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夏天

正片

主演:符正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1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2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3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4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5最后一个夏天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最后一个夏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学里出现了创业大潮,大学生林子枼也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的创业项目是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化妆工作室”,并且只有他一个人。为了组建他的团队,他动员了所有的室友还有让他又爱又恨的李梦君。经过艰苦的游说,所有人都加入工作室。经过艰苦的学习,终于迎来了初赛,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林妈妈的突然造访,让事情变得越来越艰难。朋友再见新少年包拯2分钟的成名十亿之爱新九品芝麻官2006愚蠢的妻子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师公降魔熊出没·逆转时空似曾不相识unmet 某脑外科医的日记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杏花树下女探长座头市关所破红圈魔精卫斯理传奇红色恋曲1933红鹰第四季舒尔茨的忧郁天鹅湖母亲2010最强的名医3再分布爱她就捧她向着炮火马洛里之塔第一季黑帮之境第一季虚无,万物之外安乐传感知2019太子爷出差默契 第二季越王勾践情归阿拉巴马巴比伦饭店第二季人间十二伪装夫妇幻影侠孤独的美食家:特别篇 2022春季特别篇

 长篇影评

 1 ) 陈老师的最后一个夏天

最亲的人的离世是给子女的一堂死亡课。

2016年7月3日,陈老师斜躺在床上,床前的电视在播放着一集又一集的脱口秀节目《都嘟》。但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电视屏上,而是看着与他45度角的天花板,他卧床已经三周了。

三周前,2016年6月12日,端午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雨天。陈老师起床之后,老伴发现他左脚站立不稳,左手无力,嘴巴歪斜,口齿不清楚。陈师母急忙叫醒同住的大女儿和大女婿,然后打了110,送到医院急救,诊断为癌症引发的脑梗塞,住了4天医院。这4天里,陈师母和两个女儿都守在身边。 陈老师有两个女儿,他去年5月被诊断出贲门癌三期的时候,大女儿41岁,小女儿38岁。 陈老师在生病之前,生活在浙江南边一个小镇上,他这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一是读了18年的书,二是教了37年的书。1967年,他从一所名校毕业,因历史的误会走上讲台。教过小学、中学,在大学里也兼过课。在山头教过,在乡下教过,在城里也教过。教过语文、数学、音乐,教过物理、英语,还教过电脑。他可算是一个“全科”老师。上讲台的第一年当班主任,最后一年还是当班主任。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虽然不能说是桃李滿天下,但上街还是常常从东头点头到西头。2005年退休时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娱:

父亲诗稿

陈老师的两个女儿在外求学之后,就留在大城市工作。算起来,他们老两口和两个女儿在不同的城市生活都超过了20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短时间的相聚。陈老师两口子在2002年就在女儿们定居的上海买了房子,陈师母的计划是等陈老师退休之后就搬来上海和女儿团聚。但陈老师的口头语是:“人要留下轨迹。”在2005年退休之后,他最不想的就是成为那些“在榕树下休息的老头子”。所以,一个当了企业家的学生邀请他到企业从事软件设计的工作时,陈老师应允了打算再工作10年,但就在他为自己设定的工作期限倒计时四个月前被发现病症而不得不提前中断工作。 陈老师的大女儿毕业后在上海当了一个普通白领,2008年开始从事公益创业,收入锐减,陈老师两口子一直不太理解大女儿的选择。小女儿的专业是服装设计,现在是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的中层管理,收入颇丰,对于小女儿的职业,二老虽然比较满意,但觉得小女儿的工作太过辛苦,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

手术&化疗

两个女儿接陈老师老两口来到上海,并联系了在中山医院动手术。之后,老两口就留在上海定居,手术之后还做了6次化疗,化疗结束之后每隔二周看一次中医。大女儿和大女婿和陈老师老两口一起生活,安排陈老师就医。医院离家远,去一次就要一个多小时。好医生不仅挂号难,就诊前还要等上一小时。每次看病对于陈老师都是一次体力的消耗。 陈老师手术之后,医生诊断陈老师的病灶可能在9个月左右复发。于是,大女儿尽可能的减少出门工作,好在有一群得力的志愿者,所以也没有耽误工作。小女儿一家则会在每个双休日来陪伴陈老师。 陈老师手术之后的自我感觉不错,化疗期间的白细胞一直正常,只有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另外癌胚抗原指数没有维持在术后水平,最后一次化疗,癌胚抗原指数超出20。术后休养期间仅感冒过一次,但服了一剂药也就好了,体重减轻了一些,但好消息是一直保持着术后的体重。陈老师在术后半年的复查结果尚可,癌胚抗原指数虽然高出正常值,但体内没有发现转移的现象。于是,陈老师两口子在春节前回到家乡小住了一些日子,并期待春节后的复查可以听到让人欣慰的结果。

