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三段回忆

HD中字

主演:康坦·多尔迈尔,露·罗-伊莱科内,马修·阿马立克,蒂娜拉·卓卡洛娃,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奥利维尔·雷堡汀,本杰明·思科索,吉勒·科昂,莉莉·塔耶布,提奥·费尔南德斯,安妮·波努瓦,梅洛迪·里夏尔,艾瑞克·拉夫,安德烈·杜索里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7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8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9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法国新浪潮传统在新世纪的延续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2 ) 我爱故我在

阿尔诺•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是法国1960后一代导演中最为知识分子化、最具反省精神、最擅长处理高度复杂化影像文本的一位导演、影像作者。德帕拉欣的电影总是以回忆、以讲述个人历史的方式重新梳理自我,完成主体认知,辨析存在之价值。这是最典型化的现代法国知识分子思维方式,一种源自普鲁斯特的传统。电影创作与其他媒介的创作一样,对法国导演来说同样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而影像写作之于作者的意义犹如一种精神的诊断,内心世界的真相、心灵的秘密只有经过反复的解剖才能被洞悉。

对于熟悉德帕拉欣的影迷而言,《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开场很容易想到他的经典之作《哨兵》(La Sentinelle,1992)──法国外交官由俄罗斯回故土法国,因为护照原因遭到审讯,审讯勾起了点滴往事,回忆于焉展开。影片也有着一些最典型化的德帕拉欣式影像标签──圈入,圈出──德帕拉欣最酷爱使用这种象征默片古典电影时代的影像手法,在他的作品中电影童年的印记即孕育了回忆的展开。除此之外,德帕拉欣的御用男星、当代法国影坛最能展现复杂内心世界的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依旧是主角,回忆的主体。不过这一次,德帕拉欣要处理的文本没有《哨兵》那么复杂到要勾连起整个冷战历史,个人情感、记忆与身份的关系是德帕拉欣这次特别关注的议题。

《青春的三段回忆》的片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最直接的翻译应当是“关于我青春的三段回忆”)已经点出了影片的叙事结构,这是一部三段式电影(相比《哨兵》的十几个段落,本片由结构来看也集中精炼很多),第一段“孩提时代”与第二段“俄罗斯”只有半个小时,第三段“艾思特”长达八十分钟。从篇幅来看影片的三段式结构比例有些怪异。只有在看过整部电影之后才能理解德帕拉欣的用意,这一切都与自我身份、自我意识的完善有关。影片的男主角、回忆的主体保罗•达勒斯(Paul Dédalus)从小生活在一个环境非常奇特的家庭中,母亲在他幼年时自杀,姑奶奶是同性恋,父亲是一位销售代表。保罗从小就不喜欢母亲,这使得回忆之时,葬礼的对象在影片很后面才交代是母亲,其中的闪避排斥可想而知。父亲为了操持生计始终很忙碌,也因为对母亲的爱始终没有再婚。保罗因之对父亲的情感也很冷淡。姑奶奶是保罗最爱的长辈。也因之,保罗始终没有家庭情结,对外在事物非常好奇,他喜欢下围棋,后来选择了人类学专业,导师是贝宁裔的人类学专家,为了写博士论文保罗在中亚地区生活多年。第二段故事是他探险、好奇性格的全面呈现,在冷战年代,保罗居然与好友一起赶赴白俄罗斯执行一项帮助以色列人逃亡的秘密任务,他甚至还慷慨的将护照送给了与他同龄的要逃亡的男孩──他的官方身份因之模糊,他有了“复制品”。影片的第三段是围绕保罗与女友艾思特的恋情为核心展开,中间穿插了他在巴黎的求学生活,他与其他友人的关系。保罗与艾思特的关系自然是回忆的重点,我们看到两人聚散离合,爱恨有时。保罗与艾思特的爱因为空间的隔离,时断时续,两人偶尔也会与其他发生肉体关系,但似乎对方才是自己的唯一珍爱。德帕拉欣对女性身体的处理非常敏感,保罗与艾思特的性爱场景,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完整的(灵性意味)的肉体欢悦交合影像,但保罗与好友女友偷情那场戏,影像的核心点却是女友的私处,一种非常生理化的主体视点。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最好的导师。很多年后,当保罗再次遇到昔日好友科瓦奇(Kovalki),回忆再次展开的时候,他意识到他与艾思特无比珍贵的青春之爱。只有在此时,保罗与观众一起才突然明白,他与艾思特的爱虽然并非彼此的唯一之爱但却是“完整无缺”(保罗语)的,他人对他们情感的伤害也是“完整无缺”的,他因之产生的愤怒也是“完整无缺”的。正因为“完整无缺”,对保罗而言尽管不是唯一却也是乌托邦,心中最纯净家园的一块记忆良田。护照、身份证这些外在的符号化能指根本无法指证活生生的一具肉体,只有美好的情感才是身份、自我的永恒证明,自我的确认永远不是貌似理性的社会法则、律法所能决定,自我只能是与个体化的记忆、认识有关。

