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HD中字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凯特 温斯莱特

这部戏,大家有很大的惊叹在于KATE的年轻。铁达尼号时她已俨然风韵绰约的模样,更不用说后来铁案悬疑里的成功干练,革命之路时的中年人妻。但1995年,影片上映的时候,KATE才20岁,拍电影的时候,正处在最诱人的19岁的年华。演MARIAN的角色,正合适。

她一贯是高大健壮,棱角分明的形象,不笑时表情枘枘的有些严肃,也许是EMMA的老成稳重太过明显,她的天真活泼被完全的显露出来,我甚至觉得她演的如此逼真,甚至连身高都被更改,这哪里是那个处处把男主都比矮了去的KATE,在EMMA身边,她娇小的像只松鼠。

电影里,她是那样年轻气盛,勇敢无畏。

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扫地出门的形为充满愤恨,对那个小气势利的大嫂句句讥讽。她对爱德华读诗时的语气平淡表示不满,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他如何读诗,夸张又自如的声调表情让爱德华不敢开口。她一开始讨厌上校,因为他的苍老与虚弱,听说上校有积年的风湿,她满不在乎的嘲笑说他能抱的起来我吗。后来遇见白马王子卫勒比,她的爱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她简直就是个爱情女战士。不顾村子里别人的奇怪眼光,与爱人牵手散步游玩,后来爱情遇挫,她对于淑女教条不管不顾,执意要夜夜送信给爱人,包括后来,回到村里,走在大雨中的山坡上,下面就是爱人的农庄,又是在雨中,她茫然又失落的念颂莎翁的情诗,最后病的几乎丢掉性命。

我最爱的一幕也是她在雨中。满身湿透地在山坡上滑倒,被威勒比抱回来,躺在沙发上。她太年轻了,纵然给雨水浇透都盖不住全身那股子氤氲的热气。自然卷的头发弯曲着贴在耳边,两颊红扑扑的,粉藕般的玉臂露在外面,呼吸急促而导致高耸的胸脯剧烈的起伏。她全身都蒸腾在雾气中,那是她热烈的生命遇到冷雨时呲的一声冒出的热气。

是她点亮了这部本该沉闷隐忍的古典爱情戏剧,也是她,大雨滂沱中大声念颂莎翁的十四行诗,让这部电影隽永如新。

20岁的KATE,她有着天真少女应该有的活泼,青涩,甜蜜与勇敢,但作为一个20岁的初出茅庐的演员,她又惊人的成熟,稳重,果断与老练。MARIAN这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很天真却不傻,很热烈却不做作。很多人赞美EMMA的风华绝代,一低头一举手,尽是风情。而16年过去,当KATE到了当年EMMA的年纪,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演员,受年龄的影响,却不受年龄的控制,这些电影,是因为她们的演绎才如此精彩。

 2 ) 风华一种

那年Emma Thompson三十六岁,出演电影《理智与情感》,小说里的对应人物Elinor不过年方十九。拍她的第一个镜头时,导演李安对她喊:“你能年轻点吗?” 后来这成了大家的笑话。

电影一直进行到第14分钟姐姐Elinor倚在门边听妹妹Marianne弹琴,伤怀落泪被Hugh Grant演的Edward撞见,李安才给Emma Thompson第一个近镜头。Emma是那种需要时间来散发美的人,李安知道14分钟足够酝酿一种风华。

Elinor坐在窗边写信,小妹和Edward在花园玩剑。看电影的小孩子议论道她都可以做他们的妈了。这话伤透了Emma的心,她说她才比Hugh大一岁。女人总是显老,和男演员配戏一般要找个大二十岁的,或者有的情况下还要大上个四十岁。 “这真是太可怕了!”她叹道。

可是美不美年轻不年轻又有什么关系呢?温和、大方、隐忍、节制,你带走了我们的心。正因如此,Elinor在影片结尾没有抑制住的哭声才让我们又释怀又心碎。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在舞台上的Emma Thompson也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

