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的《横竖横》取材真人真事,全部制作仅80万~100万人民币。该片参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并获荷兰电影博物馆收藏;2001年先后参加温哥华国际电影节(9月)伦敦电影节(10月)夏威夷国际电影节(11月)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2年4月参加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故事背景发生于浦东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1993~1997年,延安东路隧道和南浦大桥已通车,杨浦大桥和东方明珠正在造,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连影都没有,各区县的动迁人口导入,张宝忠在大批盖起的居民楼里,发现了装修的刚需,在出师不利,负债被骗的窘境前,联合同样下岗的几个工人,横下决心,在金杨开辟了自己的一片逆袭之路,而这也可以算是浦东走向“下只角”逆袭的缩影。
浦东的很多路名,都是来自于山东省,比如潍坊路、昌邑路、即墨路、崂山路、文登路。 金杨新村, 那里除了枣庄路,其他都是以“金”打头或者中间是“山”的路名,金口路、金杨路、金台路、银山路、云山路、灵山路。我想“金”的含义不言而喻,“山”可能就是很多地方草堆都比人都高的意思吧。金杨新村街道的公房,有像张宝忠这样的浦东土著,也有大量靠近浦西动迁过去的上海人(就如片中赵永生、周玉华),前者拆了田地,改善居住环境,多数是有点闲钱的但不宽裕,所以张宝忠做起了生意,而后者不会像现在有什么幸福感,浦西的地段换过去,信息不对称的(善良单纯的)大有人在,面积不变,还没什么补偿,生活压力相比过往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还面临上下班多过一条黄浦江的交通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大家齐力一心,想苦中作乐,挣点面子的决心是一致的。
主人公是张宝忠,但是牵起整条故事线的实则是财务周玉华,她是典型的工人出身,勤劳能干,又小心谨慎,看似是个“现开销”(喜欢当面当场用语言还击)的人,却反而心直爽快,热情助人。在她深夜认真帮大家记录福彩号码,到获奖和女儿雀跃欢呼,为同事厨房忙碌,购买佐丹奴红装,以及老爸病床前喂蛋糕还不忘分给护工,最后和张宝忠分道扬镳前的争吵戏都有鲜明体现又没有半点表演痕迹。
张宝忠做事果断干脆,属于那批少有脑子活络的。赵永生骂骂咧咧,幽默恶趣味,桑窝清桑不拖后腿(干活踏实牢靠)。钟陵均两个脑瘫女儿仿佛在折射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或者近亲结婚的诸多隐患,但他依然起早摸黑,乐观嘻笑地开着桑塔纳出租车,恩爱着自己的妻子。这些人物不用塑造,每个形象都清晰谱写着那段历史。阶级上他们和外来务工的那批都是工人,但没有遇到困难自暴自弃的“反派”,只有横竖横地向前,在20年后新一代的上海人身上,拥有这种精神和心态的,已经非常稀少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地不会有太多记忆,因为孩啼的时候,在哪里喝奶其实都是没有概念的,而只有在童年少年生活10年以上的地方,才会有自然的特殊感情。王光利导演不是上海人,能把衣食住行,人物性格做到99%还原度,不管他是第几代,有多少新浪潮的痕迹,也不谈《横竖横》的艺术和商业价值,都足矣承载那部分时代的尘土和车轮,何况最后还获了奖,回了本,珍贵无比,值得留念。
认真看完此片的,未必会很感动,因为大家成长在不同区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小天地,但是真的很怀念过去上海的某种气息,饭桌上防苍蝇的折叠罩子,简陋灶头的半成品熟菜,还有39块的烧烤自助,噢,那不怀念,因为食材不算新鲜,油也确实讲不清。当然必须重温的是上海风采福利彩票,我妈银行工作的时候,经常听说是又哪一个所里全体中奖(和影片里的合买兑奖非常相似,虽然可能只是各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也是在做慈善,而且看奇偶数,概率不低)
前几天和老阿叔司机聊天,他说滴滴出行看似盛行,其实没有填补反而加大了空载率,接单了,经常很多扬招焦急的乘客他只能拒载,人们怀念以前的生活方式,谈吐和思路。那时候男人朴实市井,女人没有美颜和轻颜,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地的文化,很多公交线路消失了,很多老字号食品店消失了,某种缺口通过电影来保存是一种烙印,也是城市化必经之路的一部分美。
回到标题,关于魄力,看着如今颇具规模的世博前后滩,那时金杨街道的房子2000一平,八佰伴8000一平,大家手里基本都有二三十万,没有闲钱的工薪阶层可以贷款,但又有多少人有眼光,去正确投资楼市,这和学识地域都没有太多挂钩,只是横竖横的魄力。我记得很清楚,邻居是和张宝忠一样的浦东土著,生的是女儿,还买了2套。家里请的钟点工阿姨是浦东土著,每天烧完菜除了给我爸推销安利,还总提起自己给儿子又买了房。而有不少动迁过去的浦西人,有的甚至现在还住在2室1厅的60平动迁房,当然这更多是父辈的事,因为魄力才有张宝忠的故事,才有这样真人真事的电影,不管哪个年代,魄力都算是老百姓平等拥有的财富。
2018年12月2日,三个久未谋面的上海爷叔在天山电影院碰头了。
把他们重新连结在一起的是沪语电影《横竖横》的公映。
原来,近二十年前,这三个下岗工人所在的装修团队因为福利彩票中奖,而迎接了生活的变化,也吸引了导演王光利的注意。
在后者的邀请下,整个团队以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参加了电影拍摄,展现他们的创业经历。
再次面对银幕中的自己,他们有的自觉滑稽,有的想起当年的生活状态,不禁莞尔。
“想当年阿拉是苦,是不容易,什么都是自己做。”装修公司负责人、主演张宝忠由衷感慨。
王光利认为,这部电影完成了他当年的初衷。
