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 上甘嶺

正片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张亮,刘玉茹,刘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5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2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3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4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5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6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3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4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5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6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7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8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19上甘岭 上甘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只解沙场为国死

《上甘岭》于1956年12月1日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因为影片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所以片中演员的表演特色与舞台剧相似,演技较为夸张,动作幅度偏大。但是正因如此,在战争环境下的真情流露更加动人。

上甘岭战役是残酷的,我军的战备条件不如敌方,但是却有着惊人的毅力。这也是为什么敌众我寡但是却能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这部影片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战争越困难,我军越是迎难而上。

片中着重描述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顽强拼搏、舍己为人的队伍。并不是只有英雄主义的光辉,还有战士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丰富情感。他们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中重要的家庭成员,但是却为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而甘愿葬身异国他乡。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上甘岭战役不该只是课本中的一页薄纸,它该被人们铭记。

 2 ) 我的祖国,革命烈士血肉之躯铸造而成

2020年10月25日是我人民解放军出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伟大时刻,电影资料馆反映了这部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影片——上甘岭,这是最新修复的4K版本,并且在反映前,还做了小型讲座,介绍了此片拍摄背景和修复情况。

讲座部分: 历史现实:1952年10月14日起,韩美联军攻打上甘岭,以及我们死守上甘岭。因为上甘岭是三八线很重要的一个点,如果失守,我们将后退20公里,所以最后我军增派到4万人,韩美军增派到6万人;伤亡无数,此次战役之后,山头被削平了2米。

上甘岭战役是阵地坚守反抗战的经典之战,欧美军事大学,重点研究的内容。

电影背景:长春电影制片厂,沙蒙林杉去上甘岭实地体验,半年间,采访了57当年参战的士兵,采访记录多达百万字,最后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用一个连队24天的经历,展现我人民志愿军的顽强抵抗和不怕牺牲。 拍摄地:丹东 一场战役,一首歌,一部电影!

修复情况:8月20日接到的修复任务,然后大家加班加点,10月24日晚做的放映前检查; AI上色:之前网上流传的《我和祖国》上色,是一次初步尝试,虽然片段很小,但也历时三周才完成。AI自主比对,把志愿军的服装比对成蓝色的了,但是为了符合史实,工作人员又一帧一帧地上色成绿色的。 工作人员在高效完成修复任务之后,在朋友圈发了一句感慨,那就是——愿世界和平。

观影感受: 1.台词生活化,严肃与活泼平衡得好,弱弱说一句,在台词方面,比英雄儿女要好一些。 2.领导冒进,张忠发因为一心杀敌,屡次带头,可忽视了他是连长啊,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其他士兵们咋继续作战啊,就被批评,被误会,做检讨,就蛮朴素、单纯和可爱的。 3.抓小松鼠,那一段大家像一群大孩子,然后大家抬头喝房梁滴水时,一个士兵还让小松鼠喝一点,影片最后,我们胜利了,安全了,就把小松鼠也放生了。我人民子弟兵护生啊! 4.一条大河波浪宽,在小小的坑道里,女卫生员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可我们眼前却是祖国的壮美河山,听完之后,直接就哭了,现在的安逸、富足,来之不易啊! 5.误解女卫生员。刚开始张忠发有点直男癌啊,还嫌弃人家女卫生员麻烦,不过后来终于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女卫生员,并且感谢她的付出了。 6.扔罐头盒,采取敌疲我扰,麻木敌人的注意力那段,扔到无聊,让人忍俊不禁。 7.去取水,口渴嘴破皮,看完之后,就是感觉要珍惜水资源,不能浪费水。 8.饼干,白萝卜。志愿军生活很辛苦,饼干就水,白萝卜那是美味!再次感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粮食食物。 9.他们短暂睡在床上时,真的希望他们能多睡一会儿。 10.堵抢眼,小杨最后堵抢眼啊,多少志愿军战士为了胜利,和敌人同归于尽。 11.小型粉丝见面会,小杨和女卫生员说到连长作战,喜欢喝口水时的样子,就跟俩小粉丝分享一样,特别纯真与可爱。

