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重生记

HD国语

主演:刘昆邑,迟志强,王萱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2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3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4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5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6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3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4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5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6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7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8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19乡村重生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乡村重生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家强被朋友张楠以投资名义骗取了百万资金,导致工厂面临倒闭。万般无奈之下,李家强找到了张楠的老家。虽说是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但却山青水秀。李家强找到了张楠的老母亲家,家里只剩疾病缠身的老人和被张楠抛弃的两母子。在这里李家强了解到了村里的小孩子们没学上,山上有好多的山货和中草药都是世面上销路很好还稀缺的。于是李家强卖了服装厂,给村里办了学校,让被张楠抛弃的妻子周敏婷当代课老师。李家强则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开店,把村民们采的山货和中草药通过网上销售,带领大家致富,让村里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既让李家强在“追债”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情归宿,又让他实现了第二次创业的成功。快餐国家疯狂前女友第三季爱在疯人院爆裂点铁血军歌从前有个巨星与神的约定空中浩劫 第十季双魂2019渔业阴谋彗星来的那一夜2019脑髓地狱1988深水妖宅不再托腮遐思致命急件幻影恶灵第二季通缉令恶灵2018崩溃边缘的女人女友日隐形红翼桃色新闻惊情四百年最错决定第三季临时保姆2第8因子夺宝奇兵1:法柜奇兵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窗户边有人秘密花园2010光荣隔离后会有期2019英雄连2013月亮之光夏威夷之恋1000种死法第四季蒙面大侠怪物妙警贼探第二季聊斋1988济公活佛望春风银翼杀手2049

 长篇影评

 1 ) 巴赞评《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

小说本身牵动人的情感,无疑,这完全是精神感受的最高形式。

布列松不是扩充而是删除次要人物。(102)

他的“忠实”是创造自由的最隐蔽最深透的形式。(102)

影片始终用贫乏的影像取代小说家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描述,影像若隐若现,就因为没有充分展开。(103)

影片与小说相比,影片更具“文学味”,小说反而充满了具体形象。(105)

布莱松没有仅仅借助事件的简化,而是利用真实场景自身的对立创造出电影化的抽象。(107)

布莱松从未向我们展现完整的现实。他的风格化不是凭空假设的象征符号的抽象化,而是建立在影像的对立元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之上。(107)

布莱松像德莱叶一样,自然喜爱最富质感的面部特征,正因为它完全不是表演,而只是人的独特印记,是心灵的最明显可见的踪迹:种种面部表情无不升华为符号。他让我们注意的不是心理学,而是存在的观相术。(110)

背离戏剧性的范畴。事件不是按情感的发展最终使精神得到满足的规律安排,事件的连续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是无关联的动作与巧合事件的串接。每一时刻如同每一个镜头,都有其自身的命运和自由。

一种克尔恺郭尔的“重复”的顺序。这种顺序有别于命定性,正如类比关系有别于因果关系一样。(111/112)

死亡不是苦难的命定厄运,只是苦难的终点和解脱。(112)

原著的这种二次元真实与摄影机直接捕捉到的真实物象不可能彼此扣合、互为延伸和融为一体,相反,这两种现实的并置会突出它们的相异的本性。

两类对应的现实并现于银幕,两者之间在本体论上的不一致性突出了两者唯一共同的尺度,这就是灵魂。(114)

他是重新挖掘出斯特劳亨和德莱叶认识到的人的面部表情的重要价值。而无声电影本质上与声音相对立的唯一特性,是蒙太奇句法的灵活性和表现主义的表演,即实际上因无声的缺陷而采取的手段。(117)

电影语言与伊索寓言的语言一样,是含糊多义的,透过表面现象,我们看到1928年之前和之后的电影只有一部连贯的电影史,即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史;声音必须暂时摧毁表现主义,而后再去适应它;而它和现实主义的延伸发展直接相关。(117)

只有深入探讨声音真实性的美学,才能理解对话与相关于对话的影像彼此分离的意义。

音影平行关系延续着可感现实的分立。音影平行是布莱松抽象化与真实性辩证关系的引申,借助它我们最终感受到的只是心灵的真实。(118)

实际上,在这部影片中,声音不是用来填充已然可见的事件:它渲染和扩展事件,犹如提琴的共鸣箱强化琴弦的颤音。

事件正是通过声音与影像的交错,释放出自己的真实含义。(118)

影像的价值不取决于在它之前与之后的影像。影像犹如电容器的平行极板,主要是集聚静态的能量。从影像出发,与声音对应,形成美学的电位差,电压水平最终变得难以维持。

……

观众被逐步引入这种感觉之夜,能够表达这些感觉的唯一形式,就是空白银幕上的幽光。这就是这种“无声电影”和它严苛的现实主义所追求的效果:使影像消失,完全让位于小说的文句。