追忆当年温存时光,艾思特针对保罗护照丢失一事真心感叹道,“我确认你是原版!”我爱故我在!而外部世界无论如何重大的事件对自我来说不过是一种佐证,一种无意识的力图呈现自我的历史化过程,就像保罗所说的,柏林墙的倒塌对他来说“是童年终结了”,因为那里有他最惊心动魄的童年回忆。这一切用中国人熟悉的话语来描述,也许即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 ) 青春的三段回忆—细致解剖青春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青春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伤感,准备写写看能不能写出来,似乎只有亚洲人和法国人才会对青春有这种怀念和思考,也可能是只有亚洲电影和法国电影,鉴于国内青春电影泛滥,各种不靠谱和扯淡的情节,以至于最后都有了套路,仅仅是为了圈钱,所以我对这部分电影无感,其实对于我这代人来说,青春似乎并没有多么刺激,也没有多少远大理想,最多的是做卷子和讲卷子,只是长大之后努力寻找自己青春的记忆,可能只记得了同学情而已,我写的这篇内容,并不是讲道理,而是仅仅为了抒发感情。
 
影片通过三个部分的回忆以及最后一部分的抒发,展示了男主人公经历了青春之后,在中年回到祖国重新认识当年的自己和经历,有小时候抑郁症和妈妈的去世,有对父亲的不满,有内心深处对女性长者的依赖,有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去俄罗斯帮人做事,有对于爱情的启蒙、坚持、困惑和放弃。
我主要是对于爱情部分有伤感,男主人公保罗是人类学家,去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人有过很多情人,但是依旧没有结婚,由于家庭原因他应该是不婚主义者,其实我承认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男主的样子和思想都是吸引人的,按他的话说就是保有神秘感,因为他没有结婚的目的所以显得格外受女孩喜欢,当然女主角艾斯特也是吸引人的,虽然我不明白外国人的审美,可是我能懂那种无所谓的感觉带来的诱惑比什么都大,就这样两个人相互吸引,最终在一起了,可是男主有自己的理想,而女主没有,在男主的世界里爱情是一部分,理想是一部分,家人是一部分,而女主角当她认真爱上一个人之后就只有这一部分,其实在我们社会里类似女主这样的男生和女生很多,尤其是独生子女最多的那一代。
 
两个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写信来互诉衷肠,但是信总是慢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了回信,看着片中女主角边哭边写信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由于过于思念对方,但是又不能立刻让对方出现,除了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事情,这也是女主最悲剧的地方,而在这期间,女主身边总有男生献殷勤,所以面对不能触到的爱情,女主伤心的选择了放弃,选择跟男主的朋友在一起,虽然她不开心但是身边总算有人了,男主很生气,但是最令我三观尽毁的事情,就是男主同时也有过情人,按照男主的意思只是肉体上的,他也能接受女主肉体上的出轨,只有当女主最后亲口跟他说分手的时候才真正结束,可能这就是别人所说的灵魂伴侣吧。
 
最后,男主步入中年回国就职之后,当然的抢女友的朋友写信来问女主的下落,男主一直未回信,因为心中仍有恨,偶然遇到之后,男主对着朋友和其妻子的面爆发了,说着他们的虚伪,胆小,乘虚而入,小人所为,看到这里我有了一些震撼,原来有些事情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容易过去,当人心里有了一颗刺,其实即使拔出来了也会有伤疤。
 
这部电影当然还讲了其他事情,我只是讲了最令我伤感的部分,看完之后,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可能是打到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一个点,所有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会觉得自己幸运,同时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命苦,而这些经历造就的我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事情,每个人的眼神和肢体,每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所以认识一个人是最难而又需要时间的事情,爱情就是两个幸运的人发展出了认识对方的兴趣,互相注视的眼神,互相需要的情感,可能我伤感的原因只是两个人未能在一起吧。
最后,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了这部电影,要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以及@亵渎电影,感谢翻译这部电影。

 4 ) 萨特波伏娃式爱情的追逐与陨落!

