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粤语版)

正片

主演: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史蒂芬·朗,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吉奥瓦尼·瑞比西,乔·大卫·摩尔,,希·庞德,韦斯·斯塔迪,拉兹·阿隆索,迪利普·劳,马特·杰拉德,肖恩·安东尼·莫兰,杰森·怀特,斯科特·劳伦斯,凯利·基尔戈,詹姆斯·皮特,肖恩·帕特里克·墨菲,彼得·狄龙,凯文·多曼,凯尔森·亨德森,大卫·范·霍恩,雅克布·托毛里,Julene,Renee,卢克·霍克,伍迪·舒尔茨,彼得·门萨,伊拉姆·崔,黛布拉·威尔逊,Chris,Mala,马修张伯伦,詹姆斯·盖林,拉斯科·阿特金斯,Jø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2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3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4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5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6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3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4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5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6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7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8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9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凡达(粤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格蕾丝博士(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用人类基因与当地纳美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杰克的目的是打入纳美部落,外交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矿。在探索潘多拉星的过程中,杰克遇到了纳美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向她学习了纳美人的生存技能与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上校迈尔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逐渐丧失耐心,决定诉诸武力驱赶纳美人……雷神2:黑暗世界(原声版)蛙人海底战极度狂热1997中间人 第二季杨光的快乐生活之恋爱先生铁板少女小茜群蛇出洞魅力幻影银狐传说变身男女2012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最后一班2014小姐2022父子老爷车中国命运的决战狗神2001三坊七巷入侵异次元大商店三位绅士兄弟无罪证明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六季刑事物语1舞动校园乱1985虽说是未成年,但可不是小孩哟纽约新视角天下兄弟陌生人的慰藉夺宝生死战浮生一日2020青葡萄砂糖:17年前的约定怦然心动的小姐姐第二季亲爱的英雄之魅力天鹅奇怪的她埃迪森磨到死承诺2017假日暖洋洋2眠狂四郎多情剑功夫机器侠之北腿

 长篇影评

 1 ) 好莱坞电影的崭新时代

用“开启好莱坞电影的崭新时代”来总结《阿凡达》,我想并不为过。

这部卡梅隆耗时4年半制作,总斥资接近5亿美元打造的《阿凡达》不仅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其带给人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它将一度被家庭投影和蓝光高清DVD狠狠冲击的电影院们终于拉回到了影迷视线的焦点,一个电影史上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愧而为人,傲而为人

《阿凡达》的故事围绕一位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Jake Sully展开,他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人类基因与当地Na'vi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Jake的目的是打入身高九尺、身后长尾,蓝皮肤黄眼睛的Na'vi部落,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使人类能在SecFor公司的带领下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unobtainium)”矿石。

这共162分钟的故事里有探险、挑战、爱情,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传奇剧式套路,并非完美。尽管如此,《阿凡达》情节本身的动人之处也足够余音绕梁。这份动人,来自于剧中尽管有些脸谱化,却又真实得可怕的正反面人物对比。头号反面人物上校Miles Quaritch是鹰派军事打击力量的代表,身先士卒骁勇善战,那真是男人中的男人,精英中的精英;但与此同时,他对一切外来文化物种都傲慢拮据、食古不化——这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人柯蒂斯·李梅将军和“越战推手”的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何其相似! 而只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SecFor公司经理Parker Selfridge尽管思维单调定势,在目睹Na'vi人家园之树焚毁时依然表现出了一丝难得的憾意。主人公Jake是在剧中发生人生观世界观转变的“开眼”之人,其天真流露与心灵成长的经历之动人自不必说,但比较天人合一的Na'vi公主Neytiri,还是后者的生命力更流光溢彩,就跟她生活的潘多拉星一样,生机盎然,比野草还要顽强。

当剧中上校Miles Quaritch称Na'vi们为“野人”,Parker Selfridge叫他们“蓝猴子”时,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则是《出类拔萃》一书中美国政府精英口中的东亚“黄色小人儿”;是中东的“恐怖分子”,是拒绝拆迁破坏社会和谐国家建设的“刁民”“贱民”。随着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一点点伸入那么美丽的Na'vi家园,就好象我们自己的足迹在这个星球上不顾后果的肆意扩张一样,“愧而为人”是我能发出的仅有慨叹。但当我随着Jake的眼睛去观察体验那妙不可言的潘多拉瑰奇世界之时,跟着他体会重生、爱情、尊严和救赎,又不得不为身而为人的这份执著深感骄傲。我们复杂、矛盾,罪孽深重;但同时也单纯、脆弱,希望永存。

这样的感觉与看完《泰坦尼克》之后很相似:明知是好莱坞的俗套,但为其情真意切之极,依然感动得无怨无悔。


技术革命

今年早先体验过《死神来了4》的3D效果,不甚满意。画面纵深分层,与三维立体画效果类似,但并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阿凡达》开场仅几分钟,真正身临其境的效果便立时出现。Jake Sully从飞船的休眠仓中醒来,置身失重状态的宇宙飞船,为了表现Jake的悬浮,此时镜头同位滚动,而观影效果则是荧幕焦点静止,座位上的人——我自己——在飘!Jake成为“阿凡达”混血生物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人鼻子底下,触手可及;Jake第一次看到一片倒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几乎就覆盖着前面观众的脑袋,伸伸脖子说不定你也能碰到。更不用提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它们像雪花,又像海洋中透明的水母,环绕着电影中的人物,也包围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让你屏气凝神,让你目不暇接,让你彻底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迤逦世界中无法自拔。

这种因景致美极而造成的深切撼动,我只在第一次见到蓝水晶般清澈见底的加勒比海水时体会过,只在亲历海底珊瑚礁森林五彩缤纷触手可及的热带鱼群时感叹过,只在观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之旅》穿越黑洞的神作时赞美过。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为了能百分百的表现潘多拉这个奇绝的梦幻世界,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fusion camera system)。

虚拟摄像机技术目前为止还主要用于3D虚拟世界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游戏者控制虚拟世界中自己的人工智能体,将人物行为信息实时双向反馈,人物所处的三维立体环境随着其动作位置变化实时发生变化。在《阿凡达》中,演员佩戴无数感应器进行“行动抓取”,电脑对抓取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将其所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从而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电子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

表情抓取指抓取演员表情的电脑图形技术。卡梅隆在洛杉矶的Playa Vista建立了一个比一般表演抓取工作室大5倍的专门舞台(the volume),安装了120个固定摄像头,全角度抓取演员表演的全部信息;扮演Na'vi人的演员同时佩戴一个特制的帽子,由一部微型摄像机详细记录其在表演中面部表情的一切变化。卡梅隆希望借此传输95%的演员表演和面部表情信息到他或她的数码虚拟人物身上。结果便是无比逼真的成像效果,观众完全无法区别真人与虚拟人物的交互。
http://www.popularmechanics.com/technology/industry/4339457.html

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则是导演卡梅隆和数字摄像技术创新者,摄像师Vinc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此系统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高清摄像镜头,如同人的左右眼一样距离大约70毫米同时拍摄,随着人物距离镜头远近的变化自动调整左右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回相应的EVS XT[2]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如今已被广泛用于了不少3D电影的拍摄,包括卡梅隆自己使用同一技术拍摄的3D纪录片《深海异形》。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41532803911842846#

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观众就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神秘、迤逦、瑰奇,不能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而这一切的感受都是属于影院的,是确保故事逼真情感真切的关键。


新时代到来

导演卡梅隆在《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摄像机,搞技术创新。这位早年曾是卡车司机,受到库布里克《2001:太空之旅》启迪才走入电影界导演的蛰伏能力实在非同小可。

《阿凡达》的故事整体其实有点像《泰若星球》(Battle for Terra),有点像《天空之城》,又有点像《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风中奇缘》(Pocahontas),再或者《第九区》(District 9),同时还透着“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很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这份左派的社会责任感,是让我在卡梅隆无以伦比的电影技术革命之外最佩服他的一点。电影中特意提到了人类“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fight terror with terror)”和“预先军事打击”的野蛮残忍,这其实针对哪个政府什么现象,相信所有的观众都心知肚明。

毕竟,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Michael Bay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的《阿凡达》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空前的3D技术,不仅因为它无以匹敌的视觉效果,不仅因为它耗时4年半花费5亿的精心锻造,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心,它讲了真话,它站在资本和权力的对立面,它让我们审视人类自己。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电影永远的“生命之树”——电影院内进行。

 2 ) 重映了才发现《阿凡达》院线字幕问题那么大

这次《阿凡达》重映,据说用的是初版字幕。看完电影我很迷惑,因为 2010 年看的时候,我并不记得字幕翻译的问题有那、么、多。

可能是中学时期我英语还不够好吧。

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记录 1)影响剧情理解的错译 2)拉低观影感受的漏译 3)值得讨论的翻译抉择,一共 27 处。

进入正题前需要先说一句:有些地方不一定是译者翻不出来,也可能是不能翻出来。比如:

对纳美人的蔑称 blue monkey 没有翻成“蓝猴子”,而是写成“野蛮人”;

博士撕心裂肺的控诉 You murderer 没有翻成“杀人犯”,而是写成“强盗”;

反派感谢男主情报时说的 wet kiss 没有翻成想给他一个“湿吻”,而是写成“拥抱”;

开战前的攻击指令 Let's pull the trigger 没有翻成“那就开战吧”,而是写成“那就开始吧”。

这类改译,大部分我都没有放进这篇文章。不过有两处比较明显,还是挑出来说一下。

1.

台词:Every living thing that crawls, flies or squats in the mud wants to kill you and eat your eyes for Jujubes.

字幕:所有的生物都会杀了你

改译:它们都想把你的眼珠挖出来 当软糖吃

电影开头,男主初次踏上潘多拉星球的基地,刀疤反派在动员会上说了一大堆话,其中就有这么一句,是在说那里的生物有多危险,恨不得把人类的眼珠当成 Jujubes 吃掉。这个单词本来指冬枣,但是大写复数的 Jujubes 指一种软糖,如图所示。

原文毫无改译的必要。我只能猜测并非译者不想这样翻,而是台词有些血腥,不够积极向上、文明阳光,所以不能以原面目示人。

2.

类似的改译,还有男主驯服灵鸟的那段。

台词:

- How will I know if he chooses me?

- He will try to kill you.

- Outstanding.

字幕:

- 我怎么知道他选择了我

- 他会疯狂挣扎

- 好的我明白了

改译:

- 我怎么知道他有没有选择我

- 他会想把你干掉

- 太棒了

可能是 kill 这个字眼不够文明,所以才翻成“挣扎”,看来兽类也逃不过人类文明。

就算如此,Outstanding 也不该翻成“好的我明白了”,过于淡定,男主的语气全没了。

这些改译削弱了台词原有的力度,只能说非常遗憾。

3.

但剩下的翻译错误,基本都是译者的锅。先来看最离谱的错误。

男主坦白身份后被驱逐,想方设法重返纳美族,于是跑去驯服托鲁克。这是一段关键剧情,但是字幕出现了两处严重错误

台词:I was gonna have to take it to a whole new level.

字幕:我一定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改译:我必须再加把劲 搏一把

台词:So why would he ever look up?

字幕:他为什么会现身呢

改译:他何必抬头往上看呢

前一句,说的是男主要和龙王决斗的原因:如果不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他根本无法重拾纳美人的信任,所以他才必须 take it to a whole new level,做更加出格的事情,并不是“我一定能开创全新局面”这种中二台词。要知道,上一句他还说自己这样做是 insane move “疯狂的举动”,他对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并无信心,虽然我们都知道他能活下来,因为他是男主

后一句,是男主对龙王的分析。前面还有这几句台词:The way I had it figured, Toruk is the baddest cat in the sky. Nothing attacks him. 大意是:既然是空中之王,龙王想必不会时刻警惕,因为没有鸟敢偷袭它。所以它飞翔时,应该不会抬头看。

这是男主选择从上方俯冲,偷袭龙王的原因。

结果字幕翻译成了“他为啥会现身呢”。

他为啥会现身呢。

会现身呢。

现身呢。

呢。

我猜译者是把 look up 看成了 show up

4.