正如马拉美的空白页或兰波的静默是最高超的语言情态一样,在这里,空荡的、没有影像的和完全让位于文学的银幕,标志着电影现实主义的胜利。在银幕的白色幕布上,黑色的十字架像讣告上的十字架一样简陋,随着影像渐渐上升,它变成唯一可见的印迹,表明影像的实在只是一个符号。(119)

《乡村牧师日记》当属别类。它的忠实性与独创性的辩证关系可以归结为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依据原小说,借助电影,构造一部次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媲美”或“相称”的影片,而是一个新的美学实体,它仿佛是用电影扩充的小说。(120)

《乡村牧师日记》对我们的启发是,利用两者的差异,经由影片强调小说的存在,比利用两者的共同点把小说“化”为影片更见成效。(122)

节选自《电影是什么?》

 2 ) 向苦难的信仰者致敬

第一次从地摊小贩那里看到这部电影的盗版光碟时,就被封皮上那张脸所吸引,在黑色长衫的衬托之下,苍白得让人揪心。头发有些凌乱,但挺立如针;一双黑大的眼睛,忧伤到让人掉泪,但也不全是忧伤,还透着一股掩饰不去的专注和真诚。直觉告诉我,这不会是一个寻常的病号。 从主人公第一句深沉绵长的独白—— “I don’t think I’m doing anything wrong in writing down daily, with absolute frankness, the simplest and insignificant secrets of a life actually lacking any trace of mystery”(我的生活毫无神秘可言。我以绝对的坦诚,将我生活中那些最简单、最微末的秘密记下来。我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错。)—— 开始,我就预感到这片子的分量。最简单也许是最深刻的,最微末的也许是最紧迫的。 故事发生在战后法国一个僻陋的乡间,刚从神学院毕业的年轻牧师,来到这里传道。可他的到来,并没有得到当地人的欢迎。相反,猜忌、嘲笑、怨恨接踵而来。因为无意中瞥见了伯爵幽会保姆的身影,就被他们记恨在心。伯爵之女Louise那双如尖锥般怨毒的眼神,对他的劝诫嗤之以鼻。就连教理问答课上的那帮孩子,也要合谋来对他嘲弄一番。好心将小女孩Seraphita扔弃的书包送到她家里,却遭到其母的怀疑和冷遇。 如此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满怀热忱和理想的年轻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面对别人的无礼和不屑,他多数时候是默然的接受。只是在回到自己简陋的住所后,他才会记下自己的失望和困惑。透过那些文字,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挣扎。原本就身体虚弱的他,开始用饮食上的节制来惩戒自己的失职。发霉的面包、廉价的酒,成为他日常的充饥之物。他要用这耶稣的身与血,来警策自己,不可断了与主的联系。 影片的氛围整体上是沉闷冰冷的,但也有让人感觉振奋温暖的瞬间。比如牧师跟女伯爵的第二次对话,面对后者咄咄逼人的质问,缄默的牧师,口吻一下子变得雄辩十足,用一系列的警句予以应答: “Our hidden sins poison the air that others breathe.”(我们隐秘的罪恶污染了别人待吸的空气。”) “Blessed is sin if it teaches me shame”(罪恶,倘若能让我们从中感到羞耻,也是有福的。) 又比如, 在他晕倒后,为他掌灯引路的Seraphita、端来咖啡的无名妇人,尤其是当他躺在病榻之上朋友女友的的那番肺腑之言(I don’t want him to marry me,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in the way),一定是让他感到了信仰复苏的可能,因为有爱的地方,上帝是不会缺席的;“上帝不是爱的主人,乃是爱本身”(God is not the master of love. God is love.)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无论受了多大的折磨与不幸,都不会愤然埋怨命运的不公,进而去否定自己的信仰。他的内心会被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充盈着。“一切都是神恩(All is grace)”,这是牧师临终的遗言,道出了一切信仰者应有的姿态:谦卑与感激。