最后一个春节

陈老师的最后一个春节是在他的家乡度过的。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只有外出求学和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小山村,离开了家乡13年的光景。陈老师读的是浙江大学数学系,和原浙江大学的副校长/原中山大学的校长黄达人是大学同学。 在家乡休养期间,陈老师还是协助他的学生企业家完成了一些工作。邻居中没有人知道陈老师生病了,陈师母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 春节前,陈老师的两个女儿女婿和一个外孙女一起回到了家乡。这是他们出嫁之后第一次在家乡过春节。往年的年夜饭,都是陈师母下厨。陈师母很排斥外出吃饭,总嫌弃外头菜不健康,又要花钱。不过,这年的年夜饭,贴心的小女儿订了家乡同学家开的一个药膳餐厅,倒也让陈师母没有什么怨言。 大年初一,一家人汇集到陈师母的娘家聚餐。陈师母娘家姓黄,算是当地人丁比较兴旺的家族。这次聚餐,是陈师母二姐的心愿。陈师母的二姐也患了癌症,并且医生也给不出治疗的方案。她的心愿就是在娘家吃一次团圆饭。陈师母的侄子侄媳完成了她的心愿。陈老师一家也出席一起用餐,陈老师的大女婿喜欢摄影,餐前,在陈师母娘家的庭院里,给全家族的成员留下合影,三代同堂。 陈老师一家过完春节后,一起回到上海。

第二次住院

3月8日,陈老师去复查了,但结果并不理想,虽然身体的器官还没有发现转移的现象,但癌胚抗原指数仍在持续走高,医生建议再做几个疗程的化疗。这个建议和陈老师的诉求相差甚远,他厌倦了一次又一次的去医院。在他的期望值里,身体保持康复状态,他计划和老伴5月一起回家乡。如果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围绕着医院度过的,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大女儿清楚病情的严重性,她有意识地和父亲交流死亡的话题,想了解父亲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陈老师说死亡是人生必经之路,他已经活到70岁,古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也不算是一个短寿的人。这一生,他也尽了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虽然遇到一个并不如意的年代,但比起同龄人来,也算是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如果可以健康地活,当然希望再多活几年。但这样接下来的岁月要时不时地跑去医院,也是很没有意思。让陈老师内心不安的是他觉得他的病情在连累两个女儿们的生活。 陈老师的母亲在他9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陈老师的大哥是在不足60岁的时候去世的,也是和陈老师一样的病症。他大哥在手术之后还生存了快9年,陈老师对自己的病情也有这样的期待。 从3月10日开始,陈老师表现出胃食管反流症状,影响了进食和睡眠。大女儿和大女婿再次频频跑去医院,不过医院开出的药似乎并不对症。每次饭前饭后,陈老师都会大口的呕吐,而他的子女们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 4月,陈老师的皮下长出了很多肿块,虽然他努力吃饭,但体重开始减轻。 5月16日,陈老师同意入院,并交代两个女儿不需要和他述说病情,让她们拿主意即可。入院的检查结果指出,他体内的多项电解质指数不达标,另外肾功能也出现问题,医生为他做了肾造瘘的小手术。因为体质虚弱,医生说他现在也不适宜做化疗了。医生还说,陈老师的癌细胞转移到皮下,那些肿块便是癌症转移的症状,他的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而夏天是癌症晚期患者很难熬过的。

陈老师在这次住院期间,多次产生解脱的念头。他在身体特别难受的时候,大声的对陈师母说:“放我走!”他甚至问医生有没有可以解脱的药,无休止的输液也会让他情绪额外烦躁。 人的躯体在面临病痛之时毫无招架之力。他和两个女儿主动聊起了墓地的事情,女儿们问及他的意愿,他说就长眠在上海吧。女儿们在距离上海的家19公里处的仙鹤园选择了一处墓地,并拍照给他看墓园的样子。 在他住院期间,常常有病人故去。陈师母每每听到家属的哭声,心理备受煎熬。但她竟也冷静的对女儿们说:“如果哪天我们死了,死亡的那一刻,不要嚎啕大哭。”她说这是她的母亲生前告诉她的,要让逝者平静的离开,不然会影响逝者的灵魂要选择的方向。病人家属的哭泣声也会让陈老师心情烦躁,他说这个医院太吵了。

在医院里,小女儿度过了她39岁的生日。去年她生日的时候是在陈老师手术前夕,一家人草草的买了一块蛋糕,在家里慌乱的吃了几口。今年的生日,则只能在医院过了。

医生对于陈老师的生命预估大概还有3-6月,两个女儿对陈师母如实描述,三人常常躲在病房外哭泣。陈老师表面上倒是表现的很镇定,在三个女性不在病房的时候,还和两个女婿交谈。他说原来是有个愿望希望看到8岁的外孙女上大学的时候,不过现在是不可能了。 大女儿和大女婿在陈老师住院期间,去过多家疗养机构实地考察过,最后都不如转到医院的老干部病房理想。但是陈师母不认同这个方案,除了要自费住院费之外,医院病房狭小的空间也让她窒息。陈老师希望让两个女儿可以过的轻松一些,所以他并不拒绝住院,但他抗拒在医院里无休止的打点滴。

