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

HD

主演:周冬雨,王锵,曹瑞,王雅琴,姚培德,沈杰,郑纪雪,国永振,廖敏行,黄雅洁,许江宁,顾鑫,谢承颖,赵嘉豪,李珂如,朱丽群,周小镔,刘谦,贾博,闫钦,刘文江,魏志杰,常伶莉,王雪华,孙鹏昊,任溯,王芃芃,李昀声,钟紫心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阳台上 剧照 NO.1阳台上 剧照 NO.2阳台上 剧照 NO.3阳台上 剧照 NO.4阳台上 剧照 NO.5阳台上 剧照 NO.6阳台上 剧照 NO.13阳台上 剧照 NO.14阳台上 剧照 NO.15阳台上 剧照 NO.16阳台上 剧照 NO.17阳台上 剧照 NO.18阳台上 剧照 NO.19阳台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阳台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张英雄(王锵 饰)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性格难免有些软弱。某日,张英雄的父亲张肃清(姚培德 饰)在和政府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陆志强(许江宁 饰)的争吵中突发心梗去世了。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张英雄搬进了舅舅家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舅舅和舅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不算客气,这让张英雄的心理更加不平衡了,他决定找陆志强报仇。  张英雄搬出了舅舅家,在一家小店里当起了服务生,从这家店看出去刚好能够看到陆志强的家,张英雄就此认识了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 饰)。陆珊珊是一个有着轻微智障的女孩,她的单纯和善良慢慢的消解了张英雄内心里的仇恨,他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拉利内阿:危城困境海豹突击队第一季夺宝七杀我是复仇者寇准背靴玉焰球场少年风云Ⅱ粤语版生命不息第一季钱作怪复仇者格林:战事再起一夜风流1934丁宝桢冲动2016漠北十八勇士我们是谁:美国种族主义编年史梦之歌浪客剑心:传说的完结篇篮球兄弟第三季光·渊康纳斯的战争神墓(2021)苦中带甜的滋味赞助人/欲望通天长老中奖彩票海上花1998大冲击网络战威胁心愿房间通往火星带剑的小孩低俗怪谈第二季群青战记敢死营刀马旦 粤语剩女约瑟芬公仆2幽灵情书反黑完美嫌疑人巨大奇迹弯刀杀戮

 长篇影评

 1 ) 《阳台上》真的是一部“圈钱烂片”吗?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直对《阳台上》抱有不小的期待:一方面是非常喜欢张猛导演的前作《钢的琴》;一方面是周冬雨自《七月与安生》《喜欢你》起,在银幕前展露出越来越多的灵气;还有一方面是听到预告片中的上海话对白感到几分亲切,尽管有不少作品都将故事设置于弄堂与街巷,展露上海最市井气息的一面,但这样上海话对白占据主体又是现代背景的影片,印象中还是头一部。

然而《阳台上》的北京路演场结束后,网络上流传出一段“映后问答环节,观众批评影片是圈钱烂片”的视频,并引发了热议。虽然也在评论里看到,现场又有很多观众出来反驳,只是媒体放大了负面评论。但在真正观看到影片前,我还是不免对成片质量产生了一些担忧。

看完上海场的路演后,我认为:虽然《阳台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太完美(主要针对表演),但导演张猛用出色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出了层次与美感,并留给观众可供解读的空间与余味。

对于那位大骂烂片并质问导演打算圈多少钱的北京观众,我并不认可,但多少能够理解他不喜欢的缘由——有太多的观众对“看电影”的诉求,仍停留在“看故事”的层面上,并不懂如何真正地去“看”电影,去感知电影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的。(最直白的例子:电视与电影最大的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就能看出来,电视作品的灵魂在于编剧撰写的剧本,而电影作品的灵魂则在于导演。)

《阳台上》的故事虽然简单,甚至说原本只是短片的体量,但张猛导演做了许多新奇甚至说是勇敢的尝试——将一个少年自我认知,安置下现实主义的背景之下,又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呈现。

张英雄这个角色身上投射着年轻一代的迷茫,在社会变迁和家庭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一个拒绝长大的妈宝男,在怯懦中步入了社会,但又仍心无大志,始终散漫、盲目地活着。他的人生理想也只是像父亲一样“每天咪咪老酒”,“英雄”的名字看来甚至像是一种讽刺。

片中张英雄的一系列跟踪和偷窥行为,最初是出于复仇的心态,却在过程中意识到“害死父亲”的陆志强同样是弱者,尽管在粉毛室友沈重的怂恿下,张英雄尝试“变坏”,为复仇做准备,但他在一次次的窥探中意识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善良的本性让他逐渐放下了对陆志强的仇恨,并萌生出对陆志强女儿陆珊珊懵懂的情愫。

除了初入社会的迷茫、对善恶定义的迷茫、对陆珊珊情感的迷茫,影片中还隐约透露了他对性取向的迷茫,摩托车后座上靠在粉毛肩膀的动作,睡梦中发出的女性呻吟声,以及《春光乍泄》的电脑桌面,都暗示着男主对陆珊珊的情愫并非单纯的迷恋,而包含着对自我的怀疑与确认。

男主角反反复复穿过的拆迁废墟,与他的秘密基地——荒废的巨轮East King形成了一组有趣的对照。张英雄与粉毛所代表的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则形成了另一组对照。飞速发展崛起的上海,也在不停地拆迁和重建,不停地抛弃原住民和涌入外来人口。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迷茫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出口。

影片末尾,张英雄把折叠刀丢进废墟,在雨中走远。他并未获得真正的成长,他依然有许多的迷茫尚未得到答案,但他多多少少窥探到了一些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并继续迷茫地向前走去。

在梳理完故事的大致脉络后,再看影片的镜头语言,会显得妙趣横生。

首先不得不提影片的全胶片拍摄,没想到在《刺客聂隐娘》和《长江图》之后,还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胶片拍摄的作品(《无问西东》和《狗十三》虽然上映得更晚,但都拍摄于2012年前)。倘若导演真的是为了“圈钱”,又怎么会为了追求影像质感甚至不惜制作成本呢?

