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生命的律动

正片

主演:玛尼亚·艾巴利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 / 法国语言:波斯语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2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3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4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5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6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3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4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5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6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7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8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9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段生命的律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这部作品中,将轻便摄像机安放于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了一位女出租车司机(Mania Akbari 饰)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女司机的十岁儿子亚明(Amin Maher 饰)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异,女司机试图和儿子解释,但得到的是强烈的排斥,儿子一再要求与父亲生活;女司机的好友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不久又为失恋而神伤;一名老妇在失去了丈夫与儿子后,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她时常朝圣、祷告,以换取内心的平静;一名醉酒的妓女在车上同女司机谈论男人,但是她们对生活和男人的看法,都有太大的出入;一名即将结婚的女子却发现一切幸福的前景都只是自己的幻想,她伤心欲绝,剃掉了头发……©豆瓣和你在电影院改造人女高中生极限特攻2亡者之妻第一季两个夏天第一季警贼兄弟锦衣卫百户花篮花儿香艾德私人频道太阳之下2015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超人和露易丝 第三季残菊物语1939小小羊儿要回家甜蜜保镖浑身是劲韦贵妃传奇亚历山大大帝离开雷锋的日子办公室第七季及时止损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情迷彼得潘跨越死亡线爱战也梭吞3与君相恋100次 (日语版)圆梦巨人国语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二季灵狐圣子1:圣子出世风铃误入雷池东方朔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忒修斯之船特工杰德‧布莱克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内裤超人幸福节大冒险花滑女王2:爸爸我爱你拿破仑战争2诚实房地产写不出的情话

 长篇影评

 1 ) 十段生命的律动

没有什么出租车,也根本不是什么出租车女司机跟乘客的对话。别人的评论乱写,一群人就跟着乱喊。女人是一个离婚的中产阶级女人,自己的私家车。她车上的乘客都是她生活中的人,分别是她的儿子;她的亲姐姐或亲妹妹;出于好心顺路搭上的要去寺庙祈祷的老太太;错把她当成找小姐的男人而上了她车的妓女;另一个与她同去一家寺庙的女人,她离开寺庙时顺路带她。 十段对话并不是独立的,叙事一直在推进。 阿巴斯抵达了记录和叙事的最边缘。一如戈达尔所说,他终止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同时也宣告新生。

 2 ) 这中文名谁翻译的太浮夸了

别被所谓“故事简介”误导了,才不是什么女出租车司机邂逅十段乘客人生的老故事。

女主是生活在伊朗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美貌,热爱生活,工作跟“拍照”有关。电影呈现的是她和乘坐她私家车的五位乘客(包括亲人、朋友和路人)的十段对话,镜头基本没有离开驾驶和副驾驶的狭小空间,画风简洁到与谈话类纪录片无异。

10的谈话对象是她和前夫所生的儿子(目测小学生),看得出来当妈的给了他足够的尊重与自由,一言不合就吼,直言不讳对老妈再婚的不爽,就是一未成年直男癌,女主并没有以娘俩针尖对麦芒吵吵了一路,以儿子摔车门而去告终。

谈话9的乘客是女主的熟人儿,妹妹或者闺蜜(叫她“姐”),衣着极其保守,素颜,不耐烦(热到想扯掉围巾,并没有,一直扇风),正统已婚妇女,但充分理解女主,各种倾听支招儿,演技相当自然。

第三位乘客是一位路人老太太,在儿子眼中整天忙于工作的女主,还是愿意专门花时间献爱心掉头送老太太去清真寺的,引出宗教信仰的话题。老太太只贡献了声音,没有面部特写——就像人物在生活中的位置。她的命运大概可以描述为,生活抛弃了她,她皈依了胡大,为众生祈祷,一天三次,到处朝圣,她劝女主也这么做,女主说谢谢不过不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四位乘客是一个年轻的妓女,贡献了放荡的声音和轻盈的背影。爱过,伤过,为快感而活,以工作为荣,看破婚姻中男人的真实嘴脸,鄙夷女主对男人的依赖。女主积极与其争辩,但没有结论。

