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气

HD中字

主演:理查·基尔,范蕾丽尔·卡帕里斯基,阿特·梅特拉诺,约翰·P.瑞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断了气 剧照 NO.1断了气 剧照 NO.2断了气 剧照 NO.3断了气 剧照 NO.4断了气 剧照 NO.5断了气 剧照 NO.6断了气 剧照 NO.13断了气 剧照 NO.14断了气 剧照 NO.15断了气 剧照 NO.16断了气 剧照 NO.17断了气 剧照 NO.18断了气 剧照 NO.19断了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断了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西(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饰)是一个桀骜不驯又特立独行的青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杰西在拉斯维加斯偷了一辆车,并和警方发生了交火,意外中,杰西杀死了一名警察,成为了通缉犯。无奈之下,杰西只得踏上逃亡的旅途,他的目的地是洛杉矶。  在洛杉矶,杰西找到了之前结识的女孩莫妮卡(范蕾丽尔·卡帕里斯基 Valérie Kaprisky 饰),对莫妮卡一见钟情的杰西希望前者能够和他一起去墨西哥生活。莫妮卡出生在一个非常保守的家庭之中,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杰西的大胆建议让她心动不已。然而,最终,莫妮卡发现了杰西的通缉令,意识到自己一直和一名杀人犯在一起,慌乱之中,莫妮卡报了警。小龙人1992狐妖小红娘剧场版:千颜幸福的错觉七剑至尊无赖(国语版)坏人第一季蠢蛋进化论色中饿鬼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十六季一起走过只有芸知道万万没想到 第三季55号房间蛇吻行动代号 黑衣人学区房72小时独眼龙不是我干的第一季刑警本色王志文版翻转人生他人的品味一品爵爷贼王1995索命飞刀所爱非人戏如人生TV版国语警告(国语版)诀窍西西里鬼故事情剑难得友情人青春派之舞力奇迹家在铁西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一季亚利桑那大灌篮我真正的天才女友沁感赌侠1999(粤语版)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玩乐时间枷锁

 长篇影评

 1 ) 成为不朽,然后去死。

1959年,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在片场吵了起来,一个认为女演员应该直视镜头,一个认为应该让她奔跑,俩人找导演戈达尔评理,戈达尔打着哈欠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要不就别拍了。不出一个礼拜,两人相继离开,剩下戈达尔一个人,一边叼着烟,一边独自完成了这部《筋疲力尽》。 2007年,年逾古稀的戈达尔拒绝了欧洲电影奖的终身成就奖,并放言自己尚为终身,何来成就 。 2009年,距法国新浪潮开始50年,半个世纪,曾经的一群毛头小子,现在都或已作古,或已白发苍苍,都成为了大师被世人所铭记。我试图想象当时的场景,几个20几岁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每人嘴上叼一支烟,然后大谈自己的电影梦想,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不计后果的去拍电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 电影一但笼罩太多的光环,总会影响人们的观影感受,抱着一种仰望的心态去看,看完之后,或有失望。有人也许就会若有所思的说,虽不知道好在哪里,但大家都说好,那就是好吧,又或者有人直接就说,操,这是什么东西,看到十几分钟就睡着了。我只是想成为当年的一名普通的观众,在这些大师还没被大家称为大师的时候,感受一下他们当年的热情,他们当年的梦想。 其实我发现自己很多方面和米歇尔很像,或者说很多方面想成为他那种人。虽然我不喜欢他偷(其实应该是既骗又偷)女人的钱,但是我向往他那种洒脱的生活方式,开着偷来的车,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每次去接帕特丽夏的时候,总是开着不同的偷来的车,没钱请吃饭的时候,直接在厕所把别人打晕,拿了钱去请别人吃饭。用小孩子那种耍赖的语气,告诉自己喜欢的女孩想和她上床。也许他并不是喜欢暴力,只不过是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把暴力当作一种精神上的宣泄。

“就像玩纸牌,你最好讲出事实,但别人还以为你在骗他,这样你就赢了。”我喜欢看米歇尔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嘴里叼着一支烟,然后一脸玩世不恭的表情。当帕特丽夏问他,“悲伤和空白,你选择哪一个?”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空白,他说悲伤太愚蠢,似乎没有什么事值得他悲伤,率性地生活着,快乐着。 突然发现米歇尔很像古龙笔下的那些浪子,看似不羁的外表,其实越是不羁,一旦有了羁绊,往往都会羁绊他的一生,最后的结果仿佛有些出人意料,却好像又本该如此。

那年的巴黎,其实是在我的梦中。

不知是戈达尔借梅尔维尔之口,亦或是梅尔维尔借那个作家之口,当作为记者的帕特丽夏问到那个作家他最大的人生理想的时候,他回答,“成为不朽,然后死去。”但我觉得这似乎有点太过平静,于是我把它改成了:成为不朽,然后去死。

 2 ) 我怎么觉得大家都没看懂呢

所有人都说那个女孩背叛了那个男的,很可耻似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吧,对白讲的很清楚,她只是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爱他,想用向警察告密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不爱他,但事实上她其实是爱他的,所以最后她才劝他逃跑,但他选择了放弃,以他的放弃来证明对她的爱。而且那句说你是个寄生虫,并不是贬义,那只是他们调情时的话而已,当然此中也许还略有深意,但肯定不是鄙视这个女孩。

另外,他死的时候的几个表情,是他和那个女孩一起玩的一个游戏,并不象上面某位说的什么愤怒鄙夷都出来了。所以说,他是至死都在爱着那个女孩,他并没有恨那个女孩出卖了他,况且他要想逃走的话有的是机会,但他自己主动选择了放弃,放弃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自己也多次说过他已经“精疲力尽”了,点出本片片名。

