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完结

主演:詹米·多南,达蒙·海瑞曼,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阿利克斯·迪米崔德斯,莎罗姆·布龙-富兰克,丹妮尔·麦克唐纳,达米恩·斯特劳索斯,斯蒂芬·亨特,戴维·科林斯,拉札勒斯·雷图勒,Mark Fantasia,吉娜维夫·莱蒙,珍妮特·克罗宁,Rhonda Doyle,Kamil Ellis,维多利亚·哈拉拉比多,娜塔莎·旺加尼恩,本尼迪克·哈迪,Peta Shannon,Shane Dundas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3游客 剧照 NO.14游客 剧照 NO.15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尴尬并享受着

《Turist》

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2 ) 慢电影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什么都需要慢下来
劈柴、织毛衣,都可以成为大众热爱的长电视节目

本剧亦然是慢电影
絮絮叨叨,说的那个餐中“雪崩”-----滑雪场人造之!
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人伦道德,连雪地方便都静止镜头数分钟!

最后,硬件ok的滑雪场,软件又有问题,那个搞笑的大巴驾驶员!

好,慢电影,符合北欧观众的需求吧!
关于人造雪崩,看http://www.qxnic.com/xiao/wlgx/9019/P-0-695.html

 3 ) 我们都是游客

故事的起点很简单:一家四口到滑雪胜地度假,第二天途中发生了雪崩,父亲迅速“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跑开了,留下要顾及儿女走不了的妻子。雪崩没有预期严重,雪雾散去之后,父亲若无其事地回来。一家人什么都没说,却再没有了滑雪的心情,默默地回酒店。房间中那只看不见的大象——雪崩砸出的矛盾越来越大:儿女看父亲的眼神是失望,是不解,是夹杂着道不清的怒气。妻子等着丈夫道歉,或者至少给个说法,但丈夫没有。他还问妻子是不是生气,妻子说没有。他说OK,妻子也说OK。

电影开始时,导演用了几个冷静、看起来毫无感情的片段来描述这一家的日常:初到白雪皑皑的滑雪胜地配合着摄影师的指导拍全家福,全套的滑雪装备武装下一家人愉悦地滑行,回酒店的路上父亲护着小儿子教他要注意什么,一家四口穿着宝蓝色的保暖内衣在一张大床上醒来,一家人用同款电动牙刷刷牙,洗漱完毕两夫妻还亲吻了对方。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片段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跟家人在一起安全感自然流露,感到轻松愉悦自己却不自知。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去滑雪胜地住舒适豪华的酒店度假,装备齐全去做一项运动。生活富足,相亲相爱,好像什么问题也没有。一场雪崩把一直存在,一直没有被发现的矛盾砸开。然而看到了,再也躲不开。

妻子作为独立自主、理性的人觉得这也许是人性的本能,所以没有指责,没有争吵,丈夫问他是不是生气,她说没有。她不想争得道歉,她需要丈夫主动地承认错误和真心地悔改。小孩子就不管这么多了,看父亲的眼神是自然流露。回到酒店再也不想跟父母说一句话,不想跟父母呆在一起。奇怪的是,被儿女赶出房间的夫妇面对面莫名地笑了。对于一对爱着彼此又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夫妇,这个事应该可以翻篇吧?

但不能。

晚上,夫妻跟在酒店遇到的一位独自来度假的女人及她今天刚勾搭上的男伴吃饭。饭桌上聊天谈起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丈夫讲起的今早雪崩的经历。他很自然地描述,没有丝毫的歉意。妻子忍不住,说丈夫雪崩时“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丈夫像失忆了一样不承认自己丢下家人跑开,妻子觉得这样这件事实丈夫怎么可以矢口否认。饭桌上的小争执,冲突欲发不发。争执被旁边桌的生日惊喜打断了,两人似乎意识到自己在饭桌上失态,尴尬地停止了争论。

回到酒店房间又谈起此事,丈夫认为是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不接受妻子的角度,觉得妻子不应该把自己的描述强加给别人,不应该试图说服饭桌上的所有人。电影进展到这里,我心中已经骂了男主角一万遍。他用“逃避”这么幼稚的方法来推卸责任,还用“看问题角度不同”这种让人忍不住翻白眼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妻子“试图说服别人”。既然丈夫这样说了,纵使不认同,也不打算跟丈夫争了。怎么可能通过争论去说服或者改变一个头脑已经有成熟自我理论的成年人?只能等对方自我反思,然后自己决定去改变。她选择求同存异——“我们经历了一场雪崩。我们都很害怕。但后来没事了。”——两人达成了这个共识。然而一家人穿着那身让人安心的蓝色睡衣刷牙的场景不见了,画面只剩下两人穿着灰色的睡衣在刷牙,丈夫的眼神试探地看着妻子,妻子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又是一次自己退让达成的共识,这么多年的家庭生活中这样的退步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半夜还是睡不着,夫妻走出房门想在楼道谈谈。那个昨天雪崩之后回到酒店,遇到那个在他们房间的清洁大叔又出现了,在楼上抽着烟看着夫妻俩。两夫妻说:“能否麻烦回避一下,给我们一点私人空间?”这位清洁大叔其实就是我们这些观众:无意中见证了这个家庭矛盾,忍不住去看,去想,去以镜自审,去评论,去给意见。然而夫妻觉得这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但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

