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

HD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苏珊娜·克莱蒙,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妈咪 剧照 NO.1妈咪 剧照 NO.2妈咪 剧照 NO.3妈咪 剧照 NO.4妈咪 剧照 NO.5妈咪 剧照 NO.6妈咪 剧照 NO.13妈咪 剧照 NO.14妈咪 剧照 NO.15妈咪 剧照 NO.16妈咪 剧照 NO.17妈咪 剧照 NO.18妈咪 剧照 NO.19妈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妈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神医大道公前传史努比敬献:欢迎回家,富兰克林天生冤家 第一季三生三世花之殇杀手公司2018咏春奔腾年代二郎神之战神归来王牌贱谍:格林斯比热血狂篮三流勇士兔子和公侠盗罗宾汉我的新娘不是鬼斩断魔爪新扎师姐3:百分百型警卧底第一季超性杀手之心 第一季狗日子2014贝奥武夫第一季蜂鸟爱在记忆消逝前武神揭秘:巨石阵之魂罗斯玛丽的婴儿末日逃生(国语版)茶馆2010大追求黄河浪约翰·刘易斯:好麻烦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二季降伏魔女的手段苏珊娜不速来客2021非一般采访特工神童3金玉良言致我的星星 第二季大旗英雄传陕北大嫂风中的女王第三季为了霍洛维茨

 长篇影评

 1 ) 一曲爱的悲歌——基于对电影《妈咪》一些细节的认识

一曲爱的悲歌——基于对电影《妈咪》一些细节的认识

不反对从导演的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以往的作品风格来分析这部影片,但我总觉得,电影不可能仅仅是个人生活经历的复制,更不会是以往作品风格的简单重复,否则电影就称不上是艺术,因为“复制”和“重复”是艺术的大忌。我在看完本片后一直问自己的问题是,如果我是那位母亲,我会怎么做?是认同这位母亲的做法还是反对,我无法表态,我只想强调我的感受,这是一曲爱的悲歌。

《妈咪》的确保持了一种三角平衡关系,但可不是什么“三角恋”,即使我们似乎隐约看出了男主角斯蒂夫(Steve)有“恋母情结”,但斯蒂夫及其母亲黛安(Diane)与他们邻居凯拉(Kyla)之间并没有任何“恋”的关系。其实凯拉是基于“移情”才走进他们母子世界的,因为,从凯拉家摆放的相片看,她应当有一个和斯蒂夫差不多大的儿子。影片虽然没有交待她的儿子去哪儿了,但从她两年前才得失语症似乎可以推断,她失去了这个儿子,而她丈夫的面部表情、他们多次搬家以及她丈夫对女儿的关爱可能也是这一不幸事件的结果。此外,凯拉一直戴着两个项链的。当斯蒂夫轻佻地拉下她颈部的一个心形项链时,凯拉表现出异常的愤怒,这似乎也能证明上述观点,她在维护一种尊严以及儿子对她的“爱”。正是将对儿子的感情“移”到斯蒂夫身上,凯拉才愿意走近斯蒂夫这个有病的少年,他所表现出的一位母亲的耐心,甚至超过了斯蒂夫的亲生母亲黛安。而她也只有在面对斯蒂夫的时候,她的失语症才有所缓和,她也才能得到在她自己家庭中无法得到的快乐。

之所以说本片是一曲爱的悲歌,是因为所有剧情冲突几乎都围绕“爱”这个主题,而且都以某种悲剧形式收场。首先,影片结局的悲剧设定是合理的。这不是因为导演站在了现实的一面,而是因为这样设定才符合逻辑。虽然说影片三位主角维持了一种三角平衡关系,但这种平衡是极为脆弱的。即使黛安不将儿子送走,平衡也无法维持,因为凯拉必定是要离开的。她的丈夫不能容忍自己妻子的这种“移情”,前一次搬家本来就是为了让妻子忘却,当此目的无法达到时,再次搬家就不可避免。所以,无论凯拉先走还是后走,悲剧结局都会是一样的。其次,斯蒂夫与母亲三次主要冲突都是因为“爱”得不到理解或正确回应的结果。第一次是斯蒂夫以“爱”的理由说服别人送他礼物,他转送给母亲时,他的母亲以为是偷来的,这种不理解直接刺激斯蒂夫达到颠狂状态。第二次他阻止母亲出卖灵魂以换取律师为他纵火事件辩护,结果由于闹走了律师,斯蒂夫被他母亲一顿数落,这导致他一夜未归,继而又怀疑母亲对他的爱而想割腕自杀。第三次,斯蒂夫接受治疗后,他以正常人的口吻表达对母亲歉意和依恋的电话,却进入了他母亲的语音信箱,这再次刺激斯蒂夫的死意,最后奔向了那道自由之门。第三,黛安作为一位母亲,她未能正确表达爱和未能细心体会儿子对她的爱,是造成悲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于黛安与其子斯蒂夫之间的相互行为,我们都能以爱的理由来解释,即使黛安最后将儿子送到精神病院,也可以被解释为她想保存希望,避免儿子再次自残。除了现实的残酷外(她无法对付民事索赔),黛安的确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在三次主要冲突中,她都可以换个方式来回应儿子的“爱”,但她却选择了直接刺激的方式,而且在冲突中,斯蒂夫好像都没错,她也未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送走孩子倒有点像要逃避,反而找了一个“爱”的理由。说她对于儿子的“爱’太不够细心,应不算冤枉她。导致斯蒂夫想死的主要原因虽然可以解释为他开始怀疑母亲对他的爱,事实上,真正原因是他亲吻母亲行为被母亲简单推开了。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或不伦之恋,其实这可以认为这是斯蒂夫安全感严重缺失所致。斯蒂夫以前仅仅是多动,但小偷小摸,具有攻击性,搞破坏的行为是自三年前父亲离世后才开始的,缺少了父爱甚至父亲不够强大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在他仅剩母爱的情形下,他对母亲就极为看重,所以,当母亲可能要吃亏时,他会像男人一样来保护母亲;当母亲不理解他时,他会非常难受。他极为注重安全感,他认为自己想得到的也当是母亲想得到的,所表现出的亲吻行为只是他想加强母亲的这种感觉,或者让母亲感到,他跟她才是一伙的。然而,母亲推开了他,他自然认为母亲不需要他,这种不需要又加重了他的不安全感,这就是他感到母亲不爱他的真实理由。

