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有看过原书,我会打三分意思意思,但我看了书,那就只有两分了。
原著书本的review://book.douban.com/review/14144349/
我单单对比最后的结局
电影结局:
身败名裂的男人多年后回忆说,他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有一次在车上,远远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
小说结局:
我现在衣着随便,经常戴着墨镜。我发现所有的颜色都引起 我的反感。
我这次短期度假,带的东西很少。今年去德国。
机场是个难受的地方,挤满了人,五光十色,吵吵闹闹。我 拐过一个墙角,一切都肃静下来,好像大家突然进入慢动作。
安娜岀现在我眼前。她朝我走来,摘下我的墨镜。她的眼光 钻进我的眼睛,穿过我,仿佛在最终从我这里取回自己。她默默地夺回我还保留着的那一部分她。她强大无比,这是她收回自己的行动。我的身体似乎自行瓦解,似乎化成歌声或者惨叫,声音 尖细刺耳,足以震散骨架,撕裂肌肉。
我知道自己的心已被扯开,四分五裂。我跪在地上,既是膜 拜也是认输。我的嘴唇擦过她的棉布裙子,裙子上夏季花园里的 绿色和黄色像强酸射进我的眼睛。有人跑来帮助我。安娜只顾往前走。
“要喊医生吗?”那个年轻人扶我站起来。
“不,不用。我没事,我是医生。”
我回头朝她走的方向赶去,看到她和一个男人会合,那个男人搀着一个小孩的手。稍稍向她转过脸,彼得・卡尔德龙的嘴唇掠过她的头发。从我这个角度,我看到她的短裙不太整齐,因为她怀孕了。
我找了一辆出租车。车子迅速驶回我住处时,我觉得自己不 会再出门了,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还能活多久。不会长了,不会 长了,但愿如此。
我有了最终的念头。我叹一口气,把门关上。
我身体中那台痴呆的机器还没有最终失效,还能运转多年, 但是我已在缓缓死去。对我自己,也对着走廊中无言的面容,我 轻声说:“我至少确实知道了真相。”
对你们之中那些不相信的人来说——这是一篇爱情故事。
故事讲完了。
别人可能更幸运。
我祝他们过得好。
在这部电影里, 所有角色都失去了他们的立体感,成为了家庭或欲望的象征符号,此外毫无意义,完全是导演一厢情愿的意淫。所有的事情都像一个飘忽的气球,充满了梦幻和不真实感,而里面的突如其来的青涩和肉欲让这份虚假变的更为明显。
“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这句话完全否认了男主先前所有的追求和反抗。我不是为出轨洗白,这是电影,总要表达些什么,结果是什么都没表达,自己推翻了自己
看了很久了,记一下想到的东西。 这个片子肯定不是路易·马勒最好的片子——如果真谈质量,即使让铁叔或比诺什的铁杆粉丝来参与评选,它也只能算普通。 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个片子到底是被哪部分扯了后腿,其实编剧、选角(就单个演员来说)都没问题,但究竟为什么就是有点不对劲?它有种太过漂亮(近乎完美到令人厌倦),不够过瘾,四平八稳的平庸感。相比之下,Claude Sautet(克洛德·苏台)——这位在新浪潮里没路易·马勒名气大的导演,他的冬之心却把平静、内敛的生活和蕴含于其中的激情处理得极有张力——毁灭这样一个奇异、激情的故事,被描写小提琴手日常恋爱的冬之心轻易击败,落下了不止一条街,也是气数。 书的作者谈到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铁叔和导演一起看中的这本畅销书,铁叔很兴奋,他们一起跑去和作者谈的版权……我对比了书和电影,也觉得剧本的一些改动确实很好,这剧的编剧David Hare是时时刻刻的编剧,而且是导演按着他(真是按头)俩人封闭着把剧本整出来的,质量无可挑剔。但是作者、译者也和我一样,都认为这个电影最后出了问题,莫名其妙就变神奇为平凡了,可见当时反响也不咋地。之后多年,在David Hare的书里看到他提了一嘴,比诺什和铁叔当时没啥火花,而且拍这个片子的过程非常痛苦,我大概就明白一点儿了。从某种程度上看,那种莫名其妙的沉闷和平庸,大概就是观众死活感受不到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的。 还有一个原因,书中的男主本是个长相平凡的政客(也许更接近一个普通人遭遇激情的故事),换了铁叔,忽然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调性——成了个美奂美轮的养眼情色片儿。没办法啊,铁叔此人就真的是自带光环啊。这导致洛丽塔也有这个问题,铁叔太好看,总会不由自主拔高参演电影的档次(包括人物的阶级)两到三个等级,那种纳博科夫追求的诗意,在压抑逼仄平凡的生活与美国公路冒险的苍白灰烬中开出的花,就没有了。汤姆 · 福特拍的《单身男子》也是这样,不过那是以为福特本身就是个在时尚界里混的矫情货——结果脸叔那个角色也比书里的人物高出几档,成了个美奂美轮的芭比娃娃。 