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预期,但是在稍微了解了一下电影的标签后,看到它是科幻灾难片,还是抱有一些期待的。然而,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这些期待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整部电影基本上就展现了一个母亲带孩子在公路边的模式。
首先,把剧情搁置一旁,单看这部电影对于镜头的运用,事实上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的。尤其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段,将镜头放在浴缸里面,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慢慢让观众的视角进入到浴缸的环境中,确实是比较亮眼的。剧情中包括洪水冲进来的那一段也是运用了这种方式的镜头设计,去展现水这样一个元素。尤其是这种设计,在电影开头,让我对这部电影的情节或者说未来的镜头语言设计充满期待。但事实上,后续的镜头语言就显得乏善可陈了,基本上是任何一位导演都可以想象到的那种设计。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女主角在医院里生孩子的那一刻。一般情况下,镜头会避开相关的具体部位,但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惊鸿一瞥,也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丈夫不能进产房。我后来查了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性,这让人浮想联翩,她究竟想通过这样一个有视觉刺激的镜头,让我们去联想或意识到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思考的点。
如果回到剧情,整部剧本事实上首先对于它的灾难背景来说,仅仅是非常简单地展现了任何一个现实层面可能遇到的灾难,如洪水、流离失所等等。这让我们感觉好像只是主角的房子被毁了或暂时回不去了,但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为什么她要流离失所,为什么非得住贫民窟,为什么要不断颠沛流离,最后还是回到了那所房子里面。这样一个虚情交代至少对于我这名普通观众来说,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完整的。
整部电影中,女主带着孩子不断颠沛流离的过程,能够支撑我们继续看下去的只有朱迪·科莫对这个角色的展现,或者说我们只要盯着她的脸,就还可以接着看下去。而对于这个女性角色,在公路系的过程中带着孩子,包括在难民营里孩子不断哭闹的尴尬感受,确实能够非常直观地传达给观众。一定程度上,我们通过这部电影体验了一下孩子的存在。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多能让我们从电影中感受到的点。
如果对于这位导演来说,仅仅这些就是她所想表达的,那么无可厚非。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点需要或有必要被带入到这样一个科幻背景中,然后用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来展现。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作为母亲被忽略的那一面,有千万种更好的方法去展现,未必需要放到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搬硬套地让她去经历这些苦难。
The End We Start From,BFI第六場。同樣是建構末日世界,美國電影《去月球》建構了一個幾近荒蕪的「月球地貌」,爾這部英國電影則構建了一個濕漉漉的洪澇造成了災難社會,被水淹沒的房間、瀑布、海洋這些由水形成的景觀是影片的主要風景。以標誌性建築聖保羅教堂為始,洪澇的,混亂的倫敦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不同的倫敦城市景觀。逃離城市到英國鄉村,再鄉村掙扎回到倫敦,這或許是影片的重要敘事線索,不斷地逃離也暗喻無處可逃的無未來世界。BFI的兩部科幻電影《去月球》以及《末日世界》以科幻建構的未來世界似乎都是悲觀主義者的視角,混亂的窒息的未來世界,也或許是另一種告知觀眾珍惜當下的方式。關注困境中的女性,講述女性互助的故事是這屆BFI眾多影片的共同議題。Inshallah a boy、NYAD也是同樣關注女性世界。
#TIFF23 Jodie Comer you will always be famous
影院灯光好暗,影片也好暗,昏昏欲睡。人物和影片本身都莫名其妙,充斥着浓浓的低成本气息,整个世界的构建是失败的
背景设定的合理程度不如去年的《断网假期》。尽管配合了紧张的音乐,淹没了的水等等,我一想到这只是洪水,情况就糟糕成这样就不可思议【大概心里还是相信自己的国家吧】而且女主角奔波了这么久,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要照顾一个新生儿...新生儿的生命力顽强到不科学,而她为了回家不顾房主的劝告执意要走我也不理解。前半部分我理解为产后抑郁的具象化,包括如水淹没般的疼痛,丈夫离开之后看到的幻象(一种内心的不安)。丈夫在这段旅程中,是缺位的(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他的问题,但是某种角度来说他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直到“危机”过去才现身。后半部分,大概是以疫情为灵感的人性的善与恶,女性之间的扶持等。
#TIFF23 Jodie又一次贡献了精彩的表演,women’s mutual help and support are excellent in the film.