第五位乘客是一个同去一座清真寺的年轻女子,正与男友谈婚论嫁,第一次上车跟女主谈了啥没听见,睡着了。后来又上了一次车,9,失魂落魄,男友跟别的女人跑了,女主说你的头巾怎么那么紧?是不是不太合适。她摘掉围巾,头发剃成了青皮。女主说哦~挺适合你的——这句话我太熟了。女主喃喃说也许没有男人也能活,流泪了,男友消失后第一次哭,感觉很好。

儿子之后又上车两次。他真的去跟爸爸一起生活了。仍旧对他妈不耐烦,上车就说,送我去外婆家。老妈还是不放弃说来亲我一下。小子心情不错,但还是吵。是不是走错路了?!你是个自私的女人!后妈没你好看,但是至少跟她生活不用每天吃一样的晚饭……送我去外婆家!

女主说,
女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太难了。
我不要完全属于任何人。
你爸爸和你,都别想全部占有我。
家务交给女仆去做就好了,因为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我要……拍照啊…… 什么的。

但她并没有彻底革命到自己的性别啊,顶多是个温和的维新派:

首先,仍旧打扮得像个伊朗女人,至少还戴着头巾(当然是松松地围着),只是在遵循主流社会习俗的前提下追求时尚和美,穿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裙子,化淡妆,戴首饰(新丈夫送的赝品),总算是天生丽质难自弃,造福观众眼球。

其次,并没有放弃家庭,把自己的好朋友、好伴侣,变成第二任丈夫,承担儿子的抚养权,并试图让他在重组家庭中获得爱。

然后,面对叛逆的儿子,始终给予尊重和包容,不放弃平等的对话甚至争吵,无法黏合新家庭,就尊重儿子的选择。

这个女人,勇敢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姿态,承担性别赋予她的美丽与哀愁,于是没没完没了地去爱,去恨,迷茫,倾诉,争吵,和解,哭了,笑了,上车,下车,10,9,8,7,6,5,4,3,2,1,苏三起解,即刻启程。

啥女权不女权主义不主义的,啥生命不生命律动不律动的,都是日子。

 3 ) 对不起,和出租车无关。


没有什么出租车,也根本不是什么出租车女司机跟乘客的对话。别人的评论乱写,一群人就跟着乱喊。女人是一个离婚的中产阶级女人,自己的私家车。她车上的乘客都是她生活中的人,分别是她的儿子;她的亲姐姐或亲妹妹;出于好心顺路搭上的要去寺庙祈祷的老太太;错把她当成找小姐的男人而上了她车的妓女;另一个与她同去一家寺庙的女人,她离开寺庙时顺路带她。

十段对话并不是独立的,叙事一直在推进。

阿巴斯抵达了记录和叙事的最边缘。一如戈达尔所说,他终止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同时也宣告新生。

 4 ) 玩票

阿巴斯一直都喜欢车内镜头,他大部分作品中都会有大量车内场景。而此片似乎是阿巴斯为了满足自己这一癖好而拍摄的玩票之作(纯属猜测)但对于阿巴斯来说,即便玩票也得玩出深度和批判。

影片从头到尾就两个车内偷拍视角的固定镜头,记录了一个中产阶级离异女人与生活中搭乘她私家车的朋友,亲戚,陌生人的十段对话。

1、女主与十岁的儿子谈论自己的新任丈夫,可儿子却坚决反对见继父,因为继父不是真正的父亲。女司机试图说服儿子的偏见,但激动的儿子最终生气的下了车。

2、女主与姐姐谈论彼此孩子的教育以及姐姐告诉女司机应该放心的让儿子与生父一起生活,因为男人之间有更多共同兴趣。

3、女主搭上了一个准备去陵墓给别人做祈祷的老太太。老太太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她不希望别人遭受同样的苦难,所以为陌生人做祈祷,并将自己的生活用品赠送给了一个拥有12个孩子的老人。

