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一个视频这么笑过了,结尾抬仙女大姐的那个黑人观众的采访,真的好好笑,笑得停不下来的那种😂搞笑的东北说话风格,可以去说脱口秀了!
全剧就是在一本正经的搞笑,挺荒诞,也挺无厘头的,但是anyway,真的好好笑
再配上B站的弹幕服用,笑果更好!
让人开心的一步电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今年为止看过最有笑点内涵的一波三折小成本喜剧电影 。
一下就联想到《摄影机不要停》
很巧妙的收回所有伏笔 、怪诞蹩脚交织着真情实感、摄影师的镜头也有笑点。
比一些逻辑不在线,糊弄观众硬分喜剧片蛋糕的烂片好太多…
今年为止看过最有笑点内涵的一波三折小成本喜剧电影 。
一下就联想到《摄影机不要停》
很巧妙的收回所有伏笔 、怪诞蹩脚交织着真情实感、摄影师的镜头也有笑点。
比一些逻辑不在线,糊弄观众硬分喜剧片蛋糕的烂片好太多…
太喜欢这个影片了,演员们极强的信念感以及剧中埋着的那些小彩蛋真的是绝。比如一个个名字的谐音梗;比如老二次元专家;比如一开始在STOP sign迷路的导演其实就是之后总采访的流浪汉;比如多次背景板中出现最终撞坏了桌子的轮滑小哥;还比如SmokeRider海选时候的 ‘你 Must Love’——堂而皇之的国骂输出...不胜枚举。
对于国内的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搞笑。但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参与过类似春晚的人来说,那就是感同身受了。
海外的华人春晚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学校里,一般以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牵头来办。演员和观众主体以留学生和年轻人为主。领馆多少会给点资助,再加上学校的拨款和一些当地华商的赞助。大家出国时间都不长,节目与国内更接轨一些。场地是高校的礼堂,年轻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办节目,水平一般也不错。民谣流行的时候,演民谣的会比较多。有嘻哈新说唱火了,会有Rapper。这和国内高校的晚会很类似。
第二类则是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春晚,那就精彩纷呈,大开眼界了。
晚会的名称一般都不小,以美国这边为例。很多是 年份+A+B+C 的组合,其中A=(东)西海岸/全美/北美/全球; B=华人;C=春晚。规模上来说 经常是(观众+演员数)<500的三位数。为了保证观众数量,会安排很多群体节目,比如广场舞,比如小盆友的群舞,群体节目演员的亲友们一来,观众席就满坑满谷了,掌声的分贝值也有了,以及一点点晚会的门票收益。
晚会组织者:比如慈善基金会-慈善可能是其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又比如校友会或同乡会-一般单个校友会是很难攒出一场大活的,联合其他高校校友会和同乡会一起来办也是常有的。再比如华文学校-那么演员主力就是小盆友了。再或者是当地的华人社团-比如电影中就是如此。甚至还有私人-就仿佛古代大老爷们请戏班去家里演出-当然这是以当地华人春晚为名。
然后是演出地点的多样性(只列出自己参与过的):
比如领馆,礼堂,餐厅,华语KTV,教堂(是的,出钱就可以租教堂的场地演春晚),更离谱的还有葡萄酒庄...>_<!
餐厅作场地是最可怕的 - 调音啥的就是寂寞了。更可怕的是台上演员在那卖力得嗷嗷嗷,台下则是一片觥筹交错,偶尔会有人叫个好-大概率是演员的亲友-很快这叫好声便被淹没在一篇叮叮当当的碰杯和碗筷声中了:松鼠桂鱼和三鲜锅巴不趁着刚上桌夹两筷子,谁在那等你一个民谣歌手在那讲述异国他乡内心孤寂和对这个城市的眷恋?
