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HD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2 ) 大珠小珠落瓷盘

记得06年初时列了06年期待的几个片目,其中就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曾想一年过去才得窥真容。期待的原因只是因为许鞍华,这个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等佳作等身的香港女导演,从来都有着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和对于历史现实的敏锐洞察。

外甥宽宽来上海姨妈家度假,这个保守、清高、吝啬、矜持的独居中年妇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随之而来一系列生活变故。姨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对于人生的一点小小的理想却在纷繁复杂、孤清无依的生活中无情幻灭。

纷繁杂乱的生活中,原本可以构筑出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但对于整体把握的缺乏,造成了形象的失控,这种失控一方面来自于斯琴高娃的表演,另一方面来自于情节的铺陈:姨妈本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知识分子,但斯琴高娃本身的气质,却给角色带来了市井粗野的一面,而有些细节,例如睡觉打鼾、穿毛线衣游泳等等场景,除了引人发笑,实不知对于形象的建构有任何作用。斯琴高娃的表演虽然时有令人击掌之处,但总体上并没能建构出一个清晰完整的角色,甚而有时过于用力,使表演流于夸张,这也是斯琴高娃一贯以来表演上的缺陷。何为真正优秀的表演?何为收放自如?可以参见许鞍华前作《女人四十》中的萧芳芳。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为了女儿的白血病而碰瓷行骗的史可,终日抱着猫、花枝招展的邻居卢燕,在沦陷在生活的泥潭、粗口成章的闺女赵薇,还有被外婆领养长大、半边脸遭毁容的飞飞,这些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而正是这些人来人往最后造成了姨妈的惨淡收场(也许这种表面上惨淡的人生,表面上没那么光鲜,但却更有安全感、更让人踏实)。配角个个给出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史可的表演,火花四溅,让人大开眼界,而赵薇的表演虽然仍旧那么不靠谱,但相较自身而言无疑是天大的突破。这些鲜活的角色构成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女性群像,一个个鲜活生动。但有时过于抢戏,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且这些角色很多时候游离在影片主线之外,并未能与影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是影片长歪的枝丫。

影片结尾不免让人错愕,情人鸡飞蛋打,邻人魂归西天,女儿从天而降,姨妈的前情旧事终于揭开,给姨妈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注解,好似悬疑故事,终于揭开了谜底。姨妈跟着女儿回到了曾经抛夫弃女的下放之地,开始了一种乏味寻常的草芥人生。影片毫不犹豫地撕开了人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嬉闹生活背后血淋淋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在这里许鞍华依旧保持了对于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

但这样把影片突如其来的带入对于历史现实叙述当中的做法,使得影片就像是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那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只是为了影片最后的现实升华,这种刻意为之的做法并非从影片本身自然生发出的枝丫,非但没有拔高影片的立意,反而割裂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律动和情节逻辑,对于现实的嘲讽和批判在这种前后矛盾的叙述和悲喜剧的犹豫不决中被削弱。

影片中段,姨妈和潘知常穿上霸王虞姬的戏服,细踩碎步,轻甩水袖,乐颠颠美滋滋地从房间舞到走道,久石让的音乐梦幻中带悲凉,整个画面色调暖意浓浓,成为整部电影的华彩乐章。我理想中的影片结尾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女人四十》的结尾,这才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缭乱绚丽,却有着人生无尽忧伤,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可惜许鞍华预支了如此动人场景,空留苦涩绵绵的人世沧桑。

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摄影余力为、剪辑廖庆松、录音杜笃之、配乐久石让等人合力嘈嘈切切错错杂杂弹奏了一曲,弹了出大珠小珠,只可惜珠子大小不同,成色各异,没能用一根合适的线仔细串连起来,因为要拿出来展示,大家催促得厉害,匆忙用一个普通瓷盘盛了端上来,尽管珠光宝气,却也乏善可陈。