说完这个离谱的错译,让我们回到电影开头。男主坐着轮椅刚到基地的时候,有两个老兵对他评头论足。

台词:

- Check this out, man. Meals on wheels.

- Oh man. That is just wrong.

字幕:

- 一个吃闲饭的

- 伙计 别小瞧他

改译:

- 瞧 有个坐轮椅的来送死了

- 开什么玩笑 这太扯了

光看文字,第二句话的确可以有不同解读,但是看画面其实很清楚。第二个老兵(截图右边这位)表情是不屑和难以置信,截图里或许不太明显,但电影里,他摇头和打量的动作太清晰了,并不是在反驳第一个老兵,而是在表示赞同。

从剧情上看也是如此。男主刚到基地的这一整段,从画面到台词,都在营造环境的恶劣和敌意,更何况这个 NPC 根本不认识男主,不会说出“别小瞧他”这种帮腔的话。

如果译者只拿到脚本,没有拿到画面,这个错误情有可原。但下面这个错误就很难找借口了。

5.

台词: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

字幕:他们都是冷血sha(第一声)手

改译:要杀掉他们是很难的

还是电影开头的动员会。刀疤反派在介绍纳美人,说他们从身体到装备都很强大,hard to kill 是说他们很难解决,而不是他们喜欢杀人。

这句话没啥好讲解的,就是翻反了。

6.

要说离谱,下面这句翻译虽然短小,但一定要拥有姓名。

台词:Your last report was more than two weeks ago.

字幕:距离上次汇报快两个月

改译:距离上次汇报已经两个多星期

这里是男主在纳美族过得风生水起,把任务抛到脑后,刀疤反派对男主说的一句话。

原文“两个多星期”,字幕翻译成“快两个月”,除了 two 没有一个单词翻对。整部电影从头到尾也只有三个月,这句字幕就把三分之二给用完了,很厉害。

7.

再来一个完全翻反的句子。

男主在纳美人中间生活的时候,女主带他打猎,给他上课,讲到能量的流通、万物的联系、动物的灵魂,男主有一句这样的内心独白——

台词:I really hope this tree-hugger crap isn't on the final.

字幕:我真希望这种生物考察永不休止

改译:我真希望她不要让我背这些拥抱大自然的废话

字幕翻成“生物考察”和“永不休止”,只能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tree-hugger 字面意思“拥抱树的人”,指狂热的环保主义者,是个贬义词。crap 就更不用说了,和 sh*t 差不多,本着文明的社会精神,我们可以翻译成“废话”。on the final 指“在期末考出现”。

逐字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真希望这种垃圾环保题不会出现在我的期末试卷上”,其实就是男主的内心吐槽:女主教的这些都是什么玩意儿?谢天谢地不需要他背下来。

字幕又是从头错到尾。

8.

大决战前,男主一行人躲在屋里商量对策。听说第二天早上就要轰炸,飞行员小姐姐(她好飒!呜呜呜!)说了一句话。

台词:And I was hoping for some sort of tactical plan that didn't involve martyrdom.

字幕:我希望能速战速决 死个痛快的

改译:我本来还指望 我们的战术不需要有人送死

这里有个厉害的词 martyrdom,意思是“殉道”,尤其是为了信念而献出生命。整句话如果直译,意思是“我原本希望我们能有某种不涉及壮烈献身的战术计划”,其实就是“靠,本来以为自己不用这样送死呢”,是这样的调侃。

虽然 martyrdom 也有“痛苦折磨”的意思,尤其以前的殉道者经常经受火刑,和轰炸有几分类似,但是我认为这里的重点不在“壮烈”,而在“送死”,毕竟上下文都在说弓箭打大炮简直是儿戏。前半句字幕的增译从逻辑上来看也不太合理,轰炸这种形式,简直不能更速战速决了。

加长版电影里,飞行员小姐姐和另一个组员有一腿,结果两人都死了,卡梅隆你没有心

9.

接下来说一下格蕾思博士这个角色。与她相关的翻译,至少错了七八句。

博士的阿凡达穿着斯坦福大学的校服,应该是 XXXL 号

首先是男主和博士初次见面,博士对他敌意很大,觉得他就是个废柴。博士转身离开后,另一个同事安慰男主,说了下面这句话。

台词:Try and use big words.

字幕:以后说话注意点

改译:跟她说话多用一些高端词汇

这里的 use big words,指一个人说话装x,喜欢用听起来很高级的词,比如各种科学术语。如果用形容词来描述,就是 bombastic/grandiloquent。

同事说这句话是在提醒男主,以后说话多用厉害的词,这样博士或许会对他更友好。“说话注意点”这个翻译,听上去像是男主说话不礼貌,但男主见到博士第一面说话挺文明的,“说话不注意”的不是男主,是博士。

10.

实际上,整部电影博士说话都不太文明,就算她和男主关系缓和以后,依旧如此。

比如男主告诉她,他被纳美族接纳,可以去看灵魂树的时候,博士笑着骂了他一句:

台词:You lucky swine

字幕:你真幸运

改译:你真是踩了狗屎运

这里的 swine 原义是 pig,用来骂人,是“蠢货”的意思。虽然博士只是戏谑,不是当真骂人,但是把这个羡慕嫉妒恨的语气翻译出来会更好地传递人物性格。毕竟她是个满脑子都是科研,临死前还想着要采集样本的人啊

(难道这个词也在脏话范畴内……“狗屎运”也算吗?算吗?吗?马?)

11.

博士和反派吵架时,嘴就更毒了。比如下图的这段对话。

台词:You need to muzzle your dog.

字幕:你该闭上你的嘴

改译:闭上他的狗嘴/管好你养的狗

这里的 muzzle 其实是这个玩意儿:

这句话是格蕾思博士对着公司经理说的,dog 指的是刀疤反派。直译的话,意思是“快给你养的狗戴上嘴套”,其实就是“让他闭上狗嘴”的意思。

这么霸气的用词不翻译出来,太可惜了。

可能也不够文明吧。行。

12.

依旧是博士的台词,下面这个错误,说实话,翻错也挺不容易的,得完全无视上下文才行。

台词:She is the least glitchy

字幕:最叫人放心的就是我了

改译:这台主机最少出故障

上下文是:主角团来到山上的营地,博士让男主用最靠边的一台主机。

glitchy 指“机器出现小故障”。之所以用 she 这个代词,是因为上一句博士说这台机器叫“比拉”。有一种程序员给自己的键盘起名字的萌感。

整段对话应该是:

“楚迪,你睡上面。杰克,你往左转。你用最后面的主机,一号机器,比拉。这台机器最少出故障。”

而不是:

“楚迪,你睡上面。杰克,你往左转。你用最后面的主机,一号机器,比拉。最叫人放心的就是我了。”

13.

博士临死前那段也很离谱。

博士身受重伤,男主抱着她去求救。纳美人把博士和她的阿凡达放在一起,说:The Great Mother may choose to save all that she is in this body,圣母或许会拯救阿凡达躯壳里残留的她的生命。

意思是:人类躯体里的她即将消亡,但是爱娃或许可以把她的阿凡达救活。这是对全片结尾男主能活过来的关键铺垫,但是字幕翻错了。句子太长,我没记下来,大致翻成了“圣母会帮助我们所有人”,反正不知道翻译到哪个方向去了。

14.

接下来是纳美族语言的翻译专题。

有些是翻译上的小失误,比如 legs 翻译成“四肢”,一般情况下没有问题,然而潘多拉星球的动物基本都是六条腿。

还有一些是想和大家讨论的翻译,比如纳美族称地球人为“外星人”,说他们“油盐不进”,还有把托鲁克的名字翻译成“魅影”。

先说纳美人对地球人的称呼,英语是 Sky People,“天外人”;对阿凡达的称呼是 Dreamwalker,“梦游者”。

从语义来说,字幕翻译成“外星人”没有任何问题——对于地球人来说,纳美人是外星人,对于纳美人来说,地球人同样是外星人。

不过我的个人观点是,这里不必用归化(localization)的翻译方式,直译也未尝不可。“你们这些天外人”或者“天空人”,观众也能看懂,而且保留了纳美族的语言特征。

这其实是翻译方式的选择问题。用本土观众更熟悉的词汇来翻译,更顺畅;按照原文意思来翻译,更忠实。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我之所以认为纳美族语言可以采取第二种翻译方式,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套陌生的语言系统,就算拗口也情有可原,只有直译才能传递这个族群的历史、文化、思想,传递他们对地球人态度的转变过程。

15.

再举个例子。男主第一次被女主带回纳美族群时,女主母亲说地球人“油盐不进”。

台词:It is hard to fill a cup which is already full.

字幕:他们那些石头油盐不进

原文的意思是:已经满了的杯子,就很难再往里倒水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隐喻,字幕翻译成“油盐不进”,其实挺巧妙的,都是形容一个人听不进话,只不过英语是水杯,中文是……做菜(?)。

但是下面这句还是用“油盐不进”来翻译,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台词:Learn well, Jakesully. Then we will see if your insanity can be cured.

字幕:好好学 杰克 看看你这块石头是不是真的油盐不进

改译:好好学 杰克 看看你的疯病能不能被治好

地球人觉得纳美人野蛮,想要征服;纳美人觉得地球人疯了,需要治疗——这是很有冲击力的文明间的冲突,已经不是前面的“空杯”隐喻了,老老实实直译就可以。

16.

这段对话还有一个翻译难点。

男主愣头青一样地说,my cup is empty “我这个杯子还空着呢”,他说自己和那些科学家不是一类人。于是纳美人问他,那你是什么?他说自己是老兵,但是用的不是 Marine “海军陆战队员”这个词,而是——

台词:A warrior of the Jarhead clan.

字幕:海军陆战队员

改译:铁帽族的武士

这里的 jarhead 是海军陆战队士兵的别称。jar 是广口瓶,jarhead 有些人会翻译成“锅盖头”,不过这个词最初并不是指士兵的发型,而是指军服的领子高高竖起,让士兵看起来像是头放在了罐子里(好奇怪的词源)。二战时期开始流行这个称呼。因为听起来像是脑袋空空如也,所以并不友善,但是后来很多士兵会用来自称。

这个词在电影里至少出现了三次,字幕都没有直译,我猜是担心“锅盖头”太难懂。

不过,这里是男主在试图用纳美人理解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士兵身份,用到了 warrior “武士” 和 clan “氏族”这样的词汇,如果译者胆子大一点,其实可以翻成“铁帽族”,一半归化一半异化地保留原文的含义。直译也没问题,“锅盖族的武士”虽然听起来很蠢,但是这句台词本来就很好笑,电影里男主回去汇报的时候还被人嘲讽:

- Jarhead clan? And it worked?

- 锅盖族?他们听懂了?

如果还是担心这样翻译太难懂,那么翻成“陆战族的武士”也可以,但 warrior 和 clan 还是翻译出来比较好。不然这种鸡同鸭讲的感觉完全就丢失了。

放一张吉伦哈尔的剧照,没啥关系,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名字叫 Jarhead 并且老杰很美

17.

纳美族语言里,另一个重要的词汇是“魅影”。这个名字也值得讨论。

台词:

- It is Toruk, Last Shadow.

- Yeah, right. It's the last one you ever see.

