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21. 孔融的经历告诉我们:让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场做秀,是从小就策划好为自身提高知名度的一种做法。紧记:出名要趁早。 22. 张飞的下场告诉我们:要善待员工,若是长期压制奴役,必将得到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会导致集体罢工或跳槽。 23. 于吉的经历告诉我们: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24. 黄忠的经历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关健是要有实力。千万别小瞧老员工,有时候会干的比年轻人更出色。 25.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富二代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职业经理人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26. 二乔的经历告诉我们:嫁人别只顾对方有权有势,一心嫁入豪门,但未必就有好的结果。 27. 曹植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有时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28. 周公瑾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时,要沉得住气,扬长避短。不要把个人的成败输赢盖过了大局的利益! 29. 曹嵩的经历告诉我们:儿子亲没亲生并不重要,关健在于有没有潜质,只要是人才花再多钱培养也是值得的。 30.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文凭工作经验并没有关系,主要是会懂得推销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时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门高薪聘请,同时别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价。
说起三国中的人物谁最厉害,文采武功首推曹操,运筹帷幄首推孔明,论打架有吕布,论美色有貂蝉。但最近重温三国,我却觉得关羽和刘禅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整部三国里的最大赢家。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前半部刘备带着诸葛亮和五虎将打天下,从一介草民打到三足鼎立,看的人倍感振奋;而后半部这些元老级传奇英雄先后挂掉,连张苞这种后辈都挂了,仅剩诸葛亮一人孤军奋战。北伐中原,两鬓斑白,在老眼昏花中,看到冥冥之中的同样两鬓斑白的赵云在跟自己哭诉,多么令人惆怅。
当年打天下的弟兄,荣华富贵没享几年,匡扶汉室更是遥不可期,却已英雄迟暮,真是可悲可叹。
三国里的人物大多没什么好下场,而且普遍越是厉害的人物,活的越累,死的越惨,可以说那些诸侯、谋士、武将绝大部分都是奔波一生而一无所获,呕心沥血而不得善终,其中不少连个全尸都留不下来。曹操何等厉害,还不是被头疼困扰终生,杀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大夫,不仅自断生路在巨大的痛苦中死亡,而且后人重蹈了汉室末年的覆辙,被司马氏取代、受尽侮辱;诸葛亮操劳一辈子,落得未老先衰,呕血不止,不仅大业未成,自己也心力交瘁而亡;吕布骁勇天下无双,却被人耍的团团转,没风光几天就被吊死枭首。
时间是最残酷的,在它的长河里,一个个传奇般的人物,如同过眼云烟。
但在这长河中,有两人却得到了其他人都未曾得到的东西。
其中,关羽得到了身后,享有无尽的美名,成为三国历史中唯一、中华历史中唯二的圣人,与孔子并驾齐驱,可以说达到了声望的巅峰,再难有人超越,曹操诸葛亮再牛逼,能像关二爷那样遍地庙宇和神像吗?
