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之上

第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剧情介绍

柴米油盐之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由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为世人惊叹。柯文思选择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物,忠实记录一个个追寻美好生活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村支部书记、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变革故事的亲历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的故事如一条条溪流汇聚成当代中国故事的奔腾江海。节目主人公们是平凡的,又是夺目的。节目真实记录下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哭、为什么奋斗、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挣扎……镜头里的他们自信、坚强、善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辛勤和汗水,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活力。胜利之光前夫总动员第一季马戏之王2017陪你漫步这个世界坚强的心2007喜新不厌旧第二季灿烂的季节20229号女神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黑狱风云房间里的成年人漂流者毛驴县令之五官争功御赐小仵作以眼还眼2019武神主宰剧版百变艾琳第一季画笔与旋律赌场暴风2023这所房子三叉戟水晶眼孤岛惊魂2011男与女2016恐怖解剖室川流熙攘林中男孩过道周一热潮骨未成灰青蛙王子(国语版)雇佣老公致命怪谈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五季爱情盲选第四季潘朵拉原始生活 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有愿就有缘

本片共分四集,每集大约30分钟,分别是开勇、琳宝、怀甫、子胥。前三者是人名,子胥是村名。

导演是英国人柯文思( Malcolm Clarke )。儒雅的老先生。

开勇:

只因我看过扶貧剧《山海情》、竹内亮拍的《走近大凉山》、中央台09年前进塔族自治区的上学记、阿龙等网红拍悬崖村、陈晓楠冷暖人生等林林种种的片子或节目,我觉开勇这集稍嫌不足,但开勇真诚的脸庞 (五官也蛮帅的欸),让这集还是不错的。

扶贫是麻烦的工程,缺点优点都不少,但这项政策还是要给它肯定,太不容易了。那些热诚良善的地方领导与干部,我给他们大赞。那些命运安排他们降生在崎岖山村的百姓,我为他们的辛苦与奋斗按个大赞。

卖牛一段有点感人。柯导点到为止。

一家四口在窗台的背影,文青了点,该剪掉。刻意了。

琳宝:

琳宝是大家最爱的一集,我难得从众,十分同意。这集的英文片名《Drive like a girl》太妙了,太对了。

我不能剧透!这集颇迷人,大家得自行领略。

93年我在湖北汉川乡下,见过一个打扮还算时髦的小姑娘,个儿很小,穿着短裙、高跟鞋,在路边跟男孩打情骂俏,完了走了四五步,竟然打开路旁一部大卡车的车门,一跃而上,轰隆隆扬长而去,一路掀起滚滚黄沙。

当时我有点傻眼,十分折服。我在台湾没看过这种镜头,至今都没。黄沙滚滚指的是当年的路况,全中国都像乡下,城里也是,当年可能只有广州看起来像台北。滚滚黄沙这段我在豆瓣好像写过,友邻可能有印象。

柯文思81年就去中国了,比我早去十二年。今年2021,四十年来的变化我想他点滴在心头。

怀甫:

这集的开局太有味道了,前半段都很好。我喜欢他跟杂技团的小学弟学妹讲话和示范动作那段。王怀甫是上海杂技团的一员,出身自河南濮阳杂技团,本集头半段是面临退休的他返回濮阳。这王怀甫是有艺术家心灵的人。

后半段稍许差了点,主要是男主教育孩子不要忘本,有点老鸡汤味。但讲真这个教育很重要。搞不好怀甫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才跟孩子这样互动?就算是,也要肯定。谈传承意味的东西放诸中外四海都很难传递,柯导这段不够好但过得去。

怀甫的老妈妈谈起过去爱哭,我有点排斥,看了有点烦人,但,我妈也是这样吧我估计。我妈下个月满八十大寿。倒也不是说我妈或别人的妈妈都很烦人,你要想想当有镜头对着你要你,要你谈往事,你只有二十岁也可能越讲越哽咽,还给自己讲的段子加戏。由此观之,柯导这片处理得不俗,有情而不煽很难,后制的审计控制得宜。

《战上海》是王怀甫挑大梁的一部杂技剧。柯导的片中最后出现他的演出镜头,36岁的他身手利索!从一根竿子反弹到另一头落下!漂亮!然后来个回旋两步摆出解放军战士的雕像凝结姿态。真好!不过,最后回旋那两步看得出他是老了,我笑喷。

很可爱。

子胥:

浙江桐庐的子胥村,一群中老年人怀旧忆往,他们当年去上海从基层快递员或女工干起,后来竟然成为全国快递物流的企业家。所谓「白手起家」的戏剧性,向来是大家尊敬的题材。这集的开局我有点无感,但看下去还是受吸引。

