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HD国语

主演:斯琴高娃,顾美华,周沄,邢马力,许瑞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爱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大陆没有正式上映,也很难买到碟,当年中央电视台播过,才有缘得见。严导后期的电影《太阳有耳》、《滚滚红尘》、《庭院中的女人》、《鸳鸯蝴蝶》宣传多些,影响大些。这部《似水流年》只停留在很少人的记忆中,它低调、朴实、有着香港电影难得的厚重。一个旅居海外的女人回大陆寻根的经历,没有故事,没有煽情,没有豪华场面,就如对漂泊人生的轻轻叹息。

 2 ) 无人识赏是留白

一起看《似水流年》的时候,前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在玩捕鱼达人,因为录像带转的画面太摇晃模糊,也因为片子的节奏很慢。但渐渐地就被吸引了,故事并不复杂,用现在导演制片的角度看,一句话概括的剧情平淡到本子可以立即被毙掉吧,但其下的情愫却一层层翻滚纠缠着,人物并不凌厉,但他们的心思却引得人揣摩了这个再思忖那个,放不下。

就这么专心致志地看完,一直隐隐期待的惊涛骇浪也未出现,明知海面下冰山一座连一座,但到剧终也只是汪洋之上一角又一角而已,没有过激烈的心跳倒抽的冷气忘了闭上的嘴巴,没有人撞上。平平淡淡一场却毫无遗憾,最后的画面,一人泛舟无垠海面上,韵味深远的歌谣唱得潸然泪下,导演严浩献给猝然离世的父亲的一行字出来,人的心,像是被挖空了一大块,甚至怀疑到哪里去找东西来才能填满。

下意识地比较周末去看《霍比特人》的情形,每次剧情进入对白环节,就会暗生出烦躁焦虑,忍不住抱怨节奏慢。总觉得自己的胃口已经被《谍影重重》《盘中盘》这类的影片吊得老高,渴望分分钟玩的就是心跳,从头到尾大气不敢喘,大有不刺激,就不值票价,吾宁不看之势。由慢入快易,反之则难,刺激像药瘾难除,一成重口深似海,一旦开口唱出死了都要爱,谁还能回头欣赏平平淡淡才是真。

当然这两部片子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面对的是不同的观众,甚至相同观众的不同心情。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现在回头看一些老片子,才有些惊愕地发现所谓的“时代特征”是多么的明显,身在其中未必察觉,回头看时却生出来路已远的唏嘘。比如那天看《阿甘正传》,愕然于90年代竟然乐观至此,散发着孩童般的昂扬振奋,莫非这二十年来的时光,带走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青春气息?再比如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那些闷死人的长镜头里,满溢的情怀哀愁,似乎在现在的镜头中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一次记起还是《一一》里倒影在酒店落地窗玻璃上哭泣的女人的身影,以及嘤嘤的哭声,这画面声音竟然那么长,长到你可以不觉得它长,多么神奇。

可想起《童年往事》《牯岭街》《找乐》等影片里难忘的画面,两相对比下还是发现了微妙的差别,大概因为,哭泣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强烈则满溢,容不下其他情绪滋蔓。虽然我身上的怀旧嫌疑已经太重,还是忍不住要说,重温八十年代经典片的时候感受到的情怀,深感是多么难以复制的东西,别说艺术家不敢轻易复制,就连观众也未必有勇气尝试。我喜欢《一代宗师》中多多少少有些影子,但又觉得他们和我一样,已经有点分不清情怀和煽情的分别。

这是一个无人识赏留白的时代,狂奔中的人们唯一的信条是更高更快更强,你追我逐,谁也不肯须臾停步,仰望星空大概是最著名的笑话,雾霾当头步履难停,那被人看了百千万年的星空,早已经寂寞到恨不得熄灯落幕万古长暗。

对作品来说,慢并不是缺点,空未必不足,点到为止好难,意犹未尽是高招,常常是拳拳到肉不如一剑封喉来得致命,四两拨千斤才是真功夫反之算悲剧吧,《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过的这些道理,离有效期还有990年。作为一个文艺观众,我也在考虑要不要矫偏一下,不再单纯刺激至上,多看看深入心灵的影片,以为学习——退一万步说,这些怎么也是小成本,所以真的可以做做梦啊!