本片开始不久,那个帮教中心的老太跟黛安说:“别把你儿子和你自己想得那么坚强,那是你能干出来的最坏的事,光是爱一个人不代表你能救他,不幸的是,这件事上爱也没用。”这似乎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认为,在这种事上,与其说“爱”救不了斯蒂夫,不如说这是不正确的爱的结果,真正的、有耐心的、用心的爱始终是能起作用的。(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6)

 2 ) 熟悉又陌生的多兰——《妈咪》影评&观后感

多兰之前的电影包括短片我都看过,也算是个多兰粉了。本来企鹅版出来的时候我听说这个版本没有画幅改变,我想着干脆就等蓝光吧,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就直接先一睹为快了。
首先,这部电影在某些地方还是跟范桑特太像了,美少年路人甲,流云还有深紫色调的镜头,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范桑特的专利,这比《幻想之爱》里直接单拎出一段来模仿《爱达荷》要好得多。不过,多兰确实从处女作 杀妈 开始就一直有明显的其他电影的影子,虽然他本人只承认对王家卫进行过效仿。

妈咪继承了多兰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优点——他的审美。这也是他之前除 杀妈 外的影片最大的看点。《幻想之爱》中的主角们色彩浓艳的服装和彰显小资气息的室内布景在为影片增色不少的同时也让蛋疼的剧情不是那么的煞风景,那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把手小到连跟手指都伸不进去的茶杯。而在此之后的《双面劳伦斯》更是可以用风情万种来形容,至今难忘那紫色的风衣。《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多兰更是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给自己打上了"服装设计"的标签。虽然在影片冷峻的气氛和阴暗的色调使得他的个人审美收敛了不少,但从汤姆的金边拉链大衣中还是可以看到多兰自己的创意。这次《妈咪》一点也不示弱,虽然少了 劳伦斯 的贵族气息和 幻想之爱 的小资气息,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仍然美得无法挑剔,而且相对于 杀妈 的可以强调构图和 劳伦斯 中过量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的摄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

妈咪的故事我认为是多兰的电影中讲得最好的,并且把握住了"自由"这一主题,虽然说表达得未免也太直白了点。这次故事讲得好有一个原因就是"MV桥段"的比重降低,并且与剧情协调得很好,像结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像 劳伦斯 就是因为又想讲好一个格局偏大的故事又想让好音乐得以保留,再加上多兰自己并不成熟的剪辑技术,使得影片虽然在我看来依旧精彩,却早已失控。而多兰的 杀妈 作为处女作也确实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老实的,前半段几乎是在耐心讲故事,后半段才开始出现大段的"MV桥段"。当然了,杀妈从一开始就把母子关系恶化的原因道出确实也让剧情看点变低。这次剧情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苏珊娜·克莱蒙这个角色。她恰到好处的出场,不仅调和了母子二人的关系,而且也让剧情本身和杀妈的相似程度大大减小。

尽管 妈咪 在戛纳电影节收获逆天好评,但这不代表这部电影是没有缺点的。而其缺点就是我前面说的表达太过直白,并且严重缺乏镜头语言。多兰把自己想讲的一下子全让演员门用台词说出来了,让观众一点思考余地都没有。唯一能让观众通过台词外感受到的也只剩下画幅改变了,更何况我看得这个版本又不变画幅。但这也让我对多兰多了期许,因为他的进步空间还很宽敞,更重要的,他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影片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 妈咪 里我已经看不到刻意到甚至呆板的构图,过多的音乐以及神经病一样的剪辑了。

