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HD中字

主演:Nikolay,Popov,Vasili,Nikandrov,Layaschenko,Chibisov,鲍里斯·里瓦诺夫,Mikholyev,Nikolai,Padvoisky,Smelsky,艾都瓦德·堤塞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月 剧照 NO.1十月 剧照 NO.2十月 剧照 NO.3十月 剧照 NO.4十月 剧照 NO.5十月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十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拍摄的纪录风格影片,片中群众角色很多为当时参与十月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当时起义的领导之一Nikolai Podvolsky也参与演出一名布尔什维克(此公是十月革命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的主席,正是他向爱森斯坦委约了这部影片)。脚本参考了美国记者里德(John Reed)的新闻体纪实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作。忍无可忍2002最美马拉松整容室 第一季风云Ⅱ粤语版监护风云(国语版)云下的日子猫王1979最后的迪斯科做饭的男人国语塘鹅暗杀令英语东邻西舍第三季此路朝上第一季情陷巴塞罗那雪莉:现实的愿景善地第一季不要忘记敌人桑格莉之夏椿三十郎西部骑士恋爱播放列表心理医生大卫2021去死哈维·米尔克的时代史前一亿年哥谭 第一季特警判官英语冲破迷雾(原声版)智慧囚屋遇见你之前双姝奇缘事物的摆动特警使命:狙击风暴末路迷途爱情谜语万圣节过后超能力者执着的追踪青春没有彩排我的英格兰情人们2022绿茵场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第一季钢铁花

 长篇影评

 1 ) 【391】《十月》——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十月》 Октябрь 年代:1928年 / 国家:苏联 / 导演: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谢尔盖·爱森斯坦 / 主演:鲍里斯·里瓦诺夫、爱德华·德斯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十月革命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是划时代的胜利,这样的丰功伟绩自然要在电影为其歌功颂德一番。《十月》这部电影名符其实,讲的就是那段风云诡谲的史实。二月革命后沙皇的统治被推翻,而临时政府妄图“继续履行对于联军的忠诚”,使百姓陷入窘迫的生活境地。一个伟大的人物——列宁为俄国人民指明了方向。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以及和孟什维克的论战,阿芙乐尔号对冬宫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最终布尔什维克的红旗飘荡在苏联上空,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

2、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
当年列宁看了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后,号召全苏联电影界钻研蒙太奇。爱森斯坦就凭借《战舰波将金号》为电影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不过《十月》名气虽不如《战》,但仍然有许多经典蒙太奇手法,比如他将科伦斯基和骄傲的孔雀和拿破仑的雕塑剪辑在一起,讽刺了这个骄奢意淫的独裁者。瓦解沙皇雕像的场景也从多个角度进行表现,直观呈现了二月革命的光辉成果。尽管当时为意识形态宣传贡献良多,但这些处理手法用现在的角度来看会感觉十分生硬和强制,不亚于一种视觉专治,人们与其多看一些细节刻画,也不愿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剪辑在一起,这也是《十月》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1
第14分钟,临时政府镇压游行队伍,使得大街上人们四散逃开。为了表现反动派的猖獗和残忍,导演把一个正在开火的机枪和一个丧心病狂的临时政府军人的嘴脸,以极快的速度交叉剪辑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机关枪和人脸相重叠的效果,非常具有震撼力。




亮点2
第17分钟,临时政府将连接工人区和市中心的大桥从中间升起,这是在桥上那个被打死的长发姑娘、一批脱了缰活活累死的马,以及很多被打死的男子的尸体随着大桥缓缓抬升,然后落入水中,这些意象都象征了被残酷镇压的百姓,更是对临时政府反动本质的控诉。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今日头条:鲸鱼电影

 2 ) 电影书里的〖十月〗

1.意识形态的含义:

自古以来评论家就述及艺术有双重功能:教诲和娱乐。有些电影强调软化指导的功能。怎么做?最明显的就像传教般地贩卖商品,有如电视广告或贩卖宣传,像《十月》或《意志的胜利》。与之相反的极端就是抽象的先锋派影片,这类影片好像与道德价值无关,因为它们除了纯粹形式别无内容。目的呢?提供愉悦。