除了胶片带来的诗意质感,张猛把各种小细节铺藏在了镜头语言中。 为了更好地呈现片中的“跟踪”与“偷窥”,镜头也参与了叙事,成为“窥探”的一部分。晃动的手持以及主观镜头,能够让观众更真实地代入男主的视角中,一同爬上老旧的台阶,穿越逼仄的街巷,踩踏废弃的砖瓦。 在开场的父子对话、尾随陆珊珊进入便利店等场景中,还利用窗户和玻璃的反射对人物进行隔断,来暗示人物关系。 但印象最深的一幕,还是张英雄第一次透过好又快米线店的窗纸偷窥陆珊珊,镜头从少女天真的面孔一个反转切回了男主的眼睛特写。

色彩同样是张猛叙事的手段。 张英雄躲在男厕所,隔着玻璃窗偷窥陆珊珊扎头发的镜头,蒙上了窗纸的昏红色滤镜,则代表着张英雄的欲望。 夜晚跟踪陆志强的镜头,是阴郁的蓝色调,照映出张英雄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再比如陆珊珊洗头和雨中撑伞的镜头,画面呈现出透亮的绿色,则代表着陆珊珊的天真(即便洗头时特写湿透的背心充满了性暗示的意味,但这个心智十岁的女孩,恰恰是纯真和性感的一体两面)。

其实我最意外的地方是,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七成上海话对白的影片,能够拍出粘稠的市井味,各种小细节也不难看出导演所下的功夫,完成度已经非常难得了。

片尾曲《罗马尼亚姑娘》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当作影片的彩蛋了。(北京场的差评太正常了,听不懂上海话的话真的会少了很多的趣味。)

在尽力呈现上海风味的同时,导演也保留了一些“个人口味”,将原著中福建籍的粉毛室友改为东北人,这个角色也算是全片的笑点担当了。

影片当然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新人男主虽然长得可爱,但生涩的演技还是限制了他对角色的诠释,洋泾浜味的上海话也不够地道,观众不太能够通过他始终木讷的表情,感受到角色在心理上的转变。

至于周冬雨的表演,乍看之下,她过于精明的长相,难以让观众信服她出演的是一个智障少女。但换一个层面看,周冬雨演的并不只是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而是张英雄眼中的陆珊珊,加上这层滤镜后,她的轻盈灵动就有了更合理的解读方式。

最后想说,尽管我可以预见到:《阳台上》或许难以讨好很大一部分观众,然而这绝对不是一部“圈钱烂片”,我还是想为张猛这次用心而大胆的尝试鼓鼓掌。

P.S. 配乐特别棒,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棒,尤其是几场跟踪戏。

 2 ) 懵懂到清晰,废墟中少年的自我成长

电影《阳台上》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居住在上海的张英雄一家人原本在面积不大的房子里过着打打闹闹又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张母溺爱儿子,张父对儿子有些粗鲁但也很宝贝他。在张家人还在房子里忆苦思甜的时候,时代已经开始改变,上海老城区的拆迁正在进行。因拿不到令他满意的补偿款,固执强硬的张爸爸一次次把负责拆迁工作的年轻女孩钱丽拒之门外。最后,手腕强硬的陆志强半夜前来,终于“说服”一家人搬迁,张父却因此一时气不过,意外离世。为了生存,张英雄找到了一份餐馆的工作,认识了有些不良习惯却又讲义气的社会青年沈重,在其带领下“学坏”。年少的张英雄把陆志强当成了仇人,监视着他的生活,发现他也是个生活的弱者,是个温柔的父亲,有一个有些特殊的女儿,张英雄对青春年少的女孩产生了暧昧的情愫。少年的爱与恨、正与邪在残酷的生活中模糊而闪烁,直到逐渐清晰。 电影中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画面和镜头,例如一片废墟后面崛起的高楼大厦。有人迷茫地苦守在一片废墟之中,也有人在拍照。时代的变迁,有人抓住了机遇,有人却被剥夺了安稳的生活。张英雄家只是其中之一。 狭小空间里斤斤计较的日常 “斤斤计较”可以说是电影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共同特点。 电影开头的场景中,张家房子似乎并不大,在远镜头中显得尤为局促。通过张母与张父的对话可以得知,在张英雄出生的时候,张父张母就住在这里了,这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婚房。 张父把钱丽拒之门外,不免显得顽固而斤斤计较。但张父的斤斤计较,只是为了拿到更多的拆迁补偿款,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些,张父的考虑并不是毫无道理。后来的事实更表明,以生命换来的钱仍然不够买一所新的房子,张母和张英雄只能在舅舅家寄人篱下。张英雄的舅母有些不满姑姐母子长期住在家里,因为作为教师的舅舅,家里房子也不是很宽阔,舅舅的孩子也要读书,不然就面临着阶级滑落的风险。 负责拆迁工作的人呢?同样生活得不是很满意,钱丽每天为了拆迁奔忙,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还要一次次回来,只是为了一份工资。陆志强独自养活着女儿,让女儿和别人假结婚。与陆珊珊假结婚的男人,只是为了自己能实现阶层上升,好跟自己真正的女朋友一起在上海立足。 张英雄和沈重合租房子的时候,大家为了电视的使用权摩擦不断。 社会青年沈重将偷盗目标定为一个外来打工的父亲,但是偷来的这几百块钱,也只够吃几顿饭,还要换来被拘留的后果。 张英雄因父亲去世记恨陆志强,陆志强又何尝不是履行本职工作? 狭小的空间里总免不了互相倾轧,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日常,只因为每个人的生存资源都有限。 左右摇摆的人生 张英雄本是个娇生惯养的青年,沉迷游戏,四体不勤。张父去世后,张英雄走出了家门,开始了他与世界的接触。餐馆老板因为张英雄是上海人,差一点将他拒之门外。生于本土,原本具有文化和人脉方面的优势,奈何因为这样的优势,老板才有“上海人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直到张英雄以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能吃苦的。 是啊,若不是因为拆迁,若不是母亲催得紧,张英雄依然不情愿出来工作。 沈重是他在外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与他聊天,也教会他一些“社会青年”的作风。一个走南闯北,渴望出人头地;一个希望过上跟父辈一样的安稳生活。两个人性格迥异,却能相濡以沫,共同感受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风吹雨打。 虽然不情愿,但张英雄还是跟着沈重“学坏”了,偷了一个带小孩的外来打工男人的钱包,张英雄模糊的道德感时隐时现。沈重给张英雄指出了几个报仇的方向,其中一个是“搞了陆志强的女儿”。 通过台词可以得知,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的沈重,对女性的态度,只是觊觎她们的身体,而缺乏对其人格的尊重。毫无疑问,沈重也是个生活的弱者,由于出身和家庭等综合因素,他处在社会底层,过着无望又游手好闲的生活,在电影结束时他都未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未能找到新的方向。他的生存空间是相对更封闭和固化的。沈重不仅是一个为了促成张英雄成长而存在的配角,更是散发着淡淡的悲剧色彩的人物。 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看,张英雄则幸运很多,家庭教育使得他对母亲有着依恋和尊重,对阳台上的女孩,在对其凝视和窥探的同时,也同样惺惺相惜。面对陆珊珊青春的身体、十岁幼童的心智、无暇的眼神,张英雄一再展现出怜惜。他对陆珊珊的情感是复杂的。她是仇人的女儿,也是个最为纯白无辜的人。张英雄跟踪陆珊珊,在陆珊珊被店员骂“神经病”的时候,张英雄近乎本能地捍卫了陆珊珊的尊严。 行走中的张英雄,几乎看遍了生活的全貌,了解了自己的仇人,也了解到自己的内心。最后,张英雄扔掉了刀子,意识到复仇无意义,摔坏了自己买来观察陆家父女的望远镜,并因此与沈重发生肢体冲突。此时的张英雄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沈重的悲剧色彩也被渲染得更加浓重。 电影以波澜不惊,实际暗流汹涌的主线将观众的情绪一次次带动起来。一次未果的复仇,使得矛盾升华为一个更为鲜明的主题:张英雄们该往哪里走? 电影结尾,张英雄已经明白:我们都是生活的弱者,在拥挤的空间里斤斤计较,我们也都是生活的强者,在时代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使得我们互相碾压的是狭小的生存空间,弱者挥刀向弱者,并不能改变什么。 在废墟中行走的张英雄,仍然在寻找,在探索,但他已经不是那个躲在母亲怀抱里的懵懂青年,而是个对自身的位置和社会处境逐渐清醒的人。