 3 ) 关于电影

      看完小说后,又把电影看了一遍。再优秀的改编电影也不可能穷尽原著的构想,况且布列松根本也没有想在改编上花太多心思,对话大量删减,场景变换尽量简化。虽然布列松对原作者的敬仰很明显,但他不是个喜欢运用对话推进故事的人,所以影片呈现出来,少了原著强烈的思辨色彩,多的是画面本身传达出来的韵味。
      作为导演,此时的布列松已经具有了“布列松风格”的一切特征,音响和画面总是交替着,互相追逐着,人物的声音先出现,然后拍说话的人,或者人物的眼神先表现出关注的内容,画外音再跟进解释;还有他特别喜欢的手部动作的特写……总之布列松永远只给你展现空间的一部分,或声音或画面或者人体的一部分,他非常懂得省略的艺术,懂得操纵画面内外相互呼应的关系,懂得把镜头内的东西延伸出去,所以虽然他的电影节奏不快(简直给观众一种在读书的错觉),但你总有期待,总有思考的时间。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采用近景(人物胸部以上),或者从中景推到近景。我以前都不知道,这样密集的近景会给人非常压抑的感觉,因为你会把精力完全放在注意人物的表情上,而布列松的人物每个神情都有特定含义,盯着各种各样的脸看,就有被各种想法包围起来的感觉,这不正是小教士的感受吗?特别喜欢一处剪辑:小教士来回走,愁容满面的拍打着晾晒的被子,这个画面淡出,雪片飞舞的画面淡入,镜头推近小教士房间的窗口,他在写日记……镜头交替中,画外音没有停,被子和雪片画面的叠加,就好像是被子出了棉絮,整个转接优美自然,情绪连贯。即使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完全禁锢在原著中,甚至出于宗教热情,把主人公描写得过于悲壮,没有像后来的《少女莫夏特》那样加入更多主动的思考,但是我必须叹服布列松的导演天赋。

 4 ) 存在的观相术/没什么,一切都是怜悯<戴锦华>

1.《乡村牧师日记》是不朽的电影名作。这部电影是一部心灵肖像,它勾勒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人,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人,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遇到的生命和心灵的个案。

2.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电影史,也绝不仅仅止于电影人,它同时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史的文献,同时也可以成为对于文化,对于价值,对于心灵的巨大的贡献。

罗伯特·布列松的名片《乡村牧师日记》是电影史的一个时刻,是电影文化的一个时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欧洲文化史的时刻。

《乡村牧师日记》对于我来说是不朽的电影名作,但是我必须预告大家说这是一部大闷片。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开玩笑说有这样一类电影,就是你在中间看的时候睡着了我不会怪你,但是我负责任地说如果你坚持把它看完了,你会有始料不及的收获。

关于这部电影,我们已经长久地约定俗成地使用《乡村牧师日记》这样一个名字,但是其实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法国历史上发生过对新教徒的著名的暴行,而在中文当中,我们通常用牧师来指称新教的神职人员,用神父来指称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所以我想,在这个故事当中,其实我们是在讨论一个年轻的神父而不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它有基督教内部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差异。

在人物的交互关系当中,围绕着我们年轻的主人公对于宗教,对于基督教,对于上帝,对于信仰之于日常生活,对于信仰自身的拯救力量的笃信、执着和周围的人们已经麻木不仁的,沉湎在日常生活的琐屑和日常生活的煎熬的冲突,这才是影片中的内在的张力点。

我们很难复述这个故事,如果一定要让我复述的话,我可能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心灵肖像,它勾勒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人,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人,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遇到的生命的和心灵的个案。

法国《电影手册》的主编,也是电影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的一个说法似乎可以让我们去理解这部电影,也让我们去理解布列松以及他作为一个电影史时刻的意义。安德烈·巴赞的话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们去观看布列松的时候,真正引发我们注意的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存在的观相术。再展开一点说的话就是:布列松不是一个用心理学来作为展示人物、勾勒人物的手段的导演,相反,他是一个某种魔术般的,具有洞察力的,带有哲学和神学深度的一个“相面人”。

布列松成为一个电影史的时刻是在于他真正有效地使用电影这个表象艺术,电影这个形象艺术的外在呈现,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当中由衷地、真实地触摸到了一种不能付诸于形象的心灵事实:关于信仰,关于苦难,关于自我认知,关于价值,关于死亡,关于救赎。在这部影片当中,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点就是关于他如何用一种存在的观相术,去创造出一种心灵史、心灵肖像、神学困惑或者神学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艺术特征。

这部电影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意味,更具体地说不是一般意义的宗教,它是天主教。20世纪以来,天主教的信仰在整个风雨飘摇、备受创痛的欧洲文化当中岌岌可危,一个已经尽人皆知的说法叫做“上帝死了”。从德莱叶到伯格曼,他们的影片当中的主人公都充满了哀叹,这个哀叹据说也是当年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哀叹,叫做“上帝你抛弃了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上帝沉默了”或者“上帝死了”,我们在一个没有神的世界上。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我自己的观点的一个基点是,由于欧美文化主导整个世界,成为世界的文化霸权太久了,以致我们经常不加思索地把基督教作为宗教的泛称,或者用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和想象去覆盖所有关于宗教的知识和想象。

当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其实触摸到了影片当中的一个面向,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表象层面的面向。就是说我们看到我们的主人公是作为一个自觉奉献的、近乎圣徒的这样一个形像,而完全忽略掉了他实际上也负载着1951年布列松的时代,也就是整个欧洲文明、欧洲文化、欧洲人的深刻的心灵危机。