这次多兰所选的音乐可要比他的前几部作品大众化许多,像绿洲的Wonderwall以及我打雷的Born to Die。这倒是表现出多兰不装逼的特点。他确实是没有刻意地去追随内涵深度,也没有去选什么小众到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的音乐,现在的他只在乎音乐与剧情的契合度,像Wonderwall就把人物情感烘托到了喜悦的高潮,也使得之后突如其来的转折更加震撼人心。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男主角Steve伴随着Born to Die在精神病院看守的追逐下奔向自由也充满了悲壮感。不过对于结局我不得不说与《四百击》很相似,两位主角同样被母亲抛弃并被监禁起来,同样在最后享受着暂时的自由。

影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叫"Mommy"。对 母亲 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而多兰却恰恰选择了这个单词作为片名。按照多兰在某访谈的解释,他说"Mommy"更像是小孩子对妈妈的称呼。而影片中的Steve也确实一直没有长大,16岁的他会在逛超市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对自己母亲撒娇,会被Kyla的暴怒吓得尿裤子,会在与家人激烈争吵后跑过去道歉。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多动症给他带来的麻烦,也许他真的会像自己妈妈想象的那样被心仪大学录取并且结婚生子吧。

综上所述,多兰的 妈咪 虽然并不能说是大师级作品,但他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空间依旧很大。这次终于是讲好了故事,彻底没有了5年前的青涩,逐渐成熟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多兰既熟悉又陌生。

