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复仇

HD中字

主演:希里黛玉,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其它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7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8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9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高傲不是原罪,美丽才是

依旧是从前的影评搬运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近日决定远离手机,拥抱生活。

难得的假期,懒惰的我选择独自观赏电影。这部电影,我曾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关于它的影评。

至于是在手机app还是在杂志上,已经记不清楚了,时间和电子产品共同侵蚀了我本就不算好的记忆力。

印度高分电影,有罪恶、亲情、人性。

我似乎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可能没有,这并不重要。我本就是个泪点低的人,这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影片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黑公交案,作品中遭遇不幸的女孩儿艾丽娅还活着,黑公交案的受害者却已经死了。

为女儿复仇的,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优雅知性,温柔体贴的继母戴维琪。

剧情说复杂也不复杂,不过是法律没有让刽子手得到应有的审判,这位母亲化身复仇者,让伤害了她女儿的人逐一付出代价。

说实话,弹幕比剧情更精彩。

这几年,打开知乎和微博,总有关于女性受害者的案件,下面的讨论精彩纷呈,这个案子也不例外。

艾丽娅只不过是对继母态度不友善,便有层出不穷的弹幕骂她活该,好似被轮奸是她的罪有应得,是上天长眼赐予她的惩罚。

她不过是化妆穿着漂亮衣服去参加party,不过是严词拒绝一个恶心的追求者,受到的伤害,完完全全就是无妄之灾啊。

弹幕有人说她不该去参加party,去到那种场合的女人本来就是想……(抱歉,后面的话太难听,我真的说不出来。)

有人说她不该穿那么暴露,虽然我是没看出来艾丽娅的裙子哪里算得上暴露,或许酒吧party这种地方约定俗成应该穿羽绒服去?

有人说她拒绝别人太高傲,要懂得拒绝别人的艺术。一个能干出轮奸这种恶心事情的男同学,严词拒绝和委婉拒绝,对于他来说有何不同?

千怪万怪,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艾丽娅这个姑娘正值芳华,青春美丽,招人觊觎。

高傲从来就不是这个少女的原罪,美丽才是。

受害者有罪论,原来还有这么多拥簇者,真是可悲。

印度的法律,并不保护女性权益。在这样一个强奸合法的国度,女性本就是悲哀的,不幸的。

弹幕中“庆幸我生在中国”的看客,我并不反对他们的意见,但……即便是在中国,也从不缺乏对女性的恶意。

忘记是多久以前,新闻报道一男子当街砍人,一名女生当街死亡,旁边和她一起行走的女生曾试图克服胆怯上前阻拦,无果。

微博下方评论区,仇杀,情杀,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总而言之,这个男人如此残忍,必定有他的理由。

苍蝇怎么会叮无缝的蛋呢?

舆论发酵之后的几天,受害者和当时在场试图阻拦无果的闺蜜信息都被人肉出来,人品过往被众多看客浏览揣摩,即便看上去这个女孩家世清白,性格乐观,这些福尔摩斯们总觉得背后定有隐情。

也有另一些键盘侠,谴责旁边的闺蜜为什么不拼死阻拦,以后活着,难道不会受心理谴责吗?

最终警方给出的调查结果是,这个男人生活不顺,想要报复社会,受害者女性,刚巧路过。

多么讽刺。

我不知道是否有“睿智”看官会有如下发言。

“偏挑在那个时候上街,这不是活该嘛,自己作的。”

就好像“穿的那么暴露,活该被强奸一样”的那些留言一样……

荒诞,无稽,但就是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这个世上,有那么多说话难听得该下地狱的人,为什么他们有资格活着……

生而为人,他们,真的不配。

剧中其实还有许多漏网之鱼,比如被收买的法医,买通法医的辩方律师,这个世上,从不缺少败类,缺的是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复仇者。

正义,舆论给不了,法律更给不了。

置身事外的人,他们更喜欢给施暴者找理由,为受害者找缺点。

人间不值得,大抵如此。

2019/09/28

PS:愤青之言,若有冒犯,请退出点屏蔽,拒绝杠精。

 2 ) 作为爽片的悲哀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印度电影是不怕揭短的。

光是近年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神秘巨星》《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等等电影,就对竞技公平、教育体制、家庭暴力、卫生安全种种问题,进行了不加粉饰的曝光与反思。

