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狱三王

HD

主演:乔治·克鲁尼,约翰·特托罗,蒂姆·布雷克·尼尔森,约翰·古德曼,霍利·亨特,Chris Thomas King,查尔斯·德恩,Del Pentecost,迈克尔·巴达鲁科,韦恩·杜瓦尔,艾迪·盖尔,雷·迈克金农,丹尼尔·冯·巴根,罗伊斯·D.阿普勒加特,弗兰克·考利森,李韦弗,斯蒂芬·鲁特,吉莉恩·韦尔奇,Mia Tate,穆赛塔·万德,Christy Taylor,Michael W. Finnell,约翰·麦康奈尔,Ryder Davis,Jerry Douglas,Christopher Franc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逃狱三王 剧照 NO.1逃狱三王 剧照 NO.2逃狱三王 剧照 NO.3逃狱三王 剧照 NO.4逃狱三王 剧照 NO.5逃狱三王 剧照 NO.6逃狱三王 剧照 NO.13逃狱三王 剧照 NO.14逃狱三王 剧照 NO.15逃狱三王 剧照 NO.16逃狱三王 剧照 NO.17逃狱三王 剧照 NO.18逃狱三王 剧照 NO.19逃狱三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逃狱三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由家喻户晓的科恩兄弟导演,电影原声大碟获得第44届格莱美最佳年度专辑大奖。  3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荒野的监狱里,唠唠叨叨、油嘴滑舌的艾弗瑞特(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整天打着各种逃跑的鬼主意。在成功说服了狱友——头脑简单的德尔玛(蒂姆·布雷克 ·尼尔森 Tim Blake Nelson 饰)和贼大胆的皮特(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之后,艾弗瑞特的越狱大计终于得以实现,三个穿着犯人服、拖着手铐、脚镣的罪犯叮叮当当地踏上了通往自由之路。据艾弗瑞特说,在密西西比河边还埋藏有一大笔赃款赃物。  逃亡途中,他们不仅要对付各种各样令人棘手的突发事件,还要与追捕他们的执法官库利斗智斗勇。这个锲而不舍的家伙发誓要把这三个“脱网之鱼”送回监狱。这一路上意外不断,状况百出,究竟他们能否获得真正的自由?生命因你动听热血青春2015爱4狂潮耶路撒冷生日卡片逃狱兄弟3(粤语版)遇见混乱我的宝贝会说话他告诉我的最后一件事第一季新女驸马花颜御貌抹去重来第一季囡囡舞台剧 第二季青樱防卫大学校物语匿名者敬启哭泣的男人杀戮元凶:狙击手37次想你恋恋三季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默片解说员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我爱李泰利宝米恰恰跳跃大搜查线国母宋庆龄未生笑八仙之韩湘子捉妖西单女孩情妇 第一季冷面杀机忌怪岛混乱之子第一季黑舞蝶再见祖国烈血大风暴