5月25日,陈老师的肾功能和电解质达标,迫不及待的选择出院。大女儿尊重父母的决定,最后还是选择了带两位老人回家。他对大女儿说:“这次虽然出院了,但相比起去年(手术之后回家),感觉不轻松”。大女儿不知道如何应答,只好喃喃:“会好的。”

陈老师一直觉得可以如他大哥那样,手术之后还有几年的生存期,他甚至希望重返工作岗位。

现在,陈老师只有回到家里度过他剩余的日子,“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他尽可能的每天下楼散步,陪着陈师母晨练。大女儿开始去了解郭林气功的知识,并让陈老师练习“吸吸呼”。她计划着8月陪着陈老师去参加郭林气功的班。同时,她托她认识的临终关怀公益组织协助联系临终病床,以备不时之需。看病的时候,陈老师认识了一个病友吴老师。吴老师介绍陈老师加入社区书法社。陈老师也饶有兴趣地去了一次社区活动中心,还说要再好好的练练毛笔字。 陈老师出生于解放前,读书的时候是用毛笔写字,打小存下的功底一辈子没有失去。每年春节,陈老师家的年俗是“新春开笔”,全家人都要在红纸上写下几个字,然后排排贴在墙上。写毛笔字是陈老师去年手术后的唯一爱好了,在写字的过程中,他可以找到心灵的宁静。他的字都是留给外孙女的,写了满满的几本。

陈老师对于大女婿在参与的电影工作也十分好奇。晚上泡脚的时候,大女婿就为他播放一些片场的影像资料,打发时间。(PS:这部电影2018年年初上映了,我觉得片中的蒋校长的造型和陈老师很相像。) 端午节前,陈老师的学生表达想来看望他。陈老师退休之后因为在这个学生的企业上班,每周有三次的午餐是一起就餐的。在这个学生心目中,陈老师就像是他的家人。他说当年求学时,家里很穷,有些老师会因此轻视他,但陈老师从不以学生的贫富作为喜欢的标准,他只喜欢爱读书的学生。(曾经有一个他很偏爱的学生因为家境原因而不得不退学,陈老师多次家访,甚至表达了如果这个学生不读书,“国不将国”,可惜终究这个学生最后还是辍学了。)陈老师现在比前几个月更消瘦了,此外,他还带着一个肾造瘘管和尿袋,所以他对学生的探访有些抗拒。不过,他最后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接待了他的两个学生。 陈老师尽可能的过好每一天,他努力吃饭、努力睡觉,努力“吸吸呼”。端午节,全家人聚餐并围绕着餐厅拍了合照,这是全家人最后一次的合影。

中风以后

6月12日,陈师母发现陈老师行动不便时,陈老师的思维仍完全正常,并认同要去医院。此时他不能正常行走,救护车用简易担架送陈老师下楼,然后躺在救护车内。这是陈老师这一生第一次躺在救护车内,他睁着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也睁着眼睛看着陪护他的家人。这个和家人对视的角度,是他以往未曾有过的。 急救室,很多病人。熙熙攘攘,还伴杂着很多争吵。小女儿和小女婿也闻讯而来。 陈老师躺在病床上,等待CT检查。此时,小女儿陪着陈师母坐在一侧,大女儿和两个女婿推着陈老师的病床。 陈老师含糊不清的、努力说出这样的话:“直接送我去太平间还好些。” 大女儿此时已经泪崩,大女婿则劝慰陈老师说这还没有到这个时刻呢。 陈老师又提出:不要对我实施抢救。并要大女婿保证做到这一点。 大女婿对他做出保证之后,他只好配合去做CT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陈老师被转去神经内科病房。 陈老师的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不过他吃不进什么食物。 他也懒得说话,闭目。 第一天晚上,大女儿和陈师母陪护。夜里,陈老师睡的很不安稳。 次日凌晨4时醒来,陈老师拒绝再进食。 他对大女儿说:“我要走了。” 大女儿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反问他:“你想要去哪里?” 他又重复了一遍:“我要离开了。” 大女儿顿悟,因为她刚刚读过一本关于临终关怀的书,于是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她问:“你要走了,是有人通知你了吗?” 陈老师点头。 她接着问:“那是什么人通知你的呢?是天使吗?” 陈老师又点头。 她说:“那挺好的,说明他们要带你去天堂了。” 陈老师说:“我离开的时候,你们要一直拉着我的手。” 她又问:“那么,要通知家人来齐吗?” 陈老师说不急,等小区班车开始运营的时候,他们来就好了,他知道时间。

附:大女儿和大女婿6月13日周一04:49 的短信对话:-
大女婿: 有什么原因?
大女儿:他说有人通知他了,他要走了。他走时让我们拉着他的手。
大女婿:我开车过来医院吧,他也不知道是几点钟。
大女儿:等班车,他说了。知道时间。
大女婿:好。