本集的缺点,在我个人来看,企业家住着豪宅的亮丽景观,成为阔佬贵妇,这种画面并不对我胃口。但可以理解柯导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让老外知道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梦想,可以过这种田园、庄园式的美好生活。

柯文思这部片子我给他十颗星。他在一场讲演中说,有个老外告诉他,你拍这部片以后想提名奥斯卡纪录片是不可能的了。对柯导来说,这又如何?他希望本片能矫正老外普遍对中国的偏见,有这个心意在,他问心无愧。行善积德了柯老爷子属于是。

柯老爷子是个真诚的人,他希望做到让画面自己说出动人的话话。我想他做到了。我以这篇向柯老爷子和拍摄团队致意。

对了本片四集的配乐很成功。这整部片到底难不难拍?我感觉是越简单的越难。大道至简。

广钦老和尚有句话,我当作标题。

后记

有一种状况是,在大陆一村一镇有其自身产业,而且是发达的小康产业。虽然不是每个村镇都这样好命,但这种状况是有的。比方说我有个小兄弟住在浙江平湖,是的,就是古琴「平湖秋月」的平湖。在经济上平湖以生产羽绒服而著名,故此我这小兄弟入秋时曾跟我讲,尻哥我知道你没有女人,冬天到了就更需要羽绒服了可不是。我寻思这话在理,问他有何打算,他说可以送我一件。

这兄弟对我真够意思,我同他至今分隔两岸没面基过,可友谊上十分之投契。物换星移,沧海桑田,90年代初期我带老父回湖北农村探亲,带了两大布袋的衣服(不好意思大多是旧衣或少穿的衣裤)分给老家的家人和乡亲穿戴。可这几年来台岛经济不行了,背债的人一堆,三餐只能吃一两餐却并非有意减肥者可不少(很多人不相信,这我难以解释),眼下我尻尻是吃喝穿住都有了问题,祖国的朋友却愿意送我一件全新的羽绒服。

2021.11.10尻尻于台北

写于双11前一天是个巧。衣服赶紧寄来(喂!!沒礼貌)

附录

我知道你们太懒。在此将B站的链接找出如下:

开勇

琳宝

(其他三集是七月上传的,观看人气和点赞数皆高,但我查到的本集正巧是昨天11/9上传的,故此人气、赞数低,其实琳宝这集最受欢迎,最有话题性。)

怀甫

子胥

 2 ) 我透过他们的双眼看到你的模样

七月末,我在繁杂纷扰的忙碌中短暂地逃离了上海,回到那个我生活了18年的小城市。原因无他,只是有一晚在看纪录片的时候突然思念起了家人。

在我们那里,城市和农村相隔不远,也没有清晰的界限,从市中心沿着大路一直开,不知不觉道路两旁就从高楼变成河流和田野。彼时大暑刚过,立秋未至,整个村庄都被浓郁的翠绿笼罩着,再加上台风过境不久,厚重的水汽还未完全散去,就这么笼在田野上,让人总觉得树上的叶子下一秒就会滴下绿色的露水来。

这样的天气对于庄稼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天气。七月末在我们这里是留给晒红烟的,把田地里绿油油的烟叶收起来,一片一片摊在竹条编成的菱格纹的板上,夹紧了放到太阳底下反复晒,直到烟叶变成散发着焦香的深红色,一掰就有碎渣掉下来才算成了,才能送到工厂里做成烟丝。只有特别毒辣的太阳才能晒成这样的烟叶,像这样云遮雾绕的天气是做不成晒红烟的。

经过外婆家的田地时,看到大片下雨前来不及收的烟叶被雨水浸泡在地里烂的不像样子,饶是谁见了都会叹口气。

“要不少管几亩田?”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外婆。

“马上要收水稻了。”外婆对着田野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婆说话总是带着气音,轻飘飘地飘到耳边,吹来一阵风就能飘走,跟她说话有时总得耐着性子让她说几遍。这次回来,她的背好像又比以前弯了一些,什么时候挺直脊背对于外婆来说都变成了一件难事呢?