 3 ) 将战争搬上了银幕

这部片子是1954年长影拍的。离朝鲜战争结束时间很近,地点也不远。应该是最能实际反应当时战争具体情况的影片。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现代的动作场面与爆炸效果,但是影片实事求是的反应了具体战斗的实际情况。

表现了志愿军听党指挥、服从命令的纪律性。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积极主动的创新性。在困难面前首先考虑同志的团结精神。以及服从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近期的类似题材影片相比,这个影片里面似乎没有刻意塑造明星,也没有利用明星效应,更没有任何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不是邀功行赏,而是把荣誉留给别人。

相比之下,时代的变迁不能再明显了。如今的团队精神,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如今的个人主义,在当时不可思议。

片中的一个亮点是当年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我的祖国》,仅仅用了一首歌,就表现了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内在动因。比近期的类似影片高明很多,也艺术了很多,甚至更贴切了很多。

这部片子没有奢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者超越自己叙述能力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好,真实成就了经典。

 4 ) 电影《上甘岭》64年,片中男主角原型仍健在,扮演他的演员走了

1952年10月14日,朝鲜半岛中部的五圣山南麓,美军调集了320门大炮、47辆坦克、50多架飞机,对着上甘岭高地上3.7平方公里内的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狂轰滥炸。

轰炸持续了整整一小时,平均每秒落弹6枚,志愿军所处的山地硬是被炸成了“颠簸大海”

随后联合国军出动,对着志愿军阵地发起了轮番攻击,但志愿军两个连用生命死守阵地。

此后双方接连补充兵力,一场高地战斗逐渐演变成一场历时43天的大规模战役,期间敌军陆续发动冲锋900多次,最终志愿军以4.3万的兵力,挡住了6万多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

这一仗把我们志愿军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令美国人至今都想不通为什么会输。

这一战役也逼迫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不久后志愿军由守势转为攻势,战争天平也开始向志愿军一方倾斜。

1953年7月,参战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宣告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而我们的志愿军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回中国。

在此期间,为了鼓舞国民的士气,国家决定将上甘岭战役的那段英雄事迹拍摄成电影。

擅长拍摄军事题材电影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承担起电影《上甘岭》的拍摄计划,由沙蒙和林杉两位导演组成了制作团队,由曹欣、肖矛两人加入共同创作了电影的剧本,于1956年完成电影并上映。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来第一部以这场战役为主题的战争电影,其战争场面恢宏大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细致鲜明,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红色经典。一首《我的祖国》波澜壮阔又饱含深情,至今仍被全中国老百姓传唱。

一、

我们先看影片讲述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的三八线附近集结6万兵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他们企图夺取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一场争夺上甘岭阵地的战役由此爆发。

志愿军某部8连指挥员张忠发奉命接替负伤的指导员孟德贵,执行上甘岭主峰阵地的守卫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守24小时,以牵制敌人,等待后援部队的到来。

然而联合国军的装备和火力实在太好,他们有170多辆坦克、3000架次的飞机,光是大炮就有300多门,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的。

仅一个上午,敌人就发动了23次进攻,8连虽顶住了进攻,但自身伤亡也是极为惨重。

随着联合国军不断投入兵力,为了保存实力,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放弃上甘岭597.9高地,撤进战前早已经挖好的坑道里。

张忠发虽然百般不情愿,还是服从命令撤进坑道,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更加严酷的生死考验。

在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时,躲在坑道里的8连正好处于敌人的后方。张忠发于是命令连队主动出击,把漫山遍野的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

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却也暴露了自身的位置,令8连陷入孤军奋战。

师指挥所发来电报,要求张忠发的8连在山上拖住敌人,让后方大部队能够争取时间来调度兵力和补充大炮弹药。

但坑道里的条件极其艰苦,坑中受伤的战士很多,又缺水少粮,8连不仅要与上山的敌人作战,也要为自身的生存而战。

在坑道中严重缺水,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一块压缩饼干的情况下,8连的兄弟们相互关心和鼓励,硬是顽强地坚持了24天,最后在朝鲜人民军的支援与配合下,终于赢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二、

如何在上世纪50年代打造出一部战争巨制?