而传统古典电影避免极端的教诲和纯粹抽象,但即使最轻微的娱乐也带有价值判断。评论者丹尼尔能耶( Daniel Davan)说:“古典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追根究底,谁在安排影像?为了什么?古典电影人总想藏起来,让电影好像自然而然。”观众于是毫不察觉地吸收这些意识,比如《漂亮女人》。

2. 基调

电影的基调可以用许多方式来操作,比如表演风格就很能影响我们对某场戏的反应。在伊卓沙·乌椎的《天问》中,基调是客观、实事求是的,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使表演风格十分写实,他们并不夸张情绪的张来增强戏剧性。

类型也可帮助设定电影的基调,史诗电影是以一种尊严的大于生活式的姿态展开如《搜索者》或《十月》最好的惊悚片通常是强硬、恶毒和硬汉性的,如《双重赔偿》和《致命赌徒》,喜剧的基调则是轻佻、好玩甚至愚蠢的。

画外的旁白也可帮助设定电影的基调,与客观的观剧产生另一种对位的观点,例如旁白可以很反讽,如《日落大道》或有同情性,如《与狼共舞),甚或恐慌的,如《出租汽车司机》;或大儒式,如《发条橙》由一个瘪三来叙说。

音乐是最常用来设定电影基调者全是摇滚乐,或莫扎特或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爵士原声带,气氛完全不同,斯派克李的《丛林热》中,意裔美国人的戏配以法兰克·辛纳屈的歌声,非裔美人的戏剧则用福音歌曲及灵魂乐。

 3 ) 大师级作品

一、意识形态先入,体现时代特色

当时苏联的电影受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苏联电影负载着宣传与认知的功能。本片以高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十月革命的全部脉络。反对剥削压迫,倡导平等自由;批判了资本主义,宣传了社会主义。电影展现了新的剪辑技巧,也向世界展示新的社会形态。

二、理性蒙太奇运用,体现创新精神

理性蒙太奇指的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影像和意义之后生成一个全新的意义。影片内讲述资本主义的剥削时,将资产阶级分子在欢笑享受的画面与垂死的马剪辑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概念。这些资产阶级剥削这些如马一样勤恳工作的人,自己却享受奢靡生活。这组镜头跳开了叙事画面本身,表现出一个概念——十月革命的推翻夺取争政权是正当且合理的。创新之处便体现在此电影手法处。

 4 ) 关于《十月》的不连续性剪辑及其背景

(本文摘选自《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摘取这一小段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和一些普通观众能够大致了解本片的背景,以及应该从何种角度观赏本片。) 在20世纪20年代,对多数的苏联导演而言,剪辑是组织影片形式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在连续性系统中加强故事的发展。爱森斯坦早期的影片——《罢工》、《战舰波将金》、《十月》、《旧与新》(Old and New),无不尝试以某些剪辑手法来组构一部影片。爱森斯坦不愿让剪辑技巧屈就于叙事,反而视影片为剪辑的产物。 爱森斯坦反对连续性剪辑,而寻求并开发好莱坞所谓的不连续性剪辑;他经常通过设计、拍摄和剪辑,以期在镜头及场次间制造最大的冲击(collision)。因为他相信,只有这种冲突的处理方式可使观众也参与理解影片的过程。 爱森斯坦不愿受制于传统的戏剧束缚,因此他的电影自由游走于时空之间,形成的影像模式旨在刺激观众的感官、情绪及思想。在此以《十月》中的一个片段,简短地说明爱森斯坦如何运用不连续性的剪辑法。 总之,爱森斯坦的空间剪辑,也如同他的时间、图形剪辑,旨在形成相互关系、模拟及对照,进而诠释事件的涵义。这层诠释并非以告知方式传递给观众,而是在不连续性的剪辑中,迫使观众推敲出其中的关联。这个片段以及《十月》的其他部分,都显示除了传统的连续性剪辑法外,还有其他强有力的处理手法。 PS:观赏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电影,可让你熟悉传统连续性剪辑手法,试着预测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镜头(你会惊讶于你的命中率)。如果你看的是录象带,试着把声音关掉,这样你会更容易注意到剪辑的手法;若看到违反连贯性的镜头,要思考其目的;若看到不遵循传统剪辑手法的电影,找出其特殊的剪辑模式。如果有可能,利用录像机或DVD上的慢动作、静止和倒转等功能,仔细分析影片的每一场戏。(这对所有影片都奏效。)如此一来,你对剪辑的观察力及理解力势必大增。