 长篇影评

 1 ) 天籁之音

在第四十四届格莱美的最佳专辑评选上,有一张专辑的出现最出人意料,既不是什么大牌明星新作也不是什么高水平新人的表现,而是一张以往最多只在专署奖项上出现的电影原声CD。
2000年到2001年有不少好的音乐电影的出现,比如冰岛歌后Bjork的Dancer in the Dark,讲述摇滚歌星里程的Almost Famous等,这些电影原声都获得了很高的商业成功,也赢得很多歌迷的喜欢,不过在今年获得大红大紫的是科恩兄弟导演的喜剧电影《O Brother, Where Art Thou?》(老兄,你在哪儿?)的电影原声。
上面所说到的各个电影,都在影片中穿插着大量美妙好听的歌曲,却不外乎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类罢了,象《O Brother, Where Art Thou?》这样描写30年代老美国故事的电影,里面却使用到了足够怀旧也足够经典的老歌。为了制作出贴切电影年代(1932年)的密西西比之声,科恩兄弟找来了T-Bone Burnett,这位曾经给诸如Elvis Costello,Sam Phillips, Joseph Arthur,和Counting Crows这些民谣-摇滚艺人都做过监制的大师级的制作人,来追忆和重现那个时代的乡村音乐,根草,民谣,宗教圣歌和布鲁斯。科恩兄弟和Burnett将这个电影的配乐做成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历史大集汇。
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歌曲全都不是为电影新制作的,而且这些艺人也不是能经常做那些早期的音乐,但他们的努力使得所有出现在影片中的歌曲都达到了给影片升华的作用。这些歌曲包括1955年由Alan Lomax所做的描写黑狱生活的"Po Lazarus"——对了,顺便提一下,所有这些歌曲都是由一些老乡村(如Fairfield Four, Ralph Stanley, the Whites)和新起来的很棒的歌手/组合(如Gillian Welch, Alison Krauss, Emmylou Harris)录制的,所有歌曲都没有用那些现代常用的数字录音,这样使歌曲达到了符合那个时代的,颇为真实的效果。
这些歌曲里有一首歌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就是Dan Tyminksi的"I Am a Man of Constant Sorrow",这个在电影中使那三个倒霉蛋偶然间一唱成名,最后救了自己的歌曲,是一首欢快自然,白听不厌的老根草/乡村作品。还有三个愚蠢可爱的倒霉蛋在河边妄图洗掉自己的罪恶时那首"Didn\'t Leave Nobody But the Baby",以及出现在影片高潮部分表现3K党聚会场面的"O Death",所有的一切都在制作人Burnett手下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尽管这都是老早前的作品,但是今天听起来仍然不会有丝毫的厌恶,反而由于那种没有商业动机,纯粹表现音乐的气质,让人过耳不忘,甚至这些歌曲差点反客为主抢了电影的风头。

 2 ) 逃狱三王 观后感

电影的海报吸引了我,三个穿着斑马条纹的大汉在田里跑,想来是一部喜感的电影,类似于《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搞笑。之所以觉得不好笑一定是因为我不懂电影的背景,没有get到笑点,这部电影一定是一部好电影,所以看完后又科普了一点知识。

电影故事情节来源于《奥德赛》,与《伊利亚特》统称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相传为盲人诗人荷马所作。《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率领船队返回故乡途中遇到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包含了很多远古神话和经幻想过的自然现象。而电影的故事构架来源于这个故事,些许细节也有类似之处,只是主体变成了三个人,背景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密西西比州。史诗里的奥德修斯先是遇到喀孔涅斯人的袭击、在海岛上被吃人的独眼巨人囚禁、得到风神的帮助、偏流到巨人岛、遇到魔女喀耳克同伴被喀耳克变成猪、游历了冥府预知未来、通过诱人的妖鸟岛、在日神岛上宰食了神牛激怒了宙斯等等最后奥德修斯回到宫殿,打败了妻子的追求者,一家团聚。电影里的艾弗瑞特、德麻、皮特逃出监狱后先是遇到表哥的背叛、然后路上遇到弹吉他的黑人、狂躁症和抑郁症的银行抢劫犯、河边的洗衣女、偷鸡摸狗的圣经推销员,最后艾弗瑞特回到家打败了妻子的未婚夫,重新赢回了妻女。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深刻之处首先就是电影的基调—一怀旧和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美国西部荒蛮的田野风光,开阔的视野下尽是暖黄色的色调,一条蜿蜒的公路贯穿整个田野,汽车驶过留下漫天灰尘。硬而快的蓝草音乐更具怀旧气息,充满阳刚之气和阳光的味道,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调调。蓝草音乐、西部乡村、荒诞的剧情、宗教信仰融合的恰到好处,使得这部电影格调 升了不少。

电影开头三人遇到了在铁道上推车前行的盲人老者,老者预言了他们的未来:你们最终会找到宝藏,虽然并不是原本追寻的宝藏。这里的盲人老者的形象和原著作者盲人荷马不谋而合,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老者其实就是原著的荷马。作者出现在剧情里,他知道所有人的故事,或者说他创作了这些故事,而同时他也存在于他所创作的故事里,故事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就像时间一样在既定的轨道上不停地前行,像一个old-timer。就像《纸牌屋的秘密》里的老人他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扮演着一个角色,除了他自己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世界是由他创造的。