“以前四五十岁的时候管六亩田,现在都70了还管这么多。”母亲嘟囔了几句,却也不再说了。

以前,是很遥远的时候了,那时候的小学生暑假不用整天补课,有大把的时间用来睡懒觉和玩游戏,我不喜欢玩游戏,我只睡觉。那时候的外婆声音又尖又响,总是一大清早拎着一把高粱杆做成的笤帚从一楼扫到五楼,顺便把我们从床上拎起来赶去洗脸刷牙,再从五楼扫到一楼。那时候我还很怕外婆,总是不愿意去乡下过暑假,总要从家里嚎啕大哭到外婆家门口,但是一抬头看见外婆和她的扫把就不敢再哭了。

以前,气候还不像现在这样诡谲,七八月份虽然炎热,对我们这里的人来说也算是农忙季节。早上七点外公外婆背着锄头出门去,中午11点回来时衣服已经湿透了,下午更是热的发慌,但还是要去田里干活。要是实在热的走不出门,外公就会泡一大壶浓茶,在大门里面搭起架子穿烟叶,这活儿看着很简单,但是没点力气是根本没法把平直的竹条穿过又厚又有韧劲的几层烟叶的。我帮不上忙,就在门外白场上玩儿,那里已经架起几十板已经穿好的烟叶,有的还是深绿色的新鲜样子,有的已经是深红色的了,两两靠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小帐篷。我喜欢在这些帐篷中间穿梭,总觉得自己是八路军将士在越野,而且最好是在已经晒红的烟叶中间,因为总能闻到一股辛辣香气,长大了才知道这是烟油和尼古丁的气味。

至于外婆,无论多么炎热,只要是晴天总会去田里干活的。唯一和“夏天”、“下午”、“屋内”、“外婆”四者都有关的记忆是台风来的时候,窗外下着大雨,外婆在一间空空的小屋子里边念着“阿弥陀佛”边折手里的金元宝。

车子经过外婆家的老房子后继续往西开了一里不到,就到了他们村新盖的房子聚落。这两年的政策是保护自然村原地改造住房,不过前几年的政策还是几村人家迁到一块盖起新楼房,楼房都是连在一块儿的,一排一排,很像城市里的商品房。这些房子是每家每户各自出了钱之后村里统一请建筑工人来早的,样式也是中式的西式别墅,外面贴着大块的黄色墙砖,家家户户大门口立着两个罗马柱。不过一个村里的人总有穷有富,这房子的外观虽然乍看一样,但是细看总有些差别,富有的人家会把入口的阶梯用大理石铺了,边上再加个扶手,房子两边的小块绿地也要种些个名贵的装饰绿植,再加个围栏,连门顶上的装饰也要复杂些;而那些条件差一些的,门口的阶梯就是光秃秃的水泥,甚至吃饭也是屋子外用煤炉烧——老房子卖了,新房子还没装修就急着入住了。舅舅家的简单些,最突出的就是两个红灯笼,不过到了晚上这两个两者的红灯笼总显得有些诡异。

新房子造好之后,舅舅一家就全部搬进了这栋房子里。在这之前,他们都是和外公外婆住在老房子里。

外公外婆的房间在老房子的二楼,是一个大房间隔成外间和里间,外间是外公睡的,放着一张有四个柱子的雕花大床,小时候我和表姐总喜欢在这张床上玩过家家,把外公夏天盖的毛线毯在四个角上各剪一个洞放到每个柱子上,这样毛毯就遮住了整张床,像一个帐篷一样(我怎么这么喜欢帐篷。。。)让人很有安全感。床的边上放着一张笨重的黑色书桌,说他笨重,是因为这张桌子的设计完全以实用为目的,毫无美感可言,颜色是完完全全的黑色,正面上方是三个大抽屉,里面总是塞满了报纸和乱七八糟的杂件,抽屉下面左右各有一个大柜子,里面却不放东西。桌子表面上是一大堆的报纸。外公的报纸大多是母亲给他带过来的,或者村里开会发的,每次他看都会反复看好几遍,然后遍放在书桌上,也不扔掉,经年累月下来这张桌子的一大半都用来堆报纸了,剩下的一小块地方也没法写字,这一小块地方又有一半被外公唯一的几本书占据了,再剩下的一点点地方就被他用来放茶杯,眼镜,或者睡前看电视时要吃的小零食。这张桌子上唯一一件说的上有美感的东西就是一盏马车样式的摆钟,不过二十年前这钟便不再走了。书桌和床之间垂着一个用塑料编织线吊着的灯泡,顶部积着钨丝蒸发后凝固的黑色粉末,有厚厚一层。用塑料线一拉灯泡就能发出橙黄色的暖光。

而里间是外婆的房间,里面有一张白色的书桌,白色的衣柜,白色的大床,连灯也是白色的。所以一提到外公外婆的房间,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两种颜色,外公的房间是昏暗的橙黄色,外婆的房间则是泛青的白色,有种日本胶片电影的感觉。