 3 ) 上海废墟之上的底层日常

国际都市上海,每年都会出现在国产电影的视界之中,从未间断。

无论是《阮玲玉》、《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老上海风貌,还是新世纪以来截然二分的区隔空间——破落不堪的《苏州河》与繁华空洞的《小时代》……这些电影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上海影像”。它们以各种方式,来建构起观众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本周上映的《阳台上》,就是今年的这部典型性的上海电影。它将镜头对准上海底层小年青张英雄的生活,借由一次拆迁事件之后,他对女孩陆珊珊的跟踪与窥视,来展现出当代上海的一隅面貌。

这个整体看来充斥着黑色元素的现实主义故事,直面小人物的迷茫现状,反观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痕,并折射出社会语境的变化。而我们观众则跟随着张英雄的窥视目光与追踪步伐,看见上海这座城市的角落里发生的一幕幕隐秘的日常,以及在城市变迁的节点中所引发的“底层阵痛”。

置身其间,仿佛能感受到琐碎的生活里所承受的无所适从,波澜不惊而又惊心动魄。

电影开始于一场并不愉快的拆迁事件,以此为导火索,展开了一段辛酸又幽默的故事,

整日无所事事的22岁小年青张英雄则生性懦弱、摇摆不定,一直活在父母的溺爱下,也没有正经的工作,平时就爱打英雄联盟来空耗时光。

上海老城区的拆迁整顿如火如荼,张家也在动迁名单之上。性格彪悍而又斤斤计较的张父,动用各种手段都无法获得更高额的补偿金,反而被管理拆迁的陆志强给气死了。

在搬家之后,小张只能去外面寻份工作过活。在好又快酸辣粉做服务员的他,经常在后厨卫生间偷窥对面的陆家,而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则常常出现在阳台上。他不断偷窥这对父女,并决定要为父亲报仇。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对陆珊珊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情愫。

在这个人人为己的社会环境下,《阳台上》反常规地揭露出光鲜城市背后的辛酸,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以小见大。虽然开头的设定有点复杂,但张猛却并没有用大张大合来处理这部电影,故事的发展在之后进入了漫长的暗流涌动中。

电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出了隐秘的张力,也搭构了活在高楼之下、废墟之上的小人物们的困境。张猛所要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群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和复仇。

小张是一个寄于高楼阴影之下的小年青。他活得很丧,性格丧、三观丧、气质丧,整个人设就是“没有长大的妈宝男”,过着漫无目的而又窘迫的生活。他对生活里突然发生的家破人亡的暴击无力抵抗,甚至在梦中都想着杀人,但最终,仍旧被善良的本性拉了回来。

电影并没有选择给予他一个俗套的“人物成长弧”,而是凭任他随波逐流,并记录下这段几个月分经历,让观众自行解读。

导演和饰演张英雄的王锵都在采访中提及,张英雄其实是一个内向自闭的男孩子,对陆珊珊有着情窦初开式的暗恋。因为阳台上的窥视隔着一段距离,所以他只能通过拼凑,慢慢地了解陆家的真实情况。