再回到《似水流年》,大雨次日,珊珊和孝松去镇上买胶鞋回来,泥泞的路中央一片水洼,两人恰好话不投机,自然分开而行,男人大步从这边走,女人迟疑了一下也是无奈,绕过另一边走了,镜头一直停在水洼上……

看似无意义的画面,让人心里一顿。


 3 ) 脚踏流年,许我独行——又看《似水流年》

电影开始的时候,另一个你不由自主地跳荡起来,跃出你的胸腔,只一纵,就跳进了那辆摇摇摆摆蹉跎而來的老公共里。它正从银幕里一点点抬出头,向你眼前的世界歪歪倒倒地晃来。

——我们彼此的年光都如一片轻羽,失重在记忆。


姗姗的年光在车窗外的天空土地飘飘荡荡,如无人召唤的孤魂。那个叫顾美华的主演坐在车里,想象着姗姗的模样,这模样和她逐渐融合成了一张脸。你看着这奇妙的变化,又走进了一场叫做《似水流年》的电影。

遥远的从前,人们有名还有字,合起来成为“名字”。姗姗是名,字来迟。在古代,“字”是需要由授业老师来选择的。姗姗的授业老师是她的故乡,于是故乡给了她“来迟”为字。“字”是“名”的诠释和期望,而故乡知道姗姗未来的轨迹,名“姗姗”字“来迟”,就更像是个预言,给她的孩子的无奈的预言。

姗姗回来的时候果然已经很晚很迟了。没有人能看到她中年的白发,她的风姿绰约步履慵懒眉目含情,所有的光彩都是年光的光彩。朦朦胧胧,不再清晰不再纯净,她所过之处,带起了一圈一圈同样朦胧的涟漪,如行画中,又如画携人行,走过哪里,哪里就老了。

年轻的人儿只会回家,不会返乡。“少年不识愁滋味”不是一己的姿态,而是对世情深深的看破。风物依旧年华不再,故乡的土地坚实如故,她承受着归乡的游子变得沉重的脚步,和被他们拖扯回来的满身天南地北的年光。故乡的人也依然,爱你的人依然爱你,只是那份爱若不等你的开启便永不见天日。忌你的人即使学会了负手侃侃而谈,也终究掩不住那份山村的朴实,最后被你玩耍在股掌。

人间的重逢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你的目光追着老华侨的脚步向村子跑去,老华侨的西装和挑子都让你想起你的四川。同样熟悉的田埂上,你看到那些欢迎老华侨的老少人们,然后你看到那个沉默(后来你明白,其实是隐忍)的憨实汉子——孝松。

——一段情既已开始便永无结束;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而已。缘分的线在多年前曾经被风雨吹得不知所踪,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它还是会回到本身的轨迹,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机缘。

姗姗晕倒的时候不知道来接她的会是他,孝松去接她的时候同样不知道他即将看见的是她。他沿着那条细长的田埂飞快地跑去,就像跑在他们从没亲眼目睹的牵起因缘的那当年一线。他们的重逢是沉静的,或许是因为有太多说不完说不出的话堵塞了口舌——现实啊,其实是容不得太多真情纵横。
——你可以是孝松,也可以是姗姗。因为你也是个来迟的人。

小学校长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看清了她睁开眼后看见姗姗时,眼中除了惊喜还有什么吗?中年人啊,她们除了表达自己的欢喜,更多时候还会懂得如何收藏自己的真心。

每一间古老的屋子里都该有一张古老的像。那些生于清末民初的老人家们,她们老去之后的遗像总是千篇一律——一顶毛绒帽子,干瘪的脸颊,黑白的碳晶画像。她们被摆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踏进门来的儿女子孙。她们固执地矗立在桌上或墙上某个位置,还乐意看到那些被她们看着长大的人们。而那些长大的人们也还乐意再看见她们吗?姗姗来迟了,她带回的是早已过身的父亲遗像,和跟妹妹的满腔纠结。

故土的床,是每个游子最魂萦梦牵的地方。没有人还能再成为小孩子,没有人可以再回到母体,唯一可以让你心怀初衷的所在,恐怕就是故乡家里的那张床。你可以最安心地躺下,做最温馨的梦,在梦里作最不可能地相遇。你还可以放下所有外面世界的纠结牵缠,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可以带到这张床上来,连即将把你闹得倾家荡产的妹妹,你也只会想起你们一起长大的最美好的时光。你睡在最不可思议的亲情里,浑忘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这时候你还是个小孩子,拥有最纯净无暇的心灵。

如果你还抱着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的期望回你的故乡,你一定还很年轻。真正的归乡,一定是怕遇见什么人,怕发生什么事。故乡,是真正的游子最渴望也最害怕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藏着你最深的情最厚的爱,而这深情厚爱却早已成了往事,可以侵袭你心,但它真正的归宿,却也正是在那片你魂梦牵系的土壤里。爱也罢忌也罢,不甘不舍又如何?有衣袖便挥挥衣袖,光膀子何妨跺跺脚,发一两狠声,然后转身,重逢。

终须重逢。

于是孝松低垂了眼,他怕眼睛泄露心底的真情。于是小学校长挺胸昂头故作挥洒,她须得多年后让你知道她也是个强者,不容掳虐的强者。于是相逢于是拥抱握手,于是共聚于是突然尴尬,于是吵架于是连猪也跑了,于是男人怒冲冲离家出走又怒冲冲抱回跑走的猪。该爱爱,该忌忌,他们在故土上演着终须上演的最后一场戏,否则,大家怎得安生呢?