1956年那时候,朝鲜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退去,上甘岭战场上依然是满目疮痍,保留着当年鏖战1个多月留下的痕迹。

导演沙蒙、林杉带着两位编剧,和美工刘学尧、特技设计蔡光等摄制组成员一起爬上五圣山,来到了上甘岭实地考察取景。

被美军炸弹削平的山头上寸草不生,镶嵌着满地的炮弹皮和子弹壳,向人们诉说着那场血战的惨烈,这些都令众人感到十分震撼。

而寻访了参与过战役的100多位志愿军老兵之后,又了解到了当时作战的情景和种种细节,这些都被写进剧本里。

通过这些考察和访谈之后,沙蒙和林杉两位导演最后确定了电影要以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在597.9高地的坑道里坚守阵地的事迹为原型。

7连的连长张计发就是电影主角8连指挥员张忠发的原型,由演员高保成饰演这个角色。

与传统的高大上英雄形象不同,张忠发被塑造成一位满身“缺点”又富有人情味的指挥员。

他有贪玩的个性,会跟战士们一起捉松鼠;有奇怪的习惯,一紧张就要喝水;有冒险精神,会自己带着一支小队去搞突袭。

但张忠发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平时跟战士们打成一片;在犯错误的时候,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作战时老谋深算,鬼点子多,又沉得住气,心理素质极佳。

这些鲜明的优缺点都集中到一个人物之上,使其显得格外突出。

如今原型功臣张计发仍然在世,出生于1926年的他已年满94岁,今年国庆节当天,信阳当地人事部门还特地慰问了他,从照片看精神状况还算不错。

不过饰演这一原型人物的演员高保成已在2004年离世。

上甘岭战役中有一位英勇的女卫生员,是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女卫生员王清珍,她坚持留在岭上,与战士们一起熬过了1个多月,忍饥挨饿又不辞劳苦地照顾着连队上百名伤病员。

这位女英雄的事迹也被写进了故事里,就是8连的女护士王兰,由刚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进入哈尔滨话剧院的刘玉茹饰演。

但刘玉茹只演过这一部电影,后来退出了电影圈。

除了张忠发和王兰之外,指导员孟德贵、小兵杨德才、老兵陈德厚、炊事员老王、师长、政委、参谋长、三营长这些角色也都个性鲜明,各有其性格特点。

特别是杨德才和王兰男才女貌,最后却为了炸毁敌人碉堡而牺牲,令观众为之叹惜。

岁月已逝,扮演这些经典角色的艺术家许多也不在了,令人怀念。

三、

64年前的战争片,拍摄却极为考究,但美军演员却是大难题。

如果说好的故事是一部战争电影的内核的话,那战争场面的打造就是电影的硬件配套。

虽然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摄制组对于战争场景的呈现可一点都不含糊,开头黑压压的联合国军如潮水一般蜂拥上岭的情景,可都是真人实景的拍摄。

其实导演沙蒙和林杉有考虑过在上甘岭实地取景拍摄,可上甘岭位于朝鲜地界,山上条件恶劣,不利于电影拍摄。后来他们就在安东地区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极为相似的山头来作为拍摄地点,还铺上了一层从上甘岭捡回来的弹壳。

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上甘岭597.9高地上的坑道也是由人工打造。虽然和真正的上甘岭坑道相比没有那么潮湿,电影还是用大量情节反映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断水断粮的恶劣处境。

