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艳羡一马平川的人生,路线胸有成竹,路况随取随用,脑海里一堆地名遍布海陆空,想去哪里,说去就去。但《清凉寺钟声》似乎暗示着,幸福不是生活的意义,哪怕他人的幸福。然而,我们仍要积极地生活,向着那永恒的上升之路。
最难得的是,羊角大娘不孜孜于事业,也无宗教信仰,她的积极是不假思索的。「积极」的含义大于「勤劳」,勤劳太容易做到了。当时那种物质条件下,为了温饱,人除了勤劳别无选择。但即使在迷雾久久不散的山村,仍有一串串玉米金黄,仍有木屑让小孩子抓起一把就灿烂一整天,仍有姑娘边纳鞋底边唱童谣,歌声把夜空旋成了万花筒。羊角大娘抱着狗娃四处蹭奶,请人写对联,教狗娃打架……把自己巴掌大的生活过得气象万千的人,真是魅力无穷,连她咬煎饼卷大葱都那么迷人……绝不输衔烟斗的赫本!(那煎饼看着好脆,嘎嘎)
爱他人,但不以他人为生命的给养,只要能让他人更好,什么都能忍。儿子客死、女儿出嫁、没人意识到受教育重要的情况下,羊角大娘还是把狗娃送到了寺庙读书。她一定经历了挣扎——那时她已经很老很老了——老人的孤独是刻骨的吧?(我爷爷在院子里为孙子孙女们种了桃树苹果树枣树,但除了过年没人能回家。他买鞭炮给21岁的弟弟,叮嘱他,害怕就别提溜着放,挂院子里竿儿上。)电影里,由秋入冬似乎就在倏忽之间,叶子一下子落尽。她慢慢走下山,走进过于分明而略显狰狞的树影。古往今来坐收无尽赞美的树也无力优雅,连一点点寒冷都不能招架。而羊角大娘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慰藉,却能把来日虎视眈眈的孤独、凄凉、死亡一齐忽略。这岂止是美德——这简直是圣德。
但命运终于不放过任何人,哪怕是这样的好人。她也会粗心让聋哑儿子出门打工,结果儿子客死他乡,一时之过成一生之恨。她也会放任女儿嫁给老得多的丈夫,为了活下去。结果虽然也许没那么致命,甚至可能皆大欢喜,但红盖头下摇晃的镜头,似乎暗示着另一些花果飘零。这无损于她不预设回报的无瑕的善良,但越如此越让人心惊。没有后悔药,没有时光机,只有不确定性,能一刀斩下最纯洁的羽翼。
绞尽脑汁解读出这些,希望能赐自己正能量。如苏格拉底般勇敢,才能接近善。接近途中的痛苦何必说出?人人皆为尘土,什么都能从无到有也即什么都会从有到无,永恒的,唯有那遥不可及的上升之路。
P.S.爷爷的枣树这件事,我写成诗给一个朋友看,他肆无忌惮地鼓励我。他也没想到我后来写的都烂到让人脸红,但事已至此,你们能咋滴……我非常非常思念他,一直以及此刻。祝秋天快乐 :)
结尾有两个镜头,濮存昕演的太传神了。
一个是他问生母:妈妈,当初你是一个人回来的(言外之意是为什么要把襁褓中的他留在中国)看向母亲的那一眼,怯怯的、暗含委屈的、一点点的埋怨,仿佛诉尽了他从小到大一路上所受的全部的苦,看得人心疼。
还有一个镜头是他向母亲深深的跪拜,感激生他之恩,像普通人家的儿子一样给母亲捶背。但是当凝重的寺庙钟声响起,又把他拉回现实,他是个出家人,他一直谨遵师傅的教导: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三业清净、六根纯合,断欲去爱、斩绝俗情。
他换下父亲年轻时穿过的衣裳,重新披上僧衣(注意这里的镜头语言,慢动作的一脱一穿,庄重静穆,俯拍和正面的角度,他肃穆的表情、冷峻的眼神)没有了为人子的凡人情感。
如果我是这样的母亲,相隔二三十载,乍然见到杳无音信生死不明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但是儿子已是深入空门的得道高僧,此后注定不能像世俗人家一样共享天伦之乐,不知道会是重逢的喜悦多一点还是得而复失的落寞多一点?