字幕

- 这是托鲁克 我们叫它魅影

- 他的确很魅影

Last Shadow 字面意思是“最后的影子”,所以男主说 It's the last one you ever see,其实是说一旦遇见了就逃不掉,的确可以说是“这辈子能看见的最后的影子”。

直译的话,应该是“终影”或“末影”。

不过“魅影”也很恰当。魅影意为鬼怪,虽然没有翻译出 last,但是多了一层 ghost,很妙。我唯一的担心是:本来托鲁克是空中之王,翻成“魅影”之后不知道为啥有点娇俏……我可能是《剧院魅影》看多了。

18.

刚才这部分(14-17)是想和大家讨论的翻译选择。

最后还有一些错译,或许没有那么关键,但都很莫名其妙,会让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走神一秒,心想:“哈?这句台词啥意思?”还有一些则包含了很实用的英语知识,都值得一讲,比如全片的第一句:

台词:When I was lying there in the VA hospital

字幕:我躺在医院

改译:我躺在退伍军人医院

不知道为什么 VA 没有翻译出来。VA 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缩写,全称是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电影第一句用这个词表明男主是一位退伍士兵,不翻译出来的话,观众要过好一会儿听到另一句台词才知道男主的身份。就是下面这句台词。

呃,也翻错了。

19.

台词:Me, I was just another dumb grunt getting sent someplace he was gonna regret.

字幕:而我只是一名习惯冲锋陷阵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改译:而我只是个傻大兵 被送上战场 早晚有一天会后悔

这句话自嘲里透露着心酸。get sent 指“被人送上战场”,而不是自己冲锋陷阵;俚语 grunt 的确是指士兵,但是 dumb “愚蠢的”和 he was gonna regret “后悔”这几个词都没有翻译出来。

照字幕的译法,男主仿佛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作战机器,人设崩得有点厉害。

20.

台词:More like a fifth of tequila and an ass-kicking.

字幕:就像一阵风吹过了没有痕迹

改译:像是喝多了酒 又和人打了一架

这是整部电影的第六句台词。男主说他低温休眠的这六年,时间弹指一挥,宛如喝了酒又打了架之后的感觉,如梦初醒。a fifth 是酒的计量单位,相当于 757 毫升。tequila 是龙舌兰。

经可爱的网友提醒,导演剪辑加长版里,电影刚开头的确有一段男主在酒吧和人打架的剧情。又酗酒又踢屁屁,直译的确很麻烦,但是翻译成“一阵风吹过”的话,实在是有点文艺过头了,再一次把男主的人设带跑偏。

21.

台词:We'd like to talk to you about taking over his contract.

字幕:完成他的夙愿

改译:接手他的合同

这里是公司劝男主接替他兄弟的活,contract 是“合约”,不知道为什么翻成了“夙愿”。

22.

台词:Because this little gray rock sells for 20 million a kilo.

字幕:这块石头价值连城

改译:这块小石头每千克值两千万

这里是公司介绍潘多拉星球的矿物多么稀有。可能是字数太长,不想翻译?我想不出其他理由了。

23.

台词:There's nothing like an old-school safety brief to put your mind at ease.

字幕:在这里你要时刻保持警惕 不能丝毫松懈

改译:老掉牙的动员会 真让人安心

这里是男主听动员会时的心理活动,他说,感觉像是回到了熟悉的战场。brief 在这里是名词,指“汇报会”。

这句台词完全没有翻译,我当时一度怀疑是我瞎了。

窗户加上电子屏,让这个房间看起来像是一面 national flag,是个厉害的隐喻

24.

台词:Damn! You were dug in like a tick.

字幕:你可真沉得住气

改译:叫都叫不醒你

这是男主变成阿凡达遇见女主的第一天,度过惊险的夜晚,他的阿凡达睡过去、男主的肉体在机器里醒来时,博士对他说的话。

这个俚语很不常见。tick 指“蜱”,一种虫子,我就不放图了,有点丑。这种虫子会吸血,吸血的时候牢牢钉在身上,一动不动,所以 dug in like a tick 有“十分投入”的意思,这里是说男主困在阿凡达体内,叫都叫不醒,不是“沉得住气”。

25.

台词:This is a place for prayers to be heard. And sometimes answered.

字幕:通常是很灵验的

改译:有时候会应验

女主介绍声音之树的时候说,那里是人们祈祷的地方,而这些祈祷 (are) sometimes answered。

翻成“通常”不准确,sometimes 只是“有时”。不然,后面愿望没有实现的时候岂不是啪啪打脸。

26.

台词:Yeah, I don't want to be late for my own party.

字幕:我不想在聚会上迟到

改译:我不想在自己的派对上迟到

这是电影结尾男主的最后一次日记。录完之后,他就要跑去准备变身纳美人,和女主相亲相爱了,所以他这里强调了 my own party,因为他是这场重生派对的主角。字幕没有翻译出这个细节。

27.

最后,还有一句被疯狂争论的关键台词:I see you。整部电影至少出现了八次,而且还借角色之口专门解释了这句话:

But it's not just I'm seeing you in front of me. It's I see into you.

并不只是我看见你在我面前 而是我看透你的内心

我记得某个字幕组的翻译是“眼相见,心相连”,很美。

但是这一次,我反而赞同院线字幕的版本。理由很简单:“心相连”是言外之意,不该被说出口。既然台词是简简单单三个字 I see you,中文也朴素地翻译就好。“心相连”是很好的注释,但是很难想象纳美人打招呼时是这样的场景:一个说“眼相见啊大哥”,一个回“心相连啊老妹”……就,整个画面过于中二。

翻译是一件主观的事。这类翻译并没有正确答案,在本文结尾提出来,很希望和大家讨论。

但是除此之外的错译,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错误,还有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没有记录,比如 Welcome to camp “欢迎来营地”,字幕翻成了“欢迎来露营”,还有一句字幕写的是“n好吧”……过于离谱,我甚至有点怀疑是自己记岔了。

只能说译者真的得更负责才行。

我现在只希望《指环王》重映时字幕表现好一些。求求了。

 3 ) 【转载】无责任吐槽——我太认真我输了……

2010-1-3

好像今天晚上Avatar就要在国内午夜首映了。目前舆论一边倒地狂赞,我也是受此感染为了追3D IMAX疯狂了一把,但结果颇为失望,于是赶在首映之前记录一下观后感,给各位热切期待的影迷降降温解解毒。事先声明本人并非电影爱好者,既不懂文艺理论,看过的片也少得可怜,纯粹是凭个人印象和感觉说话。

好了首先写个游记说说怎么个疯狂法。St Louis有两个IMAX剧院,其中一个在St Louis Science Center(科学博物馆),是穹幕式的OMNIMAX,一般不上这种应档大片。另外一个商业影院支持3D IMAX,但令我难以相信的是他家此次竟然不上3D IMAX版的Avatar,只上普屏2D和普屏3D。鉴于之前已经感受过IMAX在视觉效果上的优越性,经过一番研究,决定开车3个小时(单程),横跨Illinois州南部,到Indiana州的Evansville观影。一共五名大老爷们儿参与了此次拼车观影行动。由于美国电影院的座位都是先到先坐,为了保证能够抢到好座,我们在赶路的三个小时基础上再提前一个小时;又因为Indiana在东部时区,我们在中部时区,再加一个小时的提前量,变成Evansville下午3:30的电影,我们St Louis时间上午10:30就出发。虽然当天(12月30日)有雪,但是I-64路面情况不错,三个小时后我们按计划到达Evansville,用网购收据兑票,并要求检票开始排队。没有想到的是,Indiana州原来全州都是东部时间,但西北和西南的少数几个county从06年开始改为中部时间。Evansville便是中部时间,即我们白为时差多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不过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坐到了倒数第四排正中,基本上最理想的位置。

影片的主要内容就不详述了,大概就是一个前海军陆战队员穿了个马甲潜伏到外星球的原住民中,在与原住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和原住民女孩相爱,也成为了原住民部落中的一员。当人类为了开矿推掉原住民主基时,男主角站在了原住民一边,带领原住民赶跑了人类。就其根本而言,可以看作典型的英雄打败魔王拯救星球和公主,也可以看作结局相反的西方殖民(特别是对印第安人)缩影,也可以看作P民反抗黑心商人勾结强拆城管。。

那么,我要从哪里说起?首先给接下来的评论定个基调,打个分怎么样。综合来看,5分制的话我大概打3.5分。为什么?这可和目前的舆论基调相去甚远啊。那下面就从故事、设定、内涵和视觉四个方面逐一来说吧。

首先说故事。上面已经简单说过了,抽其核心的话,不过还是个典型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老调调。基本上Happy ending。当然,作为一部商业大片的话,选择这样的基调没什么问题,但在叙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多处太过突兀的“快进”,情节节奏让我非常不快,令我不自然地去纠结“快进”带来的违和感而无法融进其中。比如影片刚开始不久,男主角第一次使用Avatar,就顺理成章地掌握,就可以马上单独执行护送任务,就可以被两个nerd科学家忘…记,就可以拈花惹草招来麻烦,就可以坠崖然后被女主角救起来……这系统的可靠性还真高啊!人手还真是缺到需要对菜鸟十万个放心啊!当然,也可以说这些都属于不是很关紧要的东西,能尽快带过就尽快带过,早早切入主题留更多时间表达更想重点表达的东西,这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么早的地方就出现连续的急进,非常影响观众(可能只有我)融入情节。感情戏无疑是此类故事中重要一根主线,此作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苍白,女主第一次放过男主、救男主、把男主带回部落,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因为树的种子对男主有特别的反应(随机事件?猪脚威能?),还有什么?那句“因为你有一颗坚强的心?”酋长和酋长夫人决定接受他也是这个理由,态度转变令人吃惊。然后酋长夫人让女主去教男主,女主还傲娇了一把……把人带回去的人是你你傲娇个啥?后面的发展感觉就像两小无猜的玩伴,除了男主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女主金闪闪的大眼睛暗送秋波以外,别的实在看不出可以达成那么含糊的告白和接受,甚至还到了NTR的地步。最近在重温Macross Zero,真和莎拉和Avatar这一对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真和莎拉好歹也一起穿越生死同时又不乏浪漫,最后朝阳下的那一吻才让人觉得姗姗来迟,Avatar...好吧,也可以说原始部族崇尚力量,美国人感情观比较粗犷,等等。那么忍过这种欠火候的携手,后面意料当中的反复还是处理得非常粗浅。女主因为男主从一开始就知道劫难不可避免却没有说出实情,这时分手可以理解;后来父亲被杀处于极端悲痛状态,对男主的安慰不理睬,也可以理解;男主的连接被切断,和Grace一样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是被拖走的只有Grace,男主一个人和尸体一起睡废墟,也可以理解;那么接下来男主骑个大龙回去马上回心转意是怎么回事?这之间女主有变现过冷静下来的后悔和思念吗?另外附带这里的一个吐槽,一族人不听男主的劝告把男主绑了去和人类对峙,结果主基大树都被摧了,众人作鸟兽散时酋长夫人跑去把男主放了,这时还说什么“如果你是我们的一员就来救救我们”,你怎么突然知道他能救了?这个烂摊子你怎么打算让个卧底来收拾?莫非你知道他是主角?最后想吐的就是那个直升机驾驶员,OK你可以说男主角长期和Navi们摸爬滚打,那些科学家都是长年研究Navi的nerd,他们对Navi有感情,愿意为了Navi和贪婪的同胞反目成仇,可以理解;那你是怎么回事?长期跑Air Pandora的航线对Pandora有了感情?打一开始就是个环保主义者?你也暗恋主角?好吧随便哪个原因,但是你也不用最后把机体和脸蛋都Navi涂装了再去反戈一击吧。。还有Hell's Gate那个基地的安保是怎么高的,你们只在停机坪有监视器吗?干翻了一个守卫就让危险分子一路跑到停机坪,还让指挥官一个人从指挥室里跑出来单枪阻截,你们都是成心的吧?(1月5日补充:决战的时候人类主力三角船带个那么笨重的大杀器,一看就知道最后要成给自己送终的道具,有没有诚意搞个更有效的投放科技?看看Macross Zero,高速战机偷袭,或者干脆巨炮远程投送,都不至于像搞个投放救灾物资一样磨磨蹭蹭,沦为《最后的幻影英雄》里讽刺的那些老套桥段。还有片头那个母舰呢?到大气层里晃晃能不能逼Navi gg?)