在画面当中,主人公所形成的构图线条是倾斜的,是歪斜的。我们大家可能会知道,比如说黄金分割法所形成的几个构图点,或者我们在一个画面上画出一个井字,那四个交叉点所形成的稳定,或者我们想象对角线构图所形成的稳定构图,或者我们想象平行线所形成的构图,这些都是稳定构图。而我们的年轻主人公在画面当中不是任何一种稳定构图,所以他是歪斜的,他是不稳定的,他是在挣扎着试图去加固自己的信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传达了非常法国文化,或者说欧洲文化的宗教的意味,甚至在某一个解读层面上,它勾勒了一个圣徒的心灵肖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影片当中无所不在的,非常细腻的,但又是非常隐忍的透露出来的正是这样一场持续了很久的危机。我们知道这场危机到60年代的时候,将以社会风暴的方式在欧洲社会内部迸发出来。

这部电影作为布列松早期创作的最高峰,也作为他的以后的创作生涯的一个开启的著作,是因为在这部电影当中他尝试去证明,而且作为电影史的事实他成功地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就是一部电影可以不凭借外在的戏剧性事件,一部电影可以以一个细腻的文学式的心灵勾勒来作为它的整个内容。

它再次以某种程度上极端的形式强化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更深刻的、更为内在的互动和牵系,而不是电影仅仅能够采取舞台戏剧式的结构形态。除了这样的一个走向文学性的道路之外,更重要的,也是不断被人们引证的一个评论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它成功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物、故事、场景、对话和电影语言、电影造型形式之间的平衡。在这部电影当中,它们是一个精致的、平衡的形态。

布列松成功地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角色当中负载了彼此矛盾的至少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意义表达,或者说是一种所谓内在的呈现和传递。如果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说,在这部电影当中,它其实始终表现了入与出,或者说闯入与逃离,或者说接受与拒绝。它始终以这样一种反向的力,来形成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人物内心层次的紧张。

具体到电影语言当中,他非常成功地使用门和窗作为前景,作为画框中的画框,作为双重含义就是内与外,进入与离开。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年轻的神父四次以上进入伯爵庄园,其中至少有三次,导演突出了庄园外面的铁门。每一次主人公的进入和出去同时伴随着他和伯爵、伯爵夫人、伯爵小姐之间非常微妙也非常痛苦的接触和冲突。

年轻的神父第一次出现在伯爵庄园内部的门前面的时候,导演使用一个从门里拍摄的镜头,那么玻璃窗及其窗棱作为前景,于是形成了一个里面对外面的观看,同时形成了一个里面的贵族的,准确的说是大地主的家庭和亲人之间的冷漠、相互隔绝的关系以及外面的这个闯入者试图进入这个关系并且改变这个关系的一种表述。

如果我们把主人公当做一个圣徒肖像来看的话,那么随着现实苦难的深重,他身体的痛苦的深重,他是越来越接近神。影片的最后一幕,今天看起来仍然是神来之笔,教堂垂下来的白色幕布,上面黑色的十字架以及画外旁白,在这个场景当中,旁白传递了主人公的最后一句话,叫做:“没什么,一切都是怜悯”。当他在痛苦中死亡的时候,他的表述是“一切都是怜悯”,应该说到这儿他已经达到了圣徒的高度。

正方形的小窗和嵌在窗中的主人公的肖像所形成的表述完全相反。在窗口的画框当中神父的肖像一次比一次后撤,他一次比一次更不能够充分地占有这个画框中的画框,他的形象一次比一次地更不能把握这个画框。与此相对,在不断地从内部观看外部,从外部观看内部的场景当中,导演进一步地借助所谓构图的元素,比如说男主人公处在心灵的痛苦,信仰的迷惘和身体的疾病中时,导演会不断地改变他在画面中形象的身体线条来形成的不同表述。例如前面我们所讲到过的那种歪斜的、倾斜的表述,这种倾斜构成了构图的不稳定性,同时借助这幅画面的另外一个视觉元素,旁边的十字架,形成一个对称的分切画面的构图效果。十字架自然永远是垂直水平的,而我们的主人公是不稳定的,而且是渐趋歪斜的,和他在教堂当中穿着圣服,始终要保持一个挺拔直立的形象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多重的彼此拉扯的叙述。

神父第一次胃癌急剧发作,倒在泥泞的路上的那个场景,第一次出现了在电影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全景,雾气和山路等元素形成了一种他陷于困境,陷于迷惘,完全被抛弃的那样一种表述,同时伴随着他一步步经由苦难走向圣徒的这样一个表述。然后,旁白说他看到了幻象,他看到了圣母,接下来说的是圣母手里牵着的那个孩子。我们知道在基督教当中那个孩子当然就是基督耶稣。可是接下来,真的有一个孩子牵住了他的手,但是是那个早熟的洛丽塔,是那个充满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魅惑和恶毒的少女。

影片中的一场重头戏是年轻的神父和伯爵夫人之间的那场长对话及其他们所发生的语辞之间的冲突,这是我们年轻的神父一生当中唯一可以欣慰的东西,就是他触动了伯爵夫人,某种程度上他感召了或者叫说服了伯爵夫人。