另外,他和这个女孩也不是杀了警察之后才认识的,而是在他杀警察之前就曾经在一起睡过五个晚上,但那个女孩离开了他。他是在杀警察之后逃亡的过程中才又找到这女孩的。

 3 ) 精疲力尽

精疲力尽

戈达尔电影最为人讨论处,莫过于其所开创的剪接技艺,这在《精疲力尽》中,已可见规模。整部片是以简单的情节推动、构成:窃车贼擦枪走火下,误杀了盘查警官,在逃亡时想起曾经邂逅的女子,一方面不断在筹措潜逃的旅资,另一方面则是说服女方同他离开,远走他乡。

然而,你总是会感到画面的流光运行有某种倾轧与不协调感,像是阻碍了叙事进行,剪接在此,已非过往配合叙事对象或观点之移转而移转的工具,而成为介入叙事,进一步成为叙事的本身;就像是立体画派,对着同一个凝视下的人事、物件,重复捕捉、绘描,而成为缠绕交织的线条和色块;你会困惑为什么在一段原可以流畅交待的对话场景,在看似无关乎意义表现下,插入了无数个跳接镜头?

在电影进行中,不但感到种种阻碍叙事进行的镜头裁切和拼贴,在这表层形式下,时间在此被打碎、压缩,故事中时间快速于现实感知时间,一如调切为快转模式,造成观者心理压迫,以致情节更跌起伏的推动;此外,相对于,譬如,安哲罗普洛斯的长镜头,一镜到底,那些角色演绎情节的主动性,正如同剧场的舞台呈现,戈达尔相对来说将主导权转移至导演的视觉和想像底下;另一层延伸的意义,如前述及,电影的艺术表现型式在戈达尔的电影中被呈现出来,那些剪接、那些映画构成,不再只是传统文字叙述形式的画面化,而是专属于电影的观看和陈述的语言。

再来的问题就变成,这样的形式设计,对于我们去理解其承载的题材,有什么新之意义,就像我们如何去诠释雷奈在《去年在马伦巴》(1961)中的重复剪接,或是在《穆里爱》(1963)中那一段映画和口白剥离之状态,战事在观者眼前上眼,声音却不断传来无涉杀戮与死亡的二三事。除了一个时间感的折叠所象征的心理状态外,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日常性的,包括感情在内的,社会生活的琐碎与破裂状态的什么,存在情境不再是过往那种稳定的线性向前,而会不断被外部秩序(突如其来的路边临检和意外枪击)、媒体与隐匿群体之目光(报上通缉的巨幅肖像、高楼跑马灯,与无处不在的密告者),或是金钱价值,所介入、所打断、所崩解。在观看之时,我一直感到戈达尔的画面,有一种爵士乐的即兴况味,在秩序制约外,对位拼贴赋格。

那也令我联想起楚浮的《枪杀钢琴师》(1960)一部,然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在于,推动情节的动机总是突如其来地笼罩住剧中角色,且都以死亡作为代价,像无法抗衡却摆布微小生命发展的那一个支点,在影片才刚开始就被抽离,而后就是连串地,倾斜与抵抗倾斜的作为;一如米歇因为行窃之车内刚好有把枪,而误杀员警,后半段就不断地在各个地点找一位他口中向他借贷的人讨钱,连情感都是极其随机,漂浮在感官和欲望的表层,再藉由恋人的絮语浮现。附带一提,与戈达尔同为《电影笔记》另外一员的楚浮,在前年也拍出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四百击》,一人以形式颠覆,一人以艺术通俗的跨界,开启其后的法国新浪潮的第一个cut。

=======

◎ 剧情简介     
  米歇尔是一名玩世不恭又不受法律规范的义大利人,生活哲学是无所不偷,无所不取。他在一个城市内偷了一部车开往巴黎大城途中,因警察追缉,遂取出车中的枪击毙警察后逃逸。
    
  米歇尔去找一名认识不久的女孩,表面上说要向她借钱,却将她手提包内的钱全部偷走。然后又到街上找一名叫帕蒂的美国女孩。
    
  帕蒂在街上卖报纸,希望能受记者青睐,有朝一日能写专栏并成为一名专业的记者。米歇尔告诉帕蒂他是来找一名欠他钱的安东尼,只要拿到钱,米歇尔愿意带她到义大利玩。
    
  为了讨帕蒂欢心,米歇尔不时在街道偷车,并送她出席各种记者会。在每次寻找安东尼后,都会有法国警探前来查询,但米歇尔都正巧早一步离去。
    
  米歇尔送帕蒂去见一名记者,却见她与那名记者拥吻,米歇尔只好偷了帕蒂的公寓钥匙,先入内等她。帕蒂回家后虽然惊讶,却也不拒绝与米歇尔同床,甚至告诉米歇尔说她怀孕了,而孩子正是米歇尔的。然而米歇尔似乎也没有特别高兴。
    
  终于警方找到了帕蒂,并问她认不认识袭警的凶手米歇尔,原先帕蒂否认,但在警方逼迫下,这才承认两人认识不久。警方要帕蒂一有消息立刻打电话给警方。虽然如此,警方还是派人暗中跟踪。这一切却被躲在对街的米歇尔看得一清二楚。
    
  帕蒂利用进入电影院而逃过警方跟踪,在与米歇尔会合后,立刻开车去找另一名朋友。几乎同时米歇尔找到了安东尼,并向他索取欠他的那笔钱。安东尼答应第二天将钱送达。
    
   第二天早上,帕蒂利用外出买牛奶的机会偷偷打电话报了警。然后又坦言告知米歇尔。米歇尔却也不逃;当安东尼送钱来给他时,米歇尔还是坚定地表示不愿再 逃,因为他已精疲力尽。安东尼丢了一把枪给米歇尔后逃逸,但也迫使警方朝米歇尔开枪,米歇尔中枪后挣扎往前跑,终于倒地而亡,临死前他对帕蒂说她是个寄生 虫…。
    
