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结果当然是考上了。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
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
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
2)见识短。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seeya.
#雪碧看电影# 安德丽·贝斯孔/埃里克·梅泰耶 《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2018:🌟🌟🌟🌟让人眼前一亮的娴熟转场,太惊喜了,想象力无极限,从前半段影片小女孩在排练舞台上飞起,影片流畅自如,穿插黑幕里女主角疯狂发泄般的舞蹈,压抑多年的心理创伤通过肢体动作得以短暂释放;小女孩被熟人性侵的故事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母亲的麻木无疑给她带来成倍的二次伤害;好友和女主从夜店卫生间到探监室的转场再次给叙事按下加速键,全片节奏有张有弛,优异的呈现形式给影片带来如虎添翼的视觉享受,也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童年伤痕,有些记忆太过不堪回首,只能加速;当成年后女主带男友和父母见面,旧事重提,母亲的态度把餐桌对面的她一下子逼回到童年时期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她一言不发,选择沉默;救赎只能靠自己,最后走进那间卧室的门,没有人和她同行,没有家人,没有心理医生,没有爱人,只有自己。
儿童性侵,触目惊心的四个字。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犯罪行为却屡见不鲜。
大银幕上,关于儿童性侵的作品也向来层出不穷。
《素媛》《熔炉》《嘉年华》《信笺故事》……
最近,又有一部高分新片对准了这个题材——
此片曾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进行展映,收获好评无数。
不仅如此,它还同时获得了“金摄影机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一种关注大奖”双提名。 在豆瓣上,此片评分8.1,位列本周口碑榜第三。
执导此片的安德丽·贝斯孔,原本是法国的一名演员,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
而电影中的故事,也是根据安德丽本人的经历改编而成,并由她亲自出演。
片中的女主角叫奥黛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
她从小就热爱舞蹈,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
在她八岁那年,一件改变她人生的事情发生了——
奥黛特父母的朋友,一个叫基尔伯特的男人,突然闯进了奥黛特的房间。
他向奥黛特提出邀约,想一起“玩洋娃娃”。
单纯的奥黛特并没有拒绝,她还热情地拿出了自己最爱的洋娃娃。
但是,基尔伯特却突然把房门关了起来。
他连哄带骗地说,让奥黛特来当那个“洋娃娃”。
接下来的事,你应该猜到了——基尔伯特对奥黛特实施了性侵。
年幼的奥黛特,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在基尔伯特的强烈要求下,她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但是,在奥黛特的心中,却逐渐对基尔伯特充满了抵触和反感的情绪。
于是,当母亲让基尔伯特来接奥黛特放学时,奥黛特也表示了不满和抗议。
母亲也认为奥黛特只是一时任性,没有理会她的请求。
于是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基尔伯特又一次把魔爪伸向了奥黛特。
他近乎粗暴地打掉了奥黛特手中的书本,强迫她脱掉衣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兽欲。
从此之后,基尔伯特变得越来越大胆。
他无数次去往奥黛特的家里实施性侵,甚至以带她出去玩的名义,把她带到深山里进行侵犯。
肯定会有人问:奥黛特难道就不会拒绝吗?