在这场戏当中,有一个在当时看起来非常新颖的调度方法,导演始终把伯爵夫人放在穿衣镜那一端,这首先形成了镜外人与镜内人之间的相互对照,形成了画面当中一个人物的双重形象,来向我们表明她内心的挣扎,她的纠结、她的冲突和意义的双重性。但另一边,穿衣镜放在壁炉之上,而壁炉的炉台摆满了小男孩的照片,向我们提示着她的失子之痛,同时向我们提示着她和圣母玛利亚之间的结构性的相像。

这样的错位在这部电影当中是贯穿始终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天主教文本,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圣徒的心灵雕像,它同时可以说是一个濒临丧失信仰或者完全无信仰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历程,或者说这是一个精神危机历程最终摧毁了一个生命的故事。

布列松以及《乡村牧师日记》是我们深爱的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最爱,塔可夫斯基的评价成为这部影片的评价当中的一个非常亮丽的光环。桀骜不驯的电影史颠覆者,也是电影史开启者的法国导演戈达尔也同样对这部影片有着极高的评价,他的最著名的说法是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相当于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相当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布列松由此向我们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电影史,也绝不仅仅止于电影人,它同时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对文化史的文献,同时也成为对文化,对于价值,对于心灵的巨大的贡献。

1.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派,又称《电影手册》集团,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主要人物有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

2.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主要电影理论有“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场面调度理论”等,被称为“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

 5 ) 乡村牧师日记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一、 叙事 1. 日记与片段交叉,有很多写日记和阅读书信的片段,直接表达的剧情不多,大多是用旁白的形式加以解释。 2. 隐喻丰富,开头男主就在树林里遇见了一对男女,二人直直望向镜头然后离去,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一形象和随后男主忧郁的形象形成对比 3. 不完全是根据传统的叙事方法,而是按照时间直接描述主角身周的经历,采用很大篇幅营造主角身边的神学环境,尖端省略的故事,却营造了持续进行的命运感。 4. 采用间接的表达,比如经典的无名信片段,男主发现了是谁写的却不直接表现,而是用下一个剧情的承接来表达。此时男主也短暂出画,营造了审视感。 5. 布列松的常见主题:多愁善感的人们挣扎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 二、 视听 1. 镜头总是缓慢的拉近或推远人物的面部,营造出一种迟缓、突出的神态。 2. 停滞,迟缓,仿佛陷入幻象的表演,突出了这部影片的神学色彩。 3. 画面简朴,喜欢从背后、局部进行拍摄,再逐渐推进到整体,有利于对人物体验和神秘内在状态造成平衡 三、 布列松:笔记p52 四、 超验风格(抄的) 美国学者保罗•施莱德在《电影中的超验风格》(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一书中界定了电影艺术(主要是布列松、小津安二郎和德莱叶等人的电影)中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独特风格。这种所谓的超验风格可以传达神圣他者的在场,它不是一种诉诸于观众内心的对于神圣的体验(否则就同一般宗教电影没有区别了),而是建基于信仰的对神圣者在场的确证(因此人们可以接受,同样也可以不接受)。施莱德指出,超验风格的完成必须经过下面三个步骤:1)日常生活(the everyday);2)疏离(disparity);3)静观(stasis)。 以《日记》为例,电影描绘了教区昂布里古的社会环境及牧师和教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烦闷、厌倦、缺乏乐趣,而牧师周围的人们都出奇的冷漠和满怀敌意(在《少女穆夏特》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也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布列松式的环境)。但是牧师的行动并未被这个环境、这种日常生活所左右,他确实与这里的人们产生互动,但是这里人的言行并未对他的内心产生影响,他的疏离在电影中表现为他的行动和对话时常被念日记的旁白所中断,这种中断贯穿着整部电影,在牧师本该对人产生回应时,日记的旁白一下子把他拉入到了自己的内心之中,“疏离”是电影的主角体验到在场的神圣他者的一个必要条件。施莱德认为,在到达在第三阶段,即静观神圣他者在场之前还有一个决定性时刻,在电影中,是最后那封信被读出时,观众获知牧师死了,牧师死时的心境是“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圣宠”,片尾出现的十字架则意味着真正的静观。我的看法是,所谓决定性的时刻并非只有一个,在《日记》中,尽管重要性和强度有差别,这种时刻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牧师使侯爵夫人重新找回信仰,获得灵魂安慰的时刻;第二次是他与翠西主教谈话时,意识到自己的神圣痛苦(holy agony)的囚徒时;第三次是他临死感到“一切都是圣宠(all is Grace)”时。当然,只有第三次才最后完成,因为电影接下来出现一个十字架的形象后便结束了,不再有干涉“静观”的内容。 超验风格中对神圣他者在场的确证是很容易同神圣的心理体验混淆起来的。如果说超验风格中也有神圣体验存在,那只能是电影中主人公的体验,因为在体验之前他已经确证,而观众的要获得同样的体验首先也需要接受和确证,体验是第二位的。而一般的神圣体验一方面不一定要求神圣者的在场,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主体内部自我拔高的道德结果。 五、 《电影是什么》巴赞