之后,陈老师又嘱咐:让医院安排一个牧师来。 医院自然没有这样的服务,大女儿电话通知小女儿去联系了一个教会的牧师。 此时,陈老师拒绝进食,并拒绝脱下身上的一件紫红色衬裳。 他和陈师母说,要穿着这件衣服离开。 大女儿向医生了解父亲的生命体征。医生说他的生命体征还没有到临终的时候。 但是医院对于他的脑梗塞病症也没有特别的招数,这次中风的现象其实是癌症引发的。 临时接到消息的牧师安排上午约11时过来。于是大女儿劝父亲要进食,让他等待牧师过来。 牧师来了之后,他祈祷和言语产生了一些神奇的效果。陈老师的精神状态相对比较平静一些,并躺在病床上接受了洗礼。

牧师离开之后,大女儿问陈老师,今天还走不走,如果不走,她想回家去睡一会儿。因为她很困。 陈老师说他今天还不走。 大女儿回家其实也无法休息,她和家乡的亲人说了陈老师的病情,陈师母的大姐、二嫂和侄女侄子们计划来到上海探望。 大女儿于是回到医院询问陈老师的意见。 陈老师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说好,但过了一会儿,又说不用麻烦他们这么远过来。 但陈老师的亲人们还是来了。6月14日晚上达到,6月15日上午到医院探访。 陈老师一看到黄家的几个晚辈,一下子老泪纵横。这还是他生病以来第一次落泪,中风影响了他的语言能力,他艰难的发出声音,嘱咐道:“你们兄弟姐妹要好好的。” 黄家的侄子们也马上回应,他们本就和陈家的女儿们一直当亲兄妹一样。 在黄家的晚辈们眼中,他们的姑父是一个很容易亲近的长辈。陈老师家里许多书籍,还有围棋和象棋,家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来,教孩子们下棋是陈老师很乐意做的事情。

陈老师这几天在医院里睡得并不安稳,神经内科的病房很挤,这间病房安排了5个人。陈师母和二个女儿都留在病房,他大概心里也明白医院其实并不能有什么作为,无非用药物来缓和他的病症,但他内心大概是极厌倦无止境的输液。他也试图和女儿们交流些什么,但中风影响了他的表达。他说“PA”的音,并用拍胸部的动作来表达,但否认是“害怕”的意思,并说“乾隆的隆”。小女儿拿出智能手机让他写出来,他竟也不能写出,只好摇摇头结束了这次交流。

看到亲戚到来,陈老师说要立即出院。大女儿和他说医生没有开出出院单,救护车不能送他出院的。他竟说让几个小辈用担架送他回去。(陈老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抬过担架送他的长辈回家的)。

大女儿于是和陈老师商量,是否等他的肿瘤科主治医师来看过再走。金文医生这天坐诊,故在结束门诊后来到病房给陈老师诊脉,大女儿和金文医生交流了陈老师的心理诉求,并获得了一些支持。 在陈老师坚持要出院的意愿下,两个女儿拗不过他。

回家之后,护理难度加大。他患脑梗塞之前,即使身体特别虚弱无法下楼散步,也会搭着老伴的肩膀沿着客厅走上几圈。但现在,他只能卧床了。两个女儿都停了工作。 毛笔也收起了,陈老师已经无力坐在书桌旁。陈师母内心已经奔溃,但她还是抱着奇迹会发生的意念。当她与大女儿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时,大女儿不知道如何应答。

可是陈老师已经只能进流食,体重日益下降。某日为他洗澡,因为瘦,觉得他的眉眼像是京剧老生的造型。而双脚却是肿大的。

陈老师的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某一晚,大女儿尝试用语言来帮他入眠,她用轻轻的声音说:“放轻松、放轻松,(身体的各器官)放轻松”。这个方法似乎干扰了陈师母的睡眠,但对陈老师还颇有效。次日,陈老师称赞了这个方法,于是大女儿下载了几个音频软件,搜索了不同的催眠声音,之后的每个晚上,陈老师就依赖这些声音陪伴入眠。

白天,除了电视节目之外,也会播一些宗教故事和唱诗班的歌曲。

大女婿已经将陈老师的病例拿到临终关怀病房的医生那里去咨询了,也实地考察了社区的临终关怀医院,但家人商量之后,没有打算送陈老师到临终关怀病房,也不打算请保姆住家。而是陈师母、两个女儿和大女婿在家日夜轮流的陪护。小女儿几乎也没有时间去管自己的女儿了,就由小女婿和他父母照顾。

某一晚,陈老师小便失禁,他又召唤大家围在他身边,说他即将离去,要求所有人都陪着,并握住他的手。后来他又意识到时辰未到,又让大家去休息了。

中风后的陈老师不喜欢开口了,但还是有一些几个字的观点愿意发表。比如他看到大女儿在弄那张不听话的电动床时,他会突然说:“小心手”。还有一天,大女儿陪他在看《在故宫修文物》,因为陈老师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做木匠活,大女儿就说这个工作挺适合他的。陈老师也发表了一句:“轮不着。”

陈老师还和大女儿简短的谈及临终护理的事情。大女儿说她已经托人安排了,她说她虽然不如以前那么会赚钱,但在公益行业中倒也能认识几个可以帮的上忙的人。

陈老师还说了一句完整的话:“现在看来,钱多有什么用。还是认识这些人有用些。”

陈老师还提醒大女儿去准备止疼药,是为临终时用的。他叮嘱:不要让他走得太痛苦。

大女儿遵照嘱咐去医院准备药物,回来告诉陈老师,已经准备妥,让他放心。陈老师皱了皱眉头、揉了下胸口。

大女儿问他:“你是不是心里很难过?”