而刘禅赢得了生前,任你说他胸无大志也好、软弱无能也好,但人家起码活的够滋润。诸葛亮在前线打仗,他在后面和太监斗蛐蛐;诸葛亮请求北伐,他却总说人不犯我我何必犯人;诸葛亮的后人战死,姜维用计不成自杀,连自己的儿子都全家殉国,可人家愣是无所谓,照样在异国他乡的酒宴上乐不思蜀。那些老臣看到蜀舞无不潸然泪下,只有刘禅笑呵呵的看着美女、吃着美食。司马昭嘲笑他是个傻子,而自己却在大笑中暴毙,多么的讽刺啊,你笑人家是傻子,可自己反而先挂了,而人家照样开开心心,到底谁是傻子?那些蜀国老臣们就算哭死又有何用?还不如像刘禅这样没心没肺得享受生活,这才叫活在当下。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这世界上像刘禅这样的人多一些,那这个世界也许会更加美好。
最近去了一趟云南石林,看到几亿年前的大海如今只剩一堆石头,原来海水侵蚀的痕迹历历在目,但早已没了水的样子,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几亿年的时光都能化作灰烬,何况人类这百万年的发展史、数千年的文明史,更何况三国这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几十年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当年叱诧风云的人物如果知道自己今天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甚至是B站基佬鬼畜的素材,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任你再牛逼,别人谁又会真正在乎你,死后谁又会真正把你放在心里?蜀道还在、剑阁还在,当年的将士安在?真是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不过贯穿整部三国的忠义精神还在。小时候看过好几遍三国,但大都沉迷于那些杀伐谋略,而这次却看到了此书的精神内涵。罗贯中表面尊刘抑曹,实则是尊忠义而抑奸诈。有无数个细节描述刘备多么得仁义,而曹操多么得狠辣狡诈。关二爷赢得身后最高荣誉,不是因为他功多,更不是因为他能打,而是因为他一直把兄长给的旧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他能在嫂子屋前像门神一样矗立一夜、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执着、因为他那句大哥若死愿从之于地下的承诺,这就是绝对的忠义。张飞赵云诸葛也忠诚,但他们没有关二爷这种身陷敌营显示忠诚的机会。而关羽有,所以被罗贯中大书特书,读者看到了就惊为天人。人们渴望真挚永恒的感情,因为这太难得。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忠犬八公哭的稀里哗啦?正因为这种单纯执着的爱在人间无迹可寻。抛开三国那纷乱的历史,其中最可贵的,是桃园结义的义薄云天、是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是刘备不落下新野百姓的仁义、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片尾曲里毛阿敏唱的“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表达了他对央三刘备有所领悟的心路历程(见图),不仅一番感叹:真是感同身受。随着年岁增长,每每回顾这部电视剧,曹操似乎还是那个曹操,孔明似乎还是那个孔明,但是刘备却不是那个刘备了,不同年纪回看央三,对刘备的感悟永远不同。这是一个在央三中光芒被其他“极有特点”的主角们遮掩了的角色,演员的演技同样是被远远低估了。
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难演好的角色之一;同时也是对演员禁锢最多的角色,此论点有孙老师本人的话予以明证:『如果说到表演,我只能说刘备这个角色压抑我整整三年,我个人的天性被这个人物锁得死死的,我很累、很累』(摘自:《没想当演员,也没想演刘备》)。
难在何处?