有落后愚昧的中国人,但骨子里,也有经历过残忍的战争,还依然淳朴真实有人情味的人们。我喜欢羊角奶奶抱着孩子去借奶,然后默默帮人推磨,我喜欢小女孩给狗娃画鞋样暗示他给哑巴捶背,我喜欢哑巴塞给狗娃一怀抱木头卷,宠溺的带着他离开,我喜欢哑巴把狗娃抱到树上坐着为了让他看远处的热闹,我喜欢哑巴看到被欺负坐在地上的狗娃,说不出话但又逗他开心的样子,我喜欢羊角奶奶气鼓鼓的可爱模样教狗娃打架,我爱哑巴临走最后一面,狗娃大声叫他爸爸,那一幕,让我泪流满面。爸爸和奶奶这两个形象,大概是贯穿我一生故事的泪点。狗娃被送走,和羊角奶奶说把烧饼给姐姐,奶奶哽咽着回屋,我没看到任何人哭得撕心裂肺,但我知道,她们哭得撕心裂肺。
我爱这个小村庄里的人和事,也恨它,恨它夺走哑巴的生命,恨它愚昧传统一定要姐姐嫁人,恨年华失去时光不再,恨曲终人散孤身一人。它一陨落,都会泪流满面。一情一债一点一滴,我爱这些真挚的细节,它真实得触及到我的灵魂,触及到我儿时所有的故事。
商业艺术的完美结合。日本翻译小姐很漂亮,七十年代的日本也很繁华,另一个背景的故事感人肺腑,及时的抽离,这种交融对比,更展露宿命不偏激的中日情怀,配上佛学添加剂,养我之恩,育我之情,抛我之嫌,离我之痛,现实哪有那么多误会无法化解呢,都是电视剧为了塑造冲突而愚化人物不去和解罢了。突然想到了古龙在《英雄无泪》结局的一段话:
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
我想有一种感情是不可言说的,说给每个能懂得人。凄凉悲伤无奈遗憾又充满希望,给每一个已经千疮百孔无法修复注定离别面向新生活的人。
对着脚画鞋样儿,让我突然想到了奶奶,想到了奶奶收藏的老奶奶留给她的鞋样,想起了童年时候我翻出这些鞋样,想起那个味道的老家和那时候的我和奶奶,天太晚了,明天给奶奶打个电话吧。
电影给五星,这里我不想聊电影,只想聊个情结,羊角大娘把女儿嫁掉,真的会比留女儿在家好吗?
嫁了女儿就有了彩礼,有了食物有了衣服,能撑上一段时间。
如果不嫁女儿,话说女性也是劳动力只是没发挥,女儿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可以照顾老的照顾小的,日子清贫,还是可以想办法过,这个劳动力可以撑上好久。
所以,我觉得不嫁比嫁好吧。
不过话说来,我也知道,那个时候或者说现在大部分也是这样:人类存在的主要意义之一就是繁衍后代。哎人真可怜,走那么远,还走不出那个圈。
寺院的钟声让人宁静,而这部电影让人倍感酸楚。
明镜(狗娃)的经历太曲折,他长大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个个至亲之人。先是在他出生不久,与生母分离。之后由羊角大娘收养。羊角大娘和女儿秀儿表现出了女性最柔软的心灵。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女性更加坚强,而且懂得去扶持其他人。在汹涌的泪水下面是乐观的态度,她们敢于接受生活的磨难。
羊角大娘的儿子是个聋哑人,他一开始并不欢喜狗娃的到来,但狗娃的懂事让他产生了对孩子的爱。当狗娃叫出那一声“爸爸”,他激动不已,却不知道该怎么表示对孩子的喜欢。只可惜这一对父子的缘分太仓促,父亲在外头劳作时去世了。
以后的生活日渐艰难,疼爱她的姑姑迫于生活也嫁人了。那种自我牺牲的意愿是无法阻挡的。
羊角大娘年迈,便将狗娃送到寺庙中。狗娃出家后,法号“明镜”。明镜本无尘,但他的心上已有了太多伤痕,所以常低垂眉目面带忧郁。羊角奶奶去世后,他痛哭流涕。师父对他说,修行佛法的人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仁人志士是应该承受更多,就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师父又说“出家人要断绝情感”,这自是佛教的修身办法。但违背了人的天性,人一出生便有了父母亲人,这番联系是上天赋予的,如何能去?