◎ 赏析
    
  法国新浪潮笔记派的大导演戈达尔正是以这部影片而扬威国际。相较于当时的电影环境与拍片风格,本片显得相当地“叛逆”与不按牌理出牌。
    
  或许是男女主角的特立独行,大大地解构了当时的保守势力;本片在当时遭到许多的批判,但男女主角却受到年青人的喜爱,也使得尚保罗.贝蒙多及美国女星珍.西宝大红特红。
    
  米歇尔的脚色大大符合导演一贯批判资本主义的论调;而帕蒂这名美国女孩虽然有着理想与计划,却是不择手段的机会主义者。于是两名看似没有交集的男女,却因彼此的好奇而吸引,在相互释放的情感对待中,看似有情却又无情的男女关系,正是现今社会中早已浓郁的疏离始祖。
    
   这部影片最早是由楚浮根据当时的一个社会事件先写成大约十五页的故事,后来因为他事而耽搁,于是将这个构想送给好友戈达尔。戈达尔在经费短缺下依然开拍,为 了节省经费,遂在剪接方面作了一种不得不的选择。这种看似不流畅而且跳跃间断的排列,在当时反显得更具有诠释的精神,同时也开启了新浪潮新的生命力道。
    
   反体制与反道德只是一种对现况社会的抗议,米歇尔在某些角度是无可奈何的。第一次枪杀警察,是因偷来的车内刚好有一把枪,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影片最 后米歇尔被帕蒂出卖,安东尼把钱交给他时也丢了一把枪,但米歇尔并未捡起,而警方却在这个当口下朝他背后开了枪。这些情节透露了戈达尔对资本主义的强烈反讽 与嘲弄。
    
  若说米歇尔是因爱着帕蒂所以情愿选择不逃离,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言 过其实。事实上,米歇尔与帕蒂的爱是建立在互取所需的位阶上,他邀她去义大利,更多的想法只是希望床边有个女人罢了。米歇尔所追求的永远是一种虚无,从片 头就开始寻找的安东尼最后才出现,但观众永远无法确定这些钱的来历以及两人的真正关系。
    
  米歇尔的特征是墨镜与香菸,这两样加诸在身上的东西让他显得茫然而与社会隔绝,但也因为如此,所以当站在另一角度来看时,就不难发现透过对比之后,呼应米歇尔特异的性格背后,戈达尔对当时社会的注目角度了。
    
  帕蒂来自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国度,某些被美化的符号,其实也是有条理的批判。美国人崇高的“个人主义”在某种层面是优劣互现的。帕蒂为了想当记者及专栏作家,不时地应允资深记者的约会,甚至以身相许。而她面对米歇尔这名来自义大利的浪荡子,却也无可避免地浪漫相对。
    
  米歇尔与帕蒂的聚合是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股浪潮代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已经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一股急遽而充满野心与现实的社会。为了功成名就,无所不用其极。米歇尔与帕蒂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其本质略显不同罢了。
    
  米歇尔最后被帕蒂出卖,是因为帕蒂为了自保,而她与米歇尔的互动关系是较缺乏“爱”的基础,毕竟两人认识的时间太短,根本还来不及深入思索感情的问题。
    
   米歇尔那种随波逐流的性格是可以深入追索的。他反体制反社会,却处处得依赖社会体制而过活。钱与汽车是这个社会的重要指标与意义,因此米歇尔不只一次地 偷车抢钱,一切的反体制行为对他而言都是名正言顺的事,这使得他的心中充满着困顿与难堪却又不自知。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他明知警察会来却不愿再逃的原因。米 歇尔觉得他累了,选择“休息”的方式自然是丧命在警方的枪下。
    
  米歇尔被警方枪杀并挣扎逃走,最后死在十字路口上的情节是这部影片的精典。不同的翻译常使得意义的解读有了极大的差异。米歇尔临死前对着帕蒂挤眉弄眼亦成为一段无头公案。
    
  “你是个寄生虫…”勿宁说是戈达尔对资本主义的极力批判。而帕蒂却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或者帕蒂是装傻而不愿回应,因为唯有如此她才能摆脱与米歇尔的所有关系,否则她在法国的一切企图将会彻底瓦解。
    
  如果不以政治思想为考量,纯粹以人的存在来评量,本片是一部极具先见之明的影片。人必须在某些时刻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得生存?也许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极剧的社会中,尤其在面临必须抉择的关头上,就能真确地考验出人的本质。
    
   米歇尔与帕蒂都在重要的关卡上选择了他们应该有的目标与方向,而这些正好是人性的显现。也正因为如此,在故事结束后,观众似乎也就没有了一股慽然,好似 这一切就像河水顺着河床缓缓而流般地自然,于是在无法论及是与非的同时,所有的观众都又回归到了原点,因为明天依然还会有另一个米歇尔以及另一位帕蒂出 现。
    
  故事原本很简单,却运用了失序的手法与呈现,使得本片显现一种特质;以当时的眼光而言,本片的诠释精神与方向确实是一种大胆的突破。

=======

新浪潮宣言式的电影,亦是戈达尔由电影手册撰稿人转为导演后第一部长片,戈达尔是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ema)创立之后其中一个以笔峰尖锐为名的作者,他最著名的创举有二,一:大刺刺点名批评当时廿多个大导演,说他们不懂如何拍电影。二:就是拍出这部最为人熟悉,也是他唯一最卖的A Bout De Souffle,缘起是这样的,最初由楚浮以报纸上的真实案件起草了15页纸的故事,因事不能拍后转送给了好友戈达尔,戈达尔当时才29岁,拍了数部短片后急于拍点什么的他,二话不说赶忙集资,以勇于实验的精神拍下了这部影片,上映后反应非常强烈,票房很成功,但反应两极,故事反映了当时年青人对生活的无感,因此年青一代尤其推崇,但舆论界则猛烈抨击,认为影片非常腐败且不道德,不管如何,就影片剧情及技术上都突破了固有的规范这一点上看,这部影片不仅影响深远,连带男女主角Jean-Paul Belmondo跟Jean Seberg都成为年青人偶像,是新浪潮活动成功的序幕影片。