这样泡沫而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我只能打3分。

然后是什么?哦,设定。我看Avatar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即视感一波接一波,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东西,包括其他的影视作品、电子游戏,还有卡梅隆自己以前的作品。首先,Navi的设定:Home tree,和自然的连接,暗夜精灵?人物形态,肤色,眼睛,尾巴,耳朵。。山口山里的德莱尼?社会结构,油彩,酋长的装饰,仪式,印第安?然后是Pandora自然环境的设定:从林本身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是地球热带雨林的异色版;各种怪兽,FF7CC?脑后插管和马/龙合体:这个还行,我一时想不到特别像的……小龙:双足飞龙。。大龙:红色有角三倍速,真是一点不差,当时我真的很想喊出来!!再看人类科技:Avatar的连接,就是那个像穿过管道一样的画面,trailer里有的,我一看这不是中了露露胸的鸡鸭死吗?直升机,GDI的Orca,双涡轮的经典设计;那个机舱就是铺路鹰。。人性机甲,我都不好意思跟高达比,那个质感和形态简直就是合金弹头里可以跳上去的那种。。和卡梅隆自己作品撞车的:老头,你其实就是终结者吧?什么,那是施州长?人家现在比较忙。。各种怪兽的嘴部,特别是带触须的——异型?男主炸老头指挥舰的时候被逆袭,吊在导弹上——true lies?另外少不了不可思议吐槽组:人类带的面罩貌似是无源的吧?也没看见净化装置在哪儿啊,就一根细管子伸出来,你看你们一个个深呼吸的时候那喘息声还有模有样的。。Avatar的连接技术太牛了,第一次连接还在基地的实验室里,基本头对头,还以为有个导线啥的传输一下意识,毕竟这数据量蛮大的;可是后来怎么隔多远都行了?Wi-fi?你这信号强度得多大?还有男主你三班倒睡眠够吗?没烧脑吧?Grace好歹你也是个专业人士,怎么拿pipette是横过来当笔用的?液体都倒流啦!老头你做在机体里从那么高摔下来咋人机平安呢,我看你们那机体被犀牛踩一下就粉碎了。。就算机体够硬您的身子板儿也够呛啊,看特写您一直直挺挺在一个高度,没见有啥内部缓冲啊。。还有你那么霸道一个硬着陆怎么连个坑都没有?

设定不是老梗就是漏洞,我给3分行吗?好吧,是我太认真,我输了。。

内涵。真不想说这个,因为经常不是人家没内涵,而是我看不出来。。但是这次我能感觉到影片想反映的几个主题,但是都没有被集中表现,因此给我印象都很浅,也没有什么思考和回味的余地。最明显的一个是人类面对与自然,与异文明的矛盾,我从本片收获的只是“人类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矛盾并没有被细致刻画,也没有表现人类对其的反思,只有主角一人的Video log带有一点讨论的痕迹,而Grace根本是个临终还想着take sample的科学者罢了(在此也对卡梅隆对科学者的定义感到遗憾)。其次是本片一大看点,掉转枪头指向人类的英雄,也就是主角和同伴以“背叛者”的姿态站在Navi一边对抗自己的种族,其中的心理斗争和变化除主角之外基本没有铺垫和较深入的表现,而主角自己也没有考虑过“背叛”的意味,特别是对杀戮人类和杀戮Navi的关系一点,只有老头在最终BOSS战中的一句质问,主角也没有做出任何正面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刻意留给观众的吗?但是剧情缺乏对问题的展示和人物缺乏相应的思考,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去思考的呢?另外还有一些非常美国化的东西生硬插入,比如男主在部落民众面前那段群情激昂的“this is our land”讲演,真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总体感觉就是作者想让作品具有内涵,但即没有明确核心主题,也没有做出很好的刻画。3分。

最后说说效果。我见过的所有评论,别的先不说,对本片的效果都是赞不绝口,甚至仿佛到了“别的还管啥,视觉盛宴就够了”的地步。我也是抱着对剧情期望不高,一大半冲着效果去的态度去看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跑那么远看3D IMAX。但是不得不说感觉比较失望,并没有让我眼前一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全片找不到一个马上映入我脑海,让我能想去再看一遍的场景。不妨所有看过的同学,以及没看过的同学看过之后都试着找一下有没有这样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本片确实试图利用高质量CG和3D效果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幻想世界,但是首先,如前所述,这个幻想世界幻想指数太低,场景只能让人感到精美,却少了对想象力的惊叹。其次,如果静下心来细数,全片出现的场景屈指可数,大量的重复,而且还有很多近景,大场面下又不断出现特写,有隐性的偷工减料之嫌,例如驯服坐骑一段,男女主角在山间的飞行应该是能非常好地突出效果水平的,但是两人比翼起飞的中近景和特写过多,没有大尺度的对比让我提不起精神。第三,吸引眼球的动作场面显得小气,都是单打独斗或者skirmish,作为弹幕控人海控的我实在不能过瘾(1月5日补充:如最后决战的地面战场,双方在丛林相遇,冲锋镜头选择的是几乎完全水平的视角,这偷工减料的余地就很大了,基本上只用做第一排就可以,而且镜头是中距离,加上丛林遮挡,一个屏幕内出现不了几个兵。这冲锋有个毛气势。看看圣盔谷的救兵,啥叫排山倒海)。第四,从3D效果的运用来说,部分大场景的3D效果比较到位,一些近景3D效果很突出但是非常眼晕(按我在其他论坛上和别人讨论得到的解释,可能是在近景下会更趋向于注意各处细节,而造成观众视线焦点和导演镜头焦点的差异,久而久之造成眩晕)。战斗场面3D效果不明显,可能是为了防止3D造成的动作lag(1月5日补充:同样是上面说的那个冲锋镜头,很多3D影片都利用在纵深轴向上运动的物体,特别是向屏幕“外”移动的物体来突出3D效果,如冰河世纪3开头那个雪花,给观众一个非常明显的铺面而来、呼之欲出的错觉,然而在这里,迎面而来的战士或者外星生物都没有表现出这种效果)。总而言之,从始至终我的脑海会有一个总体而又模糊的概念认为此片的视觉效果精良,但是无法让我产生特别的兴趣和赞叹。相比我眼中视觉效果的经典《魔戒》而言,那真是差出一两条街去,无论是甘道夫斗Balrogs(单打独斗),还是风云顶(skirmish),以至圣盔谷和白城之战(大场面),都有让人过目不忘的资质。如果魔戒也有3D IMAX,那真是不知道比Avatar强到哪里去。。

考虑其在3D电影发展上将可能占据的地位和精良的基本素质,还是给个4分。

最后说一个让很多看过的人会心一笑的地方,就是男主为了回到已经唾弃他的部落,自知需要挟大杀器以令诸侯,便驾着自己的小龙去抓大龙(红色有角三倍速)。当男主从小龙上一跃而下落向大龙背脊时,屏幕一黑,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可以想到了,这一黑真是奸啊,能比上初号机啃渚薰前那62秒定格了,既省钱,又显得自己会玩分镜,能区分主次。。但是您也别省得这么让大家心知肚明啊。您那5亿都花哪儿去了,不会经济危机全泡沫了吧。

 4 ) 眼里心里和梦里的创世福音——写在《阿凡达》即将破船之际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

【一】电影控制论

比《阿凡达》的故事更俗套的,就是说《阿凡达》故事俗套的影评。这些人绝对没有恶意,而且绝对正确。他们只是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多辩解一下:一部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要超越最不可能的巅峰,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超A级制作”,我以为现在的标准就是万一票房失利可让大制片厂老板下台的电影。而掐指一算,在近年出现的所有超A级制作中,《阿凡达》是为数不多的非续集电影,更是唯一的上映前毫无受众基础的电影。所以在这里,我一定要为《阿凡达》俗套的故事好好认真地辩护一下:你难道以为卡麦伦称霸地球靠的是什么其他法宝?对他而言,经典的故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俗套加百分之一的灵光。这百分之一的灵光就如同绝世大厨的顶级秘方,让饕餮盛宴焕然一新。现在分析下来,卡麦伦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细节设定上所做的所有选择,几乎全部是正确的。他不是要做个CULT电影,他只是想把以往所有商业巨片都远远甩在后面,再一次。

而他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在影迷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潘朵拉的世界真正登上银幕时显得不雷人?我想所有人都会承认,去年“阿凡达日”全球影迷下载的先行预告片是很雷人的。这个难题,或许才让卡神寂寞了十四年,忙碌了十四年。

2小时40分钟的故事容量,承担着开辟一个全新且完整的世界观的重任,而这只是观众了解故事的基础,这不是一块人人都能啃的硬骨头。虽然能让全球老百姓都在影片开始的一个小时之内看明白且接受一个不存在世界,貌似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叙事技巧,但是简单做下对比,就可以看出《阿凡达》和以往的极大部分具有复杂架空世界观的电影是不同的:我们看《移魂都市》,看《黑客帝国》,看《星际迷航》,再看《阿凡达》,有什么区别?在前三者,世界观本身是故事;而在后者,世界观只是一个寻常故事的不寻常背景,这就要求你不能过多着墨世界观,导致顾此失彼。卡麦伦有创造一个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克制。要让所有人(不仅是小众极品影迷,更是普罗大众)既为人物所倾心,又为故事所征服,更为世界观所疯狂,那没有两千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踏错,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不能浪费,在这同时,又必须兼顾到世界观与故事的融合。一旦顾此失彼,潘朵拉就变成“圆环套圆环”,纳威人就变成海宝,超A级制作就变成超B级制作。

而卡麦伦之所以会让我们放心,是因为在别的导演看来是很棘手的事情,他有的是控制观众的方法。

电影控制论,一直是我想好好讲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电影太缺控制的手段了。我们的电影想让观众哭的时候,观众却往往想笑;想让人紧张,人却打哈欠。商业电影是一种催眠技术,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技术。导演好比催眠师,与观众进行潜意识的斗法。控制住了观众,才能突破票房的极限。

正如你想获得一个人的注意,最有效的不是在他面前晃悠,而是冲他耳朵大声喊叫一下;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就是需要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刺激点。刺激会为观众提供人物的动机,刺激会让观众产生忘我的境界。而卡麦伦所坚信的就是:刺激一定要原始和简单。越原始越可以直指人心,越简单越可以控制更多人。是的,极致的超A级商业电影之间的较量,如同武林绝顶高手的PK,什么视觉效果,什么营销策略,什么大牌明星,这些粗浅的招式都只是十亿级别的基础,要想更上一层楼,它们所真正比拼的,就是“控制”的功夫。你能控制的观众越多(票房基数大),能控制得越深(长线走势和二次票源),你才有赢的机会。因此说观众是上帝的导演永远没出息,必须要让你的观众永远被你牵着鼻子走,这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至尊大帝。

正如所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杰出商业电影一样,《阿凡达》又给我们带来电影控制手段的无数启示。且看它是如何通过刺激来控制我的。

