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生活

正片

主演:Lou,Dobbs,泰德·科佩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8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失衡生活 剧照 NO.1失衡生活 剧照 NO.2失衡生活 剧照 NO.3失衡生活 剧照 NO.4失衡生活 剧照 NO.5失衡生活 剧照 NO.6失衡生活 剧照 NO.13失衡生活 剧照 NO.14失衡生活 剧照 NO.15失衡生活 剧照 NO.16失衡生活 剧照 NO.17失衡生活 剧照 NO.18失衡生活 剧照 NO.19失衡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繁荣还是失衡?

这部纪录片吸引自己的两点是,很喜欢80年代的美国城市,快,纸醉金迷;二是节奏感控制得很好,从前面描绘悠然的大自然,到中间越来越快的延时镜头慢慢牵动观者情绪,到似乎刚好要透不过气时节奏变缓变慢,记录此种快节奏社会图景下个体的状态。其实在看的过程中一直联系到特别像现在的中国,一个物质爆炸、信息爆炸、娱乐爆炸的时期。

虽说是失衡,但却能看到另一面,或者说在我个人看来,如果描绘失衡,是否应该是更多可以体现人类为了追求更好、更便捷、更享受的生存方式而对自然的破坏,那应该突出的是大规模的制造、污染、植被及生态破坏、战争....影片很多地方让我感觉到的,倒反衬了人类文明的繁荣。

看完的确会感受到个体的渺小,片中的八十年代,仅是主要在NYC或者LA,看着地铁的人流流动、工厂的流水线、街头的车流,其实会有点心悸,我们只是在世界另外一个地点重复,成为人类无止境的贪婪和追去享受中去创造的一小部件,支撑着生存。而那也只是八十年代,到如今,又有多少波人流被淘汰,更新。

唯一提醒回到主题的地方是最后火箭发射陨落的场景,前后呼应。暗喻所有的繁荣和过度最终都会陨灭于宇宙,而且是那么渺小。

 2 ) 疯狂导演拍出的疯狂电影

首先,应该感谢这个城市选择播放了这么一部电影。看完后,我对它的评价就是一个词,“great”。
当然啦,就像标题所说的,这是一部疯狂导演拍的疯狂电影。说他疯狂,是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台词、没有演员、没有故事,有的只是一段段毫无关联的拼接的图像和配乐。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要人静下心来完整的看完这么一部电影,不得不说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就如今晚在广场,人来人往。有人对其根本无视,有人会在经过时瞄上一眼,也有人会选择驻足观看一会儿甚至坐下来欣赏片刻而后又离去,完成观影的人寥寥无几。那么,勇于拍出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这部电影本身,自然也是疯狂的。
遗憾的说,自己并没有完全的看完它,因为我迟到了20多分钟。对于一部差不多80分钟的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即使是这60分钟,也已经让我震撼。由于这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在场面、效果上,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相比,场景无法相提并论。但无论大片们怎么刻画,也赶不上它的细致与真实。如在播放那段对建筑进行定点爆破的影像,胶片的速度被导演明显放慢,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的就是,高大的建筑,一点一点的,逐步被扭曲,渐渐在扭曲到一定程度后,整幢大楼开始倒塌。而那种扭曲,给人一种很有震撼力的艺术感。在影片的片尾,导演展示了一次行事故的全过程。看着那枚火箭升空,然后箭体出现火苗,之后终于在飞行一段距离后爆炸。看着那片依旧燃烧着的残骸在空中不断下落,胸中不免有一丝悲凉。
OK,胡言乱语完毕,改日再做修改。

 3 ) 献给所有孤独的人

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 艺术是什么 是狗屁 生活是什么 也是狗屁 那么艺术是什么 艺术就是生活 因为有不同的生活 就有用了不同的艺术 献给所有孤独的心 无处安放的灵魂 艺术不需要解构 就像生活不需要思考 自然而然的流露 想看你就看 不看对谁也无所谓 呵呵

 4 ) 关于“南半球”的《机械生活》

昨天终于看了“机械生活(Powaqqatsi)”,恰好之前听了一些菲利普.格拉斯的极简音乐。看着的时候以为格拉斯是按照差不多剪辑完成的影像素材来进行配乐的,要不就是导演高夫瑞.雷吉奥根据格拉斯已经大概成形的音乐来构建连贯影像的。而之后从导演的自述中知道了,本片的剪辑和作曲是同时的,一个传播方式影像着另一个,甚至于许多次雷吉奥试图用语言给格拉斯表述画面时,格拉斯都早不耐烦。“机械生活”的摄影是Graham Berry和Leonidas Zourdoumis,无容置疑,影片的巨大成功是与他们提供的完美素材分不开的。

