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Chernobyl)以倒叙方式来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故事,先说了主角Valery Legasov(杰瑞德·哈里斯饰)在核灾两年后的去向,再倒叙到核灾难发生时,用前面四集来讲述核灾的后果和政府官员的应对方式。此剧纪录核灾难发生后,核电厂内的技术人员、消防员、医护人员、政府官员、科学家等人如何应对,以及核灾对他们个人影响。
剧集的题材本来是一部典型的剧情/史实片,但由于剧情涉及可怕、无形的辐射,因此看起来更像一部惊悚片。此剧其中一样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对辐射的祸害的描写,它善用了辐射无形的特点,突显它的可怕之处,而这本身也是这次灾难最恐怖的地方。
辐射无色、无味、无形,我们基本上不能单凭感觉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到我们的身体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我们或许早已深受它的影响,身体已经出现无法扭转的后遗症。
此剧集中讲述核电厂内的技术人员、消防员、医护人员在核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应变,即使我们不能在剧中看到辐射的存在,我们也深知核电厂附近的辐射之强烈,以及它们能为剧中角色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看着消防员如此接近爆炸的地方,捡起核电厂外的爆炸物;技术人员不顾辐射,在核电厂里努力减低进一步的灾难,我们仿佛看到死亡的气息一步步向他们迫近。
因此,看着这些场面,我们仿佛在看一些惊悚片、恐怖片一样,只是剧中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厉鬼或致命病毒,而是辐射;而且最令人不安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观众知道剧中大部分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而那些辐射和祸害都是真实存在的,并已经夺去无数的生命。
大量剧透
看不到苏维埃的伟大,只能看到苏维埃的官僚与利益交换。这是俄罗斯拍的?我还以为是美国人为了黑苏联拍的。
男主为了送孩子去瑞士治疗,加入了第一次的志愿者,而然结尾飞机下来好一大堆人。第二次的支援反正我看不到他强烈的动机,也许这个时候是爱国。下水每次都要卡人数,尤其第二次。图个啥?为了凸显孤胆英雄?男主的消防队全灭了,消防就上一个还能理解,电工第一次就一个,第二次还是那一个?第一次还能说只能使用本地的电工,怕操作错了,第二次开水闸也只需要一个电工?军队的人呢?片子里不是说“他们没得选吗”,“他们”呢?
不过再看看百度的说法,又觉得这是在美化苏联。
48小时后才开始疏散很近的村庄,辐射量是致命量的几百倍,五一继续,一周后瑞士报告给莫斯科才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的数个月才搞定。这么看这部剧确实在美化苏联,爆炸第二天开始灭火,男主从火场到医院醒来后(感觉也就第三天),楼下有民众,男主回女主家,开始全城撤离。男主途中加入第一组志愿者,算上第二次能有几天,也就一周搞定,比百度的确实美化了很多。
过度的英雄主义,不知道是不是被美剧洗脑了,看不到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伟大,只有这几个的英雄,改名《阿列克谢》算了。不过一看导演是男主,那行吧。
看到评论区里有人捧着美剧踩这个片,当时就无语了。且不说二者类型上有别。同名美剧和《王冠》等都是充满美式自恋的揽镜自照和伪饰历史,让人很难相信具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众会从现实影响的角度认可这些电视剧。同名美剧基本是从抹黑苏联政治体系的角度在编剧。相比之下,这部俄罗斯电影则是以亲历者及其直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讲述故事,我对此有天然的好感。
电影具有毛式艺术的风格:舒缓悠长,脉脉含情。如果说给苏苏招魂,那依然是抓到了痛点:不否认问题:赶ddl没有按照蓝图施工,事故原因是人为;但,一心想回基辅开始新生活→保命的男主,也是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贪生怕死的男主,为了女朋友才刚认识的儿子(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的生还和延续),选择回返,和同志一起用肉身筑起钢铁长城。这其实是在刻画“人”的伟大,一个有瑕疵但能让人用真实的情感相连的国度从个体身上引发出的超越了个体的意义。看完后甚至好像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日本福岛为什么不可能做到。人只能因为与他人的相连而变强。资本主义社会原子化的、精致利己的所谓“人权”必败。