小时候我和表姐们常常在里间和外间换着睡,不过更多是在里间和外婆睡。我和表姐很少要求外婆讲故事,不过外婆总是会在关灯后突然给我们讲故事,而且永远是讲毛野怪的故事——关于一个浑身长满毛的怪兽偷偷潜进一个小男孩的房间里吃掉他的妈妈和奶奶后给他讲故事准备吃掉他但是最终被小男孩逃脱的故事。我们当时虽然不是很懂外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但是每次听完之后都会安静地闭眼睡去。现在想想,可能这就是外婆特殊的带孩子技巧吧,哈哈。

外公是个老烟枪,肺不好,睡着了也会咳嗽,我睡的浅,一点点轻轻的声音都会让我清醒,所以外婆睡前总会把里间的门仔细关上。不过我还是会在凌晨四五点随着外间灯泡拉绳的声音睁开眼——这是外公起床的声音,随后被刻意压低的咳嗽声伴着一阵衣料的摩擦声和拉链碰撞的金属声,再是拖鞋声传来,房门被打开又合上,慢悠悠的下楼脚步声越来越轻,最终听不见了。这些声音隔着一扇门两扇门传来,我总是会边睁着眼看窗外没什么亮光的天色,一边沉默地听着这些熟悉的声音,等我的眼睛适应了黑暗,能够看出窗外那棵大树在凌晨夜色中的轮廓时,声音也听不见了,我便再闭眼沉沉睡去。

(跑偏了,我想讲的是舅妈来着)

舅舅舅妈的房间就在外婆外公的房间隔壁,也是一样的里外间布局,大小也差不多,只不过外间是用来放缝纫机的,那是舅妈的嫁妆,在她极为难得的休息日子,她会用这台机器缝些衣服,我的芭比娃娃穿的衣服都是这台缝纫机缝出来的。嘉湖一带自古纺织业发达,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缝纫,缝纫机也成了珍贵的嫁妆。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带的纺织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冒了出来,很多人因此发了家,不过舅妈不是那些发家的工厂老板,她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从我有记忆起,舅妈就是忙碌的,尽管我整个暑假都住在外婆家,尽管舅妈每晚都住在我的隔壁,我却很少能见到舅妈。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出门,晚上十一点才结束夜班回家,彼时所有人都睡了;若是难得外婆没有用鬼故事恐吓我入睡,我便偶尔能听见舅妈摩托车临近的声音。这样劳累的日子,她一年能干355天,剩下的那一天是大年初一。她几乎是不用休假的,也不想休假,休假一天就等于少赚一天的工资,多上班一天就等于多拿一天的工资。就这样工作了快三十年,她和舅舅供了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结婚的嫁妆,车子,房子的首付,以及最近刚刚造好的农村新房。每次从新房子里吃完晚饭离开前,母亲总会坐在车里望着这房子感慨——这房子是你舅舅舅妈一块砖一片瓦工作做出来的。

她这话说的真没错。

到新房子的时候,饭菜都做好了。一群人七嘴八舌入了席,大人聊些家常,小辈埋头苦吃。我在夹菜间隙扫了一眼,没看见舅妈,不过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宴席过半,楼下传来开门声。舅妈匆匆忙忙上楼,笑嘻嘻地打了个招呼边坐下囫囵吞了一碗饭,又匆匆离去,所有人又是习以为常。

饭后,和表姐先离桌出门散步。这片地区住的人不算少,只不过每家人不多但是房间却不少,每栋房子那么多扇窗只有一两扇是亮着的,就显得整片地方都昏暗。走着走着,远处竟然有一个地方透着十足的光亮,我跟着表姐的步伐走近了,发现门口挂着两块塑料布当帘子,缝纫机的声音和白色的灯光都透过帘子传了出来。我有些好奇,表姐却轻车熟路地一把掀开一边的帘子带我走了进去。里面原来是个小服装作坊,有四个四五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在做工,其中就有舅妈。

舅妈带着一副眼镜,面前有一台缝纫机,当然不是老房子里那台缝纫机一样的需要脚踩踏板的老式缝纫机,而是一台大的多的白色的缝纫机,边上还有按钮可以调参数。缝纫机的机针上下飞快地来回跳动,舅妈熟练地把一块布放进去推一遍,一条裤子的样子就大致出来了。她缝纫的时候眼光全在机器上,我们进来时也没有抬眼,只在缝完一条之后才对我们笑笑,又拿起下一条。

姐姐不知从哪儿翻了两个凳子出来,拉着我一起坐下后边玩起了手机。我出门时没带手机,就看舅妈和边上的人工作,我们进来时屋子里的收音机在放邓丽君的歌,不知何时换成了说书,讲的是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我便又分了一半神给陈世美。