度假第三天,雪崩发生后第二天。妻子说今天自己想一个人滑,问丈夫能不能今天带孩子滑。丈夫说可以。妻子在山上滑雪场的树林里蹲下小便时,听到丈夫和孩子不远处传来的声音,还隐约看到家人滑过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她觉自己这么爱的人怎么会是这样?自己的付出和妥协到底是对是错?心中滋味说出来,别人听起来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但是自己就是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孩子也一样,小儿子闷闷不乐,父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怕你们离婚!”

回到酒店,妻子和度假第二天晚上一起吃饭的女人聊天。这个女人有丈夫有小孩,却一个人来度假,跟对上眼的男人约会。妻子问你生命中好像有很多男人,那你丈夫怎么办?那个女人你说她跟丈夫的关系中都各自为自己负责。妻子问你们彼此不妒忌吗?那个女人说不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丈夫和其他女人过得快乐,为什么不让他享受呢?妻子说那如果你有朝一日老了,丈夫把你抛弃了怎么办?那个女人说被抛弃当然不好过,但是我的生命中重要的人很多,不止丈夫和孩子。她觉得,不能把整个人的自尊建立在成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或是成为一位母亲之上。妻子问难道不觉得和一个人建立一段关系、结婚生子、共度一生,要比在法国的酒店里跟各种的男人勾搭值得多吗?女人说为什么要选?我可以同时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关系。妻子说现实没那么简单,你想清楚了吗?女人说那我就没想清楚吧,不可以吗?

两种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谁也不该评断孰优孰劣。只是这一段对话让我们知道:妻子对一段稳定、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她妥协的原因,也是她对丈夫 “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举动的失望和愠气的来由。

电影快进展到一半,出现了一对嬉皮感的情侣,他们和妻子在雪场缆车巧遇,然后决定一起吃饭。整个饭桌的画面都没有出现妻子的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参与整个用餐过程的谈话。看起来和乐的用餐,妻子的心却在别处想着自己的问题。幸好没有正面特写,不然也是强装出来的笑意,不看也罢。反而用声音和背面镜头参与更能让观众理解妻子的心绪。

饭后谈话,嬉皮情侣说着让人无聊至极的故事。妻子没忍住,大家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又提起了雪崩这件事。丈夫的眼神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跃然脸上。作为观众,我也有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仗着自己作为第三方客观公正,觉得妻子怎么跟祥林嫂一样不断地说同一件事。你不是主动和丈夫达成共识了吗?然而作为观众,忘了妻子也是人。作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地说服自己去跟错误的事情妥协?丈夫已经听不下自己说的话,那么就请嬉皮情侣作为第三方来评断一下这件事吧。

听完雪崩描述的嬉皮情侣又尴尬,又意外。再次听完妻子描述整个雪崩世界,丈夫的眼眶似乎满溢泪水。嬉皮情侣也令人意外地理解和评断能力都惊人。嬉皮情侣开解妻子,说人在这种突发的极端情况下本能地求生是正常、可以理解的。突然丈夫的新玩具飞行器向嬉皮情侣直冲过来,虽然是儿子误操作的举动却着实是一个吓人的镜头。其实导演是想借这个贯彻了丈夫情感的玩具来表达丈夫不想要任何人参与讨论这件事的心理。

丈夫和儿子待了一阵,同时听了隔壁嬉皮情侣对妻子的开解后,决定出来谈谈这件事。他说他很意外他们俩对这件事看法的差距这么大。自己没有意识到妻子是这样看这件事的,妻子一直没有好好地跟丈夫谈过这个心路历程。作为观众突然想起来,整个不解、失望、愤怒、妥协、退让都是妻子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妻子从没跟丈夫真正地沟通过,丈夫问它是否生气她说没有,她主动提出的达成模糊共识。妻子觉得自己作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丈夫根本不觉得这是个事儿。

妻子让丈夫分享一下对这件事的描述。丈夫说我怎么看无关紧要,关键是显然这件事这个对你来说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嬉皮情侣问丈夫是不是不同意妻子的描述?丈夫说他不同意。妻子说雪崩前他们一家人在拍视频,所以整个过程都有视频记录,一起看看视频便知世事如何。妻子的描述是事实,视频为证。看完视频,丈夫萎了。他说看起来像是他在跑。嬉皮情侣开解丈夫,也许他这个举动就像是飞机舱失压是父母要先自己戴好氧气罩再帮小孩戴,也没那么不能理解。

