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

正片

主演:哈立德·纳巴韦,艾格尼丝·布鲁根,里兹万·曼吉,威廉·阿瑟东,加利·艾尔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公民 剧照 NO.1公民 剧照 NO.2公民 剧照 NO.3公民 剧照 NO.4公民 剧照 NO.5公民 剧照 NO.6公民 剧照 NO.13公民 剧照 NO.14公民 剧照 NO.15公民 剧照 NO.16公民 剧照 NO.17公民 剧照 NO.18公民 剧照 NO.19公民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私自的谜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从场景选取到拍摄手法,独特叙述方式到前卫的剪辑,电影的深度以及演员的魅力无一不让人折服。要知道这是部70年前的老电影,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仅仅25岁的年轻导演并出演的第一部作品。相比之下,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上。

那些流畅的长镜头从构图到光线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城堡里鲜明的对比度所流露出来的隔绝与悲伤,都给视觉和情绪带来了最大的冲击感。leland在Susn表演上撕碎的纸条也体现了他细腻感情的处理。且不说剧情,单单是视觉上的效果都能给你足够的情绪。

很多人都说凯恩是个自私透顶的恶棍。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叛逆自我,富有创意和幽默的聪明商人。不过也很有可能对导演的个人崇拜混入了判断力。我更愿意把他的自大看作他坚强的方式。他轻视众人,认为自己可以轻易驾驭别人的思想。他的自信让你容不得对他有半点的怀疑。他强迫缺乏天赋的susan在歌剧院唱歌,因为在他的信仰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他是爱着suan的不是么。放弃了选举的机会,没有躲避媒体公然带她出行;Susan第一次演出结束给予的独自长久的掌声;最终也没有阻拦她的离开。没有一个人真正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他,因为他至死也没有对任何一个人透露自己的辛酸和悲伤。就像leland所说,“他从不会告诉你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他顶多只是给你些小费。”因为他不需要多余的同情。晚年他给自己建立了一座城堡,耗资与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从此深居简出,和那些世界搜集的雕像作品封锁在一起,守护着自己那颗凋零的空虚的心。只有那个飘雪的水晶球让他热泪盈眶。那是他记忆里唯一真正自由快乐被呵护的日子,是他失去的,终无法挽回一块拼图。生命的最后一刻,吐出的不过是他儿时心爱的滑雪板上的字。

凯恩对世人来说是一个公众的却带有最私人的谜。而导演的旨意,也许是指出物质的虚无,然而真相本身就是含蓄而不可靠的。电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疑问而并非答案。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么的盲目,我们大都对自己的偏离毫无察觉。不明白此时此刻自己的模样是如何成长出来的,更无法解释习惯背后的每一种行为是如何潜意识的补偿。而我深信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指向我们最终死去的模样。

 2 ) 无功而返

《公民凯恩》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末期的一部伟大电影,在故事与视听语言上都是精品之作,影片讲述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一生的漫长故事。这部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双重现代意义:一、它是一部揭示人性而并非展示故事情节的影片;第二、影片给出的视角是多元化的,给观影人最终一个开放的答案。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真实并富有戏剧性。下对影片的几个段落进行个人的理解分析。 1、影片开始的片段,时长约为2分30秒,导演用了21个镜头,用窥视者的角度进入到凯恩的庄园别墅,交代凯恩的去世。奥逊·威尔斯没有带领我们直接带领进凯恩的卧室,而是从门外“禁止入内”的标牌开始,用一组组移动镜头的叠化画面慢慢进入,并且叠化的画面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但右上角那口亮灯的窗户一直都在同一个位置,这便预示着:那里便是事件发生的中心。 2、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新闻片,为凯恩去世特意制作的一个新闻片,这个新闻片在电影中是有较大的作用的,它代表着公众的视角。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将凯恩的一生浓缩,单信息量却是非常丰富,包括凯恩的身世、事业、婚姻、主张……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利用一个很短的时间帮观众建立一个关于凯恩的整体印象。因为影片的后面是不同人物视角的凯恩,以免观众发生混淆。其次是,这个纪录片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观点,有人认为凯恩是共产党,有人认为他是法西斯,他自己认为是美国人,这也为影片的开始追问凯恩是个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动机。 一部好的影片总是会留下无数精彩的画面,影片最后的一组镜头和开始的镜头完全一样,只是运动方式相反。镜头的回归是我们对凯恩内心探寻的原点,我们对凯恩依旧一无所知,凯恩的一切都随着黑烟结束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无功而返的电影,但人性也在这种无法解释、不容探索中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3 ) 试论《公民凯恩》对好莱坞电影观念的突破(唿唿,曾经的一个小论文作业)