而影片最后,在知晓了陆珊珊是一个没有自保能力的智力受损者,甚至还受人欺诈的时候,他选择了放下仇恨、放弃复仇。扔掉那把刀,同时也就是放下这段注定会无疾而终的暗恋。

市面上的许多电影,习惯于频繁地使用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外滩、新天地等),或是摆空镜头,或是搞个空拍全景,来提醒观众“这里就是上海”。

相比于往常那些带着唯美、繁华的基调来对上海进行的空洞展示,不同的是,《阳台上》里所展现的上海不那么光鲜靓丽,甚至带着脏乱差、逼仄的气息。这部电影中的上海更为现实,在底层的视角下,张猛再用精细的视听语言进行美化。

《阳台上》的镜头中所描画的,就是人与城市的关系。随着城市中的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割,大多数底层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疲惫至极的状态被主流社会所“拖行”着,举步维艰。

这实际上是张猛导演一贯的风格所在。

如同《耳朵大有福》里的东北小镇、《钢的琴》里的东北城市,他将这种底层居民的视角带到了这部新作里,化用在了上海这片被人冠以“消费之都”的地域上,却在大体上没有违和之处,反而书写出了新意。

电影捕捉到了边缘群体所反映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缺失。城市变迁所带来的阵痛,往往从他们的身上开始显现。

高楼之下、废墟之上,豪华游轮的陨落,不停拆迁、重建的建筑群落……上海在新世纪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里,引发了太多的现实“奇观”。

有几幕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张回老家查看的时候,一个老人举着“小贩与拾荒者不得入内”的牌子静静地坐在废墟之上;又如和红毛哥一起在破落的豪华游轮“东方皇帝East King”里唱许冠杰的《浪子心声》。这些都是张猛的冷幽默细胞发作,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在趣味中透露出现实的情状。

《阳台上》的小说作者任晓雯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即使在今天,我们走在上海的南京西路上,看到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商店,但从商店后面转几个弯,绕到弄堂里去,会发现有人还住破蔽的平房,每天早上还要出门倒马桶。”

城市永远会以一个复杂的面目示人,霓虹的背面也会有更复杂的境遇。各色人等生活在这里,才是它真正的样子。

《阳台上》这部电影虽然有着非常多的遗憾之处,诸如在剧本的部分转折处生硬,节奏上有冗长、拖沓的迹象,而男主角王锵的演技也急待进一步打磨。但整体而言,它是一部有诚意、有诉求的电影,在当下的华语电影市场中,没必要去对它进行严厉地苛责

小张的故事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戛然而止,随后,双档组合用上海话演唱了一曲令人惊喜的《罗马尼亚姑娘》。在诙谐逗趣的风格中,涌动着暧昧却又莫名心酸的情愫——这是这首歌曲的情调,也是小张在几个月中所经历的“残酷成长”。

也许在未来,他会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朋友,和她在“夜里六点半,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碰一碰”。

 4 ) 周冬雨要成为新一代宅男女神?

阳台上有什么?

有花,有布条,有晾晒的衣服...

最重要的,还有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

张英雄本是一个游手好闲、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的超级宅男,因为老爹被气死,瘦吧成一条火柴棍的他咽不下这口气,寻摸着要去找老陆报仇,结果在陆家阳台上发现了陆珊珊,从此难以自拔。

为了展现周冬雨的宅男女神风范,导演给了她大量的特写镜头,头发、眼睛、嘴唇、胸部、背部、屁股、大腿、脚...然后正面拍、侧面拍、背面拍、旋转着拍,窗户缝里看、隔着窗纸看、拿着望远镜看,看她洗头、吃饼干、吃蛋糕、浇花、脱衣服...

拍成这个样子,真是让观众觉得张英雄要是不疯狂地去和她一场恋爱或者凶狠狠地报复,都不是他妈个男人。

但是导演最后亲手毁掉了这宅男女神的形象,当她吃得满脸酸奶,当她被张英雄搂在怀中不喊不叫不逃跑不打人,张英雄的复仇大梦也瞬间毁掉了。也许他太善良,也许他太懦弱,也许他无法接受女神变女神经的事实,积怨化作了同情...

天下雨了,他的眼泪不会被看见...

PS:1.影片超过一半的对话讲的是上海话,剩下除了普通话,还有东北话、四川话,还要唱粤语歌,还要彪两句英文。

2.影片有将近一半的镜头都在摇晃,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看着真累。

 5 ) 他不是牯岭街少年,也不是三和大神,他是上海人张英雄

电影《阳台上》的上海路演,引发了观众之间的热烈讨论。有人充满深情地说,能在大银幕上听到这么多上海话,感到十分亲切。也有人略带遗憾的表示,男主的表演不太像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林林总总。关于上海和上海人,一直是个比较尖锐,容易带来争执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人试图挑战这个充满刺激性的话题。这一次,挑战者变成了拍摄“东北三部曲”的导演张猛,以及一个在互联网上都很难查找到的新锐演员王锵。

王锵的确不是一个上海人,他甚至在影片中的名字也不怎么上海人——张英雄,听上去像一个随时准备去拯救世界的大人物。可现实中的他,却沉默少语,有些木讷,说轻度自闭也不为过。在生活面前,他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22岁了,没有工作,整天打游戏,和父母一起挤在狭窄逼仄的弄堂里。经常莫名其妙被爸爸抽一记大耳刮子,还会在妈妈的唠叨面前掉下眼泪。甚至坐在别人的摩托车后面,也会紧紧贴在对方的身上,像一只温顺的羊羔。从世俗意义上,这就是一个让你恶意嘲笑的无能男人,一个扶不起的妈宝。