 3 ) 手术刀般的改编 & 只是未到伤心处

写改编剧本通常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忠实原著怕被说木有创新,自创剧情又怕被原著党口水淹死,但《理智与情感》却是个例外。原著中前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青年Austen小姐感性与理性的左右互搏,佐以第三人称的描写而对话寥寥,所以略显平淡乏味,直到第二十二回风云突变,与Edward的婚约被Lucy踢爆,故事冲突才激烈起来。这让Emma Thompson的改变有了腾挪的空间,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占到电影的一半左右时间,Elinor和Edward的感情线几乎完全是原创剧情,将各个人物形象在故事转折前丰满地立了起来。相对的,Elinor和Lucy的心机戏部分被大幅精减,两位男主角的戏份得以增加,最有戏的那些场景都被保留了——Dashwood夫妇比吝啬、Elinor和Lucy的初次交谈、三角对峙的尴尬戏、Edward最后的自白,给人恰到好处的感觉,最厉害的是用一场舞会戏解决了诸多问题,简直神来之笔。这个最佳改编剧本奖Emma Thompson拿得实至名归。

不同于原著对理性的推崇,李安的这个版本更强调人性中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延续“父亲三部曲”中压抑感情直至爆发的传统,李安以他的方式重建了《理智与情感》的主题——被压抑的感情终将释放,看似理性只是没有找到对象表达。Elinor全程隐忍,让最后的情绪大爆发极具张力,Brandon也不似原著般平凡木讷,而是对自己心爱的Marianne慢慢打开心扉展现出感性的一面,甚至Palmer先生感性的一面都尽力去发掘了,堪称李安以细腻的风格在本片中最大的恶搞。据说李安在采访中用“阴阳”来解释了这一构思——确实,原著里的一些人物过于漫画化、小丑化了,特别是Palmer先生(影片中倒是把Palmer太太漫画化了),李安风格注入后,所有人物神奇般地一个个人性化起来,让人几乎要在看完后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确定了。是李安拍的。其实嘛,我们学广告的都知道,几乎所有诉求到最后都是感性诉求。

哪有什么纯理性人,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4 ) 说说P&P与S&S

非正经,纯吐槽向,因为短评料计塞不下那么多字。

第一次看电影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都是初中的事情,读原著仅限与书虫系列【中文字的部分】。说起来甚是惭愧,后来我买过英文版的傲偏,读了一半坚持不下去;大二为了写书评也买过中文版傲偏,也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我居然写完了书评更加惭愧)。记得当初是非常非常喜欢05版的《傲慢与偏见》,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起码看了五六次。当时是超级迷达西先生啊,无论是看书虫的左半边的英文还是看书虫右半边的中文,都完全沦陷在达西先生故作清高、自命不凡、不善言辞却无处不毒舌的霸气高冷范儿里了。当然达西人性化点就更加完美了,于是05版富有创造性地出现了扶手上马车和雨中廊亭吵架欲吻两个细节之后,少女心简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以上这段应该写到P&P的页面下,此处乱入了】【大家请了解一个既买了碟又下载了电影的05脑残粉的心】【不用跟我推销95版了,一直没有勇气点开它】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感觉就要差很多。说实话,肤浅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着在简·奥斯丁的另一本小说里寻找下一个达西,结果《理智与情感》的两个男主角都属于寡言不懂情趣的闷葫芦型。加上小说情节跟《傲慢与偏见》很像,都有负心汉,男主都有一个被负心汉伤害过的年轻女亲戚,都是姐妹对照,于是幼稚如我就越发有种看一个雷同但不够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加上就我当时的很没水平的审美眼光看来,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演员颜度也不够,唯一好看点的肥温还很肥……总而言之,不喜欢,看完以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以至于今天二刷看起来就像看部新片一样。

今年寒假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去看了《理智与情感》的中文版原著(这回终于不是缩写版而我也坚持看完了)。我本来以为,简·奥斯丁这样小情小调的文学,顶多两百页左右就没有了吧。结果看到一半老翻不到底,才知道这两男两女的故事也可以给大作家写出个上、中、下部近500页……而且读过简·奥斯丁任何一本书(不管是缩写本还是原本)都会发现一点,就是小说里面并不注重具体的描写,特别是在写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直接写作者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对他有什么看法(彬彬有礼?风流倜傥?沉默寡言?),而不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一个人,然后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她的作品的故事性减弱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所以她的小说真的太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了,絮絮叨叨说的一大堆抽象的、观念性的概述,电影一个几秒的镜头就很生动很具体地把该说的都说完了。