陈老师点点头。

大女儿又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你交代我办的事情,我已经做了,让你放心。”

陈老师又点了点头。

准备止疼药的事情,陈老师没有交代给陈师母、也没有交代给小女儿。

大女儿有次问他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她问他:“以前就相信吗?”

他也不答,摇摇头。

在陈师母和两个女儿的陪护下,陈老师似乎很满意这样的安排照顾。他对小女儿说:“这样安排已经很好了。”

又一次,小女儿戏称自己是个天使。陈老师接着说:“你们三个都是天使。”

虽然陈老师白天有意识的时候不说话,夜间反而会说一串的梦话。有一晚,他在睡眠中对大女儿讲:“你不要去擦地板,让XX佣人去做。”大女儿也就跟着他的逻辑回复。白天问他,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只是摇摇头。

最后一次住院

陈老师有个表外甥女和陈师母的侄子是中学同学,开同学会时碰面知道了陈老师的情况。于是,陈老师的亲戚们一起来上海看望,包括:陈老师的二哥(75岁,由外孙陪着)和三哥的两个子女、陈老师的大堂弟和小堂妹,以及大堂妹的三个子女。

因为陈老师的职业关系,来的这些晚辈在少年时都来过陈老师家补习过,看到陈老师消瘦的身影,也是难过万分。

陈老师的二哥比他大四岁,成年后去了外地工作,碰面机会并不多。这次相遇,才知道陈老师的二哥也才做了一个手术,因为发现的早,所以术后情况良好。陈老师的三哥没有来,因为不久前他脑溢血,也才恢复没有多久。

陈老师在这些亲戚来看望的时候,情绪稳定。在他二哥询问大女儿的工作时,大女儿则拿出了一本采访她所在机构的书籍,书籍的描述公益组织的成果终归会略微夸大,于是陈老师捏了捏她的手,表示让她表达时不要言过其实。

陈老师的大堂弟和一个外甥女懂医术,安慰陈老师的家人说他脉相还挺好,要有争取多活的信心。但也可能只是一种安慰的语境。

陈老师再次住院是因为肾造瘘的尿袋没有积液。送去急诊室,但医生不知道是排尿的开关堵塞,折腾到很晚也无法解决。大女儿大女婿让妹妹回家休息,他们则和陈师母留在急诊室过夜,等待第二天到泌尿科诊治。

医院的急诊室一如既往的忙碌。不停的人来人往。陈老师睡在走廊过道的病床上,而家人就轮流在走廊的椅子上休息。

终于等到次日门诊营业,泌尿科的医生开始并不乐意收治陈老师。大女婿说他们就是处理下肾造瘘的排尿问题,才勉强收入医院。

相比肿瘤科和神经内科的病床的拥挤情况,泌尿科的床位很空。陈老师只住了两晚,是因为第二天,医生一拧肾造瘘的管,尿液就滴出来了,就是一些沉淀物堵塞了开关。于是第三天(7.1)即出院了。

出院后,家人仍如往常那样的护理。只是陪护夜间的大女儿发现陈老师出院回来居然睡得挺好的,不像以往那样半夜会难受的坐起来。其实,陈老师又中风了,只是这一次,他长卧病床,他没有指出自己的不适,家人也没有医护的经验观察出来。长期卧床的病人痰多,陈老师也是如此,他已经没有力气去吐痰,多是咽下去。

7月3日,大女儿5点左右去睡觉,醒来9点时来看望陈老师,并问他:“心情平静吗?”

陈老师无力回答,他动了动眼皮以示回应。

但与之前几日不同的是,但他的目光一直看着与他45度角的天花板,即使他的大女儿故意站在他跟前,他也无动于衷。

下午,他说想要洗澡,但没有人敢搬动他。陈师母和小女儿帮他擦拭。期间,他有口痰咽不下去,一直大口喘气。小女儿看到陈老师那么痛苦,已经忍不住哭出声来。大女儿抱住父亲,一直念着“吸吸呼”,陈老师随着节奏很久,才平息下来。

不过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弱、指甲的颜色也在变青。直到吐出最后一口气,于7月3日晚10点18分去世。


