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模样

HD

主演:Mahzarin Banaji,Raychelle Burks,Kathryn Clancy,Nancy Hopkins,Paula Johns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科学家的模样 剧照 NO.1科学家的模样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科学家的模样》:属于女性的科学荣耀背面,是巨大的偏见和压力

由于当事人口述的往事几无可能复原,纪录片《科学家的模样》只能选用采访接采访的方式推进影片的情节。如此选择的结果是,一个半小时里,都是被采访者在说话,几乎听不到通常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音乐。从观感到听感,这是一部与时下备受推崇、被冠以“视听盛宴”的大片相距甚远的电影,所以,让观众一眼之后就割舍不了,《科学家的模样》做不到,以致去年4月上映以来,虽在豆瓣赢得了9.0分,《科学家的模样》总观影人数只有区区400人。

也就是说,凡是看完这部纪录片的,都毫不犹豫地给了它一个高分。

要么果断弃剧,要么看得不能自已非得给它一个高分才能平复自己的观影情绪,被观众置于判断两极的《科学家的模样》,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这部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结构而成的纪录片,分别以“冰山之上”、“冰山之下”、“数字驱动”等主题讨论了女性在当今科学界的地位和处境。

“冰山之上”的“主讲人”是海洋科学专家简。打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的简,如今已经梦想成真,是美国一所海洋研究所的副教授。那一天,简带着女儿到学校看妈妈的工作环境,看着看着女儿对妈妈说,她长大了也要像妈妈一样做科学家。面对镜头讲述这件事时,简的刹那表情是说不出的自豪。不过很快简就话锋一转,告诉镜头,她说什么也不愿意让女儿踏足科学领域。几分钟内情绪的晴雨表从火热转向冰凉,为什么?正是这个问号,让我一口气将画面单调、话语密集的《科学家的模样》看到了结束,从而认识了一个世界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大神级人物戴维·马钱特。

“认识”的第一层意思,非常简单,亦即知道了这位马钱特对海洋科学研究的贡献有多大,不然,南极的那座冰川怎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认识”的第二层意思,对我而言就有些艰难了,我得说服自己,一个人的品格与他的才华真的会背道而驰。

得从简还是大学生时说起。

将科学家作为理想的简,如愿走进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满意的专业,更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还得到了跟随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冰川的机会,考察队的领军人物竟然还是戴维·马钱特!怀着无限憧憬,简踏上了科考之旅;她又怎么会想到,那条科考路上会有一个个噩梦等着她。

制造噩梦的人,就是戴维·马钱特。极地,举目望去,除了白色的冰山就是白色的大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简说,这些事先想象过的困难根本难不倒她。让她痛苦的,是戴维·马钱特对她的态度。在马钱特的眼里,女学生简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荡妇、婊子、淫妇等等令人所不齿的代称是马钱特呼叫简的“名字”,简说,虽然马钱特是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说出这些字眼的,但她还是感受到了深深的羞辱。更让简感到义愤填膺的是,马钱特还告诉简,“你是女的,以后端茶递水送饭什么的,由你负责。”见简脸上有不服气的神色,马钱特追加一句:“我是你的上司,你必须服从。”

因为是简的上司,马钱特为所欲为地对待简,除了用侮辱性极强的称呼招呼简外,还故意将小勺子里的火山灰往简眼睛里吹,在简攀爬陡峭的冰山时故意用脚往下踹她,当简如厕时马钱特甚至捡起小石头扔简,最后一项恶行迫使简只好尽量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结果,科考还未结束,简就开始血尿……怎么说,戴维·马钱特也是简的前辈了,他何以这么对待一名女学生?“你真他娘的蠢,女人做科研,就是差一截“,简记了一辈子的这句话,可谓是马钱特对她所作所为的注解。

一些在专业上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在专业以外是一副什么模样?如果让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学院生物学教授南希来评价简的遭遇,她会增添一个案例来支持简的控诉。