本篇与本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希望通过这喧哗这躁乱一探这个人性这个时代的本质:

还在批判我国那些堕胎、校园械斗、校园凌霸?这些对于大法国的青少年们来说也太小儿科了。来看看法国青少年的世界:家暴、离家出走、爸爸逼死妈妈、姑奶奶是同性恋、深入苏联内部“解放人民”、自己的“灵魂女友”跟自己身边所有的朋友甚至表弟都发生了关系、跑去别人家借宿还被对方老婆赤裸裸勾引……这一切都是这部法国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基本情节。看似奇幻,对法国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稀松平常!

让我们打破电影结构,先来看看片子主角与自己的“灵魂女友”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史。

首先,离家出走很久的主角保罗,在青年时代干了一件很风光很牛逼的事。在还是在冷战时期的当年,他千里迢迢跨越重重铁幕,从法国来到苏联,用自己的护照帮助一名需要逃难的以色列人成功逃走。这一票之后,尚在中学时期的“小英雄”回到法国家乡,重逢了他的“女神”艾思特。


“进入备胎名单”说明要想获得这位女神真的很棘手啊,好在我们的小主角已具有“英雄光环”,“神秘感”傍身。很快,他用他的神秘笑容,迅速征服了“乡村姑娘”艾思特,还告诉她:哥就是爱你的“纯洁无私”。
<图片3>
一夜欢愉之后(什么?你们还想看欢愉画面?),主角全面开启了“作死模式”。他用极为装逼自负地腔调告诉自己的女人:哥要出去闯荡了。哥要去巴黎。哥不要再回到这个小地方了。
<图片4>
任你哭呀闹呀,哥是不会动摇的。(可是!别以为哥君没待过法国,你坐的明明是 RER 城郊特快!北京到天津这一个小时车程你们都不能没事见见面啊!)
<图片5>
也无力吐槽了,静静地看着追求高文艺高境界的两人开启了异!地!互!通!信!件!模!式!

信件中提到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克拉佐美尼·托洛斯基等咱就不一一普及了……

接下来,主角竟作死地叫女友在自己不在的情况下住进了自!己!家!里!
<图片6>
哦,捎带一提:他们的家庭因为母亲的自杀身亡、父亲的常年消失,已经变成“落难少年收容所”,他把为逃离父母的胆怯小表弟也招进了家里。于是乎,“纯洁”的女友大度地帮助了小表弟开了窍,走向了成年人行列。
WTF?你们都这样了也就别跟我提了,怎么两人都还那么坦诚告诉我!哎算了,哥既然都说了爱的就是你的“纯洁无私”,泼出去的洗脚水难收啊,那就姑且忍一忍喝了吧。人家英国大文豪毛姆在自己名作《佛罗伦斯月光下》不都描写过一般这种只有“真女神”才会具备的“悲悯世人”的“圣母情结”嘛,哥懂。
<图片7>
而且不是还有法国最著名的大文豪大思想家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德·波伏娃用一生证明的“无婚姻无关系束缚式自由纯洁爱情观”嘛,哥就是以他二人为榜样的!而且,呵呵,哥在巴黎早就以身作则了。早在你们开始乱搞前,哥在巴黎就已经“被建立关系”了。不行哥得赶紧写信告诉你。萨特不是也说过嘛:灵魂伴侣的准则是,身体再出轨也得保证“心灵不出轨”。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哥就是因为在巴黎不想找房子,每天寄人篱下,结果人家女主人硬生生勾引哥:不但在公共场合总无缘无故给我把裙子掉下来,而且到了家里居然所有衣服都能瞬间变光光(情节露骨不忍上图)!
<图片8>
好吧,原来人家男友早知道了,还特别大度让哥在家里住,怎么后来哥的苟且对象还能和“纯洁女友”聊成电话闺蜜,你看人家巴黎人多开放!
<图片9>
所以也就无怪乎后来他们的这种关系渐渐被周围的人摸透,自己“纯洁女友”不断爆出在家乡“帮助众人”的事迹也逐渐逼出了主角可能来自父亲遗传的控制欲,利用一切手段把女友叫来了巴黎,而女友对巴黎也产生了格格不入,两人的关系也再难恢复以往的单纯。而随着主角最好的朋友都成功勾引到了他的女友,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看来现实中萨特波伏娃式爱情也真的很难啊。
<图片10>
看完电影的主要情节,我们也基本了解到了主角的青年时代,并且最终明白了为何在他开场时选择逃离法国,自我放逐到异国他乡的贝宁,而关于艾思特的一切,都只能变作“回忆”,深埋心底。在终于洗净铅华后,才敢再次重新踏上故土。
<图片11>
而同样的,通过开头的另外一段童年时代的回忆,我们可以找到主角在青年时代遭遇的源头,那就是来自于他残缺变形的家庭。看着童年回忆的画面,我着实吓了一跳:尚为小孩的他拿刀相向于自己的母亲,表情认真且可怕,警告她别再监视孩子们的生活,而妈妈的表情也那么得诡异,她似笑非笑,仿佛自己也被逼入绝境。很快,我们知道,她自杀了,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那位性格脾气极不稳定的父亲。我们君之前提到,在主角一家兄妹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缺失,使他们的家庭没人管束,才造就了很多看似特别的事件,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悲剧。
<图片12>
<图片13>
而母亲的离去以及父亲的残暴,促使小主角在儿童时代便开始逃离家庭,从此失去了“家”的概念。另外一点则是,他离家出走,寄宿在自己的姑奶奶家,无意中偷窥到了自己的姑奶奶竟与一位同性管理员老奶奶亲热的一幕,也奠定了他对于爱情观的认知:那就是追逐绝对“纯洁”“自由”的恋爱观,自己也把这一观念全情付出到了“纯洁女神”艾思特的身上,可谓爱得越深,摔得越惨。
<图片14>
童年的两件事,就这样为主角保罗的一生种下了两颗种,组成了他的三段回忆。所以,我们也就不再讨巧为这部电影的奇特情节添油加醋了,也不再累赘这位导演悲天悯人及对生活观察入深的“新浪潮”特质了。一切,都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