 6 ) 他们是那种要在年轻时就死去的人

你为什么总是不肯及时动笔?对你越重要的东西越是如此。
你若不当时写下来,以后就不会记得了。
是啊,我也怕遗忘。

但真正期待的是,一个严肃而崇高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在我脑海产生,我要做的就只是按照脑海里的种种,就能完成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是的,我是软弱的。我的软弱,表现在我的生活。我曾热衷于创造一个又一个在我看来不同寻常的时刻,并对这些时刻怀有很高的尊敬。但是,这所谓的诗意,或者只是我一个人的想象罢了。

所以我才期待力量。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语言的无力,文字的苍白,或媚俗。但是恰好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美。我真羡慕这种头脑,但我想我能列出比这好一百倍的一千种美。

“假如我必须破戒的话,我宁愿是因为爱上一个人,而不是你所谓的知性生活”(见《乡村牧师日记》)。

谁在过着真正的知性生活?
知识分子、艺术家、信徒?
这种生活有多少诗意?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

记得佛书上说,境界越高,吃的东西就越少,甚至可以长时间不吃。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营养不良、胃痛似乎是他们的通病——胃只能吸收干面包的乡村牧师,在桥底下吃鱼并因胃痛不堪而吸食大麻的科本,营养不良而死的舒伯特……这只是名单一部分。他们是那种要在年轻时就死去的人,伴随着他们或热爱或惧怕的孤独。

是的,我知道有很多贵族精于修辞,长于辩论;我也知道另一些人的外表很难像他们一样逸气十足,他们衣着可笑,举止寒酸,也往往保全不了自己或家庭,他的一生,有可能是30岁,也有可能是90岁。但是……

安徒生难道不比王尔德更感人?
舒伯特难道不比施特劳斯更深刻?
米开朗基罗难道不比罗丹更伟大?
……

我曾无数次见到这种力量,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是不知道说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灵魂持续酸软,至少这是件快乐的事,而且绝对不是幻觉。

“语言无法用双唇读出,而必须用灵魂读出”(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自然,音乐,艺术,文学,爱情,一切美好的东西又何尝不是如此?而这种美好,如何用语言来描述?

“难道那些最古老的痛苦竟不能让我们开窍? 难道这个时刻依然遥远? ”里尔克哀歌一如是说。


 7 ) 進入與死亡

胃與酒

這裡存在著一種斷裂:在影片的開頭,年輕的神父就講述了他不佳的健康狀態,以及由此導致的那可憐的只吃泡酒麵包的飲食,後來他也正是因為胃癌而死的。可是如果我們把這一點抽離出來考慮的話,則整個影片將被割裂為兩個不相幹的故事:一個是一位年輕的神父來到他的鄉村教區,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後,他仍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痛苦地奮鬥著,最終死去;另一個則是一位本已患病的神父在經過了一段並不順利的工作之後,因病去世。
前者是個感人的故事,後者則平淡無奇,但由於影片從未告訴我們神父的個人努力與他的死亡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因果聯繫(神父簡樸的飲食是他一開始就選擇的,並宣稱是由胃病決定的,真是個奇怪的宣稱?),所以死亡之於他的工作和信仰,是一個外在的偶然性事件。然而,我們在影片的整體觀賞中卻會感覺死亡內在於他的精神之旅,並最終證明了他的信念與努力。
這是為什麼呢?
酒,同樣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一開始酒似乎只是用來浸泡麵包的液體,可是如果我們考慮到神父的兩個重要盟友(或論敵?)——教士和醫生,都嚴肅地跟他討論過酒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不該忽視它的重要性了。神父一開始宣稱酒可以讓他振奮精神,這似乎並沒有什麼錯,連教士也說喝點酒並沒有什麼。可是教士之所以反對神父喝酒,是認為後者因依賴於酒而忽視了對上帝的禱告;而醫生的話則更加奇怪,他宣稱神父因為一出生就承受的酒精而無可救藥(這裡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醫學上的,它或許意味著神父患有某種遺傳病,但是這一點在影片的其他地方無法得到證明;另一種則是象徵性的,它首先讓我們想到基督教的原罪理論,但醫生本人並不信教,這使得他的說法具有一種反諷效果)。
酒連結了神父的身體疾病與精神追求,它標誌著神父所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正是這種方式將神父帶入了與村民與他人的關係之中。