 5 ) 尼克·布朗眼中的《十月》

对“大桥升起”段落的详解:

在我看来,这个段落表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时间延伸,尤其是大桥开启的顷刻。这个段落是以重复和在时间上的拉长这一特定时刻为主要内容的。它的构成原则是把两个微型事件交叉剪辑在一起,中间插入一个比喻作为过渡。
两个事件是大桥升起和一位布尔什维克为抢救红旗而牺牲。大桥升起时,我们看到一个戏剧性的比喻:一个女人,更确切的说是这个女人的头发耷拉在桥缝上,同时还有一匹马在靠近大桥分开处的地方坠入河中。这样,爱森斯坦便在马和妇女之间造成一种象征的同一性,从而分解了叙事的刻板结构。
另一条叙事线索——抢救共产党的旗帜和那位布尔什维克死于一群妇女和老人之手——的插入,使大桥升起的象征意义和拯救发生了联系。这种攻击性的结构描写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关系,证明资产阶级是衰老的和娇弱的。
该段落的高潮——坠马、抛旗和《真理报》的“淹没”的交叉剪辑——集中出现在一组将两条处于虽不同但相近的空间中的叙事线索穿插在一起的镜头里。在战马坠下和它溅起的浪花之后,紧接着切入淹没那位布尔什维克的水浪。形成一种交叉剪辑造成的深一层联系。但剪辑点不是动作的相似,而是两者的对比所暗示的涵义。这一意识形态性的比喻意味着什么?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

 6 ) FIFF8丨DAY10《十月》:那段岁月的纪实

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0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十月》,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红色先锋的激情澎湃的评价了!

曲有误:

实在是对那段时期不感兴趣。

sky:

仅仅的炫技,已经脱离了剧作本身。

我们敏熙:

全程洋溢着革命的激情澎湃,虽是黑白默片,但红色清晰可见。

子夜无人:

对历史的复现波澜壮阔,每一个被书写和呐喊的胜利,现在看来其实都只是活在当下。

果树:

古典又浪漫。对于蒙太奇的实验不如导演其他作品多,由此或许影片的名声不如其他作品响亮,但这部全片足够统一,表达足够精确,同样算得上是布尔什维克电影的里程之作。

淋酒:

第一部爱森斯坦,也是实验性非常强的一部,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他在影片中的各种技巧也属于小众范畴,非常先锋了,各种隐喻,象征和暗示。不过本片受时代的限制还是很大的,只能拍摄偏段落化的影像,更像是一部短片的拼凑,节奏更几乎是没有,所以现在看起来蛮累的。

我略知她一二:

黑色光影下的红色革命,被一种极其浮夸而华丽的方式呈现出来,爱森斯坦用眼花缭乱的蒙太奇想要表达的已经不再是革命本身,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精神。这种津津有味的炫技是其他空有形式而无本质的剧作所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峰。如果今天的你问我红色是什么?那我会告诉你,红色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是全天下的无产阶级,他们身体所凝聚的红色的血液永远流淌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法罗岛岛主:

红色宣传就该这么搞,看看人家这宣传片拍的,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看的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为解放人类献身。爱森斯坦的剪辑和调度能力是天才级的,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人物丝毫不乱井井有条,苏联因为他而显得如此辉煌灿烂。

不过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苏联红军推倒末代沙皇的雕像,何等朝气蓬勃,怎料几十年后,苏联解体,搬运工在搬走列宁雕像时因为操作不当弄的石像身首异处,何其衰败破落,历史啊,又一次轮回了。

#FIFF8#DAY10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no peace nobread no land只是那只大鸟让我意犹未尽。