然而这样一只温顺的羔羊,却在某天突然买了一把锋利的水果刀。他要去杀一个叫陆志强的男人,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陆志强是个拆迁办的小头头。他因为不肯给张英雄家多算一点面积,气得张父对着陆志强大喊一声“吾记牢侬了”之后,突然猝死了。大厦就此崩塌,房子也被拆了——张家按照绿地面积计算拿到了拆迁费用,但那可以说是张父用命换来的钱。

张英雄和妈妈不得不寄人篱下。暂住在并不富裕的舅舅家里,还要受尽舅妈的奚落。更加值得玩味的是,张英雄在网吧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说原来他们拆迁的费用本来买得起房子,但是……话音未落,张英雄就挂掉了电话。母亲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们现在真真正正地买不起房子了,在自己的家乡成为了漂泊的人。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也更显得玩味十足。(当然可能因为某些大家都懂的原因,有了这样的留白。电影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信息点也都是很含蓄的藏在故事里的。)

但凡在上海漂泊过的外地青年,通常最羡慕上海人的一点,便是无论怎样他们都至少有一套房子。甭管遇到多大的委屈,至少他们还可以躲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租房子是一部心酸的史诗,不知由多少鼻涕和泪水浇灌而成。而我们的主角张英雄,却在自己的家乡流离失所了——他变成了一个沪漂,一个没有房子的上海人。生活究竟有多残忍,才会开出一个这样的玩笑。

电影开场,导演张猛用一组流畅的叙事,勾勒出一幅张英雄的家庭切片:父亲失业在家,脾气暴躁,爱好是吃老酒和泡澡堂子。母亲到处做钟点工,勉强维持这个家庭的开支。父亲经常迁怒于儿子的“不成器”,却在一种粗暴的表象下,揭示出他自身既无能又无力的尴尬。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气氛压抑的上海底层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们也不难理解张英雄为何变成了电影里的张英雄。他没有什么人生理想,软弱,内向,得过且过,思维方式近乎单线条,和社会几乎完全脱节。所以,非常理解为什么有观众说他不像上海人,像个傻子。他本身就自带一种“病态般的偏执”,包括一种非黑即白的价值判定:在他的体系里,那个逼他家破人亡的陆志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因此他必须实施复仇,杀死陆志强。

从此伊始,这个废柴青年张英雄,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开始用跟踪的方式接近陆志强,甚至去应聘了一家距离陆志强家很近的餐厅。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韧劲,一种越挫越勇的力量在混沌中积蓄。他依然沉默,却在沉默中酝酿着一场爆发……手提摄像机的画面摇摇晃晃,让很多观众产生了严重不适,好像张英雄这支离破碎的人生,急需一场山雨欲来的迫切。

在这个数码时代,张猛却选择了用胶片拍摄,来传达某种态度。张猛很猛,在备受好评的《钢的琴》里,他以库斯图里卡的酒神式癫狂,和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式硬核,打造了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但在《阳台上》,节奏却一反常态,变得其徐如林。正如那摇摇晃晃的摄影,反而变成了一种落魄青年粗粝困顿的写照那般,跟踪与偷窥这种近乎变态的沉默,让这部片产生了更多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电影语言。那张粉红色的窗户纸,竟有一种比希区柯克的《后窗》更浪漫的意象。在那个粉红色的世界里,他看见的是一个天使。尽管这个世界是一个被滤镜加持后的欺骗,他仍旧深深沉迷其中。也许在他的体系里,对方只是一个美丽的青春期少女,并不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病人”。

这个叫陆珊珊的女孩,和那个总是吹嘘认识很多“大人物”的东北青年红毛,成为某种程度上张英雄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纽带。红毛是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底层打工者,他幻想成为许文强一样的男人。虽然粗俗且好惹事,但外向的性格和大大咧咧的做派,却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张英雄,让他变得有些开朗了起来。张英雄认可这个朋友,还带他去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一艘废弃很久的轮船。两人坐在歌舞厅的沙发上,一起喝着红酒,这是电影中少有的轻松时刻。最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他和红毛一起高歌《浪子心声》之时。两个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在一支不能发声的破话筒前,抵达了生命中的高光一刻。“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嘶吼,回荡在空无一人的废弃大船上。

在那片粉红色的世界里,陆珊珊唤醒了张英雄心中爱的萌芽。他由跟踪陆志强,逐渐转移到保护陆珊珊上,还去教训了一下那个欺骗陆珊珊的男人。但在另一条线上,他和红毛却因为一双球鞋彻底反目。他早就不满红毛对盗窃满不在乎的态度,拒绝和他同流合污。当他看在秘密基地里找到一丝不挂的红毛,脚上还穿着他那双新买的白球鞋时,他心中最后的一座乌托邦,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这时的张英雄,俨然已被全世界欺骗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正处于一种濒临“黑化”的边缘。他又一次拿起水果刀,继续跟踪陆志强。却亲眼看到陆志强踩到了一堆狗屎:他艰难地弯下腰,把鞋子脱下来,却无法掩盖袜子上的破洞。他赶紧往下一拉,生怕被旁人看到。然后拎起皮鞋,不断地往一颗树上蹭……在生活的涡旋面前,陆志强也不过是一个不断挣扎的小人物。张英雄收起了手中的刀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他面对面擦肩而过。

这就是张英雄。即便他在生活面前无能,在命运面前无力,22岁的人生中充满了失败,前途一片黯淡,还像个傻子一样不懂与人交际,他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在他拒绝红毛继续偷窃的那一刻起,他就守住了自己的信念。造物主可能赐予了他一千万种缺点,却唯独为他留下了良善。这种良善,使他没有成为牯岭街的少年,也没有成为三和大神。甚至可以说,他和陆珊珊都是一种人,始终表里如一,永远没有改变过向善的信仰。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却比那些看似正常的人活得更加真实,更加用力。

这是一部底层问题青年的成长史。它传递的情绪也许不会感染每个人,却为那些被命运抛弃的人们赢得了尊严。片尾,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张英雄终于冲上去拥抱了陆珊珊,也拥抱了自己的全新人生。尽管这样拥抱的方式有些猥琐,但终于让一个不愔世事的男孩子彻底解脱了。在雨中,张英雄笑了,他笑到了最后。他被全世界击败,却战胜了自己。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却依然热爱它。