【二】泥土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个刺激,就出现在泥土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由衷赞叹卡麦伦对细节的把握。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在很多票房重弹中往往会因为要赶场子而被忽略。现在回想,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非常及时,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没有留给观众足够时间去质疑阿凡达这个怪诞又扯淡的替身设定。这是阿凡达第一次现身的桥段,鉴于远在本片上映前网上对纳威人的设定一片“雷声”,这次亮相可谓“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至关重要,且不提会有多少影迷反应过来这设定是不是抄袭《黑客帝国》或《EVA》的,或许更会有人去歪想科学家要遥控阿凡达应该是用3G还是4G?如果影迷这样七想八想,不仅出戏了,还会造成影迷对蓝精灵的不认同。只要在这一刻让观众得到喘息之机而出戏,那么电影必然失败。而为了控制观众的思绪,卡麦伦就用了个很简单的方法:造一个小小Trouble——让杰克不顾一切冲出去,让科学家追他,自然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而Trouble来了,怎么平息?于是脚插泥土这个相当有品位的镜头就来了,仿佛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让所有人舒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小聪明。很多大制作沦为烂片,就是因为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进行处理,让观众有时间跳出来嘲笑。

第二,它再次强调了杰克的残疾身份,让观众认同了杰克今后如此热衷进入阿凡达的动机。这个动机有多重要?或者说,杰克的残疾身份有多重要?可以说,它是全片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它推动了杰克来到潘朵拉,它推动了杰克自愿当卧底,它推动了杰克身为纳威人后的每个选择,它更为人类阵营对杰克残腿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重要对比。残疾这东西,就是一个很完美很原始的“刺激”,无论是善良纯洁还是恶贯满盈的人,看到残疾总会不安,这是最原始的动物性使然,和道德无关。完整、健康的肉体是人的最基本诉求,卡麦伦有效地利用了观众这一点潜意识的倾向,即观众宁愿希望看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健全阿凡达,也不愿看见整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杰克,来对观众进行偏好的悄然控制。

【三】美梦

《阿凡达》给我的第二个刺激,就是谁也绕不开的潘朵拉。

纵观所有架空题材的超A级大片,从《星际迷航》到《星球大战》,从《异形》到《黑客帝国》,莫不是需要一整个系列的长度支撑一个世界观。能在单部电影容量内展现这么富有细节且基本经得住推敲的原创世界,这足以把《阿凡达》送进商业电影教科书——而教学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向观众交代你的世界背景?”

是啊,如果其他NB导演是答题者,他会怎么做?迈克尔贝会说,“这个太深奥了,我来个爆炸先。”乔治卢卡斯会说,“哪有这么麻烦,上段滚屏字幕不就得了。”罗兰艾默里奇会说,“我会安排一个印度科学家在开头把所有事情和结果都讲明白。”斯皮尔伯格会说,“啊,嗯,这个,我想,我是监制,还是交给导演去回答吧……”沃卓斯基姐弟会说,“我们会安排一群人讲一堆话,不过我们猜你还是看不懂。”克里斯托弗诺兰会说,“简单,先拍个前传。”彼得杰克逊会说,“嗯,新线老板说必须要多加个带旁白的片头,这得跟我老婆弗兰克商量一下,时间又来不及了……”

而卡麦伦呢?如果你问他这个问题,他没准会咆哮:“WHAT DO YOU FXXKING UNDERSTAND ??? WHY DO YOU TRASHING MY SCENE??? YOU ARE TRASHING MY SCENE!!!”(贝尔发飙事件绝对是学他的。)

我可不想被卡麦伦咆哮,那还是老老实实靠有限的回忆分析一下吧。

卡麦伦的第一个做法是“视觉创造信仰”。直到现在,我仍坚信潘朵拉存在,虽然我知道潘朵拉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首映场后一个礼拜以来每天晚上我都梦见潘朵拉,正如我小时候每天梦见老家一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我潜的意识,实在可畏。俗话说“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是眼睛却可以骗你。东西再假,全新3D的魔术却能够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我眼前展开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扇大窗,银幕真正有了纵深,所有的事实在那里演绎。理智没有办法驳倒感性,逻辑完败,幻术全胜。正如CG绘图拯救了T-1000的真实性一样,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我以前看概念图的时候也觉得奇怪,按理说潘朵拉的很多概念设计在《指环王》时期就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了,卡麦伦等的是什么技术?现在才悟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卡麦伦不是在一个星球上。卡麦伦不是想让我们眼睛SEE,他是想让我们意识BELIEVE。《阿凡达》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严格界定自己观看方式的电影,并通过此来重新调整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从此,在好莱坞发生的所有对话是不是应该分成两类范式:3D的,非3D的?

卡麦伦的第二个做法是“技术逼出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虽然我现在所唯一渴望的,只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再多去几次影院观看《阿凡达》,以解心头之痒,但是,我知道等我有了DVD,一定会像当年死磕EVA一样逐帧研究纳威人的尾巴在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的作用,研究雌雄飞龙花纹的差异,研究娜蒂丽这个纳威版张韶涵笑过几次,各有何不同。尤其是娜蒂丽,通过卡麦伦和维塔工作室共同研发的全新表演捕捉技术,使其动画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真实度达到了震慑级别,这或许是《阿凡达》所有技术中最让我激动到休克的了。

这一点很有说头,先来总结历史。纵观影史所有CG虚拟人物,第一个模仿人物表情的虚拟人就是1989年卡麦伦的《深渊》里的水柱,随后1991年的卡麦伦的《T2》里的T-1000基本没有表情,再然后就是十年的空白,到2001年《最终幻想》自不量力的抽筋雀斑脸一度又让表情捕捉遭遇冷宫,再到罗伯特赞米斯基执着的3D兼表情捕捉尝试的多次失败,直到2002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2双塔》里格鲁姆的横空出世第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为这一轮CG虚拟人物竞争画上完满句号,我认为彼得大帝已经站在了CG表情的第一个顶峰。但是“顶峰”既然是“第一个”,也就意味着“巅峰”同时是“瓶颈”。仔细琢磨,彼得大帝能做到的是什么表情?无非“喜、怒、哀、威”四大种类。况且如果脱离动作捕捉演员天才安迪瑟金斯,或许格鲁姆和金刚的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如今《阿凡达》来了,表情捕捉的金棒在几人间简单转了一圈后又一次回到了卡麦伦手中。卡神毫无疑问又突破了CG人物可能性的界限。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包括我们很多导演并不能理解《阿凡达》里CG的巅峰性突破,以为离开了3D《阿凡达》就是普通的特效大片。而在介绍《阿凡达》CG成就之前,有必要再来说说一个概念:“诡异的峡谷”。这是我几天前才学到的专有名词,在这里装B一次。“诡异的峡谷”就是在人造人领域冲锋陷阵的人观察到的这样一个现象:你创造的一个假人,当其与我们人类的脸部的特征越来越接近时,观众对它的亲切感就越来越强;然而,这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当它的逼真程度直逼人脸,观众看起来几无二致,却又能意识到这不是真脸时,亲切感会陡然下降,情绪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画成曲线的话,就会出现一个“诡异的峡谷”。这就是为什么《最终幻想》、《极地特快》和《贝奥武夫》探索失败的原因:够真,但又不够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画商业大作的主角设定都是动物或夸张的卡通人物,谁也不敢再在逼真度上跨雷池。而什么证据能说明《阿凡达》又一次拓开了CG的疆界?什么证据证明卡麦伦是技术之神?答案就是爱情!

话说世间表情,最难读懂的就是爱的表情。别说CG创作的虚拟人物,就连真真实实的人,爱的表情都是最难辨认的。我说我的脸上写着“爱”,你可能读出来的是“抱抱”,他可能读出来的是“猥琐”,爱的表情是什么,天晓得(或许蒂姆罗斯也晓得)。但是,这个长得像张韶涵的纳威公主娜蒂丽却做到了!当看到她第一次救了杰克,说他“心很坚强”时眼神的躲躲闪闪,我看到了《勇敢的心》里的苏菲玛索;当看到她第一次教杰克骑马失败,平静地说“再来一次”,我看到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若彤;当她奋不顾身踢倒苏泰,保护失去意识的杰克阿凡达,我看到了《T2》里的琳达汉密尔顿;当看到她知道了杰克的无间道身份,那份委屈、伤心、失望、愤怒的表情,我看到了——我老婆!!!OH MY GOD,活生生的,I SEE YOU!!!绝顶震撼啊!前所未见啊!想到如此细腻、真实的表情捕捉和表情再造技术将来所会演绎的无数爱与恨的故事,身为技术控的我真的激动得想把楼板跳穿啊!

卡麦伦的第三个做法是“审美孕育简单”。注意,是简单,不是复杂。要讲简单,首先又要回顾一下卡麦伦的审美。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网上都如数家珍般说《阿凡达》抄袭《黑客帝国》、《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甚至《神雕侠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以闻名天下的偏执,把自己多年来的审美喜好统统加进了潘朵拉,狠狠地抄袭了一下自己。他此前在艺术指导上最绚丽的两部作品,就是《异形2》和《深渊》。而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人类基地就是《异形2》的样子,潘朵拉夜景基本就是《深渊》的蓝紫色调。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自我复制,却又能把以前的成功再次突破和登顶,说明卡麦伦眼里绝对没有观众,只有他自己。不过既然卡麦伦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还严格,那我们身为影迷反倒省心得幸福呢。而身为影迷,我一直认为,卡麦伦并没有系统性的审美倾向,没有自己电影美学的绝对标签。这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解放。他在《阿凡达》之前所创造的5个世界——终结者、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在美学上基本没有交集,各自向五个不同方向远远射去。人们提到终结者的金属骨架,自然认为这是卡麦伦的铁血美学代表,但是要说终结者就代表着卡麦伦的美学,那笼罩在晚霞下的泰坦尼克又算什么呢?不过我们再看《阿凡达》,就会发现潘朵拉如同一面窥私镜,比卡麦伦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好地让我们窥见他“私”属性的美学偏好。我总结如下:一,是爱躲猫猫的蓝紫光源;二,是爱练叉腰肌的骨骼机械美学;三,是爱打酱油的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柔软发光半透明海蜇皮;四,是爱当周老虎的莫奈睡莲油画(师徒游泳那九十度俯镜)。既然卡麦伦声称这是他从小到大梦境的实现,那么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把卡麦伦的私人偏好的美学风格总结为“潘朵拉”风格,即融合“魔兽世界式的生态+星际争霸式的机械+神秘主义的蓝紫光源+充满宗教感的圣洁生物+印象派色彩美学”的混搭科幻风格。该“潘朵拉”风格的法宝就是:有一点点引领,有一点点跟风,很流行,很简单,很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成人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

卡麦伦的第四个做法是“菜鸟催生必要”。这里讲的是叙事方法。我们会发现,卡麦伦使用的是极为讨巧的介绍世界观的方法,也是我所极为推崇的叙事模式——“学徒”模式。“学徒”这个东西,对于介绍一个宏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讲起的世界观的时候,往往是最最省心得力的宝贝!诸位,开动你们小脑筋,想想有多少巨大的架空世界观是通过“学徒”桥段来开始讲述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超时空要塞》,《猎人》,《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险》,《EVA》,《飞跃巅峰》,《灌篮高手》,《将太寿司》,《中华小当家》,《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是俗套吗?是俗套,更是内行!这是业内人士经历了无数失败叙事经验后提炼出的绝顶智慧啊!如果观众逼问:你讲故事归你讲故事,为什么偏要讲那么多背景知识?有必要吗?那么导演就回答:你说没必要,那我就造出必要来,我的主角偏偏是个菜鸟,我的故事偏偏就是上课!“学徒”模式除了极大地方便了介绍架空世界观以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菜鸟的巨大成长空间为今后的故事主线提供了无限的戏剧可能。而相对于《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那样稍显没有章法的学徒课程不同,卡麦伦在设计每一个主要课程中都精心编织了故事推进的动力和伏笔:第一节课篝火晚会是展现人物冲突与表现家园之树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课骑马是讲USB联系(潘朵拉上最核心的概念),第三堂课骑龙是杰克真正成为纳威部落战士的标志,也引出了爱娃圣母之树的方位地点。至于零星的一些小课程,比如教语言学是讲述“I SEE YOU”问候语的桥段(是通过背景音交代的,卡麦伦组织细节的功力强到可怕),比如射箭铺垫两人感情,比如往下跳抓叶子为后来杰克在大战时保命进行了铺垫……组织得非常有章法和节奏,而且每个段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叙事的一面,还有为今后铺垫的一面,没有一个没用的段落!“杰克上课”桥段本来很可能成为《阿凡达》里最乏味最平淡的第二幕,结果却成为了节奏最快、视觉最美、感情最真的一幕,最后更以一段“杨过与小龙女”式爱情为高潮收尾,有力推进第三幕“强制拆迁”的到来……功力啊功力,这是迈克尔贝、罗曼艾默里奇之流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功力啊!卡麦伦的确能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剧本上当所有商业导演和编剧的老师!《阿凡达》的成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流在以《变形金刚》为首的特效脑残流和以《TDK》为首的矛盾密集流联合夹击下的胜利大反扑!前年我在《TDK》影评最后就猜测了卡麦伦对于经典叙事的坚持,并表达了担忧,事实证明,我又对了,我又错了!