在我看来,我的父亲有几个比较牛的地方。

反流症之后,他睡眠极为不好,但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他拒绝吃,说怕药物上瘾。

还有,他说不要用拐杖,果真这辈子都没有用。

以及,他嘱咐我们不要对他实施抢救,这样我们可以更容易的去选择医疗方案,他也避免了无谓的痛苦。

关于他在人生的最后20天信仰了上帝,这个也超出了我对他的认知。也许他真的看到了天使。这个谜底,也许要等到我到达人生的终点时,才可以一窥究竟了。

 2 ) 我,未老先死

当窗外的树葱郁 当不知名的小鸟鸣唱 当花蕾张开翅膀 当惬意的风拂过脸庞 当雨雪滋润大地 当星辰光辉照耀你身 当你紧紧拥抱她 当她轻轻咬着你的唇 当稚嫩童音呼唤 当孩子冲你展开笑颜 当父母强颜欢笑 当听到深夜白发垂泪 怎么能忍心承认 我即将永远奔赴他乡 多少事不及去做 多少爱不及诉说 多少计划被迫搁浅 多少往事横亘心窝 朝阳夕霞,潮起潮落 山川万古,江河曲折 欲揽天地风月兮抱满怀 嗟叹时日予我兮实不多 泣呀,岂不狂怒 恨呀,恨却无着 回首往事萧萧暮雨 几多错 几多错过 窥探前路已是炼狱 就此过 悲喜勿用

 3 ) 你想怎么走

我是特意等到看完第二天再评,当下看完最后一集还是有点要流泪的样子。

看到弹幕有人说“关于死亡好像什么也没学到”,是学不到什么。它教不会你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做好了准备。它也没有特别渲染要珍惜身边人。和电影遗愿清单有点类似,告诉不了我们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但就是很直观的把死亡呈现在你面前。我觉得它想讲的,就是如果你真的要离开了,不论你有没有做好准备,无论你的家人朋友能不能接受,你也要对自己负责,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想怎么离开,脸和尊严,最后一丝挣扎,孤独抗争。

看完之后我会想起奇葩说中的一期“该不该鼓励绝症病人走下去”,其中渐彪和执中的论点,都能通过这部纪录片可见一斑。

最后,贴上王小波的话“只要我还在走动,我就超越了死亡”。

PS我个人看到最后一集其实觉得有些残忍,本是互相鼓励的五个人,是怎么看待彼此的伙伴一个一个离开的。明知道人生所剩日子不多,还要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硬生生闯入他们的生活,再用可预知的死亡永远撕扯开?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浅薄了,对他们来说,感同身受的陪伴和勇气可能更有意义。

 4 ) 然而当真正面对死亡时,我想恐惧或许将使我无法专心。

如何面对死亡呢。 Ben一生选择了独自生活,临死之际想的是葬礼和葬礼上的音乐。索尼娅毫无保留的救赎,朱尼尔在凌晨4:30在病床为她戴上戒指,他们在颂歌中结婚,然后他在7:30死去。洛恩与可爱的女儿把死亡叫做巧克力。漂亮了一生的杰恩,至死捍卫了自己的优雅与尊严。安迪最后骑上了妻子租来的哈雷摩托车。 这听起来是很浪漫的叙述,但同时平静的暗涌冲垮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从他们确诊癌症开始,悲痛就从未消失过,只是日复一日学会如何与之共处。而最痛苦的其实是,活着的人。挚爱之人生命的一点一点消逝,伴随的并不是每日的痛哭流涕歇斯底里,甚至没有那么多悲伤,因为你无法理解面对一个可能马上会死掉的人该拥有一个怎样的情绪。只有死亡来临咫尺之间,人们好像才体会到真正的失去。 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按以前来说我们会选择尽兴,然而当真正面对死亡时,我想恐惧或许将使我无法专心。

 5 ) 感受 待批改

我很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喜欢他把自己的物品分别贴上标签,想要寄给他人“这样他们就拥有了我的一部分”;在简死后“再也不会有人喊我甜奶嘴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属于我的叫咪咪的猫了 叫小橘子的猫了”) 在纪录片里关于本的镜头很少 真的没有想到他也是这样对友谊中的情感很深情的人。让我觉得,只要我“广撒网”主动认识新人,总有一天会找到和我一样敏感重感情的人,总有一天我不再孤单。 虽然我很喜欢本,他是我感性思构想的理想状态:孤独死去,不为他人带来悲伤;宁愿朋友接受自己死亡的痛,而不是自己感受朋友去世的悲伤;临终前为自己精心挑选葬礼上的歌单;谈话时,被“哞”(钟表报时声)打断后,微笑,“谢谢 哞”;品味不俗,衣着整齐,家里有好多有趣的玩意儿 .吗..

但我或许害怕孤单,害怕在深夜寂静死去,看完纪录片后我更像简 朱尼尔一样有亲情/友情陪伴。如果孤独地死去,我会感觉自己死后前往的是一个虚无。

敬佩洛乌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她总是永远照顾到孩子的感受,永远尊重孩子的选择,永远有耐心地引导。我好爱她。一定意义上来说,她是我理想状态里的母亲应有的模样。

关于简。我很同意“我要有尊严地死去”这个观点。她总是在气氛沉重尴尬时调动起轻松的气氛;总是热情认真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我也许应该改一改对别人的设防,在大家面前更放松些。

噢,我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享受生活,享受爱情、友情。纪录片里的大家(除了本)即使普通平庸却都有着享受的爱好,经历着健康的感情/亲密关系

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最重要了。难以想象,白血病的浮肿让一个英俊臭美拥有健美好身材的帅哥浮肿成了发面馒头,且失去了工作 。