《公民凯恩》的整个故事由“玫瑰花蕾”引起,“玫瑰花蕾”是凯恩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记者汤普森查访了能够解释“玫瑰花蕾”的与凯恩有关的人,从而揭开了凯恩的一生。在《公民凯恩》影片最后,那个写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板燃烧起来的时候,作为观众,似乎隐约明白了玫瑰花蕾的含义,一种失落的快乐?一种单纯的遗憾?还是一个寂寞的结局?又似乎,观众最终还是无法参透“玫瑰花蕾”的真正意义?…… 然而,正是“玫瑰花蕾”这个未知的意义引出了《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 从形式到结构,《公民凯恩》大胆地突破了原有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在影片的开头,出现凯恩的官邸和大门,以及“禁止入内”的字样,配合上宏大而骇人的音乐,像是将观众导入一个悬疑片或侦探片;而到了接下来的场景里,像新闻纪实片一样介绍了凯恩这个人物;当新闻记者们谈论“玫瑰花蕾”,汤普森开始调查凯恩的一生的时候,又像是进入了传记片;到了苏珊演唱歌剧的那些蒙太奇镜头中,观众似乎看到了歌舞片的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本无法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去框定这部电影,它运用了好莱坞诸多类型片的元素,将好莱坞的模式首先从类型上完全模糊了。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注重强调故事的客观化,要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而本片通过5大块的闪回场景展示了凯恩的一生。在汤普森调查和凯恩生活两条线的穿插之中,汤普森分别从塞切儿、他的经理伯恩斯坦、他的好朋友里兰、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和佣人雷蒙那里了解了凯恩的童年、他的事业、他的私人生活(第一次婚姻)、他的中年以及晚年的事情等等。凯恩的一生就是在每个不同回忆者的叙事中串联起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多场景上,导演也是违反了时间顺序去安排情节。本片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了多元叙事结构,灵活地使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技巧,并且突破了叙事的单一视点,而是用多个视角、各个角度去表现凯恩。 好莱坞经典模式讲究一个封闭性的结尾,即故事从矛盾冲突开始,由解决问题结束,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模式。在本片中,却让观众根本看不到结局,或者说,观众看到的结局只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也就是说有了冲突却没有化解,提出了疑问却没有解决。在“玫瑰花蕾”这个不解的谜题中,观众却获得了极大的思考和想象。汤普森最后说“没有任何一个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让整个影片的结局变得暧昧不明,模糊不清,彻底突破了好莱坞式的清晰结局。用开放性的手法使得观众不必强行接受导演的意图,而有了自己能够感受的空间。也许这一点上,是对好莱坞经典模式最大的反叛。 在好莱坞的经典模式中,注重塑造那些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形象。而在本片中,凯恩的性格似乎也并不明晰。当然也是由于本片多视角的缘故,观众除了能够直面凯恩死前的场景外,别的时候,凯恩不是出现在新闻短片中就是出现在别人的回忆之中。片中的五个叙述者,塞切儿、伯恩斯坦、里兰、苏珊以及雷蒙,他们分别呈现了凯恩的某一面,也是在呈现着一个复杂多面的凯恩。凯恩这个人物形象就在不同人物的各执一词中变得更为立体和鲜活,也具有了思辩色彩。比如伯恩斯坦是用同情及充满感情的方式回忆凯恩,而里兰则是用愤世嫉俗的语气谈论他和凯恩之间的关系……这都带上了观察视角的主观性,因而由这些视角出发的说法又不能完全说明凯恩的真正性格。影片只是在展现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人物的社会关系等等,却没有像以往的经典模式那样点破主题和人物性格,使得影片更具有了想象力和探索性。在经典的好莱坞中,经常塑造的是一些既拥有物质财富又拥有精神爱情的完美人物,而本片却只是叙述了凯恩怎样从一个充满理想、少年得志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没有友谊没有爱情的遁世者这样的一个过程,一种人生,显然已经与好莱坞塑造人物的模式背道而驰。 本片除了故事结构和人物主题对好莱坞模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在电影拍摄手法技巧上也有了全新的尝试。 比如本片开创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景深镜头,使得画面在纵深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与调度,大大增强了电影画面的空间的张力。这些富有意味的景深镜头使观众的视觉更具有真实性,并且要求观众更积极地投人思考,甚至参与到场面调度中去。比如在展现凯恩的母亲与塞切儿签署契约的那个长镜头里,最初出现的看起来像是小凯恩的全景镜头,但是摄影机往后拉,带出了一扇窗,然后是凯恩的母亲,继续往后拉,凯恩的母亲和塞切儿坐在前景的桌子边签契约,凯恩的父亲则站在画面的左侧,窗外(景深处)小凯恩正在雪地里玩雪。这个长镜头就足以显现出导演的独特手法,将这一情节的复杂性同时地展现在画面中。若是在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中,这个段落一定会运用正打反打,连续性的蒙太奇剪辑来处理。这便是运用了深度空间的场面调度来完成画面表达。这种长镜头构成充分地体现了电影的特性,再现了统一的电影时空,比一般的剪辑程序更具有表现力。 本片还运用了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使画面具有了非常独特的意味。本片角度最大的仰拍就是发生在凯恩人生最失败的时候,即竞选州长失败。摄影机的位置已经低到了地面,画面中已经看得见天花板,从而大大突出了这一个空间。在这样的镜头中,不但再现了场景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极其压抑的氛围,也暗示着这个巨人的失败,暗示着凯恩从一个成功者到一个落寞者之间的转折。 在一些特殊场景的剪辑上,本片也是独树一帜。比如在表现凯恩和爱米莉婚姻的恶化上,本片极其简明又巧妙的蒙太奇来表现。这个段落用了几个简短的片断简略地追溯了凯恩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过程。仅仅是几次早餐场景的蒙太奇,从人物的台词、表情、化妆等表现了他们由亲密到敌对的过程。 之前的好莱坞经典电影的那些程式化的叙事法、戏剧化的结构原则、定型化的人物设置、单一的客观的视点、流畅的连续性的剪辑,在《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中已经被完全打破了。电影叙事话语在《公民凯恩》中有了全新的表达和突破,这对以后的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 “玫瑰花蕾”的谜题到现在每个观众都可以各执己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玫瑰花蕾”展开的这部影片摒弃了之前的电影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电影崭新的时代。