#TIFF23 导演说话好温柔 ‘thank you for being my first audience of my first movie’
无论啥类型都看的老影迷打卡记录完毕~
Jodie的表演很赞,但没有做好准备这一部有关情绪的电影,似乎情节并不重要。
#GH試片 將母職照護與喪偶育兒置入末日場景,但呈現的是一種異常理想式的艱難跋涉,文本完全襯不起作者起首的創作意圖,更使用了一套錯位的唯美視聽系統將人物的情感內核(誤)導向了浪漫化和簡單化,在這樣的類型電影中,驅使人物的動力一旦和表達主題偏離、不契合,就難以避免地滑入隨機性情節與將就的結尾。btw朱迪科默是真的已經盡力惹,幹她怎麼都好美!
悬浮。没有灾难片的慌张,伦理片的冲突,爱情片的绵密,科幻片的预言性,或许说又什么都有一点。本以为会是加长版的黑镜,结果发现好像故事也并没有想要特别讲述什么末日预言或是讨论什么社会伦理,用公路电影的思路把影片撑到了结尾。唯一的看点是两位女性的友谊。
如果不是Jodie Comer我都不会去看这部片,一眼可以望到底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叙事,还有(可能是)靠着BC刷脸忽悠来的一些明星客串(包括他自己)。尽管Jodie的表演出色传递了一个新晋母亲对生存环境的焦虑,我还是想吐槽后半段的故事属于典型的白人过得太舒服了就会没事找事。
最近正好思考mothering这个话题很多。日常生活中丧偶式育儿,灾难时也会是。在去shelter前,she said “I want us stay together. We have a baby. You have a baby”. He said “I can’t protect you. I’d let you down”. (Basically he’s saying he want to be himself)看到shelter里都是妈妈带着孩子,this is so screwed up, aren’t men fathers? 和同为妈妈的女二戏份so subtle so beautiful 🥹 电影我很喜欢的,beautiful tragedy,除了结局我翻了大白眼!!
environmemtal horror? 以及我怎么就错过了Jodie Comer的Q&A!
无聊
尺度挺大
一個“末日”寓言,城市被淹沒,人們流離失所,食物吃完/存活困難/捨己為兒…類似的“人性之惡/人性本善”奇觀,在大量末日電影裡面數見不鮮,甚或有更加獵奇化/視覺化的展現…電影從女主角視角出發,懷孕臨盆/生產/哺乳/養育新生兒…身體的難受,外界的動盪,通過穿插各種意識流鏡頭 傳遞女主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雖然這類insert畫面插入得也太硬了…)理解編導想傳遞的核心——災難來襲,與所愛之人分別(或永別),人皆孤獨,但不論生活再難,還是要有歌有酒有希望,笑著走下去… 像極了獻給戰爭/疫情以後的“倖存者”心靈雞湯… 只能說這是一部“女性氣質”的末日電影,放在同類題材裡面還算獨特(摒棄強情節密集轟炸)… 但也因為女主“主動性”偏弱,可能在一些人看來 女主顯得有點“傻白甜”(無腦被大環境推著走)…
Is it a film?
#TIFF2023#2.5. 一种很没有新意的末日寓言,一次失败的女性生存论,又是apocalyptic motherhood与某种伤痛romance的交织,而稍微有点印象的摄影也救不了故事本身的blandness.Jodie Comer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但是这不应该是一个BBC电视电影的水平,本次电影节相对失望的作品。
Jodie带来了精湛的银幕表演,但可惜整片充斥了许多硬伤剧情,莫名其妙的人物动机和不可思议的孩子存活能力,加上与后天、僵尸传染等题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末日气息,感觉时刻在看Jodie荒野极限挑战真人秀。
我的理解是,全片讲得是一位母亲是如何度过严重的产后抑郁症阶段。伴随着一个孩子的降临,就是对一个女人生活的大崩坏,而本片在片头恰恰用一场洪灾来替代这个过程。分娩之后的抑郁,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会让女性在情感上远离亲人,而本片里面给到的困境,食物短缺,公公自杀,老公远去,避难孤岛,不听劝说,抢车等等,都可以对应理解为产后抑郁症的不安感,自毁倾向,屏蔽情感,失去理智以及彻底失去自我。片尾朱迪科默反复和孩子玩儿where am I时,其实就是在追问自己,怎么就有了孩子之后就失去自我了呢?不过结尾随着洪水退去,她回到了家,老公也回来了,孩子也站起来了,说明产后抑郁持续了一年多之后结束了,通篇影片想说的还是女性还是要靠自己走过这一遭。
2.9 故事非常简单且没有重点,无论从motherhood还是从apocalyptic catastrophe的角度来看都不是很有新意或深度,抓不住微观的个人的,也抓不住宏观的世界的。本尼一出场大伙就笑了…一张面孔如果特征过于明显也许真的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