一天上午,正独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南希,感觉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她抬头一看,走进来的是自己导师的好友,获得过学术界令人羡慕的最高荣誉的生物学教授。南希正想跟教授打招呼,已经走近南希的教授将手放在南希的胸脯上,说:“嘿,你在做什么实验呢?”吓傻了的南希,事后才清醒到,那天上午在实验室自己被大人物冒犯了。然而又能怎样?跟位高权重的学术界大腕掰手腕,一个女学生哪有胜算?无奈之下,南希选择沉默、隐忍和更刻苦地埋头于科学实验。 在南希看来,与简相同的遭遇只是女性在科学界遇到的冰上以上的羞辱。一心想要在生物学研究上有所作为的南希觉得,女科学家们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过程中,更让她们感到挫败的,是那些冰山下的问题,比如,当南希纠正男性技术员的操作错误时,对方非但不感谢南希,还会嘟囔:“女人就是麻烦”;又比如,因遗传学研究的需要,南希向学院申请一间面积大一点的实验室,负责人的回复却是“你一个女的还能干多久?趁早别再折腾了”……屡遭性别歧视后,南希决定抗争,她写了一封请愿书打算递交给校长。令南希没有想到的是,听闻南希的这一意愿后,不少女教授在南希的请愿书上签了名。

是到了联手反抗那些男性科学家以科学的名义歧视甚至羞辱女科学家的时候了,这是葆拉一直以来的呼声。这位烫着一头钢丝卷黑发的女科学家,每每被责问科学家怎么可以梳这样的发型时,气就不打一处来,所以,在从事科学家的正业以外,葆拉还积极参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葆拉总以一头卷发和一身漂亮衣裙登台,她要以此告诉公众,这就是 女科学家的模样。这位喜欢用数字说话的女科学家,在“数字驱动”的主题下,罗列了大量数据告诉公众,女科学家得在一条多么崎岖的小道上奋力前行,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写下属于女性的荣光。

屏息静气地看完《科学家的模样》的观众,都会觉得这是一部貌似平静其实暗潮汹涌的电影,每一位观影者特别是女性观影者都会在观影的过程中唏嘘不已,“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每一天里,我都无比感谢那些在我之前在此领域工作的女性们,特别是那些顶着压力、顶着强烈的反对声音进行科学研究的女性们,是她们让我的科研之路变得好走了一点,我也因此学会了鼓足勇气面对性别偏见,因为我知道,就像那些前辈一样,只要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英尺的进步,都可以让今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性的路,更好走一点”,这段观众留言,庶几道出了这部纪录片何以能在豆瓣获得如此高分的缘由。

 2 ) 远超预期的一部纪录片

之前看过很多厚重的讲女性不公待遇或性骚扰的纪录片,但这部《科学家的模样》很有意思,质地很轻,但却有四两拨千斤的观感。它用了很大篇幅讲了一些隐性性骚扰,当我们绝大部分人对强迫性性侵和性骚扰达成社会共识的时候,那些很subtle的隐性性骚扰和性别不公对受害者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亚于强迫性质的。

当女性在普遍不公的环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得卓越成就的时候,不同形式的歧视依然存在,客观证明真伪的STEM领域也是这样。我想起之前一个(女)导演朋友给我讲的她的经历,在一次拍摄间隙,团队在一起闲聊,(男)总导演说“为什么现在干电视的女的越来越多了?因为她们干不了电影”。我朋友很生气,但也没争辩什么,只是走开了。当女性群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优于男性的成绩时,被认可的同时,还要遭受一种无意识的侮辱。就像《Picture a Scientist》里讲的那样,implicit bias是我们文化里固有的东西,我们是环境作用下的产物。

整部片子没有什么花哨的视听设计,单凭女科学家们智慧、幽默、一针见血的采访就撑起了全片,她们不再是主流媒体刻画的愤怒的activist,她们反抗不公和骚扰的方式也颇具科学家精神,晚上没人的时候用卷尺测量不同性别科学家实验室大小,起草对《教育法第九篇修正案》的投诉,做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证明implicit bias,特别是MIT全体女性教员联合发表的不公待遇研究的故事简直值得被改编成电影,但就像Nancy Hopkings教授说的那样,当她每周花费20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性骚扰和不公待遇后,她会质疑自己为什么,她只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啊😢women in science都太迷人了!

最后,科学发展是女性占一半比例的人类才华的结晶,如果不解决性骚扰和性别不公待遇,是人类的损失。

 3 ) 有很好的跳脱出bias的先驱指导意义,不止在sex

昨天的聚会偶然接触到了这部片子:明亮的画风以及开头出现的年轻女科学家让我们发出了一个疑问:这是新出的片子?这么年轻的女科学家还遭遇过sex harassment 这种事情?

今天在家好好地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自己更感同身受的是片中提到的IAT测试和implicit bias概念。对于比较幸运的没有经历过严重的性别偏见的我们来说,‘’内隐偏见‘’是一种常见的温柔的但却很有效果的可怕偏见。人是可以被规训影响的高级动物,不管是无意识被影响(社会大环境);还是有意识被影响(个人遇到的bias)。

并且不止是性别方面,在各种事情上,除了显而易见的伤害可以被认定为伤害,一些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伤害也是很严重的。A ton of feathers is still a ton.