她当然拒绝了,只是母亲并没有把奥黛特的话当一回事。
相反,她把这当做对奥黛特“任性”的一种惩罚——
你越不想去,我偏要送你去。
由于奥黛特的父母和基尔伯特是多年好友,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丝毫异样。 可以说,他们的失职,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
当他们在家中发现基尔伯特的“犯罪证据”时,非但没有表示疑心,反而责怪奥黛特“不讲卫生”。
当母亲发现年仅10岁的奥黛特内裤上就见红时,也没有询问原因,而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奥黛特只是早熟。
从无到有,从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
原本应该健康自由长大的奥黛特,一直生活在了被基尔伯特侵犯的阴影中。
她也曾想过对父母讲出一切,但是最后都由于父母疏离的态度而羞于启齿,独自忍受着深深的屈辱。
成年后的奥黛特,终于离开了老家,暂时摆脱了童年的阴影。
她也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由于天赋和努力,奥黛特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也逐渐在舞蹈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
但是,由于小时候那段不堪的经历,奥黛特的性格出现了极大的扭曲——
她开始酗酒、嗑药,刻意放纵自己。
换了一个又一个性伴侣,却由于心里的疙瘩,始终无法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儿时被性侵的经历,会成为一个人心底终生难以驱散的阴霾。
一方面,奥黛特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在导师的建议下,奥黛特开始尝试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师一次次的疏导下,奥黛特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她交了一个男朋友,建立了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
同时,她也终于试着接纳自己,接纳曾经被伤害的过去。
多年过去,奥黛特已经从一个小女孩长大成人。
而当初对她实施侵犯的基尔伯特,也已经结婚生子,步入中年。
一次家庭聚会上,两人时隔多年又一次见面,这唤醒了奥黛特不堪的回忆。
但是这一次,她不再逃避,而是选择对父母道出当年的真相。
最后的结局,在此就不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里感受。
说起来,关于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很多了。
但这部《不能说的游戏》的特点就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施害者身上,去着力刻画性侵行为的阴暗与凶残。
相反,她一种较为轻松的镜头语言,去讲述受害者是如何直面疮疤,以及与自己取得和解的过程。
片中用了两条线来进行叙事——
第一条线聚焦于童年的奥黛特,为观众讲述一个小女孩从头至尾被侵害的过程。
第二条线是成年后的奥黛特,通过她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呈现她在直面过去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两条线穿插展开,在转场时却行云流水般无缝衔接,在视听层面非常优秀。
此外,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电影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特点。
通过感染力极强的舞蹈,来反映强烈的心理感受,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表现形式。
《不能说的游戏》是根据导演安德丽·贝斯孔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在电影的片尾,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不光是欧洲,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惨案也屡屡发生。
今年5月份,福建一小学校长猥亵16名未成年女生,被媒体曝光。
图源 澎湃新闻微博
上个月,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事件,也引发了众怒。
图源 网易新闻
就在前几天,震惊全国的红黄蓝威胁儿童案也终于宣判。
图源 环球时报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2017年至今年6月,全国的猥亵儿童犯罪案件就多达8332件。
平均每天就有十余起儿童猥亵案件发生,而这些还只是被曝光的冰山一角。
这一起起骇人的案件,都让人非常痛心。
但,在这些悲剧之外,更让人痛心的是每一个不称职的父母。
以《不能说的游戏》为例,奥黛特的父母可以说是严重失职——
当片中的一个人提醒奥黛特的父亲,觉得基尔伯特和奥黛特走得太近。
奥黛特的父亲不但没有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觉得这个人在胡说八道。