 3 ) 多兰的母亲情节

多兰和他镜头中的少年一样是个爱啃指甲的“妈咪男孩”。论及多兰迄今为止的五部长片里最重要的共同元素,必然是母亲的角色。
他19岁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的妈妈》道尽主角,也就是半个自己在成长历程中对母亲的怨怼,并狠狠地起了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片名,让法语媒体在一面赞赏他的同时称他为“糟糕的孩子”(enfant terrible)。《双面劳伦斯》里劳伦斯的母亲是他受尽委屈后最终哭诉依靠的对象。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多兰在这部电影里安插了罕见的父亲形象,却也只是一个没有自理能力只会阻挠母子之爱的服务性角色。并未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而只拿了自己憎恶的酷儿棕榈忿忿而归后,多兰将舞台剧《汤姆的农场旅行》搬上银幕。在神秘而湿热的死亡、虐恋和湿漉漉的新生小牛的气息的交织中,多兰仍用重笔墨描写了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坚强的母亲的角色,游刃有余地构建出他擅长的三角人物关系。但至此,即便劳伦斯在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接完母亲的电话后哭得歇斯底里并将别人的电话摔得粉碎,多兰的母亲情节仍没有得到恣情的展现。他给金牌搭档安妮•杜尔瓦勒戴上了Mommy字样的项链,让阳台上朝劳伦斯微笑的少年罹患注意缺陷障碍,终于汪洋恣肆地诠释了这个令他痴迷的主题。
《妈咪》中的母爱应是专享的、独有的、排他的,以至于在这个单亲家庭中出现一个会对母亲说出One Direction的歌词“你美是因为你意识不到自己美”的俊朗、正派的邻居律师的角色能彻底打乱史蒂夫所理解的亲子平衡关系。史蒂夫在卡拉OK里站在台上为母亲慎重而拘谨地唱了首安德烈•波切利的《Vivo Per Lei》(为她而活),无论与酒吧格局还是角色形象都格格不入,给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影像一个降调,而背对他的母亲与邻居大叔的欢声笑语则让他体内的暴力挣断锁链。母亲在史蒂夫年少的生命中的存在是对他的人格最有影响力,对他的举止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是他异于同龄少年的生活的重心。多兰刻画了这样一对社会边缘的母子,便能将这种互相依存的亲子关系,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依恋进行最大化、极致化、戏剧化。
这种对母亲极致的依恋首先表现在言语上。或许多兰把魁北克法语里所有的脏话都丢到了《妈咪》的剧本里,以至拿着两斤重的钥匙串的衣着俗气的狄安娜在办公室偷笑对讲机另一头的保安可以借史蒂夫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史蒂夫被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邻居大叔警告不要用这种言语跟母亲说话,但在他的家庭环境下,换句话说,在二人的亲子关系中,史蒂夫学会了用脏话表达亲密与爱意。除此之外,这种迷恋还表现在肢体动作上。史蒂夫在起居室与母亲大吵将母亲掐住脖子按在墙上,狄安娜自卫反击后喘着气抱歉地说妈妈不想伤害你,但你让我窒息,窒息一词和这一系列动作的隐喻可以在患失语症的凯拉将史蒂夫按在地板上的一场戏,狄安娜面对被电击的儿子撕心裂肺的矛盾的哭喊,以及影片前后母子二人有关爱的直白对话中找到呼应。同母亲一起跳舞时,史蒂夫将双手伸到母亲的胸上,但旋即被母亲打落,多兰丝毫没有制造尴尬气氛;在光线暗红的卧室里,史蒂夫深情地问母亲还爱自己吗,之后吻上了她的唇,而多兰安排的下一场戏便是超市里狄安娜板着脸说“史蒂夫你不要乱拿东西”,让狄安娜回到绝对的母亲角色。这种仅存于亲情中的迷恋强化、极致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触及“玻璃天花板”,这层微妙的界限即伦常,但可见多兰并没有轻易跨越,在红线边缘饱含深情地游走着,并将这点蕴藉地表现在电影海报中史蒂夫的一只手上。
多兰深爱自己的家乡魁北克。在《妈咪》中,狄安娜被讥问会不会讲法语,她说自己会讲,但不是法国的法语。多兰坚持在自己的所有电影中让演员讲纯正地道的魁北克法语,即使是以法语为母语的法国观众也无法听懂来自美丽的加拿大的迷人口音,这便导致了《妈咪》在法国上映时全片的法语对白从头到尾均注以法语字幕,不知所措的影院一律为电影标上VO(原声无字幕)字样。除此之外,《双面劳伦斯》里近片尾的酒吧一场戏里的背景音乐是魁北克歌后席琳•迪翁的跨国名曲《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妈咪》里史蒂夫一场重要的展现他和母亲均引以为豪的舞姿与新的平衡三角人物关系的戏也由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作伴奏,史蒂夫还大声说“她是我们的国宝”。在《费加罗女士》的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有意愿让席琳•迪翁演戏,多兰立刻连用三个形容词来赞美她以示倾慕之情。
2014年十月初的法国《解放报》破天荒地将眉头微蹙的《妈咪》作者放在报纸头版,题为《多兰,大规模诱惑性武器》。这部在戛纳赢得如雷掌声,受到全法观众交口称赞的电影在北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利场》等众多媒体将它列入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列。同《双面劳伦斯》一样,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由导演操刀剪辑,一场戏乃至一个低位浅景深镜头都舍不得丢弃的多兰还是让影片超出了它应有的长度。多兰在《汤姆的农场旅行》里大失水准的配乐到了《妈咪》又重回高水平,在第二次将银幕拉宽时配的鲁多维科•伊诺第的极具侵略性的弦乐将情绪推上巅峰,用以渲染玫瑰色的苦乐参半的幻想婚礼气氛,但同片头几近全曲长度的《White Flag》一样给观众并非配乐而是“用影像配音乐”的感觉。他在大量听古典音乐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的同时,和当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也深受21世纪流行音乐的影响。《妈咪》中频现的超市场景和史蒂夫与手推车共舞的戏让人不可自抑地联想到由Melina Matsoukas执导的蕾哈娜的《We Found Love》的音乐录影带,令人震惊的还有影片最后响起的拉娜德雷。
拍够了母亲的题材,受《钢琴课》影响至深的多兰从简•坎皮恩手里接过评委会大奖后,立志仍要孜孜不倦地用摄像机关注那些坚强而睿智的女性。同朴赞郁和奉俊昊一样,野心勃勃的多兰开始开辟英语电影市场,并成功请到凯西•贝茨作为角色第一人选来饰演下一部群星闪耀的长片里的母亲,对媒体讲自己因此而“兴奋到痉挛”。 21岁时的多兰在采访中自白:“我要是不拍电影就会自杀……我的电影不是插入语,它们就是我的生命”。这位经得起褒奖的年轻导演的电影生涯充满无数可能性,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他骨子里躁动的音乐录影带导演的角色能在往后的作品中被他更加成熟的电影语言牢牢压制住。

 4 ) 妈妈我们是一伙儿的

对于多兰的电影,我一直持保留意见。除了他的首部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带有接地气儿的血肉和浓郁的普通生活气息,前段现实的表达真实可信,后段爆发和迷乱的情感倾诉感人至深之外,我认为他其余的作品都缺乏分寸感的把握力,总有跑偏和陷入“自恋”的倾向,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暴露,反复进行自我脸部的特写和近镜头,反复诉说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和炽烈而又隐晦的恋母情节以及与他人之间复杂周折的感情关系,这令他的电影显得封闭而自我。

作为一名年轻的导演,多兰除了勇气和才华,也许更需要学习自控与简略。电影不可避免反映导演本身,每一个导演都要在自我作品中暴露和接受审视。如果说导演电影是一个主动、完全受到导演控制的创作过程;那电影完成之后接受观赏与评论却是非常被动甚至残酷的,你可能张口莫辩、无处可逃。很多细节与隐蔽的心路都将曝光于细致的检查和评论中,这些审阅和评论的最终着力点都会指向导演,因为他是一部电影里惟一的君主,也是最后和全部责任的承担者。多兰并不怕自我暴露,他不怕暴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与深层次情结,但他的作品风格化与语境范围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极有可能流于个人语言化与极度风格化,仅仅只能表达部分群体和边缘性人群的内部生活体验,与普遍生活撕裂甚至产生对立,无法激起更大范围内的赞赏与共鸣,他的电影将在未来变得更加狭隘、曲折、难解、孤僻;只剩下过分夸张、妖艳的形式化外貌和空洞乏陈的内部语言,这一切都会让人逐渐厌倦。
 