所以,毁灭这个片子最大的看点反而成了路易·马勒拍出来的中产阶级里最高等级的那部分人的生活细节,穿着打扮(尤其是这部分),室内陈设,食物,娱乐,言谈举止等等,真是有意思极了,质地精良极了。铁叔在片儿里是中产,他老婆家是老钱,因为路易·马勒出身好,对于富贵一事,他是真懂行,不是假懂行,所以设置得非常精准到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观察这些细节真是让人乐在其中,反观激情戏那部分倒是看不看无所谓,权当他们在尬演搞健身吧。 在这里插播一句,铁叔穿着衣服真是太好看了,铁叔脱了衣服也真是太好看了。 路易·马勒在这个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最大特色(也可能是问题所在)是他对事件中几个关键时间点把控得太精准——让看的人对他极其放心和信服,他对节奏的把握精准到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地步——但演员却要在这一明察秋毫的节奏下演一个极为放纵被荷尔蒙驱使着随波逐流的故事。原本这种节奏感应该来自导演的上帝视角和命运的残酷凝视,与过程中激情荡漾的男女情感形成一种反差。 也许正是这点没弄好,演员,尤其朱丽叶 · 比诺什(奇怪的是,她过去是一直以自然著称的,因此我只能推断是导演的要求)表演里拿捏分寸痕迹特别重,变成了一种精确的装模作样(所以说这也是气数,英国病人里比诺什跟拉叔处得那么好,结果跟铁叔不来电)。当然铁叔一向精准细腻从不失常,导演也是胸有成竹,大家都如此是精准,演到最后反而堆叠成了本片的重大缺陷——残酷成了必然,冷静成了沉闷,大家一路靠表演闷到底了。 结果这个片子里,侯孝贤说的好电影里一定要出现的“岔开一下”,真正让人惊艳一点的东西,居然是铁叔的小女儿这个角色和儿子死后老婆的表现,那真是好东西。 果然,这个片子只有演老婆的米兰达·理查森得了提名——显然当时影评人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在哪里,他们一念之差之下,这个事情还有救,不会发展成最后玉石俱焚的结果呢? 1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娜和铁叔就已经明了了对方的欲望。其实真正关键的点反而在第二次,安娜和马丁来访。 铁叔在厨房里看到安娜,他特意延迟了一点出去,手拿酒瓶,等着安娜发话。安娜说的是:“Nice to meet u.”丝毫没有流露出他们之前曾经见过的痕迹,铁叔随即也做出若无其事的反应——这个时候,这场情事就已经在两人心中有了默契。 2 安娜第一次把电话打到铁叔办公室,女秘书报上姓名,铁叔考虑不到半秒说:put her through,随后直截了当地记下地址——他们两人都知道对方要干嘛,没有半分迟疑。 我看到这里叹了口气,如果不接这个电话……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没有了……才怪。 3 安娜的母亲亲自出来恳求,铁叔本来已经决定彻底与安娜断了,却终于忍不住打了个电话给安娜,结果是儿子接的,铁叔仓促挂断。那一刻,在旁边的安娜心知肚明是他忍耐不住,于是采取主动,租了房子。 如果他忍住不打这个电话…… 4 那天他们两人初次在小屋约会,铁叔步伐轻快,安娜喜气洋洋,两人都如此放松,显露出舒适的本性——他们本以为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谁知马丁之死和一切的崩塌在后面等着他们。看到铁叔兴冲冲走出办公室,这个时候已经是上帝视角的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到底命运是什么?很多时候,灾难是以幸运的形式降临的,无知的我们一口吞下,并不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我们是自己掘墓人的绝佳帮手。当最后一切无法挽回时,则又衬得之前的喜庆如此愚不可及和辛酸。 5 马丁站在父亲和安娜偷情的屋外,表情纠结。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但还是开了门——果然好奇心是害死猫的。 这几个时刻,都是我们所说的,人生的关键时刻,也许那个时候忍住,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之后的结局都可能改变。但也许事实真相是,无论你如何挣扎,那个结局都在等着你。 马丁在饭桌上随随便便指责父亲,说自己的幸福童年中缺乏激情,passion,他这个指责可谓是非常缺心眼儿的。事实上,马丁应该从未与这个魔鬼碰面,他有的是平常范围内的喜爱,温情和理解,这是安娜需要的。而他的父亲才是那个被激情不由分说俘虏的人。最后,当铁叔跑到儿子的办公室去,试图诉说激情的可怕和命运无情时,他们之间的落差和交流的虚弱无力,拍得特别好。 是啊,激情是可怕的,这一点唯有那些曾被激情吞噬毁灭的人们才知道——而试图诉说时,他们苍白的双唇已然被命运锁住。
JeremyIrons,这老男人!