“你拍了那么多东北题材的电影,为什么这次选择了文化迥异的上海呢?”“我很喜欢任晓雯的原著,那些底层人和底层人之间的故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深深地感动。”针对一个观众的提问,导演张猛如是说。

 6 ) 张猛的胜利,电影的失败 |《阳台上》

看完《阳台上》,翻了一下豆瓣评分,惊讶地发现《阳台上》的分数竟然还不如张猛的前作《一切都好》。

不知道张猛看见会做何感想。

反正我觉得挺遗憾的。

它也暴露了当下电影导演一个很尴尬的处境:我们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是拍一个像《完美陌生人》或《看不见的客人》那样,依靠纯情节层面的刺激来取悦观众?还是回归电影的本质,依靠视听语言来完成艺术表达?

很显然,张猛选择的是后者。

可结果却是,视听如此出色的《阳台上》,最终还是败给了只有情节毫无视听、且在情节上极其平庸的《一切都好》。

从这个角度讲,《阳台上》虽是导演张猛个人的胜利,却是电影在当下环境的一次失败。

不夸张地讲,在近年来的国产片中,《阳台上》堪称用视听语言叙事的典范。

看到很多人说《阳台上》剧情单薄,这么说吧,如果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对白,那么它确实单薄。

可实际上不是的,因为《阳台上》有大量信息是通过“镜头调度”和“意象建立”来呈现的。忽略了这些,自然也就剩下单薄了。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呈现的呢?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

在聊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剧情。

《阳台上》的剧情可概括为一句话:张英雄替父寻仇的故事。

他的父亲因一场拆迁纠纷,与小组长陆志强发生争执,盛怒之下突然离世。张英雄由此踏上寻仇之路,不想意外邂逅了陆的女儿珊珊,并在一次次偷窥与尾随中,渐悟了“性”的真相。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很有趣。

张英雄站在废弃的轮船顶部,顶上立着大大的字牌:东方皇帝。其中“方”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张英雄站在那里。

如果用略带戏谑的眼光看这个镜头,我们会在“张英雄”和“方”的对位中得到一个很有趣的解读: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男孩方(慌)了的故事。

他的“慌”因为两件事:一是父亲死了,老宅拆了,他的生活秩序被全面打乱;另一个是女孩珊珊的出现,使他被压抑的性意识逐渐萌动。

影片是如何表现这种“慌”的呢?

运用“浅焦镜头”加“手持跟拍”。

这种拍法并非独创,早在2015年的电影《索尔之子》中就被更彻底地运用过。

“手持跟拍”突显的是晃动感,意在呈现世界崩塌后,英雄内心的局促不安;“浅焦镜头”是为强调英雄与现实的疏离,他必须重新探索,重建秩序,才能让眼前的世界再次清晰起来。

影片就是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心境的。注意,这种拍法只在影片的中段大量出现。父亲去世之前的段落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旧的秩序还在,还很稳固,所以影片更多采用固定机位的平拍或横摇镜头来呈现这种稳定感;同样,在影片的尾声,英雄终于放下仇恨并认清自己后,镜头也再次从失序的状态中回归了稳定。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栅栏式构图”,表意也很明确:张英雄被现实困住了。

这种困境包括很多层面。

有他和母亲住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的委屈;有张英雄看不到出路,对未来的迷茫;有他被困在复仇的念头里,得不到解脱的痛苦;也有他内心对于性的疑惑,以及被压抑的性冲动。

这些困境,都在不断被“栅栏式构图”形成的牢笼,反复强调着。

如果我们把张英雄的个人成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摆脱父权阴影;第二,性意识的觉醒。你会发现,影片用一整组逻辑严密的镜头语言,把这个过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先说摆脱父权阴影。

影片从第一场戏就告诉我们,父亲对英雄的教育完全是高压式的,他逼儿子喝酒,动不动就打骂,背后的诉求很简单:想让儿子活得像个爷们儿。

父亲死后,父权的阴影其实一直都在。

具体就体现在复仇上。与其说复仇是儿子的“孝顺”,不如说是“乖顺”,是对父亲临死前那一句“陆志强,我记住你了”的回应。英雄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真的像个爷们儿了,这才是复仇最真实的心理动机。

所以才有了那场梦。在梦里,英雄杀了陆志强,完成复仇,并从父权的阴影下获得了解脱。

影片是怎么用镜头语言表达的呢?

注意看两组一样的镜头。第一组是父亲带英雄去户籍科,办事未果,气冲冲地冲出门去,这时过来一辆三轮车,车上有三面镜子,扫过时镜子里先呈现出父亲错愕的脸,而英雄躲在父亲的身后,低头不语。等到了梦里,英雄气冲冲地去找陆志强报仇,这时完全同样的镜头,三轮车再次经过,这时镜子里不再有父亲,而只有英雄。

人面对镜子,是最能辨认自我的时刻。

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就是在说,英雄终于从那个强悍的父亲身后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影片虽然讲的是复仇的故事,其实到梦境结束,复仇的故事就结束了。这场复仇,杀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驱赶父权。

往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英雄对于“性”的探索和辨认。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导演用一个镜头就交代清楚了。

请注意看梦境之后紧接着的那场戏。英雄再次来到餐馆的卫生间,透过粉红色的玻璃看对面的阳台,望远镜里最先出现的是陆志强的脸,可英雄根本没有多做停留,而是将望远镜移到左边,等待了片刻,直到窗帘后面出现了珊珊的身影。

这个镜头足够清楚了吧。复仇在这一刻已经不是大事儿了,重要的是女孩,是性,是青春的冲动。

这里插一句,选周冬雨来扮演珊珊简直太合适了,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既有女孩的纤弱,也有男孩的爽利,这样一个形象放在那儿,作为英雄偷窥和“意淫”的对象,那种在两性之间左右徘徊的迷茫感,才能真的成立。