原著里有遇到河边洗衣的女巫,电影里改编为河边洗衣的三个女子,将皮特绑架后留下了他的衣服,德麻发现后以为女巫将皮特变成了一只青蛙,一路带着青蛙像是带着皮特一样,后来青蛙被残忍的独眼人捏死了,德麻也被揍了一顿。剧情荒诞又幽默,足见德麻的单纯和良善。其实这三逃犯都是纯良之人,比起其他背叛亲人、为了执政不折手断、杀害有色人种和异教徒的宗教徒,他们要可爱的多,好人被追捕、恶人在社会作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使得电影具有讽刺社会现实的意味。

关于宗教,电影前部分德麻和皮特得到牧师的洗礼,洗去自己的过错,以为得到了救赎,而被没有宗教信仰的艾弗瑞特嘲笑虽然牧师说你们无罪,但是美国的警察可不那么好说话。剧情的后端,州长宣布他们无罪,但是警长却说他代表的是法律,不管州长是否赦免他们。在生死存亡之际艾弗瑞特既然祈求神的保佑,可见神的保佑是在最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慰藉。最后神迹显灵了,水库塌了,所有人被冲进了水里,音乐响起,镜头在水下停留,这里才是他们进行真正的受洗仪式,得到救赎。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经历磨难的重生。

老者说虽然你们不会找到宝藏,但是你们会找到另一个宝藏。老者没有说宝藏是什么,但是电影的最后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自由和救赎,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

You seek a great fortune .

You three who are now in chains .

You will find a fortune.

Though it will not be the fortune you seek.

But first...First you must travel a long and difficult road...a road fraught with peril...(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You shall see the things .

Wonderful to tell... You shall see a...A cow ...on the roof of a cotton house .

And ,oh,so many startlements . (非常多的意外).

I cannot tell you how long this road shall be.

But fear not the obstacles in your path.

For fate has vouchsafed your reward (因为你们注定会得到回报).

Through the road may wind. (虽然道路会崎岖).

Yea ,you hearts grow weary (心力交瘁).

Still shall ye follow them (但你们要坚持下去).

Ever onto you salvation (直到你们得到救赎).

 3 ) 存在主义的后英雄传说

                        1
      苏珊桑塔格说拒绝阐释——现象主义的解释学不过是和假想的作者换位思考,结构主义的阐释方法也不过是重新摆布现象以套用上一个万能模版——对隐喻的结构性解释往往成了另一个隐喻。但她呼唤的艺术色情学最终也没有成为主流,站在“新感受力”立场的评论家也往往失之自说自话。

       的确,像她说的那样,对与某些文艺作品的确没必要阐释,或者没有办法阐释。前者是那种形式上乏于创造,内容上又贫于想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就象氮气一样,充斥我们周围大部分空间,但是吸进去又被原样放出来。后一种作品是那种其内生言语结构已经脱离所有的社会语言,一种很纯粹的私人艺术。这种作品就象纯氧,有价值,却不能直接用于呼吸。

       但是,文艺评论者这个寄生的物种并没有灭亡(不但如此,由于生存环境日益改善,他们的队伍正不断的壮大),因为还有一些介乎之前两者之间的东西供他们呼吸,以便放出些废气给喜欢那种味道的人闻。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为了说明下面所要写的评论(放的废气)即不是过度阐释,也不是毫无意义。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明显是在阐释,对这样的作品的任何评论便都是合法的了。

       我要评论的是《逃狱三王》,它便是题目中的那个存在主义的后神话故事。

2

       这里“后-”指得是在“前-”的语境下对“前-”的否定,或另一种可能的探讨。像后现代是反现代的,后结构是反结构的,后殖民是反殖民的一样,后英雄传说,是反“前英雄传说”的。那个英雄传说就是奥德修斯的传说。

       后英雄就是埃弗瑞特(克鲁尼的角色,全名尤利西斯·埃弗瑞特·麦克吉尔,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后英雄的故事还是那个归乡和夺妻故事。只是科恩把其中那些被(旧)道德标榜的高尚品质重新打上了荒谬和伪善的标签。