早熟的小女孩

如果說神父的挫折感主要來自於村民的不理解與敵意,那麼影片對二者關係的直接呈現如此之少,就頗有些奇怪了。在影片開頭部分為我們短暫地展現了一個吝嗇的老村民跟神父的衝突,之後村民問題就只是間接地被提及,它構成了神父苦惱的重要根源,卻未被直接展開。
在這種情況下,那個對神父態度奇怪的農村小女孩的角色設置,實在頗為巧妙。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她對神父頗懷好感,是早熟少女對年輕男子的那種暗中傾慕,這並不稀奇。然而她身處在對神父普遍抱有敵意的村民氛圍之中,所以她不得不懷疑、痛苦於她的傾慕之情,進而以一種外在的敵意來掩蓋它,來欺騙、懲罰自己。
然而她之所以如此,又正是因為她是村民中真正以純真的心靈貼近、理解神父的人(她一出場就流利地背出了聖餐的內容,其中的酒和麵包正命中了神父的食譜),所以她最終流著悔恨的淚救下了倒在野外的神父。
她是從始終作為一團陰影而存在的村民群體中湧現出來的一滴淚水,倒映出神父的痛苦與拯救。

伯爵夫人

影片主要正面呈現的,卻是神父如何涉入伯爵家事的情節,而其中的關鍵點在於神父與伯爵夫人之間的交鋒。
伯爵夫人長年沉浸在喪子之痛中,進而縱容了丈夫的新歡,孕育了女兒的仇恨,她將自己封鎖在對單一對象的愛戀中,而對外界一切漠不關心。神父決定打破這種封鎖。
神父近乎殘忍地告訴伯爵夫人,她保持著這種偏狹的愛並不能真正擁有她的兒子,反而將永遠地失去他,因為上帝是愛本身,只有將自己毫無保留地交給上帝,才能分享到愛。
然而這對於常人來說是極為危險的一躍,因為人們往往傾向於執著現實中自己所依戀的單一對象,怯於拋下這一可被直觀者而去擁抱那不可見的無限性。
在這種意義上,上帝是恐怖的。伯爵夫人猶豫著說出她的一個想法,即如果有一個地方是上帝所管不到的,她願意不顧一切地帶著她的孩子前往那裡,任憑上帝來報復和毀滅她們。
神父竟說,他也常常有這種想法。
然而神父堅定地說,天堂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們所生活的現世,拯救就在這裡。
伯爵夫人最終順從了。她死了。她女兒後來說她很安詳。
但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我們的神父,如果說伯爵夫人最終得到了安詳,那麼他卻仍處在痛苦之中。

疏離與進入

有一種說法是,影片中的神父始終處在與日常生活的疏離之中,通過這種疏離持存了神聖他者的在場。從影片的處理手法本身來說,這是非常正確的,然而如果把它套用在影片主題的呈現上,卻容易產生某種誤導。作為手法的疏離是表面性的,它反而導致神父內在地進入了與他人的關係之中,疏離如果真的存在的話,毋寧說是存在於神父與上帝的關係之中。
這時我們將看出神父與教士真正的分歧何在。
教士提倡禱告,提倡平靜地置自身於與上帝的直接關係之中,而對於外界的他人、對於村民,他認為只需要給予秩序,只需要他們懼怕自己,而非愛自己。教士顯然認為天堂是存在的,天堂作為一種中介,和平地為人與上帝的直面提供了場所,而教士正是掌管通往天堂之鑰匙的人。
然而神父認為天堂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這個人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
於是他不可避免地要進入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之中,為他人的拯救承擔起責任,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真相是可怕的,他因此陷入持續的痛苦。
他甚至無法禱告,他可以幫助他人進入與上帝的直接關係之中,將自身交給上帝,但他自己卻做不到。他注定要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和罪孽,他自身反而因責任的未完成而無法直面上帝。
於是只有死亡本身才能卸下他的責任,讓他得到拯救。
    他告訴人們All is grace,然而對於他自己,唯有死亡才是grace。

 8 ) “无法用双唇读出的语言必然是灵魂的心声。”