在一片缝纫机声和说书声中,记忆翻涌上来。那是在去年疫情的时候,我和表姐还有她出生不久的女儿住在乡下新房子里,正巧工厂停工,舅妈难得有连贯的假期休息,便在家带孩子。一天早上,我早起吃早饭,姐姐和其他家人未起,餐桌上只有我和舅妈两人,便聊了些家常。言语之间,舅妈向我透露出想回去上班的心情,以及不敢在自己女儿面前透露这些想法的无奈——从小到大,表姐从因为舅舅舅妈工作太忙而有不满。

“表姐都这么大了,您就少上些班,多在家里休息休息吧。”我脱口而出。

舅妈摇摇头,开口又是一堆顾虑,担心表姐养小孩开销大,工作累,还要还房贷等等,总想着要自己多挣点好让他们减轻点负担。

我突然在她的碎碎念中想起母亲,每次母亲劝外公外婆少种点地无果后,总会扭头对我说

“你外公外婆现在还以为自己要管一家人吃饭。”

外婆家的地有一块是专门用来种水稻的,以前是一年三收,如今一年两收,间歇种些菊花,榨菜之类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水稻。种出来的米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留着的,其他就给孩子们,我们家的米柜常年都是满的。赚的钱也是如此。外公日常的开销只有每天去集市吃的一碗面加一瓶小茅台(一种廉价的烧酒),左不过十几元,再加上逢年过节时菜场买些食材,外婆的消费就更少了,近乎没有,但是每次过年外公外婆的压岁钱却是给的极为大方,在我十岁不到的时候,就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几千元的压岁钱。不过若是反过来,我们给他们钱却很费脑筋,每次母亲给他们买东西去,都要想一番说辞,若是补品礼盒水果之类的,就说是单位发的,若是衣服,就说是自己穿旧的或者买了不合身不能退的,若是实在有些针对性的营养品,就只能和家人商量着编造出一个既不那么贵又不能过于便宜的价格,再统一口径。这样下来,带的我们平时给自己消费都不敢有一点奢靡气。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差,但是母亲从没买过一个名牌包,至于首饰更是没有,唯独手上那块没几个钱的表带了快十年。

不过这也不是我家的独特现象,在我18岁离开这座城市之前,和身边的同学聊聊,都是这样。就算家里是当老板的,也是每个铜板都算的清清楚楚,家里当公务员的,好像也是365天全年无休。后来长大了,出了省,和别人聊天自报家门后,总会被说一句“浙江人,有钱啊”。我每次想反驳,但脑海中总是不自觉的浮现出舅妈常年缝纫而变形的食指和中指,还有外婆被汗浸湿的衣服,便一句话也说不出。

还有一些话我从来也没说过,其实我从很早的时候就不喜欢吃外婆家的米了。母亲大概也不喜欢。米柜的米总是放得生虫了再倒掉,电饭煲里煮的是小包的东北五常米,那种米真的很好吃。

写到这儿,已经快五千字了,写了这么多有的没的,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算做《柴米油盐之上》的影评。但我总觉得,好的作品纵然描写的是个体,却能引起群体的共鸣,靠的是个体身上所展现的整个群体的特性(不好意思最近在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我在看《柴米油盐之上》时,总是在每个主人公身上不断想起自己身边的人,纵使他们的经历和出身和片中的主人公们完全不同。看完之后,便写了这些我早就想写但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整合的文字。若要我一定说出他们中的普遍联系来,那大概是“艰苦奋斗”四个字。

谈谈片子本身吧,我第一次见到这些片子的小样的时候,每集还不是现在这个名字,好像是四个字的,也很好听。不过现在看来,还是现在的名字更贴切些。如果用文字的方式去形容一个人,有什么能比名字更贴切的呢?第四集《子胥》用的是村名,也贴切的很。中国人的名字,真的很好听。再岔开说,开勇、琳宝、怀甫、子胥这四个题目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第三声或第四声。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讲对联,教了些阴阳上去和平上去入的准则,最后又告诉我们这么记,上联的结尾是第三声或第四声。我总觉得纪录片的题目就像对联里的上联,若是开了个好头,便成功了一半,纪录片的内容就是下联,一个片子好不好,还是要看整体,就像上联再好,也要下联对。

不知不觉竟然写到了凌晨四点。写之前把网易云调成随机播放,现在在放的正好是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在《柴米油盐之上》中,每个主人公都躲不开的都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中的人献身于自己的家乡,有些人逃离家乡又重回家乡,有些人功成名就之后落叶归根。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一次请来了北京一位中文教授来做讲座。他问我们,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我们心里总觉得不是,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又说,

血缘和乡土是中国人的信仰。

也许我们没有什么特定的神的信仰让我们顶礼膜拜,但我们又好像确实是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两样东西而奋斗。

柴米油盐之上究竟是什么呢?