在故乡,
有我们最不可告人的爱和思念。
花开过几遍人去过几转,
抽身之后,就都是
世间最模糊的容颜。
无言的人终需出走,
归来的人终须无言。
像天地人间,
且爱忌缱绻。
终于水波不兴,
如这似水的流年
随了自然。


“你看,连我们这种年纪都在开始死去了。”
“下一次相逢,恐怕又要十年以后。”

说完最后的台词,我们各自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脚踏流年,许我独行。

 4 ) 映后现场连线导演严浩,他说了一些趣事

观于广州百丽宫的港片影展。 映后连线导演严浩。

下方是影评人藤井谦,右上角是导演,左上角是当年评论过电影的香港影评人列孚

他提到一些有趣的点: 1.拍片前父亲去世,触发导演感怀身世; 2.片中的强仔没搭过电梯,那场戏是他第一次搭; 3.存在一个国语和粤语共存的版本,斯琴高娃讲国语,顾美华讲粤语; 4.严浩因为《骆驼祥子》知道斯琴高娃。当导演首次见斯琴高娃时,他被对方误以为是个孩子,被问到爸爸在哪。斯琴高娃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就是导演本人,其实导演当时已经30多岁了; 5.经现场一位看过3次的观众可知,《似水流年》在广东的电视台放过不少次,他第一次看大概在80年代末;

6.电影中不少演员都是广州话剧团的; 7. 起初阶段的剧本名叫《纸蝴蝶》,后来严浩请金庸代取片名,金庸取了几个,最终还是选了《似水流年》; 8.1986年,就这部电影, 中国电影出版社还推出过一本《似水流年——从剧本到影片》,严浩导演有参与其中编辑。孔夫子网还能买得到。 捎带个人的一些感悟: 电影有很多香港和内地,城市和乡下的并置,比如在老外见到乡下的孩子,很礼貌称他们so cute,让他们让路时会说Excuse me,但服务员选择的是直接拨开。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偷渡客已经开始影响香港社会的治安,港英政府取消了抵垒政策,内地逐渐成为洪水猛兽式的“他者”。所以当时能出现一部如此富有感情平视内地,并富含乡土关怀的电影其实不多(编剧之一是内地人孔良,他已去世,严浩一直很挂念这位编剧)。同样在1984年,麦当雄拍出了一部《省港旗兵》,开启了内地人在“阿灿”之后,又一个刻板印象:大圈仔。

《省港旗兵》是内地人到香港,《似水流年》是香港人回内地。一个是大圈仔,一个是寻根者。到了香港的内地人拒绝回去,回到内地的香港人又没法真正融入。只有将两部电影并置来看,才能摸出那个时代的脉搏。

我很想拿这组对比询问导演,问他当年还有现在的香港观众怎么看这部电影,可惜没能举手发问。

 5 ) 94分钟的时间,看不见的流年

上周末去movie movie香港影展看了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好久没在影院看如此静谧的电影了,微微晃动的画面和划痕带来的视觉上的岁月感更加重了影片所带来的回忆情绪,随着片尾戛然而止的梅艳芳的歌声,影片结束了。

1948年,严浩导演的作品《似水流年》曾在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获全胜,获得了11项提名,并斩获了最佳影片(制片人夏梦)、最佳导演(严浩)、最佳编剧(孔良)、最佳女演员(斯琴高娃)、最佳新演员(顾美华)、最佳艺术指导(张叔平)6项大奖,也成就了这一批年轻的主创和演员。

《似水流年》一直被视为讲述闽南文化电影的代表作,这部诗意电影散文式的叙事方式让其中从角色之间的感情到宏大叙事上的多纬度情感表现得暧昧不清。与新艺城、德宝电影公司引领的喜剧片、动作片等“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电影潮流不同,这是一部极为严肃的艺术电影,节奏缓慢,考验观众的耐心,在当时香港电影里显得十分“不合群”。