由于联合国军用火力封锁了上山的补给线,每往坑道送一次食物与饮用水,就要冲过10多道封锁线。当时运输人员的伤亡高达1700多人,只要有人能够送进哪怕仅有一个苹果,都能被立二等功。

电影中炊事员老王就给战士们送过一次物资,里面还象征性地出现了两个红苹果。

当年记者采访时曾拍下一张模范卫生员陈振安在石缝下接水,以供战友们饮用的照片,电影中也有相关的情节进行高度还原。

再来说说对于联合国军的呈现,我们都知道其中除了韩国的军队之外,大半是美军,也就是需要大量的白人和黑人群演。

但在那个年代,这是基本上无法完成的创举,于是摄制组想到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就是用中国人来假扮。

实际上电影一反常态地把联合国军符号化处理,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有剧情的敌军角色,而表现敌人的凶悍,也都是直接把镜头对准那些冰冷的机枪口。

但片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联合国军士兵的形象,那些其实也都是用中国人来扮演,只是在需要呈现脸部特写的镜头中,在他们的脸上贴上一条鹰钩鼻。

由于是黑白电影,看不出肤色,这样“蒙混过关”却也没留下太多痕迹。

四、

片中那首《我的祖国》是由女护士王兰演唱,但其实原唱是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歌词也“不走寻常路”,以长江美景开篇,抒写志愿军战士对家乡大好河山的深情回忆,表达战士们守护国土的决心。

后来随着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的巨大轰动,《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也传遍了大江南北,至今仍然是网络上的热门歌曲之一。

像皮哥这个年纪的人,其实有很多都没有认真看过这部老电影,但对这首歌却是印象深刻。

《上甘岭》的片长长达124分钟,这在那个时代真是难以想象,从这个“大片片长”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电影主创真是殚精竭虑,将其当作一项极其光荣和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皮哥一直强调拍电影的工匠精神,在那个淡薄名利的年代,这些红色经典的背后无不渗透出主创人员竭尽所能地贡献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些电影之所以至今仍未过时,正是因为它们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电影人的心血。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5 ) 还会有人记得这样一首歌

现在不大会有人看这部电影了,只有这首歌一直流传至今,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看着这熟悉的字眼,相信很多人都能不由自主的唱出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即而回忆起那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上甘岭》。《我的祖国》是诗人乔羽和作曲家刘炽合作完成的,由郭兰英演唱。也正是达到了导演沙蒙的意图:即便是以后人们不再记得这部电影,但仍有人会唱这首歌。

昨天看了小崔的《电影传奇》---一条大河和战场,说的就是《上甘岭》拍摄的幕后花絮。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1954年,作家林杉和导演沙蒙分别来到朝鲜上甘岭,站在被炮火烧灼得寸草不生的山头,他们被震惊了。林杉采访了志愿军赵毛臣,记下了厚厚的采访笔记,就是这些笔记和上甘岭上的焦土,触发了他创作《上甘岭》的念头。同样被震惊的还有去体验生活的演员张亮和高保成,战后三年,上甘岭高地依然黑糊糊的,没有一棵完整的活着的树,而其他山上的树木和金达莱花却那么漂亮。

由志愿军战士佟心良、刘学尧、张继发、刘永泉、钟仁杰、王惠侗等人讲述这段白热化的战斗,描述那段远比电影惨烈的真实故事。

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3天内,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轰炸。

以上这些数字,是对上甘岭战役的概括。50年前,再现上甘岭战役的电影《上甘岭》感动了亿万观众。50年后电影《上甘岭》中杨德才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张亮为我们讲述了电影《上甘岭》诞生的台前幕后。

今年72岁的著名演员张亮,1956年被《上甘岭》剧组选中去演电影中的杨德才。杨德才是以黄继光为原型创作的银幕形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人所共知,而张亮一直不能忘怀的《上甘岭》的一个镜头,是电影中的杨德才堵枪眼之前回过头看连长并高喊一声“连长”那场戏。“当时那场戏是我把爆破筒插进碉堡,被扔出来,我再把爆破筒压进碉堡,并用胸口顶住了爆破筒,堵住了枪眼。这场戏是我们当天的最后一场戏,拍完之后,导演沙蒙说加个镜头,只留下了我和管遮光板的,加了一个我回头高喊连长的面部特写。”