       这种玩世的态度,我们可以在科恩的全部影片中看到。如果片子里有个玩世的角色,那一定是在反衬其他被世玩的人的可悲;如果片子里一个玩世的角色都没有,那科恩就用玩世的态度调侃所有人——这样的导演,我们说他们“蔫儿坏蔫儿坏的”。

3

       影片开始的部分,三个逃狱的人,碰上了一个土的,黑的,老的,瞎的巡路工人(弗里德曼饰),这个人预言了他们日后的经历,最后我们知道全部应谶了。不要以为弗里德曼总演上帝,在这里演的就又是被神化了的角色了。以《奥德修斯》名垂千古的荷马其实是个盲人民谣歌手,所以这里的老巡路工也许不过是暗指荷马,这样影片就加入了传说的色彩,之后发生的那些现代意义上的不真实的故事也就有了成为合理的可能。

       出于那种在西方艺术中流行的后殖民主义心态,西方人的影片中大善的和大英雄的角色往往是个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种),而白人成了很明确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中产阶级是什么人?大概就是世俗的空虚的芸芸中年白领罢——我叫他们活死人。看看影片中其他两个逃犯:在一个晚上,篝火旁,埃弗瑞特问他们分了赃有什么打算,皮特说他要到西部开一餐厅,招待的都是大人物,他穿一西装装大爷,吃饭不给钱,迪摩说要把钱砸到银行贷款部经理的脸上,赎回自己的农场。好笑吗?看看他俩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表情(那是导演在开玩笑的表情)。我们知道那笔钱不过是埃弗瑞特给他们画的饼,描述的梅子之后,你小小的悲从中来了罢。

        还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场宗教受洗的仪式(在当时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异教)。皮特和迪摩跑过去,呛了满鼻子水后,他们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获赎了。这就是他们的道德感的来源,福柯说,有罪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了被上帝拯救的可能——去犯罪是因为可以被拯救。商人向佛祖求财,官员向佛祖求权——信仰是满足人们罪恶欲望的手段。善男信女们啊,伪善的男人和迷信的女人啊。

4

       英雄当然不能这样。奥德修斯是与迷信和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爱情是他的伟大动力,女人是他的强力意志。他为自己设立道德标准,奥德修斯说我就爱钱怎么着罢。当然影片里埃弗瑞特的私欲不是表现在对钱渴求上,而是一丝不苟的发型,和##牌的发油。这让我想到《发胶》。那个片子的时代背景也差不多是那段大众传媒刚刚兴起,发胶和做作的发型不加掩饰地流行的时代。英雄们终归是时代中人,流行中人,他们击不跨集体狭隘的价值观。埃弗瑞特对发油的忠贞,就是当代社会一切以消费为目标的人类生产活动背后的荒谬感。科恩在解释这种荒谬感,越荒谬就越存在——这就是题目中的存在主义在影片里的体现。

        荒谬的还不只这些。奥德修斯施计夺回了依然爱着他的妻子。埃弗瑞特也施计夺回了妻子。但是妻子要的只是埃弗瑞特的制造的大泡沫。支持他克服一路上苦难的婚姻,不过是他给自己画的饼。想想,如果在荷马的故事里奥德修斯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一个势利的女人,可能后来的希腊哲学家也会发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的感叹了。

       当看到我们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原来是那么不可靠,荒谬感就产生了。越荒谬就越存在。

5

       埃弗瑞特也在那荒谬中,所以他不是个玩世的人,他被世玩着。那影片里有没有玩世的人呢?有的,是两个让我觉得极嗨的角色。玩世的总能让我嗨。

       尼尔森是个抢银行的人,但是他要的不是钱。钱对于人类来说不过是为了消费,然后交换快感(所以鲍德里亚把人类赚钱的劳动比作卖淫与嫖娼)。所以求财的人是荒谬的,尼尔森其实是在大声说出这样的道理。他要的就是快感,他得到了,直接地,爱谁谁地得到了。因为讨厌动物,他就举枪杀了它们。对,为什么不能杀?动物保护主义者们给我个不能那样地杀动物的理由吧——YOU F**KING 伪善的人。这种玩世的相对道德的享乐的态度,总能让我嗨,真诚地讨厌动物的人总能让我嗨。