而且,这些电影跟《一个母亲的复仇》一样,对女性处境会有更多灼热的关注。这种关注连绵不休,就像是盯着同一具身体,惊骇又悲恸地发现上面竟有那么多从不见愈合的创口。

故事总是痛得不知往哪呼吸。阿丽娅(萨佳·阿里饰)才18岁,就因为在一个派对上冲撞了所谓的男性尊严,结果被四个男人绑到车上轮奸,事后还被遗弃到臭水沟里。那一身血红色的礼服泡在污水里,把人衬得比鬼还凄厉。

这些禽兽的行径叫人齿寒,何况行凶者还包括她的同班同学,年纪同样不过18而已。

但这样的罪行,最终被法院以证据不足的理由,一笔勾销了。反倒是阿丽娅的父亲阿南德(阿德南·西德奎饰)在愤怒之下锤了被告一拳,被扭送到牢里。

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看透了这荒唐的现实,悲哀地明白司法体系与警方势力极其不可靠,而背后那些看不清底细的权钱势力随意兴风作浪起来,即便是他们这些中产阶级也难以招架片刻。更何况在印度,大多数人活得比他们更加不堪。

悲痛不已的她决定私下复仇,以暴制暴。

她在染布坊高悬的红色布匹间穿行,风把布匹吹成了战旗,而她将手刃敌人,用那去势后的鲜血献祭。她吃鲜红的苹果,夏娃启智一般地想到提取果核中的氰化物制毒,一石二鸟。从红色到红色,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红色的报复计划。

协助她的私家侦探DK(纳瓦祖丁·席迪圭饰)总爱说,“上帝会安排好一切”。戴维琪则回应,“上帝不是无所不在的”。而DK说出了非常有意味的一句话,“所以才有了母亲”。

这里的“母亲”,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那个角色,而且暗含了一种超越为母则刚的能量,也就是说,当孩子惨遭毒手,你愿意为了她寻求遥不可及的公义,而走得多远,付出多少。

而且,电影恰恰是关于一个母亲的复仇。当生父还在祈愿法律程序能够带来最终的公正审判时,是她这个继母不惜让双手沾满了污泥与鲜血。

给她的爱加持的,是那种聪慧、果敢与稳重。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再一次站得比男性要高大,要威风。

对比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下的糟糕现实,电影多少带有传奇的色彩。而戴维琪长驱直入的复仇,更是这传奇的极大加成。

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这种高度能够最大化地挤压出控诉的、减压的、释怀的势能。在生活中见证了太多比电影还残酷的事情之后,哪怕靠传奇来回血,那也是足够心满意足一回了。

所以,《一个母亲的复仇》能够成为爽片。哪怕它在一些逻辑问题以及现实可能的考虑上做得不够周全,在叙事节奏上还差点被最后一部分的失衡拖垮,但它就是冲着大快人心奔去的, 粗糙,却因为有力,还是能够引发振聋发聩的呼号。

而我们也要看到,这部电影作为爽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爽,竟然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砸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

印度的情形让人格外不寒而栗。要知道,它还背负着臭名昭著的“强奸大国”恶名,而首都德里,正是“强奸之都”。很早之前就有数据统计,说是每22分钟,印度就有一宗强奸案发生。

《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号称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那年12月16日,23岁的乔蒂跟男朋友看完电影回家,误上一辆公交后,他们被上面的6个男人频繁施暴。最惨的是乔蒂,被轮奸之外,还被用铁棒虐待,连95%的肠子都被拖了出来。

他们躲过了施暴者的毁尸灭迹,但13天后,乔蒂还是不幸去世了。这故事,今年Netflix推出的印度剧集《德里罪案》就有非常震撼人心的揭露。

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面对这样一起悲哀至极的事件,通过一段传奇的打造,做了一个温柔的幻梦。