作者:MorpheeZh
链接:http://toutiao.com/i6277201708992954882/
来源:三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

1、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是屬於年輕人的電影。

2、故事中的熱烈的青春戀情,以現在的我看來,是精神病與青春的迷惘,像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1986)那樣瘋狂又讓人難以忍受。看一下羅伯特麥基對於巴黎野玫瑰中女主角的批評:「貝蒂從執著滑向瘋狂,進而到歇斯底里,她有衝動,但從未作出一個真正的決定,這電影是對絕望無助的精神分裂患者,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抓拍,電影把苦難誤認為是戲劇。」從這段話,回頭看第三章中的女主角,她也從未做出真正的決定,我們知道她迷惘或對現實不滿,可是她過於精神耗弱,她從未做過什麼,除了勾引、糾纏和藕斷絲連的依賴,也看不出她有愛人的能力。

3、西方人探索個人的孤寂很細緻,以男主角的處境來說,家庭、朋友、情人都不能解除他深刻的孤獨感,他像流浪的尤里西斯,無所歸屬,這種孤絕性來自於人自身的處境限制——人意識到自己,進而與自然切斷了和諧的連結關係,深刻的感覺自己是大自然的畸形兒,宇宙的棄嬰。我感覺他的歸屬在學術上,而且是人類學,可是投身學術畢竟不是接觸人群,因為知識缺少溫度。

4、故事看似三個年輕時的碎片,卻有內在結構的連結:

前言,男主角在機場因護照問題被扣留,海關質詢:你是誰?此時電影內傾——我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本護照或一張證明文件,由此,進入更哲學性的思考:我的過去的記憶與經驗如何形塑為現在的我。由此進入第一章孩提時期,主人翁追溯自己的童年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控制而躲到祖母輩親戚家中生活,透過觀察祖母的情人,一名「移民」的「同性戀」者,分別開啟了第二章在德國救助以色列人的故事,以及第三章不同尋常轟轟烈烈的戀曲。

 6 ) FIFF16丨DAY1《青春的三段回忆》:当我坠入暮色之时回望过去,我还能看到那金色的曾经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青春的三段回忆》,下面请看前线回顾过去的中年男人们充满光芒之回忆的评价了!

Prometheus:

关于青春。

盆满钵满赵+:

关于青春简单俗套的一段回忆。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从白月光到破鞋的转变,从舔狗到人的心路历程。

RIVER:

嫌弃人家勾引你女朋友,说得好像大叔你没跟别人的女友上床一样。

George:

要不是第三段男主真的是我的菜,真的有点看不下去,美术和摄影尤其难以忍受。

果树:

结尾结得不能更好了。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原本应当惊喜连连的设计被呈现得非常日常与知足。让中年人回过头去看自己的青春,反正更加有意味。

RyanRyqn:

典型法国式的青春片,相比去其他相同类型片子,在结构上分别从亲情、友情和爱情描述童年的各种意外,冒险和悔恨。导演手法很熟练,只是在新意上有所欠缺。

莫扎特仑苏:

时间与意识的交流里,爱情占了青春的大多数记忆。因为爱你,我改变了自己;也因为爱你,我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当他们彼此相爱时,甜蜜陷入痛苦的绝境里,好似破碎之花,这样的青春恋曲太令我动容了!