男主角Jean-Paul Belmondo饰的Michel轻狂放浪的生活贯穿全片,结局是个深刻的画面,当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的Patricia(Jean Seberg饰)都叫他逃命时,Michel却说:我厌倦了。他厌倦了疲于奔命的日子了,以至他被警察追逐,仿似故意要中枪似的在马路中央向前冲,无意识地作垂死的挣扎,直至倒下,还耍帅地向赶来的Patricia眨了眨眼,向她说:妳是个糟糕的家伙…,镜头特写着她的脸,一张没有悲伤,甚至乎没有任何表情的脸…。

电影剧情佷颓癈,不过结尾却十分政治正确,到今天,连主角们做尽坏事后比翼双飞的结尾都没啥大不了,在这个时代,遑论什么刺激了,不过没错,我忘不了这部片的结局,却也不会心怀怅惘,因为Michel与Patricia的关系是虚无的,几乎没有感动的余地,不必去了解他究竟爱不爱Patricia,那似乎…不怎样重要了,他目睹她跟别的男人调情,但显得无所谓,也许她对他而言只是一种需要,需要一个一起跑到意大利玩乐的床伴,一起随波逐流,一起燃烧始尽,Michel的生存方式就是没有方式,他是个反社会的家伙,活着似乎毫无意义,被追就杀吧,要钱花就去偷去抢,全然不计后果,但Patricia不同,她喜欢艺术,会引经据典,她有理想,有野心,他当然吸引她,两人曾经在巴黎共渡了短暂快乐的日子,但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出卖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如果将程式代入film noir里头,Patricia 便是一个标准的femme fatale…。

表面上一部离经叛道的影片,骨子里还是怀旧的,戈达尔锐意向匪类片、film noir致敬,处处找到这些类型片及相关影人的痕迹,比如让Michel被女人出卖,让他到戏院细看bogart的宣传照,又经常募仿他轻妩下唇,甚或请Bob Le Flambeur(梅尔维尔)导演客串知名小说家等等,还涉猎大量名著文学,但爵士配乐、巴黎街头的实景、长镜头、跟拍种种技俩又跟传统那么的不一样,着实震撼了整个法国影坛,而技惊四座的快速跳接(jump cut)则完全是个人的东西,即镜头不必连贯地快速跳接,创造出一种充满节奏的感觉,巧妙且不至突兀,但当时却遭到不少专业人仕的挑剔,说到类近的技巧,希大也曾经在NBN(北西北)结尾玩了一手,还不是被奉得高高在上?一旦有人接受了,所有人都随之跟风,这种技巧到现代己不稀奇,但当日却是创举,谁想到戈达尔还是因为钱不够得省菲林才想到来这一套呢?只能说那是一个业余人仕成功的一次冒险。

8分。

 4 ) 戈达尔:电影语言的革命(Robert Stam课堂笔记)

现代性(Modernity)vs 现代主义(Modernism)

现代性指的是一个时代,有的人追溯现代性到哥伦布大航海。现代主义是指各领域展开的形式革新(stylistic innovation),有high modernism和low modernism之分。前者不太涉及政治,专注形式变化,如立体主义。后者反体制,政治性强,比如杜尚的《泉》讽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摆在艺术的场所里,以及Happening(1957年Allan Kaprow发明的词语,指跨领域的艺术活动,它们是非线性的叙事,有观众积极参与,主题安排好,但是细节多依赖即兴发挥。)和Situationism(人们的行为由外界决定,而不是个人性格决定的理论)。

戈达尔两者兼具,既有形式的创新,也有政治意味,把哲学、流行艺术都呈现在他的电影中,是后现代的先驱。

现代主义的技法包括

1.碎片化(Fragmentation)

戈达尔给电影分段,插如数字的标题。

2.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

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的连续性剪辑,不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剪辑,故意打乱顺序

3.攻击性(Aggression)

让你感到不舒服,如布莱希特式的剧场,刻意把观众和他们的朋友分开,惊吓观众,提醒人们从反娱乐(anti-entertainment)的角度看待戏剧。

4.拼贴(Collage)

Collage源自法语词coller粘贴,把异质东西拼接在一起。

5.破坏偶像主义(Iconoclasm)

6.自反性(Reflexivity)

让人注意到媒介本身,艺术的制作过程,或者是观众的在场。费里尼《八部半》讲述导演未完成的电影,戈达尔《轻蔑》的开场有摄像机对准观众的一幕,尽管这个画面其实也是由另一个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还有伍迪·艾伦《开罗紫玫瑰》让我们注意到观众在电影里的角色。

戈达尔(Jean-Luc Godard)

出生于高级资产阶级(high bourgeois)家庭,不过他不接受家里的钱,自己拍电影。他偷过钱被抓进监狱,这监狱经历和特吕弗相似。瑞士裔,有时在电影中用瑞士法语给观众暗示,把90读作nonante。

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1959)