在《我杀了我妈妈》大获成功之后,多兰接连创作了《幻想之爱》、《汤姆在农场》和《双面劳伦斯》,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带有多兰自我个体化的感受与表达,使它们经受了很大的争议与非议,评价中庸。这些反响让多兰意识到,如果他不对电影中出现的“自我”加以遏制和隐藏,他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他必须懂得挑选一种普遍性的生活题材进行创作,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展示自己的脸部特写。
 
于是《妈咪》诞生了。

一个导演的一生只能讲一个故事。这就是我对电影导演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对此深信不疑。贾樟柯只能讲他的故乡汾阳,张艺谋最有力的电影立于苍茫的黄土地和被压抑的感情中;蔡明亮的电影总是指向人无可奈何的孤独与被封锁的处境,人物行走自由却始终原地踏步。
 
他们会使用相同的演员来反复演绎同一个故事,故事的表达形式和所处时空可能更改,但核心不会改变,只要你悉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这些故事是导演最有力量的故事,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的重要情结,同时也是他们的范围、边界。他们很难突破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最初成就了他们,后来却很容易成为他们进一步往外发展突破的桎梏。
 
与妈妈的故事,就是多兰最好的故事,也是他的边界和牢笼。不断曝光核心故事,意味着故事能量的不断消耗,每曝光一次,能量就会被削减一次,也许是时候诺兰开始面对创作上的瓶颈和觉察自我视野的局限。
 
《妈咪》跟《我杀了我妈妈》非常类似。多兰曾否认《妈咪》与《我杀了我妈妈》是同一个故事,但通过悉心观看,观众都会发现,《妈咪》与《我杀了我妈妈》虽然在戏剧结构与人物构成的安排上稍有不同,可主要情节与关键高潮近乎一致。《我杀了》中,两位对于于贝尔重要的女性,一位是母亲,一位是老师(多兰现实的母亲就是位教师);在《妈咪》中两位女主角同是,同一个“有病”的儿子,他试图靠近母亲、爆发矛盾(第一个矛盾的出现)、和解,男孩想充当父亲的角色照顾家庭和出外买菜;但“小父亲”的角色遭到母亲的调侃与嘲笑;家庭里平衡再次遭到破坏与打击(第二次矛盾爆发),外来的力量介入,儿子被变相遗弃“送到寄宿学校或心理纠正中心”(矛盾的大爆发),儿子出逃,回归家庭,谅解(解决矛盾),故事结束。
 
完全是同一个故事。

多兰在采访中毫不避讳自己浓重的恋母情节,生于单亲家庭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他在自己的电影里直接与过度的自我暴露使得对他的心理分析有迹可循。有心理学分析认为,过分热爱母亲的男孩会有同性恋的倾向,是因为他除了母亲,无法再爱上其他女人,也不接受自己爱上其他女人——因为这对母亲的一种背叛(这仅仅是一种观点,并非一种论断;感情中很多东西不可解释,请大家不要擅自用心理学上的分析任意套用论定)。


多兰的“三角恋”故事模式

从这个观点上看,多兰性向的形成有着他的深层次家庭原因,有他自己的心理安全感需求模式:因为与母亲早年生活的艰辛,他渴望一个“父亲”,一个更强有力的同性伙伴来增加安全感和整个家庭的稳定感;但必须死死抓住母亲,母亲才是他真实生活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所以这种情感模式是三角恋。情侣关系外,总有一个母亲的存在;而在母子关系外,也会有第三个人的参与,这也许是多兰感到最平衡,最安全的关系模式。

“母亲”的角色非常关键。《我杀了我妈妈》里的妈妈和她的亲密又开朗的同龄女性友人们,她们的确是一群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又可爱的中年白领女人;《妈咪》里形成一个暂时家庭的两位长辈女性:狂躁的戴安扮演了母亲,而自闭的凯拉成为秩序与纪律的执行人——父亲的角色;来自母亲些微的否定与拒绝都会引发儿子史蒂夫的精神崩溃和歇斯底里。《幻想之爱》里比弗兰西更强势、也更高大的女友玛丽(她一直与多兰双生同行,并列存在),弗兰西在这段三角恋里一直让着骄横的玛丽,当弗兰西与她同时爱上一个金发少年,她吃醋要离开。诡异的镜头出现了,穷追不舍的不是喜欢玛丽的金发少年,而是弗兰西,玛丽的存在对于他更重要,互相打架与拉扯中他们之间默契又亲密的关系不言而喻,而这段镜头也是这部电影里的华彩——最棒且精准的配乐(配乐是Fever Ray的《keep the streets empty for me》)、诗意化的慢速摄影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和浓烈色彩,多兰在其中展现了他复杂的恋爱需求。