为什么加这样一个镜头?黄继光的战友钟仁杰后来在接受央视《电影传奇》采访时透露,当时志愿军正要发起冲锋,突然发现了一个还没有被排除掉的敌人的碉堡,黄继光去炸这个碉堡。根据钟仁杰的回忆,黄继光在堵枪眼炸碉堡之前,曾经回头对战友说了句话,但是因为离得太远和枪炮声太响,战友们没有听清。

电影中的杨德才回头喊“连长”,显然是对黄继光事迹的艺术创作,张亮的理解是,这样是为观众留出一个感情释放的出口,“后来电影公映的时候,我的一个电影界的朋友看了《上甘岭》之后赞不绝口,特别是对我最后回头高喊的镜头赞赏有加,他说,他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眼泪不自觉地就流出来了。黄继光最后这句话也许就是为了不辜负连长的信任,他最后看连长一眼,也许就是为了告诉连长,他冲上去了,他做到了,这是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一个镜头。”

张亮介绍,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很多倍。“拍摄之前,剧组组织演员到上甘岭实地体验场地,那时候正是阴历的四月份,朝鲜漫山遍野都是漂亮的金达莱花,没到上甘岭之前,大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一到上甘岭那个山头,大家的心情马上灰暗起来了。当时上甘岭战役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但整个上甘岭山头还是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一棵活着的树,没有一棵完整的树,那场战役把整个山头劈掉了一大块。”

对这种真切的现实有感触的,还有《上甘岭》的导演沙蒙和编剧林杉,他们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剧本的创作也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不仅剧本贴近真实,沙蒙选的演员也大都是有过多年部队生活经验的演员。

但实际上,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艰苦很多倍,据该片的军事顾问、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赵毛臣回忆,当时战场上的坑道实际更为凌乱、更脏。张亮介绍说,电影里的坑道比上甘岭战斗的坑道更为干净、宽敞,“《上甘岭》虽然战争场面激烈,但很多地方导演是要营造一种乐观的情绪,比如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即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这样的场景;比如战士们在坑道里追赶小松鼠的戏。”

看这样一部片子,居然还能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6 ) 好片值得推荐!

上甘岭战役号称朝鲜战争的凡尔登战役,绞肉机之名如雷贯耳。这部电影仅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年便上映,实属不易,也说明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虽然前前后后看过不少凤凰台的相关纪录片,但具体战役情况我并未完全了解,因此也不说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战役只比电影更加惨烈,但即便是看电影,当时的一些高级领导都泪流满面。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这部电影,特效之类的完全没办法比,但从演员到导演之用心,比现在很多电影强太多!由于一些原因,新中国以后的很多战争并没有拍成电影,即使偶尔拍的一些也真的难以比得上这部的用心。

我们现在的主流取向是希望从战争电影中看到对人性的解读,对这类反映革命精神的电影并不感冒。但恰恰是有着革命精神的先辈们,给了我们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去探寻人性!

 短评

可惜了这么硬核的题材,后面居然再也没拍了?全是一些抗日神剧

5分钟前
  • 太平洋上开宝马
  • 推荐

刨去这部电影是几代人的永恒回忆与精神支柱不说。单将影片放在50年代的中国电影来看也是相当出色的,人物描写十分的成功。在艰苦卓绝的山洞里安排逮松鼠的戏还有经典的合唱。。都是神来之笔啊。。

8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一星给“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密密麻麻往上冲的美军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严酷性

12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很差

太多人在豆瓣污蔑这部电影,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无耻!