影片讲述了姗姗的感伤之旅。为了悼念外祖母的去世,姗姗从香港回到自幼出生长大的广东农村状元村,她通过路途和地理上的回归试图逃避城市找寻乡村熟悉的静谧,一种存在主义的危机和寻找身份的感伤情绪,笼罩着主人公的归乡之旅,也预示了主人公的自我探寻。回到故乡她再次遇到了童年好友阿珍和孝松,此时的两人已结为夫妻,珊珊的到来打破了原本波澜不惊的乡间生活。而珊珊光鲜的城里人生活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无奈:父亲的早逝、与妹妹的决裂、感情生活受挫……短暂的归乡旅程结束,时间依旧流逝。

静态的时间流逝

画面的展开始于一个低角度的长镜头:载满乘客的汽车在乡间跋涉,女主人公穿越曲折的小路、泥泞的田地和河流,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开篇的旋律铺陈让人一下子进入一种情绪,特别是今天回看这部片子时,可以准确的捕捉到上世界八十年代乡村的氛围和主人公淡淡的乡愁,声音的流淌在大银幕的冲击下非常剧烈。

主角姗姗处在一个对生命的反思期,她在观察思考。我们一生中,起码有一次会问自己:生命是什么?我们到世间走一遭是为了什么?姗姗也正处在这个时期。当她回到儿时的屋子中时感叹道:“这一进一出用了二十年”,她从日常无法解决的生活纠缠中退了出来,回到儿时的老家与朋友中间喘息。我们选择进到影院来观看这部电影也是一种逃脱与喘息。

姗姗在停下来的时候,发现儿时经常看见的事物,例如百年老树和村民们洗衣、刮锅底、绣花等,这一切在仿佛没什么变化但又感受到了更多,渗透着种满足、安逸、怀旧、祥和的气息,这种气息抚慰着姗姗受伤的灵魂,告诉她:生活就像流水,一切都会过去的,不值得因为遭遇而伤心。由于姗姗在感受、在思考,所以镜头也是静态的,而且相对长。导演严浩曾说“镜头长一点才会令观众投人,并且有时间联想,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时候,导演与角色、角色与观众、导演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开始进行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这里说的高层次,是相对于另一种刺激的、感官的银幕效果,是关于情绪的。

现实的浪漫主义

影片描绘出的乡间朴素生活与景色,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中国画、中国诗。戏中主角的“愁”,更是中国诗词常见的传统主题。《似水流年》就是一个浪漫化的戏,导演曾表明拍摄构想的过程中就希望“在现实基础上让它变得稍微漂亮一点”。比起现在强调现实主义,总是朝着“烂衫戏”和“商业华丽”的两种包装,韵味自然折损许多。

《似水流年》的视觉风格是朴素的,但不是寒酸的,或称自然主义,即不作安排,看见什么拍什么。片中一些灰蒙蒙的外景,是等了几天等出来的;姗姗陪孝松洗脚、观看风筝那场戏,孝松突然站起身向姗姗表白对她的关心镜头,身后夕阳的反光除了单纯的美感,更是似水流年的哀愁。姗姗写信的那场戏,我们没有看见她写信,看见的是她写好了坐在床上沉思,信纸被风吹起飞舞。言它处、绘风景......含蓄的、朦胧的情感都可以准确的让我们捕捉到。

影片的细腻之处多见于当地风情的不经意细节描述,如百年老树,人们在河边洗衣、刮锅甚至洗澡、猪跑了等等。画卷般的展现岭南风光,让一种潮湿的氤氲泛出,增强了视觉与情感的朦胧感。相反,电影中的特写用得比较“吝啬”,例如当姗姗初次与阿珍在校园重逢,两人相拥,连特写也没有。原因是两人还不是很亲切,外表热情,多年未见内心还是有隔离。特写的银幕效果比较强,所以在这个处境中便不用了。随着两人逐渐亲近,矛盾也逐渐增加,近景特写也就慢慢多起来。例如姗姗替阿珍拍“全家福”,在这个过程中姗姗开始明白这是阿珍向仍然单身的自己示威以及警告,姗姗的特写便刻画出她心中的细腻的变化。

情绪的探讨

导演在影片末尾写了一段话:“献给先父,以寄哀思,他的猝然逝世孕育了‘似水流年’”。这是一部自我寻找并致敬父辈的作品。《似水流年》四字本身便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间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主创用94分钟正是在讲述“时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流年”。

《似水流年》将背后的历史隐藏于个人经历之中,而不是为观众呈现一个裸露的历史事件,它缓和了政治冲突,将关注点转向私人领域,姗姗重返内地的家乡状元村是人物的一种顿悟,也多少暗指了香港的重构与新生,它真正用两个女人的故事来暧昧、温和地探询她们自我身份和主体性建构的矛盾心理,从而隐喻了时代下的迷茫,并延续了香港新浪潮创作者对香港人家国情怀的观察、对自我的认识与思考的主题。