6分钟前
  • ich
  • 还行

震撼人心的恢宏史诗,全方位呈现了从二月到十月的革命浪潮。《十月》使用的无声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列宁在十月》使用的早期有声电影技术,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晶。P.S.看懂需要对俄国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8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力荐

做有聲片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還局限於腳步聲與喧嘩聲。Intertitle幾乎還作爲靜默的標語口號存在,卻不容取代,因爲沒有一個稍縱即逝的聲音同長久的無聲一樣震撼,沒有一種激昂短促的呼喊拼得過垂直的,聳立的驚歎號。ps啊布爾喬亞,你的名字叫女人。

11分钟前
  • 介意
  • 还行

9.0/10。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传片。各种脸部特写蒙太奇、理性/空镜蒙太奇(雕像/建筑/自然风景/动物/等)、积累蒙太奇、快速蒙太奇等等蒙太奇极具原创感水平极高冲击力极强,比如最后的决战冬宫整段。可惜叙事太不知所云很多情节都看不懂怎么回事。

15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历史记录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蒙太奇发挥过头,剪辑一如革命般混乱。P.S. 爱森斯坦作了两个版本,无声与有声版,有声版配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十月》。

19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电影语言令人瞠目,爱森斯坦都把剪辑玩成这样了,当年戈达尔还没出生呢。不过听说这玩意因为太花里胡哨人民群众看不明白遭到了斯大林的批评,爱森斯坦以后就没敢这样了,哈哈哈,所以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没再超越了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比波将金好 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虽不免是意识形态灌输

23分钟前
  • 生·人
  • 推荐

动人心魄!抽筋蒙太奇好! 102min version

28分钟前
  • 鹰头猫
  • 力荐

55分钟/93分钟铁门上的双头鹰|98分钟Gentlemen. Let us meet them in a most dignified manner.

31分钟前
  • Villegas
  • 力荐

通过多角度反复剪辑把一维的线性时间变成多维的团块时间;爱森斯坦这种才叫真正的蒙太奇艺术,真正把motion picture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种所谓“综合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挖掘出来并淋漓展示,而且这种艺术仅能在默片时代出现;电影有声以来,与线性时间吻合的叙事需求成为主导,再剪成这样就滑稽了。这速度的剪辑能把昏睡的人看精神了,而老搭档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功不可没(苏联的艺术成就啊……)。740

32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更像纪录片,手法确实高超,但真的没有普多夫金的《圣彼得堡的末日》好。

37分钟前
  • Ьь
  • 力荐

3225个镜头

38分钟前
  • Eco
  • 推荐

还是挺多有趣的技巧玩法~以及,爱森斯坦的节奏真是慢,十月都拍得不鸡血,反而莫名有股鬼畜的幽默感~

41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谢尔盖·爱森斯坦带领一组苏维埃电影工作者于1927年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制作了本片。影片真实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采访了许多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让人们目击了俄国革命早年的真真实情况。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作。

4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我有多么喜欢爱森斯坦啊...

50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20080615 1930 Science Museum

52分钟前
  • 公園仔
  • 推荐

连看了115分钟和102分钟两个版本,明显感受到102分钟是更好的版本。102分钟版是1966年重新由肖斯塔科维奇配乐,加入脚步声、呐喊声、枪炮声等声效,节奏感更为激烈紧凑。而且不完全是画面减少,比115分钟版还多出几个片段,比如多出10月10日的会议托洛茨基和列宁争论起义日期是否推迟,全片结尾多出1分钟,日历本从25日翻到25日,布尔什维克新政府颁布新法律,最后引用列宁的话”现在我们必须在俄罗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在115分钟版里却删掉了。115分钟版本是2007年之后发行的DVD special edition,多出一些抽象的蒙太奇画面,配乐逊色很多,等待暴动的时间太长,观感很沉闷。

53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想看那一面冉冉升级的小红旗~哪呢?看的是6区的~1小时42分,有声版。

55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爱森斯坦是真正的电影哲学家,在他的剪辑之中,隐隐可以看到一种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诗歌中的实验相平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力

60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十月革命100周年观影。等着吧,1917还会来的。

1小时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