《汤姆在农场》里,汤姆和男友乃至男友母亲的三角关系张力十足,互相打击和接近,暧昧不言而喻。在《双面劳伦斯》里,劳伦斯在变性和自己的生活上都非常关注母亲的反应和意见,他的母亲、他和他的女友构成了一个不断动荡的三角关系;而他的父亲,有趣的是,则被塑造成一个麻木不仁,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的“不存在者”,一个家庭中的变相消失者。

我们最有力量的故事会成为我们的终身故事;早年所形成的关系与情感模式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加固和重复演绎。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情感模式,也就是家庭心理学的心理遗传机制。一个家庭内部的死循环,无限循环,不断演绎。也是佛教所指的“我执”,“我执”会在家庭内部多代中重复循环,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内部“地心引力”,很少有人能觉察,能成功逃逸。

 
妈咪,我们是一伙儿的
 
多兰《妈咪》结构和设置比《我杀了我妈妈》要复杂,但故事和人物却相对独特。这不再是《我杀了我妈妈》里面那个我们都熟悉的普遍的家庭关系;而是一个“特别”的家庭,母亲桀骜不驯、狂躁又粗鲁;儿子却罹患心理与行为疾病,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在旁人眼力略显畸形。史蒂夫跟母亲非常亲密,他试图跟母亲一起制造一个共同的家庭,他会出外购物,想扮演“给全家带回食物”的父亲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很快被母亲否定,于是一个新的“父亲”被引入了这个家庭,就是邻居凯拉,凯拉在自己的家庭里遭受孤立,因此她来到了黛安和史蒂夫的家里,充当起了“父亲”的看守与教育责任。史蒂夫强烈的恋母情节使他拒绝接受另一个父亲、母亲的男友、他抵制任何男性进入他的家庭,夺走他的母亲;这也是为什么他欢迎凯拉的加入,凯拉的到来对这个家庭有益;而且她不会篡夺史蒂夫与母亲的爱,只会与黛安共同抚育史蒂夫,她安全又有用处。

多兰在这部电影里,进一步展示了自己非凡的配乐品位和MTV式的叙事和抒情节奏,慢速镜头配以世界顶级的歌曲和音乐,音乐的进入恰到好处,成为点睛之笔,与人物的表演完美结合,辅助更深层次的叙事完成。大部分镜头是在黄昏落日时分完成的,多兰称这个时候光线“血红金黄”,人物的身上洒落着一层金黄又刺目的光辉。史蒂夫推着手推车狂奔时,头顶是炫目的阳光,少年漂移的衣襟和金发在阳光里闪烁忽现,是非常美妙的迷幻时刻。

在凯拉来到这个家庭,与黛安和史蒂夫共同起舞的夜晚。音乐的表达是强大的(这里插入的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我们不会放弃)》),它代言了那些无法明说的情绪流动和默契感情。凯拉注意到黛安与史蒂夫母子间过于亲密的肢体语言,也注意到史蒂夫为了取悦她们而化的舞男妆容,她起初惊讶但很快释然,她的肢体逐渐放松,开始慢舞,三人共同起舞非常和谐,处于同一节奏,塑造了明确摆动的平衡构图,象征他们逐渐建立的信任与友谊,自然而然的依赖和互补互救,他们将互相呼应,共同携手进入一段共同生活。

不得不说,多兰对音乐的挑选、对电影形式上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确充满灵感和天才创造力,对节奏与风格的把握首屈一指。多兰曾提到专门将这部电影的画面调至唱片封面式的1:1构图,无疑,他也注意并认可自己电影里那些音乐所处的关键作用和强大叙事能量,有时对白甚至都要为抒情的配乐让路。由音乐完整和提升故事,这也许吸引嘎纳评审团委员们的主要地方,电影界目前都急切希望看到电影叙事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和新颖,这个渴望在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名单中也得到了展现:《鸟人》意外领跑多项提名,评委会对此的评语是:“也许它会带来新的电影语言”。
 
母子之间的爱与“背叛”上演。母亲黛安为了修正史蒂夫的行为,将他强制送进了青少年心理矫正中心,在《我杀了我妈妈》中,于贝尔认为这是母亲的一次背叛,他吸毒后歇斯底里回到家里,摇醒母亲诉说对她的爱与失望。但几年之后,多兰显然对母亲的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释怀,在《妈咪》中,史蒂夫原谅了妈妈,并在电影最后试图挣脱,逃回到母亲身边,因为此时的母亲已经失去了凯拉,正需要他的支持。在《妈咪》里,洋溢着对母亲的崇拜和一种女权主义倾向,母亲求职失败后,史蒂夫耐心拭去她眼角的泪水,对她细语:“瞧,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我们共同面对,好吗?”