所以当明镜踏上日本国土,见到生母,他亦不能阻抑内心的情感。他请求母亲不要在他回国那天去机场。而母亲又怎能抑制住对儿子的留恋,她依旧去了机场含泪目送孩子离开。这是人天性中的情感,是绝对无法阻抑的。
佛家要人断去一切情欲,以为这样就断去了一切烦恼,便可得清净自在。这种方式将人陷于孤立,矛盾之中。无论是明镜的生母,还是抚养他的羊角一家,此番恩情都已在心中,而本可以回报却没有来回报,这不是毕生的遗憾吗?所以当姑姑出嫁、奶奶去世,他才会哭得那样伤心。那一哭,天地亦为之感动,又何必将泪水咽进肚中?
明镜生母已垂垂老矣,半生孤独。明镜当尽人子之责,奉养母亲终老,何能忍心弃母而去?
当清凉寺钟声响起,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便无言的展现出来。因为战争,让大岛与狗娃几乎永远的分割两地,也让狗娃经历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善良。看的时候眼眶一直是湿润的,那种人性的善良和隐忍被谢晋导演表现得想当感人。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台词:“人就是那么回事,好歹都是一辈子。”
谢导的作品,总能在细节和题材上取胜。
濮存昕。栗原小卷。儿时的记忆。
再也没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小时候看的,印象非常好。
青涩的小和尚
06.22:重温完《洗澡》,查阅「濮存昕」的影视作品,注意到「谢晋」导演的《清凉寺钟声》和《最后的贵族》刚好他都有出演,于是就决定观看一下。—— 06.24/25:就个人观感而言,《清凉寺钟声》比《最后的贵族》更胜一筹;这个关于日本弃婴的故事不时令我联想起《又见奈良》;观影前并未细看演员名单,没想到在《洗澡》中扮演父亲的「朱旭」竟然也出演了本片,真是让我意外的惊喜巧合呀!
栗原小卷!
当时哭的稀里哗啦,混天地黑。方超太可爱了
晚期谢晋代表作,叙事手法廖无新意,剧本也无之前精炼,情怀不纯,光挣眼泪,第一代残留孤儿题材也许还有不少挖掘点。
丁一、栗原小卷、尤勇和濮存昕老师的表演非常打动人。剧作是讲述了养育着和孕育者对继承者的情感,主题具有传统的中国悲天悯人的情怀,非常朴素真实。而放置在日本侵华历史背景之下的特殊环境,又涉及到民族身份的离合,但是跨越民族的、就事论事般的简单善良的感受依旧是连结影像和观众的绳索。而清凉寺的钟声在更衣相认饮食后响起,提醒着后来者:尊重既有的关系,接受现实的境况以及注目向前的道路。
有一种那个年代的时代感,认真朴实。这段历史史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涉及的电影并不多,毕竟其中牵涉不少政治性的问题。狗娃,在那个年代是幸运的,本身很有慧根,有一户那么好的人家照顾他,最后也成了一名了不起的法师。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孩子,最后回了日本但却是一无所成,靠政府救济。
国与国的心结以家与子来化解,一贯的谢晋模式,却舍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讴歌,而简化至最原本的朴素亲情本性,几度落泪。民风、老旧的悲剧、古朴的情感实在有第四代导演的神韵,毫无封建与反封建的强说愁,如今再难看到如此纯粹的电影,人心不古,况电影乎?
中国人人性里最善良的一幕,不是体现在那个时代对日本孩子的包容,而是体现在羊角奶奶慈祥的目光里。
是一部好电影,不论叙事情节,那悲伤清冷的钟声和配乐就让人很入戏。羊角儿奶奶和秀秀演得感人,童年狗娃也很可爱。虽然很喜欢濮存昕,但这里面演到母子相认那段有点夸张不喜欢,其实我觉得他本人性格里有一点浮夸的因素,有时候看他的戏剧也有同感。同为和尚,还是他在《一轮明月》里演得好。
很喜欢这类穿插回忆的叙事手法
记得濮大叔最后的背影,很悲凉……
大爱无疆,佛法无边。
有点苍凉。
让我想到了舞蹈课上观看的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母亲对孩子永远有真诚的不含杂质的爱【【催泪群舞《中国妈妈》】编导:王舸 韩真/表演: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当代舞)-哔哩哔哩】 https://b23.tv/ptliP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