特吕弗(Truffaut)最初想到剧本的点子。故事基于真实事件,原型是Michel Portail。

女主帕特丽夏由Jean Seberg扮演,她是美国明星,但是她在这部电影拿到的薪水很低。这部电影中的短发造型也让我们想起她在《圣女贞德》(1957)里的形象。后来有一部伪纪录片The Journal of Jean Seberg,假扮Seberg的口吻来评价过去饰演的角色,带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对男性目光的对抗,一个反向的凝视。电影讨论到 《精疲力竭》,说当时人们普遍觉得帕特丽夏背叛了可怜的男主米歇尔,可是一些细节能证明米歇尔对帕特丽夏的关爱并不真诚,不在乎她的怀孕,这样的重新解读,细节解读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和结论。

《圣女贞德》(19457)

电影预算是90,000美元,戈达尔拍得很快。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即兴表演。当时多为后期配音post-sync而不是同期声,所以经常拍人的反应而不是说话者,给配音少点麻烦。戈达尔喜欢做摄影尝试,用比较暗的光照。

戈达尔有许多反常规的做法。好莱坞经典拍摄讲究影像的连续性,通过eye-line match,追踪镜头follow shot,不越轴,来郭建一个连续的时空。戈达尔追求非连续性,最出名的是他的跳切(jump cut),做法是从一个连续的镜头中,减掉几帧画面,导致画面中的人物一抽一抽的。好莱坞为了避免这种奇怪的观感,如果切换镜头,一定保证拍摄角度上前一个和后一个相差30度以上。

电影研究学生的一个仪式是看《精疲力尽》男主击毙警察前的开车片段。

男主米歇尔(Michel)自言自语的时候说多种语言,包括西班牙语等等,是戈达尔电影中常见的多语言现象(multilingual cinema),语言多样,而且引申意义上的电影语言也很复杂。男主不时说说脏话,很粗俗,与传统的法国电影不同。延续了现代主义的挑衅风格,男主说了这么一段话:法国真是个好地方,有山,如果你不喜欢山可以看海,如果不喜欢海可以去城市,如果城市也不喜欢,那去死吧!

摄影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男主会直接望向镜头,打破第四堵墙。镜头直接放在车子里面向前方,和男主一起飞驰,带给人切身感受(visceral feeling),不像过去都是拍摄车上的人,在人物身后投影不断退后的风景。

声音不再是隐没在电影中的。主人公的自言自语得到背景音乐的紧密配合,音乐像捧哏,轻快诙谐的一段旋律,附和着主人公的玩笑,让人注意到电影里的音乐是人工安排的。鸣笛声随着镜头里绝尘而去的车子发生音变,嗷呜——,很有印象主义的特色,声音随着距离发生了变化。

男主枪杀警察的段落集中体现了戈达尔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尝试。首先,这段剪辑不遵从好莱坞的连续性法则,非连续性可以算是一种有意的“穿帮”。警察前一刻在车边,后一刻突然倒在丛林里,枪击的方向和警察倒地的方向相反,有点迷惑观众。再者,类型上有突破。若是枪战片,一定会突出这个射击段落,俩人对峙,制造悬疑,多角度呈现枪口,拍摄倒地经过等等,可是这部电影几个镜头就结束了枪战,没有给予浓墨重彩的表现。

戈达尔的电影尊重观众的理解能力,电影碎片化,没有向观众展示所有的元素。他不像好莱坞充满额外修饰(redundancy),通过朦胧梦幻的画面+煽情的背景音乐+人物的台词独白,在多个层面提示爱情主题。戈达尔的电影中,不同层面相互竞争、对抗,声音和画面传递不同主题的信息。

《精疲力尽》是一部极限(extreme)电影。粗俗。镜头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对话不连贯,带口音。布景有布莱希特式的异化。男主经常用大拇指抹嘴唇,学的是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的经典动作,他的海报贴在男主家里。《精疲力竭》电影的男主米歇尔模仿另一部电影里的人物动作,在电影中表达对另一种电影的致敬,可以算是自反性。电影中也出现了许多其他的艺术类型,比如绘画和音乐,通过男女主对于文艺的不同爱好,呈现两人的性格,这个过程有拼贴的意味。