       另一个让我嗨的是那个银行里有一句台词的老太婆。“babyface 尼尔森”,她无不嘲讽的评价着劾枪实弹的劫匪(她长的像尼尔森他妈)。这就是她的存在——说自己觉得是那样的话。不是她不怕死,是她知道怕死终归是荒谬的,而做些好玩的事比较真实。这些好玩得很认真的人总能让我觉得嗨。

6

       没了,没有其他玩世的角色了。有的只是活死人,和死活人。他们都是不知道自己有多荒谬的人。渴望权力的候选者是个迎合着选民品味的奴隶,权力—奴隶——荒谬。恶魔独眼巨人是个卖圣经的人——荒谬。

       科恩戳穿了几千年来神话中宗教道德(宗教一样的道德/基督教的道德)的障眼法。古代的善进化成现在的善。现在没有什么是不善的了,只有各种各样的善——80后的善,无产阶级的善,捐1块钱的善,反分裂的善。

       玩世的人当然没有任何教条,科恩当然也不是在说道理。但是他们可以重写《奥德修斯》,我也就可以重写他们。

       对了,卖了自己灵魂的汤米原型是Robert Johnson。

 4 ) 逃狱三王

虽然曾经读过一遍《奥德赛》的原著,还是很难看出电影中多少戏仿的成分,对不熟悉《奥德赛》故事的人来说,可能更是会留下些遗憾。看《奥德赛》的时候也很痛苦,完全是靠着意志力才能看下来的,读完以后,除了故事主线,基本上已经不能记得什么东西了。昆德拉也说遗忘是小说作者和读者的大敌,作者在一篇长篇小说中慢慢铺下影子为后文铺垫,精雕细琢,可是读者早就忘了前面1页的内容,只能有个大致的概括。小说作者永远也不能希望读者像自己一样这么来理解自己的小说。因为遗忘,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尤利西斯。

如题,这是三个人逃狱的故事,主角名叫尤利西斯,带着两个锁在一起的狱友逃狱,寻找宝藏,一路上再碰上些人和事。片中出现两个瞎子和一个独眼龙,第一个瞎子是个神神叨叨的预言家,说些疯话,觉得这位倒可能是映射荷马老先生了。片中也有出现荷马,是个州长候选人,3K党的地方老大。我不知道片中到底还有多少隐喻,第一次看见正受着洗礼的宗教人事是怎么回事,3K党是不是就是3K 党,州长竞选是否只是州长竞选,那尤利西斯的那六个(七个)女儿和缪斯有没有关系,不过这样辈份就不太对了(不过希腊人本来就不怎么讲辈份的)。《奥德赛》中著名的奥德修斯游历冥界的场景在片中似乎没有暗示,是不是怕打破影片喜剧的气氛。

除去这些鬼模鬼样的隐喻和隐射,这依然还是一部轻松搞笑的音乐喜剧电影。George Clooney表情丰富,表演夸张,两位谐星配角也恰到好处,外加柯恩兄弟的金牌制作,夏日必备。另外,在下《逃狱三王》的原声,速度超慢。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5073205.html

 5 ) I have a plan, but not a clue.

还好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看过奥德赛,所以得以有了超完美的两个小时,不用理会窗外的淫雨霏霏。George Clooney带着John Turturro(右边呲牙的哥们儿,眼熟吧?)将科恩兄弟的天马行空的黑色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反观去年科恩兄弟拍的《阅后即焚》,虽然有着同样的导演,甚至更为强大的演员阵容(克鲁尼+Brad Pitt),跟这部《越狱三王》相比却相形见绌,本片堪称科恩兄弟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三兄弟在逃狱路上的种种奇遇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壮丽景致将我在看完《老无所依》之后那种莫名压抑一扫而光。正如很多影评中推荐的,本片OST绝对上乘。30年代质朴的民谣不仅和美国南部大农场的明媚阳光相得益彰,更跟剧情配合的严丝合缝。