嬉皮情侣在回自己房间的路上讨论起这件事。二十来岁的嬉皮女觉得四十多岁的嬉皮男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比如说嬉皮男跟前妻离婚,孩子一直是前妻带,自己却和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人去度假。嬉皮男不能接受自己被情人这样描述,一夜不能眠地跟困倦难耐的嬉皮女讨论。

这一夜不能眠的不止嬉皮男,男主角独自坐在客厅的椅子上思考着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难过地哭了。

似乎时间把一切抹平了一些,清晨丈夫和嬉皮男相约去滑雪。在另一个男人面前,丈夫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力。在嬉皮男的建议下,放声向白白的雪山呐喊。之后两人去雪场露天酒吧喝酒,正享受啤酒的时候,一个美女走过来打招呼,说是帮对面的朋友转告觉得丈夫是整个露天酒吧最帅的。丈夫听了飘飘然。然后高兴没有持续一分钟,美女又走过来跟丈夫说不好意思,是她看错了。她朋友觉得帅的那个人不是丈夫。你看青春易逝,不要一直觉得自己still got it(还有料)。

回到酒店,丈夫忘了带房卡。敲门没人回应,到处去找找不到,于是只能坐在房门口傻等。这给了他孤独的时间思考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睡醒的妻子打开房门的时候,丈夫似乎找回了一些东西。丈夫看妻子的眼神变得温柔和深情。是夜,夫妇又到楼道,前一秒还笑着的丈夫突然就哭了起来,而且哭得不能自控,自己也停不下来。然后一家人抱着哭得停不下来的丈夫。这一刻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翌日清晨,一家四口又去滑雪。雪在下,天气不佳,丈夫还是坚持一试。迷雾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看不清前路,果然妻子的前进中走丢了。白雪皑皑的雪中,怎么呼喊妻子的名字都没有回应。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原路返回去寻找妻子。大雪飘飘,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远处,雪地里是两个孤独的孩子。爸妈能否回来?呼喊爸爸也没有回应。呼呼的风声下是白茫茫的荧幕。然后,茫茫雪雾中出现了父亲抱着母亲的身影。父亲兴奋地说,我做到了。这时候母亲很干脆的起身,拍拍沾雪的裤子,淡然地往回走。原来这是父母为孩子演的一场戏。重塑孩子心中父亲的形象。

然后一家四口愉快地走出酒店,回家。

以为故事完了,并没有。

电影中出现的角色都同时乘着由一辆由技术生涩的司机驾驶的大巴。崎岖的山路加上车技生涩的司机感觉每一次前进都是死神的召唤。母亲的极力要求下司机开车门,全车人也争前恐后地要下车。这争先恐后的场景正好切合了嬉皮男在之前安慰妻子说起的沉船海难中幸存者踩着死者的尸体逃生的场景,原来真的是本能。嬉皮男冷静地让大家镇定,按次序下车,欲发的踩踏事故警报才解除。

除了那个与妻子聊天的独自来度假女人,所有人都下了车。女人鼓励着车技生涩的司机,留在车里让司机安心开车。然后司机在旁人的指挥下倒好车,顺畅的延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下山了。众人看到顺畅下山的大巴,有一刻安静地意外。

然后大家也顺着山路步行下山。一车的游客三三两两地走在下山的路上。一家四口走在一起。嬉皮男走在一家四口的身边,还帮妻子抱起困觉的女儿。嬉皮女走在他们前面有一两米远。同一件事,对一个经历了多年家庭生活和感情深厚的夫妻的影响会消退,会在争论和理解中自愈;而对一对年龄差距大,时间和感情深厚度都不够的新情侣,能起到致命的作用。

游客们走在下山的路上,一直走。电影结束。

 4 )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次度假中遭遇“雪崩”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次度假中遭遇“雪崩”,有时面临恋人的背叛,有时因配偶瞬间本能的选择而失去安全感,有时因友人松弛状态下的失言而失去信任感……

这让人不得不相信,当人身为游客时,他才回归了真的他。难怪赵辛楣会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叫人本性毕现……”

然而我觉得本片试图挽回一段情感的动机过于商业化,过于勉强,手段也略显绵软,最终给人以强烈的妥协感。

当然,这也谈不上不好,只是在我看来,艺术不该有妥协,那必然是各种决绝的存在。

比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仅就男人畏缩的那一瞬间,以及此后付出的沉痛代价,与《游客》是相通的。当然《幸福生活》并非《游客》这般纯粹地探讨人性。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在加固男人的城堡,但《幸福生活》是艺术,《游客》却不是。海明威甚至更决绝,直接让男主死于妻子的枪下。