很少有人可以像布列松那样纯粹。
影片中的第一人称给予一种孤独的,静谧的气氛,日记式的独白加强了这一点。牧师的情感对于这种氛围下于看者来说非常强烈,甚至令人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世界唯剩一人那样的感情里, 几乎可以忽略所有而只凭情感去感受,我相信很少有什么片子可以做到。比如他说:“我没有兴趣讲别人所谓的秘密。。。这仿佛在向我的伤口撒盐。。 ”
事实上或许也只有这么做才能领会到布列松的真实意图。这种真诚让人感动,甚至心惊。我们可以从人们任何的一丝表情中洞察到人的本心,从极端的沉默和静止中感受到一种回音。即使神父没有救赎得了谁,甚至是自己。然而不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依然信仰。如同结尾他说,“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慈悲的。”
影像其实有种贫乏感,没有过多的动作,即使神父死时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喧嚣描述,但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够从神情中,从话语中,从为数不多的动作里体会出那一丝一毫的情感交互,而不被任何花俏所打扰,我相信布列松希望人们更加集中在对体验一个人的感受上,甚至是穿透肉体发现灵魂正蛰伏其上,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
比如当牧师去看病时,影片没有给予牧师在房间里获知他将死的镜头,而是慢慢走出来,接行李时略微迟缓的反应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难过。即使对宗教没有认识,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伯爵夫人将项链扔进壁炉,而牧师又将项链捡回来时的那样的心境。
想想《圣女贞德》,吕克贝松的那部圣女贞德,不论她将贞德讲得再传奇,再非凡,那也离我们相去甚远。确实,我们知道贞德传奇的一生又有什么用呢。或许只有在布列松的贞德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圣女贞德真正的苦难以及信仰。
如同巴赞对此片的所说的一样,“无法用双唇读出的语言必然是灵魂的心声。”

 短评

我错了布列松,首先我不是教徒,看的时候没办法投入,其次我真的太疲倦了所以睡得很香。~~~

8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1.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天堂是不存在的。上帝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然而,上帝也正是爱本身。2.桑塔格如此定义布列松的冷峻克制:以抗拒感情来产生感情。3.拍房屋用框式构图营造主人公的孤独压抑感,拍室外则有表现主义的抒情性,在牧师瘦弱身影与巨大的苦难蒙昧间形成梦魇式的对比。4.布列松使用非职业演员之始。男主要是去演卡夫卡,大概很合适。

1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省察的人生却处于长久的痛苦和偶尔的救赎中……

15分钟前
  • 拔刀诀
  • 推荐

影片《乡村牧师日记》在电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20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这是著名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怪不得不是我的菜..

23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日记体改编,内心独白,殉道者形象,墙上的十字架投影

2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长期只吃红酒泡干面包会得肺癌

29分钟前
  • XU
  • 力荐

A / 主角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肢体感被剥夺的状态,为数不多的动作成为一种迟滞的征象,而书写的手则有如模拟理念的运行。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在乡村社群与教权体系中的位置,一种嵌入其中但又被排除的有形真空状态。然而在种种压抑中思绪悬浮的空间却被开辟了出来,被拒绝直接共情人物、感应神性的观众又能在某些日常细节中完成共鸣与体验。声音在《此房》里是撒旦的镰刀,在此处则是天堂回响。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看得我胸闷。“他们讨厌你,是因为在你面前他们自惭形秽”,面无表情的脸更写出那种撕心裂肺地痛苦。布列松把小说改成了令人窒息的挽歌,缓慢的影像加深了这种风格。

34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37分钟前
  • spaceman
  • 力荐

看完《乡村牧师日记》,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自身的现状,无论是通过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实在是无法忍受每天和孤独痛苦地博弈了。感谢布列松,给了我充裕的两小时来自省,尽管我知道从此过后我也不会变的更好一点

41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重看#4.5;这部虽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力秉忠于原著,然而作者并不满意改编),但日记体的思辨口吻和精神上的探索、内心激烈的交战和自我辩驳,仍然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的某些印记,看完本片才能明白为何布列松数度改编陀/托翁。诚如巴赞所言:“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媲美的影片,而是一个独立的美学实体,它仿佛是由电影扩充的小说。”生理性的病痛与精神状态的折磨同步,在近乎苦味的纯净心火焚烧之下,他终于明白人类沟通的无望,并为自己打开通向永恒的门。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忽闪而过《面孔》《处女泉》《第七封印》《犹在镜中》……“真相不在一个梦中而在很多梦中”帕索里尼《一千零一夜》,在布列松的影像片段里的准确体现:真相不在一个由几个人物完成的单一的有目的性的事件中,而在点点滴滴遗漏的片段

47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宗教代沟

48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

最烦旁白多的电影,还不如看小说!

53分钟前
  • AP
  • 很差

评论里那些对基督教一无所知的人就不要说啥了吧?神父本人就是一场温柔而悲伤、缓慢而盛大的殉道。他的眼睛是那么的忧郁,像被伤害的天鹅,只能用翅膀扑打着波心。

55分钟前
  • laulau
  • 力荐

别不懂装懂了。没有基督教背景就是看不懂。

60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忘不了这个男主角,他有一双很像卡夫卡的眼睛和忧郁。

1小时前
  • 还行

利用胃癌博取观众同情,强行干涉他人私生活。

1小时前
  • 车登巴咱尔
  • 还行

布列松的第三部长片,拥有震颤灵魂的力量。影片由贝尔纳诺斯日记体小说改编,文学性浓厚,观影时总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斗争、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分裂,沉重压抑,启人自省。大量的旁白和以近景特写为主的镜头编排(模糊与省略环境)使观众直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