据说剧情中很多地方隐喻和模仿《奥德赛》,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粉丝未免是些遗憾。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无法扫除的死角,毕竟高水准的电影都要牵扯到西方的文化背景,我们这些人就不见得能体会到导演和剧本的高明之处。所以,但愿中国的电影业早点发展起来吧。或许当张艺谋、陈凯歌这种依靠场面和明星赚票房的人纷纷下岗该行去做晚会的时候,才能说中国电影天亮了。

至于那位编辑无用论的张纪中,我的建议是,您折腾完金庸琼瑶曹雪芹之后,也就只能去折腾莎士比亚去了。或许能拿到半个奖也未可知,哈哈。

 6 ) O Brother, Where Are You?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是我文章的标题。结果去射手网搜索字幕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个电影,仔细看了一下片名,才发现是Art Thou。
我这个人看东西不仔细,小时候考试总是漏做一篇试卷。却很喜欢对这种事情钻牛角尖。Art Thou的出现我自然不会放过。
具体是什么意思我去google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条目:
Dust thou art, and unto dust shalt thou return.
你本是尘土就该归於尘土。
虽然我最后发现Art Thou的意思其实就是和Are You差不多,只不过是前者年代比较久远罢了,但是这句帅气无敌的句子也够我做MSN签名装深沉一段时间了。
貌似扯远了,回到正题。
这部电影和科恩兄弟的其他片子一样(虽然是Ethan Coen拍的,但是我也暂且将它归为一类吧),每个人的解读都会有不同,往往分析的时候都有自己思想的影子。说来惭愧,我在看完整部电影两次之后都没有把这部电影和小时候粗阅过的奥德赛的一个边角联系起来,直到我上了豆瓣看了各位大大的评价才恍然大悟。可能是里面的歌声太过于动听,以至于将我平时爱钻研小细节的情绪都一并带走了。
如果你喜欢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你一定会爱上这部电影。
科恩兄弟在一副略微泛黄的胶片上,用3个史上最可爱的越狱者的视角,在他们旅行的路上刻画了在修建铁路的唱歌囚犯们,盲人铁路工人(可能是有寓意的吧。),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黑人吉他手,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而每天抢劫犯案的娃娃脸Nelson,不择手段的商人强盗,以及3K党,贩卖面粉发家的州长等等。有些人出场就只一瞬,但是都有理由让人难以忘记。
仿佛就是一部美国30年代的风情画。还是有声的。
那些怀旧的老歌。由轻柔的Big Rock Candy Mountain,直到稍显凄怆的I Am A Man With Constant Sorrow,每当电影的高潮,里面的角色都倾向于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收起那或者顽皮的表情,或者严肃的神态,或者残酷的面庞,每个人都变得那么美好。就像我每当听到“当我离开我的故乡Kentucky,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将注定继续流浪。”的句子时,都会情不自禁的在腿上打起拍子,跟着电影中稍显邋遢的乔治克鲁尼一起哼唱。
每部科恩兄弟的电影,都仿佛在抒发着一种思绪,这种思绪是隐藏于他们的黑色幽默和正经之下的一个秘密,就像是调侃之余的哀伤,玩笑之余的落寞。Miniapolis的浓雾和那蹩脚的美国乡音,Texas的烈日和那稍显不羁的牛仔强调,Missisipi的流水和那有点旧式的英语。这些都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或许每一部科恩兄弟的电影,也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风情,一群典型淳朴的人,以及一个时代的痕迹。

 短评

科恩兄弟的作品总是如此独树一帜,荒诞间掺杂着怀旧的调调,加上那一股浓浓的乡村范,这种黑色幽默的确令人着迷。影片原声很赞,三大傻很有趣~

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荒诞得让我很喜欢,配乐也好听。

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B】科恩兄弟娱乐起来也是够彻底,人物成长为零,不过本来也就是图个好玩儿的东西。克鲁尼前半段表演过于浮夸。