难在没办法放开演却依然要见层次;难在这是一个不见光彩、戏份零散、性格不具戏剧性却又无处不在的『串场』角色;难在怎样演出低姿态里的腾龙气概,隐忍中的坚毅不拔;难在如何表现那一腔仁慈赤诚而又难以具象的信念感和理想主义;难在这永远是一个英雄凛然几无缺陷,却又必须摆脱符号化高大全的形象;难在除了一个空洞的人设,没有恰当的故事铺叙能够直接展现他的仁义(而『三绝』们相应的故事则应有尽有);难在相比曹操诸葛关张的六边形三角形及其他形状的多边形性格,他是一个性格没有亮点且近乎毫无棱角的『圆形』;难在如何平衡『真与伪』之间的临界与极值;难在需要抗衡演义扭曲笔力的人设脆弱违和,以及得到孔明后的前后形象断裂及不连贯;难在如何在演义本身的叙事悖谬中妥帖地强化道义优胜;难在如何把握一个度来重新塑造一个在观众脑海中立得住且逻辑能够自洽的人物(在看到鲍版曹操和唐版孔明之前,只读原著时我的头脑里便已经具有了两个角色的大致形象轮廓,而未见孙版刘备时总觉得原著的刘备形象不成立,无法想象出来);难在要与已被颠覆的民间形象与违背传统历史观的混乱价值体系和解读多元化作斗争。这种多元甚至最终可以分裂而无限趋近一种二元极值状态的两端——完全地『真』、完全地『伪』,以此二种理解塑造出的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互不兼容,这也是为何刘备一角总是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演绎,如何兼容正史形象逻辑又不脱离演义范畴几乎是塑造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这不光是编剧和导演的任务,演员本人的理解包括在声台形表上的诠释方式是更重要的),也即如何平衡刘备正史形象与演义误读导致的面目矛盾面目模糊的问题,他的复杂度不完全体现在角色的性格上,而是其背后创作与解读逻辑链条的复杂,体现在诠释模式。(本节的最后一段也简单讨论了三国演义本身的叙事矛盾,以及对于刘备这个在本质是教化性质的小说中依附『道德』进行建构的人物,其诠释的多义歧义性必然要大于曹操);
除此之外刘备的难点可能还在于:符合刘备角色气质的演员很不好挑。曹操的外形没有太多限制,可以说,英俊的粗莽的豪气的丑陋的相貌都能演,难点不在外形塑造而在『戏』上,能不能『演』出『奸气』『雄气』,戏好戏绝加上形象出色如鲍曹操,才自然会成为影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则需要以演员的长相气质来诠释『仁』,用『视觉合理化』的方法首先以演员自身的形象来弥补剧本的细节不足:线条柔和而方正宽阔的面庞(『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善意聪慧永远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双眼、行动举止谦恭有礼、亲和力极强、又隐匿深邃帝王之气与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同时对于演员身高乃至声线也有一定要求)。这一分析我倒是突然顿悟了为何选角眼光精准毒辣的王扶林导演会在只看过试镜录像之后就快速拍板了孙老师,这个角色需要有人格魅力的天赋性选手,但注意,非指『本色出演』,更多指的是形象气质的『贴脸』和『可塑』。
高级的表演理论常讲:『情绪是不能表演的』,鲍老师在曹操的创作手记里也有这么一句:『一定要避免丢掉动作的情绪化表演』。何冰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在生活中即便是激动了,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控制情绪而不是释放情绪』。表演是不能演『理解』本身的,应去演『动作』,演『潜台词』,背后是一系列刺激和精确的逻辑线条、连贯的细节设计、『有机的反应』。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已经陷入表演程式化的怪圈:受过训练的演员明知不能演情绪却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大哭大叫大嚷大闹,在表演情绪和洒狗血的路上一去不返——『男的嚷,女的哭』成为常态。而刘备这种无法大开大合的角色从人物塑造逻辑上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情绪与行为全部是『收』的(却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喜怒不形于色』,但眼神一定极为有戏(否则如何体现那一腔赤诚的仁善和理想主义,令人心生亲近且忠心追随?),除了偶尔的崩溃,所有细腻的情绪变化均需逻辑极强的行为链支持,有时这些精细的微表情和动作细节居然是反复看过数遍之后我才看出来的(可见演员费尽心思下了苦功夫琢磨一举一动)。刘备没有大吼大叫,也少有大笑大哭,这类大开大合的行为举止演起来相对简单,而无数次的微笑和小泣则很难避免雷同——这是对于『收』中的『放』的程度拿捏。