4、女主载上了一个喝醉酒的妓女。女司机询问妓女为何走上这条路,语气上带有轻蔑。她们讨论了关于性和自由的话题,妓女表示曾经爱过男人,但失去爱情后发现夜夜笙歌也许更好。

5、女主载了一个陌生女人,女人说她爱着一个男人,但男人却对结婚很犹豫,这让她很苦恼,她一直在等待男友的回复,她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一切都会有定数,只是时间问题。她始终相信着幸福终会降临,为此她还会定期做祷告。

6、女主再次搭上儿子,这次他们谈论起了儿子继母。儿子表示继母很顾家,会做饭,做家务,没事就在家里。不像母亲这样总是很忙,工作很多,在家时间很少。

7、女主载上了一个自己的女性朋友。这个女人因为失恋而痛哭。女司机不断的安慰她,表示女人总是依附于别人,小时候依附于父母,长大依附于男人,胸大臀翘就是女人的标签,女人活得没有自我可言。

8、女主载上儿子,儿子抱怨接他的母亲在没有告诉他原因的情况下迟到了,抱怨母亲总是因为工作而忽视家庭。当母亲打算跟儿子一起住在奶奶家时,儿子表示不想和母亲住一起并且愤怒的下车离开。

9、女主搭上了之前一直等待男友回复的女人。女人发现男友之所以对结婚犹豫是因为有了别的女人。这与之前妓女的经历何其相似,于是她剪光了头发,以此反抗这个操蛋的男权世界。

10、女主搭上儿子,影片结束。

家庭,亲情,信仰,生死,性,男权,女权,交谈的无效性,阿巴斯用简单的影像探讨和展现了平民众生相。

 5 ) 求同存异其实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

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的是政治,思想审查,媒体等等。本片谈论的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处境、感情生活。

3. 这是全球化的结果,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彼此的不同,却忽视了之间有那么大的惊人的相似。

4。这里的女人真漂亮

 6 ) 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

阿巴斯是一个很滑头的导演。在伊斯兰世界里,他放弃了探讨现实而敏感的宗教、政治与文化问题,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天真固执的小孩(《何处是我朋友家》)、单纯质朴的农民(《橄榄树下的情人》),把探索的眼光投向人的内在(《樱桃的滋味》),他甚至还跑到非洲去拍了一部纪录片(《非洲ABC》),在西方人的“异邦”发现人、发现“理念”与“共相”。2002年的《10》中,他又耍了一次滑头,把西方的话题植入伊斯兰的世界,在一部小小的出租汽车的前座上,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女权主义对话。

诸多评论对于《10》所透露出来的极为明显的女权主义不置可否,而是不断地强调,这部影片是如何如何地发展与深化了阿巴斯在《橄榄树下的情人》肇始、在《樱桃的滋味》中发展的“极简主义”,甚至说这种在汽车中谈话的景象,是所谓“公路电影”的发展与变形。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如果不是绝对的实验电影或者实验导演的作品的话。很遗憾,阿巴斯不是。

“10”,是指德黑兰一个女出租车司机与她的乘客在出租车上进行的十场谈话,包括她的儿子、她的亲密女友、一个年老的信徒、一个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一个妓女。谈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涉及到女司机自己的生活:她离婚又再婚了,有一个十岁左右早熟的儿子,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加愿意与她离婚的丈夫在一起。她的朋友家庭幸福,但是支持她这样的选择,是她倾诉的对象与出谋划策的军师。第二个部分是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的故事:她本以为未婚夫在婚前的犹豫是“围城效应”,结果却是另有所爱,最后她剪掉了头发以求解脱。第三部分是其他的内容:老年信徒如何在真主与祈祷中求得心灵的慰藉与平衡,妓女用喜欢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与职业以及她不合世俗的生活方式。