Pincent:

“为什么你看起来如此悲伤?因为我看到了我童年的终结。”“在遇见你之前,我都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序幕有那么一些“误导性”,逐步开启缓慢的诉说,追忆灿烂年华总是关于各种裸露的身体。在结尾的段落,各种碎片又重组了,再次证明人物之鲜活、结构之灵光、叙述之热情的重要性。

苍山古井空对月:

开头讲一段冷战时期当“情报员”的往事让我感到有些新奇,后面发展就是青春期常规的谈情说爱、争风吃醋,不过因为把保尔和艾斯特的感情——尤其是艾斯特对保尔的爱——塑造得够极致,才避免了无趣感,而开始年长后对往昔的回溯为影片带来了惆怅与后悔之感,年轻时认为的“正确”、“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往后回望时却又感到充满懊悔,人生难免伴随着犯错与失去。

子夜无人:

首先请停止碰瓷新浪潮,随便拎出几部,《出发》也好、安托万系列也好、甚至是戈达尔那几部短片也好,影像上都比这部要灵动太多,如果这也叫“新浪潮回魂”那可能是“小丑回魂”了。流水账不可怕,这么无聊的流水账就很可怕,没指望故事能有多精彩,但是怎么可以拍得这么没气质?除了结尾对于逝去时光短暂回溯的怅惘被相对提炼出了一些,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像一潭失去流动感的死水,不青春也不逼真。

我略知她一二:

关于青春大概不止这三段无聊的回忆,准确来说那些在你眼中珍贵无比的年少轻狂和时隔多年的热泪盈眶其实都只是自我感动,并没有任何新意,只有冗长的赘述,所有故事情节被华丽的音乐拖曳着徐徐前进,这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余悸被画中人的几滴眼泪所化解,而风干之后就只剩下了粘稠而糟糕的痕迹。 那些青春稚嫩的面庞千篇一律,只有阿马立克才能燃起消逝已久的爱火,他的每条皱纹都在想你展示着什么才是岁月里的青春,诠释着什么才是正气盛的年轻。

Polaris.J:

第一次看篇幅比重不同的三段式,果然爱情(或者说情感)才是青春最重要的~ 对前两段并无感觉,交代了男主的童年阴影和少年冒险 反映了男主的性格特征。对第三段的情感很触动,这段也最为新浪潮。原来和朋友女友doi的片段focus私处是表明只有性和肉体,并不是完整的灵肉合一。在只能写信的年代相爱好难…… 很喜欢欧洲电影可以把两人做完后自然的裸露拍出来,这样才甜蜜和真实,谁做完会立刻都穿上? 题外话:男主竟然可以在奥赛博物馆工作!!这是梦想中的工作啊!最爱的博物馆!

给艾德林的诗:

假设这真是一段真实的回忆和过往,按照剧情彼此衔接和制约的各个事件排列成序的“文学化”叙述,时间流程定格为一系列时刻,人物心理就必须有流变,当然片子也确实是为了模拟流变,而尽力安排了最起码三个不同叙述者来大段的直接讲述,但压缩为“文字”要点的骨架,朝着预定的现在时目标推进的同时,还一定要联系过去来解释因果,所以从改编方法起始,结构就已经定死了,所谓长篇“小说”就总是要压缩成短篇,甚至内容提要,而又当你想要回看的时候只能靠想象而不是影像,所谓“电影”也就沦为了“区区两小时带你速读普鲁斯特”。

Hethang:

整部电影美其名曰“三段回忆”,实则前两段回忆看来只是用来凑内容的,无论是男主人公的儿时经历还是一段俄罗斯的历险到了后面却只如用过则弃的工具一般变得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还是第三段有关于女主人公的故事,可是这一段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用极具哲学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解析法国人这种随意烂漫的爱情方式实在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由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呈现模式也着实不能让人接受。一种对于观众来说不甚熟悉的文化氛围如果用对了表达方式,那自然会让观众接受,但一旦用错了方式,便会让观众心里更添堵 就像本片最后所表现的那样,只让人觉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不知所云。难道乱交是你炫耀的资本吗?我搞不明白这种电影有什么好吹的,福茂打发到导演双周做得好罢了。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年轻演员们都很好,看完想补三小时的正传去。【虽然戏份不多,但我真的好喜欢看到阿马立克啊,已经不知道审美是什么了