影片才开始,反复敲击着的各种发生装置就与巴西巴拉伊索金矿里矿工采矿的声音极为配合,远、中、近景不断变化,更有垂直景深强调着金矿的竖向结构。其间还有一段每个镜头都短暂的与声响很呼应的劳作场景。想到阿根廷电影“旅行”也有这样对巴拉伊索矿井进行垂直展现的大段镜头,天空显得很遥远。
片名Powaqqatsi出现后,随着日出到来的第二段音乐动机较大气。画面从金色光芒下奔跑的劳动少女展开,大提琴部重复着简单的音型,长笛与管乐渐次跟着进入,随着音乐动机的铺开,画面聚焦于气势磅礴的大海以及海边劳作的渔民,定音鼓和铃鼓将管乐声响提高,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始终用大于24格/秒的缓慢特写拍摄并表现,展现了劳作者动作的力度。随着音乐动机的完全展开,镜头也转向群山间的梯田并结束。
随着一个小瀑布镜头的拉开,第三段音乐到来,低音部分对第二段在旋律上稍做了表形,而单簧管与铜管交错地展开了对话,画面上似乎是中亚地区村民的劳作,随着三角铁的进入,镜头处理上开始大用特效,如将画面完全波纹化或将大面积金黄色块(麦地)进行倾斜变化。画面恢复正常后,能分辨出音乐中有了阿拉伯色彩的旋律,此时镜头似乎对准了北非爱都因的游牧部落。
从高空鸟瞰大草原开始进入第四段,低音部分加重了不少,延续着第三段的动机,镜头里是中南半岛的劳动者,打鱼、收割、编织、买卖,长号铺得很有气势,对位的画面里有了恒河中沐浴圣水的信徒,这一段落大多为俯拍。
黒场随着上一段落隐约的童声渐亮,音乐动机彻底转变了,富有宗教味的神秘色彩。各大教种的寺庙也在金色中显现。打击乐进入,暮色中,渔舟开始唱晚;恒河岸,信徒开始入定;雪山间,彩旗停止飘动。结尾处,镜头定格于一个神圣村落中心的一个建筑物,是不丹,尼泊尔?
前面许多段落中都有的那个低音大提琴再次出现,镜头尽量广地呈现拥挤的印度城市街道、繁忙的闹市以及安第斯山印地安人的庆典。配乐的旋律和结构是第二段的再现和加强,镜头完全脱离开自然或人为景观,而表现人群的愉悦,甚至像是一个歌颂劳动光荣的宣传片。草原上的牧民在欢歌,人物淡出,广阔的草原呈现并渐渐叠化为湛蓝海水。
火车隆隆驶过,车厢似乎没完没了。终于,随管乐进入,画面变为都市摩天大楼的航拍。火车与屏幕的横向平行关系转变为了高楼与屏幕的纵向垂直关系。
一些美国明星以及新闻和电影片段出现,并伴有原画面音的巧妙采样,音乐动机变得沉静而深远,平静缓慢重复的音型与堆砌繁杂巨大的画面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在信息时代,我们逃不开影像轰炸。音乐动机依然,画面却由复杂混乱过渡到单一整齐,平行的楼房、行进的军队、挥手的人群、规范的办公大楼一一随长号的进入展现出来。
节奏变得轻快,乍听还以为是“泉水叮咚”。印度大都市的上班族开工了,大街上一片繁忙,这时候倒用了不少正常速度的拍摄。巨大的车流间隙,镜头总能捕捉到洪流中的个体。迷雾出现,弦乐进入,将观(听)众拉入视(听)觉的迷雾。迷雾散去,画面从繁华都市过渡到贫瘠乡下和村镇。夜幕降临,人们下班,夜市点亮,该热闹了,这时候着重表现了五光十色的香港之夜。音乐结束突然,余音却缭绕。
矗立天空烟囱的侧拍,垃圾堆里惊起乌鸦一片,超载的渡轮和列车。这时又开始了极其低沉的铜管乐铺垫,长号引领着画面中不知去向何方的人们。在对麦地纳、耶路撒冷哭墙的朝圣者给予表现后,镜头仰拍了吉隆坡双塔,弦乐随转动的摩天轮进入,拉弱了管乐。飞机从屏幕下至上掠过,管乐部分重新得到了加强,泥土倾泻、火箭升空。音乐动机越来越无从把握,多次以为即将结束,却又被进一步加强。中国民航的飞机起飞后,长笛进入,镜头转向建设中的现代化新城。
音乐节奏随画面老者和车夫的脚步加快,前面画面未来得及展开的部分得以充分表现,行进的军乐队、雀跃的球迷、罢工的人群一一完整交代。弦乐与管乐一同加强,劳动也更加热火朝天。这时出现了,前面段落都没有的快速剪辑,让画面有了短暂的压迫感,拍摄对象依然是南亚和东南亚这个发展最剧烈的“紧急地带”。电子乐器进入,伴随画面的沙尘结束了这个段落。
镜头将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淡化,声音上出现前面几乎没有运用的中东唱咏。破败车辆的实体与来往车辆的虚像,街道上乞讨者和弃婴的实体与忙碌人群的虚像形成对照。爵士乐动机跃跃欲出,爵士鼓随小孩特写进行了一小会,又恢复至中东唱咏。整个段落更像是一系列人物纪实特写的幻灯放映。随后,画面又再次雾化和波纹化。
波纹继续,吉他短暂弹拨后,黑管低鸣了一阵,片子结尾,演职员表随全片音乐主导动机出现,音乐上将各段出现的动机综合化。

