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人 关于旧爱与新欢
在法国,女性更像游人?
什么体现城市的味道?是它的建设者?不,是那些穿梭在城市每个角落的梦游者
沉默其实是自由的真正体现
以为爱情可以改变对方
这就是爱情里面最自私最不爱情的态度
不喜欢在当年留情的地方碰上前任
是意味着专一不受打扰
公众场合的调情让人不舒服的感觉 在于对美好的含蓄的破坏,和干扰别人的愧疚感?其实对私密性的抵触都表明了感情的浅薄
说到底 那是内向表达的障碍
公墓倒是相应的约会好去处
俄国人会在墓地野餐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只有跟不同的人,只有相处的模式一样,感觉一样,才可以算背叛?
需要只是对主体的补充,主体不在了,补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相对我,如果你更关心的是我们的关系,那你就不会再等到我的青睐
再三看了第三个故事中终于明白侯麦想说什么了
男性骨子里面必须表现的雅致 不能是散发荷尔蒙的时候 即便在女性占绝对主动权的法国。去《母与子》中对新女友的洋洋洒洒的解释就很打脸 心仪的女性可只是去核实并非欣赏更谈何欣赏你的才华啊。放弃本质的坚硬去讨好女性一定得到相反的结局
但是 适当的修饰从女性的角度去体会可能会有帮助。最后画作终于添上了一点靓丽的红色,似乎是对晦暗的人生观的一种检讨和修正
她借着说他的画还没形成风格在说他不够成熟
意志坚定的女性从不惧怕任何暧昧的接近,婚姻就是一把盾可以抵御,从此她就可以自由地选择生活了
人的大脑受价值观的影响都会寻求最“好”的,可是很少受潜意识的驱使寻求最合适的
PS
好像以前的床都是小床
喝咖啡的杯子也很小,早餐喝牛奶的碗却很大
这种变革是不是有些什么必然性?
我读书或者看电影都有个习惯当有触动时会马上记下来,即便是速记:这回看到第三个故事是已是晚上11点多,稍稍有点倦意但总体还好,可是当时愣是一句话都没记下来,脑子有点自闭似的极其少见。晚上临睡前隐隐约约觉得一定漏了些什么,早上一早起来重看了一遍顿时泉思如滔滔江水。
再次对那些能严谨自律严格计划每一天的达人表达滔滔江水般的敬佩
喜欢侯麦的调调,每一帧都是刻在我心上的巴黎。
更喜欢法式的浪漫,最喜欢第二段里十分鬼马把生活活出意趣的姑娘,跟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相处模式和目的,这听上去真的很charming!最大化地利用人生,很喜欢女孩的人生态度,肆意、大胆、快乐。但是有点讽刺的是,背叛与被背叛其实一体两面,最后发现自己的男友出轨,一下子对情人的好感也丧失了,是一种别样的荒诞,本来一段关系就是相对的,不能脱离两个人而存在。而情人这种关系就必然涉及第三者的介入。
归纳一下,很喜欢三个女孩的人生态度,做自己的主人,谈真正的恋爱,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人。爱过离开比没爱过更值得珍惜。这种法式恋爱我真的在生活中完全没有见过,大家都是更循规蹈矩地去谈恋爱。‘在自己的城市做旅客’,换个视角,倒是很有趣。
看电影犹如从生活中跳出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人约巴黎》带动了一些好奇和疑问的眼睛,比如不同文化中长大的人,怎么理解多角感情琐事。对于每一段都有点儿瑕疵、纠缠于多于两人的关系,直白的讨论,不过多批评对方,不急于找形容词概括关系,让我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关系发展的多样性和趣味。基于自身生活环境,我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平淡平静地接受自己处于多角关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吗?