刘备的难,还在于演义形象性格的过度弱化而带来的一份(不合时宜的)『脆弱感』,很多观众都说看完只记得『哭』,这种几乎人物专属的『脆弱』『符号』也注定了其表演的难度(以及同类『符号行为』之间难以把控的层次复杂度,上段已述)。表演层面上,哭戏也不那么好演。(孙老师自己说过,刘备可以掰着手指数出的各类哭戏就至少有三十多场。原剧本里的其实更多。他在和导演商议之后减了好多哭戏,有些可哭可不哭的地方他会选择尽量不哭,主要是怕当代的观众们不能接受,却又特意增了一处哭戏:董承招集刘备让他观看衣带诏时给刘备加了场观血书的哭戏,这是孙老师和沈好放导演商量之后添加的,剧本里只有刘备犹疑的桥段,加的这场哭戏起到了拔高刘备形象的作用,更能体现刘备的悲愤交加和家国忠义)。哭戏排起来很难,而且有些人在一堆摄像头和工作人员面前哭不出来,比如张艺谋承认自己在《秦俑》里的哭戏死活哭不出最后只得涂了风油精,当然有些技巧派可以催动某些面部和身体器官而快速下泪,不过从孙老师的访谈来看,他似乎更偏向于体验派,每次动情都基于真情实感。他在一篇采访中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为了演这个角色,我把自己的心扒开了』,这番话深深触动我,不禁让我想起之前一位网友对于『学习表演』本质的深刻思考:对于表演的学习实质就是学习如何将脆弱暴露在人前,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他人面前解剖自我,抛弃杂念,在他人的眼光凝视中,戳动自己的肺腑,撕裂胸膛,搅动灵魂,真诚地爆发极尽的言笑歌哭,让自己鲜血淋漓,赤赤条条。(写至此,我似乎又顿悟了另一点,孙老师为何过早地退出影视圈,拍摄完三国后遭遇的各类变故是其一,或许也是因为三年近四年饰演这位和本身性格差异过大的角色已经有些伤及了自身,无数次触及到了心底那些记忆的伤痛,演伤了,不愿面对摄影机镜头了。)
刘备的难演,归根结底或许更在于,这是一个本质上无法讨好和取悦观众的角色。他的性格中也缺乏亮眼的戏剧性(因而编剧也不会格外偏重塑造他)。在结合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刘备实终显得那么普通甚至平庸,他出身低微,四处碰壁,他不那么聪明睿智,也不那么坏得可爱,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始终恪守做人底线。仁义,真诚,忠厚,善意,坚毅,隐忍,静水深流,心怀理想,百折不挠,正是人类最美好高尚而又平凡质朴的情愫塑造了这样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并非完美,但其中很多表演理解层面的别扭之处,最后或许应当归结于演义小说本身的问题,即存在一种历史原型和文学叙事的矛盾,神乎其神的军事谋略和势在必得的政治擘划在蜀汉合法优越、道义优越、完美君臣伦理关系的叙事逻辑下却无法扭转和摆脱史实的『必然结果』,而作者最终只能用悲剧美学和错位的情感代偿掩盖其叙事中的大小悖谬,此书的教化作用远大于对故事逻辑的完满和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的追求。另外,我觉得说到底对演义的理念解读,从根本上在于对曹刘二位相反的政治与道德理念的认同,老三国曹刘的演绎证实了这两种塑造模式各自的困难程度。有种说法是曹操是政治化的道德,刘备是道德化的政治(这种分类应该源自康德),前者,道德丧失则其自身法则完全服从于政治权利,后者则是让政治道德化以道德引领政治。道德所诉诸的其实是一种『义务』概念,而权利更常被理解为一种不受干涉的『资格』。相比于对政治『权利』之中『动机纯粹』的塑造更易于明确直截,对道德『义务』的塑形则更容易被模糊和曲解为一种『乡愿』,后者的多义歧义和塑造难度无论如何是大于前者的。
简单总结:
专业演员在演艺生涯中实际上最怕遇到的也是诸如刘备这类角色,演起来『吃力不讨好』,之前有位行内的网友在一篇评价孙版刘备的文章里也如此定位刘备:
『这类角色不仅要‘演’,要把已知的呈现出来,还要把大量作者未写的部分想象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比一般演员写‘人物小传’要艰巨的多。在借助想象丰富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寸,不能‘压’过原著、原剧本的基本设定。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接受自己无论如何想象加工,都不可能让这个角色成为全剧最出彩的那一个。所以,导演必须启用最信任的演员来挑这个大梁,他既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宽广的胸怀。』