导演雷吉奥认为高科技的运用很重要,电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具,影片也试图将高科技神化,但是又想指出担忧。Powaqqatsi这个词在导演心里指向南半球,更广义的层面即那个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这些术语中代表贫穷、发展中的南方世界。影片画面式地展现了“南”的社会进程,或许试图粉碎以前那个所谓的南北对话标准。配乐大师格拉斯也对“南半球”抱有很深情感,当他完成片头那段配乐后,还带到巴拉伊索矿区给那的人听。
QATSI为三部曲中,国内普遍把Powaqqatsi翻译作机械生活或变形生活,把
Koyaanisqatsi翻译作失衡生活,而将Naqoyqatsi译作战争生活。观片忆名,感觉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相称。导演雷吉奥的愿望是Powaqqatsi(波瓦卡西)代表南半球,Koyaanisqatsi(科瓦卡西)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拿可卡西)象征全球生活中的战争(冲突)。
在长达24年的工作合作中,格拉斯认为导演和配乐谁先开始进行并不重要,其实工作中两人的角色位置是经常互换的。通过这个片子,或许真的能够表现出世界的有趣在于它的多样性,才有了各种不同的可能。

 5 ) 用超级影像回答超级问题的哲学电影

1

天地玄黄的精神之父。

印第安人的语言:科亚尼斯卡奇。

科亚尼斯卡奇,科亚尼斯卡奇——

一遍又一遍的低吼声,提醒我们的生活已经失衡了。

比起天地玄黄,他显得影像酷酷的,快速,慢节奏,让人想起当年的维尔托夫。

这种酷酷的,也正是电气生活全面铺满世界的表征。

没过多久中国就加了进来。

电影的气质也是配乐格拉斯给的,作为古典音乐界的宠儿,他给这部电影带来的揪心的悸动。

2

让我们睁开眼,看看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吧。

——我们根本不知道,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将向哪里去?——

这可能也是第1次用超级影像回答超级问题的纪录电影。在精神上也是回应着库布里克的,2001奥德赛。

超级问题就是哲学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宇宙?

所以本质上它就是用琐屑的办法来回答问题的哲学电影。

 6 ) “人看了他所造的一切,感到样样都好”

礼仪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天主教会的礼仪是最繁复的。虽然这些礼仪背后有这样那样的意涵,但是礼仪本身只是礼仪。以前中国天主教会使用拉丁文做礼仪的时候,教友们参与弥撒不称作“听弥撒”而是叫“望弥撒”。为什么呢?因为教友们听不懂拉丁文,甚至很多神职也只是照着发音去念。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参与到教会生活中来。因为世俗生活的不可避免,神秘化的圣事才可以成为人们悲惨人生的根基。圣事礼仪的神学基本上是这样的:不管你在生活中多么不堪,不管你是凶犯还是娈童的神职,在圣事礼仪内,你的身份是受到圣化的。这种美感同纯数学和纯逻辑带来的美感是相通的,是一种逃避和解脱。
  