 3 ) 小人物的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孔雀》,同一个编剧李樯,同样小人物的命运,同样的贴近生活,同样的悲剧气氛弥漫全场。从每个细节上拼命贴近生活,结果却是愈见疏离,疏离的已经不知去向,客观上产生了某种离间效果,也许离间才是这部影片真正存在的价值。可以看到一个拼命试图接近生活的编剧,最后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疏离效果。
这是一部用放大镜观看上海人生活的影片,但实际上电影里一共三个上海人,一个半鞍山人。他们分别是:飞飞的老年性痴呆外婆,医院里穿黑鞋子的护士,水阿姨是半个,姨妈是半个,她前夫算一整个鞍山人,她女儿也算半个。外甥演得很好,但不知道算哪里人。其他人的心都不在上海。
影片生活逻辑的脱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正经医院的护士在上班时候哪里会穿镶黑花的鞋子,纯粹是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细节。上海摊上的混迹于市井的骗子老男人,无论有没文化,几乎个个都会有点舍我其谁,捶胸顿足的气派,太温婉就不是这个档次的骗子了,骗子最后认错的场景,因此萎软颓败。卢燕的表演脸谱化色彩浓郁,水阿姨这个收入和背景的上海老妇人,酷爱炫耀,但不会做得这样明面而频繁,言语之间会时时表露,却断然不会放在身段上。像卢燕这样东扭西扭,是要被她同阶层的人骂成没品的。别以为上海世井人家的小人物就没品了,他们最讲究品的,只是其划分和一般人概念不同而已。又比如姨妈和杀鱼的女人吵架,场面起得太快收得也太快,断不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仪态,总要你一言我一语,先有苦口婆心,再搞人身攻击,最后才有兵刀相见。中年女人(也就是高级茶壶)生事,必然要有仪式感,否则就不是人杰地灵之所在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法语私教。老太太和老爱人把家安在福州路外语书店隔壁弄堂二楼,两间小厢房,女儿出国了。养一条汪汪叫的小哈巴狗,客人来就把狗圈在厨房里。老太太教我说法语,有时候炫耀一下她在外国的女儿如何能干与漂亮。她平民出身,成长在新社会,外语系毕业后做技术翻译,到老还赶得上上海滩学外语的大潮,能挣到一些钱。她发音纯正,但没什么更新新知识能力,起步教育很合适。她知道我跟读外国语学校一个非常出色的法语老师的大课,就向我要了法语书的笔记慢慢研究,一笔笔抄在自己的笔记上。有一天她教我用法语说一天的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上班。我用法语结结巴巴说了三两句,老太太突然用汉语问,你只花十五分钟就出门了,那你是怎么抹脸和刷牙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法语老师至今孤身一人,女儿和前夫在鞍山,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会不会投身一个老骗子的怀抱,会不会“在上海滩混不下去”。如果她是姨妈,要遇到哪些变故才会走到最后这个结局?怎么排布都觉得这部电影七橇八趔。一句话,局部细节的错误可以理解,人物大命运的扭曲让人无法接受。
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活在自己的生存逻辑里,次一等作家试图接近笔下的人物并安排他们的生活,有时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效果,以至读者或观众可能无法鉴别其区别。然而生活终归是生活,充满虚饰却永远真实。
一个字,浮。

 4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5 )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行騙的藝術

故事一開始,腳受傷的外甥站在火車站等待姨媽來接他,姨媽扯大嗓門在站內喊:「寬寬,寬寬……」及後發現外甥正靜靜地站在一旁,興奮得大叫。站在姨媽旁的一名老人家被嚇得心臟病發,倒在地上。

許鞍華導演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從姨媽的一句對白正式開始:「哎,你這人咋喇。」老人的病發,她忙不迭地澄清:「不關我的事,我根本沒有碰到他。」很真實的一個情節,沒有安全感的中國人,有事發生,首先確保自己不會被牽涉在內,至於對方是該先搶救,還是該先報警,是該找人幫忙,還是該馬上撤離現場?種種考慮都不及姨媽的反應來得真實:別的先別管,首先證明自己與事無關。

然後,故事開始。外甥寬寬來度假,和網友合作假扮被綁架騙姨媽錢,鬧上警局的姨媽得知事實真相,馬上一力承擔後果;外鄉人金永花流落街頭,姨媽好心收留,卻發現對方騙錢賺取女兒的醫藥費,姨媽趕對方出門,卻為她的女兒擔憂;遇上文質彬彬的潘知常,姨媽墮入愛河,卻被騙掉所有積蓄;最後,在姨媽口中遠在美國的女兒出現,原來她只是東北一名小廚師……

後現代是甚麼?編劇李檣說,後現代便是各種不同風格的東西拼貼在一起,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接納的一種狀態。即排斥且接納,是一種矛盾的狀態,這種矛盾,正是姨媽的生活寫照。

可以說是有著精神潔癖的姨媽,看不過眼小食店弄污地方,不能容忍金永花為了醫藥費騙錢,瞧不起水太太的花俏,可是她同樣愛扮靚、滿口謊言,從謊稱女兒在美國騙倒一眾鄰居,到假扮沒錢及有病不讓外甥多花水電費,細眉細眼之處,姨媽有著與其他人同樣的習慣,但她卻堅稱英式英文是最好的,以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為榮,甚至為了在大城市生活而拋夫棄女。

姨媽的矛盾,卻也是中國人的矛盾。影片一開場姨媽在火車站的表現,也正正是中國人的表現,不論發生甚麼事,只要是不好的事,都「與我無關」。然而姨媽卻不能放下自我的道德,她可以撒些無傷大雅的謊言,如謊稱女兒在美國,這是為了面子,且是不會傷害其他人,但面對水太太愛貓飛飛之死,她卻過不了良心的譴責。於是姨媽註定要被騙,且被騙至身無分文。

騙成為此片的重心,姨媽那些小謊不過是無傷大雅的玩笑,但金永花的騙,潘知常的騙,綜合起來,都是中國人在你我互騙的情況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或者,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終於走至互騙的階段。