(同时,这位朋友认为新版三国的于和伟老师的刘备不应和孙彦军老师的版本放在同一个平面进行对比,因为编剧已经把刘备改造成了全剧中形象颇为立体亮眼的角色之一,脱离了三国演义的形象范畴,其形象的丰富程度更近似于老版的曹操诸葛亮。)
换句话说,饰演刘备,特别是按《演义》中的刘备塑造,就注定了演员甘愿成为花丛中的绿叶。
刘备塑造的好坏与否、逻辑顺畅与否,直接关联着其他主要角色的成功与失败。这个角色戏份零碎却又无处不在,且其与其余角色对手戏份的逻辑性常常强于其自身角色的逻辑性——此角欠缺逻辑自洽的成长过程,兼具不连贯的气质变化,因而尤显平面单薄、前后抵牾;但孙老师所做的便是在尊重原著保留原著框架形象的前提下尽力融合、弱化、消解此种模糊、违和与不适,在形象断裂的部分中首先强化对于气质外形的塑造予以巧妙过渡,以声台形表丰富又精微的细节凸显人物性格以及非线性转化过程中的相对合理,同时力求增加人物的厚度,赋予角色相对细腻及立体的层次变化,使此一形象清晰完整、妥帖可信。此外,刘备与剧中绝大多数主角密切相联,如另二家势力主角曹、孙,及季汉主要角色关张诸葛赵云与一众配角等等。刘备基本算是原著里公认的第一主角,即使老三国总导演认为影视化之后的第一主角是曹操,然而全剧依然遵循了原著侧重描绘蜀汉阵营的基调,因此显然刘备便成为了讲好三国故事贯通三方势力的最核心角色(可能没有之一),若刘备塑造的可信度下降,将直接导致其余相关角色可信度的降低乃至整体性地扭曲与崩坏。
我始终认为,孙老师对于刘备的演绎是远远超越原著(曹操与诸葛亮也是如此,但刘备尤甚)、超越时代的,是演义备融合了一部分正史备的形象的有机结合。若说对于其他几位主角我是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喜欢上的并且在未观看电视剧时脑海里已经有了大致轮廓的话,对于演义刘备的喜爱完全是因为看了孙老师的表演,他确实为我们演绎出了一个生动可信、真实可感的先主形象。
论及角色的复杂与难演程度及最终呈现的整体水准且考虑上戏份的多寡,我认为,孙版刘备是全剧唯一能与鲍版曹操唐版诸葛这两个公认的最佳演绎共同划为S级的角色,如果刘备的剧本再好一些且评奖人数没有限制,我相信唐孙也都能获得飞天奖。老三国的刘备是一个值得反复观摩仔细品味的角色,反复的次数愈多,愈会喜爱这一角色并对演员自然真挚的细腻表演和静水深流的强大魅力啧啧称奇。
上周六上午瞄到朝廷八台正在放老版三国,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孔明背过身,羽扇一挥道“放行!” 可怜周郎一路昏迷到了江畔,江水清清,芳草萋萋,东吴旌旗黯淡,人马稀疏。一代儒将一代英雄一代帅哥就要命丧了。我正等着躺在担架上的公瑾用尽最后一口气隔江大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 毛阿姨苍凉的歌声伴着厚重简单又古朴的旋律轻轻响起,直击心脏。 对呀,公瑾还要回到家中和小乔诉诉情,谈谈韵,抚抚琴,脱下战袍,换上汉服,扎个素雅纶巾,隔江怅然而望荆州,长恨孔明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托付都督重任于鲁肃。。。秋风起兮,英雄悲,既生瑜何生亮! 再后来,孔明渡江吊公瑾,子龙甚怪之,孔明摇着扇子怅然道,公瑾一去,怎不另天下英雄同悲?!我当然相信孔明是真悲切,那祭文念的。。。据说当日唐国强演这出吊唁戏时,把头都磕红了。 当年爸妈也是和我一起看老版三国的,他们倒是称新版不错,倘若这评价是相对客观,我更加不愿评新版,看归看,权当怀念,谁让我人生的第一任男偶像唐国强版诸葛亮在此老剧呢?遥想当年萝莉,不禁沧然,原来为偶像写文这等壮举我早已深谙其道。 管他关公面红脖子白,刘备好哭爱拢袖管,管他孙权小儿发红眼不碧不似少年,我就爱那曹操的浑厚声线,周郎的儒雅白面。更不用说小乔的眉目温婉,貂蝉的红衣美艳,孔明的风骨翩翩深邃双眼。我也偏爱那半文不白照搬的原文,朴素的打斗,无多雕饰却深得原著精髓的音乐。 电视上新版三国昨晚终见孔明出镜,可惜念词时而拖沓不自然,表演浮于表面,痕迹稍重,真不如唐蜀黍底气足中气足,又那么快就从了刘皇叔。再当我看见刘皇叔慢镜头侧面正面背面三次跪下,我忍住不去捂眼睛,为什么现在的大陆男导演就是喜欢如此狗血的镜头运用呢?我不禁质问苍天,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当年也是剧组成员的张纪中许诺“我们会像拍三国演义一样拍笑傲江湖”,金庸就一元卖笑傲江湖的版权。再看王扶林说的:“那个年代客观条件有限,但人的观念也不同,可以用心投入去塑造真正文学上的形象,演绎真正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如今观念不同了,相信客观条件很难让人再用这种心态来拍摄四大名著了吧。” 