 4 ) 《公民凯恩》—凯恩的孩童心理

今天把《公民凯恩》看完了,记得老白说过,好电影的判断标准,看完之后,会引发很多思考,不是看了,过了,就完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公民凯恩》的确是好电影,甚至,现如今的好多电影,都有它的影子。
在那个年代,能出现这样的理念,的确挺强悍的。
 
当凯恩的雪橇,最后被放进烈火中燃烧的时候,我认为,这部电影,是部悲剧了。
凯恩自己认为的,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在其他人看来,却是垃圾。
我想,凯恩的悲剧,是因为他对爱的解读,还停留在n多年前,那个抓着雪橇板的孩子的阶段。
可是,命运却让他可以驾驭太多的金钱和权力。

对他来说,他只是想要大家的爱,
而孩子,对于爱的理解,就是,把我所拥有的,都给你,却不知道,对方到底需要不需要。
在这个方面,他纯真得令人发指。
可以想象身边随处可见的孩子的行为,孩子喜欢收集一些奇怪的东西,他们认为很有价值,也许,只是一个设计比较另类的橡皮。
当他们喜欢你的时候,会如同做了多么大的决定一样的,郑重的送你这块橡皮,千万不要流露出,omg,这样的情绪,因为他们很在乎。
因为那是孩子,所以人们会觉得那样的行为纯真可爱。
但是,放在一个呼风唤雨,身家无价的成人身上,就变得不可原谅了。
凯恩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倾其所有的讨好他喜爱的人,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其实,凯恩对于雪橇板的纠结,只是在于,在他毫无决策能力的情况下,被强加了一个他并不想要的命运。
以至于,在他觉得他有了强大能力的时候,想运用这些能力去补偿,去追回他所失去的东西,那就是—爱。
他从离开家的那刻起,就已经是孤身一人了,直到死去,他所有的过往,都如同幻影,从来无法植入他的内心。

他的好朋友,里兰说,凯恩,他只爱他自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满足他自己的愿望。
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附属于他的,他只是在馈赠那些附属物礼物,来证明他自己,是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的人。
在这一点上,凯恩再度体现了他的孩子气。
渴求注意力,当孩子说话的时候,大人一定要注意到他,并且关怀他,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令他们欣慰。
如果漠视他的存在,那么,孩子就会做一系列的事情引起你的注意,可能是讨好的,引起可能是反叛的。
然后,再骄傲的等待你的赞赏。
凯恩是脆弱的,他所讨好的人,都不吃这套。
谁都没有错,纯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对抗不了这个复杂的世界。

看过一篇影评说,凯恩很像《末代皇帝》中的溥仪,
也许吧,给予一个孩子太多的权力,他们也只能拿这些权力上演一出天真美好的戏码。
他们的梦,也特别容易破碎,因为,从来都没有设身处地的去体会,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凯恩没有看到,编剧摧毁了他的梦想国度,他的雪橇板在燃烧……
你可以说,它绝望,因为追逐一生,也不过是浮华一梦。
你也可以说,它警醒,原来,如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人,和生活,就已经是人生的全部。