 4 ) 学历真的和人品无关

🐯看之前以为是介绍科学家的日常,说科学家也是平凡人,也有油盐酱醋,看了之后才知道,在所谓科学的领域也有对女士如此的不公,歧视,性骚扰,本来觉得那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校里面的教授应该除了学识之外,其他的譬如人品这东西也应该是好的,没想到学历跟人品真的无关,即便是名校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性讲述自己自己的遭遇,听着真让人心疼和生气,即便她们现在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也无法抹除当初的不公在自己心里刻下的痕迹。去南极考察,被自己导师霸凌到一整天不敢喝水导致自己膀胱炎;明明同一级别可是自己的实验室面积要比男性少很多;明明自己是教职工却因自己女性身份被人怀疑等等等等。性骚扰,语言暴力,性别歧视还有其他的很多一点一滴的区别对待都在讲述自己身为女性身份所遭受的不公。 🐯之前的“米兔”运动,让美国娱乐圈的丑闻轰动一时,这还好,毕竟戏子这份职业在那呢,既当又立这都正常。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呵护他的花朵而是摧残,那真的让人唾弃

 5 ) 一点感触

我实验室老板推荐给全学院(远程)观看的,感触颇多。女性在stem学科中的弱势地位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我们自己的压力。

从本科开始到博士,亲眼目睹身边的女生同学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女生都活在周围人的偏见/既定思维下,需要付出比男性同学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多的成果才能获得同等的认同。从中学开始我就陆续听到身边的老师/家长说女孩子数理能力不如男孩子,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会有人说“女孩子应该选管理人文之类的”,研究生期间会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分配less challenging project。如果你自己不去奋力争取,奋力发声,奋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便总会比男同学获得更少更次的机会。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经受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社会也有了既定的偏见和预期。在组会上我经常发现,我们组的女生提问比较少,通常会在深思熟虑,确认这不是一个stupid question才会提问。而男同学们通常会非常自信的立马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便有些问题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种教育,环境,和社会期待在女性学者身上留下的印记是另一个扣在women in stem身上的枷锁。

 6 ) 至少先开始

疫情期间研究所组织了这次Zoom上的电影观赏活动,选的就是这部影片,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看的时候因为网络导致画面一卡一卡的,但声音很流畅,本来打算当podcast听听,没想到片子本身很吸引人,看完之后大家还讨论了一阵。

片子访谈了几位年轻和年老的美国女性科学家在学术界遇到的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和权力下的压迫和骚扰现象,以及后来通过多方努力组建避免类似事情的机构和研究。本片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是单纯的讲这些事情,而是对每一个女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和对社会贡献也做了很好的描述,这部分甚至可以当成很好的科普,把她们既当成“科学家”也当成“女性”,也让整部片子不是简简单单的“罪行控诉”和“喊口号”。

里面提到的经历过的各种事情估计很多人看了都会有共鸣。有几段印象很深,其中一位女科学说,知道自己女儿将来想当科学家感觉很心痛,因为不想让自己女儿遭受自己经历过的痛苦。然后也讲了个故事,说是在一个会议里一个教授不停的搭讪年轻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一笑了之,女科学家也说,只有对这种事“一笑了之”的人才能在学术界继续往上爬。片子里另外一名黑人女科学家也谈到自己收到的双重歧视,比如停车场门卫质疑自己的身份。我有个朋友在国内也经历过类似的,因为人长得很年轻穿的不那么“老成”,也被门卫质疑过教授的身份。片子本身也有个“主线”,就是一个经常性骚扰和言语攻击女性的大教授最后被制裁的故事,也揭露了学校因为其能带来高额科研经费而对这种人和行为不闻不问。

这些事情千百年来都一直发生,甚至未来也会,终于从近几年开始终于有反抗的声音,电影的拍摄和各学府主动公开放映这部片子就是很好的开始,一定要开始。

 短评

★★★★★ 以前只知道Watson的种种劣迹,没想到Crick也是性骚扰一把好手。No one was born a 'radical' activist. 又有谁曾经不希望自己能低头专心搞科研、两耳不闻窗外事呢?MIT上一代的全体女性教授奋力抗争过,今日我们才得以坐享其成。一起加油把火种传递下去吧💪