“是你租的(哈雷摩托车)吗”“是,现在我们只剩下50英镑了”嘴角上扬着,泣不成声。

 6 )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如果这是你的最后一个夏天,你会怎么度过?于当下的你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又要笑我了,笑我年纪轻轻闲得无聊就总喜欢瞎想这些,衰老和死亡嘛,就如史铁生说到的那样,“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直面死亡,死亡,也并不都是可以预见的。
最近的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衰老和死亡的信息,不管是课堂之内还是课室之外,也许,这本就是一个医学生必经的阶段吧,现在的自己,对新生和死亡充满了好奇,会不自主地靠近新生,但却始终没有勇气接近死亡。
看完了BBC的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心情是沉重的,这是一部压抑又不失温情的片子,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死亡无法预知,但死亡教育在我们的社会缺席了太久,它应该得到普及。
纪录片中,5个被诊断为绝症、生命进入一年倒计时的他们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四个难忘的周末,他们都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相似的痛苦和恐惧让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因为患癌的苦痛没人可以诉说,也没人能真正理解,见面时,他们的心情大概都是相似,“我终于可以好好地来谈谈痛苦和死亡了!”
有相聚自然少不了告别,只是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永别,明天和死亡,谁也不知道谁先来。第一集的简介是“为死亡做好准备”,但就如Ben说的那样,“死亡是件严肃的事,可我不是个严肃的人,所以我没办法做好准备”。就算是个严肃的人,也同样没办法做好准备,因为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死亡,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死亡的机会。
五个人中,最先离开的人是朱尼尔,一个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的DJ,他曾经和10个女人生了11个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他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而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人,是在一起不到一年半的女友索尼娅。朱尼尔患病后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疼痛,他越来越依赖索尼娅,像个孩子一样,病痛让他忍不住想要放弃了,而尽管索尼娅也几近崩溃想要逃离这一切了,但她始终陪在他身边,在他死前两个小时跟他结了婚,送他走到人生尽头后,压抑在内心的情感也喷薄而出。她选择孤立自己来治疗创伤。索尼娅是个勇敢的女人,她不会逃避内心的想法,坦言自己想逃离了,但是她对朱尼尔的感情那么真,她不会离开。朱尼尔走了以后,她还保留着他的一切,对于她,坟头的知更鸟就是朱尼尔,他一直都在,也没有远离。
第二个离开的人,是简,一个傲娇的大姐大。她很坚强,很少向外人展现过自己脆弱的一面,就算死亡,也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但她在谈到自己刚刚确诊乳腺癌转换为骨癌、而自己的丈夫拒绝接受这个消息选择逃避时哭得像个无助的小女孩,她年少时曾经被抛弃,在17岁时也无奈地弃养了自己怀里小男孩,而如今陪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人也不是她当初认定的那个人了......哭过之后她依然傲娇,离婚,一个人去面对死亡。简是个追求精致的女人,哪怕身患癌症,每天依然精心装扮自己,给同样受苦的伙伴们送去关怀和正能量,她不愿意承认自己死索尼娅口中那个防心很重的人,她一个人担当了很多,但她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征兆,她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录影里说,“朱尼尔选择在床上向大家告别,这是他的方式。但是我不,我就在这里告别,然后转身,自己走向该去的地方。”她要有尊严地离开。
    阿图·葛文根在《Being Mortal》(译名《最好的告别》)一书讲到高龄老人面对死亡时说道,“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也都是因为如此吧。
在课堂上讨论到我们关于安乐死或者死亡的看法时,我想到心理学课上老师曾经给我们讲到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两股力量——一股求生的力量,一股求死的力量,只要一个人心里那股求生的力量大于另一股力量,他就不会死去,也不应当死去,这个时候哪怕他身患绝症,对于他而言最好的疗法可能安乐死或者送进病房接受无尽的舒缓治疗,或者说是姑息疗法,最应该做的,是让他去完成他的遗愿清单,完成他的牵绊。而如果他心里那股求死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求生的力量,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顺应他吧,也许这样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前不久,林奕含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了,但她依然无法走出的阴影,最终选择了自杀,对她来说,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吧。
但是课上同学说到的一句话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但我们是医生啊,我们的任务是治病救人,那是任务不是其他,不然我们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令人深思。
话题回到《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第三个离开的人是本,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孤立开来的人。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告诉过身边的人自己患癌,他觉得自己没有亲人因此没有给让别人带去痛苦是多么正确的事情,但是他孤独地死去又多么让人心碎。伙伴的相继离开反倒让他开始积极接受治疗,走出去见了以前工作的伙伴,“坐在那里忧郁是没有用的,你得积极一点,否则你会更快躺进棺材里”,他其实是个可爱的小老头,给自己的葬心精心拼接了几首音乐......是上门的送餐员发现了他的尸体。
    洛乌心疼孤独死去的本,但她有时也会羡慕他,“我厌倦了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我已经说过自杀的事情,但是你知道的,那会影响很多人......”她有六个孩子,四个是与各自的前夫前妻所生,两个小的是自己的孩子。她放不下孩子,“我很担心我走之后孩子怎么办,有人会取代我的位置,站在他身边,照顾我们的孩子,想到这一点我就无法接受。”而她和她的丈夫尽管相爱,却无法坦诚沟通,他总是逃避。当死亡突然呈现时,有时候身边的人比当事人更无法面对。
安迪,患上白血病后整个人就塌了,原本平淡幸福的生活变得坎坷不易,他的妻子一人扛起了生活的重任,负债累累,卖了房子搬了家,他们稍稍减轻了债务,但依然艰难。到了最后,他说不要再做复苏了,他的思想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心脏还没有准备好......
第三集朱尼尔去世之后,剩下的四个人去给他种了一棵树,在他的旁边一次种下了属于自己的那棵树,死亡触手可及,可我分明从中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他们对生的渴望。
了解死亡,我们才知道能健康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片子的结尾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希望,至少索尼娅开始走出了阴霾,历经了生活磨难的她告诉我们:“Grief never goes away , but the difference is you've learned how to live with it. ”
21岁,还是医学小白的我站在医学的门槛上,故作深沉思考死亡,不知道日后自己踏进临床与死神搏击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