然后就是演员们了:少量的留学生,第一代移民,以及二代三代华人。
由于出国时间不同,每个人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时期不一样,节目的呈递有着极强的年代感。有许多的舞台风格,如今已经很少在国内舞台上出现了-比如说独唱的时候站得笔直,眼神望向天边,歌声伴随着麦克风上扬的费玉清style。又比如一些苏联歌曲的联唱。又或者是民国七歌后的一些时代曲(非改编版)。舞个龙或者狮子,也是常有的。不同时代阶段的艺术形式不能说是与时俱进吧,只能说是泾渭分明-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泾渭分明,也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缺乏生机-文艺终归是不能脱离母体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去这几年的种种,海外华人群体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割裂了。然后在一些极端网络语境的加持下甚至变成了类反贼的存在。哪怕这其中很多很多人是真心热爱着祖国。这一部喜剧作品鲜活得将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呈递了出来,呈递出来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哪怕是以这样一种一本正经的荒诞搞笑的方式来呈递。而这,一定程度弥合了炎黄子孙们的割裂,尽管这可能不是影片的本意,但它确确实实在观影者中起到了作用。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真是严肃的逗人逗得不行。
虽然因为这电影中有很多讽刺的味道:比如夹带私活、胡说八道的专家,小动作不断、好不认真的会议,高高在上、无法融入的导演,为了目的、已经忽略意义的团长……但总归是一部很欢乐的电影,乐在哪里呢?乐在我们的无奈中。
因为我们的心中的春晚好像以前不是这样的。
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家人团聚、是其乐无穷、是期待已久、是无忧无虑。而现在社会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反而变得焦虑了,越来越多的烦躁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脑海中,不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而是我们的思维凌乱了。
这种情况下,春晚已经单纯的变成了我们刻意之下的一种形式、一个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春晚而春晚,甚至不知道春晚的意义何在,仿佛只要有个春晚,还在看春晚,我们就是华人、华裔、中国人。
春晚有没有必要,是有的;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春晚,或许不是。
这部电影中最高光的那一刻是rap兄弟的救场,他们一遍遍被团长委以重任,用他们烟火气十足的rap和故事抓住了所有人——台下的观众和荧幕外的观众。那即兴的演唱因为内中满是兄弟二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所以带动了所有人。
如果还有春晚,希望是源自内心的东西,只有那个内心深处的共鸣,才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华裔、华人的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春晚从1983年第一次推出开始,它已经逐步演变成为春节的固定项目。
以前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守在电视机前看着一个个精彩节目上演,饺子、年夜饭、春晚成为春节固定搭配。如今娱乐节目应接不暇,一年一度的春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家庭习惯,它不可以没有,但是不一定真有人看。
每年春晚播放时、播放后的吐槽,几乎成为更多人乐此不疲的春节娱乐。
完全没有想过,会有人这么认真且不正经地拍了一部电影吐槽春晚。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晚,毕竟春晚是刻在华人基因里的(电影里说的)。
某年春节临近,旅居国外的人们想自己筹办一场有意义的春晚,于是邀请了专业纪录片团队记录整个春晚的诞生。
任何一个项目,立项、筹备、组织、完成,一路的鸡飞狗跳在这个“纪录片”里全都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春晚团队,主要有以下成员:团长唐冰,市场部、招商负责人贾欣欣(假惺惺),节目负责人肖点滴(笑点低),宣传负责人钱木柚(钱木有),场地负责人赵补拙(找不着),实习生龚举人(工具人),原定春晚导演:卜建辽(不见了),还有一个贯穿纪录片始终解答春晚理念的某著名学者胡毕硕(胡B说)。
当团队开始着手筹备春晚的时候,斥巨资从国内聘请的晚会导演卜建辽在出机场之后走失,团长认真询问卜导演的地点,导演认真地拼出他所在地的英文指示牌“S-T-O-P”,全员崩溃,满大街的停止指示牌,这要去哪儿找到这个人呢?团长毅然决定放弃寻找,另觅新导演。(请记住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卜建辽在哪里?)
