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ENDING
绝对绝对的NC-17电影。
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外加推荐。
极佳的摄影、剪辑和音乐。
黑色。
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摄魂怪,可以吸走所有的快乐。
太精彩了。
电视。毒品。监狱。医院。钞票。肉体。
安抚灵魂的姿态。
还有什么。
悲剧。
无法喘气的窒息感,很真实。
焦躁。
动听但不动人的Soundtrack,它让人想死。
想哭。
母亲歇斯底里的表情和橘色的枯发。
女友深蓝的甲油和烟熏眼影。
儿子苍白的脸庞和紫色几近腐烂的左臂。
黑人无助的眼神和黄色的呕吐物。
红裙的情人在我跌进的深渊下;电击的痛楚怎能与海洛因的欢愉相提并论;怀揣着出卖肉体得来的钱和白粉却换不回电锯下的那一条曾经拥你入睡的手臂。
远处的梦早就不存在了。精神上的迷茫,你以为可以靠着它支撑多久呢?
Requiem for a Dream.
2 ) 精神世界的顿挫感与现实挣扎的矛盾
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梦之安魂曲》,是折磨还是妥协?
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生命中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身与精神世界的矛盾。所谓迷恋,是对于自身的苦苦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法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度,在失去平衡前,注定毁灭。而我们常常却背道而驰,企图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摒弃精神世界的安慰。就如做爱失去快感,手淫上升为清道夫的职责。
这样的电影,像《猜火车》、《发条橙》这样的类型,永远是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电影类型。我们会很容易沉寂于电影的娇柔,敏感和烦躁,反之,我们同样也会看到诸如毒品,卖淫等等我们不提及的阴暗。
这个城市,有的人在歌颂爱情,有的人期待面包,表象复杂,其内在却同样是为了满足。而电影中每个人都怀有梦想,sara幻想着上全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病态迷恋着电视节目是她开始在获得可能上电视的机会后疯狂的沉迷于有依赖性的减肥药,实际上,这样的沉迷往往是最为平凡的,在影片后段,sara灰头土脸,神经错乱的跑到电视台,在一遍申述中曾这样大家大叫:i am the one!Alone!这样的纠结与不安定,成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塑造。其实,所谓的上电视,所谓的追求欲望,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sara对于爱的追求。对于爱的渴望!她爱她的家庭,爱她的儿子,那种脆弱的情感,联系的线路细而敏感,不容初任何差错。
有这样一句很恶俗的话,大约是这样说的:这世界上的快乐大多相似,而悲伤却不为相同。其实在影片开始,导演还曾试图留有一点温情在,Harry搬走电视机,向过道晒太阳的老太太们问好这一画面定格成像。包括Mary和Harry在躲避保安的那一段,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
影片前半段缓慢发展,节奏不紧不慢,到是不停的重复着几个由特意剪辑的几个符号化镜头来不停穿插,而我认为,循环往复得到的是情感的不断积淀,畸变的镜头画面,不成比例的构图,包括本身影片所带有的沉闷黑色基调。事情完全在往糟糕的方向发展,追逐梦想却深陷泥沼,挣扎的过程却没办法抓住对方的手,当每个人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已惨不忍睹.毒品药片是凶手,按"芳香之旅"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的香花毒草,但香花毒草只是一个表象与工具,真正的凶手是欲望,真正的掌控是宿命。sara说:"孩子,这就是命啊!"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免唯心,但四个人的生活却完完全全是因为贪婪的欲望的产生。没办法,都是人,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所以,都没有错.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因为有追逐就注定有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后者。
影片采用分线叙事的步骤,一条分线是Harry和他的朋友们,别一条则是Harry的母亲。情节设置得干净利落。而且,影像拍摄风格是本片最拿人的地方。Harry三人买卖和吸食毒品的时候:他与女友接吻、和泰伦一起去做毒品交易再到收钱,这三个动作,镜头是以不断的变换和快速地重复来拍摄完成。在吸毒的时候,人的瞳孔都因为那种腐骨的快感而变得扩张和涣散起来,放大的镜头来予以表现瘾君子的丑态。这些画面都是很短促地一划而过,如同流星闪过夜空一般,一道美丽的光影弧线,属于那种短暂停留的影像。
老妇人sara是一个瘾君子,心瘾太重!