结尾我们看到阿珍在码头送别姗姗,呼应开头乡间小路,海岸是另一旅途循环复现,画面最后定格为一叶孤舟在水面漂浮的虚化场景,这是一个个人的也是时代的隐喻,严浩导演说他没有答案,一直在思索答案:“为了寻找生命意义而来的姗姗,临终仍然找不到答案,只找到更大的谜——生命是偶然的,是一条没有地图的船。”

随着结束响起的是梅艳芳的歌声,遗憾的是,香港修复版歌声是戛然而止中断的,据说完整修复版在德国,不知何时可以在银幕上一见。

写在后面

上周还看了张婉婷导演的《八两金》,此片更像是男版的《似水流年》,两部电影描绘的时代、景色与情感有许多相似,但表现风格完全不同,《似水流年》更像是一首婉转的调子,而《八两金》则是一段昂扬的旋律,只是不同的声音都在诉说着同一种情怀:关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农村与城市、关于自己、关于寻觅。

参考文章

《严浩电影讲座》

《夏梦的回归与谢幕: 跨域视野下香港新浪潮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文化交汇》肖樱

《映后嘉宾公布 |「似水流年」,回不去的故乡》玥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百丽宫影城

@走近蓝色海岸

 6 ) 在时间的无虞面前是的我们都因相互讪笑而一无所有像我没来过没去过

第一次从屋顶横梁上方向下俯拍的镜头中,吃饭的四人里只有阿珍是被横梁遮住的。这个「遮挡」很奇怪地出现在珊珊给孝松买雨靴之前,它并不能起到「遮挡」所对应的作用,即「秘密」之于特定对象的「掩盖」。相反地,它更像是直接与后来雨鞋的掉落联系起来(由构图形成的「下坠」冲势,以及被在场但不可见的阿珍所召唤),使得买雨靴这个情节成为了类似催化剂一样的相对独立出来的部分。这似乎也正是严浩在这部影片里一直在做的事情:他早已设定好极点并令它们之间无疑要连接起来,在这之间召唤出看似在铺垫情节却又独立的段落。早在开头珊珊到达的时候,我们便看到她的背影,她面朝着海那边来时的路,这里也直接与结尾的离去联系起来。
就是在这个整体封闭的叙事大框架之内,严浩一直在试图召唤各种各样的时间,让观众发现它们无法摆脱静止的状态。在到达(离去)与离去之间,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事情发生。片中的人们占据着各自的静止的时间,相互的时间差也是恒定的。珊珊与孝松之间隔着的那条河,就像是英格丽·褒曼在《游览意大利》之中漫步的那条雾气升腾的沼泽,规整并消解人物的一切运动。
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时间是「死」的,它们像是一具具尸体横陈出来,相互之间不能流动。这一点在开场的时候也同样被提出来:珊珊在码头被一位老伯撞到,地上掉落一颗头骨,珊珊立刻受惊吓瘫软在地。此外,这场戏直接关联到的却其实是珊珊见到奶奶亡灵并帮她磨豆腐的那个段落,两场戏之间相隔得很远(这其中也有珊珊将父亲遗像挂到奶奶遗像旁边这样被召唤出来的连戏的「虚线」)。于是,严浩所分别连接起来的这些成对的极点其实是「交织」的。这种「交织」是异面的,因为召唤出来的静止的时间段也同时具有向着自身过去和未来开敞的动势(尽管这种动势仅仅作为动势存在,它是被恒定的时间差召唤出来的)。我们两次看到耕田,第一次是正在耕种,第二次是耕种完成,这两个镜头几乎就是时间本身的直接关联,它不指向时间的流逝,而是以更新的方式完成必然的关联。时间本身的直接关联(同样指向着静止)将前面提到那些其它的异面的「交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化归的,但并不表示原命题可解。事实上,正是这种化归让我们看到,若干「交织」虽然无法纳入同一坐标系考量,但它们统统都是被静止所束缚的。
另外,片中的人物几乎都在有意地模糊实际问题。阿珍谈去广州时以雨季回应,双胞胎老人总是把自己和古树混淆着说,孝松叫珊珊当心并不存在的蚂蝗。这种无意识的拒绝的姿态实际上都是在遏止自身时间动势的转化。这也或许正是影片所传递的唏嘘嗟叹的触情点吧。

 短评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1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15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1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21分钟前
  • 力荐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2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23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25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36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4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4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48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55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1小时前
  • 陈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