7分钟前
  • \t^h/
  • 还行

数部作品之后的德普莱钦拍出如此美好的一部青春片,就像是在重新开始。在他看来,童年时代的悲伤,少年时代的冒险,都不如青年时代的爱情难忘,虽然这大概是每个人的故事。“有没有人爱你胜过生命本身?我就是这样爱你的。”尾段可能有点破坏气氛,不过我完全不在意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春天我想这样过,夏天我想那样过,秋天,冬天也一样

12分钟前
  • nomad
  • 较差

青年小哥还不错。没看懂。

16分钟前
  • LoVe
  • 还行

最喜欢青春期的邂逅,以及永失我爱的追悔莫及

1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开场与《哨兵》相似,视野格局则不同;三段回忆的比重失调,但在最重要的第三环节中,融合进前两段铺设的细节,时间隧道管窥之感;依旧是拿手的碎片式影像,在尾声汇合,那段无可替代的感情,与曾经共同目睹过的柏林墙倒塌一样,是生命中完整无缺的爱与恨。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福茂把这部片送到双周就是瞎!就是瞎!这种矫情而不说人话的台词,翻成中文之后,真是太美了,太美了(看英字估计不会给五星吧……)。啊这种蛮不在乎又燃烧殆尽的青春啊!电影化程度很高(啊忽然觉得我是不是没看懂[伊斯梅尔的幽魂]),新浪潮的“陈词滥调”跟冷战之交的时代背景有种极为美妙的共振,啊竟然看出感情来了真是不容易!

2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妹妹分明很好看啊,兄妹两坐在家门口看自己哥哥被揍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

27分钟前
  • 仰望星空不好吃
  • 推荐

当一个男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明白了青春的意义,这样的青春片其实很有趣,和中国电影里老男人们的初恋情结差不多,只是法国人这次可以不用在乎三观问题,可以被初恋的幽灵打败,那个女孩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不见了,自己如今才知道什么叫青春,什么叫遗憾,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遗憾。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追忆灿烂的年华

2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青春若夏花般绚烂,爱若秋叶般静美。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如流水一样挥霍的逝去青春,述说起来可能如流水账,但其中必有永驻心田的部分。有朝一日涌上心头,才是意义显露的时刻。用中国人的老话表述还是那句话:只是当时已惘然。

38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怎么感觉像莫迪亚诺的小说,淡淡的忧伤无法抚慰,彷徨踌躇漂泊无依。一生都是沙滩人,穿梭城市与世界角落的幽灵。

43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45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8.4 如今要彻底打破三幕叙事似乎能做的也只有像这样分章节了,同时还很难保证章节之间或是每个章节内的张力不是持续累加的,还有分屏、直视镜头的独白以及圆形的景框,或许你可以把它视作新浪潮的延续,但曾经的新浪潮从未有过这么好的青春片

50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典型的新浪潮风格,像花儿一样柔软的法国男孩。本来觉得三段回忆都还不错,最后的epilogue一下倒了胃口。大叔,都几十岁了还这么撕?就像你当年没乱搞过一样~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典型的新浪潮学院派,那点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玩的没玩没了。法国人要再这么捧着新浪潮留下的东西,早晚就是自寻死路,毫无活力可言。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法国观众仍然吃这套,明明就是用烂的老梗,还能博的一出眼泪来。

55分钟前
  • Danny
  • 较差

好青春,好作死。有人说男主没有他说得那么爱她,我想了下,爱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我配不上TA”的状态,要么你会选择逃避,要么你会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以配得上TA,所以男主成了人类学家,失去了爱人。

6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有点怕看青春爱情片了……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无拘束的放肆的爱,自我认知。法式美丽,但不知道看完留下了什么。@Ahrya Fine Arts by Laemmle 04/09/2016

1小时前
  • 若汐
  • 推荐

《现代艳情史》前传。不及《五月之后》张扬,又是一个敏感多情的文人在低诉,低诉生活中的性和情爱,青春和家庭。男欢女爱如何长存?捏扁拉长,赋予意义。在巴黎这个孤独世界里,找回自己的认同比找回一段失去的恋情还难。喜欢念信独白,魔幻主义元素和未经电视洗礼的爱书成痴的时代。

1小时前
  • 克雷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