无形中过于依赖那些减肥药物。但是绝对能够理解她为何近乎玩命地减肥:从她手中握着她与丈夫、儿子的全家福照片,从她怀旧的眼神,再注意到她痴情地望着当年风采迷人的自已,就知道这是她的一场梦。她要去重温昔日美好又温馨的感觉。只不过,代价太大了,当看到老妇人被送到精神病院用那种电击疗法,一次次受到电击,还带着牙套,(防止她咬舌伤到自尽吧)她痛苦又面容扭曲的表情,让人极为不安。
在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所有积累的怨念纷纷爆发,堕落,欲望,挣扎,痛苦,一切不美好的纷纷上演。
包括本片的原音配乐,我觉得极为出彩。
本片配乐由Kronos Quartet演奏,异常出色地烘托出阴郁绝望的气氛。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包括配合剪辑,都超级棒。
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小提琴的奏鸣重叠再重叠,不断迭加着痛苦和焦虑的意欲,以至趋向于窒息,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而真的会有绝望感向你袭来。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有撕裂感和变态倾向的电影,当然,我指的不是CULT片,而是喜欢刺骨的真实。片子进展到最后已经出现了最好的画面,最美的音乐,但是没有出现的是最深的黑暗,前面是一切发展都像是给一个肿瘤提供的最好养料,就等它爆破,而且是等它像一件标准的艺术品一样爆破。
3 ) Juice by Sarah, Juice by you
悲剧并不美,真的悲剧只会让我恶心,《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时不时会和《猜火车》比较,然而这部片让我更加不安和恐惧。《猜火车》里会时不时感到一种救赎和成长的过程,《梦之安魂曲》里除了渐渐干枯绝望的亲情友情爱情,全是冰冷的。事实就是没人在乎你。医院里的护理员给你强制喂食的时候是谈论着赌桌上的输赢的;狱监是只顾发泄自己生活的不满,希望你早死的;毒贩子和嫖客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切让电视里疯狂快乐的口号显得空洞无比,寂寞无比。我们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吃药了,k粉了,这比个体的毒瘾还大,还深,甚至是无法治愈的。
一个梦的陷落称之为幻灭,为了让梦安息,我们需要《梦之安魂曲》。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需要梦想,需要慰藉,需要刺激,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取得,得到了还需要更多的,更美的,最好让人屏息,让人目眩神迷的。白粉可以做到,LSD可以做到,特效减肥药可以做到,电视广告可以做到,传销可以做到,请问你要哪一种?不管怎样,我们要变得juicy,在众人面前光芒四射,全身上下无比爽快。
梦是好的,从童年的第一个梦想开始,起初都是好的。在人海的喧嚣中,梦开始变得渺茫,开始痛并快乐着,美其名曰追逐梦想。梦原来也是能让人冒冷汗的,也是能伤人的,从梦中惊醒的刹那是过于傍徨无措的。宁愿选择躯体在黑暗和泥泞里爬行,把梦踩在脚下,丢弃在枕边。
就算如此它依然泛着光,我们与它渐行渐远,这光就越发的微茫。此时仿佛有人对你说shame on your life, loser; make yourself fucking juicy. 这种距离感和挫折感催人呕吐,就好像一瞬间失掉做人的资格。
接受肉体上的折磨吧,这灵与肉是难分难舍的,一些未满足的欲望都将在这肉体的折磨中蒸发掉,待到幻灭之时,生命的水分慢慢被抽干。
4 ) 沉沦
最难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坚持到底,而是想停的时候可以停下来。
我跟每一个遇见的人推荐这部电影。
Harry发现妈妈吃的减肥药里含有致兴奋的成分,劝她停止,她断然拒绝,流着泪说:减肥是为了穿漂亮的红裙,穿红裙是为了上电视,上了电视就会变成重要的人物,让人无法忽视,只有想到这个才愿意微笑,愿意生存下去。Harry只好默然。
他太明白这种感受。
迷上瘾,是的。得不到满足时,感到人是空的,笑不出来,活不下去。既然无法满足自己的最渴望的需求,那么活着有什么意思。
努力工作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么?如果我的幸福快乐就是一磅海洛因呢?