1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对《奥德赛》的解构,在这个故事中,科恩兄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可以被称为一部史诗而当之无愧。把自己灵魂卖给魔鬼的黑人兄弟原型是罗伯特•约翰逊。科恩兄弟总是在他们的电影里恶搞克鲁尼。

1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很有意思的片子,三个主角搭的很好,色调和海报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很有才,把奥德赛可以用这种形式诠释。另,影片的OST很棒,浓浓的乡村民谣风

1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科恩兄弟写的诗

1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哈哈哈哈最后剧情真是神逆转,三个哥们儿一个比一个表情帝!太喜欢了!乡巴佬合唱团回归那段真是笑死我了,歌太好听了(《美国哈兰县》里面似乎有类似旋律的民谣)。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追求刺激的人,没有永远的高潮,前一分钟意气风发,后一分钟郁郁寡欢。非常好听的乡村音乐。

21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力荐

目前为止,科恩兄弟的作品称的上喜欢的只有这一部,音乐用的好,跟电影怀旧温情的基调很搭,三个主角也都很有意思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科恩兄弟套用荷马史诗向乡村、布鲁斯和灵歌的致敬,对上帝和灵魂的探讨;但又犯了他们形式感过强的老毛病;罗杰·迪金斯低调而华丽的摄影深得我心,开首的黄色滤镜应用无比抓人 P.S. 这部片子的OST一定是Country粉的心头好。

3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挺逗的,有卡通风格,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了美国乡村音乐!有时候 George Clooney给我一种很像发哥的感觉,都喜欢大奔头,都很帅,很偶男人味的。尤其是都去表演一个偏调皮的角色的时候最像,很有喜感

34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推荐

原声大赞,比较搞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一部将2进行到底的影片,对《奥德赛》一点儿都不了解,但科恩兄弟的改编完全是颠覆到了极致。我就全当公路喜剧片看的,人物设置都很2很疯狂,仍然有着很强的寓言色彩。歌曲都相当好听,好莱坞一线演员的唱功都如此了得,实在是佩服~

3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科恩兄弟最为温柔的一部电影,一头尖牙外露却哼着Country Blues的狮子。乔治克鲁尼三十年代的扮相还有些神似克拉克盖博。在Crossroad遇见Robert Johnson时蓝调乐迷必定会拍手叫好。三K党一场火光夜戏就像马克吐温和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画面瞬间合体,真正的Dear Old Southland。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处处奇观、处处奇迹,非常好看。歌太好听了。这次逃跑的旅程算得上现代奥德赛,最开始铁轨上的盲老头是预言家呀,在前电力时代描绘最后的神迹。

42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好玩、怀旧、可爱

4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科恩兄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喜剧方式去解构《奥德赛》,甚至没有合适的喜剧演员,相比之下《大话西游》(有周星驰的)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喜剧中为让观众思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果不利用间离效果(该片中的牛等),效果会差很多。很久以前读过《奥德赛》等其古希腊和中世纪诗歌,具体内容全忘了,但那种与生命与未来与“上帝”(我尝试去理解的)的强烈连接,还是能感受到的。走马观花的解构,更像是现代中产阶级心灵上的坐井观天。

48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关于推轨盲人老者的身份,有人根据奥德赛模式认为是荷马,也有人依照宗教救赎流程推定为上帝。但哥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俗人入世行走的象征:永远在既定的轨道上,毫无预见性地盲目前行。君不见电影结尾时,连英雄主角都逃不过世俗的羁绊,坠入梦想寄托者——妻子的欲望辩证需求的陷阱中。【9↑】

5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太搞了的科恩兄弟,乡巴佬组合,男人的痛,大胡子组合,影院里的那幕低声细语。真的是让人从头笑到尾,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这片子极富西部风格的色调和迪金斯的摄影。原声也是赞!

5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科恩兄弟半戏谑地宣称[逃狱三王]改编自<奥德赛>,而当年的影评人宣称不明白这场漫游目的为何,太遗憾了,因为它本来就不应有目的。荒诞是新时代喜剧的核心,更是科恩兄弟世界观的基石,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能否把这种荒诞传达出来。最终结果让人不能够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那些富有个性的音乐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