而这里又扯到了Emma Tompson的剧本改编。我不敢说自己的水平完全就能品味剑桥才女四年磨一剑的剧本,但至少认认真真地翻过原著之后,我至少比第一次看更加懂得欣赏她剧本构思的巧妙。前面说了,简·奥斯丁的原著里太多抽象的、结论式的叙述,这些都不能拍出来。Emma写剧本,除了少量原文的对话能够引用以外,基本都得靠自己想象补充场景,而且这些自己补充的内容还必须得体合理,和原著精神相近。譬如原著里面对Elinor和Edward如何相爱的过程写得很简略,Emma为此设计了两场戏。首先是借世界地理引妹妹出来一幕,展现初遇的两人已经展示了心有灵犀一样的默契。再用Edward看到Elinor听妹妹弹琴落泪的一幕,展现Edward为人憨厚木讷但心思细腻敏感,这和Elinor外冷内热、人前坚强、人后脆弱的性格也是也是一种契合,而Edward相赠的手帕后来也成为了理性的Elinor内心奔涌的情感的载体。到最后发展为散步挽丝巾的小细节更是说明两人的好感越来越浓了。犹如Marion两次野外迷路,都是在雨天,都是有男士相救,但一个是Mr. Wrong,一个是Mr. Right,这两个场景是十分工整的平行对照,应该是编剧认真琢磨过才特意安排的。所以电影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情节还是那些情节,但具体场景怎么处理,有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个模样了。

第二次看《理智与情感》,再和《傲慢与偏见》相比较,感受和之前大不一样。按道理应该是电影跟电影比、小说跟小说比,可是学弱阅读量做不到这么多,只凑合着瞎说了。如果从人物设计上说,我觉得是《理智与情感》更饱满更真实一些。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弱点,也有他们闪光的地方,Marion冲动但充满热情,Elinor谨慎但有时又过于迂腐,Edward呆呆的但憨厚真诚,Brandon不够浪漫但稳重可靠,就连威洛比也是曾经付出过真心。其实不坏到尽头也不好到极端的人才是生活里的常态。相比之下,《傲慢与偏见》的角色似乎略显平面化些。再者从两部小说的立意上讲,《傲慢与偏见》讲婚姻爱情不能被金钱绑架,而我认为《理智与情感》是在探讨女性对待情感时的态度,更加内省。特别是Marion后来说威洛比就算和她结了婚,大概也会因为金钱问题而感情破裂,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也肯定了必要的物质财产是婚姻稳定的基础,这比《傲慢与偏见》着重说只要灵魂契合,真爱就能跨越阶级更现实一些。而Elinor最后嫁给了没有财产继承的教区牧师Edward,更能比达西娶lizzy体现真爱的价值,相爱不只是共富贵还要共患难。【不是简奥斯丁书迷不是学者没什么文化纯属瞎说欢迎指正】

比较郁闷的是看了两次都没有搞懂《理智与情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感觉看书是倾向于赞扬姐姐的隐忍,而李安自己说他更想表达两姐妹的相互影响?这个真的不是很清楚……

另外05《傲慢与偏见》和李安《理智与情感》的幕后花絮都很有趣,所以我就不说了。

真的絮絮叨叨说了好多,感谢能看完的你。

 5 ) 你好,爱德华

爱德华何许人也?

爱德华是简小姐名作理智与情感里姐妹花之埃莉诺.达什伍德的钟意对象,因背负婚约,不得不隐压对埃莉诺的爱情,苦己害人,一本怅然若失恨情账直留到书末方才澄清。我长久以来,把爱德华视作“影子绅士”,他既不如风流倜傥的威洛比疾烈如火,又难比默默坚守的布兰登上校那样相伴左右,温热如茶。统共没几次出场,一大半事迹不过妇孺流言八卦,而且每一回现身都突兀驰来,尴尬退走,徒徒加重沉郁砝码。