【四】杯具

《阿凡达》给我的第三个刺激,就是家园之树的倒下。

推倒家园之树,在视觉上是一个高峰,在情感上更是一个高潮。“杯具”模式,是《阿凡达》继“学徒”模式后又一个得到成功应用的模式,这个模式卡麦伦已经第三次用,早已滚瓜烂熟了。1991年,全世界所有男孩都为施瓦辛格在钢水中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而黯然伤神;1997年,全世界所有女孩都为迪卡普里奥冻死前的“NEVER LET GO”谋杀餐巾纸;这一次,卡麦伦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家破人亡”的震撼——同样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刺激。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其实按现在的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世界心态和氛围,讲杯具着实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怪了,你以为现在人们需要洗具,结果观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都是杯具,要么大口径杯具,要么小口径杯具,哪怕不是杯具,也肯定需要些杯具作调味剂。

先看看全球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前年的老大《TDK》是第一种,去年的老大《变形金刚2》是第三种(柱子哥的倒下),而今年的老大《阿凡达》是第二种。再看看其他全球票房超10亿的航母级大片,当了一甲子的老大的《泰坦尼克号》是毫无疑问的特大突发杯具;《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结局超级诡异,这个大团圆结局感觉却比什么杯具都伤感,恐怕是因为道路太曲折了,前途太不光明了,中土世界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票房竟然比第三部好,我看一大原因就是结尾的时候杰克船长被章鱼给吃了。

再看近年口碑比较好的几部:《飞屋环游记》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开头5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地球废品分装员》中,小瓦力的一度死亡或失忆成了戏剧中最成功的“刺激”。再看国内,《十月围城》和《风声》,口碑远超《三枪》和《建国大业》。观众的确喜欢来自杯具的刺激。杯具给人刺激,刺激产生代入,代入就可以控制。

鲁迅爷爷说,杯具就是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国内部分商业杯具大片如《黄金甲》、《夜宴》等扭曲的杯具相比,卡麦伦似乎把鲁迅杯具观的奥义参悟得更透彻:杯具的重点不是讲悲惨,而是讲价值。《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但是这两部经典杯具改编,却在抛弃原著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抛弃了,人性再也没有可守望的价值,故事沦为臆想中的宫廷异史。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可供讨论的价值,正常心智的人更不会为此神伤落泪。而卡麦伦的杯具套路的确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他只是把按部就班地把东西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再把这美好的东西毁了。沉入钢水的T-800如此,冻死的杰克如此,倒下的家园之树也是如此,而已。

关键的就是,这个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讲?杯具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与所有解开卡麦伦故事枷锁的密匙一样,卡麦伦设计的杯具大受欢迎的答案仍然都是“简单”二字。父辈的消失(《T2》),爱人的消失(《泰坦尼克号》),家国的消失(《阿凡达》),都能刺激全世界人民最普遍的情感。最简单的故事,用最难以察觉的复杂技巧讲述,这是卡麦伦讲故事的不二法门。《阿凡达》的节奏非常之快,信息量非常之大,而且必要的信息全都隐藏在其他故事和画面表现之中。举个具体例子,潘朵拉的任何信息,都是在真正展示之前就在画面和台词中出现过一次到两次,好莱坞剧作家将之称为“三次原则”,即认为观众无法记住画面与台词的全部细节,因此任何有用信息重复三次左右是相当必要的。潘朵拉的空气对人类有毒,这个信息只有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才真正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杰克降落潘朵拉之前就用台词强调,并在后面的故事中用夸奇上校的动作反复过三次以上,更别说无数的画面暗示了。阿凡达辫子的作用,只有在第二幕杰克学骑马时得以展现,却在杰克进入阿凡达的第一夜安睡前有过强调,并在苏泰第一次骑马出现时用画面重复。爱娃的圣树种子,在娜蒂丽解释之前就出现过一次,阻止了娜蒂丽的暗杀。纳威人的弓箭,在夸奇上校第一次演讲前就在土方车的巨大轮胎上出现过。而推倒家园之树,更是核心的故事,几乎出现在派克每次出场时……这些或大或小的铺垫,让在潘朵拉上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显得突兀。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商业大片显得非常奇怪:用最简单拙劣的技巧,来讲述最复杂的故事。《黄金甲》想说的是一个王族的腐化,故事的包袱却总是没有铺垫,任何一个八卦猛料的曝出都如同程咬金让人无所适从。《无极》想讲一个关于命运的杯具,却用“满神”这么一个滑稽概念来阐述,无厘头的是,满神才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故事开头,后面故事的走向简直惨不忍睹。《十面埋伏》的杯具可谓“峰回路转”,人物时好时坏,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说书人在不断自打耳光,并在嘴里叨念着“哎呀我前面都说的都不算数”。技巧跟不上故事,又不愿意把故事往简单里做,是我们所有妄图用杯具大片赚百姓口碑的导演的通病,拍出来的片子就像拉画片。当然,票房都还可以,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杯具。

再说说杯具场面的处理。看多了杯具的煽情场面,《阿凡达》属于绝对干脆利落型,这在当下尤其讨人喜欢。树倒了,人死了,女主角哭了,女主角骂男主角了,男主角回到现实了,男主角被打晕了,加上旁白以加大信息量和节奏,OVER。极为克制的几个慢镜,极为克制地调低色饱和,极为短暂的悲鸣。换上莱德利斯考特,一定多加几个渲染情绪的慢镜摇再来个女高音吟唱。若再换上大陆电视剧导演,一定再加一堆女主角哭的镜头,大叫“爸你不能死”,再倒过来大叫“你不能死啊爸”。若再再换上台湾剧或韩国剧导演,那一定会有娜蒂丽决意自杀的情节,不撑满五分钟不罢休。

最后谈谈收场。杯具之后,需要一个情绪排泄点。这个排泄点,可大可小。小如《TDK》戈登局长远望蝙蝠侠的黑暗背影,大如《阿凡达》的爱娃胜利大反扑。原则只有一个,气势要到。与《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的杯具只是出现在第二幕的结尾,第三幕更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大逆转。讲到这里,我倒要再啰嗦一下《阿凡达》的另外一个正确之处:场面一定要越做越大。

我在银幕上观看过《2012》三遍。感想就是,罗兰艾默里奇越来越会做特效了,但是越来越不会安排场面了。全片视觉最高潮的段落在洛杉矶大逃亡,之后的黄石火山爆发次之,最后的洪水最反高潮,还不如《后天》爽,整个曲线就是一路下滑。从情绪控制来说也是一样,洛杉矶地震段落是紧迫感最强的,之后就运用上了“主角不死光环”的无敌技能,故事讲到中国这边,我就知道如果主角最后不死,那么《2010》的故事就毫无亮点可言了。果然,主角没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戏剧冲突竟然是方舟的一扇门关不上,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了人与机械的矛盾,把最后的大决战段落安排在了一个机房,场面越做越小,先前积累的情绪真气全部涣散,简直是脑残至极。陆川说《2012》导演应该向卡麦伦磕头,我觉得不夸张,虽然罗兰艾默里奇定然不会磕的。

而《阿凡达》没有犯这个错误,所有矛盾都在结局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虽然看到这里,什么3D奇观都会有审美疲劳,但是《阿凡达》大结局的场面仍然是大过推倒家园之树段落的。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也是很简单的增加画面冲击力的方法),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最后“AVATAR”片名出现时,有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改变了,而是他们觉得情绪上很爽。

理论上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最没品格的,所以我们有品格的商业大片从来就不屑于让我们情绪爽快一把。《黄金甲》莫名其妙地定格在被周润发毒药腐蚀坏的菊花台,《十面埋伏》莫名奇妙地定格在漫天飞雪中大叫的刘德华,《无极》莫名其妙地定格在张东健背着张伯芝飞天,《夜宴》莫名其妙地定格在章子怡被刺后的回眸一指,都没有任何排泄点。就这么憋着吧,不便秘才怪。

【五】上校

《阿凡达》给我的第四个刺激,是上校的屏息射击。

或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夸奇上校是《阿凡达》里最重要的人物。这个反派看似没有说过什么关键性的台词,但是他的作用就像牛虻叮牛屁股一样,以推动故事发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制造矛盾,是个“麻烦制造者”。没有他,《阿凡达》的故事就如同DISCOVERY拍摄的《环球行者》系列风光片,杰克作为主持人带我们领略潘朵拉星球上的风土人情。有了他,《阿凡达》的故事才有那么点儿像《无间道》了,他为杰克制造了焦虑和不安,他不断提醒观众杰克的立场,他为《阿凡达》提供了阵营的把玩。

论天下故事,要想有那么一点大格局,阵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阵营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推动故事——说着说着,好像又触到了我们大片普遍的软肋,算了,不谈国产片了。

话再绕回来。如果没有夸奇上校,《阿凡达》的阵营就过于简单:公司和土著,这样就如同两阵营游戏《红色警戒》,不是很耐玩了。但是夸奇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对杰克念念不忘,催促杰克成为特殊的摇摆的第三阵营,于是《阿凡达》就变成了三阵营游戏《星际争霸》。他和杰克的五次重要见面,次次推进故事往实质方向发展。第一次是由他演讲引出人类普遍的对潘朵拉的敌视,第二次是他以治疗双腿为诱惑向杰克提出卧底计划,第三次他套杰克话看穿了他的真实目的,第四次他翻脸逮捕了杰克等人,最后一次他死死追踪杰克,不断提醒杰克的阵营本是人类。看得出来,夸奇是原本一潭死水的搅局者,他是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意思?拍摄动作片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请客吃饭,里面必须要安排这么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不做二不休,在故事僵化的时候激活矛盾,让所有人动起来,这就是“行动派”。

动作片就是简单讲一群武功好的人踢来打去的吗?哪有这么简单。看看成功的动作片,首先必有一个成功的行动派。迈克连恩,T-1000,小丑,杰森波恩,杰克鲍尔,他们仿佛被注入了无数的精力,不仅自己动,还挥鞭让妄想懒洋洋过日子的、妄想美滋滋谈恋爱的、妄想急吼吼上厕所的都统统极不情愿地动起来,跳起来,骂起来,打起来。这才是动作片。你看看那些失败的动作片,首先肯定没个像样的行动派,剧情动不起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夸奇上校这个行动派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靠细节撑起来的。

第一个细节就是皮鞋。卡麦伦的动作电影喜欢给重要人物皮鞋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夸奇上校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3D的皮鞋,伴随着极为铿锵错落的口音:“身为安全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让你们活着。但是我不会成功。”一个严谨、严厉、严肃的夸奇上校就来了。

第二个细节是他的胸肌。卡麦伦特地安排这个场景,用画面表示他是力量型猛男。随后就是熟练操控AUP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攻打家园之树时在直升飞机里喝咖啡。表现他的无比自信。

第四个细节是他在与杰克谈话时抿了一下嘴。谈话里表示杰克可以当晚回地球治愈双腿,但是杰克流连忘返,他同时表示出了失望、不屑、怀疑。

第五个细节让我尖叫。当他发现杰克越狱时,当即踹开安全门,置总部所有人的安全于不顾的同时在毒气中屏气射击直升机,射完了自动步枪再射手枪,直到全部射完,才悠然戴上手下送来的面罩。一个有超强自制力、能分清任务优先级、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冷血杀手跃然银幕之上。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T-1000,那儿时熟悉的伟大的感觉回来了!