毕竟在现实中,“黑公交轮奸案”很可能会跟同类案件一样,因为法律体系破漏、审理制度滞后、犯罪成本不高、民众思想落后、女性地位低下等等盘根交错的缘由,落得个从轻发落甚至不了了之的结果。

当电影迫使戴维琪不得不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赋予了她足够的手段与运气,对穷凶极恶而且不思悔改的行凶者,进行了让人解气的以牙还牙。

公义缺席了,伤痛也无法挽回了,这电影就像把很多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脑中的畅想给呈现出来一样,让戴维琪越过一切束缚,酣畅淋漓地使他们被阉割、被下毒、被嫁祸、被枪杀,以最惨的状态,迅速迎接早该降临的报应。

电影里,痛不欲生的阿丽娅不是躲在拉近窗帘的房间里,就是在浴室里发狠地擦拭自己的身体。直到看到不法之徒遭到惩罚,才一点点拉开房间以及精神世界的窗帘。

她走出来了。而我们多么希望,更多遭受到这些暴行的人都能够驱散阴霾,而且不用行使极端的私刑。

当然,更希望再没有人需要经历这些。

那在痴人说梦之余还是要讲,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要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反复袒露各种脓包并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

 3 ) 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纯粹的复仇就成了唯一的正义。

此片改编自印度德里黑公交案,少女被多人强奸致死,情节恶劣,影响印度立法。令人气愤的是强奸犯毫无悔意,甚至强奸犯的律师在辩护时说“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一个巴掌拍不响…她应该安静地乖乖被强奸(这样就不会殒命)”。这个国家的司法执法真的如同闹着玩。倒是改编后的电影充满快意恩仇的酣畅,电影里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布无罪释放犯罪人,受害者的母亲对司法者失去信心后,与侦探联手做局逐一消灭强奸犯们。当司法机关的审判不符合程序正义,只能靠一个母亲的复仇让女儿释怀。以暴制暴当然违背了法律的保障机能,但却符合人的道德原则,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妥。

 4 ) 请不要粉饰地狱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

没有。(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

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们!不!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5 ) 女儿被性侵,看这位印度母亲如何反击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6 ) 作为一部电影缺乏戏剧张力

【有剧透】《一个母亲的复仇》感觉并没有营销吹嘘的那么好。 作为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缺乏了很大程度的戏剧张力(题材不错,表现技巧略差,说实话对案件还原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 1.全篇除了侦探的死亡之外,没有设置其他“意外”(观众难以直接从故事前半部分猜到的),而且这个“意外”也很着实不算大。 2.侧重点不清晰导致影片节奏奇怪。总的来说可能导演和编剧也没整明白真正想要的体现是什么,所以节奏感很差。单从片名来看侧重点应该在复仇,但是观感体验并没有连贯性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感”。说是重在煽情吧……情感爆发点的设置也令人觉得处理不当,有的地方出现的也很突兀,为了煽情而煽情……(并没有想流泪的冲动) 3.立意问题。看完之后,这个影片并没有引起我和朋友对影片和案件之外的延伸讨论(引起了大部分人对德里黑公车案的关注,但没有引起思考),很难让观众去发散思维看到更深更丰富的层次。 4.说是对还原度不够主要是指破案和搜证难度,当然也不排除是编剧为了让母亲复仇更容易一些作的处理。 5.多处煽情点表现过于刻意。比如个人觉得结尾那个表白妈妈可以换种表现手法 略油腻。(也许泣不成声道一句妈妈 撑死加句谢谢,最后紧紧相拥可能更适合个人口味叭) 但影片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1.作为印度来讲,反映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影片能拍到这个程度是值得夸一下的 2.以及很多影评提到的已经逝世的那位饰演“母亲”一角的影后确实表现不错。

3.其实还行喜欢那句“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算是点题了叭(所以点题重点在母亲不在复仇orz)

 短评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5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11分钟前
  • 米兎愛唱片
  • 还行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16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1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22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26分钟前
  • Tina
  • 还行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2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34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35分钟前
  • ```
  • 推荐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40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44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49分钟前
  • 老伴儿
  • 推荐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5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52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力荐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55分钟前
  • Tone调的悲伤
  • 推荐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5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5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1小时前
  • 影人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