我与他很隔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实我对这本书本身不够熟。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它,从一开始即硬听下来。念书时给自己加的英文听力餐,一早变了教条款,大概总比不得信手闲翻情味浓郁,只求耳朵巡捕,字字通达,倒完全忽略个中血肉之躯,何况特别飘忽的一位。几个月前忙于K书,夜深难眠,挂上耳机又听一遍,达什伍德家二位小姐之间醇厚亲情常让我眼热,而爱德华兄,依然被我虚化为睡前背景音。看了电影奥斯丁小姐的遗憾,反而久久咂摸亨利家佣赞扬理智与情感一节,说最体谅爱情的人才写得出,有此禀赋已是上天眷顾,不枉此生了,随后翻箱倒柜竟找不到这本我印象里贴身的小本本,查对单子,发现原来也还在上海,于是只得将就维基百科给的PDF过两页瘾。

不过计算起来,这位缺席男一号之所以朦胧,不赖我单方面责任,简小姐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某晚听至爱德华初次拜访诺兰达什伍德家,差一点就要从床上跳下来。写法间接减省得无以复加,仅止于达什伍德母女、姐妹的深谈,前者赞扬他为人同其姐姐--达什伍德家法律上现任女主人:吝啬势利、薄情冷血的范妮大相径庭;后者讨论他是否才华洋溢、英俊潇洒,姐妹各执一词,妹妹分分钟套得姐姐真心话。至于他如何出现于诺兰老宅,做客期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无详细交代。

对照一下,我不能不钦佩十余年前李安执导、爱玛.汤普森编剧的同名电影为具象爱德华这个人物所做的尝试。简小姐把爱德华的戏份推压到达什伍德家被范妮撵走,落户于遥远的巴腾山乡,二小姐玛丽安情场落马之后。她苦苦盼着情郎威洛比回头,甚至将马背上的爱德华错认作他,视线清晰的瞬间,一腔热情遭遇灭顶寒流,聪明的简小姐拐宕一笔:那个时候,也唯有爱德华是可以被原谅的,在玛丽安心中,他的到来,以及或可给姐姐的真挚幸福,不啻于为她无力挽留的破裂爱情灌注象征性延续。于是她又哭又笑,笑中含泪,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细节。由此自然带入为期一周、爱德华的发言、神情、心境,而此前他的形象,只有侧绘素描。书里面如此布局完全没有问题,倘若搬上银幕,真空的前情,几乎未提供任何可以依据的画面或对白,可以说,就只好担当一具人骨图。

更早一点的影剧版理智与情感,在这个节点上的处理是很机械的,不过把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中、爱德华平板无趣故此对阅读毫无建树的朗读方式重复一遍。而李安版,爱德华自一开场就能稳稳扣牢观者心旌。达什伍德伍德太太替缺席的幼女玛格丽特打圆场,说她不习惯见生人,爱德华就回应,他自己也很害羞的。姐姐范妮强行挪用了一间达什伍德姊妹房间给弟弟,询问他窗外风景可好,岂料他早已换入偏厢客房,转而含蓄称赞房间对面view很好,马厩保养得宜。玛格丽特躲在图书室里,他就与埃莉诺聊地理,把桌底下的学问家引出来。他为玛格丽特扮剑客,听得懂玛丽安的悲怆钢琴,与埃莉诺无话不谈,他有感情过往,几欲倾诉,戛然而止。这十几分钟戏,交由发音磕巴、步履谨慎、略略外八字的休.格兰特处置,他没有我所认识的牛津人那样滔滔,一直以一种迟疑而保留的状态表演,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严谨呼应简小姐为爱德华贴的标签:不善辞令、矜持拘束、诚挚体谅、有闲云野鹤之意,羁绊于母系冀望中。

断续看这部电影也颇有几次,每到爱德华初出场,和之后因达不到玛丽安要求的激情朗读而抹眼搓鼻一段,总会哈哈笑出声,暗叹幸甚,简小姐尚有爱玛.汤普森及李安这样熟悉她的浅荡喜感的出色知己。

加血加肉的戏码延续到故事重心移位到伦敦。爱德华上门拜访达什伍德姐妹,一进门又撞见与他曾私定终身的露西.斯蒂尔小姐。简小姐形容他的错愕,扭头就走的念头和单刀赴会的莽撞一样强烈。若非考虑到旧爱新欢集齐,确实是个exceedingly foolish场面,我听到这里,不猛力便按不下笑意的。书中又掺和了不明就里穷搅局的玛丽安,以爱德华坐立不安、草草告别为句点,讨人厌的露西则一定要挨到他离开了再退场。李安版此处顺势一拧,编派爱德华推说要回去范妮那里,露西即跳起来问可不可以请他护送,她也碰巧要去问安。诸人各怀心思、眼神微妙互相拉锯,休.格兰特看样子哑巴黄连,恨不能一头撞死干净。就薄薄一转手,剧情骤然升级,显见编剧功力,又格外强调爱德华之命里煞星,有苦难言。