世界上有一种传说,就是法国人的生活很浪漫。他们天天泡咖啡馆,日日读经典名著,周周逛艺术馆,每每抬头就是达到审美顶尖级别的招牌和服饰,更别提满街摇曳的法国女人。《人约巴黎》练习作似的几个故事,让我相信了这种传说。同时,也回答了一些我的疑问。对于人际关系的自然发展,不设防、比较宽容的社会环境,让友情和爱情能自然发生、发展,自然走向不同的方向。因为表达和接受好感的行为很多见,也不会被过多地评价和隐瞒,就会降低人们把一段感情看得过于重要,在某些爱人身上患得患失的几率。如果好感和爱情像街边的咖啡一样唾手可得,谁都不会对于丢掉了一次机会而歇斯底里的。
另外,很在意自己的感受,是电影里面人物的共性。不欺骗自己,是让关系成熟的重要前提。最后,处理复杂的感情关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这些就是《人约巴黎》给我最大的感觉。
第二段故事展现了三角关系中最为微妙的一面,在Elle的不知名丈夫和她的情人Lui之间有一种相互推拉、互为补充的镜像关系,一个做事带有很强目的性,另一个随时随地享受惊喜,一个向往郊区,一个住在城里。
这其实有点像立体主义绘画,正如第三个故事中画家对毕加索的评价:“他总是想呈现出所有的视角。”《Girl before a Mirror》呈现的是年轻与衰老,《Large Nude at armchair red》则是身体的内与外。
Lui曾义正言辞地纠正“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画家而不是超现实主义”,但有意思的是毕加索最毕加索的地方就是他从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他总是在熟悉了一种风格之后又飞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尽管侯麦只展示了婚外情的部分,我们也可以轻易地想像出Elle和她丈夫的相处模式,这种想像甚至具体到可以被特定的居室空间外化。侯麦对居室的强烈关心几乎体现在他的所有电影中,他会细致地安排每一处生活痕迹,力求体现出居室主人的艺术品位与生活习惯。这种关注总会让我联想起现代侦探小说,正因为居室成为了一种与工作场所、大众娱乐空间完全相分离的私人空间,才诞生了那些通过私人物品、家具布置上遗留的蛛丝马迹进行推理的神秘职业。但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居室空间中遗留的痕迹其实相当于蝉翼蛇蜕,似是而非,因此身份的匿名性、自我认知的摇摆也可以放在这一题材中讨论,比如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
Elle和Lui这段婚外情的发展与对熟悉城市的陌生区域的探索相互交织,这一点在假装游客的游戏中体现地最为明显。Elle要的是探索未知的兴奋,或者说是换一种视角(城郊的视角、俯瞰的视角)重新定位日常的冲动,而不是在日常之中体验非日常。从这个意义上说,Elle和Lui漫游巴黎的行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现代艺术精神的尝试。
在Elle决定和丈夫分手之后,她与Lui在一个温室花园中碰面。这一段中很多镜头都让我想起马奈那幅《The conservatory》,甚至这一段故事的标题《巴黎的长椅》都直接出现在了画中。对比马奈的绘画,可以看出在侯麦这里男性与女性的角色似乎对调了,Lui成了那个仿佛失去知觉的木偶,Elle则以其诱惑性的动作操纵着她的情人。
在马奈的年代,温室这样一种隐蔽而封闭的环境就像是专门为婚外情而生的一样,这样一种环境在保留着一部分原始面貌的同时又与真正的自然相去甚远,它们是文明荒漠中的人工绿洲,它们的存在就建立在与城市之间的辩证对立关系之上,从而标志出都市生活的缺失、机巧与伪饰。
三则发生在巴黎的偷情故事,拿街头当乐谱、把对白当音符,以戏谑又轻快的口吻歌唱出法国人随性、即兴、轻盈的爱情观。 Describe, but not judge 候麦不透过道德标准与普遍价值的滤片看待角色 ,也不把他们当成说教的幌子,一座浪漫、理想、巧合碰撞涂鸦开趣味横生而一切皆有可能的城市,一群排列组合后随机三两配对的具体的人,把他们扔进巴黎后,故事制造机就会虎视眈眈地出动,指使化学反应呈指数增长。里面的男孩们即使有缺点也是可爱的,而女孩们真是太迷人了。看完好想去巴黎街头闲逛啊。(第一个 偷钱包的人-偷情的男人/第二个 “这是好事,起码我们不会在另一个地方见到他了。”/第三个 艺术创作者与艺术评论者-画家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只会创作而不会评价,然而却对艺术作品侃侃而谈、点评得头头是道,果真如此吗?/尾随crush女孩与爱情的偶发与不确定性)
偷情太难了,即使在巴黎,全城的咖啡馆、公园、美术馆助攻,男孩还是没能把心仪的姑娘搞上床,sad。
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喜剧与箴言”系列开始,侯麦开始拍摄女性角色哭泣的镜头,猜测应是侯麦认识到“哭”这一行为对于女性角色刻画的重要性,但一部侯麦的片子最不顺畅的地方往往在此。一个推论:越来越认同“没有人能活出他所在的时代”这句话,巴黎更美了,但除了屏幕比例,侯麦的片子一成不变。