我所了解到的女权主义,是一种“负”的理论,它只是说父权/男权社会如何如何使得女性被边缘化,而没有一种积极的创建的姿态来说明至少是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即使是有学者提出了“前俄狄浦斯阶段”或者是“地母形象”,仍然是避免不了总体的混沌。就比如,女权主义电影研究者认为电影把女性奇观化,是男性窥淫的工具,用来减低男性的阉割恐惧。但是,难道女权主义的电影就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男性推上被窥视的舞台,使得男性成为“看”的对象吗?显然,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女权主义是更为有效也更为简单的方法,在这里,阿巴斯又耍了一次滑头,女权的范畴从学理推进到了日常生活。

孩子自然没有错,但孩子的观点总是忠实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在《10》中,没有一个成年的男性出场,男性的观点具体的反映,就是出租车女司机10岁左右的儿子。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大约十五分钟的激烈争吵,儿子不愿意接受继父,母亲对此很不高兴却也无能为力。这一段的母子二人,处于一种互相无法理解的“失语”状态。儿子总是在强调,我都被你搅和得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母亲也在强调,你就会大喊大叫,不知道倾听人家的观点。这种“失语”正是来源于双方立场的不同:孩子仍然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他不能接受母亲的再婚;而母亲是女权的,想要孩子认同女人自己的选择。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使得“失语”的状态被无限地扩大化,成为一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争吵。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吵,至少还看不出女人的劣势,我们只知道女性的选择没有被接受。

第六段与第九段也是母亲和孩子的对话。这是两段心平气和的对话,双方的心情都还不错,交流更加有效地在进行。第六段中,母亲从丈夫那里接来了孩子,孩子却要求去外婆家,还不愿意母亲也跟着。母亲带着他走了一条他不太熟悉的路,孩子一直在说走错了,你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母亲却说自己没有走错,这是一条近路。最后,孩子认同了母亲的观点,认识到了这是一条捷径。女人用自己的智慧证明了自己。在第九段谈话中,女权的观点更浓了。母子两人谈到了离异丈夫现在的妻子。孩子承认,继母确实不如母亲漂亮,但她却更加喜欢继母,因为继母至少可以保证“每天晚上不用吃相同的菜”。母亲则对此很不以为然,她嘲笑继母只配做贤妻良母,要依靠男人来生活,不如自己能干,也不如自己漂亮。孩子眼中的继母形象,可以说就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与定位,女性是柔弱的、驯服的,应该为男人与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观点不仅是在成年男性中存在,也通过社会直接地影响了已经脱离“镜像阶段”的未成年男性,从而使得占据了话语主动权的男性、父权话语成为一个看起来永远成立的真理。而母亲的观点则是一种日常的女权主义观点,在她的眼里,女人的权力就是来自于自立,来自于对传统的父权社会的反抗,虽然这样的观点也是“父权”本身所赋予的,是用父权社会的逻辑去反对父权社会,是一种“体制内”的、同一套话语系统的反抗。比起所谓的“地母”、“前俄狄浦斯阶段”这样学理化的“正”方法来,母亲更愿意接受也认为更加有效的方式,还是这样一种“日常化”的女权。

就各次谈话的重要程度而言,女司机与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的谈话无疑是继与儿子的谈话之后占第二位的。最后年轻女子脱下她的头巾,让女司机看她剃光了的头,同时流着泪说:“这是我剃头以来第一次流泪。”是这样一部平淡的电影绝无仅有的一个高潮。

年轻女子最初与这个男权社会处在一种“幻想”的关系之中。在想象中,只要她的男友再勇敢一点,他们就可以拥有毕生的幸福了。但是,现实击破了幻想,最终她发现男友还爱着另外一个女人。巨大的打击使她有了一种质朴的女权思想,也许女人并不需要依靠男人而活着,也许自己也可以放弃一个背弃了自己的男人,所以她剪掉了头发来反抗这个男权的世界。在第二次上出租汽车后,女司机问起她的头巾为什么裹得这么紧。她很坦然地说她把头发剪了,然后解开头巾,露出光头。女司机说,这真的和适合她。年轻女子就哭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并说,这是她剪头发后第一次流泪。也许,头巾就是束缚着女性的层层压力与约束(不仅是伊斯兰世界的女性),在一个同性面前,解开这层层的伪装,重新收拾起自己的尊严与自信,痛快而放肆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一种女权主义吧。