 5 ) 天才又如何

    在英国圣诞节的夜晚,也如在中国的春节般,除了围在电视机前也无它可乐。幸好这里没有类似春节联欢晚会似的节目霸主,各频道并没有蜂拥推出和平盛世的圣诞赞歌,各类节目仍然按照各自频道的风格继续,国家地理照样放最大工程的节目,而以前没太留意的BBC五台则将这一晚给了电影教科书中人人必修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士。
   我是在大学修电影研究这门课的时候看的,印象中这部片是在学习电影语言的阶段最多提及并分析的,在那个电影刚刚产生不久的年代,这部影片对镜头语言以及叙事方式的开拓足令其成为所有自称电影人的必修教材。但看教科书是一回事,看影片又是另一回事,看片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太跨时代的影片,导演的野心与才气足以与任何一个当代著名导演相提并论,由于该片产自四十年代初而简直是天人之作。影片对政治及媒体的讽刺之辛辣,对大人物的性格悲剧洞悉之深,其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对当时的观众恐怕有些过于跳跃,而使这部多年后的经典在当时成为票房毒药。
   这次重温经典仍然为其眩目的镜头所吸引,影片的节奏极快,加上多视角的叙事,恐怕即便是现在已经熟识了快节奏影片的观众也不易跟上。虽然许多技巧因为之后影片的借用与抄袭已经看来有些陈旧,偶尔温习一下大学的课程感觉也是不错的。
  《公民凯恩》之后放了一段导演奥森·威尔士的访谈纪录片。我对威尔士的了解很少,除了知道他是《公民凯恩》的导演,才气纵横,却在《公民凯恩》后便似乎无所建树。威尔士卒于1985年,这个访谈应该是他辞世不久之前做的。与世人所认为的那个傲慢而狂妄的导演截然相反,访谈中的威尔士自信内省而坦诚,他承认自己尚未有过没有遗憾的作品,甚至都不否认顽固地将他排除在主流之外的好莱坞体制。
   威尔士自小便是神童,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从小就没有听到过任何批评。然而作为演员,他的年少却制约了他的发展。他十六岁开始专业剧场演出,因为面相太嫩,只能通过化妆饰演年老的角色。虽然他的实际年龄与他扮演的角色相距甚远,他难以遮掩的才赋仍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声音浑厚而极富戏剧性,因此常常担任电台节目的角色配音。他的才华显然不仅限于表演中,作为一个艺人,他很早便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离经叛道的创造力。在发现人们对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信息深信不疑后,威尔士想出一个用新闻口吻播出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现场报导的节目。节目的开头声称,现有紧急新闻报导,接下去用各种新闻语言以及声效制造出战争现场的气氛,无数的听众陷入恐慌之中,纽约市的交通瘫痪,各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发生,许多人以为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自杀。当一切澄清后,威尔士便在全美一夜成名。
   威尔士对娱乐业的操纵能力令好莱坞看到了金光,于是25岁的威尔士拿到了一份对所有导演来说都是天方夜谭般的合约,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威尔士可以对《公民凯恩》有绝对的决定权,不用经过电影公司老板的审查而直接发行该片。给一个从未执导过任何影片,对电影语言一无所知的威尔士如此大的权力,在电影史上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而更幸运的是,正是由于知道威尔士对镜头运作一无所知,好莱坞的著名摄影师Gregg Toland找上门来要做《公民凯恩》的摄影。Toland的理由是这样他有更多的创意空间,并告诉威尔士所有关于电影摄影的知识全都可以在三小时内说清。于是威尔士便在Toland的三小时速成班中学成出师,导演了他的银屏处女作,也是他一生都未能超越的高峰,《公民凯恩》。
   一个二十五岁的导演,第一次执导的影片便拿下了九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获得四项,包括最佳影片。如果威尔士不是天才导演的话,恐怕没有人可以担得上这个称号了。和之后大多数威尔士的电影一样,他在《公民凯恩》中除了做导演和制片外,还是主演。影片中他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多岁到垂垂耄耋,威尔士之前的演出经验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因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威尔士一生演出的角色都是极具权威的大人物,除了《公民凯恩》外,其实中国观众很熟悉的琼·芳登版的《简爱》里面的男一号,罗切斯特先生也是威尔士演的。《公民凯恩》中他是报业大亨,一个呼风唤雨,将自己比作当代美国的忽必烈的极度自负的人物。他的豪宅名为“上都”,里面有足够装满十个博物馆的全球各地文物,私人动物园中是来自天涯海角的各类珍禽异兽。他操控新闻,全美的民众都被他弄于权掌中,然而却因为童年的阴影,一生感情不幸,他的妻子一个个离他而去,而经济危机袭来,他的报业王国崩溃,在尚未完工的“上都”里,凯恩孤独的死去。这个人物影射当时美国的报业大亨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而影片悲剧性的收尾令这位现实生活中的“凯恩”极为恼怒,于是他旗下的所有报纸一致封杀《公民凯恩》。而自此后,威尔士不仅不再有机会像在《公民凯恩》中那样掌握所有的影片内容,甚至连剪辑室都不给进。
   之后威尔士导演的作品还有很多,甚至不乏佳作,然而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往往给威尔士诸多苛刻的限制,极少的拍摄预算和极短的拍摄周期。而威尔士却无法放弃令他情迷的电影,每每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利用他的惊人智慧创出佳作。比如,在拍摄莎翁经典《奥赛罗》时,剧组刚刚到拍摄地意大利,制片公司倒闭了,所有的戏服都无法到位,威尔士一面往返于意大利和纽约之间,靠自己其他活赚来的钱养着一大群剧组人员,一方面开片的打斗场面,威尔士选择了在土耳其浴室里进行,这样所有的人都不用穿衣服。这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在浴室中进行的打斗场面,雾气中影影绰绰的格斗格外引人入胜,一个为了绕过资金困难而做的妥协,成为了电影史上又一个教科书经典场面。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确实是令人赞叹的。
    然而,用胶片来创作的艺术家,注定了无法像音乐家,画家那样拥有完全的创作自由。电影是太昂贵的创作材料,没有人能永远自掏腰包,即便是威尔士这样的天才导演,亦是一生在制片公司的苛求下郁郁不得志。需要说明的是,威尔士从来不想拍大众看不懂,不爱看的电影,他的作品大都节奏很快,拍摄方式大胆而新奇,而制片商们一次次的将威尔士拒之剪辑室的门外。自己的拍摄作品却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剪辑,威尔士在访谈中每次提及时都难掩伤痛。他后期的一部较有影响的作品《历劫佳人》,剧本是在制作商的要求下由威尔士亲自执笔三天赶出来的,剪辑时威尔士的版本照样给弃之不理,却被瑞士的发行商偷偷报给了世博会的影展,并获得大奖。而且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也很好,制片商们却仍然勃然大怒,因为威尔士又赢了一次。
     威尔士一生游走在好莱坞的主流边缘,除了电影外,他仍然制作了许多舞台戏剧,电台节目,很多时候当缺乏制作经费时,都是威尔士接下多个能赚钱的零活来贴补剧组。天妒英才,尤其在电影这个对个人主义容忍度极低的行业,再有才华,有激情和能力都无法与这个庞大的机制对抗。所有和威尔士合作过的人都证明威尔士并非媒体报导中暴君般的专横人物,而至今大多数人在提起他时仍认为他就如《公民凯恩》中的凯恩般的狂傲和不逊。近期伦敦上映的影片《我和奥森·威尔士》仍然将威尔士刻画为一个才华横溢却控制欲极强的导演。晚年的威尔士受肥胖症的侵扰,据说是因为心情抑郁而饮食度日。