17分钟前
  • lazymiao
  • 力荐

主旋律,反正小学的时候大家都看的热血沸腾的~

21分钟前
  • 林浦东
  • 推荐

今天我们和美军全面开战,谁会赢?凭此一问,就知道我们富起来的途中,丢掉了多少东西。有人说要讲科学,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当时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赢,结果是我们赢了,于是有些人又要科学的总结经验,说尽了战术战略,但我想说一句玩笑话:人是需要精神的!

22分钟前
  • CRITIC
  • 力荐

歷史不過是一種言說,從來就沒有真相。電影雖然虛幻,闕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一種關于心理的真實,它告訴我們曾經有過一個有著意識形態崇高客體的時代。如今真相早已無可尋覓,只有夢囈般的電影留存……還有那曲仍將傳唱下去的“一條大河……”

23分钟前
  • 还行

和老爸讨论爷爷援朝的经历,老爸说爷爷几乎从来不提,就是这部片子出来时到处都在反复映,爷爷只看了一遍就再也不看了,他说“电影拍的连现实的1/10都不到”。忽然非常理解他话少的现实就是PTSD,晚年一言不发大概有很多无奈和痛苦,念及一直以来只能猜他所想,却再也不能和他说话,我也伤心。

27分钟前
  • 陈小睡
  • 还行

总体上比较优秀的老主旋律电影 特别是红遍几代人的主题歌 注意到了几处有意的对于美军士兵的异化丑化资产化

29分钟前
  • Bill
  • 推荐

管虎狗日的进来挨打cnmd 20/64

33分钟前
  • MR11
  • 力荐

原来咱们曾经那么会拍电影。要价值观有价值观,要观赏性有观赏性。重温一遍,仍然喜欢。

38分钟前
  • 矫情的反面
  • 力荐

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2020.10.25资料馆4k修复首映。原片用的“画翻正”,逐帧调成微偏黄绿的黑白色,单轨做成立体声。56年拍52年的战事,虽然有时代内容、拍摄技术、表演上的局限,已经拍得不错了。讲一个连死守坑道24天,不做伟光正和悲情陈述,中间插入捉小松鼠、扔一天铝罐然后连长自己跑出去炸火力点、卫生员唱我的祖国、为送来两个苹果鼓掌、排长讲三国评书、努力干咽饼干等革命乐观主义情节,连长形象立体生动。群演貌似都是解放军,状态气质很真实,尤其衣装脏旧、嘴唇干裂的样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强。美军正脸镜头较少,也能看出贴了大鼻子大胡子的妆。一条大河唱段直接拍成了宣教片,展示好山好水好风光,今年家乡和金刚川还在唱,估计后面还会有,毕竟抗美援朝属这首最有名了。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此片绝对有高度 乔羽的歌太好听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上級下達命令應該向下級傳達戰術意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41分钟前
  • 格瓦拉
  • 力荐

8.5,所谓革命爱国主义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

45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看渴了

50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光《我的祖国》就值得10分呀!(CCTV6正在播出)

55分钟前
  • 习惯了
  • 力荐

小时候必看电影之一,应该看过十遍八遍的,在洞里面吃那个苹果的戏印象很深

58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不知道3星以下的什么心态.

1小时前
  • 朦光
  • 力荐

所谓“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两个“就是”的使用,摆明了不想和你讲道理。《我的祖国》唱在电影中间,配合着新中国的新景观,在战争和优美健康的人性之间回荡,真好。其实不能苛求成长于“双战”体制下的龙女士能够体认这些,但也请别亵渎,别用温情脉脉的字眼打发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历史

1小时前
  • 远树
  • 力荐

第一感觉依旧是战争场面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假了点,但比起《英雄儿女》,个人觉得《上甘岭》拍得更真实些。朋友看得不太认真,就知道她不是很感兴趣,倒是指导员之死把后面的大叔催出眼泪了。……影片最让我为之惊喜的莫过于听到那首传唱度超高的歌曲《我的祖国》,才知道是出自这部电影。@中国电影博物馆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