市场部贾欣欣认真地联系每一个晚会赞助商,可他们不是放鸽子,就是把答应的赞助资金改成物资,现金变成面膜。养生保健馆提出要做产品展示,竟然是在舞台下真人大保健!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主动联系的赞助商,他唯一的小要求就是让自己的女友在舞台上体验一把小仙女,由于团队资金有限无法安排威亚,于是后来就出现了舞台上两个黑衣人托举小仙女演唱一首《传奇》的奇景。
宣传组钱木柚真正将钱木有这件事发挥到极致。因为一开始赞助商答应的资金充足,她豪气地定下两块巨大广告牌。当资金全部付出之后,只剩下100刀,然而春晚的海报还没确定。团队商议的海报要喜庆、红色为主,虎年一定有要生肖元素,还要有传统文化和典故,而且还要带一点sao。
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自掏腰包补贴50刀,请设计师做海报, 提出诸多要求,直接被设计师口吐芬芳、拉黑。庆幸的是最终联系到龚举人的朋友免费设计了一款满足团队要求的爆款海报,圆满完成任务。
晚会筹备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节目海选。春晚的海选现场给我们展示了何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双人RAP始终在自己的节奏里打节奏,唱着洗脑的《必须爱》;超能人士现场无法表演只能在黑夜里展示的隐身术,转而演示读心术——阅读自己内心;气功书法大师深入研究量子力学之后,带来独门绝学隐形书法,大姐姐们现场表演的民族版广场舞——《吐鲁番的葡萄干了》。还有团队特意请来的盲人“乐器演奏”阿卡贝拉现场展演,也是独具匠心。
作为一个伪纪录片,作品可谓是诚意满满。影片的细节把控,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处女座。
团队中每一个人名都和人物性格、角色具有关系,尤其是可爱女生肖点滴(笑点低)几乎承包了电影一半的笑点,人如其名。
片头就提到的原导演卜建辽惊喜出现在街头采访里,他说虽然被朋友遗忘流落街头,但是他依旧接受一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街头采访中来到海外寻找口袋精灵的皮卡丘小伙伴,将一个外国人抬走,直接导致晚会现场的主持人失踪(抬人画面出现在路人采访瞬间)。
一部笑点不尬,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电影在春节里服用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公众号:紫式说
机缘巧合看了这部。
一部分原因可能真的是作为一名春晚拥趸的内心召唤,很长一段时间,春晚是北方人的春晚,时至今日,春晚对北方人都不再重要了,脱口秀大会5江梓浩说的那些春晚梗,真的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的春晚是纽带。可能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甚至不能代表我出生的家乡,可能只能代表一个小小的市区吧。春晚一方面是团圆的纽带,或者说是亲情的纽带,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屋子里,外面北风呼啸,可能还夹杂着些雪花,等着好笑的小品,下饺子时还担心错过,即使明白从明天开始就会在各大卫视重播,甚至在未来的一年,都会在各种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的茶余饭后休闲节目中一直播放;鞭炮声太大听不清时,都会超级想要直播字幕。那些金句或者现在所说的爆梗,会在春晚这一刻成为家人的内部梗,一家人开心,很多时候比一个人开心来的更加刻骨铭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另一方面是共享快乐的纽带,从春晚的第二天开始,春晚的魔力就会开始发力,你会忍不住地将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先是围绕春节期间出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直至开学后扩散到各大学校,「没事走两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邪」(原来这是早期的谐音梗),成为课间午休插科打诨的主力军。
时至今日,每年的春晚还是会看,最期待的还是小品,时不时也会有其他喜欢的节目,如「只此青绿」,还有少林寺那个人海战术的节目。对于人海战术的应用,其实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觉得让如此众多的人整齐划一去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是直的人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么,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很中国特色。
春晚的地位确实大不如从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春晚的综合性无法满足新一代对投其所好的精准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舞台多了,春晚不再是那个「上了就能火」的「红之保证」。
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喜欢的时候,坚持起来其实容易;当大多数人开始质疑并不再喜欢时,坚持反而难能可贵。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开始觉得荒诞,后面却有种被感动的回甘,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举办春晚而举办春晚,但是我知道的是,曾经关于春晚的记忆和互动,保质期可以坚持很多年;但无可厚非的是,近几年的春晚,记忆点越来越少,因为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追求,因为出现了很多比春晚更精彩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不只是春晚的记忆点少了,其实在流媒体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记忆点都少了,就像全球范围内的鳗鱼数量都在急剧减少,当扰包括你面前的这碗鳗鱼炒饭(谢谢@蛋卷),所以这不是春晚的错。
我仍旧觉得举办春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耗时耗力,只为了让人们更喜气洋洋地度过零点钟声前的无聊时光,很多时候为了什么开心不重要,只要当时是开心的,就已经很好,即使吐槽春晚让你开心,那也算是春晚作出的贡献了吧。
剧中演员的表现都很真实,整个过程也都很真实,甚至扎心,不乏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片尾曲很好听,韵脚也不觉得尴尬,认真看了下胖虎海报上的那副对联,真的是棒。
上联:逢虎年 办虎事 虎头虎脑过大年
下联:虎喊虎 虎呼虎 虎护虎糊虎弧虎
今年年初就已经存在的梗为什么22年过半了依旧适用,不知道为什么本周被推上了豆瓣热榜,甚至把咒术回战0给挤了下去,二次元遍布互联网,也遍布全世界咯。真的很认真地在搞怪,B站拜年纪和春晚等节目,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确实变得没那么原汁原味了。你能看出多少梗?测测你的互联网浓度
1,今日看了在悉尼举办的女篮世界杯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叹:华人有力量;2,国内主流院线宛如一坨屎,xx传媒这些自下而上的创作才在真正满足人民需求。
好幽默好无厘头好好笑!“很多人可能是活在一种集体的幻觉里面。他们为了排春晚而排春晚,他们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春晚就是一个媚俗、刻奇的存在。”
脑子都不太好的样子 真的笑不出来 一点都不好笑,这也能算电影吗?