于是又变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我是觉得,一定意义上,这是类似宿命的东西。一环扣一环,身不由己。
他们彼此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
沉沦是一种迷狂,而迷狂是一道光,让我们欣喜,追随,充满希望,因为我们从不会知道光何时离我们而去。
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得不克制的愿望,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爱不能爱,想留不能留。
虽然都是痛苦,但是还能有比失去自控更可怕的事么?
很多事情,放下了才轻松,跟自己相处亦是学问,你不能不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每一个需要。
5 ) 小人物的生活姿态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但当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离析了,建立之后到消亡这个过程里面,倘若给予的压力太多到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身处其中的人或许便会回归到一切宛如初见的状态。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当中,无助而脆弱地蜷缩成为弓的形状,是安抚自己的有效姿势。亦能够感觉到一些虚构出来的却是主观存在的温度。
但同时,泄露出来的秘密却不仅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许电影所使用的多种蒙太奇方式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迷茫的主题: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镜头的特殊视角处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前方,究竟将要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去到何处?
线索一:电视。
Harry的母亲Sara是电视迷,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过教育,孤苦无依的老年妇女,深度渴望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及节食减肥的困难——看电视成性的人,特别是女性,总是会喜欢随手放一些零食的。而片头Harry与朋友拉着旧电视穿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更是预示了电视这一物事在电影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所有情节展开都与电视有关。Sara因收到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秀上镜的邀请而立志减肥,以便于穿下当年出席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赞的红色礼服。整个故事也是由此而铺开。
线索二:原声。
当Harry与朋友拉着破旧的电视走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影片当中重复了多次的主题音乐也随之播放出来。由轻到重,由缓至急。在片中多次出现情节转折的时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现幻觉,入精神科治疗等处都配合了同样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似乎,预示着四个主人公将要来临的前进轨迹。
线索三:颜色。
Sara最钟爱的也是最最风光的红色,头发向往的也是曾经的眩目红,但是事与愿违,邻居为她在家DIY染发却变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么一点点,看来却显得有些滑稽和诡异。Harry的梦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样也是一袭红色短礼服,或许是对于他高中时代母亲形象的怀念,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对Sara的爱。但我不得不说Jennifer Connelly真的适合偏向烟熏的妆容以及黑色为主的服饰,与她自身气质相当吻合,也向来对J.C.的印象都是扮演着这样一些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发及浓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将思想演变得哥特。同时情人Harry也是一头浓重的黑发,相信阿罗诺夫斯基在选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线索三:季节变换。
不知道英文当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谚语: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次阿罗诺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颠覆。影片从夏天开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剧痛楚,冬天变本加厉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的不可承受,却始终不见遥遥不到姗姗不来的春天。
线索四:床与蜷缩,安眠(或许吧……)
结尾处四名主人公在饱受了身体以及精神摧残之后,躺在床上的姿势都是向左侧卧,蜷缩成为一张弓的形状。抱紧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么一些虚妄的温暖。
……
个人更偏好于《梦之安魂曲》的翻译名字,透露出来的是迷茫之余希望的味道,即便整个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无法再上镜会抱持终身的遗憾,即便Harry到医院诊治吸毒化脓的手臂之后被抓入狱而截肢,即便Tylon同样入狱服刑辛苦劳作,即便Marilyn迫于情势到毒贩的派对上遭受摧残而换得一些必要的钱……但是我看到他们之间依旧相互惦念,纵使在遭遇了这所有之后,依然相爱。
只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表达出口吧。但人生尚未完结,冬天过去依旧会有春天来到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如水冲不淡的亲情,相互扶持的友谊,相互理解的爱情。所以纵使在看到美国地下评论说该片具备一些反社会和反映当下贫富差距等等社会问题的表现过于尖锐的时候(不论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许也存在未获奖的原因在里面。),我依然愿意相信阿罗诺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关于人性关于种种感情的温暖,这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
或许Harry赚大钱让母亲生活无虞的希望事与愿违,或许Tylon因为母亲故世而再无法弥补一些缺失,或许Marylin的毒瘾终将爆发,或许Sara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着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便是好的吧。在我看来,真正冷血的电影反而是因外界环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怀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类东西呢。
6 ) Requiem for a Dream
一个混沌的星期六,一楼潮湿的水汽让整个世界都变的迷幻起来.整个春天总是很迷幻的,于是所有人在这迷幻的季节全都找不着北.寝室的高人同学丢了他唯一一双运动鞋,石头丢了他4天前曾丢过一次的单车,4个人神经质点灯打牌到凌晨4点,还有一个抽着我的红双喜在独自黯然神伤,据说是在等待一个女孩两天之后的答复昨晚躺在床上,翻着手机通讯录,想起了很多人的脸,以及一些以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与梦想有关的东西.