说起来,女同性恋比男同性恋更有成立的理由。由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使得女性之间本身“难友”的亲密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女权主义电影有着女同性恋的色彩在里面,比如说张艾嘉的《心动》以及她传说中的《20、30、40》。当然,这也只是我们从男权世界的逻辑出发的一种看法而已,因为这虽然承认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受的压迫与束缚,但无疑仍是把女性摆在一个软弱者的地位上的。

在《10》这样一部有着朴素的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意味的电影中,女性也有被信仰所俘虏的。第三段中女司机搭载的信徒,就是这样一个沉浸在信仰中的女性的代表。这个年老的女性信徒说她每天都要上清真寺去,而她所祈求的主则是无所不能的,她甚至动员女司机也去试一试。基本上来说,信仰是一种超越性别的东西,所以其中的男权/父权色彩并不是很浓。但是,如果信仰所起到的,是一种麻醉女性,泯灭性别意识的作用,那么他的中立性就很值得怀疑了。阿巴斯似乎就持着这样的观点,所以他的女司机拒绝了去清真寺,而是说她自己还有好些事情要去忙。

最革命的女性似乎是第五段的妓女,她用一种身体的快感对抗男权社会。她用嘲弄的口吻说着那些与她过夜的男人,说他们如何虚伪地在她的怀抱中向妻子撒谎,还满不在乎地对妻子说他爱她。她嘲弄女司机所信奉的贞操观与价值观,她并不以为自己的工作是不道德的。她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有快感,又有钱,用身体来工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是一个颠覆着男权/父权社会的角色,让人想起刘小枫所介绍的《丹东与妓女》。至少,她是秉持着自己的道德观与伦理观的。属于男权/父权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等等,她都不放在眼里,一方面终于自己的感觉,一方面终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这个革命女性所抱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最多可以把她叫作一个快乐主义者、一个伊壁鸠鲁的信徒、一个个人主义者,但不能把她叫做一个女权主义者,因为她的态度,不是一个女性的态度,更多的是有着普适色彩的人生哲学,与女性无关、与女权也无关。当然,我这种说法的缺点似乎就是没有把女性当人看待了。

最后说说女司机。这是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对于儿子,她是母亲与妻子;对于密友,她是倾诉者;对于年轻女子,她是倾听者;对于信徒,她是说教对象;对于妓女,她却既象是老师又象是学生。但总的来说,她所传达的,是一种日常的女权主义的观点。作为母亲、妻子、朋友、素昧平生的拯救者与教导者,她有一种自发的女权主义气质。而这种自发的气质,正从女性所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地位中来:来源于女性对于家庭、爱情、亲情的反思;来源于女性对于社会、信仰、道德的认识;来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的刺激与启发;来源于接触到的各种人、各种观点与各种事情。这样的女权主义不能说是自觉地在探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不能说是在自觉地探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中所承载的社会心理,它甚至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生活中的感悟,一个不满足于现在/当下的小小的端口。或许可以这么说吧: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不管你的理论如何,这样的主义终究是要有利于生活的,结果决定着价值。