 短评

确实不错.结尾意蕴悠长,大爱.这几个人都不老,在享受生活的年纪接受自己将死去的事实不容易,亲近的人分隔在不同的立场,同病相怜的陌生人间倒更加惺惺相惜.感受太多,无从谈起.感谢这部片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5分钟前
  • chrissy
  • 力荐

悲痛永远不会消失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与其共存。很喜欢Ben和Jane,活得孤独又洒脱,真实又漂亮。

6分钟前
  • 白夜梦-
  • 力荐

认同Jayne的生死观,喜欢Ben的人生态度。

11分钟前
  • Shawn
  • 力荐

谢谢Ben 让我知道了孤独的死去并不可怕 Time to say goodbye.

15分钟前
  • 伏柯萧沆的疯巅
  • 力荐

非常感动,也很震惊,悲悯。生命不易,也很复杂。无论你取得多少的成功,你最终真正收获且唯一收获的,是爱。你必须面对自己诚实的情感,任何时候,这不容易,这方面西方人做的太棒!有时候特别艰难,甚至是极端的情况,这个时候关系更凸显出它非凡的意义!

16分钟前
  • 线条
  • 力荐

死亡这个事情在亚洲社会很少会直接讨论,往往总是很隐晦地说:死亡不是结束。可抽离开哲学回到生活现实一点,事实就是:我们到最后都会离开,而这一切对于活着的人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对于这个离开的人也是一个结束。要真实面对这一切并不容易,因为一旦没有半点虚假,你要面对的就是残酷的现实。

17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Ben没有朋友,但他给了他的伙伴拥抱,打趣,葬礼的出席和花,然后他一个人死在了自己的公寓里,直到被外卖员发现。

20分钟前
  • 状况的闪烁相片
  • 推荐

痛苦并没有远离,你只是学会了和它共存。

21分钟前
  • 可以证明
  • 力荐

他们大声说笑、谈论生死,然后低头沉默、陆续死去,在他们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

24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我学到的唯一一件事 面对死亡 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28分钟前
  • 阿桔
  • 力荐

实际上存在着伦理问题,但这种片子又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含蓄和隐晦不能延缓死亡,坦诚和直率可以减少遗憾

33分钟前
  • 奥蒂安斯
  • 力荐

我宁愿相信二元论的观点 灵魂不朽 就像那只知更鸟 会在每一次索尼娅来到朱尼尔的坟墓面前 回应着她的那句“I love you”

35分钟前
  • O₂
  • 力荐

敬生命。

40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非常真实,细节丰满,最后一集不停地摁停,无法看下去…最喜欢Jane,希望成为她那样的人;最欣赏Ben,最被打动的是Junior和Sonia的感情。

41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力荐

还想再看一遍

45分钟前
  • 好次
  • 力荐

到最后,活得潇洒,走得轻松的果然还是无牵无挂,没妻子没小孩那一个。没有情感羁绊虽然孤独,但是自在啊。

48分钟前
  • 秋里
  • 推荐

关于my last summer里面的几个人,我其实很喜欢本,当了一辈子船员,终身未婚,然后孤独的回到房子里安静的等待。在最后的日子,把每件物品都妥当的安排好,这个贴上标签是要送给谁的,那个又是谁喜欢的......就这样独自在房子里面对死亡,最后的最后还是政府送餐员发现他去世的。其实我是羡慕这样的结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不用谁记得,也不用谁挂念,也不会给别人带来负。悄悄地来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平静淡然,无爱无恨,无嗔无怨,心如止水。在2018的夏天我也给自己设置了结局。

53分钟前
  • 新勇敢便利店
  • 力荐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永远无法为死做好准备。

54分钟前
  • Lola
  • 力荐

像Ben那样无牵无挂地独自死去最好。

56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不想过多评价,因为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述别人的人生。死亡唯一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生是什么

59分钟前
  • Alt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