我们继续往后,说说第二阶段“性觉醒”的部分。

这里就要提另一个重要角色沈重了。如果说珊珊只是英雄性幻想的对象,那么沈重才是实实在在陪在英雄身边的人。

毫无疑问,英雄对于沈重是有朦胧的好感的。

影片对此有太多暗示了,比如每次坐沈重的摩托车,英雄都会把头搭在沈重的肩膀上,并且从后面牢牢地抱住他;再比如沈重提出一起租房的邀请,英雄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还给沈重喂苹果吃;再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沈重去那艘废弃的轮船——东方皇帝号,那是英雄的秘密基地,从不和人说的,带沈重去,等同于向他展示了自己最私密的空间。两个人在船上一起喝酒唱歌,聊理想,那也是影片最接近于“浪漫”的一场戏。

可惜,沈重终究不是英雄的同路人。瞒着英雄,他带自己的女友上了船,两人赤身裸体。这无疑是在英雄外化的内心空间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为两人的最终决裂埋下了种子。

可是在整个过程里,英雄已经渐渐确认了自己的同性情结。直到影片最后,当他用坐在摩托车上环抱沈重的方式,从后面抱住珊珊时,那毫无波澜的内心让一切更加明朗。

注意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他转动转椅,坐在上面的珊珊移到了一边,这个动作像是一场告别。随后,英雄向着镜头走来,身旁是一片废墟,天空开始下雨,他扔掉了刀,点上一根烟,最终逃离了镜头的监视。

这组镜头给整部影片做了恰如其分的收尾。

离开废墟意味着重建了秩序;下雨是成长的泪水;扔掉刀不止是放下恨意,也是放下了“刀”所象征的一种绝对的雄性特征;点烟的动作则联系着他与沈重之间的关系,回顾整部影片,烟作为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媒介,象征着一种同性关系,那么点烟则是对于自己身份的最终确认。再联系到全片反复运用的“偷窥镜头”,英雄不止是偷窥别人的人,他也一直在被镜头监视着。那么此刻他从容地离开镜头,则意味着彻底的释放和自由。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张猛在整部作品中都试图在用视听语言来叙事,而不是靠情节或对白。

因此你也能发现全片的一大败笔,就是英雄在发现珊珊是弱智以及陆志强一家同样生活艰难后,他对沈重说,“你说我非得要报仇吗?我爸他都已经死了。”

这句对白真的没有必要,其实他都已经拍出来了,实在无需再说出来。

除了镜头语言的部分,影片还建立了大量的意象来支撑表达。

比如表现英雄心理上受到的一次次冲击和震颤,影片就用不断碾过镜头的列车来表现,反反复复出现了多次,就像一个个现实遭遇从男孩心灵上碾过一样。

还有就是“眼镜”。

《阳台上》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认清自我”的电影,所以“看”的动作在全片极其重要。

对应到影片中,父亲死后,英雄去重新配了眼镜,象征着要重新去认识世界了,此后为了进一步探索,他又买了望远镜,可以看的更远更深,之后,他遭到沈重的毒打,望远镜砸了,眼镜也碎了,影片最后,当他认清自己后,破碎的眼镜也被重新拼贴,他带着它走出了废墟。

关于“眼镜”这一意象的建立,全片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

ok,到这里,关于《阳台上》视听呈现的部分,基本写完了。

写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阳台上》在视听语言部分很出色,这点实在不该被忽视。

最后我想甩开视听的部分,再多说几句。

《阳台上》的主题还有另外一层,其实类似《燃烧》,讲述的都是当下青年的精神状态。

张英雄或许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类年轻人: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且并不为此感到焦虑。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儿和我爸一样,老酒咪咪。”

他整日沉迷于游戏,没有工作。若不是父亲的死,他或许还要继续混下去。可即便是父亲的死,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转变,他只是在酸辣粉店打打工,不曾想过更远的未来。就连为父亲报仇的事,也一天天淡去,当女孩出现,很快便转为了对性与爱的追逐。

其实,生活早已给了他一次次沉默的暴击。

包括:父亲的死,老宅被拆掉,寄人篱下的酸楚,酸辣粉店老板的苛责,沈重的“背叛”,欺骗珊珊的白领更让他窥见到人性之恶……最后,他拿起刀走上街,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终于决定要和这个世界死磕。

英雄拿刀划向了路旁的出租车,此时的他已经由针对个体的复仇,向某种反社会人格倾斜。

然而很快,他又放下了刀,迅速地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我并不是要在这里鼓励杀戮,只是在那过于草率的和解背后,一个青年本该具有的反抗精神,是否也被某种过于“佛系”的处世态度一起湮灭了呢?

影片最后,当英雄终于逃离了镜头的监视,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后,他的未来会更好吗?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这或许也是向来尖锐的张猛,为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值得深究的悬念。

 短评

故事空洞,留白太多,逻辑欠缺,观影过程中常常让人很是迷茫

6分钟前
  • 可笑可叹
  • 较差

观看的是校园点映,学校礼堂设备不好导致观影过程中完全体验不到所谓胶片摄影的魅力何在,没有了这一胶片卖点,整部电影实在乏善可陈,不过男主幻想自己杀人的长镜头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7分钟前
  • 年轮说
  • 较差

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窥欲、为父复仇、一代青年缩影、边缘人群,混乱的如同片中拆迁的废物夹杂在一起,但没有一个点有力度。其实男主和周冬雨的表演还可以,不过放在这么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太像扎根在上海的郭敬明那般做作了。

12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不过是两个弱者互相伤害互相报复的故事罢了,男主通过猥亵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没有任何自我认知的女孩,对其上下其手完成自我救赎,实在是令人作呕