其实包括B站视频上的弹幕、评论区以及豆瓣上的条目、高达8.0的评分、热搜等等都是这部喜剧片作品的一部分了,共同构建了创作者和观众对于某种传统与定式的解构、叛逆、讽刺、不屑、批评与反抗。尤其是在今年这个只有ZXL电影的国庆档,上述的这种叛逆性会被更加突出。所以如此高的豆瓣评分真的代表拍得有多好或者有多么搞笑吗?我认为不尽然,的确有一些段落会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对于春晚的揶揄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内容了,并不新鲜,只是在体量上相对大多数网络视频更大一些,花费的演员、精力也更多一些。所以这样一个片子,在我眼里更多的意义在于很多观众在借助对其的好评、吹捧、传播来表达对当下部分影视娱乐作品类型化单一、过于讲究宏大叙事、官方背景色彩浓厚等各种状态的不满与反叛。所以想到这里,多少还是有一些悲凉的。
大型金广发剧场版
完全不抱希望开始看,直到笑抽筋。我完全就是那个笑点低的女胖子的现实版。
挺无理头的,小仙女绝对是全场最佳,如果能拍成摄影机不要停的“质感”,应该挺棒的
世界尽头唯一服务老百姓的春晚。
实在无法理解这8.1分是咋来的,据说之前8.2分,难道一个所谓“伪纪录片风格”就可以掩盖一切问题?镜头随意,场景简陋,表演做作,台词尴尬,无音效,无配乐,无剪辑,这就是一普通视频博主vlog水平,这都能到八分多简直是在侮辱电影
能get到想表达的笑点但并没觉得很好笑…
想再看一个半小时的全能异人研究所番外篇
牛哇!一本正经的伪纪录片,演员信念感也太强了哈哈哈哈哈!离谱到十分合理,当代社会本就这么荒诞,各行各业一本正经地聚集一批人做着看似程式化有逻辑,实则敷衍无聊的事情,人们一本正经地说些废话,表演正常人,其实各疯各的。失序的世界,正常是一种反常。
我先笑为敬!可比春晚好看太多了!主创团队应该都是美版办公室的粉丝吧,拍摄风格模仿了九成,这种神经质笑点也设计的刚刚好,真的好久没看这么开心了。主要演员们演技也都在线,有几个说她不是专业演员我都不相信,特别表扬肖点滴同学!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吧?伪纪录片的形式也不能这么持镜运镜啊,顶多算是大型活动的纪实拍摄。前面蛮有意思的,对春晚的嘲讽,后面就是纯粹无厘头搞笑了,弹幕还说什么进院线一定票房大火——那可能中国的电影艺术就彻底死掉了。
你Must Love,华语影片来自加拿大
一部很(没)有必要的电影
笑不活了。剧本非常妙,所有伏笔都有回收,而且造成的巧合顺理成章,最难得的是大部分演员都挺自然的。仙女姐姐好努力啊😂😂😂😂😂
我没有幽默感,我觉得尴尬,我能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