“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
他们,是我最喜欢的男女演员。
哪里是爱情,分明红果果的肉体欲望
*他的脸很瘦,是英国男人常有的那种狭窄。 *他身上有英国男人的潮湿气味,雨水绵绵的城市,长年不见阳光,每一棵树都会滋生出霉菌和忧郁。他在街旁走过,潦倒地经过灯光温暖的酒吧,无法成为其中酗酒纵情的一个,只能站在橱窗旁默默凝视,然后离开。 *他具有神经质的美感。手指修长,脸色苍白。 *在主演的电影里,大部分都容易陷入病态的畸恋。 *他是喜欢纵身扑入的人,虽然姿态优雅,依然常常溃败到底。 *他的情欲是黑夜中的潮水,汹涌盲目,但是并不肮脏。 *只
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情色片拍到这个份儿上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朱丽叶·比诺什天生一张高级文艺脸,就算欲火焚身也不会让人觉得肤浅,这大概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偏爱吧。这电影充分表达了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而女人才是灵肉合一进化链条的顶端。// PS. 看到比诺什出场顶着一头铁T短发,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Jeremy.Irons的确是乱伦片的不二人选
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比诺什实在是,,太勾不起性欲了。。。随便换个法国女演员都可以啊。。而且,她每个电影的色情场面都那么奇怪。。。真的很励志啊比诺什= =|||
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雪中炭,夏日扇,只在一定的期限里发挥作用。鸟尽弓藏绝对是真理。缘分尽了,彼此相忘于江湖,不要拖泥带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安娜是黑洞,谁都无法填满她那个永恒丧失的囚困之心。找上这个压抑如饮茶的男主,一下就喷了。自毁的快感,死欲本能力。性爱怕得真美真文艺。
他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有一次在车上,远远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
Jeremy Irons到底欠了几辈子情债,《故园风雨后》《洛丽塔》《蝴蝶君》,不伦之恋无休无止。表演太棒,真是太喜欢Jeremy叔了!
“欲火焚身”的完美解释。只有爱欲才会让人遇见结局也赴汤蹈火。朱丽叶比诺什的气质真是独特,换个普通美女估计片子感觉会完全不同。杰瑞米艾恩斯这个畸恋专家!【好帅,求他全套片子= =
Oh, Jeremy!So damn Hot!还有年轻的探长,嫩得掐出水。床戏好,结尾处理不俗。女二的戏好,撕逼那场好酷的说!虽然基本是部英国电影,比诺什的英音(找人配的吧?)也太地道,不过整个影片还是很路易马勒。虽然不信星座,还是想说这太天蝎了。个人非常喜欢
男主跟女主相爱得有点莫名奇妙,看对眼就上床的关系是爱情?如果男方承受失去一切的痛苦仍然执迷不悔是可以理解的一种爱情表现,女方始终祸害人的属性是什么爱情表现?尤其是可以同时跟父子俩上床还能表现得很圣女的模样,根本理解不能
海啸般的爱情重伤.他看到她只当她是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他看到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也只当是她.真苍凉.
我看过Jeremy Irons三部电影,一部他睡了洛丽塔,一部他睡了个男戏子,一部他睡了自己儿子的女朋友
故事本身逻辑上就有硬伤,角色也不够丰满,男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事出无因,如果非要给剧情的推进找一个缘由,那就是“欲望”。可是比诺什的身材长相和气质,如何能和“欲望”沾上边?倒不如找个金发碧眼高贵冷艳的火辣女郎当女主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