Michel模仿Bogart

2018.2.13 课堂笔记整理完毕,可还是不喜欢这个装腔作势的戈达尔。

 5 ) 观戈达尔之三:精疲力尽

到了《精疲力尽》,我才感觉到对戈达尔的重新解读是多么重要,那种陈词滥调和人云亦云甚至比误读本身还要有害。我就《精疲力尽》几个重要母题写一点个人观感,而至于那些陈词滥调,不再赘述。 1.“他人的电影” 《筋疲力尽》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导演们(特别是《电影手册》派)的一次集体行动,当时已经成名的弗朗索瓦.特吕福为影片编写脚本并拉来拍摄资金,克劳德.夏布洛尔担任了执行制片,黑色电影大师让-皮艾尔.梅尔维尔在片中出演了作家一角。所以戈达尔作为导演对整部影片的控制力是完全不够的,戈达尔曾说:“因为这是我为别人所拍的影片。代表了一个如何去拍摄影片的梦想。或许这部影片应该由别人来拍,而不是我。”这也是为什么戈达尔后期很不喜欢《精疲力尽》的原因。所以《精疲力尽》并不是一部值得盲目追捧的纯戈达尔式的电影,直到现在,对它大量争议还是存在,一味的人云亦云以及盲信权威对《精疲力尽》的理解是非常有害的。从整部影片来看,戈达尔对剧本的控制非常少,仅仅体现在几处重要场景的台词控制上,而戈达尔对影片外在形式的控制则是主要的,这在下面论述到《精疲力尽》的形式主义美学上再细述。 2.“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作为戈达尔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他雄心勃勃的长片处女作中无所不见。《精疲力尽》开头就是报纸上一个女性模特的特写,而伴随着的画外音是米歇尔的“总之我是一个傻瓜...”,暗示着整个故事是一个女性主义引发的一场悲剧。另外一个重要的场景是对让-皮艾尔.梅尔维尔所饰作家的采访,整个采访过程中都在探讨女性和社会的关系。当然著名的卧室场景亦不伐精彩的与女性主义相关的台词。我要说的是,所有这些,戈达尔都仅仅是从文本上,从台词上表述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这在1959年,的确不算太新鲜,而戈达尔的一些论点,比如“性是作为社会对女性的唯一衡量标准”“女权主义的基点是个人独立”等等,也都不算太新鲜。应该说,戈达尔在《精疲力尽》里对女性主义的理解还完全没有达到他日后的水准,属于点到为止,在运用故事和影像表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上还缺乏控制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戈达尔已经有足够的敏感开始涉及自己感兴趣的母题。 3.“模糊不清的政治” 我们还是从戈达尔几个重要母题出发。《精疲力尽》中的政治是模糊不清的,它仅仅被描述而缺乏被表述和探讨。在卧室场景中,收音机正在播报艾森豪威尔访法的新闻。如果如戈林·麦凯波在《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所说这是对帕特里西亚和米歇尔这对异国恋人的类比,我觉得可以站的住脚,但有点勉强。至少我个人理解,帕特里西亚来自纽约这一剧本设置是出于建立一个崭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形象的考虑,而在政治层面上的类比可能是无意为之。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景是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护送政要的摩托车队列,他们和米歇尔帕特里西亚平行移动。戈林·麦凯波的理解是这是对个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遥远距离的隐喻表述。我从戈达尔自己所说的“我终于能拍出我梦想的安那其(无政府)电影了!”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隐喻,与剧本同时进行的政要访问此时显得无关紧要和权力缺失,它对所发生的追捕和逃亡这一个人层面上的事宜显得毫无影响力和控制力。比女性主义更甚,戈达尔在政治层面更是点到为止,模糊不清,我猜想他已经被这个侦探故事和美学上的考虑搞的焦头烂额。 4.“形式主义美学” 我觉得戈达尔在《精疲力尽》最重要的贡献和最大的控制力是在形式主义美学上的,这也最能彰显他年轻的才华。此处的形式主义毫无贬义之意,如阿伦.雷乃所说:“形式即风格”。戈达尔在《精疲力尽》所表露的形式主义美学主要是剪接技巧,换位思考,第二媒体介入,回环式的细节设计等等。剪接和电影的换位思考这里不做赘述,在电影学院的论文上你可以找到更多,主要是导演存在的本体论之类。《精疲力尽》的第二媒体介入相当抢眼,海报、报纸、收音机、路人的谈话等等,这些第二媒体的介入要不就是交代剧情,比如剧中《法兰西日报》;要不就是导演一些与电影本身无关的个人想法的表述,比如12'49"处出现的卖报小女孩突兀的询问:“你痛恨你的童年吗?”戈达尔借着米歇尔的口说:“是的,我喜欢年长的人”,以及随后出现的拙劣安排的车祸呼应前面看到的海报“直到生命结束,生活都是处在危险之中”。这些安排与电影本身毫无联系,但可以看出,戈达尔从《精疲力尽》开始一直有着创造警句的欲望。《精疲力尽》中还有更多细节设计彰显了戈达尔在形式主义美学上的追求,比如米歇儿用拇指抹嘴唇的习惯与帕特里西亚在米歇儿死时也做出了同样的动作,以及米歇儿死时的鬼脸与之前的呼应。应当说,我个人理解,对一个刚刚从事创作的年轻人,无论是做电影,写小说,做戏剧,这种美学上形式主义的追求与爱好是没有弊处的,反而对创造力的发现和再现有着莫大的帮助,但显然这如果出现在一个创作成熟期的创作者身上,我觉得毫无价值而且矫揉造作。这一点上,我的确有过深切的体会,现在回过头来看我3年前也就是2004年大一时为一个文学社所写的诗歌短剧的确在这上面和刻意的先锋派手法上消耗过多的精力,与我现在的美学大相径庭。

 6 ) 革命者高達

「新浪潮」這文化現象,跟1950年代法國的經濟、政治,乃至戰後社會發展有關,這時期包括霍格里耶等新小說的流行、荒誕派戲劇(如貝克特《等待果陀》)的成功,或是基於列維-斯特勞斯開啟的結構與符號分析學的文藝解讀評論湧現(以羅蘭·巴特為代表),都啟發和鼓勵了很多電影製作人進行藝術的變革實踐;而許許多多有關電影活動的舉辦,加上電影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版,更極大地豐富法國的影迷文化,培養出很多高素質的年輕觀眾和未來電影從業者。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是內外環境變化、新思維、新電影生產方式衝擊下所帶來之必然結果,它推翻了保守的常規設定,為當時正處於尷尬位置的法國電影打了一支強心針。

在Claude Chabrol和杜魯福先後帶起「新浪潮」的初瀾之後,同屬《電影筆記》成員的尚盧·高達也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片《斷了氣》。儘管杜魯福的《四百擊》有其風格自然或新穎的地方,但它本質上仍是帶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烙印,並未跳出某些傳統的框架和語法。相比下,高達的《斷了氣》顯得更為之激進和更俱革命性,它繼承了過渡時期的鬆散敘事嘗試,和類似路易·馬盧作品中隨意擺放鏡頭的拍攝方式,發揚了其將既有類型片(如犯罪電影)改造成作者電影的想法,顛覆著觀眾的習慣。情節遠不及梅爾維爾作品吸引的《斷了氣》(梅爾維爾還在這電影內客串了小說家一角),「生」對了時候,它恰好滿足到那批新生代觀眾開始追求新表現方式的觀影口味,也以它的「不和諧」,體現出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叛逆」特質。