在母亲最脆弱的时候,史蒂夫犹如有心电感应般可以感知母亲的困境,他从癫狂和失控突然变得非常正常和温柔,充满耐心地守着母亲。在母亲需要陪伴的第一时刻,他挣脱牢笼,试图奔向母亲(这里响起的配乐是Lana Del Rey的《Born to Die》这里的Die(死亡)也与史蒂夫母亲的名字Die(黛安)不谋而合,首尾呼应)。Born to Die——从出生到死(黛安),“母亲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终将成为的人”,多兰在采访里说。

多兰对母亲的关注和深沉的爱在影像里令人动容。他的表达非常自然,母亲的爱深沉而温厚,但它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就像黛安焦头烂额于儿子闯祸所导致的巨额赔偿,她不得不把儿子送进矫正中心,好腾出空来认真工作,有时我们不得不面临现实的深渊与考验,伤害与抚慰并存,爱与恨在其中此消彼长。多兰理解了母亲的脆弱和爱的有限,因为理解,有限的爱开始变得无限与广阔起来,他与母亲共同承担后果。爱有多种形式,爱可以跨越我们能解读的范畴和定义。因为有了母亲,爱开始有了更多的包容和不变的真挚。
 
看《妈咪》激起了观众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与母亲深厚的感情链接。母亲是那个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的人,我们麻烦的承担者和解决者。不论我们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情感障碍或者疯狂;她都竭尽全力去拯救、去理解、去宽容和爱,毫无怨言。母爱无可比拟。多年之后多兰才意识到这种爱的宽厚与神性,这种神性超越了世俗的认识和解读,它超越了人性的自私与利己,处于一切感情的最上层;他才意识到母亲有多珍贵,母亲是永远的归宿,她是跟他一伙儿的。当多兰在五年间的电影里,在自我其他感情关系上最终找不到答案和归宿后,他在《妈咪》里奔向母亲,也与很多往事拥抱和解。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多兰更加成熟的对感情的理解和可贵的宽容。感情生活去伪存真,妈妈才是那个最爱我们的人,妈咪我们是一伙儿的。(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5 ) 最能打动人的是…

真实。

多兰这一回拍出的是每个人都正在切身体会的生活。

《妈咪》,简单的电影名虽然听起来没有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博人眼球,但其中却流淌着更为真实的温度。

这个要强、倔强的妈咪是每一个母亲的集合体,她对斯蒂夫的爱背后,有世界上最伟大真挚的情感的影子。

你我不一定是斯蒂夫,但一定都像他一样,是一个不够好的孩子,我们会惹妈咪生气,让她们暴躁、失控、紧张、失望,我们总是不小心就伤到她们的心。

我们的妈咪也会固执地忍住眼泪,也会哭,也会抱怨,偶尔幻想如何才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终极幸福。

在我看来电影高潮应当是斯蒂夫反抗医护人员的那一段,他反抗着,吼叫着,那一刻妈咪的心就绞在一起,撕裂般疼痛,却又无可奈何。

我毫无悬念地哭了出来。

果然,真实的命运是不会刻意成全爱的。

人死不会复生,破镜不能重圆。

国内的影视剧讲爱的不在少数,尤其是男女情爱,数不胜数。古装宫斗、仙侠奇幻、都市职场,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总会有帅气专情的男主,美丽善良的女主,痴心守候的男配,善妒刻薄的女配,一个个脸谱化的角色之间为爱纠缠撕心裂肺,渲染着所谓的虐恋情深。

但这些所谓的“虐”,太过刻意,太不真实,丢进生活的深潭里,激不起哪怕一朵水花,更遑论打动人心。

不信你去对比一下,国产爱情剧中的男女主角黯然神伤三千次,也抵不过接近结尾时被妈咪拼命憋住的眼泪。

这才是真实。

--------

非常欣赏电影中对于画面比例的调整,斯蒂夫用手推开屏幕的那一刻仿佛整片天都亮了。

我简直不想承认看着一开始的小屏幕我还以为是片源有问题。

--------

下面是故事梗概概括联系,全是剧透。

主要是训练一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情节概括能力,学习多兰小天使的情节编排。

没看过的童鞋请默默退出!