 6 ) 残缺的拼图

无论涉及到何种类型,无论深入到何等层面,《公民凯恩》永远都是电影人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影史第一的光环从诞生起便笼罩着这部绝对意义上的杰作,为所有电影路上的探索者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公民凯恩》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被称为现代电影开山之作,从剧本上打破了传统剧作的单线模式,以嵌套回溯叙事取而代之,解放了时间与空间逻辑顺序对于剧本的限制(但是这并非首创,斯约斯特洛姆在《幽灵马车》中第一次运用螺旋嵌套式叙事,威尔斯将其玩到炉火纯青);从镜头上首次大量运用深焦摄影,突破了浅焦摄影对空间构图以及纵深距离的局限,为画面传达多元信息开创了无限的可能(同样这也并非首创,但是威尔斯娴熟的镜头掌控力将深焦摄影从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变为了通篇的常态)。除此之外,还有比如提词板的辅助运用,虚影叠画对画面的延展及衔接作用,主体视角切换的连贯性发展等等一系列大胆开创性元素的叠加,这也是为什么今后几乎所有电影都带有《公民凯恩》的影子,可以说《公民凯恩》就是现代电影的起点,当然,这个起点已然登峰造极,无法超越。

奥逊威尔斯这位电影神童从小就积累了大量的舞台剧经验,对于人物走位以及打光,还有如何通过摄影突出戏剧张力早已信手拈来。在水星剧团时期,便熟知如何操纵观众以达自己的目的。这些都为他后来出神入化的镜头调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不可一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多折的事业生涯,在反体制反传统的斗争中,他坚守着一个艺术家的底线,从不向商业让步,以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傲立于好莱坞之巅。可惜这样一个好莱坞的"异类"是绝不能被各大制片厂所容忍的,在艺术与商业面前没有公司会选择艺术,结果就是无情的剪刀手。多少被剪得支离破碎的心血,多少被扼杀于襁褓之中的灵感,化成大师口中的那句"They'll love me when I'm dead."引人多少唏嘘,死后被爱是威尔斯的悲哀,更是电影行业的悲哀,艺术创作的悲哀。

《公民凯恩》的成功对威尔斯来说既是光辉亦是诅咒,乃至于他以后的每一部电影都会被人拿来与《公民凯恩》对比,甚至有人遇到威尔斯会问"你除了《公民凯恩》还拍过别的电影吗?"诚然,从电影史的高度来看《公民凯恩》的确是威尔斯的巅峰之作,但是纵观其整个创作生涯,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戏剧性,只是在"影史第一"的光芒下显得相对黯然失色了而已。