“它反映了当时上海生活的一个剖面。我希望把我们那个时候的感受做一个记录和温故,让后人还可以看到,当年的菜市场、浦东是什么样子的。”他说。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通篇沪语,非专业的阿姨爷叔,有种老里巴早在看《纪录片编辑室》的感觉,交关亲切。
这种实验性质电影还是欣赏不来,比较难看。
每一帧简直眼泪要流下来,半剧情半纪录形式忠实还原了那个外滩只有星星火,坐在露天皮卡上闯陆家嘴的90年代上海,片子里小到一碟菜,大到上海滩,都是还热乎但已成往事的记忆。无论在90年代,还是在当下,这部电影都是所谓的“少数派”,她讲的是一群在狂飙突进下成为代价的80后父母一辈人生最后的一次“蹦跶”,一次“折腾”,同时编导再借中彩票这个主情节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天降横财,穷人就能改变命运吗?宝总和一群下岗兄弟姐妹,宛如聚义厅般的聚散,应和了那句20年后的网络俗语:凭运气赚来的钱都会凭实力亏光,也让最后一幕清晨大桥下奔明天的民工背影带着更深沉的唏嘘。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当属爬楼运木材,一群老上海人为了省钱争气,宁可爬楼攀窗把木材运到三楼客户家,尽管抠搜窘迫,却带着那个年代才有的对奔赴生命第二春的热情与希望。
真心好看啊,真人真事演员演自己毫无痕迹,特喜欢那阿姨。还有幸见到了主创。181202
好片子却是没人看,十年了,王光利的下一部在哪儿
粗粝的画风下记录了那个年代一缕奋发向上的阳光 虽然心若在梦就在 和我不下岗谁下岗 先富带后富都一样是无耻至极的谎言 树立的是乐观主义的典型 那个年代至少还有这样的现实主义 主人公都是本人演本人 都不是专业的演员 但却也演出的落落大方 很接地气 非常真实 也许只有他们心里才真切懂得下岗的感受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上午电影频道在放,偶然之间看到的。99–01年的上海: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电视直播开奖),大型现场刮刮乐彩票,满大街的普桑和桑2000差头,空空荡荡的陆家嘴,下岗工人开装修公司,39元/位的自助烧烤火锅,手动调频的电视机,鲜奶蛋糕,全程沪语……平凡,真实,令人回味。
打开电视看电影,本想催眠,没想到越看越投入,太有意思了。下岗潮和下岗工人、即开型彩票现场,居然也有唱《走进新时代》,不得不联想到同时异地的铁西区,不过不得不说魔都人民不愧为国际大都市,烫头着装时髦得很。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彩票元素的不可或缺太过黑色幽默和荒诞,结尾和幕后片花让我笑开了花之后又迅速冷却想着现在他们的现状如何。抛去彩票这就是真实的人民生活时代样貌。前半程摄影的随意和主旨涣散本要睡着,后半程竟拉回来得如此有趣,喜欢,难得。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一部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作品,演员都是本色出演,故事情节也真实得令人想哭,和剧中人相比,不禁感叹自己的好运气。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白嚼蛆一场哉”
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天山。在这部百万成本、两周拍摄、全非职业演员的电影里,王光利展现出的意识与美学,堪比三峡时的贾樟柯,里面火锅戏的隔窗取景,货车过陆家嘴进世纪大道的框式构图,搬木板时的景别转变,工地秀和抬门板过杨浦大桥的设置,都创造了一种近乎魔幻的体验,但剩下的全是纪实,镜头贴在普通人的脸,上面写着下岗、生意和彩票,更重要的是吃喝、街道和方言里的人情,如此深入现实的肌理,以至于流行金曲混合在巨大的背景噪音里,仿佛喧嚣的含混就是时代之音。谁又能比自己更演好自己?当映后见面会时,三位主演从观众座位中走出来,这一刻仿佛是全片的象征,19年过去,电影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奇迹(有几位甚至联系不到了),但他们让电影多了一些可能,用导演的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辛酸、荒诞。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老百姓的一点魄力”九十年代初,上海产业工人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市中心到处是工厂,居住交通条件恶化,被牺牲的是两代人的青春与健康,从电影里感慨追溯,就业低潮看到的却是满满乐观朴实和诙谐的精明坚持,虽然没有因为拍了戏,改善多少生活,这些阿姨大叔的贡献值得噼里啪啦的掌声。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打了三星,但是看完后一直回味,这次重看我愿意打五星。当我们整日沉浸在马云这样成功商人的传奇故事中时,殊不知这些只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如张宝忠这样的失败者,而他们对生活的坚定和对信念的坚持,或许要比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更富有英雄主义,张宝忠是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因为此,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最后那个扛着门板兑奖的工人,为全片划下了一个极富讽刺的镜头。
2018199 天山,沪语原版。“真实电影”,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太真实。结局的黑色幽默,挺让人心酸,以福彩作为叙事线索,上海人外地人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