3

2

1

0

故事的主人公是单亲妈妈和她患有多动症以及躁郁症(?貌似)的儿子。

开场是母亲在街上遭遇一场车祸后接到拘留所电话通知她去领儿子回家,原来儿子斯蒂夫在咖啡馆纵火导致另外一个孩子重度烧伤。

看得出来两人的关系很好,儿子爱母亲,母亲也很爱儿子,回家路上母亲遇到猥琐律师大叔搭讪。搬进新家后,母亲向对面的另一位女士凯拉打了招呼。

一天,儿子去超市带了一大堆东西回家,包括一只Mommy图案的项链。妈妈认为他小偷小摸的习惯又犯了,劝他把东西还回去。儿子不听从,强调“这些都是你的”,由此引发一场争执,斯蒂夫弄伤了自己的腿,凯拉带着工具为他包扎了伤口,三人从此结下情谊。

妈妈被炒了鱿鱼,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所以拜托凯拉照顾儿子,凯拉同意了。斯蒂夫和凯拉共处一室时斯蒂夫突然犯病,拽掉了凯拉的耳环还在动作上轻薄她,凯拉怒不可遏,责骂威胁了斯蒂夫,把斯蒂夫吓得尿了出来,后来斯蒂夫主动向凯拉道歉,两人共同为求职归来的妈妈准备了惊喜餐点。

有了凯拉的帮助,妈妈如愿以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然而,妈妈突然收到先前在咖啡馆被烧伤的孩子的家庭的律师函,向他们索要赔偿。

妈妈因为没钱请律师,也不想把儿子送进医院,所以只好找之前的猥琐律师大叔帮忙,三人一起吃了快餐并且去了一家卡拉OK聊天,斯蒂夫看不惯律师的嘴脸,多次挑衅,并且在唱歌时因为小混混的戏弄与其扭打,三人狼狈回家,期间斯蒂夫直白说出律师只不过是想“操他妈妈”,被律师扇了一巴掌,妈妈也扇了律师一巴掌,律师离开。妈妈在黑暗中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告诉斯蒂夫他给她带来了多少的麻烦。

斯蒂夫陷入阴郁,终于在母子二人和凯拉一起逛超市时割腕企图自杀。

三人一起开车出行。

妈妈幻想这次的旅途他们非常开心,儿子被治好后顺利考入大学,毕业,找到女友,工作,结婚,让她得以享受身为一个母亲的最大幸福。

可时斯蒂夫并没有好转,妈妈这次带他出来的目的是把他送入疗养院。斯蒂夫抵死不从,和安保人员扭打过程中被电击,妈妈后悔了,想要毁约却为时已晚。

斯蒂夫在疗养院给妈妈的手机留言,说自己认识到了错误,“你值得一个更好的儿子,而不是像我这样的垃圾”,此刻斯蒂夫心里对自己已经失去了希望。

凯拉在举家搬家之前和妈妈告别,抒发了她对妈妈放弃斯蒂夫的不满,妈妈表示,她对斯蒂夫仍然抱有希望,把他送进医院是最好的做法。凯拉走后,妈妈一个人拼命忍住了放声大哭的欲望,她看上去永远是那么坚强。

斯蒂夫在脱掉病服的瞬间冲向医院落地窗,脸上带着微笑和对自由的向往。

 6 ) FIFF26丨DAY8《妈咪》: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妈咪》,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多兰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慢镜、MV式的影像语言等个人标签也都还在,但这一次这些元素都没有过度消费的迹象,确实是他目前为止最佳作。

麦麦

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情感表达的演绎,很能引起共鸣。镜头语言也很棒,屏幕拉开的设计真的好棒,那一刻我真的有视觉与情绪的共振。

George

虽然浮夸但是很真诚的电影 倒数第二场两女主对峙拍的真好

Pincent

因为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监禁,才得以短暂呼吸和释放情感。属于多兰在情绪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的一次强大的发挥,配乐插曲里的“故障音效”也是亮点。

一桶猫

1:1画幅、神经质的人物关系、MV风、通俗音乐、咆哮 — 这就是多兰美学

Joeyside

还好我不是多兰,不然我妈一定打死我,但话又说回来,我妈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他会想认多兰作儿子

子夜无人

对多兰的态度永远矛盾,一边希望他可以保留青春期叙事的小情绪、与世界不妥协的自传体,但另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在技术上把所有私货处理得更加娴熟,或许这两者之间本就是矛盾的。就好像在本片中,情感动力甚至比《我杀了我妈妈》更加真诚,但他却是在用一种被驯化后的状态来呈现那个与世界放肆作对的男孩,其实也就等同于,是走到今天已经声名鹊起但有了更多包袱加身的他,在审视当时那个一无所有、却对着空气都能不管不顾尽情挥霍的自己。

Run Erika Run

将画幅的变化融入电影的叙事中确实很有创意,1:1的画幅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母亲的焦虑矛盾、儿子的多动暴躁、邻居的语言障碍尽收眼底,尽管各有各的难处,他们仍然努力互相去爱、去拯救对方。两个MV式的蒙太奇段落拍得非常炫酷,男主用手扒开画幅的设计很独特,片中母子互相对峙、互相表达爱的段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建议中小学班会课放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别再放《妈妈再爱我一次》了。

约克纳帕塔法

情绪像大海。

我略知她一二

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1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1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20分钟前
  • K
  • 推荐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21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2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27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温馨感人

3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36分钟前
  • ダイナマイト
  • 还行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42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44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4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5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55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58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1小时前
  • 黄青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