特征,同时发挥出写实的力量。个人更喜欢今村昌平版。

29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还有早期日本电影的特点,类似旁白的解说,很有意思

3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总觉得日本是一个极其悲观的国家,道德束缚感极重,因而人性的挣扎也更剧烈。在传统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战后重建时期的文学,这种惨烈被极致化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比如说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军国主义的兴起看似非理性,可恰恰符合纯粹理性的逻辑。良知和风俗的抵牾,大到足以让人绝望。布景神作。

36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木下惠介摄影棚布景下的杰作。超越伦理之上的生死秩序。影片之外的轮回隐喻更富悲剧感。

38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力荐

木下版的楢山节考其形式的确别具一格。但同时,总觉得歌舞伎是一门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受到歌舞伎影响的58年版,其形式反而削弱了故事带给人思考的那一部分感觉。与今村那一版一比较,同样一个故事呈现,木下版显得有些软弱无力,无法让人觉得眼中所见,是人类最窘迫无言的残酷现实。

42分钟前
  • 还行

我脑子里微微记得一个小时候听到过的故事,讲一个男人跟他儿子说,你爷爷老了,一无是处了,我们一起用篮子把他抬到山上去扔掉吧。他儿子没说话,跟着他爸一起把爷爷抬去扔掉了,男人随手要把篮子和绳子扔掉时,儿子说:这些工具不要扔啊,等你以后老了,我和我儿子可以用它把你也抬去扔掉啊。

46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推荐

关于母亲的一个悲伤传说,看了半小时就被震住了,真是敬佩黄金时代日本竟有如此绚丽如画的类舞台剧片,木下惠介为四骑士之一。关于乐器,有鼓瑟琴筝,男声浑厚、悲怆、悠转、拖腔带调,似哀乐、似哭号,如泣如诉,悲天跄地欲断肠,最后栖山飘雪、山神显灵,痴儿寻母,看哭了~

51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力荐

1958年的老版《楢山节考》以说书人的说唱来推动叙事。摄影棚拍摄,有歌舞伎与能剧的元素。更多的是用舞台艺术而非电影艺术来表演。转场有强烈的舞台色彩。十分独特。原以为男主角是个不孝子,原来并非如此。主题冷酷而悲伤,但拍得温暖而抒情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老版最后竟然把“弑父者”踢下了山崖,好不畅快...

5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1. 2012年的《安娜.卡列尼娜》玩儿舞台及现实变换,给了我好多新鲜感,电影可以这样玩儿。看来,那时候见识少,早在半个世纪前木下惠介就玩儿过了。2. 亦幻亦真的场景变换及远山,天的绚丽设置,稻田油画板的感觉,让整个片子更有了不真切的感觉,可惜这都是真的,是人类曾经承受的苦难。

5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净琉璃三味线说唱串联,完全在棚内布景拍摄,也正因为在棚内拍摄,打光刻意呈现出不自然的变化,灯亮灯灭、红光绿光强烈对比,人为移动布景镜头移动直接连接换场,多用中远景镜头,有种很特别的舞台艺术效果。这放在木下导演自己也是风格很特别的一部实验作品。片名里的”节“意为小调,所以木下导演用三味线配乐着重表现主义。83年今村导演版则完全实景突出写实主义,又填充几条人物线索,加上动物镜头,更深化生死繁衍的残酷涵义。

6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有如舞台剧般强烈的戏剧冲突,布景流光溢彩,独白如泣如诉。黑泽明说“好剧本应有序、疾、破”,而本片从伊始便疾步向前、步步紧逼,少了一些昌平版的野性,多了几分邪魅的魔力,黑鸦占据黑夜,白雪深埋白骨——是人间炼狱,是世俗的牢笼。木下在这个虚构故事的结尾却以楢山的写实镜头结束,意味深长。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1.鄉村自為的話語體系和規訓建制往往具有獨立於整個社會統系之外的合法性,對其成員的效力和束約與國家權力無別;2.對於愚昧無知的批判似乎有可待商榷之處,物質條件對於群體認知具有決定性的制約影響,而群體規則又內化為個體的行為,道德踐行受制于外在基礎;3.荒涼現實下人性瀕於泯滅,或食其子。

1小时前
  • 蘇小北
  • 力荐

我曾认为彩色电影的光线对比效果永远也比不上黑白片,我曾认为为了反应剧情突然下起雪的处理方法太假太做作,我曾认为讲述过去事情的电影中突兀地在结尾塞入现代进行对比的手法很低级很出戏,而此片花了98分钟将我观影好几年形成下来的这种认知立马全部推翻了。

1小时前
  • qw0asz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