帶著「透過鏡頭看世界」理念的《斷了氣》,跟一般電影通常將焦點對準於主角或所發生事情上的做法不同,其攝影機如遊客目光的四處打量,或采用深焦距拍攝的街景,儘管會使觀眾注意力分散(你甚至會察覺到途人在望鏡頭),但另方面卻能建立到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一種平等和融入的關係。尚盧·高達放棄傳統的攝影支架和軌道,以手持攝影機,及坐在輪椅或手推車中跟拍的方式,目的是為要獲得像紀錄片般的不加修飾效果,這好比記者追隨著事件、人物在報道,但有時又「意外地」捕捉到其它真實的畫面(例如將跟蹤戲和領導人到訪巴黎的真實場面相結合)。風格上呈現自然、隨性的《斷了氣》,亦帶著一蹴而就的乾脆感,它的閒散、散亂影像,符合了主角Michel Poiccard游離浪蕩的小混混本色,而其利落、爽快之鏡頭,又對本片追捕與逃避的故事,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尚盧·高達的《斷了氣》,被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它的「跳切」手法,一個簡單的事件如Michel Poiccard駕車北上巴黎途中的知覺觀點,雖然聲音始終如一,可時間的流逝卻表現在畫面中。高達將「跳切」貫徹於整部電影,讓時間在視覺空間呈現為碎片化的同時,又在聲音內平穩地流動;而此用斷續剪接取代連續剪接的手法,猶像於一幅乾淨、平滑的油畫上增加粗糙的顆粒點,再結合配樂的Jazz韻律,更浮現出躁動不安的氣息。

尚盧·高達以這省略時空過程的「跳切」手法,賦予了電影一種跳躍的節奏感,按某些評論所指,此手法運用的一個原因,除了要控制預算、底片不夠,也是希望觀眾不要過分沉溺於本片的情節中。受到德國戲劇家Bertolt Brecht影響的高達,跟前者都一致認為,觀眾應該是能夠理性地思考故事,而不應被故事所迷惑,只有這樣,大家才可與此藝術作品進行交流,才可對這作品反映出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因此,《斷了氣》的很多地方,會被夸張地強調出它的戲劇/電影化特征(如兩位主角刻意擺出來的接吻姿勢),而這些「強調」更容易讓觀眾從戲中抽離出來,讓大家能不受操縱地跟導演一起,觀看著劇情的發展。

不同於杜魯福《射殺鋼琴師》的斷續剪接,是為要說明查理過去生活中最重要的時刻而進行預設,高達的《斷了氣》是利用「跳切」的手段,在削弱或者省略影響故事進程之關鍵部分時,去引發觀眾的疑問和猜測。情節交代模糊不清的《斷了氣》,似乎是導演有意為之,反而一些無關緊要的對話,卻被不斷地拖長。在影片中,女主角於Michel Poiccard房間內逗留的一段本應沒有必要被拍得那麼「長氣」,但鏡頭就是不肯離開這屋子,以致觀眾會覺得它的漫長和無止盡。高達想傳達的一個重點,是人們的生活原貌,他喜歡沒有太多修飾過的東西,如主角本色自然的演出,或在這幕中像路易·馬盧的《往絞刑台的電梯》一樣,引入從窗口照進屋內的陽光來做光源,都顯示了其對質樸無華之表現力的偏愛。

高達打破傳統電影法則的《斷了氣》,允許談話的重複出現,因為人們平時談話就是這樣子,生活也是不斷地重複又重複。他的「反敘事」策略,不但放大了生活的真實感,更因令故事的結構變得「任意」,而帶出不同的可能性。巴黎第三大學電影系教授Michel Marie曾提到,「Poiccard(本片的主角)是1959年法國電影中,第一個踐踏著精緻有聲電影對白的角色」,他說的流行俚語、粗俗私語,跟手持拍攝、跳躍式剪接,和莫名其妙地出現又消失的非劇情配樂相結合,營造出一種亂糟糟的、富破壞性的效果。這效果或感覺,又跟男主角那時的狀況與遭遇相配。高達成功地嘗試了以形式和風格,體現出電影的本質、核心,而不是主要依靠情節的推動,來引人思考。

此外,這作品頗有爭議性的一點,是女主角在沒跟男主角翻臉或爭吵的情況下,卻向警察告發了他藏身的位置。或許對此的解釋就如Michel說過的原話:「賊子去盜竊,謀殺犯去殺人,告密者去告密」,女主角Patricia知道她就是這樣的告密人,她只有作為告密者的時候,才能「確認」到自己。Patricia的這一舉動,令我想起高達的另一部影片《我的一生》(Vivre sa vie),片中的主角娜娜,對其「同行」伊維特所說的那番話(「盤子就是盤子,男人就是男人,生活就是……生活」),也證明了她認識到了某人或某事之所為、之所是的自由本質。不希望自己被釘牢的Patricia,總想改變一些東西,她令人出乎意料的行為,其實正是喜歡「破格」的高達之寫照。本片以此探討,是我們的內心決定行為,抑或是通過做了某件事情(如告密),才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高達沒有分析,他只是提出問題,正如其往後的很多電影一樣,傾向於展示,但沒有清晰地說明,某事緣何之為某事。

充滿對立味的《斷了氣》,既構建了一個富有魅力卻殘酷無情的男主角形象,而且當中的女主角Patricia,也是很「矛盾」地既想在男人中保持獨立,但又看上去會不介意地依靠或取悅男人。導演尚盧·高達除了要讓角色的內部帶有著不同的對立點之外,這電影保持的閒散狀態風格,跟它在追捕情節內或多或少產生出的「緊張」感,亦構成了一對矛盾。不想將自己作品變成荷里活傳統故事片的高達,卻深受著美國文化的影響(連本片女主角也是美國人),他於《斷了氣》中展現的美國電影(包括海報上的堪富利·保加)、預設的跟情節發展呼應之場景、或在結尾遵守著像很多黑色電影總會以一場槍戰戲來收結的規則,正好都代表了那些「典型」的元素,對立著本片努力表現出的顛覆性。