与《10》相映成趣的是另一部女性电影《碧波女贼》。《碧波女贼》讲的是一个女子监狱中的四个女子组成乐队,趁着在外演出的机会逃脱,在被警察追捕的过程中名声大振,拥有了无数的歌迷,最后在一次演出后,她们终于被警察击毙。《碧波女贼》中的女权主义,就是一种纯粹的“负”的女权主义,其中乐队的四个女性,都是以一种反抗的身份出现的女性。在影片开头的人物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女子都是有着莫名其妙的狂躁症的女性,她们对这个男权/父权的社会,天生就有一种“怒火”,所以最后才有了这样一种以逃亡/自由/演出的方式来对抗的形式。即使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她们更多的也是考虑到了女性身份的认同,把绑架来的帅哥男人质抛弃了,而忠于了自己的性别。可以说,这样的一部女权主义电影,是极其契合女权主义者们的思想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可排泄的“闷”,女性以越狱的身份逃避男权社会的束缚,女性以自由演出的身份颠覆男性的窥淫……片中的四个女人,就像女权主义的“地母”一样,是一种纯粹的女性,是承载着男权社会中的女权理想的,而不是象《10》这样是与整个男权/父权社会融合的女权。

正象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电影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电影的拍摄就是更成功的电影理论一样,我们也不能把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法则强加给女权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一部简单的探讨女性日常生活与思想的影片,是一部成功的女权主义电影。在《何处是我朋友家》的孩子表演、《橄榄树下的情人》的长镜头以及《樱桃的滋味》的极简主义后,我们再一次承认,阿巴斯又耍了一个聪明而省劲的滑头。

 短评

缺席的男人一直在场,强烈的在场;成熟得不自然的孩子: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能属于我自己,你一定要走那条路;冰激凌的诱惑是母亲的黔驴技穷;对人生头头是道的人,指路的姐妹,后来因为失恋哭得泣不成声;被妓女教育太依赖丈夫了,批发&零售的区别,看着她上了另一辆车,后来用她的话教育别人:我们因过于依赖而不幸,是什么在阻碍你成为你自己呢?然后走错了路…还没找到心灵的平静的朋友:人们祈祷是为了逼上帝赠予礼物;最痛苦的是承认这件事情带来的伤害,为什么你把面纱裹得这么紧?原来她把头发剃了,又哭又笑的结尾只有音乐抚慰

6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女主最近爆出本片是她执导,被阿巴斯强暴两次,惊天大新闻

9分钟前
  • 钟大福
  • 力荐

比起阿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还是逊色一些,大概是先看了《出租车》再回头来看这部就觉得比较平常,虽然这部以女性出租车司机揭示伊朗女性的生存地位以及更深刻地在透视生死离别,家庭婚姻孩子等万象社会问题,比帕纳西只有政治性更为深刻,但可能这样的拍摄方法已经习惯了。侧面正反打两个固定长镜头,唯一的车外视角来自于目送妓女上另一辆车。十段倒叙的片段,大多是由歇斯底里,嘲讽讥笑与悲哀伤痛有关,摄像机正视着人们的脸,是隐瞒,试图装作若无其事置之事外的恐惧,生活的疲倦,生命的疲软。关于儿子出现的片段大概是最长的,但时刻伴随着纷争与吼叫,可这背后不就是人们的恐惧,控制和彼此职责吗?阿巴斯没有做任何的角度引导,大概是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人生吧。表面上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面具和内心的溃烂是相同的

14分钟前
  • 小满
  • 还行

只用了两个机位,特意消解画面性,这种有意为之在凸显对话的维度的同时,也耍了小聪明

17分钟前
  • 大夜士
  • 还行

阿巴斯的又一开拓之作。1.以斜对副驾驶与驾驶座的两个固定机位贯穿始终,全程将视角局限于车内空间这一“非场所”,车外行人、楼宇与景致亦透窗映入眼帘,可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之举。2.主要以看似日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与真实自然的表演打动观众,唯一的男性乘客——儿子也在不自觉中呈递出了男权视域下对女性的苛刻刻板要求(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其他如为情所伤的女性、解放自我的妓女等角色也都以不同视角言说了女性情感与生存状况。3.除了对道路母题的钟情,阿巴斯也又一次消弭了虚构搬演与真实纪录的界线,而最让我有共情感的,莫过于等待司机时无聊而悠闲的时间。4.以同时充当片名与故事序号的[10]起首,由小男孩开篇,又以男孩上车的故事[1]收尾,完整回环,九九归一。5.妓女终于搭上另一辆车的场景,是唯一的车外镜头。(8.5/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第三部(假的)阿巴斯,再也不会看他的片了,本来就不太喜欢这个啰嗦怪,知道了这部片背后的剽窃/霸凌/性侵事件之后只想把他坟给炸了,什么狗逼