 3 ) 系挂乡土与吃苦耐劳——四位主人公的共有特质

看完觉得惭愧,不仅是愧于自己没有剧中人那样的品质,更是愧于我对更广袤的中国竟接近于一无所知。

看到偏远乡村山谷中散不去的迷雾,我才意识到我过去之所以对于很多社会进程和议题如此淡漠,只是因为我没有亲眼看见过它们、没有亲身体会过它们。纪录片给了我看见更多生活的可能,让我从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生命历程中识别出那些核心而关键的社会议题,比如扶贫、城市化、女性赋权。

这部纪录片妙在将时代进程、社会结构与个人命运相叠合,让你透过一个故事能看见很多。在时代进程的层面,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梅赐琪老师说的:“当代中国几乎是政治学家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所创造的、所改变的、所可能的进步与变革在人类历史上很可能是前所未有过的。”在个人命运的层面,我从《开勇》的故事里能看见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从《琳宝》的故事里能看见重男轻女的残酷和当代独立女性的气魄,从《怀甫》的故事里能看见阶层跃升的艰辛,从《子胥》的故事里能看见“共同富裕”何以被视为存在于中国人的基因中。

再把四个故事合在一起看,除了一种向上奔小康的趋势,还能看见天南海北的中国人群共有的两个特点:

一是系挂乡土。这一点在四个故事里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开勇》里是老人不愿搬离破旧老屋到崭新的高楼里合村并居;《琳宝》里是女生不怨恨为了几千块彩礼把自己嫁给渣男的父母,赚了钱还要悉心照顾他们;《怀甫》里是主人公坚持让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儿子到穷困的家乡去认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子胥》里是在城市里赚了大钱的年轻人都要回老家给家里人盖豪宅住。

中国人对于乡土和家族的感情,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张力。《柴米油盐之上》仔细地将这一层冲突展现出来,供观众反思体悟。

二是吃苦。四个故事里,主人公们都是非常吃苦的人。看到中国快递的高效率何以成为可能,我想我无法否认中国经济的增速的惊人实在是与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高度相关的联系;听到导演说“中国的杂技演员是世界上公认最好的”(应该是因为练功练得最苦),我突然很想感叹中国和中国人,在追逐世界级成就的过程中,也许真的丧失了很多本该有的轻松快乐。

 4 ) 若有所思

我关注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那样的状态下,有那样的思想、行为和追求。由此想到:

1.我所“追求”的就是对的吗,他们所求的就是不好吗?因为贫穷,他们也在努力的生活,他们似乎安于乡村的原始生活。

对于我们,想要城市也好,想要如何也好。其实也不过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也可能是内在的某种骚动,对外在的某种欲求而已,并不见得比他们单纯的生活康乐的想法高多少。

因此,其实获得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充实和有力的步伐。

既没有多少欲求,也不患得患失,只是珍惜,只是向前,只是在实践中尽心尽意,从容不迫。

2.老人,80多岁了,不愿意搬迁下山。你可以说他是古板,但是也可以说他是想要内心的安宁。

所以你看,条件好,就是好吗?也许,他已经不想改变了,他只想安于现状地活着。

那么,这种“不求上进”“不作为”“不配合”就是不对的吗?

我觉得,他都80多了,还作为什么,他不想作为,他不愿再改变,他觉得这样惬意,他没有妨碍他人的话,有何不可呢?

生命一定要努力和上进吗?一定要积极和改善吗?

是要创造价值,是不能什么也不付出。

但是并不是说,无欲无求,不愿意改变就一定是不对的。

3.农村人,给他一个讲话的机会。他也乐呵,也开心。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舞台,每个人都需要展现的机会,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光环和被善待。