但是由仪式所带来的安慰毕竟有其限度,它需要我们的生活至少能忍受。比如别人不会粗暴地把你的圣经和十字架换成《我的奋斗》和剑;比如你不会因为参与了不听从莫斯科命令的人主持的圣事就被赶到西伯利亚。20世纪最糟糕的人道主义灾难恰恰建立在种族纯粹性或阶级纯粹性的政治神学之上。这些新神学的糟糕之处在于,首先比起旧神学来他们更重视结果而不是方法;其次,也是更危险的一点,是他们神圣化的是世俗的民族、世俗的国家和世俗的政治权谋。有人把这迁怒于启蒙,其实不管有没有启蒙,这些都迟早会到来。这是旧神学的失败。所以当代教会开始介入世俗生活,让信仰与生活相关,尝试重建一个需要信仰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本身神圣化。
  
那么,在这个文化昌明的后启蒙时代,仪式本身的价值是否丧失了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对于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影片居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以白描式的手法展现了其整个过程。这种手法的效果我们在影评中就可以看到,其结果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赋予本片一种意义:有关自然主义、有关人的异化、有关效率和效益、有关先进的技术文明……
  
库布里克、黑泽明、英格玛·伯格曼和塔尔科夫斯基也重视仪式感,但他们的形式仍然是为目的服务的,他们仍然想用诘屈聱牙的方式表达意见,他们是旧神学的代表。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你要表明意见,要么直截了当说出来,要么以维尔霍文或艾伦摩尔的方式:你很清楚你想说的是什么,而且你装作不那样说,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开开心心地拿你的观众当笨蛋耍。至于《我们日用的食粮》和《失衡生活》这样的纪录片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放弃了理论的努力,只是静静地展现给你,任人评说。对于第一种电影,观众看完后说的是“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对于第二种电影,观众的观后感是“啊!他居然是这个意思!”‘而对于第三种电影,观众看过之后会说:“我认为……”。
  
这就是我们喜欢看《虫师》,喜欢听菲利普格拉斯的理由。起码在悲哀人生的那么一个短暂时刻,你不需要去想是否应该支持LGBT、支持驱逐移民、支持持枪权和紧缩政策、支持退出欧盟;也不需要去想孩子是否应该让老人带、怎样甩掉前男友、遇到老领导是否还应当打招呼……就像叔本华所建议的那样,此时此刻我们只是在欣赏一种纯粹的仪式性美感,欣赏一个犹如《索拉里斯星》里的大洋那样的,单纯而无目的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在这毫无意义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无限的可能性。

 短评

摄影师Ron Fricke广阔的视角下充满了神一样的美感,导演节奏把握非常精准,即使没有语言,完全靠glass天衣无缝的配乐来推进,观众也犹如在看歌剧一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带入进去。Qatsi三部曲的第一部,来自伟大的80年代,来自先锋艺术最辉煌的年代。

4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本片可与《天地玄黄》互为补充,《天地玄黄》呈现天地自然的壮丽之美,而本片突出机械世界的冰冷荒谬。

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看了一半的时候觉得寡然,哪想42-66分钟全程高能,跑步机上high出了花。这中段节奏奇佳,Philip Glass的配乐功莫大焉(继续追)。相比这一段愉快跳脱对工业社会人的物化机械化类比剪辑,前段原教旨返自然与后段天谴论都显得陈腐与虚伪些个。

1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9thNBFF#1/10把这部所谓的“电影”放在NBFF里面简直就是作弊行为。

14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很差

受教了日常和奇观只离一个剪辑的距离 并且反而有种自己活在假象里的真实虚构的倒置(一个东西太真实就变得不真实&宏观和微观的交互 到一定阈值/盯一个东西太久就会想流泪 以及学会长焦的正确用法迷思1:纪录片跟vlog/流水账/国家地理 的界限在哪?2, 影像和音乐半随机组合 或许不需要内核?或者说 这个内核不需要任何叙事?前半段铺垫的冗长的自然景观 到后半段飞快的人类景观要惊掉下巴!像二维纸片上环行的蝼蚁 当摄影师的上帝之手把纸片立起 真的比看诺兰还刺激!整个观影过程头脑风暴找串联!911/当代爆破/playtime绿色的楼/2001/Andreas Feininger 5th Av/Archigram/Necrology人类下回再往宇宙发信息请直接发这部片子好嘛!