侯麦的巴黎是由内而外的浪漫,巴黎这座城和生活在巴黎的人合起来才是法式气质和内涵的完整表达,巴黎不只是侯麦讲故事的地点,更是故事之所以成立的核心因素——影片中的三个故事若非发生在巴黎恐怕不会这么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伍迪·艾伦的巴黎就偏向浮光掠影的浪漫——当然我也很喜欢老头子,只是更符合一个游客从外而内的想象。打个比方就是深度文化游和观光三日游的区别。// PS. 95年的片子还有点回溯新浪潮的意思,话说侯麦拍这类轻松惬意又暗藏机锋的小片儿简直太信手拈来了,女主各有千秋的美;观影体验甚是美好。
1.渣男滚开,老娘不爱;2.本以为自己是想培养一个备胎,结果发现当车没了,备胎也不需要了;3.逗你玩了,你个幼稚男;4.巴黎这座城市里,并不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一段:扒手和情人,不是同一个意思吗?第二段:现在我没有男友了, 你这个情人于我也没有意义了。第三段:巴黎如果不再灰暗,我将不会描绘它。真有意思。
为了反驳“狗血就是不好”的观点,又找了部侯麦,于是再次加深了我的看法,只要导演掌控得当,再狗血的故事也会让人觉得是结构上的巧妙布局。三个故事各个击中,看到这里我不再觉得侯麦对人性有着什么批判的成分,而是歌颂,歌颂你眼中人性中的美,也歌颂那些人性的弱点,歌颂生活本身。
候麦之所以能成为都市青年男女的绝佳代言,是因为他电影里的人,不是在偷情中,就是在去偷情的路上
侯老麦的巴黎偷情+搭讪三部曲。巴黎真是个适合偷情的城市,空气里都弥漫着暧昧的气氛。侯麦的片场永远都是那么美女如云
侯麦哪里找来那么多漂亮姑娘啊
侯麥版《雲上的日子》/巴黎的姑娘們真的太時髦了 二十年前的電影 碎花裙配開衫美到爆 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侯爺真是挺話嘮的 絮絮叨叨 浮躁的時候別看 適合假期看 看他的電影永遠感覺在度假/跟著侯爺游巴黎~ 在公園墓地博物館旅館約會 都很好
Eric Rohmer。他的电影从来没有激烈的矛盾,从来没有激烈的冲突,可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矛盾和冲突的多重触点,虽然蜻蜓点水,却让人回味无穷。他的电影全是尘世男女的俗世爱情。三角恋啊,挖墙角啊,小三啊、婚外情啊、如是。侯麦好似躲在窗帘后,一边偷笑这些痴男怨女,一边磕着瓜子儿。
巴黎是太适合约会谈情说爱了,任意一条街道一个公园咖啡馆博物馆画廊河沿甚至是一棵树都是完美的约会地点。个人甚至觉得,正因为巴黎的存在,才允许了法国人拥有如此自由的恋爱观。相比恋爱男女,侯麦这里的主角其实是巴黎本身。7/10
演员颜值最高的侯麦作品。玛黑区 拉丁区 蒙马特以及小巴黎边缘可爱的公园们,景点悉数入镜又巧妙避开了游客,巴黎真美。
洪尚秀是把这片看过一百遍吧。
三个小故事,三个不如意的爱情,三个狼狈的男人,侯麦式的,有趣。侯麦的电影总是情致和浪漫的,有一种散淡的风情,夹杂着会心一笑的天真和令人舒适的转场。看似戏剧性的巧合总是会转变为自然而然的爱情游戏。好喜欢他电影的配色,想和里面的人物散步交谈(当然首先我先学会法语)。
三段式爱情小故事,邂逅与偶然,巧合与突兀不经意间存在与每一对情侣之中。看了两部不太喜欢的侯麦电影之后,还以为再也受不了他的片子了,但是本片很令人舒服,尽管还是那么话唠,或许是平静的心情更容易投入吧~
电影工业外的独语人用走步式、对谈式的镜头如晶莹的容器承载着男男女女旧爱新欢的纠葛。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被揭示。巴黎的大街提供了与陌生人面对面的公共空间,没有现代的大街,就没有如此多叫人目眩心跳的机遇与冲突。
第一个故事是侯麦最可爱的那类小品,将所有人都物囊括在内,并提早透露情节发展(所有“可能”都意味着“必然”);故事二提供的尝试:两个对巴黎已经惯常化的人扮演初次到来的游客,将日常重新陌生化;故事三重回咖啡店,尽管与故事一里的集市男孩处在关系中的相反位置,却又共享了同样的结局。
太喜欢了,可能是最喜欢的一部侯麦。看完会想,在城市并不会有rendez-vous,约定的不一定会如期而至,固定的不一定会长久,人只能永远在里面游荡。这样,又怎么会有不变的心?第一段和第二段设计得精致、点到为止,让人满足。第三段的男画家这个角色值得回味。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想陪那位瑞典唯一女性朋友的表妹,是因为她并未对他引以为傲的画投去赞赏,反而将之与集中营比较。而他之所以对萍水相逢的女子狂追不舍,不过是因为偏执地认为自己能够有让人一见倾心,以画为媒的爱恋,实在是自恋。不信看他最后得知女子是有夫之妇,还被放鸽子之后,回到家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将画作中原本着灰色衣服的沉闷的人物,重新描摹为上白下粉的女士。明明不算什么修改的修改,在他看来,却使得一天没有白费。他肯定明白自己的画死气沉沉。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毕加索那幅名为《母与子》的画像不仅暗示了两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是本片绝妙的神来之笔。倘若有谁对于自己情感生活里遇到的挫败感不能释然,那么不妨来看看侯麦的电影。洪尚秀显然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也能拍出《夜与日》来大肆挖苦这些企图逃避道德大胆偷情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