不管怎样,越来越迷恋北欧电影,总能以简单的细节和直接的方式戳中人心。

 5 ) 不可抗力:一场家庭构造的雪崩



如何将看似平常幸福的中产家庭所隐藏的不合理和危机巧妙表达?导演鲁本.a奥斯特伦德运用具象化的雪崩来表现主人公一家的关系状态,在雪山崩溃之时,表面维持的圆满也不堪一击的面临崩溃考验。

主人公一家在雪崩之前是典型的,甚至是乍看让人羡慕的。事业有成的帅老公托马斯,家庭主妇的妻子艾芭,可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一家子享受家庭时间的五天度假。几乎好像滑雪广告里的家庭一般多少抽离了一些现实感,然而在这仿佛隔离地带阿尔卑斯山所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将这不现实的家庭像冲击出了裂缝:完全不顾妻儿自己撒腿就跑的丈夫成了一切的导火线。而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无处逃离,只能被迫面对现状,导演仿佛仍给我们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家庭构造”和道德观在真正的现实面前、自然的本规面前,是否矛盾而不堪一击?

家庭的裂缝最先开始由妻子艾芭产生,就好像冰山的一角开始坠落。遵循家庭概念,作为家庭主妇照顾丈夫与孩子们的她,所期望的当然是一家之主的托马斯在经济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的庇护。而雪崩得瞬间告诉她这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一厢情愿。巧遇的奔放女性与她的外遇情人更让艾芭以往的概念受到冲击。如果所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不过是些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她在遵守的不过是追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呢?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是艾芭的精神挣扎世界,而这种情感的坍塌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涌。与其使用夸张的演技哭骂,不如要观众深陷其中般的感受雪山中的危险感,放大化的缆车机械声,雪白山丘的迷茫感闭塞感,都在无声的具象化妻子与丈夫间不堪一击的脆弱张力和危机。其中尴尬的一家迎来朋友吃饭的一幕就无声息的诠释了男女角色与地位的全部,自始至终脸部都没有入镜的艾芭只是忙碌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坐下的她却在银幕中心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在父权主导的现代家庭中,女性随时可能孤独无助,有时不过是个免费的保姆罢了。这种个人的崩溃像连锁一般也影响着周遭的人与关系性,一家的同龄朋友与她小得多的20岁女友也被卷入“雪崩”之中,在“雪崩”这个现实面前,无论是用求生本能还是突如其来来解释丈夫逃跑的行为,与其是单纯的对某个小小家庭的恶作剧,社会自相矛盾与潜在的父权似乎都无法逃避自然对其的审判,也不怪离婚吊儿郎当的朋友会失眠了。

然而在影片前半善用女性视角的鲁本并不是在拍一部女权电影,镜头又巧妙的转向了一家之主托马斯,这个空有皮囊的倒霉鬼身上了。看似无所谓并否认和无视雪崩事件的他实则也在一点点受到坍塌的侵蚀。从无视到赎罪到寻找男性自尊,这也是一个失去“男性角色”的人的纠葛。虽则父权主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男性得到优势,但如本应依赖服从的女性对象不再存在,男权也会失去支撑和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父系社会似乎不再受用,男与女必须去合力探讨和改变。

未知的领域总是不可预测的,就如变幻风暴的大雪中一样,缺少勇气的托马斯与艾芭只能在最后一天上演“英雄救美”,这种最简单直接重置他们之前所遵循的男女规则的方式,毕竟到头来,这也还不过是“一场可控制的雪崩”罢了。未来男女与家庭关系探讨的路就像下山陡坡中开的惊险万分的巴士一般,只有奔放的女人和她的外遇情人悠然的坐上了巴士,而慌张下车的艾芭等人只能下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茫然的走着。

 6 ) 婚姻中的非常突然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 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 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 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 是计划内项目, 但雪崩到了眼前时, 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 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 写一下吧, 不是什么评论, 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 第一时间内, 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 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 闭一只眼, 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 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 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 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 席间, 女主再次提起此事, 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 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 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 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 一定要个说法, 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 从观众的角度, 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 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 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 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 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 让得理的一方, 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 是多么正常, 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 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 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 这是非常突然事件,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 很多人看片的时候, 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 一脸的鄙夷, 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 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 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 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 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 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 因为他反应不过来, 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 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 或者有坏人在门外, 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 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 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 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 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 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 男主终于崩溃了, 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 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 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 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 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 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 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 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 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 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 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 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 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 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 男主不具备勇气, 两个都不退, 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 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 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 就只有天知道了。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 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 平时好好的, 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 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没有也不打紧。)

 短评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8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1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1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1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20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逗我

21分钟前
  • .
  • 较差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31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32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36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3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40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4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爸跑跑

50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5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60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