27分钟前
  • 恒河猴
  • 还行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3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很多片开场就能把你震住,但是阿巴斯的片总是平平淡淡一直到结尾才陡然来那么一下,本片又是这样的模式

3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去之前群里说此片极催眠,全程看下来却颇得胃。对切单人近景镜头给得连海报都要把两个镜头拼成一帧画……笑。除了接孩子、妓女下车等短暂时分,我们一直在跟随车子行进,大量双人对话却只拍一方,偶有对切。而这个只拍一方却并不是长镜头,而是同一机位的分段连缀,每次剪辑时背景能看出明显的跳接,很有「精疲力尽」之感,难怪戈达尔赞不绝口 (不是。这种跳接将对话压缩得极细密,逼仄的近景与高浓度对话跟中心思想无疑是契合的。该舒缓之处也是极松的,安排了多处等人与犹豫迟疑,不会令精神紧绷。这种谈话并不推进剧情,可以说没有戏剧没有高潮可言,但人物却随着谈话逐渐堆砌丰满,体验比单向灌输的樱桃滋味好得太多。

38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interesting film from "a history from below,"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woman driver is a taxi driver at first sight, no indication.

42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真是上车不说去哪里,下车不给钱....

45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48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女性主义。就伊朗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了,所以电影也只是电影而已。母子俩之间的争吵看得我真是溃掉了。。。“我以为我喜欢的一切都可能发生,我从来没想过不可能。”

50分钟前
  • 囍夭夭
  • 还行

请结合《十段生命的共振》一起观看。离异的女人、失恋的女人、失去丈夫与儿子的虔诚女人、以及醉酒的妓女。儿子不能接受母亲再婚以及他眼中的继母是要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人,直指男权。失恋女人以剃光头的姿态去反抗男权,剃发意味抛弃依附男人。妓女的“给予与索要论”。“我们都不快乐,无法独立。”

55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又是一部车内戏占据主要部分的片子。小男孩和妈妈咆哮式的争吵,反而难以睡着。

58分钟前
  • xoyabc
  • 推荐

一个漂亮得像女明星的出租车司机,离了又再婚,和儿子关系紧张,又对生活有点体悟,说得出如果你不爱自己就无能爱别人之类的话。电影讲的是她与她的儿子、姐姐、去朝拜的老妇人、妓女、失恋女人等乘客在路途中的对话。我还是时不时还要找个文艺片来自虐,但又发现自己已真心看不得闷片了。2012.1.8.DVD

59分钟前
  • m.
  • 还行

@小西天。三星半。半个车厢,主副驾驶,呈现伊朗女性面对的窒息环境。儿子是唯一的男性乘客,但恰恰是由他口中说出的话语更能传达男权影响的根深蒂固。台词太满,观众注定会看得很疲惫。看阿巴斯谈电影的那部《樱桃的滋味》,里面自陈:“有时候,当剪辑一部电影时,我希望切到一个完全空旷、无声的场景,持续五分钟。这种效果类似于小说里的空白页,给读者一些时间停顿并思考…”《十》就太缺少这样的空白页,妓女在路边等车那场唯一的车外戏,让我长长出了口气。想到下一场是《伍》,喧闹过后是沉寂,大盈之后又转为虚。有趣。

1小时前
  • 奥兰少
  • 还行

人生无聊之事,十之八九。如果只是为了听这些强迫与观众的对话,干嘛不去读一篇论文。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较差

今天中午吃饭听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话,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让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大于家庭、政权和她的子女,人就是人,无论男人女人。

1小时前
  • 小六
  • 推荐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