07BBC版理智与感情时限上比李安版充沛得多,爱德华的戏份可以从容照搬原著,原著白描的地方,则很明显推敲过李安版,比如马厩说、灰尘遍布的图书室、爱德华对自己的性格剖析、与达什伍德一家交情、被露西.斯蒂尔胁迫离开等等。我在知晓剧情甚至对话的情形下看电影,往往非常挑剔。理智与情感的电影改编,却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当我意识到原著本身的扼要部分有可能招致空白图像时。因此我总有一点温暖,在这样多跟风、以为换几套长袍编几顶发式便可号称简小姐经典剧目之中,到底还是有精雕细琢的良品,有真正原意帮她焕彩的简迷班底。

我对爱德华的一点认识,大抵也得益于这期老制作。当然,故事还得具备时代性,书里的求婚环节,埃莉诺喜极而泣,飞奔出门,愣愣爱德华缓半拍才会意直追,此后他由激烈到踏实的情绪转变,简小姐又曲笔绕过。电影不可以这样慢调绅士,哭完了就得抓紧告白,李安版如此,07版也如此。这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简小姐读者泪腺莹润的段落,在我,耳朵同目力传递一般讯号,直抵水渠。

不过现在,为埃莉诺欣喜倒在其次,我更容易心疼她背后的简小姐,芳华正茂写得如此干净清爽故事,一直待到三十好几才小范围发表。她对一切的隐忍,更加久长,为什么连一个憨憨木木、正直如朗月清风的爱德华都未曾出现在她明净的目光里,不能由她缓释心情后,微笑问候一句,你好吗,爱德华?

图文请参考博客: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3335034.html

刊于《上海书评》2009年11月29日

 6 ) 三好电影

李安的这部《理智与情感》,真是三好电影——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 名著改编片,讲究最多。贴太近了不是,离太远了也不是。能把主线和支线剪裁的如此稳重,重点突出,内外兼顾,艾玛·汤普逊着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奥斯丁大姐的作品本就戏剧性强适宜映像化,这片子内容足够好看。 演员表演可以说是十分恰当,表现得正正好到位。要符合原著人物的气质,另外就是不要带出过强的舞台感,入戏不能出格。休格兰特原本就带些拘谨稳重,温斯莱特这种激情不羁也一直延续,塑造角色中本就有些自我影子。整部戏表现如BBC的优秀古典剧,人物活灵,世相活现。 对李安而言,大致的说法都是他如何体恤英式古典文化,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欲言又止、始乱终弃、善恶有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内容。这就是李安的妙处,化骨棉掌,清风拂面,他骨子里这些东方文化的积淀,能随时巧妙的套在各种形式的壳里。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到《绿巨人》、《断臂山》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人的内家功夫,四两拨千斤,讲到底就是谈感情——郎情妾意耳鬓厮磨的念想,地球人都一样。 技巧方面,李安的镜头感觉我一直很喜欢。眼界开阔,镜头构图细致,是东方工笔式的考究,色彩光影调和温婉,气氛平和从不嚣张。还有就是灵活的场面调度,有些小把戏玩得让人兴奋不已。有个镜头,温斯莱特从镜头正面走出,消失在远景的门外,接着轻向右移,老妇人向近景走进从左侧走出,然后镜头再向上移动一点,二楼远处出现大姐身影,向楼下观望从近景消失。一个场景,连续镜头,机位轻轻移动便从三个角度交待三人行动,时间连续又正好交错,剧情本正是三人各怀心事,一个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却又了无痕迹,实在精巧之至。而从叙事来讲,李安的这套就是中国的旧小说,章回体,结构清晰,流畅简单,这其中种种的小妙处,不过是小说中添彩的旧诗罢了。

 短评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2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4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11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16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18分钟前
  • 推荐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21分钟前
  • 推荐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2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26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2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32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3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42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4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4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51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5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