切尔诺贝利,这个在常识里头,基本是个恐怖的存在。
“核电站”也从此成了一个“谈之色变”的技术。
死了很多人,更多后遗症……
一连串的数字。
关于这一点,老毛子自己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这或许是个不同的角度。
这个在老毛子那里“讳莫如深”的痛点,如今也可以自己说一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不过,或许是因为如今,老毛子也没有太多关于“不可描述”的禁忌了。
所以,在故事里头,这位“代表”还是很“直言不讳”的说了句“你不太了解官僚机构是如何运转的”。
当问题发生时,官僚们已经开始想着如何消除影响,如何导向舆论,如何保全自己了。
“国家利益”是首要的前提,如果有疑惑,请“不要太孩子气”。
所以这位科学家“孩子气”的时候,被好好的告诫了一番。
但是,科学家自然有着科学家的骨气,反问了一句“我就是祖国的孩子”。
这句反杀相当的解气,然而于事无补。
该长大的时候就应该长大。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毋庸置疑的“人祸”,但这样的“人祸”原本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我们允许它建成这样”,所以才酿成了“人祸”。
这场“人祸”是巨大的,但绝对不是“最大”的,哪怕是除了战争。
或许,这只是一场“好大喜功”的表演,就如同故事里头讲的那样,这边浩劫已经来临,上头却在考虑会不会影响五一的狂欢。
当浩劫发生,牺牲不可避免。
身处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表现各异。上头的“需要”虽然让人反感,但是自己良心的“需要”,总是要做出抉择。
故事里头的上校,算起来官阶也是很高了,在关键时刻,没有让士兵上,而是选择了自己亲自上阵。
因为他们都不能用“志愿”的名义,要求别人。
这一点,相当的让人困惑。
重要的人物有重要的安排,怎么可以轻率的放弃自己重要的位置?
反观故事的主角,目的可没那么高尚了。
从故事的开始,就能看出来,这家伙是个“自由主义者”,天生的浪子,永远不想安静的待在一个地方,接受一成不变的生活。
然而,因为自己的儿子,“被迫”选择面对灾难。
老外不怎么喜欢描述那么高大上的角色,英雄也是有缺陷的,让人觉得更加真实,虽然,故事的开始就表明了,人物纯属虚构。
故事的最后,有点轻描淡写。
男主用生命换来的机会,女主为了表现“爱情的原谅”,脱下了防护服和男主躺在一起,这总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核辐射”的威力,被弱化了。经历过浩劫的他们,最后幸福的生活下去。
这个好像不太符合常理,或许是老毛子的洗白。
如今,或许不再是“谈核色变”的年代了,但对科技保持足够的敬畏,或许才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只是祈祷千万别再出现下面类似的情况。
内容就不翻译了,电影里头的字幕组是给了个特写的。
除了这些,有些花絮还是蛮有意思的。
这排队做头发的场景,相当的喜感。感觉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老毛子就已经受到了西方的“侵袭”。
这个是拦也拦不住的。
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也已经乱入。
而谁是比李小龙更抗揍的呢,这个答案由成龙来回答。
30年后仍然达到3000微西弗辐射,造成所有生物基因突变。 放射性污染两万年消失,森林中的微生物被放射线杀死,无法消解落叶,容易引发山火,届时大量放射性灰尘进入空中四处飘散。 动物大量回归,体内富集大量放射线,不可食用,由于动物体内基因突变,部分哺乳动物数量逐渐凋零。生命总会找到出路,自然生态已经适应。但昆虫几十代后数量依然很少。 动植物大部分出现基因改变,有的有利,可以抗辐射。有的不利,比如不规则的蜘蛛网。由于自然选择,大量不利突变已经消失,有利突变如鱼类可以修复DNA损伤遗传下来。 150人私自回来常住,被严密保安,考察需要严格审批,大量的来自各国的生物学家云集至此研究开发。
实在是没看明白,可能这就是国外导演的一种拍摄手法,不敢恭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评价好与坏。
但是男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孩子,这也许就是父爱的伟大,自己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也许有很多的不理解和抱怨,但是他都是自己默默扛起,因为父爱,有面对死的勇气和留给孩子生的希望。父爱如山,伟岸的身躯摸摸支撑自己的小家庭。
电影是一般,不过豆瓣里活跃的那点美粉还是少越圈发言装理中客了吧,想吹歪曲事实的美版propaganda式电视剧请右转隔壁麻溜的滚
最高的那条评价…