此外,当奥黛特向父母袒露真相之后,母亲非但没有支持奥黛特,反而在帮着基尔伯特说话。
更让人气愤的是,她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奥黛特的幻想,是她编造的谎言。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应该考试的职业了,用网上的段子来形容——
生孩子要付出体力,养孩子要付出精力,教育孩子要付出智力。
最重要的是,这个职业还不能退休。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在这些惨案面前更加警醒,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不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刻,才知道追悔莫及。
*本文作者:张不才
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 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 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 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面目。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爱,而不是镇压。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
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
很无力的四个字
用一生救赎童年
舞蹈老师永远在聒噪,妈妈有点神经质,爸爸爱得力度有点弱,叔叔玩的游戏笑里藏刀,自我安慰“你也会享受的”,遇到了和贩毒混混一起玩的邻居朋友。
父母没有问孩子,自己直接做决定。妈妈看到“有黏液”的毛巾很生气,然后知道女儿不想和叔叔去森林,她反而逼她去。
心底的秘密为什么最后向一个陌生心理医生才能全盘托出?问亲密关系里的人,他们听得见吗?我抑郁了一个冬天,心情低落,自我压抑。父母只会责怪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看到表相。那种痛苦就像无人理解的孤独,越说反而不说来的好。可怕的是,你还知道父母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们的理解水平已经到天花板了,毕竟不可能谁的父母都是心理医生那么专业。所以,你还得自我解释安慰。
奥莱特她是懂事的,知道家里钱只够她住巴黎十几区,负担起一间涂满黑色墙绘的小房间,她没有过多抱怨,贴个芭蕾舞偶像海报,或者能去巴黎歌剧院就足够支撑她应付那些不堪了。她只会在被窝下哭一哭,扔扔枕头,妈妈说你天天就知道跳舞跳舞跳舞,可是那是她为数不多的出口。就像房思琪,她用写作表达
她幻想、吸毒、宿醉、疯狂跳舞、甚至臆想去美国跳街舞。
她不敢在男朋友面前暴露过去,选择分手。她带男朋友见父母的时候,她母亲还是那个样子。
各种变换穿插的场景,就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的拍摄手法,意识流,时空错乱。
当奥黛特第一次说出“no”的时候,那个叔叔居然PUA,说“我好伤心”很难受什么的,小奥黛特就相信了…
她妈妈为什么得知真相后没有爸爸来的反应激烈,认为吉尔伯特不像有个恋童癖的人…奥黛特和妈妈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
最后她勇敢走进了粉色卫生间 找到童年的那个自己,对她说“你没有错”她强大到可以和回忆和解了,虽然一直期待着的母亲的道歉和拥抱迟迟没来…
支持奥黛特的是她的父亲(虽然没有缺席但是迟到了)、爱人(爱的真正的是她的灵魂和热血,而不是就是想sex)和心理医生(开始要和奥黛特保持距离感,后来她们彼此反而成了亲密好友)
在控诉中,还有其他受害者,这种性侵幼童的后遗症是他们之后无法进入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衣冠禽兽的辩词居然是她们没有拒绝。
父亲的爱有点弱且无力,好像压不过妈妈的气势。
母亲为什么就是不肯来个道歉和拥抱,总是骂骂咧咧不能沟通,那么嫌麻烦为什么要生下来。
虽然最后奥黛特控诉的是吉尔伯特,可是她的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正因为这段亲缘,仿佛道德感就变模糊了。她妈妈羞辱、PUA女儿。说告发之后让丈夫陷入自责,让邻居怎么非言自己,借钱给吉尔伯特仿佛是把女儿做bitch卖了,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也没有guity的迹象。最让我伤心的人是她妈妈。
噩梦的诉讼时效有多久?经历过噩梦的人能熬过童年的痛苦折磨,却会被至亲的愚蠢冷漠压垮。4.7,要不是观影时身边出现的屏摄怪情侣引发的争执,估计在结尾情绪就陷进电影里了。