7分钟前
  • 一个响亮的名号
  • 力荐

女性在工作里被隐形压迫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学术界这个问题非常明显,年轻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这种压迫不只是男性一方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潜意识里的共识,这意味着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存在的,甚至是受害者本人。我不止一次听到甚至是经历过身边男性和女性对其他女性隐晦或直白的偏见。听过在学术报告上一个白人老头对台上一个中国年轻女性说的刺耳的话语,我作为旁观者印象非常清晰,也许比那位台上的女孩受到的冲击还要大(这里不只是性别的差异,还有种族差异)。不止一次感受到身边的男性教授们甚至有些女教授对女学生毫不掩饰的鄙夷,非常理解那些最终选择不留在学术圈的女性们。They either deal with it or run away from this toxic environment.

10分钟前
  • 南极Chloe
  • 力荐

用绘画和空间景象填充采访。

13分钟前
  • 枫树时光机
  • 较差

太感谢在前面为我们开路的各位女性,无论在哪个行业优秀都不足以让女性成功,因为女性还要面对无数的歧视和性骚扰。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向上去获得自己的自由,虽然道路仍然崎岖,但是一步步的去走总会带来一些改变。不要在意那些说歧视和性骚扰不存在的人,数据在那证明了这些都是存在,而你的话,除了你之外没人在意。

17分钟前
  • 西伯利亚的松鼠
  • 力荐

当人们在谈成熟、明哲保身、拿得起放得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直线距离是最近的。改变从来不是体面的,而勇敢的人总有些钝气,我总在女性身上看到惊人的可爱、强大和美丽。

21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人身依附与半奴隶半学徒制的学术圈里的厌女及性骚扰历史和现状,之前也听闻过双螺旋大佬的性骚扰史,直到这片里受害人站出来讲诉,才再一次体会到性骚扰的普遍与恶臭,尤其是在一个男性和大牛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甚至受害者的随大流忍气吞声也是助纣为虐,但好歹现在女权意识觉醒,人人都敢站出来说自己的受害经历了。最后还是点评一下纪录片,缺乏深度和完整性,其实多采访几位施暴者,多结合一点白男至上的史实资料会更好。

23分钟前
  • 局外人
  • 推荐

唯一出境的那个男的,跟着一起去冰川的男的,太讨人厌了我的天cannot stop cutting shorts and brag about himself and took this as a self-branding opportunity. This is not bout you okay????!! 学术界除了性别bias种族bias也很严重,grad school里有色人种太少了

25分钟前
  • 豆丁
  • 力荐

We are fighting the same fight.

30分钟前
  • carried
  • 力荐

性别歧视在科学家领域的方方面面,推及任何领域,女性依旧不被认可,甚至会被侵犯的无奈。

35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Focus在科学行业女性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感觉对sexual harassment的着笔比较多。但是对科学界的男性主导文化和背后的原因没怎么反映和深挖😳

40分钟前
  • 限时清醒
  • 还行

讲了大名鼎鼎的MIT report。然后David Marchant 2019年才被Boston University开除,Faculty committee一开始还建议只无薪休假三年了事,谁看了不害怕。

44分钟前
  • 北境收养办主任
  • 力荐

整个管道都在漏水

47分钟前
  • ZIACOWOO
  • 还行

对 subtle harassment以及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部分印象深刻。希望可以在研究所内组织一场放映

50分钟前
  • Qgior
  • 力荐

如实反映了女科学家的职场困境:性骚扰、性别歧视、荡妇羞辱、同工不同酬等等。尤其是那个去南极考察的女科学家被同行的男同事霸凌到连厕所都不敢去还患上膀胱炎,看得拳头都硬了。

55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I think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he got really into it is that she really was good at not showing that it was bothering her. So then he turned the dial up. <- 这个 Adam Lewis 太好笑了,演都演不出这么虚伪又 narcissist 的 male ally

60分钟前
  • 嘟嘟
  • 推荐

那些欺负女性的人渣的确可恶,但更可怕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女性科学家的境况的确在变好,但这种改变太慢了。

1小时前
  • 双修阁主
  • 推荐

看点是 The guy who doesn't get it

1小时前
  • Millie~豆
  • 力荐

women abuse in science. 防身必看,感谢先驱。

1小时前
  • reneryu
  • 力荐

五星纪录片

1小时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数据说明问题,冰山一角,最先出现的是骚扰,本身成为这个领域的道路就很多阻碍,视频里一个心理学家的潜意识男女词语归类非常值得拷问我们自己内心的心理偏见。

1小时前
  • Strelizei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