在此简单回顾一下威尔斯的所有作品。《伟大的安巴逊》上演了一出家族兴衰史,威尔斯以极其尖锐的眼光抓住了时代特色,并精准赋予每一个人物,在大起大落中发出时过境迁的唏嘘。《阿卡汀先生》具有与《公民凯恩》相似的剧本架构,以倒叙手法揭秘阿卡汀先生的复杂人生,同时揭露资本社会罪恶的发家史。之后威尔斯开始主攻黑色电影与莎翁改编,以童年居住过上海的经历为文本,创作了一出黑色悬疑故事《上海小姐》,反映利益趋使人性的黑暗。接下来威尔斯在黑色电影的路上更进一步,创作出了黑色电影巅峰之作《历劫佳人》,完美还原了黑色电影本质中的正邪对比,并将其集中于一体,以法律本身与法律执行者的矛盾最终引申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威尔斯一直在尝试还原他忠爱的文学作品改编,《奥赛罗》《麦克白》《堂吉诃德》都在他天才般的改编中完成了文学的影像化转变。在这些一步步地积累下,威尔斯集合了伟大文学家所有的优点,一举独创了戏剧电影巅峰之作《午夜钟声》,奏响了权力欲望的丧钟,时代终结的悲歌,赤裸裸呈现了友情在权力的诱惑下归于虚无的悲剧。流放欧洲时期,威尔斯又拍出了文学作品改编巅峰之作《审判》,将卡夫卡笔下的那个荒诞冰冷的世界还原至光影之间,通过k的无故定罪放大至整个社会形态对个体存在的压迫,关上每个人面前那道无形的法律之门, 并以自己的理解将结尾改成了开放式选择,是奋起反抗还是自甘接受。《不朽故事》揭示了个体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永生,以故事的形式流传于世,成为不朽,同时讽刺了不切实际的梦幻经历在现实世界的无用。《风的另一边》以亦真亦假的戏里戏外展示现实的另一面,那无人知晓的风的另一边。。。。。。

回顾完奥逊威尔斯这戏剧般的一生,从初露锋芒到处处碰壁,从流放欧洲到荣归故里,他就像凯恩一样,从一个满腔热血的毛头小子变成了饱经风霜的成功的失败者,从追寻初心的执着变成了丧失初心的躯壳,从玫瑰花蕾变成了死后被爱。无论是凯恩还是威尔斯,他们的一生都是一张残缺的拼图,永远缺少了最初的那一片玫瑰花蕾,他们穷尽一生去寻找却永远无法找到,也许,死后被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结果。所以,要想读懂威尔斯,就必须从最开始读起,从《公民凯恩》看起。

电影中的大量深景深镜头在当时实为前无古人,为了熟练掌握深焦摄影,威尔斯大量观看了前人的作品,比如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首次在大远景中运用景深镜头,这对威尔斯启发非常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限于当时摄影技术的限制,电影中的许多纵深到夸张的景深镜头其实是靠特效完成的,在距离上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房间之内竟然呈现出几十米的距离,增添了构图美学感与艺术渲染,同时强化了人物势力强弱的远近对比,这些在浅焦镜头中都是完全无法达到的。浅焦摄影只将镜头聚焦于一点,突出导演想让观众关注的内容,但是整个画面大篇幅的内容都被浪费掉了,层次感与内容感大幅度削减,影像的魅力也降低了不少。威尔斯彻底打破了浅焦摄影的限制,以舞动的摄影机为影像注入灵魂,以纵深的构图为画面增添血肉,使得镜头调度与叙事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同一画面中演变出多元化层次。同时由于没有焦点,那么观众则可以自行选择共情点,一个画面多种解读,镜头的层次与内涵又上了一个台阶。凯恩母亲与撒切尔先生签订合约的那一场戏,通过景深镜头将画面分为近景的母亲,中景的父亲以及远景窗户外玩耍的凯恩,一个镜头完成了三层叙事,通过室内与室外形成强烈对比,人物势力与大小成正相关,将个人命运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操纵的苍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苏珊与凯恩分别的那场戏中,大门口的苏珊与房间里的凯恩由于纵深构图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无限远的感觉,其间的一道道门框,亦是心与心之间的一道道隔阂,虽没有关上门,但早已在内心刻下了一道道伤痕,永远无法接近。一屋之内,如隔千里,这就是景深镜头的魅力。