#SIFF# 转场很厉害,打的那么碎了也没影响观感,更没让观众一味沉溺在女主被性侵的痛苦记忆里。日常不断推进,梦魇动不动出来把人摁水里,看得我数独在电影院崩塌。真想把她妈从屏幕里拉出来掐死。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提前预支童贞,过早品尝痛苦,柔软的浴巾上尽是罪恶。学会隐藏情绪,假装岁月静好,热烈的舞蹈中满是悲愤。闪亮的童年被源源不断的黑暗紧紧锁住,微弱的呼喊被历历在目的耻辱层层淹没。假如白天鹅在振翅高飞之前就已经跌落深渊,会不会有人在悬崖边上窥视她的苦难。总有一天,曙光会出现,噩梦会终结。奥黛特跳独舞的时候,背景是纯黑色的,除了人物光,其他一无所有,这恰恰就是她痛苦的外化:无人可说,无人能解。从进入那扇门之后,她的人生就此失去了光明。恋童癖固然可恨,可是来自母亲的强势与严苛,让她没有勇气对家人坦白。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不是奥黛特,而是她那不近人情,尖酸刻薄的傻逼母亲。用舞蹈诠释人物痛苦的挣扎,人物内心产生巨大情绪波动时的声画分立,幻想与现实的蒙太奇衔接都非常微妙。有一些伤痛,你只有说出来,你才能走出来。
德隆尚就是今年戛纳最亮的星罢了,可惜这个摄影和剪辑早被欧容玩透了,脱线的地方也不少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童年被多次性侵的舞者通过向心理医师的倾诉沟通而鼓起勇气面对过去,走出阴霾。电影利用倒叙、插叙的回忆结构大玩幻想、解构梗。效果不错。相比衣冠禽兽恋童癖的猥亵,女主母亲的无视、羞辱、刻薄才是最可怕、最混蛋、最伤人、最可恨的。三星半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siff2019🔹非常有灵性的转场将回忆和现实完美结合,不渲染悲情,不过度控诉,却非常有力量。母亲这条线极具戏剧张力,让人异常愤怒。所以散场后大家手撕屏摄情侣也格外起劲。
这是我在戛纳看的所有电影里,鼓掌时间最久,哭的人最多的一场。最后她喊到:protégez vos enfants!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Cannes71# metoo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film as brain”,如何处理记忆、幻想与伤痛,精神分析的大结构玩的飞起,差不多达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级别了,而且法国人更会来事儿……舞蹈也很有表现力。非常讨喜的一部片,有个奖都不意外!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3.5 性侵题材与思维现场的双重花哨包装。隔靴搔痒,仅此而已。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看到后面,拳头握得越紧。我们的孩子,需要经历多少,才能平安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金马55#又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少女性侵题材电影,与《信笺故事》的相似之处是同样表达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但相比同类型电影更侧重情感表达,这部与众不同之处是更注重于技术层面的表现。舞蹈课上提到的“技术与情绪共存”也被代入了整部电影中,过去时与现在时交互,浸入式的回忆让观众直接进入主人公的童年记忆里。相似场景转场,蒙太奇,长镜头,叙事,结构,技术几乎无可挑剔。舞动的肢体展现人物的情绪,人物的情绪又控制着影片的节奏,真正做到技术和情绪合一,并且具备感染力。进入回忆,浸入回忆,感知痛苦,再走出痛苦,完完整整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受到侵害的少女是如何在成年以后面对这一切。导演处女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很有天赋了。
❶多次运用长镜头衔接时空,回忆在此间穿梭,需要救助时则混入幻想的成分;❷从芭蕾到街舞的转变像是分裂出另一个人格、打造另一层外壳保护自己;❸舞蹈中注入情绪;❹如果没有性侵,泳池的嬉戏不会变成溺水的窒息;❺母女终究没能和解,父亲的存在则像他的车位——“不远,就是没在该停的地方”。他对女儿的支持没有缺席,但是迟到。间接的伤害显而易见,与他平日的“温和”有关;❻自从走进洗手间,内心受困十余年,在纯黑的空间没有着力点而且孤立无援,留下的伤疤导致用餐席间听到那个名字就会变成幼小无助的女孩。❼所幸最后紧紧拥抱心理医生,走向自救,收获的结果正如片尾曲唱道——不要恐惧幸福。
极具误导性的poster好评。举重若轻更好评。The Tale和这个一比真是电视电影风尽显。有创造力的法国人玩出这么多转场gimmick不稀奇,遗憾的是因此显得有些不够focus。喜剧本身不是问题(是很不错),但用舞蹈叙事和传递情绪的好概念感觉没有做到最佳,舞台飞升不错,但其余除转场外的视觉亮点不多。另将主角的创伤/成人后的一系列挫败同美国嘻哈/黑人ghetto文化相关联总有点怪怪的(想当优雅芭蕾舞演员没当成,创伤了于是就玩街头霹雳舞?)感情线还是hit on the cliche though hit on the right note.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BJIFF. 9/10. 把转场玩得比烟花还绚烂,无论是同景异人还是同人异景,没见过转场用得这么多还这么流畅的电影,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角色的加入和情绪的递进,技术与故事完全如齿轮一般精准契合,太牛逼了。基本可以看做是阳光版的《信笺故事》,法国人的奔放与浪漫在这种题材里也能肆无忌惮的迸发,虽然后段节奏有点赶,但是无伤大雅。今年北影节第一周给我的惊喜已然不少,都说片单年年不如一年,那毕竟是大方向,像这样的冷门佳片,反而越来越多,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