我的成长经历,因为老师长辈的帮助也好,算是好的,也读大学,也做相对稳定的工作。

有很多人呢,不一定有机会吧。也许没有过我这个条件吧,也许机遇里还未出现贵人吧,也许资质更好被埋没了吧。

每个人都是有一颗心的,每一颗心应当被关爱的。

能做什么?珍惜,回望。

 5 ) 为创造美好生活竭尽全力

® 这部纪录片主要介绍了为创造及追寻美好生活而竭尽全力的四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通过对他们生活的记录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千千万万不断奋斗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崛起力量。 ® 一共四集,每一集介绍一个人物并且以人物名字作为题目。 分享两个我很欣赏的人物形象 《开勇》主人公是一个来自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村支书,年龄约30多岁。年纪轻轻其实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但是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领着微薄的薪水,为家乡脱贫奉献力量。 我特别欣赏他说的一句话:从公的角度来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将党和政府交给他的任务做好。从私的角度来讲,因为他从小是一路苦过来的,所以他希望现在的小孩子不要再那么苦… 为了将脱贫工作做好,舍小家顾大家。他老婆的一句话真的瞬间让人泪目,她希望变成他的贫困户,这样可以让他多一些时间给到她和他们的家庭。 看完真的觉得很不容易,也为这位妻子点赞。 ® 《琳宝》主人公是一个25岁的女孩子,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下,父亲为了6000块钱彩礼将她嫁了出去,后来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决然逃跑,自己来到城市独自打拼,做了一名货车司机。 后来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但是在丈夫得知琳宝花钱给她与前夫生的孩子买东西后,慢慢有了争吵…最后不欢而散更是走到了离婚的地步。 但即使这么难,她依然乐观、坚强。她告诉自己,女人就是要经济独立,她要赚钱供孩子上大学,要买房以后把父母从山里接出来… ® 琳宝真的是一个太优秀的女性了: 对父母以德报怨,即使心里有怨但是依然感激他们的生养,并尽心尽力赡养他们。 对孩子尽心尽力,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妈妈。 对生活坚强永不认输,小小的身体总有无限的精力推动她向前再向前。 而我也坚信她会越来越好,自助者天助,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 柴米油盐之上除了这普通日常,还有责任、坚强、奋斗、乐观和美好…这些人物故事是我们众多奋斗者的缩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更好的自己。 …

 6 ) 柴米油盐之上,普通人的小日子

4集纪录片 ,英国导演柯文思的视角拍摄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生活。 1、第一集的《开勇》 是云南扶贫故事,导演选取的人物、角度也并不出奇,但每次这类故事看完我都觉得“两难”,扶贫干部劝说老一辈搬迁总会提到一句话“为了下一代好”,可对于老一辈来说,走出去后如何生存,这方面更是我期待的扶贫“后续篇”。干部承诺的“不是搬出去就不理了”,又要如何去“扶”? 2.第二集是《琳宝》 开头先知道了一个数据“女性卡车司机126万人”,在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女性卡车司机本来就少,何况主角还是一位95后小小个子的女生,这种形象的反差很快就让我代入了。“遭遇家暴”、逃离、开始新生活、又闪婚、闪离,琳宝的身上有很一股韧劲,不怕吃苦,是令人佩服的女性角色。刚好弹幕刷到《人物》的一篇采访《一个网红的入场与退场》(建议看完纪录片可以看看这篇报道。)关于琳宝,不同人讲述,不同的角度,会发现她都不一样。摸爬滚打的人,性格也挺矛盾的。 3.第三集是《怀甫》,苦练杂技终于成为了上海知名演员。练习杂技对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出头的一条路,可这条路上,有多少人能熬出头,训练受伤、杂技生涯报废,有人成功的背后是更多人的默默无闻。这一集也看哭了,讲述爷爷离世那一段,事业跟家人如何平衡,戳中了很多普通人的共鸣点。 4.第四集是《子胥》桐庐一个村的人,去往不同城市共同做起快递行业,奋斗终身,最终是希望“回归”,给村里聚齐人气。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能让你了解到更多样化的群体。每集背后导演也会出镜讲述自己选择纪录片人物、拍摄的一些原因、个人理解。

 短评

琳宝的选择

4分钟前
  • ollillo
  • 力荐

在腾讯视频上看了第一集,英国大导演,一种温和科学的西方视角

8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推荐

第一集比较一般,和国内主流视角没什么差别。第二集琳宝的故事很动人,导演也有制作成剧情片的打算。我好像在第二集牛街画面里的手机店买过一部oppo手机。

13分钟前
  • 小博子
  • 还行

@@@@(2021-07-15)柴米油盐之上(A Long Cherished Dream)(1-4)(英文片名就是夙愿,可能想指中国梦吧。中文片名是想说取材于平凡生活,但想表达一些更抽象的东西?4集互不关联,都是现代中国的侧写。导演是个英国人,每集片尾出场讲述选题原因。镜头语言朴实无华,也没啥旁白,挺好。《开勇(a room of their own)》忙于异地搬迁扶贫的村支部书记。《琳宝(drive like a girl)》再婚的女卡车司机,家庭重男轻女。《怀甫(leap of faith)》高龄杂技演员,出生贫寒;用杂技演绎革命题材。《子胥(the tie that binds)》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钟山乡子胥村,申通快递创始人的故乡,掌控着申通。)