安德烈巴赞对于蒙太奇的理论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首先论证了无声电影时期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僵化,指出默片时期的分镜编排是以现实为基准,只是帮助观众看清现实的一种方式,于是蒙太奇逐渐向真实性方向发展而愈来愈排除造型的表现主义和影像之间的象征性关系。蒙太奇的本质是与含义模糊的表现相对立的,也就是说蒙太奇在表现现实时,要求戏剧事件含义单一,正是因为每一分镜的含义模糊才使得蒙太奇的暗示效果得以成立。在真正的电影成品与未经加工的影像之间,插入了一个附加物,一个美学的“变压器”。含义不在影像之中,而是犹如影像的投影,借助蒙太奇射入观众的意识。景深镜头的出现成为了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景深镜头的意义正是在于取消了蒙太奇,从而尊重戏剧空间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延续性。但是现代导演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而是把蒙太奇融入造型手段当中,不拒绝使用从影像的时空统一中可以取得的特殊效果。同时,景深的设计可以邀请观众参与到场面调度中来,使观众的眼睛充当某种意义上的蒙太奇。《公民凯恩》的地位也就突显出来了,它将意义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威尔斯并未摒弃蒙太奇的表现主义方法,相反,正是由于在用景深表现的镜头段落之间穿插运用它们,蒙太奇手法才重新获得意义。在《公民凯恩》中,一连串叠印影像是与一次拍摄下来的场景连续性相对立的,它是另一种特意采用的抽象叙事方式。“加速蒙太奇”在时间上耍花招,威尔斯的蒙太奇不想哄骗我们,而是以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时间的浓缩。

这时的威尔斯借助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完美的镜头调度与人物走位,虽然没有运用后期熟练的长镜头,但仍凭借机位的选择与切换紧扣住叙事节奏与人物感情表达,光影转换间完成了摄影机的舞蹈。威尔斯对于机位的选择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普通对话中从来不会用简单的正反打,而是从不同角度还原说话人的多种心理,全面展现一个复杂的,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同时对背景进行了又一大创新,首次大胆地将天花板引入画面,这对于场景的选择具有极大挑战,天花板入画会对空间造成压迫感,同时机位只能选择低机位仰拍,这就必须要考虑所塑造的高大人物形象与天花板的压迫感之间的平衡,走位时亦要考虑远近大小与平视时的差距,协调好这一切才算是一个合格地天花板入画。威尔斯为了达到夸张的仰拍效果,甚至在地板上打了个洞,让摄像师站在洞里面向上拍,所以机位才已经低到了与地板一个高度,这时前景的人物一条腿便占满了半个屏幕,后景的人物则如蚂蚁般渺小,这种夸张到极致的居高临下与蔑视感同时也将剧情冲突与人物关系对比放大到了极致。

整部电影的走向是倒叙式的,以凯恩的死埋下"玫瑰花蕾"的悬念,揭开了一个伟大公民大起大落的一生。期间借记者这个角色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凯恩一生不同的时间段来回穿插叙事。螺旋嵌套式叙事打破了传统单线叙事的单调与无力,丝毫不带违和感地引入与主线相关的支线情节,精准构建完整的逻辑链条,在不打破整体逻辑联系的同时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威尔斯巧妙地利用光线和镜头刻意隐藏了记者的脸,这让观众在带入记者身份的同时消解掉主体色彩,以客观视角审视整个故事,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主客体的转换。整个故事好似在拼凑一张破碎的拼图,记者采访的人物就仿佛一个个碎片,每个人都对凯恩有不同的认识,一个个视角的集合便是完整的凯恩,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人物形象慢慢浮出水面。而玫瑰花蕾纵使贯穿始终,却始终缺失,就仿佛那张巨大的拼图中丢失的一角,凯恩心中永远残缺的那一片,纵使他穷尽一生去寻找,渴望用所有人的爱来弥补,可那残缺的拼图只是在无限地放大,却永远无法弥补最初的那一片玫瑰花蕾。

八十年前,奥逊威尔斯以远超时代的思想使电影语言进行了跨时代的革新,用眼花缭乱的机位和目眩神移的镜头冲击着所有人的认知,挑战着传统审美的固化,为电影艺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一生与凯恩的一生何其相似,残缺的拼图只有在死后才得以完整,但死后被爱总要好过死后被遗忘。时至今日,我们得以仰望这位电影巨人,还给本应属于他的地位,用《公民凯恩》填上大师人生拼图中残缺的那一片——玫瑰花蕾。

 短评

果然是超天才和华丽的镜头和剪辑,已经是70多年前了,现在这些技术还在被用到。。。再大的人物,一生也只不过是活在特定几个人的记忆里啊,原来玫瑰花蕾是那么回归本源的东西。悬疑传记片。不过实在无法对此人有什么认同。。。故事也不刺激。。。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自我中心者的失败,结构与镜头 。。。但仍是过誉的电影 只对学电影的和电影史论者有作用