看起来很沉重,实际历史比这还要沉重的多,可悲的是这段历史已经被掩埋和模糊了,就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却被英美抹黑窃取了一样,典型的输一次就永远都输了。
苏联小孩那时候竟然崇拜的都是史泰龙 施瓦辛格 成龙这类的外国影星吗 开头用一对旧情人见面引入还挺有意思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竟然是一个级别 甚至福岛更严重 但福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也太低了吧
其实没imdb评分那么低,但还是在这里吹一下(消失的)剧版吧。
吐了,说的好像美国那版不是胡编乱造一样。
即便俄罗斯都不丧事喜办
好,强烈支持毛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击/21.6.17看完了,西方为了否定苏联历史,在美剧版里视角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进行一场道德批判,而作为亲历者的俄罗斯所呈现的视角则是一曲为逆行者谱写地悲歌,面对灾难没有人故作清高地指责,而是奋不顾身去挽救一切,对于切尔诺贝利,尊重历史的人会做出公正的评判,不用指望这一部电影就能平衡舆论的天平。即使单纯作为一部灾难片来看,取材于真实事件可以吊打《福岛50勇士》,特有的俄式悲壮也可以比肩《潘多拉》。
杜撰、渲染得过分了,HBO迷你巨制后东道国一次壮烈的飞蛾扑火。
2019年看过西方拍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很吸引我,打过五颗星。这次事发国的人自己拍了一部同名的电影,当然要看,看是否能收获更多真实丰富的事实。确实很失望,格局小一些不是问题,既然以这个重大历史灾难为片名,就不应该用这么个GX的虚构爱情故事为主线,它完全无法撑起这一历史叙述的骨架。导演应该是位著名的演员,自己第一次做导演又兼主演,如此青涩,也算正常。
叙事从消防员角度过于单一了,只是剧情片,远远未到美剧的叙事级别~
抱歉,作为一个以现实为基础考量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我考虑的首先是资料真实度。而不是豆瓣一大群欧美追星低能用户的脑补。我估计原子能机构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调查报告都没看过就在这里玩意识形态了。你们这群废物讲道理是真恶心。HBC的电视剧倒是分数挺高哦~这种脑子我估计当年都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忠实用户。
看了纪录片再看这类剧情片完全无感。再好的戏剧也没有真实纪录更感人。
以一个消防员的视角来看太单一了,剧情相对于整个灾难来说也显得很片段化,格局实在太小了,多拍几组人物会更好
时代感还原比HBO好很多,尤其在前半小时展现了苏联80年代的都市摩登生活,以世界流行文化(史泰龙、成龙)对年轻人的影响。其实「解冻」以后,苏联基本就算改革开放了,根本不像HBO臆造的——大型古拉格现场?但影片的好也就止步于此,把这样一个大灾难事件,拍成一个典型的为了family拯救世界的好莱坞故事,太烂俗了!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拍911一样是《世贸中心》这样的主旋律大俗套。
等等看这部吧,那种带着明显的某世界大国主义的不看也罢。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关于这部分的讲述,比这电影好太多太多。
一开始的重逢部分抻得很好,有杰作的影子,后面的剧情速度突然加快,然后突然结束,可惜。
看到有人说仅限于消防员的视角,没有对事故的反思?!我一脸懵。福岛五十勇士不也是这么拍的,连韩国都“偷”过去了个版本。苏联的消防员至少没有像福岛的那样白白牺牲,拍他们难道不对吗?!电影故事拍的很完整,用一个不那么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从家庭责任的角度切入整个切尔诺贝利,中规中矩。视效比较普通,没有很深印象的,
要是不方便或是不明白的地方就会巧妙的隐瞒着。但是即使是遵守规则的人之中,也有聪明的家伙,巧妙地利用着这些规则。比如说福利体系,全部都是头脑好的人故意弄的很难明白,设下的从什么都不知道的、头脑不好的人那里大笔捞钱的圈套。也就是说,不用脑子,光是抱怨麻烦的家伙,就会一辈子被骗,被迫付出很多的钱。聪明的人能不被骗,战胜规则。笨蛋就会一直被欺骗吃亏输下去。这就是现在社会的体系。所以你们要是不想被骗的话,不想吃亏输下去的话,就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你们这些小鬼对社会都不知道啊。与其说是不知道,还不如说是大人们故意不让你们知道。与之相反,还说什么你们有未知的无限的可能性。把什么根据也没有,不负责任的妄想根植于你们身上,为此而感到喜悦,以为会有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