但戰鬥力與生命力似乎是相輔相成的,處於時刻被騙的環境中,反倒凸顯出人們頑強的生命力,相較起來,落後的東北顯得平靜,睡在醫院病床的姨媽看見無瑕的月亮,終於決定重返東北。只是貧窮的工業城市,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姨媽回到這個地方,整個人失去了光彩,就像不需要戰鬥的將軍,卸下了盔甲,但卻一下子蒼老了。(原載5月27日《文匯報‧百花周刊》)

 6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电影标题中有“my aunt”的字样,电影一开场就是一个叛逆少年去上海见他格格不入的姨妈。我想多数人看到这里都会象象我一样,在心中勾勒这样一个框架,姨妈和侄儿都有性格缺点,两个人冲突几次,磨合几次,矛盾消除了,一老一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老俗套主旋律一个,上海家庭版《我俩儿》。

其实许鞍华并非没有拍过这样的电影,《上海假期》就有点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拍成这样,这就成了许鞍华三流作品。

然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非这样,她的情节直转而下,迅速地把人物带入不如意地现实生活,进而直指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许鞍华最好的作品大概属于《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男人四十》这几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女人四十》,因为这片子的观赏性最强。我觉得《男人四十》要更好一些,但是或许珠玉在前,而故事又比较正经,《男人四十》并不太受人注目。

然而无论《女人四十》还是《男人四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些喜剧的桥段,虽然整体而言气质是哀伤的;他们都表现了一类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但是又并不局限于个体或者群体的体验,而将思索延展到更深层的人性层面上。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是如此。

尽管电影中有些喜剧情节,例如姨妈去游泳的段落。然而将这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打击。而与《四十》不同的是,电影的结局,姨妈彻底地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跌入了她生命的最低谷。

姨妈的悲剧似乎是环境造成的。姨妈处处彰显着她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她的英式英语,她的霸王别姬,都已经无人喝彩,只能让她孤芳自赏,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她最初把邻居称为瘪三,虽然透着小市民气,但那是可以被原谅的恶,和她后来对形势变化的无力感对比,更彰显她为现实环境所逼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意味。

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姨妈将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悲情草根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了电影主题。这就成了许鞍华的二流作品。

但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并不至于此。她要无情得多。她不仅揭示以姨妈为代表的老年人与现实的冲突,她更揭示了姨妈自己人性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把整个影片的视角从老年人群体放大到了更广阔的人性层面。

电影的过程中,就已经多次暗示了姨妈性格中的弱点。不只是她的小市民习气。还有她和潘知常的关系。他们两个只能互相欣赏,却无法相互信任。而这源于姨妈封闭的心。而肥猫飞飞之死,更明确地指向了生命中无法挽回的错误和那些错误所造成的伤痕。这些都是姨妈内在的部分,和现实环境其实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电影的大部分过程中,姨妈内在这条线索都远远弱于残酷现实的这个线索。当四川女子杀死自己患病儿子的时候,现实的残酷性已经被推到了最顶峰。姨妈和每个旁观者都在自问,生命中重重苦难的意义何在?放弃理想是否会更好?

这之后,女儿刘大凡的来访是神来之笔。许鞍华在这里挥动利刃,迅速精准地切开了多年来的层层掩饰。现实的磨难突然被转回了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所谓的现实是什么?所谓的理想又是什么?现在的清高是什么?当年的背叛又是什么?

面具之后,一切的磨难都是来自人心。电影的结局似乎表示所有的理想全都被抹去了,剩下的只是在现实中苟活。

但其实也未必真的那么悲观。那轮温润如水的巨大月亮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么近,那么远。就算无法触到,却也能轻轻抚摸每一个人伤痕累累的心灵。

许鞍华拍《男人四十》时,电影语言就比《女人四十》时要成熟了很多。《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的质量也很不错。有好些镜头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姨妈和宽宽走过菜市场的那一段。

电影的配乐是久石让做的。整个音乐如苦茶入口,百转千折,只让人想为之一哭。音乐非常精彩,和电影的内涵也很配,但是和电影的外壳相比,却太直白了一点,在很多时候有煽情的嫌疑。如果能用更平易的音乐,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单拿出来听,还是很出色的。

许鞍华有几分点播演员的能力,虽然《半生缘》中的黎明和《玉观音》中的两个主角都让人很不满意(这两部电影在许鞍华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三流),但是《男人四十》中的张学友和梅艳芳可被调教得真好,完全是脱胎换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第一个出场演员小孩宽宽的表现平平,女主角斯琴高娃还算不错,但不算突出,似乎还有点撑不起姨妈这么复杂的角色。周润发的表演也不算突破。倒是赵薇演得真不错。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这一部分挑起了整部戏的核心,就是我说的神来之笔。她这个角色也很讨巧,有发挥的空间,又对电影很重要,非常适合用来争夺最佳女配角一类的奖项。

IMDB得分6.7(82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短评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9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12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16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21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22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2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27分钟前
  • 较差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31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33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3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3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43分钟前
  • SSEN
  • 较差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4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48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55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56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57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1小时前
  • 追鱼
  • 还行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1小时前
  • 偏时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