8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销魂深焦、低调灯光、5个叙述闪回的平行运动镜头切入、升降横摇镜头、蒙太奇造就的时间维度、复杂场面调度,包括服装化妆声效等,无论你们怎么说装逼,这些技巧的确无与伦比!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天才是这样做的:深刻的内涵,革新的电影语言。但是这样从来不会生产出为大众所追捧热爱的电影。以车为例,它是概念车。

15分钟前
  • 2013
  • 力荐

1.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和不断的失去。2.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几个他人的片段回忆所组成的故事。3.人的一生终将化成一股黑烟飘向天空。4.每个自我意识膨胀的人都渴望在自我和他人的领域里当一个暴君。5.影片的技术——深焦、长镜头、剪辑达到了神一般的高度。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看到一半以后渐渐理解这个孤独的老人。从那个雪天,他告别玫瑰花蕾般的童年,就注定了孤独。他想得到政界的成功,而因为苏珊,他与州长一职失之交臂。苏珊就是他用来填补孤独心灵的,他把她当了宝,捧上天,才发现她不过是块石。他还是想她留下,在偌大的宫殿里陪陪他。他只是太孤独了,直到死。

21分钟前
  • 没意思的Azalea
  • 推荐

【A-】那些革新式的电影手法先放到一边,我向来也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在历史上多有地位而打高分,但就算单看片子本身也是十分之经典优秀的,一个人一生的兴衰,好几场戏都看的我屏息凝神,短评里一大群傻逼秀优越,你可以不喜欢,但自己不喜欢就觉得喜欢的都是装逼,那才是真装逼。

25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看了很多次,始终看不完。到底好在哪里?

27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阅片一千在此葬送。多人叙旧拼接出主角一生、各类教科书镜头集大成,其里程碑意义与学院派的模范性质都显而易见。故事的源头都在于过早被喧嚣之欲剥夺的童年。其实他没有死在断气的时候,而是死在象征纯洁的雪橇被当成废品烧为灰烬的时候。只欣赏不赞赏,不认同影史最佳称号。→18.11.11 二刷。升一至四。

2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以「玫瑰花蕾」悬念开场,喜欢电影里的叙述角度,基本都是以第三人转述的凯恩,于是凯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性格。电影很精彩,没有快进。到片尾,终于明白了「玫瑰花蕾」为何物,那是他得到又失去的东西。凯恩只是个孤独的大男孩,all he needs is love.

32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半程之后才隐隐约约大概明白为什么是好电影...没字幕看得我泪流满面...

34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镜头真华丽啊。不过对于这个人物,或者人物的塑造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致。看来我对鼻子长在脑袋上的人物确实不买账。。。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看起来或许沉闷,但至少这部片子开创了很多后来电影的先河,比如:蒙太奇手法、场面调度的各种技巧以及通过设置玫瑰花蕾的悬念用倒叙来讲故事的方法,就技术层面而言,这部片子的价值毋庸置疑。PS:凯恩的原型是美国报业大亨赫斯特,他曾说过“你来提供散文诗,我来提供战争”。

4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教科书你不一定喜欢读,但教科书不愧是教科书。一个男人总会记得些你不认为他会记得的东西,你以为他的浪漫是丰功伟业、香车美女和叱咤风云,他却总是执念些自己失去的、没有的东西,而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他自然又会失去更多。凯恩这一生,爱人,但更自爱;助人,但都出自私心。他的一切悲剧,都源于自命不凡,又源自出自童年的自卑、渴望爱。

46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神烦那种说着‘这种电影放到现在根本一文不值’言论诋毁老电影的人。傻逼都知道技术在不断革新。那么你也可以说金字塔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现在造几个毫无压力,推倒算了。公民凯恩的确不愧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虽然没有国际性的奖项捧着,但是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这些。时间总会证明伟大的东西。

48分钟前
  • Shin
  • 力荐

初次观看这部影片必然不以为然,只因被盛名所累。再次再再次时必将折服。反正我这次没看懂,下次折服与否再议。。。顺便一提:“玫瑰花蕾”(Rosebud)这个被小凯恩用来称呼雪橇的名字,原来是赫斯特(凯恩)对戴维斯(苏珊)身上一个最隐私部位的昵称。

52分钟前
  • 弗洛格
  • 还行

将近七十年前威尔斯玩的玩意儿,现在的导演还在玩

57分钟前
  • 船长
  • 力荐

拍摄手法今天看已不新鲜,可能是被后世抄太多了吧。没有任何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但“玫瑰花蕾”却成功把悬疑从头带到尾。凯恩这个人物让我想到了菲兹杰拉德小说。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电影,但是不得不说是经典,所有老师举例子都会说到它的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当我们谈论《公民凯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玫瑰花蕾?深焦摄影?背景画?没有眼睛的白色鹦鹉?1941抑或26岁?当一部电影被太多排名列为榜首、被太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分析过,当一部影片被认定为”经典“后,后世观者已经感受不到除了经典的东西了。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一种平常心的感受力。

1小时前
  • 踢迩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