高達不斷呈現的一系列矛盾,也許想反映出人生或現實的複雜和混亂,他將「矛盾」的概念延伸為對世界的疑惑,利用跳躍的剪接、模糊不清的敘事,傳達了這內涵。在男女主角於房間內冗長對談的那段落,儘管室外是陽光普照,但室內卻因為二人不停地抽菸,而搞到煙霧瀰漫,如此奇妙結合的畫面,既帶有一種單純性(自然陽光),又混和著混亂(煙霧),再加上外面的明媚天氣,跟室內二人談論一些沉重話題形成的衝突效果,更表現出電影有關自由和疑惑的一個主題。

曾教曉女主角做三個鬼臉的Michel,於本片即將結束時又以這幾個鬼臉,面對著其悲劇的人生,他的遺言「真惡心」像一個謎,但也可能指的就是眼前混亂的世界、殘酷的現實。在聽到女友向警察通風報信後仍不立即逃跑的Michel,或者就如其所說到的「疲累」、「受夠了」之原因而繼續留下,他的最終結局,被高達從杜魯福的原著劇本中修改後,變得更俱悲劇性,這好比電影內提到的福克納,於《The Wild Palms》中所寫的,「在無為和悲傷之間,我還是選擇悲傷」。本片以女主角Patricia轉望向攝影機的結尾,令人想到《四百擊》內安坦·但奴的定格鏡頭,而Patricia看上去有點不知所以的表情,以及她因法語不夠好還詢問了警察Michel說什麼的一幕,更強調出電影重點想說的,那對眼前混亂世界的疑惑。

僅用四周時間便完成拍攝的《斷了氣》,除了從製作模式上樹立新榜樣之外,它顛覆性的風格實踐,也為後來的電影產生深遠影響,像杜魯福職業生涯中最鬆散又最有趣的《射殺鋼琴師》,就是由於被高達的這部電影所推動,而進行大膽的實驗。表面顯得「不專業」的《斷了氣》,打開了一道大門口,它告訴人們知道電影原來可以是這樣拍的、「反敘事」原來亦可以比正常的敘事更能引起觀眾對「含義」的興趣和思考。「站」在六〇年代初的《斷了氣》,就像1940年的《大國民》一樣俱有啟發性,它不但成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參照電影,也為接下來激進、自由又朝氣勃發的十年,提前作出了一個預告。

 短评

一部视观众为无物的电影

7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在魔幻成为现实的今天已经很难理解那些逝去的对魔幻的渴望,告别革命的人们永远失去了革命的体温。最好笑的是,电影里头那些频频回头的围观群众甚至撞到镜头上来,如今在街上再看到一台两台摄影机,谁还会多看两眼?印象深刻的台词是:睡觉真没意思。别人说他伟大于是硬要找出一个他伟大的理由。

11分钟前
  • 57
  • 推荐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13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18分钟前
  • CynicDogAldaev
  • 力荐

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

1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电影是好看的,演员也很棒,但是我觉得剧情对“精疲力尽”的推进并不到位。结局多少有点少年意气。

22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2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

2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对好莱坞剧作法的奉行者来说,《精疲力尽》肯定是业余的、滑稽的、乃至不可理喻的。和《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一样,从一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常理与常态。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两位新浪潮的主将朝向不同的方向,后者在寻找与捕捉,前者则在背叛和破坏。跳切,跨越轴线,全是语言实验;以将近半小时的室内闲聊为代表,全是“恋人絮语”。抚摸嘴唇是为了什么?渴望你的吻。我皱眉,我想吐,我爱你,我死去。mla唱:“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32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我不高興是因爲我不自由,我不自由是因爲我不高興

35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戈达尔那销魂的跳切哟……结尾房间里那个1080°的长镜头太牛逼了!梅尔维尔的客串太有趣了!

4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42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贝萌哥捂着后腰的枪眼,扭大秧歌似地往前跑,嘴里的烟还哧哧往上喷,然后pia叽一下倒在巷口。看着心酸的同时又想笑。小时候不懂。现在看出戈达尔任性得多么别无分店。他跟贝萌哥是天生一对。也只有那种彼得潘气质的,才能一直一直对女生说“我想睡你”啪啪啪挨着耳光却一点不招人厌。

4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新浪潮啊新浪潮~!这片子就像里面的女孩一样,喜欢爱情的刺激,享受逃离的快感,却又无法放下自由的诱惑。对于这种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电影毫无抵抗。男女主角都潮爆了(尤其女孩,喜欢她的每套衣服!)。

5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破墙,破坏时空连续性,往往是一个长镜头后突然接一个略显突兀的跳剪,破坏性十足;但也只有这般的大胆才能破旧立新,并且从此以后耽误一堆文艺小青年。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1小时前
  • jj73浅之
  • 力荐

2021-1-10重看;最爱的戈达尔时期,意外的好看;弱项变特点的跳切、环形漂亮镜头、日后衍生扩展的系列命题,充满力量与生气;不仅形式上开创新风,主题内容亦如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个局外人式的存在主义者,吉田喜重《一无是处》与之相似,东西方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在接吻的边缘,时光流逝得飞快。生命有点像我们跳舞的时候。”开场他看见有个人被车撞死,不安的战栗就升上来,这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初遇沃伦斯基时的某种寒冷感,巴黎的街景如流动的盛宴,他们是幕布上朝着那不可控制的方向滑下去的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太累了”,因此他后来的放逐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如果你不喜欢高山,如果你不喜欢城市,那你就完了。

1小时前
  • 贾不许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