其实每每想到这个东西我都会无法避免的感伤起来,虽然我曾那么多次努力想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像长大的样子.可是梦想这个神奇的东西始终是我丢不掉的玩具
始终是我丢掉也会想着要找回来的.
虽然我知道,我已经离它越来越远
一个存在电脑里很久的电影,一个看过后让我无比震撼脸上却没有半点表情的电影,因为关乎梦想和生活,只能是内心的事情
这里是美国,却不是梦的天堂.而子民都是怀有梦想的.年轻的夏利是个吸毒者,他为了吸毒不停的卖母亲的电视机;莎拉是个贪吃的超级电视迷,她不停的赎回被儿子偷走的电视机。本来日子可以在毒品,性交,电视机,巧克力和日光浴中平淡地进行下去,可是那年夏天生活给了他们新的梦想,夏利和黑人好友泰伦想要靠贩毒来赚钱,莎拉被电话告知可以上电视.莎拉为了让自己上电视时穿上自己年轻时候的红裙子开始减肥.节食失败后,不知内情的莎拉开始服用一个混蛋医生开的兴奋剂和安眠药减肥......到了白雪飘飞的冬天,已经被兴奋剂弄的精神失常的莎拉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红裙子,夏利因注射毒品感染导致一条手臂腐烂最终失去了胳膊,<BR>泰伦被送进了监狱,夏利的女友玛立安为了得到毒品而沦为别人的性奴
其实我很想套用一句话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个天才,请叫他达伦·阿罗诺夫斯盖。身为作家和导演的他,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与梦想有关,却残酷的让人看不到半点的希望
其实影片中存在着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可惜都与药品有关.最重要地便是希望,一个孤零的老人,丈夫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穿上那件红裙重现自己的青春美丽。夏利的梦想是让自己富有,满足自己,和母亲还有玛丽安无忧地生活。玛丽安希望自己能成为服装设计师。泰伦的梦想更简单,就是当一个妈妈的好儿子。梦想在热烈的夏天滋生,那时候的人们,有着火热的信心,美好的躯体和不灭的激情。但是梦想在秋天消失的太快,当梦想的依附物毒品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人的面孔,在夏天还是那样的鲜活,在秋天便已经枯槁,就像天空中瞬间绽放的烟火。夏利和泰伦回忆起不久前略为宽裕的日子时说,就像过了千多年了
冬天所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玩物,莎拉被送进疯人院任人摆弄,断臂的夏利只能在医院里大声哭泣,泰伦在监狱里回忆妈妈的脸,玛丽安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只能在对毒品的渴望中偷生。阿罗诺夫斯盖用堪称经典的蒙太奇手法,鬼魅的音乐和光线让所有观众在沉默的外表下颤栗,连叹一声命运无奈的气力都没有。当最后4个人用同一个姿势睡去的时候,令人感到的并不是黑夜总会过去的希望,而是梦想安息的悲剧。早已说过阿罗诺夫斯盖残忍地不留一丝余地
明天是什么?明天生活仍将如此继续下去。而梦想已死,后会无期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