这些细节给了强悍、强硬的夸奇上校无比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导致我们最后看夸奇上校在坠机中生还并与杰克一对一决斗时的所有情节都不觉得讶异,并且充满期待。

如果说夸奇是鹰派的行动派,那么杰克就是鸽派的。鸽派的行动派往往比鹰派更难塑造,因为他必须乖,更棘手的是这个行动派还是个残疾人。但好玩的是,卡麦伦塑造杰克的方法,却是让他不乖。当杰克第一次进入格瑞斯的实验室,我们就发现书呆子诺曼想引他看控制台,但是他自说自话直奔阿凡达的培养皿。这不仅帮助剧情更快进入主题,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杰克虽然残疾,但是好动得很。第二次不乖是进入连接器后老是抬头。第三次是进入阿凡达后夺门而出。第四次是见了娜蒂丽竟然厚着脸皮追上去,这些都不断强化着杰克的好动不羁的性格。

【六】绝望与希望的未来

粗浅回顾了几个刺激,让《阿凡达》又一次完成了对我的控制。很久没有受到如此纯净的美的涤荡了。国外网上有人说看了《阿凡达》有自杀的冲动。有人说“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如果自杀能让我去潘朵拉,我想我会的。”我没有自杀的冲动,但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至今我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部其它电影。一秒钟都不想。

去探访《阿凡达》盛况时,看到撑伞去和平影都排队买IMAX票的影迷排队绕了来福士广场半周,连警察都出动来维持秩序。我真想在人群中大叫我已经看过IMAX两遍啦!然后幸福地让这些人的眼神杀死我。不过我恐怕很快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再去看第四遍、第五遍……《阿凡达》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它的DVD不感兴趣。如果说这是《阿凡达》众多了不起的革命之一,这恐怕是最革命的革命。

今晚,《阿凡达》恐怕已经破了《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早在这之前,就有人PS了一张图,说如果美国发行十亿面值的美元的话,上面应该印着卡麦伦的头像。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中国电影落后50年,不是假的。“被震傻了”,宁财神的这句话,不是假的。《阿凡达》卖疯了,但中国电影一定要冷静。院线盲目建设IMAX,几年内会亏得很惨。制作方盲目引进3D设备与捕捉系统,十几年内也会输得很惨。第一个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巧。不是讨好观众的技巧,而是控制观众的技巧。不能再指望现在处在权力巅峰的那些导演们了。号称不怕《阿凡达》,他们已经瞎了。WTO关于中国垄断电影引进的决议已经不断叩击这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如今《阿凡达》终于轰开了,后面的洪水马上就来,没人能挡住,把所有不合时宜的腐朽冲垮殆尽,而我们的诺亚方舟还未竣工。乱到极致,必产生秩序。对此我们仍然可对新生代充满信心。是时候让盗版培养的一代世界最杰出影迷群体崛起了!

回头想来,《阿凡达》完美得没有犯任何可能的错误,但是这仅局限在最顶级商业电影领域。它彻底赢了,但仍然不是我心头的最最好,因为我知道它完全可以更好。正因如此,我恰恰认定这才是关于《阿凡达》最美妙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知道,更好看的,还在后面。这不是我们影迷最幸福的事吗?

2010年1月25日毕

 5 ) 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如果你跟我一样,那不是巧合】
    从2006年8月6日,卡梅隆宣布正式启动AVATAR拍摄计划开始,无数影迷就一直翘首期盼。我们关注关于这部电影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动态报道,因为我们都坚信,这将是一部被载入电影技术发展史的神作。
    2009年8月20日,这一天被定为AVATAR之日,因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决定在这一天于网路上发布AVATAR第一款先行预告片。这款预告片随即引来无数质疑声,认为CG看起来虚假像游戏画面。然而那群影迷依然坚信,预告片不能说明什么,只有走进了电影院才能作最后评断。我们继续坚信。
    2009年10月30日,网上发布AVATAR正式版预告片。这款预告片让质疑声大大减少,而那些影迷更是翻来覆去反复观看,甚至每一秒每一帧停下来仔细研究,截图分析,这时的我们已经无法抑制内心期待与激动的心情。
    2009年12月10日,AVATAR在英国伦敦举行全球首映,好评如潮。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夸张的追捧,反面的质疑声也再次出现。
    2009年12月15日晚,作为这些影迷的一员,我终于戴上了3D眼镜,坐在灯光逐渐熄灭的放映厅中。这时我的周围掌声雷动欢呼声四起,那是长时间期盼后的兴奋;而在160分钟之后,放映厅的灯光逐渐亮起,依然是那些掌声那些欢呼,这一次是影迷们正在感受他们最快乐最满足的时刻。
    这是一群影迷和他们期待的那部电影的故事。若有雷同,我相信绝不是巧合。


【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了,那不是巧合】
    James Cameron用了160分钟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甚至人尽皆知的故事,或许你会以为电影因此变得冗长无聊,然而事实是我觉得160分钟仍然不够,因为卡梅隆让这个或许俗套的故事重新焕发了魅力。
    电影一开始的节奏之快信息量之大让人目不暇接。片头第一场戏便是下半身瘫痪的男主角Jake随太空船抵达潘多拉星球,而在不到10分钟之内,他的Na'vi化身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卡梅隆没有为观众准备更多的开场戏和铺垫戏,所有的背景介绍都穿插在故事的发展中,毫不拖沓。而电影过半的时间都在第二部分,用于展现潘多拉星球和Na'vi人生活,这个部分虽然节奏不快,但是卡梅隆令人瞠目结舌的想象力却让观众始终保持极高的兴奋度,无论是千奇百怪的动物还是美轮美奂的植物,例如直升机般的荧光昆虫,漫天飞舞的水母状的种子,他就像一个上帝带领所有观众进入他一手创造的世界,一个足矣让所有观众叹为观止难以忘怀的世界。这部分之中也不乏精彩的高潮戏,例如第一次进入森林的Jake遭遇怪兽,例如Jake学习成为Na'vi人过程中,需要驯服一只空中飞龙作为坐骑,那是我最喜欢的段落。而电影真正的高潮段落则是最后一部分长达20分钟,让观众血脉膨胀的战争戏,这场戏让我想起了《指环王2》圣盔谷之战场面和情绪上的震撼,还有《幽灵公主》结尾部分带来的思考。
    卡梅隆制造悲剧的力量也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在人类炮轰Na'vi人的家园之树时,相信所有观众都感受到了那种目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撕心裂肺,而当那棵树真正倒下时,悲戚的情绪布满了电影院的每一个角落,无数观众甚至会热泪盈眶。
    其实卡梅隆始终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那就是人性的贪婪和堕落必将导致毁灭,而只有爱才能永存甚至拯救人类的灵魂。1989年的《深渊》中,因为战争丧失理性的上尉执意将导弹向未知的深渊中发射,殊不知藏匿在黑暗中的不是苏联舰艇,而是远远在我们智慧之上的外星生物,而最后是男女主角的爱情让准备毁灭地球的外星生物相信,人性中仍存美好;1996年的《泰坦尼克号》因为船长个人私欲间接导致的巨轮沉没事件中,有自私虚伪的上流社会,也同时有最后在床上相拥而死的年迈夫妇,以及Jack和Rose感天动地的爱情。这一次的AVATAR不仅如此,更将矛头直指当下最热门的环保问题。电影中展现的人类为争夺资源发动的战争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更糟的是,现实中没有Na'vi人的阻止,只剩人类继续盲目无知的执意前行。然而就像AVATAR中的那句台词,我们向大自然索求的能量其实只是暂借的,最终是要偿还给大自然,因此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掠夺资源导致的最终结果必然将与电影的结局一致,那就是在大自然的力量下不堪一击,最终面临被驱逐淘汰的命运。
    除此之外,卡梅隆仍然继续关注人类面对“异类”的故事。《终结者2》中John Connor在未来机器人T-800身上看到了人性;《深渊》中Bud通过外星智慧看到了人的无知与人性的堕落,甚至在《泰坦尼克号》里面来自社会底层的Jake也看到了上流社会对他的排斥以及他们的虚伪与腐朽。在AVATAR中人类面对的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Na'vi人。男主角Jake在变成Na'vi化身进入Na'vi人的生活慢慢学习并在最后终于成为一个Na'vi人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自身人性的重生和觉醒,就像他在片中不断提到的,他已经模糊了梦境和现实的界线,他甚至忘记了来到潘多拉前作为一个人类的生活,由此可见他已从思想认知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象征Jake完成重生这一过程的时刻则是片尾那双瞬间睁开的Na'vi人的双眼。这里卡梅隆仍然延续了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似的主流价值观,从保护未来人类领袖的机器人,拯救世界的石油工人,穷小子的伟大爱情故事,直到AVATAR中的Jake都是同一种符号。但是这一次不再是“美国人拯救世界解放痛苦的人民”,电影淡化了国籍目的就是剑指全人类,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好战的将军贪婪无知的商人,同时每个人都有可能觉醒并因此而行动起来。
    我想卡梅隆最后想说的是,如果真有一天世界末日了,那绝对不会是巧合,因为那是我们人类咎由自取的,但是他也从来都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及时醒悟,一切都还来得及,因为我们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如果AVATAR从此被载入史册,那不是巧合】
    卡梅隆花了整整12年时间研究这套3D技术,并亲手创造了整个潘多拉星球,包括Na'vi人的语言族群生活习性星球上的各种植被动物,甚至听说还制作了一本关于潘多拉星球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在3D眼镜中看到的不仅仅是160分钟的影像,更是卡梅隆尽其所有心血打造的潘多拉世界,而呈现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当然就是卡梅隆为我们准备的这套3D技术了。
    一个小插曲:电影开始后,我一直感觉到不适。画面模糊,字幕看不清楚,3D效果也并不明显,甚至开始有点眩晕想吐。终于忍不住了向朋友交换3D眼镜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我的那副出问题了,于是赶紧找服务员换新的。戴上质量正常的3D眼镜后,我才开始明白之前国外媒体和影评人吹捧的技术革命是什么意思。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再三检查自己手上的3D眼镜,不要因为眼镜问题影响了爽到极致绝对震撼的3D体验。
    AVATAR的3D效果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无论是《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还是《死神来了4》,在AVATAR面前它们的3D都不值一提。在AVATAR中,3D效果完全没有刻意的感觉,画面真实且非常自然舒适。不同于之前所有3D电影,AVATAR的3D效果并没有“分层”的感觉,所有的场景都是完全纵深,绝对立体,那种观影的置入感美妙绝伦甚至堪称是一种享受!当Na'vi人奔跑在架于高空中的藤蔓上时,当Jake终于驾驭他的飞龙坐骑与女主角翱翔在潘多拉的天与地之间时,当漫天飘散着火光时,我是完全被登峰造极的3D技术征服了。在电影结束后我甚至不愿意取下3D眼镜情愿跟随最后的航拍镜头再看一眼潘多拉的景色。
    其实我也一度觉得片中的Na'vi人不够真实。然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完全没有了这个担心和疑虑,每一个Na'vi人的长相全部不同,而当脸部特写时,他们面部的每一块肌肉每一寸皮肤都是如此真实感觉触手可及。其中Sigourney Weaver的化身形象最为惊人,其动作神情与“真身”几乎是100%的相似度。当然更不用说潘多拉星球上的那些生物了,无论是奇妙的昆虫还是炫丽的植物,小到一只虫大到一整座漂浮的山,之前的媒体完全没有过度吹捧,借用某豆友的短评:我整个人已经潘多拉了。
    AVATAR的CG技术绝对是世界上的顶尖水平;此外,好莱坞几个大导演已经确认将在他们的下部作品中运用卡梅隆的3D技术,因此可以勿容置疑的是,AVATAR的3D技术将掀起一场技术革命并因此被载入电影史册。