16分钟前
  • D
  • 推荐

Trilogy的第一部Koyaanisqatsi。其他两部名字没记下来,因为都太奇葩了竟然是什么Hopi语。果然纪录片都是带有某种宣传目的的手段,虽然所宣传之物不同,创作年代也不同,但Koyaanisqatsi利用slow motion而不是Man w/ camera的fast cutting达到了某种效果,以一种非人的姿态观看着世间万物。

20分钟前
  • 祝老师
  • 力荐

感动,哭。音画契合度百分百,本来是当作格拉斯周边收的。曾深夜在异地的快捷酒店,看到窗外灯光,听到路上车声,清醒状态下,哭到不能自已。人类文明这么美,但最终会消失,非常非常可惜。机械化,工业化,失衡的现代生活,也都是文明之美啊。人类一定要走出去,这么大的宇宙,蝼蚁也要用力活着。

24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力荐

工业化和消费主义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歇斯底里,我们疲于奔命,却很少做出自省。盲目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一番: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25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呈现了影像在组织高度宏观和抽象世界这个维度上的可能性。你可以说是一种影像的社会学、哲学。但因为Philip Glass的音乐,它也是一部科幻片,一首长诗,或者一部现代社会的神曲。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三部曲,CC逼格比较高的片子。墙推。画面一流,创意一流,像广告片、MV一样的纪录片,不要解说,不要字幕,画面音乐就够震撼人。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徐舫周说,画面能清晰阐释的,就不要随便上解说...这就是个典范,画面语言的运用已经精确到超出文字叙述的范围。曾看过一篇文章,人类发明了两样东西改变了城市,一是电梯,二是汽车。电梯使城市向高空生长,汽车使城市在大地蔓延。城市便有了两样东西,摩天楼和高速公路。

36分钟前
  • 半目
  • 力荐

大银幕重看,遗憾降星,真正喜欢的或许只剩下最后一章以及分布全片星星点点的幽默感,曾错误地将电影定义为外星人视角,而事实上它只是看清“现实”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无力俯视,于是一切都变味为“现象”,也就缺少了看到人的能力,那作品要传达的又和雷吉奥批判的资本主义/科技主义牢笼有何区别?格拉斯的音乐再轰鸣,我内心也只能毫无波动,要知道在同年,克里斯·马克拍出了《日月无光》。

38分钟前
  • TWY
  • 推荐

8.5/10。本质上还是《持摄影机的人》那套:无情节、无角色、无对白、无排演,完全由各种纪录到的画面搭配上各种配乐组成。电影前段是大自然,后段是城市,意在表现大自然的和谐美好和工业文明的腐化破败。影片配乐极好,城市部分的大量快慢镜头也很好地制造了疲累感(配合上配乐,快镜头制造了动感而压抑的氛围【正如导演眼中的城市生活】,慢镜头制造了压抑感)。但影像整体很单一且重复冗余,同一个点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来表达去表达半天。

4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纯画面+音乐的纪录片大概是该片开始的吧,后来的《天地玄黄》应该受到该片的影响。86分钟,高佛雷·雷吉奥展现了从蛮荒时代到工业化时代自然与人的进化,自然日渐褪去,人类的科技与文明日益昌盛,最后,却是一个寓言或预言——创造科技与文明的人类也许最终逃不过“自爆”。

4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不错,顺便感叹一下汉斯季默21世纪之后创作的东西格拉斯早在80年代甚至之前就玩过了

49分钟前
  • Humbug
  • 推荐

1.司空见惯,或许影片还有仅存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世界在30年前就是如此忙碌糟糕,当下几乎完全没有变好,而在30年后可能依旧如此;2.影片95%以上的素材均可在中国获得。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NB,很有几分neo folk的感觉,生活一经高速播放,就会模糊掉方向和目的,进而沦为一块未知用途的电路板,可贵的是电影没有到此为止,转而继续记录麻木茫然的生活,火箭升至顶空,文明瞬间崩溃,一切回归尘土。。。

56分钟前
  • 唐伯猫
  • 力荐

4.7/5.0“Interpol and Deutsche Bank, FBI and Scotland Yard, Business, Numbers, Money, People, Business, Numbers, Money, People, Computer World. Crime, Travel,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rime, Travel,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omputer World. ”——Kraftwerk「Computer World」

1小时前
  • Такнао
  • 力荐

影片的一开始,我还在想看这种东西是不是浪费了一个半小时的生命。后来我发现,是一位伟大的电影人将这个世界浓缩成一个半小时展现在我眼前。我坐享成果毫不费力的就脱离了我坐井观天的世界,进入了一种新的维度。芸芸众生在宇宙中,自以为掌控着命运,其实只不过是万物运行之力下的一枚棋子。

1小时前
  • Karen
  • 推荐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 so whats the point? 转过年来再看此片依然是安眠养神的不二之选。只要在适当时机醒来。就会发现他的伟大。

1小时前
  • 好样的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