13分钟前
  • 顽石点头
  • 很差

个体被新旧交替的城市抛弃,自我认知和青春需求不知所措,只好跟着废旧立新。想要证明自己并非loser,却恰恰证明了自己的fail。唯有脑子瓦特者才能沉浸在美化着的过去中。导演不羞于展示阴暗面的压抑欲望,它和变革下的城市一样既美丽又肮脏,有着同样绝望的暗流。这不是《后窗》这是《大西洋城》。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摄影很好,剧本太糟了。前后节奏失衡,东北同事的支线和偷窥的主线在情感上也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既想拍出一种猎奇的情感(偷窥欲和隐晦的恋童,说实话后面有点生理不适),又想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代青年的缩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演员表演还很青涩。到头来,男主身上有诸多标签,叠加起来也是互相冲突的,最后的人物弧光完全无法成立。

19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非常形式主义的一部电影,胶片摄影的手法好于剧情和立意,逻辑欠缺,节奏散乱。

20分钟前
  • 闻香识女人
  • 较差

一般般

24分钟前
  • 腐野淳悟
  • 还行

能感觉到张猛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父子压力关系的,上海土著苦恼的,荷尔蒙得不到落实的,怀念旧时上海滩的,却不知是表达受限还是故意藏藏掖掖着,讲不通块说不明白。高密度的尾行戏看着着急,偷窥镜头虽美但情绪却传达不到,全片最美的段落,是张英雄带同事“许文强”上废弃邮轮并歌唱部分,荒诞的理想和确凿的现实在过期葡萄酒中翻滚。

26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期待冬叔对自己的挑战

31分钟前
  • 平安健康快乐
  • 还行

英雄伏在沈重身上,练习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昵,他摆脱亲人的注视,搬到沈重的上铺,电脑桌面《春光乍泄》正好,但在自己私密的基地,别人却先成了许文强的冯程程,而他对着陆珊珊上下其手,绕过一切敏感部位,松手,那种大雨酣淋的释怀,与复仇无关,却像是明确了自己性向般壮烈……不过呢,王锵说英雄父亲刚过世,沈重带他见识了新世界,更像是父亲,而张猛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有依赖感,那种超友谊心照不宣就好。在当下,胶片确实奢侈,有几幕,周冬雨美得超凡,也算没有辜负那份等待与挥霍。弱者对弱者的伤害,废墟情结,一代人的迷茫,繁华照不到的苍凉,有很多厚重的话题,成品该要更好更好才是。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这男主的演员什么来路?按说长得也不差啊,但整个人就是从头到脚的乏味,像那种毕业半年后就没人记得住他名字的高中男同学,这么有挖掘空间的角色都能让他演得毫无层次和起伏,服了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充分说明了高颜值是第一要务,如果这女孩是个丑八怪,故事十分钟内就能结束:)

39分钟前
  • David
  • 还行

唔…周冬雨老师什么时候拍少女写真,我第一个买!

44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3.5 优缺点分明。剧本是短片的体量,拍成长片难免拖沓。演员也不合适,新人男主长得可爱但演得毫无层次,周冬雨又长了张过于精明的脸完全不像弱智少女。但导演层面上,张猛又很出色。胶片+手持+主观镜头+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配乐也是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好。而且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70%上海话对白的片子,能拍出黏稠的市井味,完成度真的够可以了。北京点映的差评太正常了,因为他们连片尾曲的乐趣都完全get不到啊。

45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梦境里才敢持刀,现实里只敢猥亵。几亩拆迁面积能把活人气死,一方偷窥窗口能让少年心猿。这城市里有不要三金的本地人,有袜子破洞的外来者,有寄人篱下的泥菩萨,有假意订婚的伪君子。这城市有冻结的户口,也有无人的巨轮,有挖掘的钻孔,也有公用的绿地,有上海滩的黄粱一梦,也有阳台上的春光万里。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祝福冬哥早日成为“文艺片女王”

53分钟前
  • baobaodu
  • 还行

勉强给三星吧。胶片的片子确实有味道,影像也很突出。镜头下的周冬雨非常美,非常,但是没太感受到她演的是个弱智少女。张猛的功力还是有的,单场戏或是单个镜头都很不错。只不过,合在一起还是太无趣了。这个单薄的故事,还有这个节奏,实在看得人太困、太累了。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个是父亲被(间接)气死,一个是感情被利用、被骗婚,两个弱者被伤害,被欺骗,被老天爷捉弄,却始终无法逃出生活的魔爪。张英雄对陆志强的憎恨转嫁给陆珊珊,本想通过对陆志强女儿下手来报复他,没想到爱上了他女儿。因为爱她而猥亵她,其实比为了报复她父亲而猥亵她更加残忍,伤害了她,却又不愿对她负责,转身就走,无动于衷,冷漠,自私,卑鄙。张英雄完成了复仇,陆珊珊却被男友利用,又被张英雄利用。至少张英雄还可以用下三滥的招数复仇,她却连“复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能复仇,也不懂复仇。张英雄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三观,以及张英雄的做法对不对,而是通过将张英雄和陆珊珊相对比,从而反映低智人士悲惨的处境,以及微小的生存空间。你至少还可以卑鄙,可以报复社会,但她连卑鄙的机会都没有。

6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怀疑周冬雨当制片人的时候,充分发挥了“特权”,有几幕在胶片质感和沪弄潮湿气氛的中和下变得特别好,似乎连吃酸奶乱成一摊的镜头都是好看的。新人男主有一份稚嫩的可爱,精瘦骨架下连同时刻准备拨开的刀是好闻的荷尔蒙气息,危险又意外地欲,似乎可以忘了他是演得有多烂的这件事。只可惜这不是单纯有一张皮就过关的青春片,模特大片式和完全不演的两种演绎让观影过程变得冗长。那些城市转型下的无奈,拆迁和被遗忘的一群人,能够感受到,却不能够看到。

1小时前
  • 基瑞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