【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那不是巧合】
    AVATAR的唯一缺陷在故事,虽然已顺利提名金球奖最佳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也应该没问题了,但最终大概也会止于提名。因为电影中仍然存在不少的瑕疵,其中最大的遗憾便是故事有点似曾相识的通俗,而其余的一些瑕疵包括故事过度压缩,一些剧情转折显得突兀,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因为CG始终比不过真人而使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人物刻画除了男主角其余都显单薄...等等,特别是在看完后回想起整个故事,发现也不过如此。但我也的确在观影过程中被震撼被感动了,就像上文提到的,卡梅隆创造了丰富饱满的细节让这个故事重新焕发魅力,单是Na'vi人可以像usb一样进入潘多拉的生命网络这个创意就已足够惊喜。因此电影的160分钟才会瞬间即逝,让我流连忘返。所以这个需要承载炫目特效和具革命性意义3D技术的故事只要能成功传达主旨感动观众引人思考,简洁明了甚至有些俗套或许不是件坏事。
    然而故事始终不是卡梅隆的唯一目的,《深渊》中的外星生物,《终结者2》中的液态机器人,《泰坦尼克号》中的巨轮,卡梅隆一直走在电影技术发展的最前端,更可以说是在推动电影技术的革命。
    因此如果想要观赏AVATAR,亲自感受这历史性的一刻,最佳选择是IMAX的3D版,其巨大的屏幕将把你吸入潘多拉的世界让你体验到无法自拔的快感;其次是普通电影院的3D版,虽然达不到IMAX的震撼,但也绝对能让你领略到卡梅隆3D技术的无穷魅力;然而如果没能看到3D版,那就如同没看到一部电影的高潮和结局,除了不能理解为何大家都捧这部片为划时代的巨作,对个人来说更是一大遗憾。最后,如果你选择不去电影院看,那我也劝你别看了,那是在浪费你的生命。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AVATAR绝对值得力荐,虽然为技术革命而简化的剧情没有更出人意料更深层次的内涵但作为一部商业娱乐大片来说它也已在水准之上,而最重要的是CG和3D技术带来的观影快感绝对是前所未有无与伦比的!
    听说卡梅隆有意将AVATAR打造成三部曲,而我已经开始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只是希望卡梅隆不要再让我们等那么久了。

 6 ) 完美的战士与失败的指挥官

首先消除误解:完美的战士与失败的指挥官指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潘多拉星球地球方面军指挥官Miles Quaritch。我知道在欣赏完一部艺术作品特别是Avatar这样的巨作之后,往往有很多人会追捧其中的反面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反面角色通常命最大并且表现阴险狠辣所导致的个人英雄主义错觉而产生的误解带来的快感而另一方面则是人性的弱点必然产生的对强者屈服的心理趋势,但我们力挺Miles Quaritch上校则单纯是因为他真的很出色。

作为一名战士,Miles上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凶猛、坚决、果断、勇敢、无所畏惧、忠于使命、毫不怜悯;他可以在空中、地面、舱内、丛林里、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作战;他能够在一秒钟之内作出最正确的决定。全片中他只犯了一个错误,尽管这个错误要了他的命,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长达30分钟以上的绝佳表现,这一切证明Miles Quaritch上校是一名优秀的战士。

我想看过本片的人都会对以下几个关于Miles上校的精彩片段印象深刻:

当Trudy Chacon驾驶飞机出逃时,Miles上校闻讯果断追出,夺下卫兵的步枪迅速射击,子弹打光后,冷静抽出手枪,以标准的姿态匀速打光了手枪子弹。这时候我们才注意到,他是在严重缺氧环境下,屏息完成上述作业的。如果你看了片子,你当然也不会忘记这些子弹造成了什么后果。

Jake的Avatar跳上旗舰准备丢出手雷时犯了一个古典主义错误:他企图对Miles说一句Final words,结果被Miles发现。Miles上校在短于1秒的时间内作出决定,进行了一个洗练而精彩的操作,不但将损失降到最低,还差点就成功要了jake的命。从这个动作可以分析出,Miles精通驾驶,熟知这个动作所能带来的后果并能够理智而纯熟地运用之,所以他是个婊子养的战斗天才。

当然,作为一名全能战士,除了驾驶飞机,他还开一种愚蠢的类似Mobile Suit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机器人。从他进入那台机器人开始,他的战斗生涯到达了巅峰。他带着烈焰和硝烟跃入座驾,在最佳时机离开母舰,稳健地降落于地面并立刻开始作战。从Jake向他的旗舰丢了颗手雷的那一刻开始,他屡次经历难以想象的险境并一再绝处逢生且这全都不是基于运气那种不可靠的东西而是丰富的经验、冷静的头脑、强壮的体魄和精湛的技艺。在最后的战斗中,他就像《Jason》系列中那个面具杀人狂一样,以一副怎么也杀不死的死神的姿态屹立在丛林中。詹姆斯·卡梅隆先生在这里表现得有点小气,他不应该那么吝惜仰拍镜头和逆光。

Miles Quaritch上校(该死他怎么会只是个上校)的结局如同所有人猜想的一样,这不仅是反面一号角色的宿命同时也是我没有点“有关键情节透露”的原因。另一方面,这还是我开篇所说的“失败的指挥官”这一论点的主要论据之一——作为一名战士,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除了具有上述优点,更表现出无比坚定的意志,他蔑视敌人,仇视叛徒;他从不考虑什么大义、自然、平衡等等狗屁东西,他只是表现出一种“我是地球人所以我为地球人做事”的尊严和信仰。遗憾的是,他是一名“失败的指挥官”。战术上的优秀并不能挽救战略上的粗陋,在一个Oorah依然是美国大兵口头禅的时代里,在一个人类都已经跃迁到有六七颗卫星的遥远行星上却依然使用看起来不那么科幻的弹道武器的时代里,他显然不应该忘记,在几百年(说不定是几十年谁知道呢)之前,他的祖先曾经在一个和潘多拉星球的环境极其相似的地方遭遇了和纳威人有那么点类似的敌人以及一场始料未及的、在今后的千百年里都羞于提起的惨败——幸好他们不是朝鲜人所以他们还不至于篡改教科书——那个地方叫做越南。

当然,这是科幻片,视觉片,史诗片,whatever片,所以我们不用那么在意什么战略。于是这里就凸显出一个——唯一的一个——战术上的问题:和丢手雷之前那一刻的Jake一样,Miles犯了个古典主义的错误:他企图对Jake说一句Final Words,结果,他死了。

还好,总的来说他的死亡给绝大多数观众带来了快感,而像我这样拥护他的少数派显然也没有对此大为光火因为我们尊重命运服从安排从一开始心态就是良好的。在震惊于你居然阅读完这么大一篇没有谈及任何“结构”、“手法”、“电影史”的所谓影评的同时我也可以很自豪地宣称,这是一篇有用的文章,因为它,你才不会被1977年以来首次被超越的史诗级影片、2001年来首次被压倒的豪华场面以及人类史上首次被见证的瑰丽画卷所完全吸引而忽略了一个本该被重视、尊敬和牢记的精彩角色,他的名字叫Miles Quaritch,扮演者是Stephen Lang。所以,点“有用”吧。

 短评

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魔兽世界。

9分钟前
  • Neuro
  • 力荐

这电影的特效是自指环王以后见过的最令人惊艳的。我觉得可以打6星!去看的时候一定要去看3D版的。

14分钟前
  • 楚仙
  • 力荐

James Cameron缔造的潘多拉星球,是一个永远也不可抵达的梦。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钉子户 大战 城管 in 3D

21分钟前
  • Menphis
  • 力荐

全宇宙也就天朝的钉子户最弱势了。潘多拉版风中奇缘。另外我buy所有生物都是生态网络中相互连接的神经元这个idea。

22分钟前
  • Mars
  • 力荐

当所有美国大片都开始炫耀自己的视觉效果时,詹姆斯卡梅隆只是坐在阴暗的角落里冷笑,然后抛出这么一部让所有人感慨“操,真他妈牛逼啊!”的电影。

25分钟前
  • 不体面james
  • 力荐

有一天,意中人会踏着飞着的大怪兽来救我.然后I see you...

30分钟前
  • X. U.
  • 力荐

从现在到未来,从地球到潘多拉,《阿凡达》再次告诉我们,要想泡到一个姑娘,有一辆好车是多么的重要啊~~

3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11年后重看多少是袪魅的——可以预料的剧情推进和转折,不无拼搭的多重主题构成,绝对政治正确的诉求,过于杂糅的科幻元素,刻板的人设;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仍为触手可及的美丽而心动,仍在肆意酣畅的奔跑飞翔中沉醉,仍被生命的纯净本真与自然的神秘幽深折服。现在回望,无论是开启的3D技术风潮还是工业标准,时至今日还是超一流的,并在后来无数作品中都可见其影子。仿佛与他们一起踏足那片神奇的土地,目睹贪婪与愚昧最终被信仰的力量和守护家园的决心打败,感受万物有灵的能量流动,一同在无比绚烂的梦境里完成想象——这么华美的画布很容易遁入其中,即使明白这只是一场虚假的“造梦”运动。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场面恢弘华美,情节烂俗狗血

44分钟前
  • 郭二
  • 推荐

特效震惊,3D感一般,但够真实,故事一般,创意度一般,世界观展示一般,但呈现效果牛逼至死,战斗场面热闹和精彩,但谈不上震惊,整体只能说,整体符合预期,这是它的优点,但没有意想不到的亮点是它的遗憾之处。推荐观看。

47分钟前
  • 关雅荻
  • 力荐

十一年之后重看改成四星吧。如今再看《阿凡达》,观影感受完全不同了。可能这些年心境太多变化了。十多年前更多执着于视觉,会认为故事很套路。现在觉得,虽然故事套路,但情感是充沛且直接的,会被感动到。此外,如今再回味本片,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内地观众知道了IMAX,并且知道了看大片必须看IMAX。另一方面,是让观众知道了3D电影,也让《阿凡达》之后,内地掀起了一股子3D电影浪潮,到今天还没完全消退。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是在比谁Wow的次数多,眨眼次数少。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我整个人都潘多拉了

55分钟前
  • RKO
  • 还行

情节水了点,想象力的世界叹为观止!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抱歉,2012?在Avatar面前不过是小儿科!只有一句话:这是史上最强科幻!可恶的卡梅隆,你要让未来十年的所有科幻片都味同嚼蜡了!因为所有观众的审美标准已经一口气被你提高了几个档次!这部电影,不去剧院看绝对一辈子后悔最后,感谢上帝赐给我们一个James Cameron

1小时前
  • 圣约血镰
  • 力荐

印第安在白人领导下的反白人入侵战争,可惜史实与此相反

1小时前
  • prost
  • 还行

刚刚看完,浑身起鸡皮疙瘩,无愧于人类电影历史上一个里程碑

1小时前
  • Color
  • 力荐

James Cameron闭上眼,全是电影的明天。

1小时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这12年来真正的3D电影竟然还是《阿凡达》。

1小时前
  • 格兰芬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