我不禁想到,前些时候新版里大小乔出场于幽静竹林中,画面虽美,只是,她们明明抚的是琴,配的音乐却是筝,脑海里闪过TVB。。。不再提了 实在颇为怀念唐蜀黍那狭长的双眼和浅蓝色纶巾,于是找到老版,毫不犹豫地点击第27集,该是孔明出场的时候呢,果真不假。。。只见孔明终于跪拜了刘皇叔,之后伴着古琴,有清亮男声唱到: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 羽扇纶巾赴征程 龙兮龙兮 风云会 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来兮 何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孔明27岁出山,54岁病死五丈原,真如歌中所唱“半生遇知己”,悲在他终不能归去做“陇亩民”。孔明出山,其友叹到孔明生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如此,每想到三国中的英雄将帅明君谋士终是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出师未捷身先死,结义金兰不得同死仇也报不得,惺惺相惜却狭路相逢,又有红颜薄命,便不忍卒读,不忍再看。毛阿姨您唱得好“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再想那开篇之词写的“一壶浊酒喜相逢”,悲催之后都付笑谈吧!我始终是极爱三国演义,只有此处没有胜为王败为寇的道理,各个都是英雄,还不是那种太平天国类的草寇英雄。并非每个乱世都出得了这样有文化的英雄,汉末三国魏晋的风骨啊! 新版刘备曾叹,生逢曹操此等奸雄不知是幸也不幸? 公瑾生逢孔明是幸也不幸?凤雏生逢卧龙是幸也不幸?独留那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是幸也不幸?那些生逢乱世不为青史所记的人们又是幸也不幸?恐怕无解吧。有幸,后世的我们可以笑看此段历史此番演义。我当年写我偶像的作文已经找不到了,唐蜀黍也几乎成了毛爷爷专业户,我只怀有小小的愿望,媚俗的电视电影人们少一点,王扶林们多一点。 好生爱那一句:明朝携剑随君去
服装差点没事,战争少点没事,文言门槛高没事。你看鲍国安唐国强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爸爸
那个时候的可都是经典啊
一有现在新版相比,这个简直是又复古又美丽啊~
金庸知道央视要拍《笑傲江湖》时说,只要他们像拍三国那样拍,我就一元钱卖版权,后来版权确实是一元卖的,结果张纪中充分证明自己估计压根都不知道怎么拍电视剧,魂淡啊,金爷爷很悲伤啊。
老三国是永远的经典。曹操 诸葛亮 的演绎,我想象不出来还有更好的了。
鲍国安演的曹操真是神了。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真特么难看。长大了看了权力的游戏……觉得国产剧没有可能和权游媲美的……直到和我爷爷假期看完了这个……
虽然技术放到现在不算很好,但是很经典。。。《三国演义》毛版的书前题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拿来当主题歌,再加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喜欢~
两字:经典。
这辈子估计都看不到这么追求古风,力求写实的电视剧了
唐国强的诸葛亮是永远无法被超越的了~~
鲍国安简直曹操附体,杀人那段是我童年阴影。唐国强的诸葛亮很符合原著的描写。当年制作非常精良的电视剧。
只爱诸葛亮跟关羽。
无以言表的憾动,呜呼哀哉。老三国真是部用心拍出的好剧,宏大而细腻。硬要说瑕疵的话,某几个重要角色(魏延、鲁肃、庞统、赵云等)中途更换演员,让人很不适应。
一见子龙终身误。
吴导啊,咱别赤壁了,好好学学三国演义怎么说人话吧~
老版三国耗费巨资,时间最久,制作人员责任感强,场面宏大,场景逼真,国剧经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片耗费巨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拍摄制作人员历史责任感强,完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自始至终,布景逼真场面宏大,整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外加配乐优美,乃国产电视剧中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