14分钟前
  • 不喝水的鲫鱼
  • 推荐

一个歪果仁能把镜头对准中国的最基层,公正中肯得报道中国大地上发生事情,很难得。

15分钟前
  • 莫如玖
  • 力荐

琳宝真的很棒。爸妈为了几千块钱把她嫁了出去。老公对她不好,两人离了婚。亲骨肉的抚养权又没拿到。离婚后每天开着大货车赚钱养活自己。再婚后,婚姻再次磕磕绊绊,很不顺。生活如此难,她依然笑对生活。琳宝,加油。

20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期待第二集!!

24分钟前
  • 死海不是海
  • 力荐

虽然是主旋律的纪录片,但普通人的生活在导演的镜头下娓娓道来,尤其第二集《琳宝》的故事,看得全程泪目,这个女孩太棒了,生命力爆棚,虽然原生家庭那么不幸,重男轻女,家人甚至为了几千块钱把她卖给了家暴的家庭,所爱、所期望的都一直在辜负她,但她绝没有自怨自哀,也没有颓废麻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而是靠自身的力量从人生的一个个低谷爬出来,那么一个小小个,开着大大的卡车跑运输生活,拼命地要给自己的孩子,给家人最好的!生活虽负我,我却不负生命!了不起!👍

28分钟前
  • 斯唐
  • 力荐

大背景是全面小康,第二集中琳宝的故事的确太让人泪目了,25岁的女孩子竟然有个上小学的娃娃,你不难想象她经历了什么,勇敢如她飞出山沟沟,生活的重担让她选择重卡司机,苦虽苦,乐观如她将如初般奋进。祝勇敢乐观的琳宝一生好运!

33分钟前
  • 大頭皮鞋
  • 还行

中国无数的贫困户能够消除绝对贫困。其实这些基层领导干部们功不可没,在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国家还能够稍微停下来,还能够看到这些东西,他还能够去发现,去改变。这是我们中国社会,中国政府最伟大的一点。

36分钟前
  • 力荐

尽管不能期待外国导演会粉饰太平,但他们是一面镜子。什么小康社会,小康只是沿海和北上广,《柴米油盐之上》第1集《开勇》这才是中国偏远地区的真实面貌。第2集《琳宝》太让人感慨 了,女人真的只能靠自己。第3集的《怀甫》真的很励志,这才符合中国人从农村打拼到城市的心路历程。至于第4集,更多是洗白。

39分钟前
  • Z
  • 推荐

喜欢琳宝这一集,太丰富了。其他三集都麻麻哋

44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琳宝》这集冲击力很强,讲述的是一个95后女孩被父母6000元卖给前夫,惨遭家暴后带着500块逃离大山,之后靠开货车扭转自己人生的故事。片头的小身板和大货车的鲜明对比瞬间引爆了我的泪点,几乎是从头哭到尾,她真的好坚强,在意识到第二任丈夫心胸狭隘、大男子主义,并且不能接受她的过去后又果断离婚的那股飒爽、勇敢和韧劲直抵人心。生活很难的时候看一看琳宝吧,即使被生活百般蹂躏,她的笑容依旧纯真有力量。

47分钟前
  • AshM
  • 推荐

扶贫干部的妻子说:我要是他的贫困户就好了......救命 破防了

49分钟前
  • 壮实园
  • 力荐

第二集琳宝太好看,灵魂高贵很美。

54分钟前
  • Nelk.Fang
  • 力荐

镜头感很好,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素材。结尾导演的口述很重要,但第三集看完不太想看第四集了,一下子接受不来这么多“正能量”

55分钟前
  • 🪶
  • 推荐

立意是真的很好,一口气看完四集完全不腻。又读了中青报对周玲的报道,多少有点五味杂陈,不过想想也释怀:人生就是一个舞台,纪录片也只是折子戏。全民直播短视频的时代,苦难的人生中只想向人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一面真相,也就不难理解了。

56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琳宝坚强得太让人心疼了 以德报怨 独立又勇敢

60分钟前
  • 世界上并没有马
  • 力荐

表面是讲扶贫成效,然而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普通人的勤劳与情感,华夏儿女吃苦耐劳的精神,本就足以震撼世界。纪录片的叙事风格特别老派直白,如果不说明是外国导演,你真会觉得这是三十年前电视台拍的宣传片。

1小时前
  • 老泰瑞
  • 推荐

一般

1小时前
  • P猪大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